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教师编制紧缺问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问题

清韵悠扬—罗兰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传: 陈燕飞 &&&&更新时间: 21:50:25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和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而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提供给学生,以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智力的功能。新课程把应用题转化成解决问题,渗透到各个年级数学的各个角落,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的全部内容之中。然而,在应用题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学生一提到做应用题就像狗咬刺猬&无从下嘴,束手无策。教师也常发出感慨,无论讲多少遍,学生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在认识图意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教材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情境通过图画、对话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所呈现的信息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可搬,需要学生观察、识别,选用有用信息。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灵活处理生活中的不同类型的问题。 儿童最富想象和幻想,儿童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当老师出示一幅情境图时学生可能首先观察到的是绚丽的颜色,生动的情境。但老师不必急于求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持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趣味性地展现知识,及在趣味性中运用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能发挥主动性。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个别差异,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富有个性,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个性中产生共性,从而达到共鸣,共同参与,有效解决问题。 在一年级上册中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就引入了解决问题,其中展现的是都是学生喜爱的情景,如小鸭游泳、小猫躲雨、小白兔采蘑菇等,这些情景的背后却隐含着数学问题,我充分尊重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前先叙述图意,如:小兔子本来有4个蘑菇,又采了1个蘑菇,现在5个蘑菇;本来荷叶上有4只青蛙,后来跳下去2只,现在还剩2只。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列式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学生在看图时可能只是看到了表象:图上的青蛙分成了2只和2只,很容易列成2-2=0,就违背了图的本意。特别是在解决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问题时学生更是体会到了叙述图意的好处,因为图上反映的是最终的结果,叙述图意能帮助学生看到原来的状态,正确列出算式。有这样一幅图:大猴、小松鼠、小猴各拿了3个桃,小猴像是准备离开,小松鼠像是在跟大猴说话。我让学生先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灵机一动,这样叙述:大猴本来有9个桃,先分给小猴3个,小猴得意地离开了,再分给小松鼠3个,小松鼠连连道谢:谢谢你!谢谢你!大猴说:这是应该的,好东西应该分享。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二、在联系实际中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并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新教材中的情景都是比较鲜明的,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但其中的人物、动物等可能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通过身边熟知的事物能让学生理解地更透彻,更容易解决问题。 低年级孩子逆向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在教学&求原来有几个&的实际问题时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采桃,吃苹果,借书等情境中数量是减少的,应该用减法解决。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情境: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未知),我把小棒送给某生14根,老师手里还有3根,想一想,老师手里原来有多少根小棒?让学生交流怎样思考的。结合实际学生认识到:送掉的14根本来是老师手里的,剩下的3根也是老师手里的,也就是说老师手里原来有的是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因此要做加法,跟以前的&原来有一些小棒,送掉一些以后,求剩下几根?&有所不同。对于练习中的吃苹果习题,我让学生想象:已经吃掉4个苹果在什么地方?学生一致认为在小朋友的肚子里,这样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想到妈妈买的苹果是小朋友肚子里的4个和桌上剩下的12个的总和。在有关0的加减法一课中我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新课:猴妈妈要出门,临走时给三个孩子&&老大、老二、老三每人准备了3个桃子,告诉孩子这是给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妈妈要很晚才回来。中午到了,小猴们肚子饿了,老大想:我要省着点吃,于是吃了1个桃;老二吃了2个桃;老三觉得桃子真好吃,一下吃了3个桃。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他们晚上各吃到几个桃。由于这个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投入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不断比较总结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如何引领学生在千姿百态的问题海洋中正确航行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规则的学习,最终目标之一是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数学问题固然繁杂,但也有其基本的规则。小学生的学习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的是一步一步的具体做法,而且是一类题目一类题目地发现的。要克服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所有发现的规则进一步加以概括,形成认知结构。 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我时常让学生进行总结、发现,低年级孩子的观察比较片面,每个人都有着独到的理解,我们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标新立异,发表个人意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我经常让学生思考,你认为怎样的题目要用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解决?学生虽然不以总量与分量等词来描述,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理解着。他们会把总量想象成:一共有几个,原来有几个(适用于数量减少类型的题目)或&有多少棵花&,他们会把分量想象成:用去的,吃掉的,飞走的,借走的,剩下的(还剩的),乃至份数,每份数量等。在总数已知的情况下不能把总数加或乘某个数,只可能是总数减或除以(适用与平均分)某个数。要求总数则可能是加或乘(适用于有几个几的类型)。在初次接触&已知总量和一部分数量,求另一部分数量&的问题时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适时结合生活实际打了一个比方:已知我们班有40个人(孩子们都知道这是我们班的总人数),还知道男生有25人,问女生有多少人?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女生有多少人吗?很简单,总人数40,我们在40个中把男生赶出去,你们说剩下的是谁?我随机板书算式:40-25,虽然孩子们还不会算得数,但是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很深的体验:就是把男生赶出去。我又问:要是总人数有40人,知道女生有15人,怎样求男生有多少?这时男生很兴奋:把女生赶出去。渐渐,学生触类旁通,碰到相似的问题时都会这样思考,什么:蘑菇,鸡,兔&&都适用。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关,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决问题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让问题的呈现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并不断归纳总结,把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一直以来,校园都被视为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一方净土,在这里,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人。可是,在不少学生身上,一种奇怪的现象依然存在――“怕老师”。
  即便老师抛出橄榄枝,主动敞开心扉,学生依然会逃避、退缩、沉默,这种心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为啥我们总是怕老师?
