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线的基本特性特性如何

农业生产的特点 【范文十篇】
农业生产的特点
范文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跟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还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特点:
(一)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和各种养料。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形成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可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简要说明如下:
(一)气候 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因为太阳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植
物体的干物质(除去水分的物质)中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得来的,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所以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条件。各地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例如柑桔生长于亚热带,苹果生长于暖温带,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甜菜则生长于凉爽的中温带。热量条件通常是低纬优于高纬,纬度低,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高纬地区,无霜期短,热量不足,作物生长困难。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水分条件。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年降雨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二)水源 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需要灌溉。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雪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反之,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农业生产就有很大困难。
(三)地形 世界各地的地形多种多样,直接、间接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例如,许多平原地区地势广阔平坦,土层深厚,不仅易于开垦大片耕地,便于生产操作,而且有利于实现水利化和机械化。丘陵、山地的缓坡也可修筑梯田,种
植庄稼,但地块较小,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化也比较困难。但山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的条件比较优越。其次,由于海拔不同,使热量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因此,不同海拔,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
我国山西北部五台山一带,海拔600到900米为河谷盆地,是玉米、高粱、棉花带;900到1200米为谷子、马铃薯、冬麦带;米为谷子、马铃薯、莜麦带;1500米到2000米为高寒山区莜麦、马铃薯带;2000米以上则不能种植作物。但在西藏聂拉木县(北纬28°)海拔4700米处的阳坡还种植了青稞。这是因为那里日照强,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
(四)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各地土壤种类不同,适于生长不同的作物。肥沃的土壤,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方。
此外,各种不同的作物常有不同的害虫破坏其生长,从而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因此,需要采用生物措施或及时施用农药,以消灭害虫。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税收办法,限制或鼓励扩大种植面积,以及提高或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等做法,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二)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或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农业提供商品粮及副食品。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每日需要大量这类产品,如果生产地距离城市较远,需要长距离运输,非但要增加成本,也容易使产品损耗或腐烂变质。但在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和冷藏设备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减弱。
(三)市场需要量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很大。当市场上对一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就会设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者扩大种植面积。反过来,农民就会缩减某种产品的生产。 除去以上因素之外,不同的劳动力条件、各地的生产习惯等都影响着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即实现了农
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科学育种、耕作、施肥方法的普遍使用。
在现代工业支援下,各种现代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现在,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足够数量的农用拖拉机和动力,而且形成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从基本机械化发展到全面机械化。农作物的田间作业及农产品的运输、清选、烘干、入库的整个过程都使用机械。农业电气化也有很大发展,除生活用电外,电力还广泛应用于灌溉、脱粒、干燥、贮运、加工、挤奶、剪毛、饲料调剂等多种农牧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也在向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方向发展。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例如在遗传育种方面,杂交优势的利用,培育矮秆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高产良种,对于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美国在30年代,玉米每公顷产量只有1500千克,推广玉米杂交种后,现在平均每公顷玉米产量达6.750多千克。印度60年代推广以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至1980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化肥成为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代替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除草剂,给实行免耕法或少耕法创造了条件,既可节省能源,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化的农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专业化,首先是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例如美国逐步形成的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酪带等农业专业化地带,出现了各种专业化的农场,进一步又把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作业实行专业化,由专门的工业公司、商业公司、运输公司来承担。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工商联合企业,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重新联系起来,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范文二: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作者:王家庆
摘 要: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不单纯依赖农业科技,同时也取决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型。最后提出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需要以一定的生产技术力量作为有效支撑,生产技术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因素;同时,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也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因素等制约显著,其具体生产经营中必然包含着对自然物质基础的管理及调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现代化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视,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1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特点
1.1 受自然条件制约
农业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其区别于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从产生之初就表现为人类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创造性实践,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更为显著。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土壤、地势地形、气候、太阳辐射、降水、地表水状况等自然条件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实践成效,准确的把握这些地理信息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未知风险,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农业领域与土地、劳动这两种不均质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其他的如国家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1.2 强调农业生产规划
