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香蕉题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李白《赠王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
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 赞一个,学习了!
大家还关注《最强大脑》上周玮的3道数学题,应该怎么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最强大脑》上周玮的3道数学题,应该怎么算?
周玮是被骗子利用的吗?被方舟子质疑的周玮,真是靠记忆速算的吗?
正常人如何徒手开平方?周玮在《最强大脑》上的3道数学题到底有多难?
周玮在《最强大脑》上的3道数学题到底有多难?普通人有没有可能不借助任何工具来计算呢?本文想说明的是,其实普通人借助已经得到公认的数学方法和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完成很复杂的计算。
本文作者:antares
周玮在《最强大脑》上速算的3道数学题,换成是你这样的普通人,要怎么算才能更快一点呢?图片来源:《最强大脑》
被诊断为学者症候群的周玮,在《最强大脑》上速算了3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时间成为焦点。有人惊叹,有人怀疑,感兴趣和看热闹的人们都想瞧瞧这里面的究竟。周玮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靠独特的大脑?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他本人才能够确定了。(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对他的解析,参见《》)
本文想说明的是,普通人没有功能非同一般的大脑,不能自创别人看不懂的数学方法,其实也可以借助已经得到公认的数学方法和自己的努力,完成很复杂的计算。(编辑注:本文包含大量指数格式,在手机客户端无法正常显示,请多多见谅。)
周玮速算的3道题。
最简单的题最需要心算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道题:
这道题看起来最简单,但恰恰是3道题中最需要心算能力的。乘方的速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笨蛋的就是直接心算。
直接心算这个方法很笨拙,先计算 62得到36,再计算 63 = 36×6 = 216,接着计算 64 = 216×6 = 1296,以此类推,直到计算出613为止。虽然笨,却直观。它更适合位数较少的幂计算,并且在幂底为个位数的时候,不断心算乘法对记忆存储数据要求较小。当幂底超过个位数时,这个方法就不太合适了。
因此,我们来介绍一个简单易上手的计算方法。
首先第一步,把 613 拆开计算
613 = ( (63)2)2×6
63是个口算级别的题,对数字敏感的人可以脱口而出216。于是题目接下来变为
(2162)2×6 =?
计算 2162 比计算 63 要稍微难一些,但也还算简单,利用 (a+b)2 =a2+2ab+b2 可以把这个计算简化。
2162 = (200+16)×(200+16) = ×2+256 = 46656
接下来是最困难的一步,是计算 466562,进入五位数乘法的范畴,如果完全不靠纸笔记录,那需要你具有一定的数字记忆与存储能力。
首先还是利用公式进行拆分,拆分的原则是拆分出的有效位数尽可能接近,比如把 46656 拆分成 4×104+6656 就不太合适,更好的拆分方式是 46×102+656。这样在之后的计算中会略微容易一些。
466562 = ()×() = 462××46×2×2
这步也很直接,这里分别展示一下每个部分的速算方式
462 = (45+1)×(45+1) = 452+90+1
注意,(10x+5)2有一个非常好用的速算公式,我们把这个式子拆开看一下:
(10x+5)2 = x2×102+10x×5×2+52 = (x2+x)×102+52 = 100x(x+1)+25
记住这个公式,对速算很有帮助,之后我们也会反复利用这个公式来进行计算。
452 = 4×(4+1)×100+25 = 2025
462= 2025+91 = 2116
第二部分的速算方法,是不断地在计算过程中拆出 10 的幂次数,具体过程如下(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许你有更熟悉的方法来加快计算):
656×46×2 = 656×92 = 656×(100-10+2) = +1312 = 12 =
最后计算6562,同样利用刚刚介绍的公式:
6562 = (650+6)2 = 6502+650×6×2+36 = (6×(6+1)×100+25)×100+ = 0+36 = 430336
得到这几部分的值之后,继续计算加法就可以得到:
466562 = +336 =
最后一步没什么很特别的方法,还是直接心算比较方便:
看起来过程很多很繁琐对不对,但是其实当中的奥义只有两条:
反复对复杂的数字进行以0结尾或者以5结尾的拆分;
利用各类公式来简化计算。
虽然方法好掌握,但你现在可能还达不到一下子就算出来 613 是多少的地步。利用这些方法,轻松计算出 65、66、67 问题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说达到周玮的速度,超过大多数人的笔算速度与准确度并非难事。
需要注意的是,速算方法并没有最优一说,挑选自己记得住的与擅长的计算方式,才是最好的。
上述方法是计算精确值的,如果只是估计个大概,那又会简单得多。
lg(6) = lg(2)+lg(3) = 0.301+0.477 = 0.778
lg(6)×13 =
计算1010.1约等于1010 =
这个误差为 30%,不过数量级上是准确的。如果需要更加准确的估算,则是计算 1010.1 = 1010×100.1,假如你恰好记得 100.1 = 1.26 ,那最后的估算值就是 。误差一下子缩小为 3.5%,已经算比较准确的估算了。
如果你对对数不太熟悉的话,还有另一种估算法。首先,我们把 63近似为 200,然后重复上面的步骤:
(63)2=4 0000
((63)2)2=16
6×((63)2)2=96 ≈100
在需要计算数量级的时候,这个精度是够的。
在进行这种大数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科学计数法的e代替末尾的一系列0。比如,最后一行可以读成 96e8≈1e10。事实上,这可以看作是对对数的一种应用,但是在脑子里计算的时候会简单很多。
如果对这个精度无法接受或想要确认误差的话,可以从误差来源判断:主要的误差来源于把 216 近似成 200 的时候带来了 +8% 的误差,然后这个 +8% 的误差被平方了两次,所以误差变成了 8%×4 = 32%。因此进行误差修正后,就会得到 1.32×1010 的结果。你大可以对最后一步,把 96 近似成 100 带来的 4% 误差,也纳入考虑,那样就会得到 1.28×1010 的结果。无论是哪种结果,和准确值的实际误差都是 2% 左右。
看似吓人的开高次方,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再来看第二道题:
实际上,对于一个普通人,不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完全以手动方式求一个很大数字开n次方根,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只需要依靠加减乘除和一些简单的对数计算法则就可以。
依然以周玮的这道题为例,首先
6345数字太大,不妨近似一下:
根据 10&13.9&24,可以估算出lg(13.9)介于1到1.2之间。
所以 13.9 的 14 次方根的对数值,应该是比0.1小一些(实际上是在0.07-0.08左右)。于是, 的对数,就应该比1.1小一些。
如果利用之前写过的 100.1≈1.26,可以得到 & 101.1 ≈ 12.6。准确的值肯定小于这个数字。
另外一种做法是通过试乘法计算。由于这个题目给的数据范围,我们几乎一定可以把答案的范围限制在 10-13 左右。所以如果只需要一位精度,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去估算 1.1,1.2,1.3 这三个数的 14 次方,并和给定值进行比较。如果需要更高位精度的话,这种做法就略显无力了。
至于节目中第3道题,也是类似。
首先将整个算式转化成对数,首先提出一个10,把式子变成:
这时需要估算lg(3.2),即:
lg(3.2) = lg(32*0.1)=lg(32)+lg0.1=lg(2^5)+(-1) = lg(2)×5-1
于是,上面的这个式子就变为:
lg(2)×7+(lg(2)×5-1)/13+1 = 0..)/13+1 = 3.147
最后计算103.147 = 1000×100.147。后面这部分可以粗略估算为0.147是lg(2)的一半,所以最后的结果是 ,再乘以1000等于1400左右。
没有计算器,没有对数表,也没有超强的大脑,只要对于精确度要求不是很苛刻,徒手计算出一个巨大数字的次方根完全可能。并且,这样的方法不止一种。即便如此,想要快速报出答案,一些必要的练习还是免不了的。只可惜,现代数学研究几乎不需要这种速算能力了。
心算能力在现在这个设备与技术齐全的时代来说,更为主要的用处是对构造出的公式进行初步的估算和简单的合理性验证。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使用计算机更简单。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两列火车相隔 200 公里,各以每小时 50 千米的速度相向而行。一只苍蝇从其中一列前端出发,以每小时 75 千米的速度,在两列车之间来来回回飞个不停,问:直到两车相撞,苍蝇飞过的总距离是多少?