  一、怕老师的原型是怕家长
  孩童时期,言传身教,孩子的第一老师应该是家长。在孩子眼中,扛煤气罐、换灯泡、开冰箱,甚至点根蜡烛、用双筷子,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能轻而易举地办到这些事的家长,毫无疑问是强大的。
  面对这种“强大”,孩子们有两方面的心理:
  (1. 依赖、追求。
  (2. 敬畏。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一旦孩子对家长的“敬畏”变成“惧怕”,早教便宣告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是权力和能力的象征。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地对待子女,甚至当着子女的面严厉地训斥他人,都有可能让他们对这种“强大”产生阴影。一旦这种阴影演变成持久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将深入到潜意识中,成为对权威恐惧,积重难返。
  学生怕老师,其实是对“怕家长”的延伸。他们害怕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幼年时期家长树立起的“权威”“力量”的影子。畏惧的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其实都是受害者。
  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中国教师报》曾报道,有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比自己的两任大学语文老师:“前任老师非常严格,经常点名提问,我不敢有丝毫分心,即使坐最后一排也得仔细听她的每一句话,记下每一个重点,生怕被训斥,当时的成绩也比较好。”
  “现任老师比较随和,课堂氛围也比较好,我放松多了,有时甚至开小差也没任管,如今成绩有所下降。我开始喜欢这门公共课,平时也开始找散文、小说看。”
  这两种课堂教育方式,哪种比较成功呢?
  著名教师于永正认为,这不仅不值得骄傲,还需要深入反思。
  1. 我们想看到真实的学生,还是伪装的学生?
  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领,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不能盲目地追求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为了顺应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教师的规矩,往往就会变成“双面人”――老师面前的乖学生,平日里的浪荡孩子。没有真实的学生,谈何成功的教育?
  2.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不断发展的个体,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如今,许多学校评教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任课班级的成绩、荣誉。当这种“唯绩效论”深入大学课堂,教师难免会把教育、学生,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上这种课,考完把笔记一扔,学生又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呢?一个不断启发学生的课堂,永远要好于一个管理有序的课堂。
  3. 是树立令学生恐惧的权威,还是让学生打心里认同?
  何士骥、姜亮夫、王力、姚名达、朱广福 …… 这些在各自领域中独当一面的优秀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对于培养学生,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有次,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当年,著名学家王力也不理解老师为啥老说“我不懂”,而后才知道王国维对这些“不懂”钻研极深。之所以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谨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自此以后,王力对老师王国维更为尊敬。
  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圆融的个体。他绝不执着于树立威信,当为人、为学、位师的水准高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大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对学生内动力的激发,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扪心自问,我们在掌控课堂的时候,是否过于粗浅地考虑“权威”“震慑”对学生的影响?是否过于急切、不假思索地寻求制度、管理的力量?
  三、垄断话语权,导致师生关系貌合神离
  素质教育施行近20年,学生的发言机会越来越多,以往“4只粉笔1言堂”,如今已近乎绝迹。然而,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了吗?从前,学生上课不许说话;但现在,整个大学课堂面临着2个问题:
  1. 如何摇醒学生。
  2. 怎么让学生开口发言。
  在各层次教师团队中,有一些穿新鞋、走老路的“守旧派”。这些老师在观念上接受了新思想,但实际行动上还是知识观念根深蒂固,课堂上常常忍不住自己讲、打断学生。
  我曾听过一场高中的《离骚》公开课
  讲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师:“屈原是怎么穿戴这些香草的?”
