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画,热爱乡村"的活动中,我了解了什么?调查了什么?从中我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认识28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语文园地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诗词。
3、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训练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21课)学习作者比喻、拟人的语言特点,形象传神(第22课),培养 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23课)感受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第24课)。
21、乡下人家 &&&2课时
22、牧场之国 &&&1课时
23、古诗词三首&2课时
24、麦哨 &&&&&&&1课时
语文园地4-5课时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积累精彩句段。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却祥和的农家画面。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因为文章展示的图景亲切恬静,因此朗读的情感基调是柔和舒缓的,而拟人化的句子要要读的轻快活泼。
教法与学法
教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乡下人家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曾让同学们简单预习课文,现在你读正确了吗?读通顺了吗?读美了吗?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的一段或是几句话再练读一番。
2、现在老师要请同学读课文,如果你流畅地读完了一个自然段,你就有资格推荐另一位朗读高手继续往下读,不然则由我确定&&听仔细,有什么意见或有什么疑问可随时提出;边听边想:这乡村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 交流,预设如: 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宁静和谐等。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
4、齐读本文最后一句话。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预设:&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交流、倾听别人解读文本的情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三、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1、作者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
意图:继续走进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画,来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2、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
  A、&&&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B、&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C、&&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显出&&(&朴素&和&华丽&相对,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D、探(拟人化的手法感到长势迅速,显得生动、自然,而又充满生机)
  E、会见到一群鸭子,&&即使&&也不吃惊。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些什么?
  游戏&&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从不吃惊&&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F、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画这幅画,你会画上什么?为什么?
  4、啊,多么美丽、多么独特的乡村生活啊!我想读,我想背,那就把你最喜欢的几句话背下来。
(设计意图: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回想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
二、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 诵读喜欢的段落。
预设: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这里屋前搭满瓜架,门前鲜花盛开,屋后春笋探出头,院中鸡儿们在悠闲的觅食,河中小鸭在欢快的游戏。到了夏天的傍晚还能在轻柔的微风下吃晚饭,睡梦中能听着纺织娘轻声吟唱,这是多美的乡村呀,你出声的读读这些优美的画面。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一会请你来说说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或者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读一读。
2、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预设:是啊,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我想,此时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4、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品读生动的语言,感悟优美的生活画卷。
三、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屋前 瓜架  夏天傍晚
            && 门前 鲜花
      21乡下人家  屋后 春笋
      (独特迷人) 院中 鸡儿  秋天夜晚
             河里 小鸭
课后反思: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能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堂中时间的控制还不是很好。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展开的不够。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其实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几次打断了学生。&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荷兰一向以&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文章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开阔,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1、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人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 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2、 板书课题,齐读。交流
(预设: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设计意图:从丰富的资料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接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预设: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感受异国风光
1、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2、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
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
3、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4、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5、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6、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设计意图:文章语言优美,意境开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丽,同时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
四、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课后反思:
首先我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3、古诗词三首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诵读,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与品味,区别与联系相结合学习古诗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句,在诵读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诗人简介,欣赏乡村风光,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谈一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预设: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利用学习《乡村四月》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诗,感受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体会朴实、自然的语言,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预设: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词&这种题材在教材第一课已经出现,帮助学生回忆词的一些知识,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预设: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不想回家。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拓展训练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必做)
2.选画一首古诗表现画面美景。(选做)
课后反思:
学生多数来自乡村,他们对乡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劳动场面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闲人少&和&才、又&这几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和体会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乡村四月农民干农活的情景,这样学生因为熟悉,所以说起来兴趣盎然,很快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了。一节课下来,词会背诵了,而且还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词的理解。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过程与方法:
  2、能有感情朗读,通过朗读,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让学生运用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学习作者的写法,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教法与学法
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1、板书课题,直观激趣
师:《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激情
  教师范读全文。请同学们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2、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3、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预设: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设计意图: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回味&欢快、柔美&的意境
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
孩子活动丰富多彩
乡间景色美丽亲切
孩子情感热烈活跃
课后反思:
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感受乡村景美生活美。
语文园地六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本次口语交际是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了解与感受。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我的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体会拟人修辞方法在描写动植物的特点时所起的作用。日积月累从千古传诵的诗词中选取了6句关于田园乡村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累古典诗词的兴趣。展示台给学生所做、所写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体会拟人修辞方法在描写动植物的特点时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累古典诗词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交流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感受写得精彩。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搜集,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同学们,当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如果让写下来,你会写什么?小组内交流交流。
2.集体交流想写的内容。如:乡村的山水树木,乡村的丰收田野,乡村的小院,乡村的果园,写自己的乡村生活体验等等。
3.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抓住乡村风光的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静态特点,动态特点,形状、颜色、气味等等。
4.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应该按什么顺序来描述自己的&乡村风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①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②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③按景物的类别写,④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5.大家讨论一下,写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哪些描述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不仅要写看到的,更要写想到的,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引用优美词语和诗句等等。
6老师小结:我们描述田园风光,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就了然于胸,胸有成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活化自己的写作知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读一读下面的佳作,谈一谈您的想法和理解。
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一道彩虹,带给我们快乐;它是一道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灵。
早晨,勤劳的公鸡叫我们起床。吃完早饭,我们来到田里播撒种子──播撒今天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
上午,我们来到大树下玩耍。翻跟头,摔跤,竖蜻蜓。。&&玩累了,就坐在大树下讲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时,河水告诉我们:&快下来呀,河里可好玩了。&&扑通扑通&我们跳进了河里。
下午,火辣辣的太阳阻挡不住我们玩耍的脚步。冲出家门,来到森林里。老规矩-──爬树。敏捷的动作使人眼花缭乱。
傍晚,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和谐。我们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看着一闪一闪的星星,脑中充满了美丽的童话。
乡村,记载着我们的欢声笑雨,记载着我们的童年
【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评点。
2.再一篇关于及田园风光的作文,想一想乡村风光美在哪里?
