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的文化自信是怎么失掉的

中国文化何以自信
&&&&来源:&&&&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如何认识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如何明确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与方式?本报今日刊发4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编者    历史底蕴深厚 现实基础扎实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壮海  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  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现实虚无主义”,礼赞并全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体格局中更具核心意义。唯有这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和倡导,随着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对中华文化发展曲折历程的理性思考,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逐渐增强。而如何树立和增强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则成为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从总体上看,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显著特点。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然而,提到当代中国文化,一些人似乎缺少底气,不那么自信。的确,与硬实力的迅速提升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曾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在看到这种现实紧迫性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深层交融,看到文化软实力对硬实力提升的推动效应。  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文化建设的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都包含着文化创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条件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细看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尽得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渐萎,在西潮冲击下花果飘零。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复兴,是中华文化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前进的历史性变革和新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有着鲜活而具体的体现。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数据,记述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步伐,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评说。但是,较之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远意义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普遍觉醒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历史性提升。这种意识、素质和能力,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历史前行的这一基础和态势中,我们更有理由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    拥有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李宗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理念。对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概括和评价,人们自可见仁见智。但经过认真思考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认同习近平同志的见解: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应当说,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这六个方面的核心价值相辅而行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观念仍然具有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价值。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彰显中华特色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善用外部条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顽强的奋斗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周易》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古代经典里的基本理念,是对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提炼。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自强不息精神往往通过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彰显。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阐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事例是中华民族志向高远、坚忍不拔的典范。