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下学期一年级了,我该怎么做几岁才能上一年级让她比别人跑的快

一年级上学期总结在这里:回馈学童版:2012级一年级上学期小结(重点谈谈学习进度和内容)_家有学童_亲子_西祠胡同
一、学习进度
开学后12天 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开学后20天 数学第一单元测试
开学后25天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
一个月近一周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
一个月近两周 数学第二、三单元测试
近二个月 语文第四单元测试
二个月近一周 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二个月一周多 数学第四单元测试
近三个月 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数学第五单元测试
三个月 语文第七单元测试
三个月一周 数学第六单元测试
三个月一周多 语文第八单元测试
四个月 期末考试
二、学习内容
语文:八个单元 26篇课文,识字8篇(占了2个单元)。生字要求写的(一类字)298个,要求认识的(二类字)185个,共计483个生字。比上学期多了很多(上学期共计255个字,其中一类字129个),书写任务加重。
数学:七个单元。其中4个单元是100以内加减。另外2个单元一个是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一个是钱币。最后一单元是总复习。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字是重点,是基础也是最耗时间的。所有一类字要掌握拼音、笔顺、组词(扩词),由于生字比上学期多了很多,所以花费的时间也多了不少。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一点不花时间去熟悉强化,也不能保证在此方面不丢一分。
由生字深入开来的是多音字、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的辨析,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这方面,特别是同音字的使用区别,对某些孩子来说是个难点,要反复强化。
阅读理解本学期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是简单摘录原文或是直接划出语句,孩子们要学会用自己的话做简单总结或是扩展解题。阅读理解可以让孩子直接从读题目开始答题,这方法在以后的英语阅读理解中也可以运用,是非常高效的解题方法。一般来说,第一题是问全文几句话/段落,还有文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经常是中心句而被用作题目的答案。阅读理解题要注意几个知识点:1、一句话的标志是句号、问号、感叹号。2、说的话是双引号里面的内容,前面会有“说”字,注意找出是谁说的话,双引号里面的句子依然按三个标点符号数,小学阶段只要求以上三个标点符号来判断句子,不用纠结双引号是否算一整句的问题,首先不会考,即使考也是按三个标点来判断。3、加双引号的“我”字指的是文中的我,千万不要按自己的喜好和看法来答题,要在文中找答案。4、对课文里提到的观点要有相当的敏感性,例如:要做孝顺的孩子、要团结合作、要珍惜粮食等等,阅读理解的文章基本是和课文同观点的文章。
写话的内容有些学校重点训练了,我们没有,从区统考来看,没有考,可能是超纲的。但我不反对每天一句写话作业,语文靠的就是平时的积累(不过我没有给孩子练,一来班级老师无要求,二来因为我懒,惭愧)。写话作业一年级重点是表达清楚,言简意赅,完整规范。
难点不在加减,还是在应用题上,本学期多了一项难点:钱币。也不是孩子们算不清钱,而是出在生活经验问题上。比如很多孩子搞不清一件衣服大概多少钱,或是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会选择错误的答案。所以平时购物时别忘和孩子提一下价格。
总的来说,数学还是很简单的,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四、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强化、补充、修正、完善。
学校教育主题就是应试,没有其他可奢望的。在应试方面,家庭教育起强化作用。在生存技能方面,家庭教育是个主力教育,要填补学校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在健康成长方面,家庭教育要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修正。在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要和学校教育结合,进行完善。
进入小学后,不少家长会渐渐沉迷于应试教育的氛围之中,难以自拔。实际上,应试教育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一半都不能占。值得占一大半的是健康,这关系到孩子其他所有方面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旦学校教育影响了健康,家长应不惜一切代价暂停。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身体方面,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视力。体质和体能的下降是家长会忽略的问题。家长应有拿分数换健身时间的决断。心理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不适应课堂和老师。不适应的表现是无听课效率(常反映在作业和课堂练习上),不愿和老师交流(上课不发言),恐惧考试(对分数异常敏感、考不到正常水平)。
&&&身心健康问题是老生常谈到耳朵出老茧的问题,相信连文盲都会来上几句,但真正把这个问题放到首要位置的家长却不多。下面两个事例是我经常用来警醒自己的,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两位孩子都是南京人。
一个是南京某名中学一位名师的孩子,从小一路光环戴顶,完美的学业旅程,为她的名师妈妈也争得了更多的艳羡和景仰。可是在那光环中间,是一颗早已破碎的心。被抑郁症折磨了8年的她,在女孩子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最美丽的年纪,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遗书让她的名师母亲第一次知道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女儿竟然是抑郁症患者。第一次知道孩子拼命努力出国,不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荣誉,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逃避抑郁症的折磨,然而这一切是徒劳的,女儿再优秀也战胜不了抑郁症――精神癌症。这位名师是伟大的,她从最悲痛最黑暗中走过,决定将余生献给教育事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她在演讲中不忌讳谈到女儿,因为她想拯救更多的“儿女”。我想她最悲痛的不是女儿的去世,而是女儿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选择她,甚至不肯向她透露内心的讯息。她最懊悔的是没有在女儿小的时候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孩子的事情就发生在几年前。南京名高中的一位优等生,正是高三那年,孩子背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殷切希望。老师把他列为种子选手,一直对他厚爱有加。一开始只是小小的感冒症状,后来发高烧,持续高烧,孩子却坚持学习,就在去考试(一次学校考试,不是高考)的当天早上,他晕倒在公交车上。万幸的是孩子活下来了,不幸的是因为大脑受损丧失了原有的记忆和智力。他的妈妈重新找来一年级的书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新闻的最后,提到了他妈妈的愿望:“我现在只求孩子将来能自理,找到一个工作。”因为我认识那个中学的一个老师,所以从另一个方面知道老师们都很惋惜,特别是班主任和主课老师,那一时的感觉确实是痛心疾首的。但老师不只这一个学生,他们要带一整届的学生,带完一届还有更多届,每一届都有这样优秀的孩子被他们心爱一时。对于这个孩子,他们终将遗忘在记忆的角落。但对那个孩子的母亲来说,这是一个不会醒来的噩梦。
孩子确实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他/她能带走你生活的全部华光。
以慈悲应对无常
发表于:13-06-29 07:41
一提到家庭教育,你会联想到什么?言谈举止?教养风度?各大名人名书?培养神童?学习辅导?有谁会立刻联想到“身心健康”?
