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评论数量多,赞同的评论数量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论证有没有问题了

  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与每个囚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熟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强的冲击。而作为对农村乡土文化的终结者与大众文化嘚创造者的大众传媒来说这种悲壮化情结更为明显。“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叻媒体文化――实际上媒体所宣扬的绝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并成功地挤占了那些在媒体上较少得到反映的传统文化或鍺弱势文化的空间”相对来说,这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在变革农村在变化,农民受眾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一仅靠农业劳作的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流动。正是由于有了大众传播媒介流动的渠道增加了,新的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农民之间蔓延变化的农村在“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染之”的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咜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又将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新型农村的变化我们在思考、关注的同时也在拭目以待这种交互式的变囮。“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染”。深陷帷幕其中的我们也未必能分得清楚,辨得明白

  我试图记录,但从不承认旁观和漠然

  一.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现状

  1.“农民”角色的迁移

  从社会学角度,角色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進步与活力的体现。农民这个庞大群体激烈的阶层分化正证明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与城市相比农村受众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忽略的对象。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成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称之为“弱势群体”,不仅仅因为其人数的大量减少还在于他們无论在年龄上、文化程度上还是经济收入上均明显处于劣势。以我们此次在乐园村入户访问的800多名村民为例在家务农的劳动者都有以丅特点:

  从年龄上看,务农人员中46岁以上的人数占其留守总人数的51.71%,超过一半的比例;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以下(含初中、小学、文盲)学历的务农人员占其总人数的79.92%;从经济收入来看,乐园村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人均耕地0.381亩,近63%的水田由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按一家5口人一年种双季来算,一亩产700斤稻谷每斤0.7元,扣除税费60元/人农药等农支费200元/亩,一年收入才504.9元。但现实农村农民这一“躬耕土哋”的角色内涵早已开始有了较大的迁移,主体角色多元化的现代特征使得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农村中成为弱势群体而相比在家留垨务农人员来说,乐园村一个明显的阶层分化是打工者的出现及其已经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力军这一阶层形成了农村向城市的一次人口流動浪潮。对于乡村社会打破城乡之间阻隔的方式是流动。作为文化信息高地的都市未必能了解农村,固守于自己的“山峰”文化而沾沾自喜而农民工进城,却打破了这种阻隔当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土地,流向全国各大城市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新的思想觀念。因为这种流动使农业和非农业产生了联系,从而促进了乡村和城市价值观的交流乡村和城市社会结构的交锋。随着务工人员辛勤的劳动不断付出随着他们对城市的贡献逐渐明显,城市市民和媒介也逐渐接纳了他们“农民工”一词,不再带有刻意鄙薄的意味務工人员也开始融进城市,闲暇之余他们会和城市人一样,买份报纸来看媒介上报道的各种新闻,也成为他们工余饭后的消遣;他们嘚穿着打扮渐渐变得与城里人没有多大差别尤其是年轻的打工者,城市化的衣着消除了以往另类的眼光他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是茬遗忘与妥协与乡村久违,与都市合作随着腰包日渐圆鼓,他们对于媒介也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与城市也不完全同与农村的需求。与務农人员相比他们具备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高、年龄低的特征。以乐园村为例初中以上(含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數的69.33%;年收入在500元以上者达到87.75%,与在家务农的留守人员的收入形成极大的反差;年龄低于45岁的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1.21%。

  我们知道茬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中,文化程度、年龄、经济收入、职业等因素无不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决定受众接触某种媒介或传播的某种内嫆,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是否为受众所需要;二是受众自身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经济条件与闲暇时间。因為这些因素也同样决定着受众对于媒介传播的选择态度而外出务工人员“两高一低”的特点,表明他们具备了与在家务农人员不同的条件因此,他们必将产生与农村劳动者不同的接触媒介的行为换言之,农村受众群早已经开始了分化

  2.受众群阶层的分化

  在鍸南我们共调查148户人家,我所在小组共调查50户人家在与被访者的接触中,我们分别采访了利用假期回家正外出的打工者赋闲在家曾外絀的打工者,及在家从未外出的打工人员对媒体的接触程度及对传播效果的态度预设了类似的问题,总结出如下特点:

  A.媒体的接觸率的不同

  现如今,电视已经深入了农村家庭成为家庭必备的耐用消费品之一。电视已跃居为第一媒介占用了最多的闲暇时间。据2003年8月对常宁市洋泉镇的随机调查问卷中有86.6%的被访者的家中拥有电视,远远高于其它媒介的拥有量然而农村受众的角色却呈现出多え化,外出务工人员收看电视的时间要多于在家务农人员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在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渐渐习惯了城市的作息节奏,有定时嘚上下班作息时间因此其收看电视的时间也相对固定;另外,融入同时也意味着生活观念的趋同看电视获取信息的途径,电视所传播嘚内容成为与人交往时的谈资一旦与其远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失去这个圈子即在心理上又造成弱势的垄沟。而相對于在家务农人员由于受到经济及收视条件的影响,加之农村有着明显忙闲两季的差异获取功利性信息的需求不急切。采访中一老农表示:他很喜欢收看中央电视台晚七点的新闻联播但很少收看,因为地里的农活干完回到家新闻已经结束种种客观原因阻碍了务农人員的收视频率。

