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余秀兰 底层放弃教育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

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作者:余秀兰
& & & & 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质量越来越差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甚至国际化的精英。
& & & &&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余秀兰:焦虑的中产阶级,焦虑的教育梦
& & & &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 & & & 如今,&一毕业就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口号却戏谑地调侃了教育,这个曾是渴望向上流动的人们赖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许多令人困惑的情况出现了&&
& & & &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已然变味。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
& & & &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大学,一个家族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如今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 & & &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可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并未受过高层次的教育,但有着可观的金钱和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 & & & 种种现象似乎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 & & & &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一.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 & & & 一位两个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以前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目光短浅,瞧不起我,现在,他们好多人反过来求着我,让我儿子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 & & &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 & & & 由此可见,认为&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结论并不正确。中高层从未说过读书无用,相反,他们更加疯狂。
二.疯狂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度重视
& & & &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
& & & & 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企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 & & & 而一条新的道路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那就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日,南京某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与该校针对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关系。
& & & &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转而拥抱阶层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继承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他们不惜搁置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会坚定地反对异地高考,将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贬称为&菜场小学&,避之不及。
& & & &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熊易寒: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文化纵横》2016年8月)
& & & & 这些现象都带给人们极大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底层的上升通道关闭了吗?教育与社会流动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三.人们为什么讨厌那些&二代&?
& & & & 观察当前的中国社会可以发现,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显现,向上流动困难。
& & &&& 第一,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仍很严重。
& & & &这些教育差距(除第四个差距)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时也有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较好的教育。此外,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找家教、选择辅导班和进行各种才艺培训。
& & & & 这些,都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 & &&& 第二,优胜劣汰公理遭&二代&现象挑战。
& & & & &二代&现象反映了社会差别通过代际更替具备一定的遗传性,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而传递给下代。
& & & & 在地位获得方面,一方面,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影响下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下代的地位获得,即上代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在地位获得上取得优势;
& & & & 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下代获得较好的职位。有研究表明,社会就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拼爹&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概括。
& & & &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获得大学文凭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大学文凭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某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们的就业不需要完全依靠这张文凭;而对于家庭社会背景差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 & & & 正如杜里-柏拉和让丹所指出的:&虽然文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为了获得某一社会职位有文凭就足够了。&&现实中,择优录用的运作似乎被社会因素严重扭曲了。在学业成功和选择某一教育与家庭环境不无关系的事实之外,社会出身继续对教育水平相当的青年们的职业插入产生影响,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继续介入其中。&
& & &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底层人们向上流动受阻,对教育绝望。而中产阶级,却开始了地位焦虑和对教育的疯狂。社会阶层结构变得更加固化,&拼爹一代&成为人生赢家。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极易激化,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来源,和一触碰就燃起熊熊舆论之火的敏感词。
四.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
& & & &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
& & & & 事实上,这取决于大的社会结构,当一个社会是开放公正的,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其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较大;反之,当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先赋因素,依靠对上代优势的&继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 & & & 其次,取决于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地向每个阶层的人开放,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级偏向。因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 & & & 此外,还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这就是说,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
& & & &&只是,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
& & & & 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
& & & & 你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
& & & & 努力是你唯一的宿命。
& & & &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 & & & &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的途径。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提供了最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只和同样社会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
& & & & 底层社会放弃高等教育这个中产阶级的孵化器,将世代都是蓝领个人。而中产阶级家庭多数孩子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将成为低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
& & & &&这是合理的现象吗?
& & & & 政府的责任何在?
& & & & 父母该为孩子的阶层负责吗?
