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成地表径流系数取值的算是初期雨水吗

> 初期雨水计算
初期雨水计算
时间: 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
篇一:初期雨水计算 初期雨水量按下式计算: Q=q?ψ?F 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取ψ=0.5; F─汇水面积(ha),根据实际情况,按总面积的20%计,为4.68ha。 ha,采用**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q―暴雨量,l/s 488 (1+0.83lgp) q= ------------------- ha)?(l/s t0.45 其中:重现期p=1年; 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采用10min; m─折减系数,取m=2.0; t2─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min),取2.5min; ha,年暴雨次数取*次,初期雨水量约***m3/a。?计算得暴雨量为**l/s
2、汇水区,应该是雨水会进入生产区雨水集水池的面积。 另外,这个是暴雨公式,与初期雨水是不同的。 初期雨水应该是一个统计的概念,说两个极端情况:若是每次都只下15min就停,那么所有的雨水都是初期雨水,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一年只下一次,一次下完”,那么初期雨水就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了,所以我这边,一般就直接使用总降雨的百分比来作为初期雨水的(我一般都是取20~25分之一)。
3、初期雨水计算公式 q=2880(L+lgP)/(t+18.8)0.81 0.81为幂指数 t为时间 L为迳流指数 不同地面、材料有不同的取值篇二:雨水收集详细计算案例与规范集 雨水收集详细计算案例与规范集
某大型企业生活区屋面雨水收集与处理 ................................................ 1 雨水净化工艺 ............................................................................................ 7 雨水的收集 .............................................................................................. 13 雨水储水箱在雨水收集利用中的作用 .................................................. 15 沧州化工集团的雨水收集与利用 .......................................................... 22 国家体育场的雨水收集与利用 .............................................................. 22 大型场馆雨水利用和实例 ...................................................................... 24 开合式屋顶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 .................................................. 26 水木年华?湖上组团工程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 28 某大型企业生活区屋面雨水收集与处理 雨水的利用分间接和直接两种。间接利用是采用多种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以补充地下水资源:直接利用是将雨水进行收集、贮存和净化后,水质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城镇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然后直接用于冲洗路面、绿化、洗车、冲厕等。 城市雨水利用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在欧洲、美国、Et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对城市雨水的利用与资源化非常普遍。目前国内对城市雨水,特别是屋面雨水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对城市的单个大型建筑物和居民小区进行了一些工程性试验和工程设计。而对于企业内住宅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因其具体情况的不同,应分别加以研究。下面以山西某大型焦化一热电厂生活区为例.就屋面雨水的收集与处理的设计做一介绍。 1屋面初期雨水的弃流与弃流装置 屋面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较高.随着径流的持续.雨水流经的物体表面被不断冲洗,污染物含量逐渐减小到相对稳定的程度。所以,直接弃流初期雨水已成为减少收集的雨水中污染物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国家在雨水利用工程中.将弃流作为整个雨水收集处理工艺的预处理.为雨水的贮存和后续处理提供水质相对稳定的水源.同时,也避免收集和处理单场降雨量产生很小径流的雨水。屋面雨水与道路雨水径流相比,屋面雨水更便于收集,水质也相对较好,易于处理,同时具有投资较省和便于管理等优点。但屋面雨水同样存在初期雨水污染较重,应将其弃流的问题。 1.1屋面初期雨水水质 由于降水淋洗了大气污染物(主要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和屋面积累的大气沉积物以及屋面材料产生的污染物.致使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其中,平顶沥青油毡屋面污染较重)。