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下,中华民族在无数的艰难坎坷中始终奋力前行,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息息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讲文化自信,应深刻地看到这一点,从而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  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可谓绚丽多彩;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在此基础上,还应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此,费孝通先生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作为思路,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所以倡导这种思路,是因为这种思路背后的历史文化支撑是古代经典《中庸》所主张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本质是和而不同,也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应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  (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认清来龙去脉 明确路径方式  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刘建军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那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应怎样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丰厚的、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当前,它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里。我们不仅要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为其增添新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也使世界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增添了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体现,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经过长期探索,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始,我们形成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全国兴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正在转化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和行动。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上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制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作出全面部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文化和科技进一步融合,新型文化业态得到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治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文化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等等。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制图:李姿阅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王政淇、曹昆)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敦煌文化应该给中国人足够的文化自信
――《又见敦煌》观感
精彩的光影效果(刘海天&摄)
来源:&&日08:51
一条丝路连欧亚,千古明月照敦煌。对于敦煌文化,人们有着千万种解读,《又见敦煌》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有三点:一是采用了情景体验的方式,二是采用了时空穿越的手法,三是大量使用了先进技术手段。
《又见敦煌》由王潮歌女士导演完成,于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前夕进行了首演,反响不错。此剧在表现和观赏等方面,采用了新颖独特的方式,颠覆了一般人对于传统戏剧的理解。
《又见敦煌》的舞台是分散的、立体的、变幻的,观众是行走的、体验的、接触的,技术是科技的、酷炫的、震撼的。整部剧由数个不同的场景构成,每个场景都使人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剧情。观众时而感觉自己是在看戏,时而又觉得是被戏中人观看,这正应了卞之琳《断章》一诗的意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情此景,让人顿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也会产生“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奇妙感受。这正是这部戏剧的艺术魅力所在。
&“弹指间蝴蝶梦来、琵琶弦上;关情处桃花扇底、燕子灯前。”这副描写戏剧行业的古代对联,深刻地展现了戏剧的两大要素:情和景。《又见敦煌》在情与景的处理上,给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借景生情进而情景交融,它情出于景进而情胜于景,情与景不仅和谐统一,而且有所升华。
&《又见敦煌》在艺术表现和场景构思等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导演王潮歌女士在工作中挑战自我,超越以往,迈上了艺术的新台阶,可喜可贺。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王潮歌能超越自己,不愧为一个强者。
&出于完善这部作品使之更趋成功的目的,笔者不揣冒昧,提出几点拙见,供《又见敦煌》今后改进之参考。
&首先,正面形象不够突出。比如对张议潮的刻画,就失之简单。与家喻户晓的张骞不同,张议潮的正义壮举与感人事迹鲜为人知,因此有深入刻画的必要。张议潮率敦煌等地人民,奋起反抗当时吐蕃的残暴统治,这是立足于爱国立场和民族解放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作为没有朝廷支援和补给的义军,他们能独力打通丝绸之路,使唐朝关中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重新统一起来,让这里的人民重新过上安定自由的生活,尤其难能可贵。《又见敦煌》如果能稍加笔墨,重点描写出这段历史,将使戏剧的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更上层楼。
&其次,对王道士的处理是败笔。王道士向西方出卖敦煌的国宝文物,这无论怎么解释,都是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但在《又见敦煌》中,却标新立异地为王道士的丑行进行开脱,试图为其洗刷人格污点。剧中有三个相关细节:第一,王道士在剧中反复强调“你们不要再骂我了,我是个小人物啊”。这种逻辑是荒唐的,这种狡辩是苍白的。此话暗藏的逻辑是“小人物犯错犯罪就不应该谴责”,世界上没有这个道理。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作奸犯科都应该受到谴责乃至追究,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如果只有大人物犯错才被追究,那么必将导致小人物作恶泛滥,无法遏制,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第二,“祖宗”在剧中原谅了王道士。由于采用了时空穿越的表现手法,因此“祖宗”得以与王道士在剧情中进行对话。王道士确实表现了忏悔(内心是不诚恳的,由“小人物”托词可见),“祖宗”于是温暖地原谅了他,还称其为“孩子”。这样的情节设定,在价值观上并不合适。客观地说,王道士出卖文物并非只是为了钱,还有愚昧、麻木、迷信等因素共同在起作用。但从动机上看,王道士是自私的;从后果上看,损失了国家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因此,“祖宗”没有理由原谅这样一个人,不“惩罚”他已经是极其宽容仁慈了。