& & & & 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来源:公众号【半城】
作者:余秀兰
网站声明:本文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资交流研讨。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将及时删除。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质量越来越差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甚至国际化的精英。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因为应试教育实在令人深恶痛绝,很多中国家长羡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种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满创造性,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况的人指出,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其实很差,比如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个笑话,还是中国式的严格要求比较好。
这两种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问一个问题:你说的是美国哪个阶层的教育?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一、美国教育是分阶层的
美国是个有严重阶层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按房价自然分开,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上的种族和贫富隔离。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这意味着两点:
第一,富人区的学校更有钱,可以请更好的老师、用更好的设备、有更高的教学水平;
第二,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
如果你考察美国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那的确比中国上海市学生的差很多。但美国这个平均成绩其实是被贫困社区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后腿。如果你考察美国富裕白人社区学生的数学成绩,可并不比上海学生的差。
但成绩还不是主要问题。
中国一个城市内好学区和差学区的区别仅仅是考试成绩高一点儿或者低一点儿、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国不同学区的教育却是“质”的差异。
<img DATA-RATIO="0.3344"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9GViaq3Vpicr2E4iazSYYm28jfqYrGRITLlDdubZb0rxOBYmNr1iaUI0vA/0" DATA-W="891"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如果你上之类的网站查一个美国中小学校的综合评分,网站首先告诉你的是这个学校学生的种族构成,如有多少白人、多少墨西哥裔、多少亚裔等;然后是贫困学生比例,如有多少学生使用了政府资助的免费午餐;最后才是学习成绩。
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
教育研究者Jean
Anyon,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几个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教学情况,然后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至今看来都毫不过时的经典论文《社会阶层与隐含教案》。
如果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让你感到愤怒,想要改革的话,Anyon这项研究所揭示的美国教育体制,也许会让你感到深深的失望。
Anyon说,哪怕是在四、五年级这个距离起跑线没多远的地方,不同阶层的学生事实上就已经在为他们将来要从事的一一不同阶层的——工作做准备了。正所谓“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img DATA-RATIO="0.562"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jp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loiaib2Bc6cc8FKicQ0fIAuNibk1ac8khADH6Qw7ZN1VQd21icvCC8uXSOg/0" DATA-W="1000"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letter-spacing: 0.25 text-align: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二、普通工人阶层的教育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老师教任何东西,哪怕是解数学题,都是用向学生灌输规则的方法。这些规则通常包括若干个步骤,而学生必须熟记每一个步骤,老师常常不看你的最终结果对不对,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骤!
比如老师教两位数除法,就会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既不解释为什么非得选择这个做法,也不告诉学生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学生提出更好的办法,很可能会被否决,须按老师的方法来。
我的小学教育大概比这个好不了多少。做数学应用题如果不先写一个”解”字,无论对错都会被扣分。老师非常纠结于”乘”和”乘以”的区别,到底是3&5还是5&3,写反了就是错。我的初中是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最好的中学读的,遇到整个学校最好的数学老师,结果数学课仍然强调对步骤的死记硬背——我至今还记得解一元一次方程共分五步,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其实有些题不按这个步骤做更好,但上数学课经常要考背诵。
我上学的时候对这些教法感到非常不理解,现在知道了阶级分析这个工具,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在教数学?这分明是在训练工人。工人干活,可不就是必须严格遵守流程步骤吗?你只要按规定步骤去做好该做的,至于最终产品如何,不是生产线上一个工人应该关心的事。
这个阶层的学校里自然和社会科学课程也都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们并不被鼓励阅读什么课外书,也很少会把所学内容跟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基至连课本都不怎么用——教法是让学生直接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笔记!这些笔记就是考试内容。
纪律是严格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教室里任何东西都“属于”老师,绝对不能随便碰。老师对学生说话非常不客气,经常有”闭嘴”之类的命令,时不时地制止学生乱动。不过老师自己并不遵守什么纪律、经常拖堂,根本不在乎下课铃。
社会科学课上老师会给一些阅读材料,并配以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其根本目的在于考察你是否真正学习了那些材料。
学校教学很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你绝对不能对课本结论提出质疑。如果你喜欢批判式思维、对有争议的话题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则认为你是危险的。
这种小学,使我想起我当年读的高中。那是一所黑龙江省的省重点高中,云集了哈尔滨相当一部分最好的老师和学生。除了没有质疑课本的自由,整个教学的确是非常灵活的,老师有时候还会讲讲笑话。我们根本就没有家庭作业,有时间可以搞点个人针对性训练。我们非常明白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如果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当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必须考上大学。
<img DATA-RATIO="0.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jp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ND4mdJInaqJkjiatibB7s1kPiargY6jdnlfvsyibxyOXyWTYoGibSD3qjaQ/0" DATA-W="620"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letter-spacing: 0.25 text-align: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三、中产阶层的教育
美国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也是这样,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
老师仍然控制学生,但这种学校的老师人品都很好,自己也能遵守制度,至少不会拖堂。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美国的所谓”专业人士”,是指医生和律师这种需要长期学习和训练才能入职的人物,他们拥有专门的技能,他们只有考取一个资格认证才能工作,而且还有自己的职业准则。这些人是中产阶级中的上层,收入不菲,对生活和职业都有很好的规划。
这种人的子女所能得到的,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美式教育。
虽然还是小学生,学校已经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课堂作业常常是写文章和做演讲,你必须能够自己找到素材、选择方法、组织语言、描述想法。
这基本上是我当初的大学所在的层次,而这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搞独立调研了!