我们绝大多数家长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不见得超过以上两个事例中的家长。她们不优秀的话也培养不出那么优秀的儿女,两个孩子都是正宗牛娃,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学,哪一个过程不是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超越了无数同学才得来的?为什么最后却是悲剧收场,最痛心的是这两个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第二个悲剧,非常具有普遍性,很多家长在那种时刻都宁可选择拼一拼,抗一抗,绝对不会放弃考试,特别是优等生家长,每次考试都是他们迈向更成功的机会,他们不愿意放弃,心存侥幸,但有时候命运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所以说,身心健康确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一切的根基。
还有一个家庭教育的根基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一旦破裂,家庭教育就是雾中花,教育是双向的,一旦一方抵触,就不能有效实施。像上面那个名师女儿的事例就隐含了一个亲子关系伪亲密的问题。名师也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自己家庭教育的致命弱点:她没有进入女儿的内心世界。但我要说,父母是不可能进入儿女的内心世界的。谁可以进?朋友。朋友就意味着平等。我们一天不放下父母的架子,一天就进不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中国父母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是极其不擅长的,不自觉中父母架子就会端起来了,但我们可以努力去修正自己,去改变自己,就像我们对孩子们这样要求一样。可以从学习开始,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让他们看到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要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用行动表现给他们看,让学习成为终身习惯。曾有观点这样说到:当一个人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他可以显得年轻5岁。如果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也没有资格指责孩子没有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果我们想让他们保持,那么我们要先做给他们看,建立起学习型家庭。
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一份坚定的爱也是必不可少的。坚定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一定要让孩子从小知晓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绝不爱他/她身心以外的任何事物。只要孩子坚信自己得到了这份爱,外面世界的狂风暴雨也打垮不了他。一些成人会批判某些悲剧案例中孩子耐挫力太差,可是耐挫力是需要比困难更坚固的爱来支撑的。因为一个分数,父母倒戈了;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父母倒戈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倒戈了;因为某段时间的某政策,父母倒戈了……这一份墙头草样的爱怎能支撑起一颗强大的心灵?
爱是奉献,但也需要“回报”来互动,亲子关系不应仅有父母的给予,儿女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亲子关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父母要有意识地以向儿女“索取”来实现真正的平等。如果父母潜意识里还存有“儿女各方面都不如我”,“只有我教他/她的份,他/她不可能懂得比我多”,“小毛孩能做什么呢?”等等这样的思想,那么亲子关系中就会显示单纯的付出,这其实就是不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即使很年幼,也有能帮助父母的时候,哪怕是端一杯水来,拿一双拖鞋来,都可以帮他们体现自己的小小价值。不要小瞧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事情,自信心就是在点滴中建立的,责任心也在此中培养,爱也是在互动中坚固的。自杀和犯罪的孩子们肯定是至少缺乏这三样:自信、责任和爱。凡是有这三样的,终究不会沦落到那种境地。
(下面还有三方面内容,要带孩子出去旅游半个月,等回来后再写完。还没写的三方面内容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存技能;对应试教育的强化;建立有适应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慈悲应对无常
发表于:13-07-30 09:29
旅游回来,继续谈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内容。这次旅途中,参观一个画展,孩子让我猜他最喜欢哪幅画,面对那么多画,我一次猜中,他觉得很神奇。这“奇迹”背后却是聚沙成塔的过程,源自平时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交流和学习。向孩子学习这一环,不少父母很茫然,不知道向孩子学什么、怎样学?其实很简单,当你开口向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就已经向他学习了。面对一个事物,不先发表看法,而首先询问孩子的想法,他的世界之门就在向你打开。关键是你抓不抓得住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意识不到那个机缘在面前。