这当然是一道级数求和的题。但它有另一个巧妙的解答:既然两车相隔200千米,每小时各行驶 50 千米,它们要过 2 小时才相撞。所以,苍蝇飞了2小时,因此它必定飞了150千米。你看,换个方法,万事大吉。
传说在一次晚宴上,一个年轻人碰到冯·诺依曼,也问了他这道题。冯·诺依曼沉吟几秒后回答:“哦,当然是150千米。”年轻人被小小震了一下,心想冯老师果然大牛,于是拍起了马屁。“啊,冯老师果然高明,一下就想到了时间乘以苍蝇速度的方法。”冯·诺依曼答道:“什么?我求了级数之和。”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学硕士
46^2没必要再拆分成45+1,如果想做速算,100以内的平方和立方都是必须要背会的常识说白了就是把更多的基础运算过程变成长时记忆存储在大脑硬盘里从而空出更宝贵的工作记忆也就是缓存来执行较复杂的运算对于周玮的个案更宝贵的意义在于研究其速算时的大脑工作原理对比其与智力正常的经过训练的同等效率的速算高手脑区活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脑的机制而不是以所谓的特异功能打假的旗号自作聪明地给出一些所谓的解题思路不是针对这篇文章只是在知乎和微博上看到很多自以为是的逗逼顺路感慨一下而已
翻译爱好者,MOOC学习者
最后看哭了……尼玛考试的时候一道级数题可以把我卡死在那……
真要避免“作弊”(且不说有技巧不等于作弊),那就搞大整数的素因子分解啊。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63)
最后才是正片来自
最后亮来自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文章内容:传说在一次晚宴上,一个年轻人碰到冯·诺依曼,也问了他这道题。冯·诺依曼沉吟几秒后回答:“哦,当然是150千米。”年轻人被小小震了一下,心想冯老师果然大牛,于是拍起了马屁。“啊,冯老师果然高明,一下就想...冯大师。。
翻译爱好者,MOOC学习者
最后看哭了……尼玛考试的时候一道级数题可以把我卡死在那……
果壳网副主编
被最后的故事亮瞎。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最后的故事最亮。。。也可以是他之前听说过。。。
最后。。。来自
最后一道题曾经是一次寒假数学作业,我竟然没想出来简单的做法。。。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引用 的话:最后一题 也可以先求 ln(2^7) = 7ln 2 = 2.107 其它的差不多。。。 原评论我已经删除了如果已知 ln 2 = .301(好吧 约等于) 但是看被开方的数大约是 32e12 对 10 对数 就是 13.505 除以 13,就是 1.0391.039 + 2.107 = 3.146, 约 3.1510^3.15 = 1000*sqrt(2) = 1414...要求两位有效数字,就是 1.4e3以上纯扯淡,请勿当真,否则后果自负。
完全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简直是残害我的心灵
这孩子挺可惜的 出生的环境不好
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和我一样!来自
果断瞎来自
蒼蠅那個是當年五年級的寒假作業題。。。
最后给冯老师跪了。。
乘到4个6我就必须用手划拉竖式了……拉低果壳平均智商啊哎
心理学硕士
46^2没必要再拆分成45+1,如果想做速算,100以内的平方和立方都是必须要背会的常识说白了就是把更多的基础运算过程变成长时记忆存储在大脑硬盘里从而空出更宝贵的工作记忆也就是缓存来执行较复杂的运算对于周玮的个案更宝贵的意义在于研究其速算时的大脑工作原理对比其与智力正常的经过训练的同等效率的速算高手脑区活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脑的机制而不是以所谓的特异功能打假的旗号自作聪明地给出一些所谓的解题思路不是针对这篇文章只是在知乎和微博上看到很多自以为是的逗逼顺路感慨一下而已