农业实践活动对生产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传统农业活动中就包含着对农业布局及管理的规划内容。由于农业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生产周期中确保生产成效,农业经营便产生于对农时、农耕等的规划或计划活动中。农业生产规划就是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上,通过合理计划与资源组合,在防范化解生产风险的过程中获取最优配置成效。在农业生产实践早期,劳动者就已经开始“深思熟计”农业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的内在关系,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方案中选择最优经营策略。农业生产中的规划活动需要明确定义生产目标,并围绕生产目标分析出重要的生产要素及其相关关系,通过优势效应的发挥及劣势条件的可行性弥补活动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生产成效。
1.3 计划指导型管理体制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生产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国家计划指导型模式的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种类,到产品销售等主要主要环节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极大的束缚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效。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品单一经营方式也难以适应农产品商业化需求,人才管理模式也较为封闭。
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转型
2.1 市场配置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基础性需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改革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等都需要以政府统一规划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效率与效益,以被动的形式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要求首先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将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成效按照市场需求量进行综
合衡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努力改变原有的单一产量型评价标准,转而以生产效益作为评价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标准,将依赖于政府指导的农业生产实践投向市场领域,以市场化机制增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分工必然产物,仅仅将农业产品及其产量作为经营目标的方式受到质疑,而是应该强调市场化引导原则,将农产品销售作为产业化运营的衡量结果。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与市场对接问题,公司管理模式开始被接受并得到普遍认同,这种“公司+农户”的管理形式能够以积极的市场开拓能力,迅速的问题识别与反应能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变革,提升农业生产的风险抗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大规模定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经营效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及生产要素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大规模定制理念是兴起于制造业领域的一场管理变革,主张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两种需求的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二分法认为,规模化生产与多样化、差异化市场需求难以同步满足,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创新。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方式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运作方式进行全过程改造,系统的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等基本活动调节,注重对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与品牌效应的提升。
3 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成效的策略
3.1 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才队伍结构及其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基本成效,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需要重点强调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缺乏对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认知,社会普遍存在忽视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导致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变革进程。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系统性与计划性,一是要制定与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二是要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
3.2 突出政府行为的宏观指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非要否定政府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宏观指导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务必要以政府的策略性指导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在农业产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看,第一、二、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复杂体系,单纯的依赖市场机制必然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市场失灵难题。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系统管理意识,政府调节行为务必要正确定位产业形式,将农业产业化活动当做是系统的管理工程进行综合性考虑。地方政府在指导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实际时,既要从整体上去认知与规划农行产业结构等问题,同时也要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因地制宜,善于抓住重点及难点,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利益机制,引导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化
当前农业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经营趋势及关联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经营开始走向多元化与混合经营模式,在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中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经营范围也开始在横向的基础上向纵深结合发展,要想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注意具体性实施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优势
及特色,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产品区域定位及品牌营销策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以营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树立区位品牌意识,根据产品的特色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产品销售、推广、品牌培育等方面付出努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只重生产的管理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下的“以销定产”意识,将产品的最终市场价值实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最终目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及矛盾。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调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模式,突出生产目的性等都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磊,李学工.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经济,2012(8).
[2] 周连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路径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3] 卢良恕.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8(5).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5] 郭上彬.关于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北京农业,2011(10).
[6] 陶占海,赵民强.区域定位生产与品牌经营[J].安徽农学通报,2010(4).