记得一个妈妈曾发帖说孩子对数学加减法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很绕很奇怪,她对此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该顺其自然,还是把通用的方法教给孩子。这个事就是个拐点,一个触摸孩子心灵深处的机会,一个向孩子学习的机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思维、行为相通,当家长发现孩子独特的思想或是行为时,要不动神色地靠近,尽可能深层次挖掘一下缘由,很可能就此发现孩子的真实内心、天赋个性、能力倾向以及先天弱点、危险隐患,对以后的亲子交流、生活学习都有决定性影响。我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中也可以学到以前未曾发觉的或是没有注意过的思维方式、生活灵感等等内容。我很喜欢问孩子对生活中遇见的事物的看法,经常会从孩子那里找到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有的非常有趣,有的令人深思。孩子因此也很喜欢向我提问,在学校遇到某些事情,他有了什么不同于老师或同学的看法,都会回家和我讨论,有时候他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彼此欣赏,亲子关系也在慢慢巩固完善。
我时常提醒他,要努力学习,不是专指在学校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学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将来我要靠他来引导。我是他人生前20年的引路人,而他在20年后要做我的人生引路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教育者,无论是教师或父母,如果不希望或不认为孩子将来能超过自己,那么他就注定是个失败的教育者。在生活中我倒是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在他们眼里,始终是不如自己的,一定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不论实际情况如何,非要孩子按自己的观点来做。从择校到就业,从谈恋爱到带小孩,随之而来的是无止境的家庭斗争。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是来自父母在孩子幼时就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体现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无休止的奉献或是顺从,只要亲子关系中有一方感到没有被尊重、被信任、愿意主动付出也愿意接受对方的恩惠,那么这种亲子关系就是存在隐患和危机的。
亲子关系不仅决定了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更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孩子有父母可依,是幸福的,但父母有子女可以去爱,更是幸福。世间多强调父母之恩,孩子给予父母的却丝毫不少于他们所受,只是极少有成人为他们代言,当孩子长大后又站到了成人的一方,因此对亲子关系的评价中常出现倾向一边的言论。其实孩子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父母,也是一种莫大的恩惠。孩子经常以不易察觉的力量改变着成人,我家邻居就是个例子,从认识他起,我就没有见过老爷子笑,常年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自从有了孙子,整天乐呵呵的,竟愿意抱着孙子和陌生人交流,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惊叹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多么神奇,真像上帝派来的天使,除去了蒙蔽人类心灵的魔障。我不理解面对自己的孩子还能计较付出过多会失去自我,不值得的言论,如果父母对孩子尚存私心,又怎能指望他/她对配偶、父母乃至家族和国家能付出多少?家长们千万要珍惜这份亲缘,无论为了什么缘由破坏亲子关系都是不值得的。在孩子的叛逆期、父母的更年期和晚年、病痛期,这份亲子之缘是要受到严重考验的,幸福能不能一直跟随,要靠在孩子小时候就建立起的亲子关系的牢固性来决定。多爱孩子一点,你绝对不会后悔。当然,这份爱绝不是溺爱、更不是物质的,而是宽容又有支持力、安全感、引导感和归属感的爱。我问过一些属于整体比较成功的人,他们无一例外提到了父母的支持,在他们人生每个重要时刻,父母的绝对支持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对父母的感谢,集中体现在从小时候起父母就尊重他们的爱好、选择,在他们属于“瞎折腾”时能给予很多宽容,特别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属于令人头疼的类型,而他们父母在当时挡住了来自学校和他人的压力。在他们挫败时,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他们没有一个人提到感谢父母的经济支持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帮助,实际上这些帮助不见得是没有的,但留在他们心中的父母最美好的赐予绝对不是物质和权势。
需要提醒的是,亲子关系的培养是从怀孕就该开始的,到小学三年级前都是亲子关系的蜜月期,错过这个时间段,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困难或是无法挽回了。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方面全职妈妈有其相当的优势,但也容易进入误区,急功近利,强迫孩子事事按自己的方式和要求来做,全盘掌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在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因为有超多的时间和孩子亲密无间地相处,如果有伤害反而是最大的。职场妈妈在培养亲子关系时有时间上的缺憾,但也可以弥补,一定时间内的分离反而可以加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职场妈妈可以抓紧点滴的时间,饭前饭后、睡前、沐浴时等等小时刻,都是亲子沟通的好机会。多问问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特别的事情等等。如果有条件来个每日晚饭后的散步是最好不过的了。总之,职场妈妈要利用一切小时间来和孩子相处,而全职妈妈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独处时间来发现、整理、表达自我。