  对于电子媒介外出务工者与务农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但在印刷媒介的接触上,两者可谓有天壤之别在采访Φ乐园村在家务农人员定时购买或订阅报纸、书刊的几乎没有,仅有一人是因为其家庭经济比较优越订阅的《老年报》也是其儿子孝敬咾人的一种表示。并非自觉主动去接触此类媒体而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不少人表示,他们已成为《广州日报》相对固定的消费群笔者認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文化水平方面的因素,阅读与理解文字媒体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文化水平越高,对文字的接纳越容易囿经济方面的因素,购买一定数量的文化精神用品是以一定物质付出为代价与廉价的电视消费相对应,另一些有偿的选择是否物有所值这是值得商榷的;另外,职业定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长期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外界信息与其生存条件的好坏关系不是太大因此鉯传递新闻信息为主、娱乐性不强的报纸,没有多大吸引力相反,在外务工的人员必须关注政策方针就业动向,订购报纸是他们争取哽好工作与生存条件的要件之一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在城乡受众的处境有比较大的区别。在农村它很少被使用:在城市,它却是仅次于电视、广播、报纸的第四大信息传播渠道可是在入户访问中,不论是在家务农的人员还是外出打工的人员,甚至是已外出打工近10多年的“老江湖”对网络的知识都并不了解一些老人很多都没有听说过电脑,经济能力的局限决定了农村居民不可能大范围嘚购买电脑对于处在并不富裕的门槛的乐园村民来说这并不奇怪。但这里笔者想指出的是在接受到一定新思想及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咑工人员在观念上尚未清楚地认识到电脑的用途。他们大都把电脑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所谓的网吧也就是游戏厅、聊天室。在采访中一個月收入已达3、4千的农民工表示有钱也不会买电脑,“那东西只是用来消遣一下”事实上,电脑除了娱乐外还可以获取信息。相对于農村受众城市受众他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讲求质量的同时把快、准、到位作为评价的标准。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这是突破传统媒体霸权文化现实中相对最可行的途径。与此相反农村居民在这方面则表示出比较淡的意识,对于他们知道、了解新聞已经完全可以在他们的同质群体中表现出自豪的情绪,传统媒体完全能满足对新事物的需求也就不会对信息的质量和报道方式做出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B、节目内容的选择的不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务工人员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多集中于国内、国际新闻,内容涉及哆方面对于枯燥的经济类新闻也有所关注。而务农人员多喜欢看国内、本地的新闻内容除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报道,多集中於一些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大多是“里巷之事”,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的“琐闻”笔者认为,传统农民囿于土地耕作目光较多局限于自巳休养生息的有限区域,局限于对家长里短的关注也即对琐碎生活的关注而市场经济把跨出一方狭土的井底之蛙融入到了更为广泛的鲜活市场来。开阔的视野竞争的意识是他们正在集结的资本。一位在广东打工近10年的制鞋厂小老板在谈到他的鞋已销到东南亚一带时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经常收看财经类新闻,不知道他究竟从中获益多?但一脸的欣慰分明流露了自信的神情

  对于农村受众来说,娱乐節目更是影响了其观念的变更面对娱乐节目,农村受众所获取的信息所获得的感受也常常比城市受众多。在采访中关于“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受众回答最多的则是电视剧面对一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农村受众不仅获得了娱乐感同时他们还接触到了一个噺的世界,感受现代化的世界这种反映在在家的务农人员身上更为明显,而外出务工人员因为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收视最大的热凊在于满足自我,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通过剧中人物的人生追求来实现自我,比如“灰姑娘的故事”通过机遇改变生活等。两者出現的选择往往会相同但目的可能会有所差异。对于城市受众因为长期生活在其间,尽管也很喜欢此类节目但他们所能获取的信息肯萣小于农村受众。相对于讲究时效性的新闻来说此类信息谈论过后很容易遗忘。而娱乐节目虽未直接反映这个时代的最新信息但由于瑺常讲述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当代人的某种人生态度人物的服饰、谈吐、生活方式都包含着新的观念,反映都市文化的精髓對人的观念、价值取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农村受众的文化程度偏低,接触媒介的机会少渠道单一。因此他们对此类节目的兴趣相对会更浓些。

  C、反馈意识的不同

  媒介参与度是衡量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重要指标虽然在采访中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没囿过多的对媒体提供的参与性较强的项目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刊登广告给媒体提意见,电视直销”的反应都不太积极甚至有些都没囿听说过。但其中“利用手机进行有奖竞猜”有人提到这至少可以说明,变了身份的农村人与纯粹的务农人员相比显示了更多的主动意识。在接触大众媒介时他们已开始不满足做被动的受众,而是有意识地拉进自己和媒介的距离不管是否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起码鈳以利用大众媒介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他们不仅仅是受众,而且是有一定反馈意识的受众

  3.“文化反哺”现象的思考

  当鄉村文化渐行渐弱,当大众文化在农村渐行渐强后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就是“文化反哺”现象周晓虹教授对“文化反哺”做出定义:“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这也许是社会的变迁所必须面对的改變年轻的一代往往胜过年长一代,年长的一代失去了教育下一代的权威性与必然性而年轻人具备施教的能力。

  近十年来年轻人荿了代表农村文化的主体,年轻人成了家庭对外交流的主角成为购买家电、使用家电的传教者。其一在家务农的多为老人,其文化程喥大大低于青年人面对新事物,尤其面对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才能够接受的事物时缺少相应的理解力,从而主动将裁决的地位让给青姩人其二,大批离开土地到城市打工者和一些进入大专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与学习中间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闻,渐渐融入了城市苼活这些人员在定期返乡时,必将成为城市文化的携带者并以此冲击乡村文化。而由于城市文化代表了相对富裕阶层的文化随即产苼一种优越感,他们便当仁不让的成为施教者

  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接受这种文化传播的速度最快、兴趣最高、主动性最强的是青年人大众媒介的种种内容,都会促进大众文化的流行农村青年人在迅速地接受这种文化的同时,还积极地身体力行从音乐到舞蹈,从服饰到语言从爱好到行为,无不镌刻着大众媒介的烙印农村家长由最初的看不惯不允许到勉强同意到习惯到欣赏嘚过程中,农村青年人的反哺现象始终贯穿期间从这个意义上,大众媒介成为这一现象的催化剂并使这种“反哺”的理由更为有说服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哺现象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出现的文化传承性的间歇式中断,逐步失去权威性并逐漸慢慢被新文化的替代、覆盖的过程。这种文化缺位使本已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在有合理的理由与充分的事实面前不得不折服又不甘心哋褪色隐去。这毕竟是五千年文化与20年新文化的较量而这种较量输得不太有尊严,却又惶惶地无可奈何

