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选材特点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实用文中人物传记的选材有什么特点
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 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 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物传记之分析表现手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物传记之分析表现手法
上传于||文档简介
&&人物传记之分析表现手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文本的选材特点
文本的选材特点
1、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
作用:A、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
B、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曾加了文章的文采;
C、营造了古朴、幽远……的意境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级(多像老祖国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缺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地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
——张晓风《月,阙也》
问:文章整体部分引用了三则神话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通过这些神话传说,阐明了“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秘色彩,营造了悠远、深邃的意境。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人物传记类)
A、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B、选取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以能真实地体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C、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南繁的日子里,当他感到寂寞时,便与水稻对话,他以为水稻是他的朋友。他总是再三叮咛他那些年轻的助手们,要他们甘于寂寞,因为他自己是过来人了,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怀念那车水马龙的重庆青石板街。助手们总是以微笑作答。他没有学会训人,只会微笑,对任何人都报以谦恭的微笑。
院士越过一条水沟,走到他的助手朱运昌的试验田前细数着谷穗上的粒数,脸上露出了笑容。数谷穗的时候,袁院士不戴眼镜,坐在田埂上,左手小心地护着谷穗,右手一粒一粒地拔着。数完后同朱老师交谈,用一个二指宽的小计算机反复计算。然后开怀大笑说,理论上这个品种的杂交早稻达到了999公斤,按80%,折算,接近800公斤,栽培技术如果跟上去,前景会很好。朱老师又报了几个数字,袁院士不语,搜索着记忆说:“不对,你拿记录来看。”
……&&&&&&&&&&&&&&&&&&&&&&&&&&&&&&&&&&&&
——《袁隆平传》
问:选文实录袁隆平的“平常的一天”,有人认为这种写法好,展现的是真实可感的传主形象,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也有人认为这种写法值得商榷,这样事无巨细地完全实录,并不能很好的刻画传主形象,表现主旨。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1、突出真实性 2、详略得当
3、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任继愈先生与我有五十年的师生之谊,相处越久,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哲人其萎,我心伤悲。高山景行,永照前程。
……他是文章高手、快手,一个晚上就能写一篇万把字的好文章。同学们都非常想一睹他讲课的丰采。
&后来,听了他开的选修课:佛教资料选读。先生风度翩翩,谈思想,论人物,深刻而又生动,所展示的禅宗大师们斗机锋的场面,特别令我神往。
&此后近距离接触比较多,除了进一步感受到他学识渊博,还对他的民主作风有了深刻体会。
先生做学问,永不知足。他重视老子哲学,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曾反复加以研究。……
&&&&&&&&&&&&&&&&&&&&&&&&&&&&&&&&&&&&&&&&&&&&&&
——阎韬《纪念任继愈先生》
问:本文记写自己的老师,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选取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是作者体会最深的最能体现老师特点的点滴事情。
2、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
——冯至《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问: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
答:本文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反映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本来面目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吴良镛:匠人营国
他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曾手书
“匠人营国”。
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谋万人居”的理想,中风之后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东边,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轰动一时的旧城改造工程,然而方案曾屡次被否,部分原因是这些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
最终,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戏称为“牛刀”级别的设计师吴良镛。
在和学生们前后出了近百张施工图后,一片青砖黛瓦的新四合院群在菊儿胡同中诞生,它没有传统“平地高楼”式改造的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这些有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系统的低价小户型单元房,并没有阻隔搬迁之前大杂院的邻里关系。
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良镛就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之后不断的研究和思考当中,“有机更新”的理念在他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吴良镛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改造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他把“有机更新”比作在旧衣服上打补丁。补丁打得好,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这种理念在国内外建筑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也屡获国际大奖。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吴良镛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情怀。
今日的成就,与吴良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少时,他曾目睹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日寇入侵,更是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入大学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大火毁灭了一个家庭,连狗的叫声都是呜咽的。”吴良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回国时正值钱学森被美方扣押,局势比较紧张。我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辗转深圳回来。”吴良镛向《科学时报》记者回忆。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
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吴良镛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不过,在退休之前,他开始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
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他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
“我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作为学者,吴良镛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老师林徽因曾由衷地称赞他。
虽已过了90岁生日(虚龄),但吴良镛没有任何停下工作的迹象。
吴良镛的助手、年近古稀的清华大学教授左川感叹说,吴先生一辈子闲不下来。他中风之后仍坚持讲课,还带了七个博士生,每篇博士论文从开题、写作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
“他们给我拟了‘八大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吴良镛嘿嘿一笑。
原来,自2008年中风后,吴老的团队有意识地减少他的工作量,但总是事与愿违。“现在身体恢复得还好,可以工作了,感到非常荣幸、非常幸福。”他说。
对吴良镛来说,业务学习、读书看报仍是必修功课:“我是《科学时报》的忠实读者。”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选自《科学时报》)
19.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4分)