数学考个位数字语文考个位数字英语考个位数字地理考个位数字历史考个位数字政治考个位数字物理考个位数字化学考个位数字反正各科都没超过十位数字的路过
眼科学博士
所以应该找一些不可『作弊』的题目,各种NP-hard的应该很多吧。比如挺大的矩阵求个逆啥的
眼科学博士
引用 的话:6^2没必要再拆分成45+1,如果想做速算,100以内的平方和立方都是必须要背会的常识说白了就是把更多的基础运算过程变成长时记忆存储在大脑硬盘里从而空出更宝贵的工作记忆也就是缓存来执行较复杂的运...不同算法的速算,也许对应的神经机制不同,作为测试的选题确实应该是使用证明为NP hard的问题。这样发SCI比较有说服力。还可以测试问题规模增长时,计算天才们所需要的时间消耗。从生物学角度证明或者证伪P=NP
弱弱的问一句,那用级数和该怎么求
真要避免“作弊”(且不说有技巧不等于作弊),那就搞大整数的素因子分解啊。
引用文章内容:log(6) = log(2)+log(3) = 0.301+0.477 = 0.77log(6)×13 = 0.77×13 = 0.11×91 =10.10.301+0.477更接近0.78而不是0.77,0.77*13应该等于10.01不过这两个error好像恰好抵消掉了,所以结果没有错的离谱。(学小学奥数的时候就已经把 7*11*13 = 1001 记得烂熟了...这可是与 37*3 = 111 齐名的式子啊...二者合体后还会有 3*7*11*13*37 = 111111)
所以 13.9 的 14 次方根的对数值,应该是比0.1小一些(实际上是在0.07-0.08左右)。于从这里开始就看不明白了,高中对数知识全忘记了求热心解答
引用 的话:0.301+0.477更接近0.78而不是0.77,0.77*13应该等于10.01不过这两个error好像恰好抵消掉了,所以结果没有错的离谱。(学小学奥数的时候就已经把 7*11*13...这里懒了。把0.778写成0.77……
建筑学专业,分形艺术小组管理员
没看过那个节目,开这么十几次方初中时干过
眼科学博士
对被试应用不同规模的NP问题,记录不同规模时的解答时间。比如N位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分别给出N=N1,N2,N3,N4....位数的正整数,请被试计算质因数分解,测量计算时间T=T1,T2,T3,T4...计算时间T包括,输入时间t_in,输出时间t_out,和计算时间t_c。其中输入时间t_in,输出时间t_out应当是和问题规模线性相关,而计算时间t_c另算。T=t_in+t_out+t_cT=k1*N+k2*N+f(N)T=k*N+f(N)描个图就知道P和NP了。当然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大脑具有这样的可能。可以写科幻小说了。如果能够教会被试HASH的算法,也许可以有人脑矿机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王小姐是卖鞋的,一只鞋进货价45元,甩卖30元,顾客来买双鞋给了张100元,王小姐没零钱,于是找邻铺换了100元。事后邻铺发现钱是假的,王小姐又赔了邻铺100元。请问王小姐一共亏了多少元?(这道题目不简单,到底亏了多少?这道题曾在各种群里做过测试,100人的群,半个小时之内只有1人答对)  今天我们自己家人的大群里发了这个题目,一时炸了锅,各种答案都出来了,70,190,115,130,230,175,…………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215元,楼主对吗?求解答。
  @花儿少年Happy
20:47:08.0  215元,楼主对吗?求解答。  —————————————  嘿嘿,继续猜~  
  140是吗
  又觉得是170
  115  
  215?185?  
  215?不是吗、
  130  
  仔细看了下是一只鞋。。。130吧  
  115  
  是一只鞋。。。。那应该是亏了100元  
  130  
  170  
  245吗  
  顾客买了一双,应该是90块。王小姐找了十块,这一百块没了。邻居的100,应该是200?  