  生A:“戴在头和腰上!像战士邱少云埋伏一样!”
  生B:“才不像邱少云,屈原的衣袍是连体的。”
  生A:“怎么不像?编个头箍,围一圈腰。”
  生B:“这么穿屈原一走动,肯定掉。”
  这时,老师打断了学生A和B,公布了答案,课堂继续。
  《离骚》是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文章,大学老师花4个课时都不一定能讲好,这位老师1节公开课就教了半篇《离骚》(节选)。这样的课堂,真是学生想要的吗?一旦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压抑,他们很可能丧失对这篇文章,甚至这门课程、这个学科的兴趣,这对人的学习生涯将是毁灭性的。课后,我们询问了那位B同学,他说:“其实我是不同意A同学说的那句邱少云,以后发言再规矩一些就好了。”
  一堂安静有序、有问必答的语文课,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吗?这样做,学生怎么会不“怕老师”?
  教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讨论。将心比心,让他们完整地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并重视他们的观点,这是对学生人格和学习过程的最大尊重。也许有老师会说:“学生的想法太幼稚,表述又拖沓,我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是让学生从幼稚到成熟,不是让他们从活泼变沉默。
  请问谁又不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呢?因为稚嫩,所以才需要正确引导和节制。光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谁来为学生负责呢?
  四、学生不自信
  一位美国老师来中国支教,中国学生普遍的不自信,让她非常惊讶。
  她告诉我们:“美国学生,无论男生女生,都觉得自己很特别,闹腾、自信,长大后依然如此。而中国学生却很谦虚、沉默,活动参与感较低,而且几乎不主动和我交流。”
左黄矿岩 右黄全愈
  著名留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他分享了一个故事:
  儿子黄矿岩中学时期,美国老师布置了一个历史作业。黄矿岩用电脑技术,花大量精力,把历史作业编成一个在线程序。但交作业当天,家中突然停电了,学校电脑无法搜索到的程序。几乎完全不懂电脑的黄全愈一头扎进程序中。期间,他在调试,儿子在搜索,美国老师和同学们在微笑着等待,学校IT部门在配合,终于把问题解决。这份作业一鸣惊人,拿到了最高分。事后,黄全愈问儿子有什么感觉,儿子说:
“我觉得可以迎接任何挑战。”
  中国学生犯错误的代价很大。学生不敢直面错误,退缩甚至逃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常见现象。因此,才需要学校教育,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正直、勇敢、坚强的人。这样想来,学生就不是怕谁的问题,而是每一次“害怕”都是一次教育契机。在挫折中培养坚强,在退缩中培养勇敢,在逃避中培养正直。
  真正的自信,并不是别人给的。自信来源于一件事情,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黄矿岩在解决交作业难题时,得到了家庭、老师、同学、学校四方面的全力支持,自己也非常努力。要摆脱不自信,学生、家庭、老师、学校都应该共同发力。
  1. 多表扬,多关注。
  学生尚未自立,他们的自信非常依赖外界评价。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老师在写评语时留下“聪明,能干,细心”这些话,久而久之,自信就会得到成长,敢于交流、表达,不再畏首畏尾。
  2. 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会令人自信受挫,但另辟蹊径却可使它成为“营养”。前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从不让学生挂科,而是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新的试卷,新的成绩。一个小转变,让学生真切看到自己在进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3.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一项特长,细心的家长、老师、学校,会注意他们这方面的天赋。一旦发现,应积极引导、运用、肯定。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自信和勇气便会萌生,逐步走出怯懦阴影。
  五、因为愧疚,所以敬而远之
  导师和我说过一个经历:
  曾经,他让一位女同学写一个实验报告,写好后交给他看。但过了好几个月,这位女同学还没提交。暑假的一个傍晚,导师在校道上散步,远远看到这位女士迎面走来。刚想过去叫住那位女士,正巧身边有同学和导师打招呼“X老师好”,那位女生听到之后,赶紧换了个方向,迅速走开。
  之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做兼职,实验报告一个字没动,见到导师心里有愧。从此,导师只要在路上碰到她,都会首先绕开走。“她就怕我问她写好没有,我既然知道,又何必让人难堪呢?”