19.刻苦勤奋、谦虚好学、坚强敬业、爱国爱民、富有理想、责任感强(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20.吴良镛的重要建筑理念有哪些,请分条概括。(4分)
20.①城市改造要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
②民惟邦本,建筑要关注普通人的居住问题。
③建筑应该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④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4分,每点1分。)
答题情况分析:
19、20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与归纳。此类题可以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明确信息考查指向,如19题考查人物信息,20题考查建筑理念信息。
第二依据考查对象,确定答题思路。19题考查“传主”形象特点,那么“传主”的言行理应成为归纳其形象特点的依据。20题考查传主的重要建筑理念,那么他所参与的相关建筑活动,便成为体现其建筑理念的证明。
21.本文在选材方面富有特点,在吴良镛的建筑成就方面,只选取了“菊儿胡同危改工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①以小见大,(1分)用“牛刀”级的建筑大师改造菊儿胡同这个小工程却屡获大奖一事,更能表现传主的建筑水平(1分)。②以点带面,惜墨如金,使文章内容更为集中,重点更为突出,(1分)更好地表现传主民惟邦本,关注普通人的居住问题的建筑理念(1分)。
答题情况分析:
21题考查写作技巧中的选材技巧。技巧是外衣,内容、主旨是血脉灵魂。外衣为更好地显现灵魂而存在。此类题可以注重两个方面:一、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传主的思想、理念、水平是本文的中心点。选材技巧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传主的思想、理念、水平服务。二、明确技巧类型。
22.文章标题和开头都提到了“匠人营国”,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匠人营国”的看法和启示?(6分)
22.①以“匠人营国”为题,反映的是作者对传主的无限的赞美和敬仰。
②传主年近九十,自比为“匠人”,体现的是吴良镛谦虚的优良品质。
③“匠人营国”反映的是一种理念,建筑要关注民生,民惟邦本。
④“匠人”亦可“营国”,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情。
⑤“匠人营国”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必须从小树立“营国”的远大抱负。
⑥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像吴良镛一样终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
(共6分,“看法”和“启示”各3分。前4条为看法,答出任意3点即可;后两条为启示,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答题情况分析:
22题分“看法”和“启示”两部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传情、化神。本文的情和神便自然成为解答此题的钥匙之一。“匠人”之微与“营国”之大,反差之大,却和谐共存,令人深思。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把钥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 张海平高志文 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
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经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
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 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
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 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9.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4分)
20.文章三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4分)
21.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分)
22.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
(二)(18分)
19.(4分)(1)运用对比发问,吸引读者,引起下文对“英雄树”故事的叙述;(2分)
(2)首尾呼应,以“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突出英雄树的刚强与豪迈。(2分)
20.(4分)文章三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英雄树”的内在精神品质,共同塑造了“英雄树”的整体形象。(1分)军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正是“英雄树”伸向大地的根,是“英雄树”的动力源泉;(1分)带兵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是“英雄树”挺拔的主干;(1分)新兵的顽强坚守正是“英雄树”充满生机的繁茂枝叶。(1分)
21.(4分)点面结合,每部分都先详写一个典型人物,后略写群体。(2分)这样选材使英雄的事迹既具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增加了文章的容量;使“英雄树”这一群体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2分)
22.(6分)(1)文章从“催人泪下”的场景入手,更能让读者从英雄们失去战友、失去爱情的眼泪中,体会到高原雪山施工条件的恶劣和艰苦,更能让人感受到英雄树品质的高贵和形象的高大。(3分)(2)文章以“常人的眼泪”展现了英雄的铁汉柔情,使英雄的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真实可信,让读者体会到英雄产生在常人中间,使文章更具打动人的力量。(3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一)(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得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籍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落寞。好象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象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⑨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籽,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籽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⑩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11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12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13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14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15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16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分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地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17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9.文章多次写到太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0.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4分)
好象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21.第7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第8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一枚荷叶”?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4分)
22.请结合文章谈谈冬荷给你的启示。(6分)
六、【18分)
(一)19.①线索作用,按时间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2分)。②提供了明丽的背景,为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烘托了冬荷的精神(2分)。
20.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化用名句,极力渲染了过去荷叶生长的繁密、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2分)。②与当前的冷落形成对比,突出下文冬荷给人的震撼(2分)。
21.①第⑦段总写荷叶,第⑧段是具体刻画,点面结合,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2分)。②荷叶干缩破败但坚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2分)。
22.①在灾难面前,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逆来顺受,最好的办法是迎上前去,勇敢面对。(2分)②与他人相拥、携手,共同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2分)③在人生顺境时,要留下未来希望的种子,在挫折、灾难面前要保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梦想。(2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传记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