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描写孩子外貌的词句接受并喜欢自己的外貌

|||||||||||
最新播报:
拯救孩子 认识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22日凌晨,湖南临澧一中两名高一男生相约从学校宿舍跳楼,“学习压力过大”成为将他们推向死亡的“隐形杀手”。
  开学至今不足一个月,接二连三的学生自杀事件已经频频刺痛我们的神经。惋惜之余,许多家长也在琢磨,“很多时候,病根儿或许恰恰在我们身上”。要想让孩子不被期望压垮,还需家长先给自己“解套”。
  “如果自己都陷在焦虑里,怎能给孩子健康宽松的环境?”
  孙宏涛(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虽然儿子刚上小学,但作为家长,我已经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焦虑。
  开学第一天,我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一直在外面站着,后来居然忐忑到心动过速!当了十几年的心外科医生,经历过那么多生死攸关的大手术,也从没有像当时那么紧张。后来听说急诊上也遇到过一些家长在孩子开学当天肚子疼,多半都是精神压力过大所致。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一直很纠结。一方面,我们两口子都算是接受过不错的教育,在工作中也是比较上进的人,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出来了,本能性地也期待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尤其是他小的时候,还是希望他能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
  另外,压力还来自于周围环境。在跟同事的交流中,知道有的孩子非常优秀,考上名牌大学或者出国留学,多少会有些羡慕,甚至有时候在网站上看到别的家长说自己孩子多牛,都会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太普通,以后该怎么办。后来,又听说有同事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甚至是跳楼,内心感到十分震惊和惋惜,生怕自己会把弦绷得太紧,到头来一败涂地。
  我老婆劝我不要那么焦虑,更要避免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总是问孩子在学校是不是过得不好?有没有被人欺负?否则,无形中就会把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让他也跟着有种紧张感。作为家长,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也是门很重要的功课,如果自己都陷在焦虑里,又怎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环境呢?
  “不要展望太多悲观的因素,尤其不要吓唬孩子”
  朱松(孩子上高二):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觉得就算别的方面半懂不懂,也一定要做好心理教育,这是最重要的。家长固然是在意孩子学习的,你可以鼓励,可以就事论事,但不要展望太多“悲观”的因素,尤其不要吓唬孩子。我就算为孩子成绩着急,也从来没说过“你得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就找不到工作,就得扫大街、淘大粪……”本来孩子就六神无主的,还总吓唬他,那么弱小的心灵,谁能承受那么多吓唬啊!一旦扭曲、崩溃了,就容易抵挡不住外界刺激,走上极端。
  当然我也有过急躁的时候,孩子上小学时我教他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先教他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孩子很委屈,说,两位数都没教为啥教三位数的?我说三位数的你会了,两位数就自然会了。结果怎么教都不会,孩子哇哇哭,还说“爸爸对不起,是我笨。”每次想起来我都特别自责,我是嫌孩子按部就班太慢了吗,还是自以为我家孩子领悟能力出众?结果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压力。
  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是为了孩子好,某种程度上也是家长的虚荣心,互相攀比。把自己的期望转移给孩子,甚至有让孩子回报家庭的想法存在。一旦希望落空,整个家庭就会歇斯底里。往往自杀这事儿出现在一直都满足孩子任何要求的家庭里,孩子努力了,成绩实在上不去,负罪感也会把他压垮。就算一时半会儿不自杀,等到研究生、博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工作不理想,也可能会自杀。
  所以不管怎么急、怎么批评孩子,要让孩子从小就热爱生活。具体来说,让孩子明白,就算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爸爸妈妈也会一如既往关爱你(当然这不代表不需要努力),想起爸爸妈妈心里就暖乎乎的,不舍得自杀。
  “认识你的孩子,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孙振宇(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我当年就不是什么好学生,所以我对家长那种热切期望和自身差距比较有感触。爸妈想让考班里前十名,可我也就是三四十名的水平,你说怎么办?好在我属于比较皮的,说完骂完我也不在乎,但是有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可能跟家长的关系就很差,或者自信心受到打击,就算成年了,还是会受到影响。
  现在我也算成家立业了,孩子都打酱油了,你说学习好坏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我觉得没多大影响,重点是我就一普通人,各方面都很普通,我承认这一点,不就得了么?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也对他有挺多期待的,尤其身边有孩子的爸妈一忽悠,我也给他报过各种班。但上了一两年,发现孩子顶多在一两个方面有兴趣,其他都是糊弄。上学了也是,有些课他一听就懂,有些道理你得说好几遍,他还懵懵懂懂的。我突然就意识到,孩子就跟当年的我一样。我不敢说孩子未来一定不行,至少他普通我也无所谓,我绝对不会逼他成为我想象的样子。
  我身边很多家长可不这么想,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天才,动不动就是“我儿子真挺聪明的”,其实能聪明到哪去啊?我有时候就阴暗地想:“你也不琢磨琢磨你自己什么基因……”但明面儿上,我没法打击人家,还得跟着捧,“是啊是啊,你看这么小就能背唐诗了。”其实当年谁不会啊。
  家长对孩子评价高了,自然期望就高了,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也得考个前五名吧?考不上前五,那肯定是不努力,回来就得一通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孩子得被逼成什么样?