屋面初期雨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有COD、SS,还有极少量的铅、磷和氮。同时屋面雨水可生化性差,BOD:COD通常只有0.1―0.15经初期雨水弃流后的雨水水质则较稳定,如COD为8O一120mg/L,SS为2O~4Omg/L,色度为10-40。对于屋面初期雨水的弃流量,可根据试验测定或按2―3mm降水量进行计算。本设计屋面初期雨水弃流量按3mm降水量计算,弃流后的中、后期雨水COD质量浓度可稳定在100mg/L左右,以确保获得较好的雨水水质。. 1.2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初期屋面雨水的弃流装置目前常用的有弃流雨水池和旋流分离器两种同。 1.2.1弃流雨水池 在雨落管下部设弃流雨水池,在池内设浮球控制阀。随着池内截流的初期雨水量增加,水位不断上升,当达到设定水位的高度时,浮球阀进入池内的雨落管出口,使其完全关闭,后续雨水沿雨水收集管道,送人净化处理构筑物进行处理。池内已收集的初期雨水,在降雨结束后打开放空阀将其排人污水管道。放空阀也可采用电磁阀,以便于操作管理。弃流雨水池的结构如图1所示。雨水弃流池的容积(转载自: 千 叶帆 文摘:初期雨水计算)是根据住宅楼雨落管的屋面服务面积和3mm的降水量来确定。篇三:初期雨水 (4)初期雨水 按照验收报告中清污分流图可知本项目汇水面积为。 本项目使用同济大学采用解析法编制的湖北省荆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对项目的雨水流量进行计算: 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ψ?q?F(升/秒); 式中: ψ――径流系数,本项目主要为混凝土路面及屋顶,Ψ取0.9; q――设计降雨强度(升/秒?公顷),q=166.7i; F――汇水面积(公顷),本项目汇水面积为。 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 P(Te)――设计降雨重现期,一般地区:P=1年;较重要地区:2~3年;低洼地区、广场、立交桥等排水较困难地带及重要地区:P=3~5年。本项目取1.2年。 t――降雨历时(min); t=t1+mt2 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可选用5~10min;本项目取6分钟。 M――折减系数,小区支管和接户管:M=1;小区干管:暗管M=2,明沟M=1.2;本项目取1.2。 t1――为排水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本项目取5min。 则t=12min。图2.2-2 暴雨强度及雨水流量计算结果 经计算,项目初期雨水(20分钟)产生量为571.6m3。 项目厂区雨水量计算可参照西安公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赵剑强等人在《交通》1994 年 2~3 期《路面雨水污染物水影响评价》一文中所推荐的方法。首先根据项目所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及汇水面积,计算出年厂区雨水量;然后考虑暴雨强度与降雨历时的关系,假定日平均降雨量集中在阵雨初期120min,则其径流系数、厂区雨水量与初期雨水收集的乘积除以2h(120min),即为厂区初期的收集量。厂区初期计算公式为: 初期收集量=年平均降雨量*汇面积*径流系数*20/120 本项目厂区面积为,径流系数取0.9,根据现状调查可知,项目所在地年平均降雨量为1352.9mm,经计算年初期雨水收集量为/a。
相关热词搜索:,,,,,  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要考虑太多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如何调蓄水源、均衡旱涝?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释放城市内在生命力,达到水体大循环的均衡效果?  而现在,我们的城市暴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基本是这样的:降雨时,景观植物吸收雨水非常有限,多余的降雨从绿化带流到道路两侧,与路面雨水汇集在一起,通过绿化带花坛侧壁雨水篦子收集,排到雨水井盖,流入地下的雨水管道,最终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  听上去有点简单粗暴的运作,不仅会带来诸多问题;深一步说,千篇一律、城市间互相模仿的排水方案,还忽略了不同城市的地理情况和水文特质,更僵化了每一座城市特有的灵魂和内涵。  大自然,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刻成为一座城市的梦魇。当暴雨来袭,雨水漫进汽车发动机、道路突然下沉、水溢出路面,在城市每一个角落肆虐……  路人尽看“大海”汹涌——这样的描述频频出现在最近的新闻里。在中国,每到农历4月到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多雨季节。几天前,深圳等地的特大暴雨仍历历在目。  可到了江西古城赣州,则是另外一番迥异景象,它是一座不涝城。这归功于宋代以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挖掘与重整一些记忆,关于如何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城市水文生态环境,从收集、分流,到再利用,缔造雨水可持续生态圈,俨然成中国城镇转型发展的必要一环。  昔日隐没在地表以下的陈旧管道,如今切切实实需要来一场隐秘而伟大的复兴。  雨水系统瘫痪 城市旱涝不均  亚洲海岸沿线,工业社会的发展生机勃勃。许多工厂建立于此,尤其是河流三角洲地带。然而,人口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增加也在无形中提高风险。印尼的首都雅加达,就是典型之一。  这座临海且低洼的城市共有13条河流经过市区,时刻面临着海平面升高的威胁。2005年和2007年,雅加达曾受到大面积洪水肆虐。  到了中国,每到农历4到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多雨季节。就在几天前,深圳等地的特大暴雨仍历历在目。  比雨季更让人忧心的是城市防汛问题。