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同名同姓夏福英

重大项目要览-基金基地-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夏福英:宋代对《大学》诠释的另一路数
09:09:00&&作者:&&来源:光明日报
  真德秀著《大学衍义》 资料图片
  儒家经学发展到宋代以后,《大学》受到特别的重视,成为纲领性文献。朱熹继承程颢、程颐的思想路线,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著《四书集注》。朱熹给学者制定了一个学习程序,在学习“五经”之前,须先学“四书”,四书之中,应先学《大学》。这是因为,《大学》为儒者确立了一个学术规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朱熹之后,四书之学如日中天。而到了明代,围绕《大学》的争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宋明理学家争论的多是《大学》古本、今本及由此引申出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孰先孰后一类思辨性问题,对经学史上这一重要发展变迁,今日经学史家几乎耳熟能详。然而,关于《大学》的诠释,还有另一个重要路数,学界长期以来却未能给予足够关注。那就是《大学》这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设计如何能进入到实践、操作层面,成为知识分子和官吏队伍的“真本事”。若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建立知识体系,那这个知识体系中应包含哪些内容?若把诚意、正心理解为建立信仰体系,那这个信仰体系中应包含哪些内容?建立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构成修身的重要内容,而修身除了自身目的外,还要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从今天的角度看,实际是行政管理学的能力。由于宋以后作为“帝王师”的儒者,极力向当代君主推介《大学》这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这套理论便被称为“帝王之学”。也因此,宋以后《大学》一书便有了一个新的“帝王之学”的诠释路数。
  “帝王之学”的概念始创于北宋的范祖禹。范祖禹著有《帝学》一书,其中说:“帝王之学,谓之‘大学’。”在他看来,真正的“帝王之学”,是指上古伏羲以至周成王的学问事迹,这些学问事迹为《易》《诗》《书》所称道,为圣人所传述,成为万世之法。汉以后的帝王们虽有“帝王”的名号和身份,却没有“帝王之学”。这是范祖禹关于“帝学”或“帝王之学”的解释。范祖禹与程颢、程颐是同时代人。二程兄弟是道学(理学)的奠基人,那时二程的道学尚未行世。应该说,范祖禹创立帝王之学与二程兄弟等人创立的道学(或理学)是并行的。范祖禹之后,“帝王之学”开始在儒者中流行起来。儒者把它当作一种专门学问来研究。那么,《大学》在何种意义上与“帝王之学”构成联系?《大学》篇名,学者多解释为“大人之学”,古人称有德有位之人为“大人”,“大人”即可指一般官长,也可指最高统治者。《易经?乾》卦九五爻辞“利见大人”,此“大人”就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君主。从这点看,“大人之学”与“帝王之学”是可以相通的。为此,南宋光宗朝陈长方说:“《礼记?大学》一篇,为帝王学问之宗,虽秦火之余,简编紊散,先后之次多失其旧,然圣人之指昭昭可寻也。”(《唯室集》卷一)朱熹也讲“帝王之学”。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上书说:“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宋史》卷四二九)朱熹提出:“今且熟读《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朱子语类》卷十四)意思是,用《大学》中的“八条目”作理论框架,将“帝王之学”的理论系统化。但这只是朱熹的理论构想,并未及实施。
  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是南宋时期的真德秀。真德秀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其思想浸透了程朱理学思想,但同时也是范祖禹“帝王之学”遗产的继承者,他在《西山读书记》卷三十称赞范祖禹说:“先生以独智自得,去圣人千有余载,发其门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理,尽万物之变,真学者之师也。”真德秀虽说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所著的《大学衍义》却是沿着范祖禹“帝王之学”的路数走的。《大学衍义》以《大学》“八条目”中前六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为理论框架和逻辑顺序,“填补”的内容是真德秀从六七十部儒家经典中精心挑选的,他将这些内容看作培养合格君王的重要养料,对之加以条分缕析,并加若干“臣按”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使得此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翔实的历史资料,成为对帝王统治经验系统全面的理论总结。《大学衍义》书成,真德秀将此书进呈宋理宗:“《大学》一书,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真西山集》卷二《大学衍义序》)《大学衍义》因其对建构“帝王之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受到宋理宗及历代帝王的重视。宋理宗说:“《衍义》一书,备人君之轨范焉。”元武宗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元史》卷二十四)命刊行以赐臣下。《明史?宋濂传》载,明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清康熙帝命将《大学衍义》翻译刊刻成满文,颁赐诸臣(《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一)。真德秀的《大学衍义》首创衍义体,其后效法者甚多,如明代邱浚的《大学衍义补》、夏良胜的《中庸衍义》、清顺治帝的《孝经衍义》等,这些书也都构成“帝王之学”。“帝王之学”运用了《大学》文本的理论逻辑,使得历史上那些有关“帝王之学”的分散零乱的资料整合成一个秩序井然、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系统。“帝王之学”是总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如下次级的系统:“帝王之学”的“知识体系”(格物致知)、“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诚意正心)、帝王的身教范式(修身)、帝王的家规范式(齐家)。只有到了此时,“帝王之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才正式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宋以后形成的“帝王之学”基本不出儒学范围。平心而论,先秦诸子的思想大都涉及人君统治术,而人君统治术也可称为广义的“帝王之学”。但宋以后的儒者力排先秦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权术思想,他们所说的“帝王之学”并不包括这些内容,而只包括儒家思想。南宋张九成说:“岂有以帝王之学入阴谋诡计,而能造天下者乎?盖为天下国家,必有天下国家之材,如商鞅、孙膑、苏秦、张仪、稷下数公之说,皆闾阎市井商贾驵侩之材也。将以此辈为天下国家之材,宜乎乱亡相继,至秦而大坏也。”(《孟子传》卷四)显然,张九成是把商鞅、孙膑、苏秦、张仪诸家学说排斥在“帝王之学”之外的。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也明确排斥“异端之学”,他明确指出,要认清杨朱“为我”、墨翟“兼爱”之说之弊害;法家“刑名之学”和纵横家游辩之学之弊害;神仙家“长生不死”说之弊害;谶纬预言说之弊害;玄学清谈之误国;佛教不可以治中国等等。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学史”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张晓芮