范文三: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美国农业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81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中最大的一个项目。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全国共有217.3万个农场。农业用地4.3亿hm2。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现代化的大农业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最大需求量,为此,美国农业必须向海外市场出口大量农产品。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因此,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美国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标准化生产方式不仅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坚实的技术壁垒
为了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包括农业部(食品安全及检验服务局,谷物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动植物检验服务局)、食品药物管理局、环保署、卫生部等在内的诸多行政管理机构,各州县市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机制,各类农产品生产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标准化生产方式已完全普及。美国政府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在标准化生产方面逐步完善了相应的法规。如《联邦鸡蛋生产检验法》、《联邦肉类检验法》、《联邦家禽生产检验法》、《联邦公共健康服务法》、《饲料法》、《肥料法》、《鱼类检验法》等,其中把食品安全管理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确保了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同时也为国外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建立了坚实的技术壁垒。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各项职责非常明确,监督分工十分具体。如食品安全检验服务局,谷物检验服务对其生产的鱼类、谷类以及动殖类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环保署在生产环节中是否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构成污染,都要进行严格监督。对没有达到标准或违规的生产者进行严厉的处罚;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而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公司,一经查实,依法予以重罚,同时,在监督中强调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有序的预防机制。
2.农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推进了农业高度集约化经营
美国农业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约化经营,而农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合作社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连接,同时,还避免了同一产品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格竞争,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拥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益为基本宗旨。作为农民的组织代表,农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
(1)负责同政府、议会、工商界以及外国机构的对话、谈判,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2)承担宣传和推销农副产品的任务。(3)负责组织农业信息传播以及与社会其他行业建立联系。(4)对国家农产品检疫、食品立法等提出建议。
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独具特色
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建立起了一种集教育、科研、推广一体的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三结合体系,它包含3个层次:在联邦一级农业部设有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3个局。农业部还下设一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各州设有120多个专业研究所,主要分布在各州大学内。大学往往集教学、科研、推广三个职能为一体。在县一级设有州立大学派出机构推广站。这种三结合的体系密切合作,使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呈现这样几个基本特征:(1)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州立大学每年都要向农业部门培养和输送一大批高级农业人才,这些人员充实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的还直接当了农场主。(2)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向农业生产领域输送。大学的教授既从事教学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学的实验室,应用研究由大学研究所和实验站来共同完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广人员将农民的实际需要迅速反馈,使得农业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并且源源不断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3)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速度加快。美国现有约3 000多个科技推广机构,他们深人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给农民的同时,也将农民的要求带回大学和科研部门,从而缩短了科研成果开发和推广周期,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产成果的转化。
范文四:18
栏目编辑:王健梅
联系电话:(010)68919632
遍存在于北非、东北非的地主占有制,在部分热带丛林及高山地带,还存在着原始公社所有制;二是欧洲殖民者入侵
中国农业信息
ChinaAgriculturalInformation
2007年第04期
非洲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非洲现有53个独立国家,面积3029万km2(包括近海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l/5,人口7.8亿。
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沙漠面积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4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945万km2。非洲气候地处热带,95%以上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只有南北两端和局部山区的年平均温度低于20℃。
后,霸占了大片肥沃土地,雇用当地劳动力,经营种植园或农场,形成了资本主义土地占有制;三是国家独立后,有的实行土地国有化,有的进行土地改革,并组织一些合作社,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四、农业生产水平低
非洲许多国家还盛行迁移农业,多数地区的耕作方式和技术都非常落后,现代化水平极低,仰天靠地,丰歉皆由天定,使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粮食单产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咖啡、棉花等也只有世界单产水平的2/3,都是水平最低的一洲。
一、农业是非洲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非洲除南非、利比亚等11国外,其余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产值约占全洲国民生产总值的1/5,农业产值比重超过30%的有21个国家;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有1/2的国家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1/4,有32个国家的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非洲还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地,许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五、畜牧业地位重要,但生产水平低
畜牧业是非洲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其中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纳米比亚等都以畜牧业为主。1981年共有各种牲畜5亿多头,人均一头多;不少牲畜数量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如骆驼占2/3,山羊和驴分别占1/3与1/4。由于经营粗放,多游牧、半游牧,因此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出肉率、产奶量等都是世界最低水平。
二、注重发展出口经济作物,但粮食不能自给
非洲虽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但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许多国家都是单一种植,把物力、财力、人力集中在供出口的经济作物生产上,粮食生产落后,80%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进口大批粮食。
六、林业发展较快,但利用不合理
非洲森林面积达6.4亿hm2,占世界的17%,森林覆被率为21%,是世界重要的热带木材产区之一。近年来林业发展较快,木材采伐量的增长超过世界平均速度。但利用不合理,所产木材90%作薪柴,工业用材很少,并多以原木形式出口;大部分热带森林,采伐很少,因此,非洲林业发展潜力很大。
(本刊辑)
三、土地占有制形式的多样
非洲土地占有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前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包括盛行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落所有制和普
!!!!!!!!!!!!!!!!!!!!!!!!!!!!!!!!!!!