  这是“怕老师”吗?不,这是“怕老师伤心”
  北京电影学院的高材生海清,嘴上说再也不怕老师黄磊了,但生理反应还在,“有时候身体还是不受自己控制,他一瞪眼,我就有一种想下跪的感觉,膝盖打弯。”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非常爱护学生,学生私下也非常敬重老师,但远远看到,有些同学还是会悄悄绕开。敬而远之,并不是师生正常的相处方式。
  有的学生,因为没能正常完成老师交付的作业,但老师并没有催促。有的老师,在某位学生身上倾注了相当多的心力,希望他(她)继续搞学术,成为大学老师或研究员,今后一帆风顺。有的学生虽然答应考虑,但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又不敢告诉老师。
  老师越出色、越努力、越体谅,学生就越愧疚、越疏远、越尊敬。
  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是沟通不畅导致的结果。这当然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但考虑到在师生关系中,一般由老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老师不妨选择主动。比如老师可以抓住同门聚会、拜访、课间课后等时间,找机会和这位同学坐下来,聊聊天,吃吃饭,心结就很可能被解开。一位好老师,总是能包容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创造沟通机会就可以了。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学术中国(ID:xueshuzhongguo)原创,获得授权转载。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
1545文章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教师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生,差生,落后生,后进生,个别生,这几个概念相近。好像谁都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是又不很准确。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认为,要想把这个概念搞得十分准确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有问题。
&&&&单纯因为智力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
&&&&一般好动和散漫的孩子,不宜认定为问题生。
二、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辍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联系,离家出走,不孝敬父母等。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有时会突然惹出大事,如早恋,出走,犯罪,自杀。
三、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一般的学生,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关爱、评比等,就能奏效,而对于问题学生,这些办法往往没有效果。教育问题学生,需要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
&&&&我的想法是,可以把问题学生分成三级。一级问题生的问题班主任就可以解决。二级问题生需要交给“校园专家”处理。校园专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每所学校至少应该有一个这样的专家,当班主任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要出马。三级问题生是问题最严重的,学校也解决不了,那就要交给社区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公安机关,或者教育系统专办的特殊类型学校(不光是工读学校)去教育。学校确实管理不了的学生,必须离开学校。但这不是开除,可以保留原校学籍,只是不能绝对自愿,否则很多家长是不会同意的。离开学校的学生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有关单位批准,然而一旦决定,这个决定应该有法律效力,学生相家长必须执行。政府应该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
&&&&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就可以大大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使他们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做多数学生的工作,避免被很多无用功搞得筋疲力尽,妨碍整体的教育效果。我们不能要求班主任都是专家,我们也不能指望单靠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最普通的管理方式能解决特殊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工作是有边际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能要求他们去做不大内行的事情。现在教育界流行一个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等于宣布教师万能,教育万能。其实即使是教育专家,也有对付不了的学生。所以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提法。勉强这样要求老师,其结果是使他们耗费大量精力去办他们做不到的事情,而本来能够做的事情却没有精力去做,两头都没弄好。这不明智。再说,&&味要求保护问题生的权利,实际上侵犯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利,因为问题生往往会捣乱,影响他人学习。
&&&&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分层把关。大家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把确实做不了的留给别人,就好像县医院治不了的病人送到省城的医院,省城的医院治不了的病人送到北京的医院一样。
&&&&但是,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第一层。否则,班主任把很多问题生推给学校,学校承受不了;学校把很多问题生推给社会,社会也承受不了。而且这样下去,班主任的教育专业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班主任都是教育专家,但是我们却希望专家型的班主任多起来。就好像乡镇医院医生的医疗技术如果都能达到大城市医生的水平,水涨船高,会推动大城市的医疗走向更高水平,那对我们整个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该有多大好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班主任的素质决定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
&&&&所以主张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既然他们在师范学校并没有学到处理问题学生的专业本领,那就应该补课。
四、如何处理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随说工作中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此起彼伏的喝彩,有的只是和孩子们平实的相处,我一直本着尊重、理解、关爱、信任、宽容、激励、坦诚、真情来与我接触班级的问题学生,到高中后接触的是具有独立思考的半个成人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体现的更突出了。
一&关爱与真情关爱---“爱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爱是理解的别名”(陶行知)。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到你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你不可能做让学生伤心落泪的事,你不可能在伤害了学生之后而不去安慰他,不去让他破涕为笑,老师不是神,师生之间的磨合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用真诚换真心,那么你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有一次,学生们自发组织的一场篮球比赛后,王学和我们班的刘泽伦因为球而发生矛盾,当时正好我在班级上课,下课正问及什么原因时,王学到班级叫号,刘不服拿起椅子朝走廊追过去,当时把我吓坏了,双手抱着刘的腰不让他出去,气头上人男孩子的劲还大,把我从教室拖到门口走廊,班级的女生吓的不赶动了,好在走廊有金主任,冷红雷,张光东还有别的班级的男生,这两个学生才没有打到一起,事后刘看到我脸煞白,手腿直哆嗦,赶紧拿把椅子叫我做下,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出去,您做下,老师你心脏不好,是我不对”&,看到我胳膊抻了,郑奥主动跑去药店给我买膏药贴上&,之后我对班级的学生说到:在家你是父母的宝贝,在校,我是你们的监护人,我会在你们需要我的时候站在你们的面前,尽可能的去保护你们,看到你们受到伤害我心疼,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团结互相支持的一家人,是不是?大家一起说:“是”。此后刘变的更懂事了,迟到的现象也没有了。