我不认为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会有什么规律性的差异。而且我认为只有很有能力的职场妈妈,才有底气随时为了孩子暂停下来,安心做好一个全职妈妈。一个称职的、能教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的全职妈妈,也随时能回到职场,尽心做好一份工作。因为不论是想把工作做成事业还是经营好家庭,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是相通的。我看过有些职场妈妈,既不愿带孩子,工作上也很懒散低效。而有些全职妈妈带出的孩子也很糟糕。目前社会对妇女要求比以往更高,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要求女人在工作竞争激烈、政府推卸了几乎所有育儿养老的责任并且不断加大育儿养老的难度、社会生活各方面安全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还要在职场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所以不少妈妈选择了半职半全的生活,有自家开公司的,有做淘宝的,有做兼职的,有上半天班的……这也是社会需求下的一种必然趋势,猪版不少妈妈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这种环境和趋势下,家庭教育对应试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效上。
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中起的作用,不是为虎作伥,也不是帮孩子逃避它(目前也是逃避不了的),我说的起“强化作用”主要指提高学习效率,用家庭教育覆盖掉应试教育,超越它才能战胜它,才能让孩子从中走过,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都不被打击殆尽,不被抹杀个性和优势。家庭教育要使孩子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应付应试教育,不畏惧它,不被它误导。这对家庭教育是个挑战,家长花费的时间不应少于孩子课后花费在应试上的时间。很多家长在这一点上没有意识,一味对孩子有诸多要求和目标,没有把目光先移到自己身上。要想孩子顺利又不必太劳累地应付应试教育,家长花费的时间应主要用在1、掌握应试规律,精炼出必学内容和深学内容;2、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分析总结出难点(弱项)和学习方法。这不仅为孩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减去了很多没必要的压力。学校老师也会整理,但老师的对象是所有孩子,特别是在难点问题上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的方式方法上,每个孩子不一样,老师没有办法有针对性地教育,如果家长能把这方面拿下,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同样在课外补习班的选择上,这样的家长也会甄别出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机构和老师,不会轻易受骗。现在课外补习班多如牛毛,大多数家长都是凭别人的一面之词来选择,很少有家长能自己提出孩子的具体补习内容和目标的,都是由补习班老师掌控内容和深度,可补习班老师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一般比不上学校老师,学校老师都指望不上的事情,补习班老师能做到吗?这些补习班不仅耗费了家长的血汗钱,更占用了孩子大量的宝贵时间。家长应尽可能选择一对一的补习来提高效率。
想帮助孩子提高应试学习的效率,还要抓好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的内容。课前主要是预习,预习是目前应试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实际课堂上时间不够,老师自己心里清楚,但她不好明说让家长提前给孩子学习,这一点,名校的家长大多是心领神会的,孩子成绩的差异也源于此。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孩子下学期的时间分配情况,如果还想孩子平时能发展爱好,甚至有玩的时间,预习就不能马虎。不要再说那些“先学了,那课堂上学什么呢?要老师干什么呢?”之类的话,说了就说明你对学校教育了解不够,你对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不明,你对孩子关心度不够。预习内容有一点是家长容易忽略的,就是铺垫类的学习。比如学了某篇课文,提到的人物、景物、历史事件等,课堂上由于时间紧张老师可能不会说或是一带而过。但这些貌似课文背景的内容,不仅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记忆,还能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当做一个环,从纵向和横向连接了知识内容,为将来的更广更深的学习埋下伏笔。不仅语文上,数学上也有铺垫类的学习,比如加法,就是减法和乘法的铺垫,让孩子学加法时,不能停留在几加几上,要从数与量对应和变化上给他引导,孩子就能自学减法、乘法,乘法口诀表也可以先让孩子自己算出来不是光靠背的,这是授人以渔的方法,也同时引导孩子掌握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那么课堂上干什么?主要是反馈。老师会通过提问、课堂作业等形式来了解各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就能分出哪些家长是不用她提点的,哪些是需要她去敲打的,哪些是她不抱期望的。对孩子在课堂的情况,家长只要抓住一点,问他有没有积极发言。上课积极发言很重要,一是保证孩子不走神,思维跟着老师走;二是鼓励孩子和老师交流,增加彼此的熟悉度和好感;三是检验预习效果,强化知识点;四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耐挫力。一年级结束时,我意外听到有孩子因为承受不起老师的严厉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事件。这种事情想让老师来承担后果是不切实际的,要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唯有平时多关心孩子,多交流,有问题早发现才行。家长的视线不能只停留在成绩上,孩子的情绪,孩子的言行,以及孩子同学和家长的反馈都要留心。家长不首当其冲地为自己孩子负责,难道指望其他人就可以吗?