日前,重庆梁平县城北乡两路村村民张中权来到自家田里观看黑麦草的长势。他家栽种的0.13hm2黑麦草已经长到10cm高,再等一个多月,就可以把鹅苗放到稻田里饲养了,弥补干旱损失又多了一条路子。这是梁平县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能力,在全市率先推广种草养鹅的缩影。
梁平县是重庆市水禽养殖大县,每年出栏鸭鹅1000多万只,但在每年秋季收割水稻后,成片的冬水田一直要空闲到第二年春天,土地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2006年秋天,该县农牧局在梁山、石安、荫平、城北等乡镇示范推广种植黑麦草养鹅13.3hm2,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致富快车?
梁平推广种草养鹅
据悉,种草养鹅推广的黑麦草具有产量高、适口性好等优点,是鹅喜欢的口粮。每667m2地稻田可以饲养100~200只肉鹅,到第二年春天出售时,每只鹅可获纯利润5~8元。同时,第二年春耕时,养鹅的黑麦草翻入稻田中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肥田,减少了农民的肥料成本。通过养殖试验,农民每667m2地可以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据悉,种草养鹅在梁平县推广成功后,市农业局准备在全市推广。
(本刊辑)
范文五:摘 要: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不单纯依赖农业科技,同时也取决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型。最后提出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需要以一定的生产技术力量作为有效支撑,生产技术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因素;同时,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也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因素等制约显著,其具体生产经营中必然包含着对自然物质基础的管理及调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现代化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视,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1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特点   1.1 受自然条件制约   农业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其区别于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从产生之初就表现为人类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创造性实践,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更为显著。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土壤、地势地形、气候、太阳辐射、降水、地表水状况等自然条件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实践成效,准确的把握这些地理信息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未知风险,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农业领域与土地、劳动这两种不均质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其他的如国家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1.2 强调农业生产规划   农业实践活动对生产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传统农业活动中就包含着对农业布局及管理的规划内容。由于农业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生产周期中确保生产成效,农业经营便产生于对农时、农耕等的规划或计划活动中。农业生产规划就是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上,通过合理计划与资源组合,在防范化解生产风险的过程中获取最优配置成效。在农业生产实践早期,劳动者就已经开始“深思熟计”农业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的内在关系,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方案中选择最优经营策略。农业生产中的规划活动需要明确定义生产目标,并围绕生产目标分析出重要的生产要素及其相关关系,通过优势效应的发挥及劣势条件的可行性弥补活动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生产成效。   1.3 计划指导型管理体制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生产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国家计划指导型模式的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种类,到产品销售等主要主要环节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极大的束缚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效。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品单一经营方式也难以适应农产品商业化需求,人才管理模式也较为封闭。   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转型   2.1 市场配置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基础性需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改革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等都需要以政府统一规划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效率与效益,以被动的形式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要求首先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将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成效按照市场需求量进行综合衡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努力改变原有的单一产量型评价标准,转而以生产效益作为评价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标准,将依赖于政府指导的农业生产实践投向市场领域,以市场化机制增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分工必然产物,仅仅将农业产品及其产量作为经营目标的方式受到质疑,而是应该强调市场化引导原则,将农产品销售作为产业化运营的衡量结果。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与市场对接问题,公司管理模式开始被接受并得到普遍认同,这种“公司+农户”的管理形式能够以积极的市场开拓能力,迅速的问题识别与反应能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变革,提升农业生产的风险抗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大规模定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经营效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及生产要素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大规模定制理念是兴起于制造业领域的一场管理变革,主张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两种需求的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二分法认为,规模化生产与多样化、差异化市场需求难以同步满足,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创新。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方式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运作方式进行全过程改造,系统的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等基本活动调节,注重对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与品牌效应的提升。   