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什么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基础

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7版:理论周刊
&&&&&&&&&&
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基础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本报摄影部供图
摄影 于谭阳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已拉开帷幕。西部经济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是基石,是关键。 2017年是成都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扩规模、强产业、优结构、促开放。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快与慢、高与低、长与短、内与外的辩证统一,要整体协调推进,不断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扩规模,全力稳定经济增长 2016年,成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5亿元,同口径增长7%;全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亿元,增长14.3%;工业经济稳步回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会展名城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新动能加快培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成都已经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但也要看到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同一方阵的武汉、杭州等城市发展势头亦非常迅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位城市,成都必须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做大经济规模,为全国和全省稳增长多作贡献。当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呈现出“五个积极变化”,这为成都抓住 “六大历史性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力争8%;固定资产投资9200亿元,增长10%以上,力争9400亿元。这为成都稳增长、扩规模定下了量化的目标,也定下了经济工作的基调。 强产业,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 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产业是支撑。成都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服务业核心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推进轨道交通、石化、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成都工业在全球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优化发展食品、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协作配套;加大有根企业培育力度;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全面铺开西区产业园、天邛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具有支撑性的重大工业项目。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以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为目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购物天堂、世界美食之都、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农业共营制”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区,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优结构,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结构和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结构决定功能,功能释放潜力。当前,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可以不断释放发展潜力。调整优化动力结构,强化产业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稳增长的作用,提高工业投资比重,不断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PPP)合作,激发民间投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产品供给、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进出口进一步企稳回升。调整优化区域结构,推动发展空间从单中心向“双核共兴”、从圈层状向网络化转型,推进全域成都多点多极、均衡发展,以空间结构转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优化城乡结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2025规划年度计划,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三农”领域扩大内需的潜力。 促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是拓展西部经济中心空间的重要举措,决定着西部经济中心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非常有利于成都融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参与全球资源整合。打造开放型经济,成都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 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区,增强自贸区政策外溢效应,提升自贸区辐射力和带动力;以做优载体、产能合作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以集聚资源、增强辐射力为目标,不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坚定不移实施“蓉欧+”战略,加快适欧产能向成都转移,鼓励、引导和支持华中、华南、华东和中西部企业利用“蓉欧快铁”向中亚、欧洲进出口商品,进一步提高其利用效率;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审查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资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投资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货物通关流程,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便利化。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成都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 号-2产业崛起,大城崛起
产业崛起,大城崛起
每日经济新闻
□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这是一个大城崛起的时代——当城市文明进入前所未的新阶段,城市群的分布和发展,正在主宰城镇化进程。正是极核城市,决定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大城崛起的国度——当大国崛起成为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大城崛起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条必由之路。因为没有大城崛起,就没有大国崛起。这是一个大城崛起的选择——当成都被赋予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也就担负起了大城崛起的责任。中国新的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格局都需要成都的崛起。但我们要追问:一个大城市凭什么崛起?有什么样的历史规律和经济规律可循?崛起之路在哪里?成都刚刚召开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鲜明的答案。壹产业!产业!还是产业!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都证明,大城崛起就是产业崛起,产业崛起推动大城崛起。没有产业崛起,就没有大城崛起。的确,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能力。纵观全球,历史上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为什么有的大城市崛起之后能长盛不衰?因为产业重生,城市重生。所以,我们看到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钢铁、机械制造等产业崛起,并且在向“全球金融中心”“世界创意之都”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继续屹立。为什么有的大城市崛起之后却走向衰落?因为产业衰落,城市衰落。所以,我们看到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作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城,一度书写美国制造业的辉煌篇章,但却不得不因为缺乏长远规划和单一的产业结构,而申请破产。为什么有的大城市从一张白纸迅速崛起?因为产业崛起,城市崛起。所以,我们看到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从一个当年落后的小渔村,成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地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从加工贸易,到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骑绝尘领跑中国城市。而今,我们期待并见证,成都——这座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冉冉上升。面对经济新常态、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成都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秀出市场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就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产业崛起,成都崛起。贰大城崛起,是城市功能的崛起。没有城市功能的提升,就没有大城崛起。而产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必由之路。因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过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当我们追问成都崛起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功能,也就是在追问成都需要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因此,成都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显然,国家中心城市的每一个核心功能,都需要相应产业发展的支撑。而每一个产业发展的目标,都指向相应的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功能越强大,责任也就越大。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也不能满足于一枝独秀。成都的产业发展,只有与其他国际对手同台竞技,才能体现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城市群格局中引弓向上,才能体现更强大的区域带动力。叁产业崛起,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产业生态的完善,就没有产业崛起。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的城市,产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产业发展不是某个企业的单兵突进,也不是某个产业的异军突起,而是首先要打造一个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就此而言,成都提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这些“优化”都是对成都产业经济地理的重塑,都指向产业链的完善和生态圈的深化。其中,成都提出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打开了产业生态的新局面。城市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改变了城市的经济地理。比如,成都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将达600公里,22个区(市)县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这需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产业新城的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圈理念。