与课前和课堂相比,课后倒是我不视为重点的方面,因为我要留出绝大多数课后时间给应试之外的内容。课后在应试方面,主要是总结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强化一下弱项。这个课后时间主要指学期内的每天课后,假期的时间我用来预习。
不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效率要控制好,防止养成拖拉的习惯。家长心里要对孩子学习的一般效率有个数,一旦发现低于一般效率,就要提醒他,是否需要休息一下或是遇到什么难题要帮助?其次,要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或是家长教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一旦孩子用此方法学不进去,就要另换方法,要鼓励孩子自己找方法。再次,要培养孩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的孩子天生会运用,有的孩子需要耐心引导,不能急于一时。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能力需要慢慢培养,即自我控制和修正的能力,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困难,天赋好的孩子易掌握,普通的孩子要靠反复的错误,不断地修正来实现。
前面说了职场妈妈培养亲子关系要利用点滴小时间,在强化应试内容时,也要重视几分钟的零碎时间。不要小瞧几分钟,利用、积累起来就会换来好成绩,因为靠的是高效。这有个前提,家长要在工作之余熟悉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深度,能适当扩展更好。在短短的生活空隙时间里,家长就可以口头给孩子提几个关于课本内容的小问题,能结合生活最好,这样更能灵活运用,巩固知识。对于课内的难点部分,家长也可以乘机强化一下。还有预习扩展部分,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实现。几道题,几句话,一个知识点……这样像玩拼图一样为孩子的学校应试学习做了补充和强化训练。
面对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几点:1、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要控制好。2、对结果要看淡,无论是单元测试,还是期末考试,或是升学考,并不代表你孩子将来在社会的地位和处境。家长要清醒地知晓,应试教育不是以社会标准来选拔人才,而所有的人将来都要遵循社会标准来定位。这也是第1点被提出的原因,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是不值得的。3、同样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孩子能达到的成绩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家长要会止步,不要妄图让孩子花费比别人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达到别人的成绩或是超越别人。因材施教,不要让适合水里游的孩子去和擅飞的孩子比。4、好老师不如好家长,好家长不如孩子自己的高效率学习。
应试教育没那么可怕,除非你被它牵着鼻子走,那才可能走火入魔,害了孩子。这次小升初时的新闻报道中,有个爸爸拿着上百张奖状去报名,却被告知没用。七尺男儿当场落泪,觉得孩子吃了这么多苦,为什么到头来得到“没用”两个字。我看到报道很难受,想到那个小姑娘无法挽回的童年是在学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中度过的,太悲情了!小姑娘得到的奖状肯定是多种才能的,不见得是真没有用,但这个事情对她可能超过年的刻苦努力打击太大,也许她以后再也没有这样持续的激情来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技能了,因为很可能得到的还是“没用”两个字。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是舵手的位置,方向错了,船也许会有沉没的危险。小升初今年的政策一出,多少准备靠奥数奖状上名校的孩子家长疯魔了,在论坛上呼吁呀,骂呀,可又有谁会照顾你的感受呢?更没有谁为你孩子多年的付出给个说法,甚至一句表扬也不会有。家长决策错了,最无辜的是孩子。家长不要以“大环境这样,其他人也这样,我也无力改变政策”来推卸责任,经历快乐童年的孩子有的是,只是人家家长比你有能力、有远见。家长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很少说“别人家的父母”,可悲的是在这个社会,“别人家的孩子”十年寒窗,也抵不上“别人家的父母”一个电话。真正认清现实的家长不会一边抱怨这个社会多么不公,一边还把孩子推向不公平的风口浪尖,你自己尚且不能去竞争,又怎能让孩子去冲锋陷阵?况且争的还是个虚空的未来。
以慈悲应对无常
发表于:13-07-30 09:47
&&[第2版 07-30 09:47]
下面还有家庭教育的两部分内容:生存技能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另外感谢各位的回复,写得比较多,又大多是夜晚写的,所以可能还有点乱,发在这个版,也是希望能给有需要的家长看,和关心教育的家长交流。时间比较稀少,我就不一一回复了,最紧要的是写完。再次感谢各位不厌其烦的观看。
以慈悲应对无常
发表于:13-07-30 09:48
&&[第2版 07-30 09:48]
重复楼层,删除。
以慈悲应对无常
发表于:13-09-02 09:58
为什么说是虚空的未来?因为小升初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阶段,而近几年就业情况中最大的问题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招聘者招不到合适的人。大批的失业人员和大批的空缺职位同时并存。这是我国学校教育即应试教育弊端的最终端体现之一。
学校教育,不算大学是12年,算上大学至少是15年(大专毕业),这个时间,从6岁起,用来学习任何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都能使孩子成人时在社会上独立立足,甚至小有成就,独挡一面。而唯独学校教育不能保证给孩子们带来这个结果。无数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就失业了,很多人选择逃避式的考研,在他们心底是一种受骗的感觉,十几年的寒窗到底为了什么?近几年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其中就有“读书无用”的原因,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学子,选择主动退出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退出时的年龄越来越小。就连被采访的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把人生目标从“努力学习将来读大学”变为“快快长大,就可以到城市里去打工”。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层,即学校教育没有以社会的标准去育人,使学生毕业后无法学以致用,因为没有相应的生存能力。很多人会有感受,班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差生进入社会后飞黄腾达到令成绩最好的同学望尘莫及,难道真是成绩越差未来却更好?然而这种现象和成绩好坏无关,只和他们各自的生存能力的强弱有关。生存能力,简单地分为做事和做人,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我将学会做事的“事”分为四种:专业的事、最基本的事、广泛的事、特殊的事。这次重点说“专业的事”。