3 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成效的策略   3.1 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才队伍结构及其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基本成效,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需要重点强调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缺乏对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认知,社会普遍存在忽视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导致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变革进程。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系统性与计划性,一是要制定与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二是要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   3.2 突出政府行为的宏观指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非要否定政府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宏观指导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务必要以政府的策略性指导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在农业产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看,第一、二、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复杂体系,单纯的依赖市场机制必然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市场失灵难题。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系统管理意识,政府调节行为务必要正确定位产业形式,将农业产业化活动当做是系统的管理工程进行综合性考虑。地方政府在指导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实际时,既要从整体上去认知与规划农行产业结构等问题,同时也要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因地制宜,善于抓住重点及难点,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利益机制,引导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化   当前农业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经营趋势及关联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经营开始走向多元化与混合经营模式,在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中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经营范围也开始在横向的基础上向纵深结合发展,要想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注意具体性实施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优势及特色,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产品区域定位及品牌营销策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以营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树立区位品牌意识,根据产品的特色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产品销售、推广、品牌培育等方面付出努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只重生产的管理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下的“以销定产”意识,将产品的最终市场价值实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最终目标。   4 小结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及矛盾。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调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模式,突出生产目的性等都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磊,李学工.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经济,2012(8).   [2] 周连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路径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3] 卢良恕.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8(5).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5] 郭上彬.关于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北京农业,2011(10).   [6] 陶占海,赵民强.区域定位生产与品牌经营[J].安徽农学通报,2010(4).
范文六:摘要 总结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期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 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4] 陈成瑾.浅谈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J].上海农业科技,2012(1):15-16.  [5] 郭朋,张宇航,赵伟锋,等.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48-49.
范文七:摘要:农业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它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机械成本高,投入大,如何做到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合理搭配,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当前农机和农业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生产的对象;生产资料;特点;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8—0011—1  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不同的生物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如农作物的生产要配备耕地整地机械,施肥播种机械,中耕除草机械,收获脱粒机械,贮藏运输机械。农作物的生产要配备适合农作物生产的农机设备。如深翻整地机械、施肥播种机械、中耕除草机械收获脱粒机械、贮藏运输机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等等。另外,不同的农作物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如高秆和矮秆作物、大粒小粒作物,它们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机具也各有所别。所以,我们在农机具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点。  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农业生产的第二个车间。以前我们对养殖业重视不够,多以小规模散养为主,投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现在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养殖大户逐年增多,为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劳动强度,增加经济效益,对养殖机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如自动饮水设备、自动取食设备、自动清便设备等,这些设备有些是养殖户自己做的,也有的是小作坊生产的,虽然可用,但无法保证质量,也给养殖户带来不便,或者造成损失。作为农机研发生产者,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养殖户着想的信念,深入养殖生产第一线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生产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养殖户需要的养殖生产的机械设备。  微生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第三个车间。农业微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食用菌,现在又有人在研究微生物肥料,用以改良土壤。土壤微生物是一个动态种群,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以及不科学的耕作方法,使土壤微生物种群遭到极大破坏,土壤肥力连年下降,只能靠化肥来维持产量,这为以后的农业生产带来隐患。