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尿床有什么偏方尿床是什么病

孩子尿床是什么原因?又有哪些危害?
孩子尿床是什么原因?又有哪些危害?
  原因一:遗传因素  30%尿床的孩子爸和20%尿床的孩子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症,反过来讲爸妈均有遗尿史,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女儿有25%遗尿,因此遗尿症具有遗传性。    原因二:睡眠过深  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原因三:睡前精神波动大  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    原因四:不良卫生习惯  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jy135幼儿教育 )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原因五: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原因六:膀胱功能成熟延迟  有些尿床的小孩膀胱较容易比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    原因七:精神紧张  临床统计,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前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等精神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原因八:心理因素  如小孩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等。    原因九:疾病因素  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另外,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原因十:不科学的排尿训练  不科学的排尿训练遗尿症的重要原因,就是家长不科学的排尿训练。不科学的排尿训练包括:  1、在非膀胱充盈期的过度叫尿或把尿;  2、在膀胱充盈期不叫尿或把尿,如长期使用纸尿裤等尿垫;  3、尿床后训斥或惩罚。科学的排尿训练仍是治疗儿童遗尿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孩子长期尿床的危害有哪些?  1、智商比正常儿童偏低17-23%;  2、身高比正常儿童偏矮2-5cm;  3、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性格内向、胆小;  4、影响生殖系统发育,成年后易不孕不育。
下一篇:没有了小孩尿床不是病 这是认识误区_凤凰资讯
小孩尿床不是病 这是认识误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尿床’其实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医学上称为‘夜遗尿’。”昨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主任包瑛。包瑛表示,5岁及以上的孩子晚上经常尿床是不正常的,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夜遗尿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造成生活不便,而且会给孩子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与大众普遍存在的“尿床不是病”的认知相反,“尿床”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问题,它存在较复杂的发病因素,可能跟遗传、生长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
原标题:小孩尿床不是病 这是认识误区本报讯 (记者张黎娜 实习生许哲) “小孩子尿床太平常了,大点就自然好了。”受老一辈人的影响,很多年轻父母认为尿床称不上病,孩子长大就会好。今日是“世界遗尿日”,专家呼吁,“儿童夜遗尿危害大,可严重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关爱夜遗尿患儿,让受夜遗尿困扰的儿童及早获得规范治疗。”儿童夜遗尿,俗称“尿床”,在临床上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据统计资料表明,夜遗尿的患病率非常高,约16%的5岁儿童和10%的7岁儿童患有夜遗尿,并且有2%~3%左右的患儿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尿床’其实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医学上称为‘夜遗尿’。”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主任包瑛。包瑛表示,5岁及以上的孩子晚上经常尿床是不正常的,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夜遗尿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造成生活不便,而且会给孩子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与大众普遍存在的“尿床不是病”的认知相反,“尿床”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问题,它存在较复杂的发病因素,可能跟遗传、生长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尿床不是孩子的过错,并且能够得到妥善治疗。”包瑛称,如果觉得孩子有遗尿症的家长也不要着急,有相当一部分的遗尿症能够自愈,有15%的患儿可能自发缓解。如果宝宝真的有遗尿症,除了药物治疗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发现孩子可能患有夜遗尿也无须过度紧张,及时就医是关键。5月24日是第二个“世界遗尿日”,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将于近日上午9点到11点举行大型义诊活动。患有“夜遗尿”疾病的患儿以及想了解“夜遗尿”相关知识的家长,可到该院肾脏科门诊(门诊大厅一楼东侧)咨询相关专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177191
播放数:1155662
播放数:164064
播放数:436232
48小时点击排行儿童患夜遗症 中国近4成人不知尿床是病_网易亲子
儿童患夜遗症 中国近4成人不知尿床是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小儿尿床稀松平常。”老婆婆们常常这样说,致使年轻的父母总以为尿床称不上病,孩子长大就会好。这恰恰反映了一种无知。
小儿尽管不是什么致命的,但它确实是不正常的“病”。受老一辈人的影响,很多年轻人认为尿床称不上病,孩子长大就会好,或者说“就是想也没有办法”。有的索性把孩子埋在沙袋里或者放在棉褥子上任其尿下去。实际上,这会对孩子的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小儿频繁尿床真是病,而且不少见遗尿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在亚洲地区,学龄期儿童发病率为6.9%~11.2%。正常幼儿在2~3岁时就能控制排尿,部分会超过3岁。如果你家宝宝在5岁后仍在睡眠中发生不自主排尿,并且不自主排尿≥2次/周,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那可能就是小儿遗尿症。而这种病并不少见。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人,相应地,孩子会感到羞愧、尴尬,出现自卑、注意力分散、脾气暴躁、缺乏勇气、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表现,还会因此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出现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症、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等),且可持续到成人期。此外,国外有研究认为,尿床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商比正常儿童低。临床表明,多数尿床儿童在语言表达、数字排序、逻辑思维以及对游戏的深入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孩子。宝宝有遗尿症,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亲中单方有遗尿病史,儿童患病几率将增加5-7倍;如果双亲都有遗尿病史者,则儿童患尿床的几率将增加至11.3倍。另外,遗尿症还与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膀胱功能不完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睡眠觉醒障碍、夜尿产生与膀胱容量不匹配等因素有关。男孩发育通常较女孩晚,男孩的遗尿症的患病率高于女孩;部分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和运动或感知功能障碍的儿童中,遗尿症的发生频率增加。继发性遗尿症如糖尿病、尿崩症、神经精神受创、泌尿系畸形、泌尿系感染、外阴炎等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外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需及早诊治。遗尿症可以治如果觉得孩子有遗尿症的家长也不要着急,有相当一部分的遗尿症能够自愈,有15%的患儿可能自发缓解。如果宝宝真的有遗尿症,除了药物治疗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生活管理饮食清淡,尤其晚餐少吃流质、冷、辣、甜、咸及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利尿的水果如西瓜、桔子、梨等水份丰富的水果,临睡前不宜喝奶。起居生活要规律,白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最好能睡午觉,以免过于疲劳夜里睡眠太沉,有尿时不容易醒来,也不容易被父母唤醒。按时睡眠,睡前避免过度兴奋,不看惊恐影视及玩电脑,不做剧烈活动、过于逗弄,以免大脑过度兴奋,促发夜里尿床。养成睡前把尿排净的习惯,如有便秘应给予相应的治疗,生殖器外部需保持清洁,鼓励患儿对尿床的负责,自己清理床铺,年龄较大的患儿自己动手换洗床单。
2.膀胱功能训练日间多饮水,并尽可能延迟排尿,促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中断排尿,数1-10,再分次把尿排尽,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3.激励性行为治疗做一个月记录,家长与患儿一起每日记录患儿有无遗尿发生,无遗尿时画一红星,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孩子喜欢的物质。如发生遗尿则画一三角,记录发生遗尿的时间,与患儿一起分析引起遗尿的可能原因,如白天过度兴奋,睡前饮水过多等,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避免惩罚和羞辱,消除患儿因遗尿导致的愧疚心理。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责任编辑:杨英凡_NQ259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尿床吃什么药好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