二&理解与尊重---这是师生沟通是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如果老师首先能理解学生,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就比较成功。尊重,就是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就是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已平等的位置上,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沟通。我们所面对的高中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不仅要求教师有出色的教学水平,而且希望教师能和学生平等沟通。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评价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看他能否具有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说,高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往往想通过某种平台来展现自已的成人味。比如,他们对老师的工作方法会有自已的评价;对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人际交往困惑、男女生关系处理、带手机进校园、上网吧、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学生是否可以染发、等问题都会有自已的想法,而且有些想法还是挺有道理的。这种时候如果我们不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学生交流看法,就会产生师生隔阂,学生的许多真实的想法就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这只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障碍。例如,“是否允许学生在校园里带手机?”这一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理由,自己长大了,信息时代,没有手机落伍了,流行比手机,价位啊,功能啊等等,课下大家也忘记上厕所了,就互相看手机,我很头疼,怎么办?强行没收不可取,后来我就说:你们大了,带手机进教室,但我们约法在先,上课尽量关机,不允许随意接听电话,打断老师上课,干扰其他学生听课,更不允许手机上网,发QQ信息,一旦被老师发现,手机由老师保管一天,情节严重者保管三天。制度定了后老师监督要严格,落实严格,让学生看老师不是在开玩笑,可要小心使用了,有这个思想认识就好办了。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他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更不能一味的训斥或是尖刻的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教育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同学之前,心理即便有再大的火气,也要压住,因为,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
三&坦成与宽容---坦诚。就是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这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催进剂”。人和人之间最需的是坦诚。我班一位名叫倪明的学生,我一直来认为她不太关心班集体,因为他平时连值日工作都会忘记。而在校艺术月上,他为班里做了许多好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原来的工作方法很成问题,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不能实事求是、全面地看待自已的学生┅┅说句真心话,我对你们的了解还很不够,特别对你们的优点还了解的不多,对此我是无法原谅自已的┈┈同学们,你们是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伴随着我,我正应该好好珍惜你们,要好好为你们服务,我愿意接受你们的批评,这是我的真心话。我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肯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对我多提宝贵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同学前途的,我一定接受。宽容---就是宽容学生的错误言行、错误思想。例如:有一次,张慧上课玩手机被我没收放在办公室抽屉里,每项到趁我没在意就拿走了,我非常生气,第二天,他怯生生走进办公室,说“老师,我错了。相机是朋友借给我的,我答应过朋友当天还他。如果被你没收,我就会失信。想起这个,我就内心发急,犯了错误”。当时本来我也想对他的解释进行一一驳斥,但我没有这样做。我从中看到了他的优点——他很讲信用。我一方面批评他做事太鲁莽、指出了他这样做不仅是错误而且是违法的。同时也肯定了他有守信的艰品质。后来,我还多次找他谈心,希望他放下包袱,痛改前非。我的宽容感动了他,现在他不仅改掉了所有的陋习,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等都大有好转。这件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宽容不是迁就,而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宽容的实质就是相信学生一定会变好,目的是给学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的机会。
四&信任与激励---信任。班主任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大量的教育实例证明:对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他,他工作就越积极、学习也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我目前所带的这个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我对他们从来都没有过过一丝一毫的歧视,而更多的是激励和信任。我总是在寻找机会给他们以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老师觉得你行,你很有潜力,老师相信你能更好。这样种方法促进了我和同学们的沟通。激励---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当象一个鼓动者,多用“你越来越让我充满信心了”、“你的每一次进步都能使我兴奋好久”、“你能行、你还有很大的潜力”“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班主任德育实践大赛《前进,中国》一方面让大家看到伟大祖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祖国的今天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也激励学生为迎接高考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次活动缩短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这里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桃乐斯诺特在《人这样成长》中所讲的一段在教育界流传的话:“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吹毛求疵;一个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忧虑害怕;“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已;一个孩子在充满公正诚实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判断真理-------&”
&&以上就是我和问题学生打交到的几点体会,希望和更多的班主任老师们交流,借鉴。