为了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状况,必须大力施用农家肥,并进行桔秆还田,这就需要研究生产桔秆还田机械,如粉碎机械,运输机械,翻耙机械等。食用菌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食用菌专用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却相对落后,大多数食用菌生产者还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大,成功率低,经济效益低。多数农民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尽快研发和生产食用菌专用机械设备迫在眉睫。微生物肥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扩繁土壤有益微生物,把它做为肥料用于农田,对于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向良性发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农机的研发与生产,在这方面也要高度重视。  2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自然资源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土、大气、气候等。这些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它们又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解,调解的主要措施就是设施农业,当然也包括如防雹用的高炮,人工降雨用的飞机等。设施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80%的农业生产在设施内进行。我国的设施农业相对落后,主要的生产手段还是镐刨、锹挖、人背粪,收获季节全家忙,不但人受累,也延误农时,卖不上好价。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合设施农业的小型农机具,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  3 农业生产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  农业生产的主要能源虽然是太阳能,但农机、化肥等辅助能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能,降低辅助能源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也是摆在农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农机研发要尽量先进、合理;农机生产应尽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农机使用要尽量降低油耗,节约开支。  4 农业生产有严格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决定了农作物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例如我国华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在这一区域,农机要以水稻机械为主;在黄、淮、海以及华北地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占主导地位,所在农机的配备上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在东北,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所以在农机的研发和生产上以玉米机械为主。另外,在我国北方,设施农业发展较快,为适应这一新形势,适合在温室、大棚中使用的小型农机具也是研发和生产的重点。  5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机械使用的季节性,农业机械在不用的时候,要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使农业机械的性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机的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所以,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者简历:刘彦民(1958—),男,大专学历,四平农业工程学校教师,工程师。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摘要:农业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它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机械成本高,投入大,如何做到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合理搭配,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当前农机和农业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生产的对象;生产资料;特点;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8—0011—1
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不同的生物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如农作物的生产要配备耕地整地机械,施肥播种机械,中耕除草机械,收获脱粒机械,贮藏运输机械。农作物的生产要配备适合农作物生产的农机设备。如深翻整地机械、施肥播种机械、中耕除草机械收获脱粒机械、贮藏运输机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等等。另外,不同的农作物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如高秆和矮秆作物、大粒小粒作物,它们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机具也各有所别。所以,我们在农机具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点。
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农业生产的第二个车间。以前我们对养殖业重视不够,多以小规模散养为主,投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现在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养殖大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总结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期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
范文十:二十四节令的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夏至节令前后,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地处北回归线稍北的我省接受的太阳热能最多,平均气温最高;进入冬至节令,太阳转射南回归线,我省气候相对较冷;春分、秋分节令,太阳直射赤道,我省地处低纬高原,气候不冷不热。从节令温度与大小春作物生长发育的利弊分析,夏至是最热的节令,以夏至节令为中心的高温时期,有利于水稻的返青、分蘖,也有利于玉米、烤烟等喜温作物的正常生长。进入冬至节令后,气候较冷,以冬至节令为中心的气温低谷期,正值蚕豆分枝至开花,小麦分蘖至拔节,气温低能抑制小春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利于小春作物生长。但此时也是重霜冻最容易出现的时段,是防御霜冻的关键期。春分和清明时节是三苗(水稻秧苗、烟苗、树苗)育苗关键期,省内大部分地区春温不稳,时有倒春寒或晚霜冻影响“三苗”生长。立秋至白露节令,一旦遇有连阴雨天气,往往伴随着降温、寡照。造成水稻空秕增加,山区冷凉地区的玉米授粉、灌浆受阻,秃顶度增大,烤烟成熟度差。
节令和雨量变化与农业生产:以年降雨量较多的大理市和年降雨量较少的宾川县为例可以看出:l、节令雨量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立冬至立夏为干季,小满至霜降节令为雨季。2、在雨季,大理、宾川、楚雄等县(市)常年节令雨量呈双峰型。即第一高峰出现在芒种节令,夏至到小暑节令雨量减少;第二高峰出现在大暑、立秋节令。双峰型节令雨量与大春生产的农业气象意义是:第一个高峰有利于山地烤烟、玉米、白芸豆及等雨移栽的水稻等大春作物的栽种及出苗;夏至、小暑节令雨量少、气温高、日照多,有利于水稻分蘖,玉米、烤烟的扎根、壮根;大暑、立秋节令雨水好,与水稻、烤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最大相吻合;白露至霜降节令雨量减少,而大春作物生长后期需水也减少,也能达到少而不缺。但是大暑立秋节令自然降水多,大春作物生长旺盛、叶面积达最大值,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差、日照少,各种病虫害易发生,蔓延、流行,此时是防病治病的关键时期。
节令和日照变化与农业生产:节令日照时数与雨量呈反相关,干季节令日照时数多,雨季节令日照时数少。但在我省各地,农作物日照时数绝大多数年份均能得到满足。
针对我省气候特点和气象灾害时间分布的实际,大、小春作物的播种期以“大春宜早,小春宜稳”为原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