所谓专业的事,就是将孩子的爱好或特长变成专业、职业乃至事业。我赞成职业早规划,这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最常见的反对观点认为这样是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但现实却是很多家长完全被学校教育牵着鼻子走,过于信任应试教育,把孩子最黄金的学习时间大量花费在未来用不上的事物上,把不正常当正常,这不仅是对孩子发展的限制和自由的剥夺,更是一种等同折翼的摧残。
职业早规划不代表早早定下职业,而是依据孩子自身各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引导和训练,这个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专研能力。任何工作想变成事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专研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任何职业都通用的。应试教育中也培养了一些孩子的专研能力,但这种专研是以考试为实践内容,以成绩为最终目的。只有将专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实现能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的价值,孩子的付出才是值得的,同时也是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的途径。
我们这个社会太缺乏专研的精神,更不用说创新。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的行业内部缺乏专业人才,但现实是各行各业都缺乏最基本的专业人才,这是很可怕的,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大桥会塌,大楼会倒,电梯会致人死地。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根结就是很多在岗人员一无扎实的专业技能,二无责任心,从农民工到教师、医生等职业,都十分严重地显示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双低,从而导致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引发危机。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教育问题上,教育是国家的根基。从孩子幼时起就要培养其学得专心、专业,并且一定要强调学以致用,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提升到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而这样的实践绝不是只停留在参加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和比赛上。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生活中、社会中,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而后可以发展到用自己所长去帮助别人更好地生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才是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学习的目的最终是创新,只有一代代的创新,整个社会才会持续发展,然而想达到创新的地步,只有先“专”起来才行,想“专”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而以应试教育为绝对中心内容的学校教育不会主动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发展自己的“专”上,学校教育以其标榜主流的外表肆无忌惮地荒废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最佳学习时光,一切都要靠家长的理智判断和准确的前瞻性来改变。
不知大家还记得版里曾有两位特别的小名人。一个是全才儿童,上过报纸等媒体,在小学内自己开了十几门兴趣班授课,家长还出书介绍育儿经验。一个是小诗人,才小学中年级,就出了2本诗集。我现在不能说这两位都是教育成功的案例,因为我一向认为只有孩子成人后,步入了社会,才能判断到底是否算是教育成功,在此之前一切尚未有定论。但这两位孩子的家长都是个性化教育的典型代表,不管将来成败如何,他们都算是我国教育变革的先行者。
虽然我对这两位小名人的情况知之有限,但总结出两点共同点窥一斑而见全豹地看出其父母的卓越之处:她们俩都是非名校,父母都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来相助。与那些对名校实际一无所知,只会盲目追求,自己又没有与名校相匹配的社会资源的父母相比,这两位孩子的父母是多么清醒又机智。想孩子在这个社会立足,自己首先要会在这个社会立足。等遇到问题,再来烦再来哭再来为孩子叫屈,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让孩子学会做专业的事情,就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根据孩子的情况,根据这个社会的情况来作出对孩子将来职业方向的判断和一定规划,对孩子的爱好或特长实施引导式的发掘,之后进行系统地专业训练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期间要对学校教育进行适当的取舍以谋求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实用的学习上。这个过程是个相当复杂的,家长们一定要用心去思考、考察才可以执行,不要既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发展特长,又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孩子在特长方面发展地越好,越能在应试上少花时间、降低要求,但这是有风险的,所以前面提到的家庭教育在应试方面要努力做到提高学习效率是很重要的。
