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讲,孔子是中国哲学家孔子吗

12-1907-0307-0307-0307-0307-0307-03
查看: 1767|回复: 2
东方哲学家孔子的私生活是怎样
我们对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孔子西方化的名称,为“孔夫子”之音译)的确切生平知之甚少。据说他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可能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学生。依照传统,他在32岁那年开始为政府服务,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在鲁定公治下的鲁国担任主管犯罪的大臣(大司寇)。不过,在他56岁那年,鲁定公因为无节制地享乐而与孔子闹翻,于是孔子离开朝廷,开始了12年的周游。
640px-Xiao_er_lun_-_Confucius_and_children.jpg (69.77 KB, 下载次数: 0)
16:09 上传
孔子声称自己是一位不曾创造任何东西的传述者,因为他坚信他所教授的内容都是由神圣的先师所传下来的,是人们端正品行的必由之路。公元前2世纪左右,孔子的著作被结集到《论语》之中,这是一本由他的追随者所记录的言论集。这些言论并非全是戒律,因为孔子并不喜欢颁布戒条,相反,他相信他只要生活作风高尚,就可以引来别人的效仿。例如,《论语》中有一小段是这样的:孔子在朝廷里的时候马厩烧毁,他回来的时候问:“有人受伤吗?”,然而他没有问及马匹。[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文中引语直接由英文译出,原文由译者附注,下同。--译注)这个简单得只有三句话的故事已足以使我们深思其中涵义:将人类生命的重要性置于马或其他物件之上,并使我们思考:换作自己,我们是否也会作出同样的反应。
AAM-IGS-17det-King-Jeongjo%E2%80%99s-Procession-NMK31.jpg (51.86 KB, 下载次数: 1)
16:09 上传
1680年左右的儿童读物中一幅孔子乘车游历的图画孔子所教导的一些道德规范非常容易接受-尤其是他的黄金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有一些在现代听众的耳中显得非常奇怪而老派(特别是对西方人来说)。正因如此我们更加需要这些教导来作为我们当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对策。以下是孔子提醒我们谨记的一些东西:
礼仪的重要性《论语》是一本由简短的事件叙述组成的大书,看起来杂乱无章,充满了孔子与其弟子间奇怪的对话,就像这个:子贡想废除在每月第一天的祭典中献祭一只羊的做法。而孔子说:“子贡,你喜欢羊,而我喜欢礼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乍看这既令人困惑,或许也不幽默。而这正是孔子在提醒着子贡-以及我们-礼仪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倾向于回避礼仪,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积极的,是亲密或者不做作的一种表现。我们中的很多人力求不拘礼节,没有什么比在拜访朋友的时侯对方说“就当在自己家里”更叫人喜欢的了。可是孔子坚持礼节的重要性。比起羊来他更喜欢礼仪的原因在于他坚信礼节,传统以及仪式的价值。初看起来这可能显得非常过时而保守,不过事实上,我们当中总有些人渴望着特定的仪式-例如当我们生病时母亲给我们做的一顿饭,或者每年生日时的外出,又或者我们的结婚誓言。我们知道有些预先想好的,有意的,明确的姿势将深刻地激发我们的情感。仪式使我们的动机得到明确,也让我们明白如何使举止得体。孔子教导我们,同情心(“仁”)与仪式(原文作rituals,含礼仪以及恪守传统之意--译注)(“礼”)兼备之人将是一位“君子”,富有道德上的力量。
我们应当怀着敬意对待父母孔子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这个问题上有着绝对严格的理念,他认为我们年轻时应该顺从父母,当父母年老时应当照顾他们,当他们去世时应当服丧足够的日子,而在此之后应当以祭拜的形式纪念他们。他指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作为儿子可以委婉地提出劝告。但当他看到父母并不倾向于听从他的建议时,应当更进一步地提出异议,而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意图。此时儿子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但是不应该因此发牢骚。”[“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他甚至指出父母在世之时我们不应当远行,以及我们应当掩盖父母的罪行。这种态度,被称为“孝”。
ft138nb10m_00009.jpg (61.05 KB, 下载次数: 1)
16:09 上传
一幅1795年的八屏画的细部,展示了信奉儒教的朝鲜正祖国王(King Jeongjo)每年前往父母陵寝的队伍这些理念在现代听起来显得奇怪,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少年离家,而很少回去看望父母。我们甚至觉得他们只是命运随机强加与我们身上的陌生人。无论如何,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太远了。爹妈在他们的缺点面前显得如此可怜,太难相处了,太武断了-并且他们的音乐品味是如此之差!然而孔子意识到,从许多方面来说品行良好的生活方式都从家庭开始,除非我们记得母亲的生日并愿意与父亲一起吃午餐,否则我们无法真正变得关心他人,睿智,心怀感激以及认真细致。