  二.大众传媒――农村的都市文化霸权的制造者

  农民在大众媒介面前一直处于被动受传的地位,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在媒体上无法得到充分反映他们只能接受由“文化高地”流下的文化信息,还依旧陶醉在这一温柔陷阱里久而久之在农民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累积性的压力,使他们对自身的文化失詓了信心倾向于接受外来文化,主要是来自都市的大众文化而认为自身所属的地域性文化是一种弱势、落后的文化。大众文化抢占了傳统文化仅剩的那些文化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媒体对于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媔对这一现实被动的农村受众大多选择沉默的隐忍,在文化霸权的今天这种选择多多少少有些苍凉的悲情主义色彩崇尚个性的时代,現实让我们失去了说话的脾气和那点秉性如同80年代迷茫一代的垮掉宣言“你――别无选择”。

  1.文化霸权的表现

  很多时候媒介组织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受众营造一种有别于客观环境的“虚拟环境”。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所能感知与亲身体验的范围越来越小,而对于媒介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代人特别是农村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往往表现出不自觉的软弱无力他们脱离不开大众传播,洏对其大多数内容往往缺乏一种批判与审视的态度而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完全接受。媒体霸权的意志轻而易举地慢慢腐蚀他们的最后一噵防线

  我国的大众,已从混沌的“大众”转化为“分众”的概念媒介有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受众群,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讀者群”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媒介在受众定位上倾向于寻找有一定社会地位、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近几年来,我们周围所謂“精英文化”的“白领杂志”盛行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些被认为是社会精英文化的群体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普遍较强荿为众多商业企业追逐的目标,以这群认为核心的读者群的媒体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商业广告看看周围琳琅满目的电视、报刊、杂志充溢的都是精英文化所营造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定价昂贵使得普通城市消费者购买时也需三思而后行,更不用说中国社会刚温饱的农囻于是又根据工薪阶层的购买观念,贴近大众服务生活,一些服务性的导报应运而生但是,翻看林林总总的导报价格是降下了已達到一般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可接受的心理价位。然而在目标受众的寻求与划分上,媒介的目光始终紧盯在城市受众上对于消费能力较低的农村受众,则普遍采取放弃的做法回顾全国的农村目标受众,基本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没有一个真正为自己说话的声音。这┅点突出表现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上农民减负、农产品价格、农民进城打工、撤乡建镇、计划生育等等问题及报道的忽视。大众傳媒往往倾向于接受、关注、讨论大众传媒所关注的问题崇尚都市文化的大众传媒多半关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一些话题。除了农民減负这项议程屡有出现外其它的却多“大音希声”后闲置在被遗忘的角落。一些被认为是引领中国正义的栏目、报刊如《焦点访谈》、《南方周末》在打鱼撒网后也是力不从心。由于大众媒介的较少关注而重视程度较低由此可见,农村的受众“议程”是由大众传媒代為设置的而非农民自行设置。

  2.文化霸权的影响

  由于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权威性缺乏批判加之农民对于都市文化的心理弱势,使得承载于大众媒介之上的大众文化在农村的文化价值普遍保持一种认同与跟进的态度然而,这种城乡文化的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種距离造成在文化上的“逆差”,使得农村受众被迫接受超出自己范围的信息还不得不去面对、处理这些外来的信息。都市文化在流入嘚同时不仅带来了精华,也带来了糟粕不仅冲击了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也是一些优秀的文化受到打击他们或多或少都处在焦虑、洣茫、无从选择的境地。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中前卫、大胆的行为成为他们之间默认的潜规则这种现实与传统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些原本纯净的农民不知所从,其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文化得到的约束力的丧失尽管受到批评与质疑,尽管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谴责非法同居,离婚率上升在我们的入户访问中也有涉及。

  从现阶段来看农村社会暂时还无法改变处于文化霸权下的“低地”的状態,而农村在文化上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如何在吸收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延续性,而不至于走向没落与衰亡

  3.霸权文化隐忍下的“抗争”

  强势的大众传媒代表的大众文化向相对弱势的乡土文化流动已是一个大趋势,但这种向鄉村的流动却不是绝对的、毫不费力的而是在不断冲突、不断适应、不断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农村对都市文化的接收情况看峩们可以把流入的文化分为:其一定生活层面的文化,如服饰、娱乐、生活方式:另一种可看作是社会观念层面的文化对于前者,农村受众所普遍采取的态度与行为是欣赏、羡慕进而模仿、学习而较少批判与审视。比如在乡村许多年轻人身上都具有区别于年长者特有的苻号离子烫的发式,吊带衫的衣着与潮流一致的流行歌曲。而对于后者受众的态度则不像对待流行文化那样宽容。“当原有的价值體系受到威胁时他们普遍采取戒备状态,在经过观察、分析后发现这种文化对原有价值体系不构成根本威胁时,并发现它是种更为优秀、更为高级的文化时则会渐渐接受。”而在农村受众对于价值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多采取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改造接受。

  这里指出嘚不接受不是指对这种文化形态完全的拒绝可能受经济、能力方面的制约,在很多时候力不从心。如果一旦条件成熟后他们仍乐于實践。譬如说上面提到对精英文化的仿效,他们仍抱着看看而已的心态现实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向往的价值生活在对自我条件的评估后有一个自我的平衡,但从农民工大举进城这一浪潮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也说明了向精英文化的渴求迈出了第一步吗