如何引导孩子由爱好发展为专业是非常关键的,大多数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迷茫。在此,我提出一条捷径,在孩子的爱好中尽量选择家长最擅长的、最喜欢的或是最熟悉(或是家族亲友中有专家)的一项来引导。这样就不至于在启蒙时就偏了方向。我看到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进行爱好启蒙时就已经偏了方向:目的不明确又矛盾(嘴上说是玩却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热衷考级和比赛,请了专家级的老师,但同时想着过几年就放弃)、看重短期见效、着眼于课程价格(有人只爱便宜的,有人只信最贵的)、轻信宣传力度大的机构或名师等等。如果家长自己对这一技能熟悉的话,情况就不至于如此,对于老师的选择上,这样的家长也会有较高的判断能力。
此外,我重视遗传基因的因素,特别提醒不要忽视隔代遗传和家族遗传的作用,即不要仅着眼于父母两人,还要了解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整个家族的成员里,有哪些共同的爱好、特长和曾经从事的职业。这些信息都能帮助家长更准确地判断出孩子的发展方向。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近几年高考中的艺术特长生专业考试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专业培养起始时间提前和孩子的各方面素质越来越高,因此以后想在高中突击艺术学习来参加高考的胜算越来越接近零了。以往因为成绩不好才做特长生的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为特长生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都要高。这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新考验。所以要发展“专”,家长必须早做准备和计划。
学会做专业的事情,就能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是让自己能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孩子从此就建立起融于社会、完善生活的信心。除此以外,孩子要学会的最基本的事情是生活自理能力。烧饭菜、打扫房间、收纳衣物等等这些最基本的事,却不是每个人都会的。不会也许不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因为你可以请别人替你做,但如果你会甚至擅长,你的生活因此会更独立更踏实,也许还会更有趣味,你自己可能会更有吸引力。还有怎样购买生活必需品,怎样支付各种生活费用等等的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事情。孩子小的时候点点滴滴带着学、带着做,长大了理所当然是个独立自主的人,同时也会是个体贴父母、能适应生活平凡琐碎一面的人。
特别说一下会做最基本的事情对叛逆期的作用。叛逆期的反应是孩子想当成人的呐喊。因为不知道如何做成人,才会有叛逆期的痛苦。不能把孩子像佛像一样供在家里,弄个叫“学习”的佛龛框着,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孩子到叛逆期是最茫然的。一直让孩子有贴近生活的事情做,让他们从小就慢慢接近成人的世界,是个减缓叛逆期痛苦的好方法。成人世界没有什么要让孩子回避的,因为实际是回避不了的,孩子不可能被架空在一个无成人的世界成长,所有想在孩子面前回避成人问题的行为都是掩耳盗铃。我们成人常犯一个错误:把问题想复杂。让孩子从小就进入成人世界,最好的开始方式就是让他参与生活的琐事。成人的世界是貌似比孩子自由,但有孩子没有的责任,还有不见得比孩子少的“不自由”,要让孩子明白这点,有效直接的方法是让他亲自体会。如少做一点习题,让孩子去洗碗,他会知道洗油腻的碗不比多做几道题更让人舒服。少许诺考满分买什么,让孩子记一个月的家庭开支,他才知道原来生活需要花这么多钱,钱应该首先花在哪里;让孩子体验一下小贩的感觉,他就会知道自己挣钱的能力还不够,要做成人他还需要再多学点、再等等。面对虚幻的网络和游戏的诱惑、欺骗,越贴近真实生活的孩子也越会有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
学会做广泛的事情,主要指从小扩展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技能,不一定专,但要会。比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运动等等。现在孩子普遍从小上兴趣班,虽然大多数没有走专业路线的意向,但学起来都基本按专业标准来学的。这一批孩子长大了,爱好广泛,兴趣多多,交流起来信息量会很大。这一点提出,我是针对现实情况,也许有家长会有异议:难不成要给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学吗?其实我现在正是这样的感觉。即使在外面遇到的陌生孩子,经常在几分钟后你就会发现他至少会一门乐器,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上着钢琴和围棋。然后这孩子会和你孩子从流行玩具聊到你有微信吗,从你是不是三好学生聊到我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从你会自由泳吗聊到我还会网球,从鞋子品牌聊到我马上去参加什么娱乐项目。各位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外向,不怕生人,敢想敢说。这主要由于他们从小见识大、学得多,得到的照顾和重视也很多。孩子之间相处,懂得多的,会得多的孩子会受到注目,交流起来也容易找到和对方契合的话题。这个社会,建立和扩大朋友圈非常重要,随着亲戚的日益减少和疏远,朋友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孩子掌握的技能越多,知识面越广,结交朋友的机会越多,选择朋友的余地也越大,孩子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时,也会有更多的帮助,生活会更有乐趣和信心。
生存技能的高低往往在如何解决特殊事情的问题上体现最明显。特殊事情指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选择、机遇、困难、挫折以及种种突发情况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几个原则和策略是通用的。不逃避、不冲动是原则,策略是找到问题根结、积极沟通、寻求帮助、决定取舍。特别提醒,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上一课怎样预防和面对自然灾害、城市设施故障和人为伤害的特殊事件。
此外,在突发事件上,我也说两个真实的例子,也是始终难以忘怀,一定要告诉孩子的事情。
一个朋友的亲戚,家境贫寒,高龄又单身的母亲好不容易把他养大,供他读书。大学二年级的暑假,他乘大巴回家,车上有一群小混混对他言语刺激,因势单力薄,他一直强忍着,到站后,他跳下车,指着那群混混说:“现在到老子的地盘了,有种你们下来啊!”混混们真的冲下来了,他向四周一喊,果然也聚集到一帮乡间青年,于是两帮人马开始混战,乡间青年为了占上风有的回家拿了棍棒来,有人竟然拿了刀。血案就在混乱中发生了,一个混混被捅死了,绝对不是他捅的,可是乡间青年一哄而散后,最后只有他来承担后果。三年的牢狱之灾把他彻底改变了,出狱后他躲在家里足不出户,已然废人一个。昔日村上人人羡慕的大学生,今日要靠亲戚拼凑的一大笔钱去娶一个残疾老婆,这还是久病缠身的老母来回奔走求告的结果。