  总共赔了100元  
  亏了一双鞋钱45元,以及多找了70真钞,就是115元
  170块  
  我来帖标准答案 吧  从“王师傅卖鞋收假钞亏多少”看科学思维  日 23:35 阅读 37292  从“王师傅卖鞋收假钞亏多少”看科学思维  作者:@中科大胡不归  昨天我一上微信,我妈就问我一个问题:“一道测你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王师傅卖鞋,一双鞋进价30元甩卖20元。顾客来买鞋给了张50,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50元。事后邻居发现钱是假的,王师傅又赔了邻居5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这道题目不简单,到底亏了多少?这是在某群做的一道题,100人的群,半个小时之内只有两人答对,大家试试!)”  我立刻告诉了她答案。然后发现她把我的答案发到了我的亲戚们的一个微信群里,原来他们已经热议一下午了,算出好几个结果。我妈贴出我的答案以后,他们还在继续争论。我不由得笑了,于是把这道题发到微博上。想不到这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几百位网友,更想不到的是网友们给出的答案更加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有30、40、50、60、70、80、90、100、110、130以至210!不同观点的网友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答错的人里,不乏我很尊敬的、学历很高的朋友。还常有人重新思考后修正自己的答案,甚至还有两位同学连续给出3个答案,而且还都是错的……  这令我陷入了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一道看似很简单的题目能产生这么多答案?题目中总共就3个数,30、20、50,不同的人几乎是把这3个数的各种组合方式都尝试了个遍。答对这道题本身只需要小学的数学水平,但要解释为什么各种答案都有人报,以及为什么有人给出正确答案后还有很多人不信,就远远不止是小学难度了。仔细琢磨起来,这需要用上我多年的科学训练和科研实践。总之,这是一个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深刻问题。下面我来通过剖析这道题,讲解科研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不同的解法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么多答案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什么特点,什么常见误区?如何树立建设性的思维习惯?  那么这道题最简洁、最深刻的解法是什么呢?  是这样:王师傅总的经济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件事。一件事是以30元买进一双鞋,20元卖出,这件事亏了30- 20 = 10元。另一件事是收了一张50元的假钞,这件事亏了50元。两者相加,总共亏了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任务分解法”。我最初给我妈说的就是这种解法:卖鞋亏10元,假钞亏50元。  这个任务分解法好在什么地方?好在它把原来的大问题分解成了多个独立的小问题,大问题的答案就是小问题答案之和。而每个小问题又尽可能的容易解决,最多只用到了两个数的相减。这样你可以迅速得到全部小问题与大问题的答案,还能知道大问题中各个小问题的相对贡献有多大,还便于检查,如果出错也能很快找到是在哪个小问题的哪个环节出的错。总而言之,就是“分而治之”。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洞察力,意识到存在这样的任务分解。  第二简洁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这样:考察王师傅在交易前后的状态。最初,王师傅手里有用来买鞋的30元,没有鞋。最终,王师傅把鞋卖给了顾客,而且找给他50 - 20 = 30元。王师傅本来以为自己收到了50元,但结果发现这50元是假钞,这个收益就没了,所以最后他手里是-30元,没有鞋。前后相减,王师傅的资金变化是-30 - 30 = -60,即亏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始末状态法”。  这也是一种很基本的思维方法,在科学中广泛应用,例如热力学关注的就全是状态的变化。但就这道题而言,始末状态法要比任务分解法差一些,因为你必须把始末状态都考虑得很清楚才行,中间步骤不像任务分解法那样便于检查,如果出了错没那么容易定位。不过无论如何,始末状态法的复杂程度只比任务分解法高一点点(高在想清楚给顾客找30元就等于说最终状态是-30元),同样是把题目中的30、20、50这3个数只用了一次,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解法。  第三简洁的解法是什么?是考虑顾客的状态变化。顾客最初手里是一张实际价值为零的假钞,最终得到了原价30元的鞋和30元钱,总共赚了60元。王师傅加顾客加邻居,三人的得失应该相抵,即所谓“零和博弈”。邻居给出50元又收回50元,不赔不赚。那么顾客赚的就是王师傅赔的,即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零和博弈法”。  这种解法和始末状态法实质上差不多,只是换成了考虑顾客的状态变化而已。好处是明确地指出了邻居不赔不赚,不参与博弈。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邻居是个“干扰项”。这种方法的复杂度又稍稍上升了一点,不过还是很容易说清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这三种简练又正确的解法不能说服他们?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这些只考虑总的变化的方法,一定要把每一步的交易细节都列出来才能安心。
  190?  两只鞋90  赔邻居100
  @雨栀_
21:16:00  总共赔了100元  —————————————————  看错了,理解成卖价45元了。
如果一只进价45元,那么总共赔了130元;如果一双进价45元的话,那么赔了115元。  
  根据守恒定律,对方得到了多少,王小姐就损失了多少。在这场交易中,邻居没赔没赚,顾客用一张没有价值的假钞,免费得到了一双进价90元的鞋和找给的40元钱,所以老板赔了130元(如果一双鞋进价45,那就是赔了115元)  
  230元  
  130  
  呵呵,有不少算对的。  
  @来混吧
22:09:45.0  170?  —————————————  呵呵,不对,继续  
  160楼主对吗?  