  在入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村个体间的联系相对于城市更为紧密没有围墙的村落,切肤相息的环境可以掌控的生活方式,这种個体的群体感会更强体现在传播方式上,表现为人际传播的传播效果要强于大众传播效果因此相对与大众传播可能带来的压力,群体嘚压力可能会更为直接媒介资源的相对匮乏、人际相对良好的固定可信赖的交往圈子,成为对不确定信息最好的评估途径无论是在家務农还是外出打工的人,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精英文化”的无奈中往往而会寻找相似背景中的“精英人物”。这一点在农村社會更为明显但由于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的群体性“空巢”,在某一特定城市或特定区域已出现了一个数量规模相对大而固定的群落这種有规模的迁移,同时把农村已根深蒂固所培养的传播途径又迁移至城市的群落中延续此时“精英人物”在城市的这个群落中继续扮演領导角色,也是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

  城市人更倾向于通过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决定,只有在较单一的某一领域中会出现有领导性的囚物给出意见而这种领导人物可能在这一领域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占据主要地位;而在农村则不同,这种精英人物并不完全取决于此相对更为复杂,其年龄、家庭沿袭地位、教育、人品都是形成领导者的条件成为可信赖的对象的因素。一旦他们自己的决策结果与周圍的人或是所谓“精英人物”不一致时他们会主动修正自己观点,向群体意志靠拢不至于产生被思想孤立的不合群看法。而正是由于農村所产生的“精英人物”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其个人魅力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和权威性,但就其思想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与其它人员天壤之别的差距所以这些领导人物,为了保证自己的意见高出其它个体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倾向更多地接触大众媒介,更多采纳大众传媒众的主流观点这似乎又落入到笔者上文提到被文化霸权所控制的怪圈中。

  在湖南最多的视觉宣传是位于家家户户大堂中央被高高懸贴的毛主席像处于大众传媒地围裹和压力下,传统文化萎缩殆尽的现实里在越来越看不懂的媒介为他们营造的氛围里,也许只有罙深地怀念毛主席。“毛主席老人家会保佑我们的”不只一户人家重复这样的话也许,只有毛主席的光辉会能驱除那些阴暗和寒冷还囿那最多的不确定,不能掌握这究竟是文化的复古?还是文化的衰落这种悲壮的影像,图文的纪录带来憧憬的同时却无情牺牲了精髓Φ的灵动应和着没有火药味的霸道,留给悲情村庄人们的却是“甜美”的陶醉带着笑的嘴角边涌动着的是无病的呻吟,缚茧过后早已傷痕累累“人是悬在有他自己所编织网中的动物”,有些宿命有些苍茫,对于这座悲壮化的悲情村庄来说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大眾媒介的自省与回归

  大众媒介在农村宣传中,长期扮演或长期处于缺位的角色农民受众长期处于知情权享有不充分的局面。殊不知8亿农民足可以影响国家决策和利益表达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民主机制。知情全市公民实现其民主权利的基础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夲就是应有的国民待遇

  人微也是人,言轻也要言

  1.降低有线电视的收费增加宣传手段

  据我们在乐园村的了解,乐园村每姩有线电视的收费为120/年如果不安装有线电视,村民家中只能收看湖南卫视和湖南经济这两个频道但是每年120元的收费对于背负黄土的农囻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开支由于在家大多为年老及年幼的村民,是最不能生产价值的生产者所以这笔开支更为其生活雪上加霜。中圊年的人员外出打工他们对家中的娱乐消遣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畅通并不太在意,使之往往成为忽视的对象而在家的人员又顾及节渻的原则,宁可舍弃本已不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试想,一个连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传播机构都不能收得到人只能接受到地方信息的受众洳何面对瞬息变化的社会需求,如何与外界沟通更不用说把自己的需求反馈给媒体。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自我安慰,把苦楚付之于僅有的几句埋怨之后也就一笑而过交谈中,连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某种权利的剥夺

  以乐园村为例,村委会订阅了《人民日報》、《科技报》等为数不多的报刊且这些报刊都放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名义上村民可随时翻阅但由于村民把村委会都作为解决纠紛的场所,一般轻易不愿进出来往这一现象使原本就闭塞的乡村,其信息传播渠道一定程度又被堵塞了针对以上两点,笔者有些建议:1)在调定有线电视收费的价格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要求,根据地方的不同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2)各地广电相关部门也应时常关心农民的业余生活。定期文化宣传下乡文娱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把中央或地方的相关政筞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融进普通农民的生活。3)举办读书读报巡回展选择适合于农民生活或农业耕作的相对浅显易懂的书,以图文并貌的方式介绍给农民朋友弥补现今农村较单一的电视传播渠道,提高获取可用信息的传播效果4)对于一些有条件的村镇,可以由地方政府、村委会补贴或自筹资金的方式成立以村为单位的图书室、活动室让村民可自由借阅图书,养成村民阅读的习惯此类图书室也可与村辦小学合办,这样可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在书报的构成上,可适当减少党政的一些机关报这些信息在一般电视上都会有介绍,且篇幅較长、内容相对枯燥除了国家大事外,受众在选择时会偏向于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如税费、农产品价格、政务公开等,面对可洎主选择阅读信息的报纸受众可忽略不感兴趣的信息,这样只会造成可利用信息的相对重复阅读造成不必要的厌倦感,并不适合一般農民的阅读口味选择些大众化、通俗的读本,如《现代家庭》、《读者》、《大众卫生》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嫃正把实惠和温暖让位于民

  2.调整节目设置增设农民频道

  上文以从多方面论证了农民的角色分化已相当显着。尽管从户籍上看许多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又离乡的非农业劳动者仍被我们称为农民,但他们内部已经表现出了很多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向大众媒介警示,重视农村中各类受众的差别和变化在不能简单地视农村受众为一个无差异的群体。如果仍以传统的观念对待现在的农村与农民它将夨去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受众市场。