怎么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比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要。成都需要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态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之所以强调生态链和生态圈,根本目的是要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即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成都产业要想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拥有一个优良的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至关重要。因为,产业链的位置,决定价值链的位置。肆产业崛起,需要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生态,归根结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城市产业崛起的动力之源。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要素市场上还存在大量的扭曲,阻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进行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新动能。成都提出,要创新要素供给方式,包括: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创新技术要素供给,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创新资本要素供给,创新信息要素供给要,创新能源要素供给,创新制度供给——每一项创新,都是对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都意味着改革,甚至是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因为城市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城市的崛起,取决于人才的崛起;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的活力。所以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鼓励大学生来蓉创业、鼓励在蓉大学生留蓉发展,提出打造“最便捷、最有竞争力、最具吸引力”的人才落户和激励机制,为每一位把人生交给成都的青年人才许下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创新制度供给,也格外引人注目。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观点,目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在于制度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创新制度供给,降低制度运行成本,也就能促进产业崛起和经济发展。成都提出,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权力远离市场、公平普及万众,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这可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是被历史和现实验证的逻辑——崛起之城,产业崛起。产业崛起,成都崛起。产业崛起的成都,就是大城崛起的成都。产业崛起的路径,就是成都崛起的路径。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生态,培育产业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描绘出清晰可见的产业路线图。时间会见证,这是成都产业崛起的新起点,也是成都崛起的新起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每日经济新闻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日经济新闻:新闻决定影响力。
作者最新文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夯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基础 _新浪四川_新浪网
俯瞰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 (图博成都摄影师—肖锦波 摄)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幕已经拉开。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入推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成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成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破解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对于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习总书记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当前,成都正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做大经济规模,为全国和全省稳增长多作贡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助推器。习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成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为此,成都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举措。习总书记指出,“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成都依然存在着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成都要继续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成都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6年,成都紧紧围绕市委“157”总体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结合“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行动方案;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1户;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出台房地产精准调控政策,全市商品住房销售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热点区域房价上涨过快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2.4个百分点,降低电价和天然气价格,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和能源价格,为企业减负近70亿元;继续扩大有效供给,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不断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债务成本74亿元,鼓励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新增A股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6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成都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显现,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断增强。
03-15 06:40|分享
03-14 08:44|分享
03-14 07:05|分享
03-14 06:42|分享
03-13 06:45|分享
03-12 08:46|分享
03-12 07:18|分享
03-12 06:50|分享
03-12 06:30|分享
03-10 07:10|分享
新浪地方站做强城市产业支撑 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范锐平调研我市部分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 钟文)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前往青羊区、成都高新区、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强调,全市上下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范锐平分别前往青羊区工业总部基地,成都高新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郫都区中国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西乳业有限公司,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彭州市成都5719工厂,实地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调研中,范锐平指出,从调研情况看,各区(市)县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范锐平强调,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基础是做强城市产业支撑,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全市上下尤其是各区(市)县,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合理确定产业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市域产业布局,解放思想,树立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和战略思维,通过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东移,减轻中心城区环境压力,为长远发展拓展新的空间。要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深挖园区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坚决杜绝粗放发展、无序发展。要优化产业支持政策,完善交通、水电气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范锐平指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要加快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等先进理念,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提升。要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力发展研发机构,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强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产品研发攻关,积极抢占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要充分发挥成都军工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完善融合机制,搭建融合平台,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和跨国并购,培育一批扎根成都、布局全球的优势企业。要加强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范锐平指出,要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业态作为着力重点,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中心城区要依托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以研发、销售、结算等环节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对城区内的老旧厂房、历史性建筑等,要充分保护利用,积极发展“2.5产业”,做到既保留城市记忆和特色,又实现业态优化升级。都江堰市等郊区区(市)县,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创、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水平运营管理,加快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形象和业态的双提升。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深入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要推进现代金融业集聚创新发展,大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紧转02版
[] [] [] []
发帖区已有条跟帖&&&&
html +='立即抢购';
html +='';
$("#tg-content").html(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