  吕博(孩子上幼儿园):这几年我有个感悟,人要想活得幸福快乐,得能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并且接受自己是这个样子。不幸福往往都来自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接受自己是谁。我认为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家长带着他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的一个过程。
  那么首先你就要认识你的孩子,接受你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拿你头脑中那个完美儿童的概念,往自己孩子身上套。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啊?就算是下一个马云,再长个冯绍峰的脸也行啊。
  可是要是冷静想一下,你这样去期待你的孩子,你和孩子都不会幸福,只能活在“为什么你不如×××”的阴影里,等你的孩子大了,他会反问“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说我”的时候,这父子关系都得破裂了。
  “要相信孩子会好,一个信任的眼神就能管用”
  宋乃希(北京见意博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师):青少年因为一些在我们看来的“小事”自杀,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日常的教育方式和大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我们小时候,父母很少有时间管,一般就是跟小朋友玩,磕破了哪里看一下,不会有太多“被保护”的状态,面对挫折时,能够有适应性发展。现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而且通常只有一个孩子,格外宝贝,家长处处都想保护,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小学时,老师不跟孩子“较劲”,到了中学,遇到挫折和压力不知道怎么应对、该跟谁说,结果孩子只能自己纠结,这是一个普遍的生活环境问题。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自己经历一些挫折是有必要的。家长不要包办,孩子有需要时会自己找家长帮忙。心理学上研究表明,孩子本身有着足够让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如果长期得不到使用,这种动力反而会减弱。
  我理解目前孩子的压力很大,在学校的竞争之下,难免会有受挫的时候,回到家里,就要让孩子减压。具体来说,应当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给孩子提供说话的空间。但不给孩子压力,也不是说家长就完全放手,由着孩子以后“长成任何状态”。实际上,家长如果对孩子不抱期望,孩子也没动力,他的“自我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也得不到体现。
  一方面可以对孩子提出期望,另一方面又要时刻关注这种期望是否给孩子造成了负担,这里面的“劲儿”确实挺难拿的。家长还是不要太焦虑,要相信孩子会好,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眼神就能管用。整天担惊受怕,这种状态也会影响到孩子。
  (宗媛媛 魏婧 吴楠 )
[责任编辑: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论文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论文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教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访谈录
《家长》杂志特约记者 常艳春 《家长》杂志记者 楚 城
专家简介: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儿童思维研究工作,成就颇丰.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过全国“现代小学数学”协作性教学实验,参加编写并负责审定《现代小学数学》.在《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对于儿童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别人的评价,对于儿童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家长》杂志邀请张梅玲研究员为读者朋友作指导.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我们在青少年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太自信,好像他自己什么都行,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种是太自卑,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不论干什么都没信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张梅玲答(以下简称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难能可贵的.少年儿童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一位中学生就曾这样描述自己:“有时我很自信,有时我很自卑;有时候我爱交朋友,有时候我又喜欢独处;有时候我性情开朗,有时候我又处于苦恼之中.”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的形象好看吗?”脑子里总爱盘旋这样的问题:“我聪明能干吗?”“我在老师、同学中的印象怎么样?”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追求.因此,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而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每个家长在教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具体来说,家长应从孩子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三方面的教育入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问:请问,什么是心理自我,对于心理自我的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答:所谓生理自我,指的是自己的身体形象,包括性别、外表特征等.孩子对生理自我的认识,需要家长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要认识个体的差异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的23个雄性染色体和23个雌性染色体“混合”时,会产生8388608种不同组合,当染色体中的基因进一步“混合”时,可能的组合数高达64万亿种,再加上后天复杂变化的环境影响,所以,世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成为自己”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自然法则,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尤其不能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和他人盲目比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父母要学会真诚欣赏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接受自己.比如,不少孩子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好而自卑,这时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有一名16岁的女孩,长得矮矮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但她每天乐呵呵的,同学们都称她是“快乐的小皮球”.她之所以这样乐观,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心里就不认为女儿的长相是“问题”.爸爸常对她说:“爸爸胖胖的,你也胖胖的,爸爸是‘大皮球’,你是‘小皮球’,咱俩真不愧是父女.”妈妈也对她说:“你看你的眼睛小小的,像妈妈的是不是?告诉你,你爸爸当初认识我的时候,就是看上了我这对小眼睛挺机灵挺有特色的.”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女儿悦纳了自己的外表,生活得很愉快、很自信.此外,父母应引导孩子懂得,一个人潇洒、高雅的风度是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人,其外观表现是:举止洒脱、衣着得体、谈吐文雅、神态自若;其性格表现是:幽默睿智,使人乐于接近;其待人接物的表现是: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其人生观的表现是:对生活有一种爱和追求,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人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
其次,要认同自己的性别.性别是遗传决定的,生理上的性别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但心理上对性别的态度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女孩喜欢做男性的百分比有所上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从观念到行动都不能表现任何的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要引导孩子明白,男性、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女性的神经系统不如男性稳定,但女性的耐力比男性好;女性的爆发力、空间把握能力、运动速度比男性差,但说话早,表达能力强;女性偏向形象思维,喜欢文学、外语、艺术等人文科学,而男性偏向逻辑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女性敏感细腻,男性则粗犷豁达.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善于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成为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再次,对自己病残的认同.在现实中,有一部分孩子有先天性病残或后天致残.对于他们,父母首先应面对现实,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和健康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享受相同的爱;同时又要鼓励他们抬起头、挺起胸、自信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身残志不残.