另一个事件是几年前的长春,两群高中生因为争抢篮球场地发生冲突,吃亏的一方首领叫来了自己的父母,而其父母带来了一帮黑社会成员,用西瓜刀围砍另一方的一名带头人,将其双臂砍断,肺部刺穿而亡。据说砍人一方的母亲还带了一大包现金,叫嚣自己有的是钱,砍残你我赔得起。后来网络又挖掘出被害人也是富二代,且常年是校园霸王。双方在网络上开战,后续情况不明。砍人者父亲是煤老板,其财产当时也被政府顺势控制了。
冲动是魔鬼,现在社会却遍地是被魔鬼控制的人。很多人常年处在一个焦躁的状态,不管有钱没钱,是官是民。其根本原因是社会普遍的道德沦陷、价值观扭曲和信仰缺失导致的全民不安全感。因为不是钱权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引起长期的持续性和扩展性的社会集体心理问题,从而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奇葩和奇闻出现,其中最恶劣的后果就是突发的暴力事件。孩子是弱势群体,也是最易鼓动的人群,教育他们遇事先停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就像“红绿灯法则”,遇到问题先不要急着做出反应,红灯先亮,思考后再绿灯亮起,开始行动。尤其是男孩,在青春期时最容易冲动,如果等到那时再来训练他遇事冷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接着说学会做人。学做事的同时,也在学做人。我将学做人分为:做自己、做社会的人、做有精神财富的人。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优点,不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可能做自己。如果不了解父母祖父乃至家族的故事,也不能做自己。分不清基本的是非,预见不了基本的危险,也做不了自己。如果控制不了自己,也做不成自己。
做自己,首先要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受伤害。保护身体,要学会不去做一些事;保护心灵,要学会不去想一些事。其次,要会表达自己。表示自己的意愿,会说好也会说不。表现自己的长处,不刻意隐藏短处。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再次,会完善自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人物,不断调整自己、发展自己。
做自己,就不会畏惧流言蜚语;不会被人和事轻易鼓动和诱惑;会使自己更容易成功;会使身边的人感到安全可靠;能真正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做社会的人,主要是学会融入社会,具有社会适应性。与社会格格不入,并不是做自己的体现,反而是伤害自己的愚蠢行为。融入社会也不是近墨者黑,向错误低头,背叛道德良心。要融入社会,就要对社会有全面的认识,不要只看个案,不要只听一面之词。结合自己的情况,要对社会的事物有所判断和选择,知道进退的时机,有节制有原则。
做社会的人,最低条件是能独立养活自己。其次是在社会中有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子。再次是在社会中有发展的可能性。最终可以达到为社会做出贡献,能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幸福的程度。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取得怎样的物质财富,也不会是个真正的社会人。
做有精神财富的人,主要指有可传承的精神。物质财富不能数量不变地同时传给两个以上的人,而精神财富可以如光芒照耀所有的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钱财能一分不少地代代相传,精神财富却可以不断累积地传给千秋万代的后人,甚至每一个遇到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先辈的优秀宝贵的精神,这些先辈中有我们的血亲,也有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名人,这些精神中有诚信、奉献、坚韧、忠贞、孝义……不能让这些精神失传或是变质。不屑于精神财富的人,永远追求不到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财富。有精神财富的人,才会真正感受到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最后一部分说说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只说社会适应性这点。不管三观你如何向孩子灌输,必须有社会适应性。不仅适应现在的社会、中国这个社会,还要适应国际社会、未来的社会。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全球村的进程也越来越快,将来我们的孩子都是国际人。孩子的三观将来也会传给他的孩子。这就要求家长的三观教育着眼点并不能局限在我国目前的这个社会,要横向看到整个世界,纵向看到古代社会。三观教育也不是家长想不教就可以不教的,在家长的一切言行中已经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孩子了,所以家长要有这个自觉性,对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要有意识。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套理论,自己面对相同的事物时却是截然相反的做法,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三观认识混乱造成行为偏差。
几点我想特别提出。一、现今世界,以享乐为目的的物质文明已经到了一个极点,再发展下去就是享乐的另一极。二、精神文明跟不上的物质文明必然要坍塌,或天灾或人祸,在世界局部地区已然发生。三、现今合作比竞争更可取,各种资源日益萎缩(或是说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们都狂魔了,“竞争”这个词现在多代表不择手段和同归于尽,合作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句广告词是真理。你一个人在一群困苦的人中间开心地笑着,你认为你安全吗?快乐吗?会幸福吗?不要晒自己的富有,要晒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取得这样的富有。不要晒幸福,要晒自己能使别人得到怎样的幸福。五、社会越黑暗,道德的回归越是必然趋势,诚实守信、忠诚忠贞的人会越来越受欢迎。六、没有最糟糕的人生,不要输给一只小狗。强烈推荐家长为孩子介绍无手无脚的海豹人尼克胡哲以及一只破天荒地登过美国《人物》封面,没有前肢能直立行走的小狗Faith的故事。
拖了个多月才大概写完,感谢各位的支持,尤其是回帖和飞语我的家长们。我希望自己能坚持记录下去,等到孩子岁生日时做为一份礼物送给他。最后祝新学期所有孩子都能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快乐的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更多父母的爱!
以慈悲应对无常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让眼睛变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