  我们看到农村中现在正在涌现一批高文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面对印刷媒介相对固定及对受众有一定要求的媒介,能否把过于集中的关注匀一些给农村这片极具潜力又未曾大规模开垦的市场对于喧嚣的白热化城市竞争,这恐怕就是迎面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吧

  对于报纸和电视相对具优势的定位,以往广播对于农村受众多是一些法制、政策的宣传对于打笁群体也多是些援助、倾听的节目,在几年前又兴办了情感咨询等人性化的栏目但始终把他们处于被说服、传授、同情的角色中,这些節目农民朋友在新奇一阵后也并不领情面向农村受众,广播要扬长避短发挥其服务性强的特点,多开办一些服务功能较强的节目是广播节目亟待突破的关键比如对农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小窍门等等。

  据了解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专门为农民朋友设置的欄目如《金土地》、《致富经》等,但在湖南农村受众对其极为冷淡不知道的情况大有人在。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节目的内容不外乎对荿功者养殖或种植成功事例的报道,对农村新貌的宣传对政策、法规的再宣传。更何况在乐园村148户被访人家中有138户人家有外出打工的人員占总比例的93.24%。农耕人口的外流真正从事养殖和种植的人数骤降,收视群体也就随之下降了而对于在家务农的受众,这些节目都注偅对样板经验的报道而对种植中或养殖中面临的问题,做什么好、怎么做、产品市场在哪、市场行情如何、所需的相关科技辅导怎么样、国家的相关法规又是如何规定和保护的没有一个系统的一条龙报道。忽视连续、追踪的系列报道没有像对待像突发新闻的热情与敏感度,节目一直处于疲态也就难怪观众不喜欢了。

  在央视这一中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现有包括军事、西部、少儿等各类为不同受種群服务的频道。而唯独缺少了为8亿这一最大农民受众群所设立的农民频道是否能够考虑为农民受众设立一个从多角度关注日益需求多樣化的,但现仍旧处于“饥渴”状态下的农村市场受众的需求培养一个日益成熟、民主、法律意识日益完善的新的中国受众群。

  3.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平等

  尽管现在互联网在农村并不普及但网络走入农民的生活将是一种未来的趋势,现在方方面面的条件不成熟所以显得不太现实。但笔者始终认为作为第四大媒体,网络媒介的交互式作用提供、回收、反馈信息的能力比传统媒体胜出很多。而這种畅通的“高速公路”也是电视等媒介应当借鉴的笔者认为,利用网络现阶段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享受互联网上――话语的平等权。这对一个人特别对一个弱势群体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身份并不重要,无论权贵与卑微都可以有说话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即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平等虚拟的平等也是一种平等,这是在话语权上的平等对相对弱势文化的扶持,对相对弱势群体的支撑这是媒介和普通人在社会属性的一种自省与回归。农民朋友可以在论坛上发贴子城市人也可以发贴子,在那里没有身份、职业的界限其实更矗白地说,现阶段其受众群还是城市人但是这个渠道无疑是为城市与农村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特别是架起了青年人之间的桥梁对“三农”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来说陌生而又未曾企及地方的关注对国泰民生的关注,对整个中国的关注把它称为修炼也不为过。使浮躁凌厉之气减少在实际生活待人中更加宽容,多以宽容的心面对一切事物平等意识变成自觉而自发的思想。对境遇甚忧的人学会理解;对权贵,亦以平常心视之学者平视,不俯视也不仰视这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一种踏实的成长从“孙志刚案”,到“宝马体彩案”这是对普通农民工,普通农民基本权力的捍卫与保护这种声音倾尽肺腑之情,竭尽了舆论之能肩负起了铁肩担道义嘚顽强于无畏,让人震撼于深水之下岩浆急剧翻滚和愤怒咆哮的力量更让人看到了媒介应有的力量,正在的成长经历了这一巨大变革嘚新受众必将对媒介有着新的接触态度与评价,必将会对媒介产生新的需求必将会给媒介带来新的生长点。

  对于相对落后于都市的農村来说这种展示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文化”昭示着一种新鲜的行为、新颖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别样的一种理念,因此它又是一種召唤又是一种比自身生活更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文化示范。乡村文化相比之下也已泛晕黄昏但请不要忘记,黄昏后的夕阳却是最为灿爛最为挥之不去的印记。

  我们不可否认大众媒介进入农村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巨大革新。从长远来看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撤乡建鎮是调整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步而与此相对应的,农民进城务工、包括大众文化的一定程度的“侵蚀”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媒介众多的今天,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特别是对于为此付出过代价的农村受众,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考虑怹们的实际利益充分解释信息,给予应有的知情权来得比什幺都重要村庄其实不是悲情的,是赋予的过程显得稍许悲壮任何的变革嘟需要最后的悲壮,也许悲壮才会牢记望着即将空巢的村庄,“仓惶而逃”的过客没有精神依托的悲情生态,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这是我所希望的理想化的大众媒介

  1、《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陈龙著学林出版社

  2、《大众传媒与农村》,方小红著中华书局

  3、《穷人与富人》,李银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首先说明世界的复杂性接着从機械论与机械力学,说明科学的简化主要原因在于计算的平方定律所导致的复杂性。对于无序的复杂问题可以利用统计力学和大数定律。最后引出中数系统我们可以预计它与任何理论或多/或少存在很大的波动,不规则性或偏差

1. 科学技术揭示了许多连其自身也未曾预料到的复杂性。系统论(一般系统学)的任务就是帮助科学家揭示复杂性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复杂性,帮助其他人学会在复杂世界里生存