如今很多城市现有的雨水管道体系整体功能性较差,一到汛期回天乏术,路面积水问题痼疾难除。  而政府的主要应对方案就是种植地面景观植物。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原来可以就地入渗的雨水汇集地表,暴雨洪水灾害发生的几率大幅增加。  在专家们看来,很多城市在建设规划时“重地表,轻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赶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设计标准低。  目前,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为应对“一年至三年一遇”的暴雨。管径偏小,管材差,且管道通常疏于管理,很少进行清淤和养护,容易形成“肠梗阻”。一旦暴雨来袭,排水系统根本赶不上雨水肆虐的步伐。  现有的城市暴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基本如下:降雨时,景观植物吸收雨水非常有限,多余的降雨从绿化带流到道路两侧,与路面雨水汇集在一起,通过绿化带花坛侧壁雨水篦子收集,排到雨水井盖,流入地下的雨水管道,最终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这这也带来许多问题。  首先,初期雨水直接弃流,造成河流湖泊地表水富营养化。长期以来,对于初期雨水的污染性认识是被大众所忽略的。水的污染源主要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前者是企业工厂等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而后者就是指雨水雪水通过地表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产生的污染,初期雨水便是罪魁祸首。由于溶解了城市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工厂废气等和地表的油污垃圾,暴雨期间的初期雨水增大了城市污染负荷。  其次,地沟油、生活垃圾等直接进入雨水管道,导致管壁堵塞。现有的雨水口空隙较大,过滤杂物形同摆设,像树叶、果壳瓜皮、餐巾纸等小型垃圾等皆可以通过雨水口直接进入雨水管道。经年累月,管壁凝结了大量油污,垃圾也沉淀在管底。雨水管道就像城市的地下动脉,管网负压给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都带来负面影响。堵塞之后再去疏通管道会对管壁产生伤害,更换管道更是劳民伤财。  此外,积水干涸后形成扬尘,既造成空气二次污染,又破坏城市美观。  可以说,目前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只意识到疏通排放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调蓄节能的综合水文生态建设。  生态水文体系 因地制宜应时制宜  专家介绍说,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应考虑到如何调蓄水源、均衡旱涝、保护生态、乃至释放城市内在生命力,达到水体大循环的均衡效果。  然而,如今千篇一律、城市间互相模仿的排水方案,忽略了不同城市的地理情况和水文特质,僵化了城市灵魂和内涵。  其实对城市雨水的利用在国外已不新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作为世界上雨水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花样不断更新:除了建造水景观和改善环境,雨水还被广泛用于冲刷厕所、洗涤衣服、浇灌花园草地及清洁道路等。  而降水是随机事件,因此需要将来自不同面积的降水径流通过一定的传输和储存设施滞贮备用。在德国,径流的传输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地下管道传输和地表明沟传输。前者不仅要考虑到传输雨水,同时还考虑到用做暂存雨水和缓解洪峰的功能;后者是德国城市的风景之一,其设计思想既考虑了传输雨水的功能,更关注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  在日本,积水化学工业公司推出了名为“SPR施工法”的排水管改建技术,通过使老化排水管、再生管与灰泥三者实现一体化,形成牢固的复合管道。而名为“首都圈外廓放水路”的巨大地下蓄水池则发挥着削弱洪水势头的作用。其作用是暂时储存河流溢出的洪水,当洪灾过后,将水重新排回河流。设计容量为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  但中国需要适合自己的方式。针对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些专家开始注意到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在源头上处理好水资源,减少对原有水文条件的破坏,也即从水的角度来指导城市的设计和开发。  中国政府已将LID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的第七条便要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佳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是实践者之一。该公司采用因地制宜、应时制宜、应人制宜的设计方法,缔造出一个适合城市的生态水文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了从雨水收集到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及雨污分流改造,再到积水点改造和防洪排涝,以及室外雨水排放标准提标改造和湖泊河流地表水生态修复,构建了一个从降雨到排放入水体的大循环。  该公司董事长娄城铭说,LID技术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地表径流系数。所谓地表径流系数是指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比,通俗说就是反映了每次下雨,土壤能“喝下”多少水。