五、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逆,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本学期转到我班。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高,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还不时不进课堂,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故成绩平平。而且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反着干,常惹得家长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小逆学习散漫,逆反心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逆的家庭情况来分析。&小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寡言少语,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母亲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很晚回家。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全家人中,他的父亲是独子,只有就此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小逆,于是小逆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父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在家庭里孩子心目中毫无父亲的尊严地位,母亲对他多数是宠爱。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耐心地教育一番,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有时也比较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尤其是其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时,找出不正确的理由庇护。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切好,就在母亲这种包庇、从容下他学会说谎,编出一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甚至用一番哄话,先夺取母亲的信任,然后编出假话,母亲也真信了他。而有时母亲知道真相后,不是一顿揍,就是说,我也没办法了,打也打了,有时身上打青了都不管用,无药可救了。母亲对他也束手无策。
三.情况分析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
1、孩子具有多动、自闭行为
这种多动行为可能根源于神经的感觉统合失调,运动不协调,行为平衡失调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会导致孩子出现多动行为,会致使孩子情绪不稳定,身体触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而这些方面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样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而且孩子不愿意同家长和老师同学交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
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父母教育态度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抵触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有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采取及时,正确和相应的教育行为。
四.干预策略
1、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对特殊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心理辅
导尤为如此。因此,我与家长联系,共讨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根
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于是我同其家
长商量后,小逆暂时离开“宠境”,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小逆的父亲很支持我的
观点,当即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一套房子,由自己照管、教育孩子,不再动不动就
动手打骂。接着,我们开始激发其改变孩子的强烈愿望,增长其对孩子改变自我
的信心和希望,对不良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如: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经常
观察其行为过程,发现他旷课去打篮球。我对他说,我发现你有一个优点,就是
很爱运动,篮球打的好。第二天,他对我说,除了篮球打的好外,其他方面你也
有优点,你今天再给我找出一个。我及时抓住最需要解决的行为问题,对其进行
良好的行为促进。
2、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时,尽可能地避免负面行为,更多地鼓励,积
极地评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自信心,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
树立他在学生中的威信,改善在人际关系和班级中的地位。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
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
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接手一个新班后,我认为管理好一个新的班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转化“问题学生”为切入点,依此带动班级其他同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和谐有序、积极向上良好班风的形成。首先要了解“问题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形成一个小的团伙。否则教育的难度将会加大很多。&
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班中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有6~7名之多。我之所以将这部分学生定义为“问题学生”,而不是差生。我认为:
1、在我们教师的心理上首先不要歧视和排斥这部分学生,应在我们老师的心理上留下接纳这部分学生的空间。这也为日后教育这部分学生做好了心理上充足的准备,不要怕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
2、“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遇到过较大的挫折;或交友不慎等原因而导致的。使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习惯上或学习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这里我主要列举一下我们班的杨**这位同学的教育案例。
杨**,男生。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单亲,随母亲一起生活。在原高一时的情况:高一刚入学时是以正取考入高中来的,在班级位于30名左右。在成长中的挫折:由于个子比较高,一直坐在后排,周边的3个男同学学习很差,对学习有所放弃,并且都很贪玩,上课时经常说小话,或看课外书(言情或武侠小说),不遵守纪律。后来就逐渐发展到经常逃课,翻学校院墙出校后到校外打篮球或上网吧聊天、玩游戏。学习严重下滑,逆反心理很强,根本听不进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劝告。升入高二时的入学成绩仅位于班级的后几名。
由于该同学比较喜欢体育,尤其喜欢打篮球,为了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的优势,我让他担任了班级的体育委员,同时告诉他试用期为一个半月。刚开学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观察杨**在课上和课下的表现。由于对环境还不太熟悉,他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一个月过后,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为了进一步教育他,我必须掌握教育他的第一手材料,有时候在上课中间,我经常悄悄的躲到教室的后门,观察他在课堂场上的表现,结果经常是令我失望,有时不是在与同座说话,就是在看课外书。再有个别情况下就是逃课不在教室。发现第一次逃课后,我找他促膝深谈了一次话。我主要了解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逃课?