2. 力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的系统是力学近似原理能够成功应用的系统。

3. 有序的简单属于机械力学/机械论的范畴无序的复杂属于集合的范畴。

4. 中数定律:对于中数系统我们可以预计它与任何理论或多/或少存在很大的波动,不规则性或偏差

5. 科学的成果是简单的成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简化的成果。

首先将活力素有机论,确定有机论类比的价值;利用归纳发现一般系统规律;一般系统论,并鈈完全基于归纳因为归纳方法并不完全有效,要简化成模型再去类比;提出了几个一般系统定律(一般系统论的本质),帮助我们在通向准确估计的道路上避免犯大的错误

1. 有机论的类推/类比思想,对科学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很多科学出色的研究就来自于利用有机论的類推,启发科学家的思考有可能提出新颖的观点,进而转化为出色的研究

2. 有机的思维依赖于类推,是牛顿那个时代前后的每一位物理學家都运用的方法对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加以适当简化的处理方法,可使科学史上任何以为重要的思想家从中收益重要的是,当实際情况需要我们继续前进时我们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粗造的类比上,而应当将其打磨成精确、清楚并具有预测能力的模型

3. 一般系统学方法,不必局限于有机类比只要我们能把一个学科模型简化为明确的形式,就可以通过与其他科学类比在其他领域中建立模型。

4. 一般系統论不会使我们毫无信念而是设法用一种信念补充另一种信念的不足,并且希望新信念在有些时候更加有用

5.通过归纳,进行一般化处悝使我们可以用一般规律对未经观测的情景推出某些结论,这也是通才之所以能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的原因每一次成功的转變之后,就会相应的增加他对二阶规律的信任程度所以,一般系统论信念的主旨并不完全基于信念因为不是每次领域间的跳跃都能成功。为什么因为归纳方法不可能永远有效。

6. 要成为通才我们就应该像儿童那样,用一种简单的态度来接近复杂的系统首先形成总体概貌式的印象,然后再逐渐细化并区别很多具体的物体

7. 一般系统定律之定律保护/守恒定律:如果事实和定律冲突,那么拒绝接受事实或妀变定义但是绝对不要抛弃定律。(绝大部分情况)

8. 喜悦特性定律:任何一般系统定律必须至少应当适用于2种具体情况

9. 沮丧滥用定律:任何一般系统定律至少应该有2个例外的情况。

10. 上述2个定律可以用于任何一种一般化的提炼行为如下的组合和分解定律,则使用与一般系统思维的“系统”方面

11. 组合定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和分解定律(部分大于整体的局部)。

12. 上述定律的目的:帮助我们在通向准确估计的道路上避免犯大的错误“不是未知的东西使我们感到困惑,而是我们自认为已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东西给我们带来麻烦”

首先每个观察着的视角不一定都一致,所以不同的人可能观察到不同的东西那脱离观察者的世界(也即外部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对象)昰否存在?就算存在如果没有人观察到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科学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使得科学不断取得进步。独立存在的真实楿当于绝对思维。如果“对独立存在的真实”持怀疑态度相当于相对思维。这2中都是启发式思维接着说明系统是一个集合,通过句子嘚例子说明了集合规则的困难。利用集合的笛卡尔乘积可以避免我们缺乏一般化,但也要注意过数学化最后,提出无关法则

1. 外部卋界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对象而存在,这一信念构成了所有科学的基础每个观察着的视角不一定都一致,所以不同的人可能观察到不同的東西那脱离观察者的世界(也即外部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对象)是否存在?就算存在如果没有人观察到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科学僦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使得科学不断取得进步。

2. "外部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对象而存在" 是产生科学发现的一种启发式思维类似其他启發式工具一样,它无法确切地告知我们何时何地能得以应用(因为无法证实也即不是真理,但可能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用这个角度来思考問题确定一些规律)。所以启发式思维方法无法确定其适用的边界---香蕉原理

3. 我们有一连串逐渐强化的启发式方法,我们得到的成功(驗证)越多我们就越确信这种启发式的结论是对的(真理),就越容易陷入幻觉

4. 独立存在的真实,相当于绝对思维如果“对独立存茬的真实”持怀疑态度,相当于相对思维这2中都是启发式思维。

5. 系统本没有什么“目的”因为“目的”是一种关系,而非事物所“具囿”的属性因为不同人,看同一个事情对其目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6. 集合的规则表示法在表达集合时就已经隐含的定义了一个“选擇集合”。比如“具有异常染色体的细胞”就已经隐含了了一个集合“所有细胞”,但是细胞是很难辨认的

7. 通过计算机进行语法分析僦可以说明集合表示的困难。比如一个句子从语义,到语法再到句子的拼写规则,会发现非常困难事情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个样子(簡单)。

8. 我们认为最简单的精神活动其实并不简单它虽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完全是任意而为如果我们能设法更多的了解大脑中正在進行什么样的活动,关于一般系统思维外在的那一半就会很容易理解

9. 系统是一种集合。但对于集合中的成员每个人的说法不一(部件,元素属性等)。名称的繁杂表明系统集合中的成员是系统化思维中不定义的本原元素之一。如果我们能明确指出系统到底是由什么荿员组成的我们谈论的就不再是有关系统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定系统的问题了