地表径流系数越高,表明土地能够留住的水量越多,补给地下淡水储备就越大,土壤生物性能越强。大自然本身就有一套健康的水循环体系,然而人为的城市建设却破坏了这项功能。  “我们希望在保障城市开发建设功能的同时,也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将地表径流系数控制到最低,形成‘大排水,小排水,微循环’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想要提升径流系数,首先得让土壤“喝”到水,方法即改进现有的排水方式。佳长科技通过立体箅子的雨水流入绿化带地下的雨水系统,进行最终的收集和利用。  扶持新技术  配套政策接踵而至  一些新的技术正在出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斯凯勒.蒂比茨提出了4D打印的概念,这为暴雨管理带来新的可能。  4D打印技术是3D打印机制作出来的立体物体再赋予动态信息。如果4D打印技术得以应用,平时放在河岸上的小物体在下大雨时可吸收大量水分,自动变形成排水管,使水流向排水沟,防止水灾。  而在去年,日本水处理企业MetaWater公司开始提供采用富士通公司增强现实(AR)技术的供排水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该服务可通过云服务加以利用,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终端用于供排水管道设施检查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简化作业程序。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政府的政策成为重要基础。在澳大利亚,法规禁止用自来水洗车、冲洗道路甚至农田浇灌,而要求使用雨水。  美国则拥有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水质法案、清洁水法和《雨水利用条例》等联邦与各州法律法规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  在日本,政府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成立“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德国颁布《雨水利用设施标准》,对雨水水质进行分类,通过径流收集、传输与贮存、过滤与处理等技术措施,实施雨水的利用。  在一些水利专家看来,暴雨管理更重要的是让雨水进入城市整体环境策略,为城市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空间。  去年,中国政府网刊登《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2015年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并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也已经自今年起施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对此指出,这一条例从顶层设计出发,从编制规划入手,要求各地编制的规划中要有排涝措施,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编制内涝防治专项规划,从而系统地、综合地解决内涝防治问题。  今年2月,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的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发布。修订内容核心强调,转变理念,认识到彻底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而目前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的《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也正在编制中,预计将于今年末明年初左右首次推出。其中强调以LID的方式,减少地表径流,并将与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部门统筹协调。  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张辰曾表示,排水系统有广阔的减碳空间。应在规划理念、工艺选择、运行管理的方案必选中引入“碳尺”概念,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处置全方位采用低碳技术,削减“碳源”,增加“碳汇”。
回复0条,有0人参与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炒股必备&同花顺财经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道路初期雨水快速处理装置构建与处理效能研究
  摘 要:针对道路初期雨水水质特征构建道路初期雨水高效而快速处理装置,研究其在不用填料、水力负荷、初始浓度和有无曝气的情况下对道路初期雨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有机物、总氮和总磷等水质指标去除情况,优化得出处理效果最佳的运行控制参数;同时研究雨水处理装置中每个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探究道路初期雨水污染物去除机理,为工程运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也为解决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初期雨水;道路雨水;处理装置;水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不透水地表面积不断增长,导致降雨径流渗透量逐渐减少,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同时降雨时,下垫面(主要是屋面和路面)上大量污染物会随雨水径流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河道、湖泊等受纳水体,使水体受到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产生威胁。