问:什么是社会自我,对于社会自我的教育,家长又应该怎么做呢?
答:社会自我是指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包括自己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的影响和社会地位.
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对家庭自我的认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自我发展基地,家庭自我是对家庭特征的认同和内化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了解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明白自己和家、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拥有,懂得爱自己的家人.
其次,要指导孩子对社会自我、集体自我的把握和认同.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不与他人合作.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社会自我呢?家长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告诉孩子,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就需人人都遵守、服从、维护社会与集体的规则,任何人都只能为社会、集体增光,而不能为社会、集体抹黑.二是要鼓励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带着个性融入社会,既能与他人打成一片,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又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三是防止两个极端:高估自己或贬低自己.高估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为人人都容易犯放大别人的缺点、缩小别人的优点,而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的错误,这是人性的弱点.需要经常有人提醒,才不致盲目自大.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需要家长给孩子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让孩子因为一点点的成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相反,低估自己,觉得自己时时处处不如人,也会把自己带到痛苦的深渊.一些孩子或因长相不如人,或因某次失败,或因遭到了某种意外的打击,就一直陷入自卑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这时就需要家长客观、公正地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同时给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摆脱阴影,重新找回自我.
问:什么是心理自我,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自我教育呢?
答:心理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情趣、爱好、理想等的认识,这是认识自我的关键,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烦恼无处排解而引发的.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烦恼、正确认识心理自我呢?父母应帮助孩子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今天和明天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今天,但每个人都希望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理想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内动力,是孩子对美好未来的自然流露,但仅有理想还不够,父母应让孩子懂得,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是以充实今天为基础的,应鼓励孩子认真对待今天,养成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习惯,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只说不做.父母对孩子明天的期望切记要从孩子的原有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期望过高,目标达不到,容易造成心理自卑.期望过低,没有挑战性,也不符合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上.父母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自我奋斗,要让他知道,成功是靠奋斗得来的,奋斗是成功的基础.
优势和弱势的关系
根据多元智慧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智慧,如:音乐智慧、肢体智慧、语言智慧、空间智慧、反省智慧、自然智慧、数学逻辑智慧、人际交往智慧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优势智慧的不同与呈现早晚的不同.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智慧,扬其长促其短.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四点建议:①父母要为孩子搭建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孩子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认识自我.②要提供具体地帮助,促使孩子的弱势智慧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③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兴趣,多给孩子一点自我创造、自我设计的空间.④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智慧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智慧.
逆境和顺境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有时候顺,有时候又不顺;有时侯会取得成功,有时侯又会遭到失败.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没有谁会是常胜将军,也没有谁会始终背运.孩子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可以通过培养锻炼来铸就的.在顺境时,父母一方面要和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为孩子的胜利欢呼庆贺;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孩子居安思危,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孩子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就不会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在逆境时,父母更应多给孩子一些帮助和鼓励,让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经受考验.孩子若没有经受失败、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轻者容易失望、自暴自弃,重者容易轻生厌世.活生生的教训时刻都在我们周边发生,家长只有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帮他们克服意志薄弱的毛病,才能使他们在各种锻炼和考验面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快乐与烦恼的关系
人人都希望自己天天快乐,但生活、学习、工作本身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孩子乐观、自信、豁达的心态是需要家长有效引导的.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快乐是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体验;其次,要学会如何对待不快乐,即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不快乐的事,而是知道如何对待不快乐的事.所以,帮助孩子排除烦恼,就相当于帮助孩子找到了快乐.孩子不经历烦恼,就不会知道何为快乐,这是世间活的辩证法,需让孩子明白.现实和梦幻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但是,当今的孩子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交友,往往会沉入梦幻的世界.有专家估计,如今,我国有近25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这当中,已有不少人分不清何为现实世界、何为虚拟世界,给孩子的自我认识造成了很大伤害.家长应如何面对信息时代孩子的玩耍方式呢?我认为:①要丰富孩子现实的生活内容,让孩子旺盛的精力有地方可用,让孩子充满幻想的童年有相应的玩具、相应的同伴可玩.②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到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更丰富、更可爱.③要指导孩子上网,和孩子一起玩,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让孩子摆脱梦幻世界,快乐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孩子外貌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