我们应当服从高尚的人现代社会非常讲究平等,我们相信我们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同样地特别,而且,从根本上说我们应当可以随心所欲地讲话和干事情。我们拒绝许多死板的,等级观念强的角色。然而孔子告诉他的追随者们:“让统治者做个统治者,臣民做个臣民,父亲做个父亲,儿子做个儿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也许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不过事实上,重要的地方在于必须认识到有些人值得我们由衷地去敬仰,甚至值得我们去简单而谦恭地服从。我们必须谦逊地认可那些经验与成就远在我们之上的人。我们应当学着平和地去做这些人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甚至所命令的事情。孔子解释道,“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风与草之间的关系,当风吹过之时,草必然弯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的弯腰是优雅的,实际上,除了一个谦逊与尊重的姿势,没有任何程度上的的示弱。
4pmblitg.jpg (43.05 KB, 下载次数: 0)
16:09 上传
公元2世纪时人们对孔子尊敬他的前辈老子的描述
勤耕所得的知识会比创意更重要现代文化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创意上-那些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顿悟。不过孔子对那些由经年累月的艰苦工作与思省所得的全局智慧的重要性抱有坚定的信心。他将其他的三种美德:公正(“义”)、知识(“智”)、正直(“信”)与前述的两种美德:同情心(“仁”)、礼仪得体(“礼”)列在一起,称为“五种持续不断的美德”[“五常”]。尽管孔子相信人的天性是善的,他却注意到这些美德就像花园里的植物一样需要不断地去培植。他告诉他的追随者们“我十五岁的时候,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三十岁的时候,我变得坚定。四十岁的时候,我没有了怀疑。五十岁的时候,我了解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的时候,我的耳朵变得服从,变成一个用于接受真理的器官。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我能够顺从我内心的欲望而不违背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所讲的是将培植道德品行与智慧作为一项终生的工作。(现在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尊敬老人了!)
_9bd5909854_b.jpg (28.18 KB, 下载次数: 0)
16:09 上传
花园中的学者-一幅作于公元7世纪到10世纪间的画作
当然,一次灵感的涌现可能正是我们开创自己的事业,或者决定将已经草拟好方案推倒重来,甚至彻底地去改变我们的人生所必需的。不过如果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我们将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外,我们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逐渐改变我们的积习,因为这正是我们变得更加聪颖,更加成熟,更加明智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多年的游历之后,孔子在68岁时返回了他的故乡,全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据说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得年72-一个寓意吉祥且富有魔力的数字。他一生未能成功改造君主与其治下的官僚们。不过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追随者们为了纪念他,创建了遍布东亚的学校与庙宇,将他的教诲传承了2000多年。(同时他们也保留了孔子的宗谱,今天有超过两百万人宣称是他的直系后代)起初,某些地区的儒家学者在秦代(公元前3世纪)遭到迫害。不过从汉代(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开始,儒家理论成为了政府的官方哲学,在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其官僚制度的核心地位。而且,孔子的教诲一度与老子、佛陀的教诲联系在一起,也就是道家,儒家,佛家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彼此相容的精神的精神实践活动。同时,儒家思想对东方的政治理念中的道德观,权威观,以及“好的领导”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今天依然有数以百万人践行着孔子的教诲,将之作为一种精神和宗教意义上的戒律,我们甚至能在庙宇和家庭中看到儒教仪式。他被封上了很多尊号,包括“褒成宣尼公”、“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时至今日他依然是一位无可动摇的精神导师。日本长崎孔庙中的一位参观者也许我们会觉得儒家道德有点过时而老派,不过这也正是它最根本的重要之处以及引人入胜之处所在。我们需要用这些原则来对治我们的无度行为。现代世界几乎是令人吃惊地与儒学南辕北辙-不拘礼节,主张平等,同时充满新事物。所以,如果脱离了孔夫子关于良好的作风以及“尔爱其羊”的那点提醒,我们将随时走入另一极端,变得冲动,无礼与自私。
勿以善小而不为,百善孝为先,言行举止发乎于礼。这个境界,才是古人的信仰所在。
瀛斿瓙鎸轰笉瀹规槗鐨勩
&&& &&版权所有
Powered by(墨悲丝染)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是哲学家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