在去乡村的路上,那里的生活多么令我向往!
路的两旁有逐渐发黄的麦子和绿得发青的油菜,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和黄色的海洋,就连山里也有它们的踪迹。
乡村的房屋很别致,都是把一座大房子分成几间小屋,每间只有十几平方米,放着各种生活用品。
植物呢?平常都在院后搭一个小栅栏,里面种着月季、鸡冠花、菊花&&它们在不同的季节轮流开放,非常漂亮。
狗,总是要养上一两只的,不是趴在门口睡觉,就是趴在墙根乘凉。等养的时间长了,母狗就会生出一窝小狗,趴在房顶上,对着行人叫。
傍晚,会看见一群老太太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而在另一边,一群老头在下象棋,许多赶完集的小伙子来到他们旁边,看着他们下,人越聚越多,最后连下棋的人都看不见了。
这美好的乡村生活,怎能不叫人留恋?
师:文章的小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乡村生活,通过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表现出了乡村生活的纯朴、宁静、祥和,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语言简练、流畅。请大家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评点。(学生评点)
3.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描述相错生活的佳作。请大家认真欣赏一下,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的收获和体会
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时刻萦绕在我的脑际,采撷几朵乡村生活的&小花&送给你们我亲爱的朋友。
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她走过高梁地,地里的高梁穗沉甸甸的压弯了枝杆;她走过花生地,花生叶黄了。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谁能不高兴呢!这一天,姥姥、外公、妈妈和我来到地里拔花生。虽然我个头小,但力气可用不完。我来到一颗花生前,双手抓着花生叶使劲往上拔,&哗&的一声,花生被我从地中拔了出来,虽然弄了一手的土,可这是我的第一战绩呀!还有一颗花生特别难拔,我使出吃奶的劲,&啪&一声,我双手抓着拔出来的花生,摔了个&四脚朝天&,顿时,我浑身是泥,成了个泥人。夕阳洒在静静的小河上,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一大抱花生,我和妈妈互相看着,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洋溢着满脸的笑容,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我一边唱着小曲一边往家走,随手摘下一个高梁穗。外公看见了,本来布满笑容的脸上顿时乌云密布,看着我说:&你们城里孩子就是不懂得珍惜粮食。别看这只是一个高梁穗,可是人家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才结出来的。你怎么能这样呢?&&&外公越说我心里越不是滋味。这都怪我自己,我在心里默默地谴责自己,不该摘下那高粱穗。天天说着珍惜粮食,怎么只是口头上说?我赶紧向外公认错,外公这才原谅了我。我明白了,一些事情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应该付诸行动。
到了乡村,不去小河里划船,那可是一大遗憾。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舅舅和他的一个朋友带我去运河里划船。我一溜小跑来到河堤,虽说已是深秋,但还有不少的小野花在秋阳中绽放着笑脸。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小河水静静地淌着,惬意极了。我们登上了一只小船,我想划,可舅舅抢先拿到了桨。舅舅拨动着桨,桨在水面上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坐在船尾,船慢慢移动后面激起一道道美丽的水花。我的手轻轻地在水面划过,水珠像玲珑剔透的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舅舅划船的技术可实在算是一般,他把桨使劲向下按,一下溅起了一大簇水花,这些水花淘气地飞到我的身上,有一些甚至和我的脸颊&亲密接触&。船到了水中央,舅舅急着往回划。他不会转弯,船在中央滴溜溜地打转,渔夫急得在岸上叫,我急得站起来。别说,小船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慌张,大概不忍心为难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吧,转了几圈之后,竟然乖乖地听从了舅舅的指挥,顺利地靠了岸。坐在小河边,看着夕阳的余辉一点一点暗淡下去,这才记起自己该回去了。
乡村生活还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它不是我笨拙的手笔所能描述的。走进乡村,亲近自然,故乡那厚实的黑土地,永远是我难以忘怀的乐园。
师: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够用这样成熟的手笔描述乡村生活,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在小作者眼中,乡村生活如同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正是源于对故乡的深深的热爱,才有了这篇文字隽永的文章。小作者截取了自己在乡村生活的几个小镜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说一说您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佳作展示和评议,使学生开阔习作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佳作中最直观地了解田园风光,学会描述方法,可以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激活的创新思维。
三、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走进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的美丽风光。在那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2.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课后反思:
通过口语交际、习作,我发现,虽然多数学生生活在乡村,但是学生对乡村生活熟视无睹,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并不向往,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电子游戏,所以今后应引导学生走出去,多多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责任编辑:风)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田园风光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