这种“原谅”,会形成一个非常恶劣的导向,会让卖国者心安理得地出卖国家利益。如果整个国家都认同了这样的“原谅”,那么在未来,所有汉奸都可以放心卖国,大不了到时候再“忏悔”一次。那就会形成“卖国无风险,卖国有利益”的社会心理暗示――这样的国家,还能好吗?第三,解说员直接肯定了王道士的卖国。也许是嫌王道士的自我洗地还不够给力、不够鲜明,剧中干脆直接由解说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被王道士出卖、斯坦因盗走的文物,在外国获得了最好的保护。这赤裸裸地道出了对王道士卖国行为的支持,否定他出卖文物是坏事,肯定他出卖文物是好事。这属于爱文物超过了爱正义,爱世界超过了爱祖国。文明有内涵,文化有归属,文物有国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却被“解说员”们华丽地解构了。在他们眼里,只要文物保护得好,归属谁并不重要,哪怕对方是强盗是窃贼。按照这个歪理推论下去,倘若一个强盗去“解说员”家里抢劫了财产,然后严加保管的话,那么解说员应该感激涕零地跪拜这个强盗:“幸亏被你抢走了,因为你保管得好。”这已经是糊涂得不知里外、不分是非,连动物的本能都失去了。但这种人往往还觉得自己很“博爱”,很“普世”,很“全人类”。就算是往好里说,这种人也是“自信的糊涂蛋”。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中,曾有两个著名学派:墨家和儒家。今天,儒家思想几乎家喻户晓,墨家思想却几乎绝迹。要知道,墨家在刚出现时是一门显学,相当流行,粉丝众多。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演化差别?因为儒家讲的是“仁爱”,墨家讲的是“兼爱”。“仁爱”是一种有层次、有差别的爱,比如应该爱父母超过爱邻居(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正是这样),比如应该爱祖国超过爱外国(绝大多数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比如应该爱君子超过爱小人(所有有道德修养的人都是如此)。“兼爱”却是一种无差别的爱,不分亲疏厚薄,要一样程度地去爱人(所谓“兼相爱、交相利”)。非常明显,墨家的“兼爱”主张是反人性的、无原则的,所以虽然开始时虽有不少支持者,终究战胜不了人性、超越不了历史,便逐渐地败落了。
&回到敦煌被盗国宝的问题上来,“解说员”们的看法,显然就是属于墨家“兼爱”一路,甚至比“兼爱”还极端――连敌人都感激,连强盗都博爱。事情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解说员”可不是《又见敦煌》的舞台上才有,在生活中也并不鲜见。笔者就曾亲耳听到莫高窟的讲解员持有这样的论调。至于社会中、网络上,这种“幸亏被盗”的下贱思路,就更多了。这些人,都在自以为高明地糊涂着。
&“世界的敦煌”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但它的真实含义是敦煌的文化是世界级别的,其影响是世界性的,而绝非说敦煌文化属于哪国都行。从汉武帝设置敦煌郡开始,敦煌就永远属于中国了。从张骞开辟丝路开始,敦煌文化就永远属于中国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宽容仁厚的中国文明,才能形成各种文化在敦煌交汇融合、和谐共存的文明奇观。我们不反对而且欢迎世界人民都来喜爱和发扬敦煌文化,但敦煌文化的文明属性只能是中国。敦煌文化应该给中国人足够的文化自信,而不是反过来借此散发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最后,说一说《又见敦煌》的艺术表现问题。该剧的艺术表现总体上尚可,但也有一些改进的空间。比如:它的音乐,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更别说能够街巷传唱;它的绘画,也无法企及敦煌美学的境界,白白浪费了好资源;它的台词,偶有精彩,但为数不多;敦煌是诗歌的宝库,《又见敦煌》中却较少诗意化的台词语言,这实为一大憾事;剧中还涉及西晋大书法家索靖,但是对于书法的艺术表现却是乏善可陈。举个例子,在书法界有一首小诗:“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张芝、索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们都是古敦煌郡人。这首小诗涉及索靖,也涉及敦煌,完全可以融入到戏剧之中,可惜没有,可见作者的功夫下得还是不够。
&写此文的初衷,是希望《又见敦煌》能够去芜存菁、越改越好,使其真正成为敦煌艺术的经典。正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所说:“我希望以后人们来敦煌,不是来看莫高窟,不是来看月牙泉,不是来看鸣沙山,而是来看《又见敦煌》。”这是对《又见敦煌》极高的评价,也蕴含着极高的期待。衷心祝愿《又见敦煌》在将来名至实归,可以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可以不辜负这样的期待。(刘海天)
(责编:王文嘉、焦隆)
12345678910&&&&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自营订单满3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纯质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8丛书名:文化自信与中国梦丛书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作为中国人,你有文化自信么?
全部答案(共18个回答)
没什么自信,虽然不至于到自卑的程度。历史上中国文化表现的不错。即使是中央政权崩坏的时候,从地方诸侯或者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结构、国家主流思想里似乎也能找到一脉相承、不断延续下来的线索。而中央政权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哪怕是重文轻武如宋朝,至少在文化领域都远超过周遍国家。但是近现代以来,和中国有直接冲突的国家不是以前那些游牧民族之类可比的,所以文化领域的较量不可能一面倒。不过如果说到文化适应能力,那到是很有信心。首先两点就是民族凝聚力和上面说的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别的不说,至少几千年下来,中国磕磕绊绊地在一多半时间里还是统一的时候居多。其次具体到各个时期,虽然有过拿流言当社会舆论、通过尽量不说有实际意义的话来体现思维不一般、或者统治机构把文字误用说成别有用心之类的现象,但是这些糟粕后来都被文化的传承者们自己给抛弃掉了。最后就是中国文化的有些历史成果,现在似乎还有生命力。现代医学的理论是哈维等西方研究者建立起来的,但是几百年下来当时的医疗手段和现代医学的医疗手段,就好比是燃素说和现代物理学的关系。而中医,虽然理论基础很玄乎,但是其治疗手段却可以直接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犹太人几千年没有国土也延续到现在,以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看,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应该没什么困难吧。
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要形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 胸,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
1、起码不会去太火的旅游景点,因为那里的人实在太多了!2、再就是不去气候不适宜的景点,气候的短暂急剧变化会让身体不爽,从而影响旅游的兴趣。3、不能没有目的、随意...
广东金融学院:没有一名出档考生未被录取广东金融学院穆林介绍,学校按照1:1.1的比例出档录取,因上线考生分数线普遍较高,学校为确保出档考生均被录取,不得不追加了...
楼主…………-_-!!!火星贴了……日本早就不可能入常了。如果5、6个月之前发会比较有意义。
答: 由于有特殊情况不得不退房,怎么办理?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