雨水地表径流属于面污染源,具有冲击性大、污染成分复杂、面积大的特点[1],因此难以对其进行控制,而且目前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道路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十分普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控制和处理初期雨水的方法。由于道路是城市中具有最大面积的不可渗透面,所以道路雨水径流是城市雨水径流中具有最大资源利用潜力[2]和高污染特性的部分,若能将道路雨水径流加以利用,不仅能减缓城市雨水径流对受纳水体造成的冲击性污染,还能补充城市水资源,对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3]、日本和德国[4]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雨水处理与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城市雨水径流最优管理实践模式,如设置预沉池、渗透设施、过滤池、调蓄池及管道等设施削减悬浮颗粒含量,或建立洼地、氧化塘、人工湿地等去除雨水中的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了城市雨水径流处理和回用工程建设和设计研究[5, 6],总体成效不一,而本项目研究的雨水快速处理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且对初期雨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研究根据城市道路初期雨水的特征,构建道路初期雨水处理装置,并通过分析处理前后的悬浮固体浓度(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等水质指标,研究在不同的进水流量、填料顺序、不同pH时初期雨水污染物的去除情况,提出道路初期雨水处理利用的方式与措施,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道路雨水污染物控制与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雨水处理装置   为研究道路雨水快速处理的方法,本研究构建了竖流式雨水处理实验装置,见图1。      图1 竖流式雨水处理实验装置   本装置由进水箱、取水口、鼓风机、出水口和回流泵组成。装置分成六个小格,分别填入不同的填料,最后一格为沉淀池,沉淀后出水即处理后的出水。取水口的作用是便于对不同填料部分取水样,以比较各级填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增气泵起曝气作用,通过曝气管将氧气通入装置底部,为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气,以利于形成生物膜。回流泵作用是将出水口的水压回进水箱内进行多次过滤,提高出水水质,可以满足不同等级的出水水质要求。   1.2 雨水的配制   因本实验需要大量的初期雨水,而雨水径流收集比较困难,故参考相关文献中模拟雨水径流的配制方法[7],并结合前期道路初期雨水径流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雨水径流代替实际雨水径流进行实验,雨水配方见表1。   表1 模拟路面雨水径流配方   组分 含量(mg/L)   淀粉 200   牛肉粉 10   葡萄糖 200   尿素 5   醋酸钠 2.5   碳酸钠 10   氯化铵 5   亚硝酸钠 5   硝酸钠 50   磷酸氢二钠 1   路面沉积颗粒物 1000*   *:指向1L水中投加1000mg颗粒物。   由于SS与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存在相关性,因此模拟雨水径流中也添加了路面沉积颗粒物,以接近本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实际污染情况。   1.3 生物膜的培养   在雨水处理装置正式运行前期,需要经历挂膜阶段,挂膜指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直至填料表面布满生物膜,要求微生物的数量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同时还要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所处理污水的水质,即对微生物进行驯化[8]。挂膜过程中,连续回流沉淀池出水和池底沉泥。   1.4 水质分析方法   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如下:pH,酸度计;浊度,浊度仪;SS,重量法;CODCr,重铬酸钾法;氨氮,纳氏试剂光度法;TP,钼酸抗分光光度法。   2 结果与讨论   道路雨水径流的特点是具有间歇性、非均匀性、随机性大等,则在实际应用中过滤系统应呈间断式运行方式,即只在径流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运行,而在晴天时停止运行,这将造成装置运行时受到短历时高浓度雨水径流的冲击。为接近真实的运行条件,考察装置抗冲击能力,设定装置运行模式为连续进水时间1h,1h后停止进水。   