相关阅读:
夏福英:宋代对《大学》诠释的另一路数当前位置:&&&&
在世界版图上,有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一条陆路,一条海路。一边是张骞策马西行,一边是郑和扬帆南下。打开当今的世界地图,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时代,再次激发了这条古老而又崭新道路的无限...
关于前不久徐晓冬和雷公约架的事,我觉得是有炒作的成分,但毕竟对这两个人的背景不了解,是不是炒作也只能是的大家臆测。
近日,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参加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儒道两行 文化自信》电视论坛,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儒学研究院院长王博教授展开精彩对话并现场回答观众的提问。本次电视论坛由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
中国古代社会,儒学思想自上而下统领了社会意识形态,书法作为当时社会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统治者和儒者不得不去正视书法如何存在的问题,东汉时期,赵壹的《非草书》是一篇明确以儒学角度分析草书的地位问题的书法论著。
《论语》中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的一个逻辑前提是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包括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言说与行为,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存、生活方式。
儒家经学发展到宋代以后,《大学》受到特别的重视,成为纲领性文献。朱熹继承程颢、程颐的思想路线,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著《四书集注》。
“中国文化”有道有器,有粗有精,有伪有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义而言,只应该是中国“传承道统”的文化,也就是那些传自轴心时代而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是“载道”的文化。
董仲舒的人性论就处于儒学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历史关节点上。因此黄教授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既是对先秦性同一说的总结,又开启了后世的性品级说。
孔子真的不是逃避死的问题,而是彻底了解死亡问题((包括对死的疑惧与对死的向往))的根源就在今生此世。我们简直可以如此定义人的死亡疑惧或死亡向往,那就是:“生命存在意义感的阙如!”
对于儒学的性质定位及其根本精神,学界解说不一,或曰“伦理本位主义”,或曰“泛道德主义”,或曰“道德理想主义”。我认为,儒学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而集道德、伦理、政治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过去人们看西方文明的优点多,看中华文明的缺点多;而现在西方文明暴露的弊端引起一系列世界性危机,使中华传统潜在的精华得以展现,当此之时,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优点及其当代及未来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很难想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争议,传统文化又重新回归到中国的话语中心场,尽管很多问题仍未形成基本共识。回归传统是否就意味着复古?如何厘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到底该如何连接传统与现代?
民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朱希祖,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长达10年之久。因为他率先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开设了史学史课程,其讲稿就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中国史学史讲义,即1943年出版的《中国史学通论》。
《周易》代表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之生存智慧的成熟形态。《周易》中人格理论极丰富,人格设计理念亦极高明,可视为对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及社会、人与自然等现实关系及华夏先祖长久积淀之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阐发。
理想信念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及实现理想道路方式的坚信。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实际上为文化自信确定了目标。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基础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实我们的理想信念。
现象学之所以打动张祥龙,最紧要的就是忠实于生活经验本身。其它哲学,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实用主义重视动态的人生经验,唯理论则重视数学、逻辑、语法的观念经验。而现象学的特点是,朝向事情本身的体验,尽量摆脱已有的现成框架。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而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它用凝练语言、绵密章法、充沛情感、丰富意象,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历史、文学与...