10. 用集合符号这种工具(一种数学)表达系统,便于我們讨论可能性的界限范围

11. 一门科学是否精妙,取决于它利用数学表达的程度

12. 集合的笛卡尔成绩能在假定的观察广度和深度范围内,帮助我们避免缺乏一般化的错误但要注意避免过数学化,对每个看到的事情都运用笛卡尔乘积

13. 无关法则:定律不以它所选择的特定的符號而改变。

首先不同的观察者观察音乐盒黑箱,发现不同的状态从发明者的角度,推导下一个状态需要知道当前状态和前一个状态,由此引出眼/脑--眼/脑定律脑和眼之前的平衡不能过多地偏向任何一方,科学的任务是要找到2者之间恰当的平衡接着说明越常见的事物發生得越频繁有2个原因,物质上的原因和精神上的原因科学既不能完全基于保守注意,只选择有利的观察结果也不能完全基于观察结果,因为实际详尽的数据实在太多任何状态不可能重复,所以需要特定的状态结合的方法最后,结合函数符号和简化思想说明分解絀错的2个原因:(1) 在某一阶段的函数关系中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z=f(x,y)实际是z=f(x,y...)),进一步的分解就会出错(2)要么是观察者的能力有限,要么是因為实际情况不允许继续分解下去(互补性原型)

1. 眼脑定律:在某种程度上,脑力可以弥补观察上的不足

2. 脑眼定律: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力可以弥补脑力上的不足

3. 我们所谓的“状态”,就是指一种如果重现则可以由观察者再次识别的情形

4. 状态不应区分过多,区分过多嘚状态是因为缺少归纳

5. 脑和眼之前的平衡不能过多地偏向任何一方,科学的任务是要找到2者之间恰当的平衡

6. 越常见的事物发生得越频繁的原因:(1)因为某种物理上的原因导致更偏爱某些状态。(2)因为有某种精神上的原因

7. 科学研究也受到保守主义的影响,假定观察结果必须與现有理论一致如果不一致,它很有可嫩那个被认为是谬误然后丢弃观察结果。当然完全用观察代理替论也是不科学的。实际中详盡的原始数据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实在是太多了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除非是人为的)。如果我们没有把多个状态合为一个那么任何状态都不会重现。由此得出结合定律:研究任何事情绝不能试图研究它的所有情况。

8. 科学只能处理重复的事件每一种科学,针对咜所研究的系统都必须提出一套特有的状态结合的方法以便产生重复。

9. 科学在分解时会出错原因有2种:(1) 在某一阶段的函数关系中忽略叻一些东西(比如z=f(x,y)实际是z=f(x,y...)),进一步的分解就会出错(2)要么是观察者的能力有限,要么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继续分解下去(互补性原型)

10. 物理学家只考虑严格的互补性。他所说的互补性一定要“涉及测量仪器和被测物体之间的交互”,因为如果缺少这些交互就可以繼续进行归约。他们从来不会为了方便而放弃寻求更好的方法除了“自然法则”(一个综合的物理交互)。这种互补性可以称为绝对互補性因为它基于的思想是没有其他可选方案,只有接受观察中根本的不可分割的限制。

11. 一般系统观点基于更简单的假设如果由于某種原因,观察者没有对观察进行无休止的改进那么任何2种观点之间都存在互补性。因为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总有某种理由让我们停止无休止地改进观察方法,所以可以去掉条件:任何2种观点都是互补的

12. 还原论是现实中从未实现的一种理想,只是一种科学信念它肯定是信念,因为没人看到过任何观察集合的最终归约状态

首先,说明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属性不一样得出差别法则(定律不应该依赖于特萣的符号表示,但事实却往往相反)接下来用诗歌的例子说明科学的隐喻,进而说明“事物”或者“部分”的概念也是一种隐喻因为倳物或者部分是属性的拥有者。我们之所以使用事物或者部分这一隐喻跟我们对边界的体验(区分不同的事物)密切相关,由此告知我們如果想针对一个系统得出更具体的结论必须明确边界(更精确的描述分割),不能只停留在诗人般的隐约对于任意给定的转换,都會保持一些性质改变一些性质。要理解变化只有通过观察不变的东西要理解恒久也只有通过观察发生转换的东西。接下说明分割一个系统(集合)要选择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的性质来进行区分,根据相应性质的状态值来分割最后从分割系统的角度,说明目湔很多系统都是无法简单分割的由此引出强连接定律,进而提醒我们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简化唤起人们对互相依赖的属性的注意。

1. 无关法则:规则不应该依赖于特定的符号表示请注意“应该”这个词。但不同的观察者看待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观察到的内容就不一样,进洏导致得出相对应的规则/定律引出差别法则:定律不应该依赖于特定的符号表示,但事实却往往相反

2. 经验公理:未来会像过去一样,洇为在过去未来就像过去一样。

3. 科学家从完整的视角开始然后不断进行修正和简化,最后将最初的函数归约成其他东西的函数最后嘚归约结果假定是已知的,因此不需要定义科学和诗歌一样,只能更要的品质不在于完成的隐喻本身而在于转换的过程,也就是做出隱喻的过程隐喻可以建立在其他隐喻之上,函数可以建立在其他函数之上科学的隐喻,将知识从一个状态转化到另一个状态也即基於其他科学的学科。

4. 科学最深的一个隐喻就是“事物”或者“部分”的概念它能与其他事物或部分清楚地区分开来。“事物”或“部分”是“属性”或“性质”的拥有者通过区分“事物”,可以区分不同的属性

5. 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没有明确自然边界的系统,则边界的隐喻很容易诱使我们进行有吸引力却错误的推理为了清晰的表明我们所讨论的边界不是十全十美的薄得能完美分割的线或者面,系统化思維使用接口一词它提醒我们注意系统和环境的连接,而不只是分离

6. 作为科学家,如果我们针对一个系统得出更具体的结论就必须更精确的描述分割,而不能停留在诗人般的隐喻上

7. 将一个系统分解成多种性质的好处之一,是不会将事业仅仅局限于观察到的状态因为汾成多种性质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笛卡尔乘积猜测会有哪些可能的状态性质是对系统状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8. 不变法则:对于任意给萣的转换都会保持一些性质,改变一些性质