  @heiyudaoyi
22:24:11.0  160楼主对吗?   —————————————  呵呵,也不对,继续  
  245  
  115  
  @穿马甲奔跑的兔子 9楼
21:00  仔细看了下是一只鞋。。。130吧  -----------------------------  嗯,果然是一只鞋。。。  问题这样搞好好玩吗  
  不用计较真钱假钱鞋子货物关系进货亏了45邻居哪里自己入账30买家入账70在亏损70即-45+30-100=-115此题与商业头脑真的毫无关系好吗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新加坡一道数学题 让全球网友凌乱了(图)
  新加坡一道为十五六岁学生设计的奥数题被人放上网,不料惹得西方国家网民绞尽脑汁争相答题。许多人惊呼,新加坡孩子竟然要做这么难的数学题啊!
  出题:谢丽尔的生日请你猜一猜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网民普遍震惊,而一些亚洲国家网民则相对淡定。对这一现象,不少人表示:只能呵呵!
  这道数学题意在考察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情节设定是:阿尔伯特(A)和伯纳德(B)刚刚和谢丽尔成为朋友,他们想知道谢丽尔的生日日期,谢丽尔最终给他们10个可能日期:5月15日、5月16日、5月19日、6月17日、6月18日、7月14日、7月16日、8月14日、8月15日、8月17日。
  谢丽尔分别告诉A她生日的月份和B她生日的日子。
  A:我不知道谢丽尔的生日,但我知道B也不会知道。
  B:一开始我不知道谢丽尔的生日,现在我知道了。
  A:那我也知道谢丽尔的生日了。
  题目要求学生们通过分析两个小伙子的几句对话,最终推理出谢丽尔的生日。
  跑题:网友吐槽“玩坏”女主角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刊登这道奥数题后,不少网民的关注点并不在奥数题本身,而是将矛头指向题中的女主角谢丽尔。
  “谢丽尔显然不想让阿尔伯特、伯纳德这两个家伙参加她的生日派对。当谢丽尔决定让他俩猜题时,他俩就该明白这姑娘的心思啊。”一位名叫戴维·梁的道。
  更有来自德国的网友“马特”甚至八卦起谢丽尔的家境:“谢丽尔爸妈的房子值多少钱?”
  网友眼中,谢丽尔似乎是一个美丽且“任性”的姑娘,阿尔伯特、伯纳德则是愿意为她花重金购置生日礼物的“高富帅”。
  有钱任性、不靠谱……一道普通奥数题传播到互联网上,让西方网民把一个叫谢丽尔的小姑娘生生“玩坏了”。
  答案:给你答案未必想得通
  A知道月份,B知道日子。A知道B单单从日期推不出日子,所以A知道日子不可能是只出现了一次的18或19,所以A知道月份是7或8。
  B知道月份是7或8后立刻就知道了生日,说明B知道的不是14,而是7月16日、8月15日、8月17日中的一个。
  A知道B立刻知道生日后也立刻知道了生日,说明A知道的月份不是8月,否则仍有两个可能性。
  综上,生日是7月16日。
  (综合《齐鲁晚报》《钱江晚报》)
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与相关的文章
数学手抄报
太平洋亲子网数学手抄报专区,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数学手抄报图片、数学手抄报内容,包括数学手抄报的资料,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数学手抄报设计图,小学生数学手抄报……
专题手抄报
节日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排行榜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二数学题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