2.1 不同流量的处理效果   设计进水流速为0.1L/s、0.2L/s、0.3L/s、0.4L/s的,通过调整进水管道阀门开启度控制水流流速在沉淀池出水口处收集水样,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流量时雨水处理效果   进水流量(L/s) SS去除率 COD去除率 TN去除率 TP去除率    88.00% 44.30% 39.20% 10.80%   0.4 89.40% 45.20% 38.70% 9.30%    88.70% 45.90% 37.60% 10.00%    93.00% 54.10% 43.30% 12.20%   0.3 93.10% 55.20% 44.50% 13.20%    91.80% 54.90% 42.20% 12.80%    93.50% 60.30% 48.30% 20.60%   0.2 94.20% 62.60% 47.70% 21.30%    94.90% 62.20% 49.60% 21.60%    97.00% 66.60% 55.50% 24.30%   0.1 95.90% 65.70% 56.70% 25.20%    95.90% 66.20% 55.90% 24.90%   4种流量下SS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93%,其余去除率由高到低的指标依次为COD、TN、TP;流量越小,处理装置的水力负荷越小,去除率就越大,出水水质更优;受流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COD,流量减少75%,去除率可以提高21.9%。   经过以上分析得知,在以上几种运行情况中,0.1L/s为最佳雨水设计流量。因为流速越小,滤料与雨水的平均接触时间增加,有利于滤料表面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吸附降解,对雨水的各污染指标的削减效果好。   2.2 不同填料顺序的效果比较   填料顺序对初期雨水处理效果会产生大的影响,实验比较碎石与中粒径卵石的先后顺序的水处理效果。填料顺序影响实验的设计进水流量为0.1L/s,填料换位后再次进行生物膜培养,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填料顺序对雨水处理的影响   顺序 SS去除率 COD去除率 TP去除率 TN去除率   % 67.6% 54.5% 25.3%   % 65.9% 57.2% 25.7%   % 66.5% 56.9% 25.3%   平均值 96.3% 66.7% 56.2% 25.4%
  % 68.2% 52.3% 24.3%   % 66.8% 54.2% 23.5%   % 67.6% 53.9% 23.9%   平均值 94.4% 67.5% 53.4% 23.9%   注:1-大粒径卵石;2-中粒径卵石;3-碎石;4-石英砂;5-小卵石。   比较2种填料顺序的实验结果可知,先经过中粒径卵石过滤,再经过碎石过滤的净水效果比较好。虽然先经过碎石过滤的COD去除率较大,但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整体上分析认为较优的填料顺序为:大粒径卵石、中粒径卵石、碎石、石英砂、小卵石。   3 结论   (1)所构建的快速雨水处理装置对模拟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平均SS去除率达90%以上,COD达60%以上,对水体中氮磷等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2)装置进水流量越小,出水水质越好,0.1L/s的污染物去除率最高,COD的去除效果受流量影响较大。填料顺序为“大粒径卵石-中粒径卵石-碎石-石英砂-小卵石”的进水效果优于“卵石-碎石-中粒径卵石-石英砂-小卵石”。   (3)对于城市道路雨水的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即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将降雨初期的大量雨水径流收集到雨水储存装置,雨水在一定流速下经过整个雨水快速处理装置,利用各级填料截留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得到满足一定水质要求的处理水,可用于灌溉、城市绿化、浇洒道路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这样既能达到控制道路雨水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的目的,还能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国如, 聂铁锋. 广州城区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特性及污染负荷[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2-148.   [2] 武晟, 汪志荣, 张建丰, 等. 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与雨强及历时关系的实验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55-59.   [3] 范懋功. 美国近年来开发了多种雨水处理设备[J]. 给水排水, ):25.   [4] 宋代风, 刘姝宇. 德国新建住区针对雨水管理的整合设计[J]. 建筑学报, -89.   [5] 郭丽, 裴红洋. 高效沉淀装置处理后期雨水的试验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18-20.   [6] 罗雅, 董文艺, 孙飞云, 等. 初期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设计――以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J]. 水利水电技术, ):15-19.   [7] 陶霞. 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快速处理技术研究[D]. 清华大学, 2010.   [8] 宋协法, 柳瑶, 黄志涛. 不同滤料及挂膜方式对养殖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第十八期本科生训练计划项目(18094);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作者简介:郑小梅,(1993―),女,福建省三明市人,本科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系统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表径流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