比如,一个任务是每人回家统计自己家有多少台电视、冰箱及多少辆汽车等物件,在课堂上每人负责统计其中一项物件的数字、计算全班平均值。机械化的计算部分你不用管,老师给你提供计算器——但是你必须把调研部分搞好,会有另一个学生检查你的工作。统计完成之后,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建议,跟别的班比较一下数字。
历史课上学到某古代文明,作业是学生们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为题拍个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负责演,有人负责拍摄——当时还没有数字设备,所以家长得帮着剪辑8毫米胶片。学生们要时不时在班级里播报一下新闻时事,老师偶尔还引导他们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
写作强调创意,科学强调第一手的实验感觉。答案对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任何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图书馆拿本书,而且只要你在黑板上签个名,哪怕上课中途也可以不经允许离开教室。哪些内容要多讲点,哪些内容要少讲点,老师都能听从学生的意见。
但这还不是美国最牛的小学。
<img DATA-RATIO="0.903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jp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iaXWbNPGzKibRBxvjfJwPg4ribTXOcLhKn5kgWqpTicCG26LOGwXyOe2FA/0" DATA-W="620"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text-align: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四、统治阶层的学校教育
这个阶层就是所谓的资本家阶层,学生家长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他们当然没必要训练怎么遵守别人的章程,他们不用关心怎么用漂亮的简历取悦雇主。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
哪怕在数学课上学除法,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算,而是“如果你面对这么一个例子,你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你会提出解决问题自己打算从哪儿着手。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决定不错,然后引导你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计划。然后让全班一起看看你这个决定和计划的结果如何。
老师不主动提供任何解题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规则。
老师不问对和错,而是问“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如果全班都发现你错了,老师告诉你的是“他们不同意你……当然,你对老师讲的东西,也可以随时不同意”。
这种统治阶层的教育,已经不是追求什么表达能力、艺术效果、漂亮的PPT之类了,而是追求分析问题。这种小学同样学到古希腊历史的时候,不是让学生会表演个什么历史人物的电影,而是问学生“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
这种问题!
这些注定成为未来领袖的小学生从四、五年级起就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对当前问题发表看法。工人为什么罢工?他们这么做对吗?我们怎么阻止通货膨胀?老师说,你不知道答案没关系,我提问题只是让你学会怎么想。
这些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他们如果学习了一种复杂语法,单单在考试中答对还不行,必须在此后的写作中用到这种语法,否则老师就不干。写作课也不是追求什么创意、感情描写,而是强调故事结构和逻辑,并且直接用于社会课和科学实验报告的写作中。
学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一次老师。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评判。纪律上没有什么要求,任何人部可以随便离开教室,可以不经允许使用学校的任何东西,集体行动也不用排队。
学生学到的是选择和责任。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优先目标、你自己决定干什么,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你自己管自己。老师说:“你是你这辆汽车唯一的司机,只有你能决定它的速度。”
这些是我出国以后读研究生时才享受到的待遇。
<img DATA-RATIO="0.494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P7lTgJ5dNAxjzA7KjdANq4UmXAYPJaj2Um5OGNib7cbjbTUJ01xdfcg/0" DATA-W="589"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letter-spacing: 0.25 text-align: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五、中国家庭的教育目标
再来联系一下中国教育。现阶段的中国教育,跟美国还有很大区别。中国暂时还没有这么强烈的阶层区分……因为大家都在一般中产及以下。
我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种实用工具,对应一般家长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
而上等器具,则是工艺品。工艺品未必能用来做什么,但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的作用。工艺品的价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标衡量,如材质是不是黄金的、镶有多少克拉的钻石等。工艺品对应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各种素质教育:会弹钢琴、学习成绩好、会英语。身体棒、长相漂亮,等等。你拥有的素质越多,别人就越觉得你好,值得拥有。