2、逃课后去了哪里?去干了什么?
3、你的爱好是什么?
4、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抓住把柄后,该学生还是比较诚实的,能配合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能了解清楚逃课的原因,可以使我能对症下药,达到更好的教育的效果。在谈话中,我帮助他分析了自身优势与不足,虽然学习上困难重重,但只要你肯学习,老师可以帮助你,并且可以把你的座位往前调一调,隔绝与其他愿说话的同学的联系,加强自我监管。并帮他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与他签订口头协议,如果再有下一次,立即通知家长到校协同教育。
当时他的表现很好,态度很诚恳,但一周过后仍然有点管不住自己。结果又出现了第二次旷课。我把他找到办公室,我说这次我们要执行君子协定了,你自己打电话让家长来吧。这时他似乎真的感到害怕了,苦苦哀求别让他母亲来,说不愿看到他母亲为他操心。我为了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于是我说,不让你妈来可以,但是这件事必须让你妈知道,因为你妈是你的监护人,你妈必须要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妈将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只有靠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才能尽快走出挫折和更好的成长。于是拨通电话后我与他的母亲沟通了情况,希望家长能与老师配合,共同做好今后该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我让他回去后写一份今后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并让家长签上字。但是我认为这次教育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当的教育时机,能给他一次深刻的教训。两周后的一天下午,第一节上语文课,以前与他一起逃课的3名原同班同学,谎称有老师找杨**,把杨**叫出了教室,4人一起翻出学校院墙,准备到校外去玩。正巧碰到了一位外出归来的老师,叫住了其中的一个同学,其余3个人跑掉了。这位老师回来后通知了我,我认为教育的时机来了。于是我首先打电话通知了家长,家长知道后非常着急,立即到他以前去过的网吧去寻找,没有找到。我在教室一直等到第四节快下课,杨**才回来了。我问他去哪里了。他说去和别的班的同学上体育课了。我对他说:“一个人做了错事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又对他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这件事不仅有别的老师看到你,而且今天下午你让多少人为你担心,老师一下午为你的事忙个不停,你的妈妈现在还在到处找你。现在你赶快用我的电话给你妈打个电话。他有点害怕了,恳求说:“老师别给我妈打电话了,我下次不敢了!”我说,如果这次再不把你妈妈找来,你可能面临着退学的危险,我是为了挽救你,才找你妈妈来。你看找还是不找?他低下了头。我把他的妈妈找来后,我们一起帮助他分析了这样做的危害以及后果,帮他分析今后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应该在学习上多争取老师的帮助。我们从临近放学一直谈到上晚自习(住校生)第一节课。临走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出门时,他母亲说,你看看,你老师为了你熬到这么晚,你对得起你老师吗?我看到孩子愧疚地低下了头,他母亲的一句话也许打动了他。
第二天,我把杨**座位调到了第一排。并不断的鼓励他,有不会的问题多主动问老师。从这以后,杨**真的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开始认真做笔记了,再没有发生逃课到校外的现象。虽然有时偶尔逃课去打篮球,但都是在校内。担任的体育委员工作能认真负责。体育大课间和学校秋季运动会都组织的井井有条,运动会期间还主动为班级借来了大鼓,极大的提高了班级的士气,凭借同学们的上佳表现,我们班收获了总成绩第三名和最佳组织奖。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入学来的班级52名提升到现在的35名左右。并在班级被评选为进步标兵和体育标兵。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变。
班主任工作需要我们细心、有耐心和有爱心。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对犯错误的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不要怕反复,因为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就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只要我们注意遵循教育的规律,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挑战与解决办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