文学的生活化,是指文学创作不仅出于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作为社会生活行为而存在,创作目的直接指向现实生活,而不是文学自身。中国文学的这一本质特征,不仅是中国文学自身规律形成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原动力。因而,把握中国文学的生活化本质,是摆脱20世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还承担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任。因此,要从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的高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义,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全民、全...
我们应该以西方发展历史为鉴,千万不要鼓了钱袋,空了脑袋,对自己的宠物无比深情,对人反而冷漠。如果贫富对立和两极分化成为常态甚至变本加厉,而不是一个短期的过渡状态,如果不阻止道德滑坡,西方工业化中的问题就会以不同方式在中国重演。中国以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几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礼记?经解》篇有:“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就是说,文艺应该为而且可以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甚至能够有效地为人的修身养性而达致道德完善服务。“诗教”就是以诗歌(文艺)形式来对人进行教化的约称,是一种特殊方式的...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晋语八》记载了两位官员的一场精彩对话:叔向拜访韩宣子,韩宣子向他抱怨说,自己虽有正卿之名,却没有足够的官场交际费,感到很发愁。可叔向不但没有表示同情,反而向韩宣子道喜祝贺。他列举了晋国历史上两大家族,栾氏和S氏家族的兴衰存亡――...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与道德原则的总结,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的道德规范。孔子继承前辈思想家,已分别提出了这些道德规范,孟子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四德,尤其强调“仁义内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历经几百年、上千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发挥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
儒家士大夫不会像道家庄子及其他隐士群体一样,一味躲避政治、疏离君主,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积极参与以君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成为臣服于君王的官僚群体,做一个立足于现实政治、追求政治功业的“大夫”。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起全国文艺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对民心民智的凝聚,对青少年教育,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坚守,十分...
即便对于职业读书人而言,读书也并非易事。各种形式的媒体过于发达,阅读已被挤到了不甚重要的角落。也许正因为此,对书的执着反而炽盛起来。在这种叙述中,读书变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要和学科教学和各种主体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找到各校水乳交融的实践模式。教师,包括校长,自我学习、自我修养是第一位的。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祖宗崇拜、圣贤崇拜,这跟西方文化以上帝崇拜为根基不同。上帝崇拜的终极关怀是能不能进天国,祖宗崇拜、圣贤崇拜的终极关怀则是能不能泽被后世,能不能垂范后昆。能垂范后昆的就是虽死不朽,所以中国人的历史感特别强,中国人喜欢在祖宗、圣贤的前言往行中寻...
著名作家王蒙,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了40多部共约1600万字的著作。近期,80多岁高龄的他又出新书《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在这本书中,王蒙对孟子及其思想进行了精彩、深刻地解读与评点,挖掘了孟子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我在1997年和2001年先后发表《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和《儒家的民本与人权》两篇论文[①]。近年来,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而对其理解和评价则也有更多的分歧。鉴于此,有对其进行再认识的必要,以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
在“国学热”轰轰烈烈的今天,这一由杭州师范大学主持的针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项目,如何为体制内外五花八门的少儿“国学班”、“读经班”把脉?面对中小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与面向成年人有何不同?校园里的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处理与英文课、圣诞节、迪士尼动画等弥漫在孩子...
古代读经要以小学为基础,“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的含义既有礼教和生活教育,又有音韵训诂和读书方法,即吟诵。今天很多学生上来就读经,那怎么能读得明白呢?比如,《论语》开篇就出现了“子曰”,今天学生读到这两个字,在教材上获得的解释就是“孔子说”。如果是一个...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藉着丰富内涵,其中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文景之世黄老清静无为思潮风行数十年之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之前,黄老清净无为思潮行将结束历史使命,时代精神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气息。该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气度,总结概括西汉前期百家流行之学,以道家老...
我们郭家的家谱,上下五代的辈分依次是按照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正修齐治平”排列。祖辈是“正心”的“正”字辈,父辈是“修身”的“修”字辈,我们兄弟这一辈应是“齐家”的“齐”字辈。祖父本来按照“礼义廉耻”的顺序给我们兄弟起名字。这样,我大哥叫“郭齐礼”,二哥叫...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勰...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作有《中国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等,古籍整理有《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同样如此。
我们要做的是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现代观念,理解与选择、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思中华文化充满辉煌与能动、焦虑与挫折的悠久历史、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厚精神资源与动力凝聚。
家庭是每个中国人的舞台,中国人对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期望从中获得人生的幸福。但是,无数的悲剧,其实也在家庭中发生。家和万事兴,只是齐家又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家和的过程,也是人的培养与成长的过程。
西方文化认为作为原罪的人,只有祈求上帝的庇护和宽恕才能得到救赎。中华文化则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创世主,世界本来如此。这就是《易传》上所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强调“敬鬼神而远之”的道理。重大项目要览-基金基地-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