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楚,与物体在眼底视网膜成像仪器上成像的位置

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跟物体大小有关,还跟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A.站在20m远的1.6m高的人B.一棵18m远1.7m高的小树C.20m远的1.7m高的栏杆D.40m远的1.8m高的竹竿【考点】.【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能够自发光物体做源,分为天然光和人造光源.【解答】解:能够发的物叫做光源太阳、发的电灯和萤虫都能够身发光,属于光源;但是月亮身发光它反射是阳光,因此不属于源.故答为:能够光;月亮.【点评】本题考了生对光源的了,光基础知识,比较简.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wdnyx2011老师 难度:0.48真题:1组卷:58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31623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亿库教育网图片频道 &&&&&
您现在的位置:
&&&七年级生物图片 &&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资料名称: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资料编号:126610
资源分类:图像素材
所属科目:生物
适用年级:七年级
文件大小:15.67KB
文件类型:image/gif
资料简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相关图片: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视网膜,感知,感觉器官,
All Rights Reserved人眼成像原理
奕儿突然问我:“我们在海洋馆的时候,有人说近看大远看小,这是为什么呢?“
这应该从人眼成像原理原理说起,我也不是很清楚了,只好跟奕儿说:“等我查查资料,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眼睛是灵敏的光学感觉器官,是一切动物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接受器。
有人把眼球比做一架活的照相机,这是较恰当的。照相机有镜头、光圈、暗箱、底片和调节装置。人眼的结构和照相机相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脉络膜相当于暗箱,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将人眼和目前的数码相机做了个比较:
结构方面:
cornea 眼角膜,相当于对焦系统和镜头保护镜
iris 虹膜,相当于光圈
pupil 瞳孔,相当于镜头
retina 视网膜,相当于胶片或感光芯片
参数方面:
人眼的焦距:相当于全副相机的22mm~24mm焦距
精度:大约相当于576万像素
ISO感光度:在大晴天可以达到1,低照明度下约800,在明亮的环境下面,人眼的对比度范围可以达到10000:1
光圈值:最大光圈为f/2.1 ~ f/3.8,最小光圈为f/8.3 ~ f/11
快门:最快快门大概在1/200秒左右
下面两篇文章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眼睛的结构和机制:
  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显出景物的影景象(倒立的像),构成光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圆锥和杆状细胞)受光的刺激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转换成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层的视觉中枢,然后我们就能看见物体了,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产生视觉,人就看清了景物(正立的立体像)。
  相机能拍出清晰的照片,要靠调节镜头的焦距。我们的眼睛要看清景物,也要依靠眼睛的调节(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松弛完成)。如果视网膜或视神经有病变,物象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看到的景物就不会清楚。而近视、远视、散光的存在也使光线不能清晰聚焦于视网膜上,因此,也是看不清楚景物的主要原因。
&远处的树木比近处的树木,看起来小得多,远方的高山看起来不如近处的楼房高。人的眼睛看物体为什么总是近大远小呢?&
眼睛里的水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像面。若看清楚某个物体,必须使它的像落在视网膜上。从人眼瞳孔中心对物体的张角与视角相等,所以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样高的两棵树,离开眼睛远的一棵,它的视角比近处的那棵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树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
当物体离眼睛太远或太近,就看不清楚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人眼的调节是靠水晶体的作用。当眼睛里的肌肉完全放松时,水晶体的两个曲面的曲率半径为最大,这时远处的物点参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称这个物点到眼的距离为远点。如果物体在远点以外,人眼就看不清楚了。当物体靠近人眼时,为了看清物体,肌肉就必须压紧水晶体,使它的两个曲率半径变小。当物体移近一定程度,这时水晶体的两个曲率半径已经达到最小,这时物点到眼的距离叫近点。如果物体处于近点之内,由于水晶体的两个曲率半径不能再变小了,使得像落在视网膜之外,因此,物就看不清楚了。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物体靠得太近时,人眼就不能区别它们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人眼的瞳孔直径是有限的(在1.4~8毫米之间可以调节),物体发出的光波受瞳孔的限制,将要产生衍射现象,使得一个物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开的光斑,当两个物点在视网膜上各自形成的弥散光斑互相重迭到一定程度,人眼就分辨不开的两个物点了。对瞳孔的直径,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的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叫分辨率。人眼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叫他辨率。人眼的分辨角(即刚好能分辨开的两个物点对瞳孔中心的张角)正比于光波的波长,反比于瞳孔的直径。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的分辨角约为3分,这相当于在1公里远处相距为75厘米的两个物点,也相当于在明视距离(一般的眼睛看眼前25厘米处的物体是不费力的,称这个距离为明视距离)上,相距为0.2毫米的两条线。因此,人眼在明视距离上的分辨率是每毫米5对线,超过这个数就分辨不开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结构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
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
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
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
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网膜成像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