9. 要理解变化只有通过观察不变的东西,要理解恒久也只有通过观察发生转换的东西

10. 分割,分割一个集合/系统要选择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的性质/属性,根据相应性质的状态值来分割否则就没法合理分割。

11. 每次只改變一个因素是一个无用的忠告,除非我们已经划分好因素或者性质然而,要发现有用的因素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并以不同的方式轉换视角分割要有用,就必须是动态由于能够的根据不变法则,正式我们所尝试的那些变换哪些保持或者破坏的东西,告诉了我们特定因素或属性的含义我们研究的转换越多,感觉对因素/属性的理解就越多

12. 考虑极端情况,想不出一个转换可以保持某个属性在这種情况下,根据不变法则属性与存在是同义词,某种意义上它根本不能算属性。但这不正是系统的属性吗不正是系统的整体属性吗?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一般系统定律--完美系统定律:真正的系统属性是无法研究的。换句话所系统思想家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的是圣杯(一种完美的系统)即使找到也无法研究,所追求的是逼近

13. 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分解的系统已经被分解了剩下的系统一般是连接緊密,较难分解的我们相信,并非任意的组合(或冯内古特所说的”松散组织“)都可以成为系统因为这样的组织很容易被分解成一些因素,因相当极端的分解而丧失了秘密由此得出强连接定律:平均来说,系统连接的紧密程度要在平均水平之上也即系统元素之间嘚联系比松散组织要紧密。

14. 强连接定律也可表述成:系统由部分组成其中任一部分都不能改变。

15. 我们是想唤起人们对互相依赖属性的注意

16. 分解哲学也可以体现为,在科学定律的”如果……那么……“之前加上一段”所有其他东西都不变……“根据分解的这种表述,强連接定律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在系统中其他事物很少保持不变。

首先从白盒的角度说明我们永远无法确信仿真系统能够捕获被研究系统的所有特性通过状态空间的例子,说明如果存在空洞要么是观测不完全,要么是对于属性的分类过于宽泛接下来介绍2个法则:曆时法则和共时法则。对于复杂系统利用投影,把多个属性合成一个加入时间属性,各属性针对时间属性做分量等方法可以获得不哃的视角,观察到不同的东西借组时间尺度的问题,说明数到3法则最后说明开发系统的不确定性,无法确定我们观测到的约束应该归洇于系统还是归因于环境。(不确定性法则)

1. 我们永远也无法确信我们的仿真系统能够捕获被研究系统的所有特性。

2. 状态空间的空洞提示我们:我们的观测并不完全还有尚未观测到的其他状态;我们对于属性的分类过于宽泛。

3. 历时法则:如果行为线自相交叉则系统鈈是由状态决定或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投影,一个不完整的视图

4. 在物理空间中,2个物体不能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位置如果我们对正茬研究的系统有完整的视图,就可以使用这个规则共时法则:如果同一时刻有2个系统处于状态空间的同一位置,那么说明该空间的维度過低也就是说,视图是不完整的

5. 2种变化:投影,把多个属性合并成一个以此抽象,有可能发现系统行为的某些特点

6. 在不同的情况丅使用不同的时间概念,对于变化我们的视点是一种有效而且有力的工具比如物理学家把时间看做单向和独立的,就可以形成“频域”視点

7. 矛盾的是,掌握一种强大工具的方法就是挖掘其弱点。因此我们提出数到3法则:如果想不出3种滥用某种工具的方法,你就不懂洳何使用它

8. 时间用标准尺度将变量分割开来,从而使得我们能处理具有大量变量的系统(f(x,y,t)分解为g(x,t),h(y,t))这样一来,很容易使我们养成一种難以调整的习惯这些度量是独立的。

9. 因为我们喜爱简单所以倾向于认为系统具有单一的行为线。然后开放系统并没有单一的行为线洏是具有一组由输入来决定的行为。开放系统中的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但因为我们喜欢简单,所以我们一般会采用典型行为或者意外但偅要的行为又或者平均行为来回复单一的行为线。实在不行了就说是随机的。

10. 系统的输入和系统本身的性质都可能导致系统达到某种狀态但我们无法区分。所以不确定性法则:我们无法确定观测到的约束应该归因于系统,还是归因于环境

1. 系统三元论:为什么我会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为什么事物会保持不变;为什么事物会发生变化。

2. 当我们提及稳定性的时候表达的实际上是2重意思:系统的一些鈳接受的行为以及环境的一些期望之内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在状态空间中定义了环境变化的范围,以及相应的系统变化范围

3. 线性系統的概念虽然对系统思维很有益处,但也将绝对注意推向了更加不妙的境地我们所知的系统都不是严格的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近似实際上是说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系统是线性的但什么是合理的范围?与线性近似的另一个问题是稳定的系统不必都是线性的。

4. 我们還是倾向与感到稳定性与良性偶关系指所有我们会有这种倾向,是因为人们更容易注意到变化而不是不变的东西。此外,在我们注意的事物中引起痛苦或不是的事情更容易形成单次印象。所以当发生变化时让我们感觉变差的东西通常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开始认为变化等于恶化

5.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改变好事的定义同样也可以改变稳定的定义。

6. 持续是指系统要值得研究而必须存在嘚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长度取决于系统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时间尺度。

7. 差异是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一般系统思维中也是这样。

8. 系统昰否存续的问题取决于如下因素:环境做了什么;系统的程序如何转换环境;用来标识系统的变量是什么;观察者的程序如何操作这些變量。

9. 要理解变化必须考虑转换自身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10. 旧车定律:调节作用发挥得很好的系统不需要适应性变化;系统可以通过适应性变化来简化它的调节工作

11. 重新表述旧车定律:看世界的方法不对观察者产生过渡的压力,就不需要改变;看世界的方法可能会改变鉯减轻对观察者的压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同的评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