为什么说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呢?因为艺术品是不能用任何指标来衡量的。真正的艺术品追求独一无二,跟任何已有的东西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标准。而不管是实用工具还是工艺品,都以“符合XX标准”“跟XX一样”为追求。这种“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会弹琴,也只不过能把曲子弹”对”而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弹“好”。
大多数家长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颖特性,只求符合各种工艺指标。当他们说“素质教育”的时候,无非是把追求从下等工具提升到了上等工艺品。
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及整个的内心叙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这个叙事显然与现代人常常遇到的考试制度有关,对早熟的中国人来说则与科举制度有关:好生活、好工作并非是我自己创造的,而是谁看我好,赐予我的。所以要做个好的器具,而不是做个好“人”。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永远是我去适应别人,而不敢让别人来适应我。一定要进名校、一定要进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岗位。人与人之间攀比的,也都是这些外部光环的“加持”。
如果有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创了事业,则多数人不会对他表示羡慕、与他攀比,而是把他当成跟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并寻求借他的光,比如为他打工。
日常文化和正统教育中,很少有“怎么主动选择、怎么审美,怎么根据自己的意图改变世界”这样的讨论,“主人翁”精神只不过是句漂亮的空话。比如买个房子,本来房子是自己的,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修、布置,但很多人想的仍然是怎么装修看起来更有“面子”。人们取悦世界已成习惯。青年导师最爱说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干什么?梳妆打扮等着别人来挑选吗?
中国因为历史原因,过去这几十年的主流文化都是贫民文化,人们对“怎么适应别人”研究得很多,对“怎么自己做主”研究得很少。我们看看网上一些所谓的“职场经验”,对工作、对上级、对同事的各种小心翼翼的算计,动辄得咎的脆弱心态,让人感觉真是非常可怜。
这一代中国人的技术很强、性格也随和,愿意与人合作,但是整体心态普遍像小孩一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物实在太少。
在美国硅谷,尽管来自中国和印度工程师的总人数势均力敌,但是二者地位其实有一定差别。无论是进入各公司管理层的人数,还是创业的人数,中国人都显著不如印度人。为什么印度作为一个国家落后中国很多,海外印度人却能领先海外中国人很多,难道仅仅是因为英语好?
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印度人比较有主人翁意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很有主权意识,但是中国人作为个人的主人翁意识落后印度很多。
<img DATA-RATIO="0.666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jpg/q6kpvhYRecl3kNEwPBePLMibT7W6JiaicYkk86MpWHpAEJ4tI3QUSf2IwmWZd6ydFQecRqibjicdys6Wr609vec4iarw/0" DATA-W="800" WIDTH="10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letter-spacing: 0.25 text-align: width: 556 visibility: visible !"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_png/fgnkxfGnnkQMUVeRmWoqwDbWlfhGELDGdOcDCWib96UgEiau8GuL4cFNwzyxFUC5Kun7dsFqCmX0TSzxZIF0UKpA/0?" DATA-WIDTH="80%" DATA-RATIO="0.75862" DATA-W="435"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height: width: 556"
ALT="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TITLE="高考|&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
六、然而阶层不是一切,人总有自由意志
我们大概可以说,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层:
底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中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争取去精英大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这么说来,如果生错了阶层,尤其在美国,上学岂不成了无比憋屈的一件事情?
用美国这套标准对照,我的小学的确是在工人阶层。就连在教学楼里从哪边走、上课怎么举手学校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我们有好几个同学根本不在乎这些规定,经常跟学校对着干,老师“夸”我们有“造反精神”——我们这帮工人子弟,做事常常带有统治阶级的风格。
素质的确是可以遗传的。现在科学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智商可以遗传,再考虑到家庭环境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
但人之所以不是机器,就是因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环境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人总有自由意志。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每人都可以不必如此!
是的,人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个剧本演出,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号:方舟天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度焦虑反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