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怎么提升形容对人对事物十分恭敬事物的恭敬心

《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文字版
资料价格:免费
文件类型: (pdf)[]
文件大小:3.39MB
上传时间:
标&&&&&&&签: & & & & &
论文写作技巧
编辑推荐   蔡礼旭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对弘扬传统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那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细讲》和《幸福人生讲座》,以及在世界各大学殿堂的精彩演讲早已深入人心。这本《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则在家庭教育方面为父母开启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  《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收录了《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孝顺与行善》 、《说话的艺术》、《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等三部分内容。内容简介   孩子每天努力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动机是“父母这么辛劳,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那你这一辈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孩子的存心若是“我考得好,我爸爸就要给我五十块、一百块”,你就要担心了。不要看孩子很努力就高兴,存心错了,就错到底,这个道理几个人懂?  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候是逆境,逆境中我们的潜能和智慧才能开显。有这种态度就不怕吃苦,就懂得磨练自己去提升境界。而顺境最容易使人迷失自己,所有错事往往都是在顺境中做出来的。所以,面对顺境要懂得时时提醒自己,我有这样的顺境是多少人给我的栽培,要常怀感恩心,要把顺、逆境都当做老师。  听到别人诽谤自己,不要受影响,也无需动怒。而且,对方在进谗言时内心也很空虚、痛苦。所以,我们念念要把功德返给他,这样无形中就可以把这段怨结慢慢化解。所以,要忍得下来,谗言就像“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你不去辩驳,事情过后,反而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尊敬。  没有贪心,懂得忍让,就不容易发脾气。从小懂得忍让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疼爱。譬如老师看到一些孩子不跟人争,私底下都会对他们特别的关爱,因为这孩子懂事。孩子不贪,就不会因为“别人有,我没有”而生气。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发脾气?因为我们帮他做的事太多了,他都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没有做好时,他的脾气马上就来了。作者简介   蔡礼旭,出生于台湾,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社会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研习传统文化,多年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2003年年底起担任“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主讲教师。此后,在各地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高校、监狱等)演讲。2004年年底,在香港举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以德行教育为主题,获得热烈肯定。  年,蔡礼旭老师在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担任训导长、常务副主任,首倡以《弟子规》为基础,向世人展现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2009年至今,担任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讲教师。  蔡礼旭老师先后在国内许多省市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了300余场传统文化演讲,听众均受益良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着手将他的演讲稿翻译成6种文字向全世界推荐。  《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收录了《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孝顺与行善》、《说话的艺术》、《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等三部分内容。在家庭教育方面为父母开启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目录 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孝顺与行善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二、孝顺行善不能等三、改过迁善只在当下说话的艺术一、总原则:主敬存诚二、存心三、时机四、态度:孝顺恭敬、贵和存敬五、方法六、明辨七、结语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一、品德影响一生的幸福二、孩子的品德教育需要榜样三、《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心得嘉言录前言  蔡礼旭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对弘扬传统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那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细讲》和《幸福人生讲座》,以及在世界各大学殿堂的精彩演讲早已深入人心。现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将陆续出版他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又一次给全国人民送来福音,值得称赞,值得祝贺!  “蔡礼旭文集”系列图书准备将蔡礼旭老师的历年精华作品整理出版,整套书包罗甚广,每部书又各有侧重。作者告诉我们:孝顺与行善,上可慰亲心,下可免灾殃,人生无常,行孝行善不能等,须速从当下做起。作者还讲了如何行孝、如何行善的方式方法,娓娓道来。作者尤其针对家长讲了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教育的成败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着眼在他的一生——家业能不能成就?事业能不能成就?更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德行的根基得要早早扎下去才行。“蔡礼旭文集”的每本书、每个观点、每个例证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杰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之初,性本善。”所谓善,就是道德仁义,就是人的孝心、恭敬心、真诚心,是一个人本有的真心。“百善孝为先”,行孝是第一善,是大善。除此之外,还有中善、小善,都是善,都要修持,“勿以善小而不为”。作者在这套书中,要求我们从小培植自己的真心,做一个至善至美的人,这是真正抓住了做人的根本。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结果一定能够圆满。  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了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因此而备受屈辱,吃尽了苦头。现在,中华民族觉醒了,举国上下出现了认祖归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从上到下,不论以什么方式、以什么语言倾吐心愿,人人都希望做一个光荣的中国人。以学习《弟子规》为中心内容的“做有道德的人”的大型公益论坛陆续在多个地方举办,教化一方,影响深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把被西方文化污染了的真心恢复起来,把长期忘失的真心、孝心、恭敬心以及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找回来。此时此刻,“蔡礼旭文集”的出版,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好教材,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关爱它,认认真真地阅读它。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以人为本,首要的任务是把人教育好。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把人教育好了,一切皆好,社会和谐,百事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的老祖宗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五千多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盛世,这些盛世的出现就是贯彻“教学为先”的结果。  人有德、才两个方面。对人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主呢?中国的老祖宗一贯把德行的教育放在人的教育的首位。孔夫子的教学有四个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才是言语、政事、文学。中国古圣先贤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的德行教育呢?这是因为有没有德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有三个方面:第一,求食,以维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续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求食、求偶,人与动物相同。求仁,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没有的。一个人如果迷恋于食色,不修持伦理道德。那就同动物一样了。人以德为本,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没有德行的人,虽然披着人皮,实际上不能算是人了。  德以孝为本,说的是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是德行的根本。孔夫子在《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没有德,就是缺德,这是其一;其二,德行的教育要从行孝开始,“孝门开,百门开”。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孝文化。以孝治天下,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治天下,这是可行的大道。“蔡礼旭文集”抓住了根本,其系列图书的出版正逢其时,功德无量。艺术
您可能需要的
[] [] [] [] [] [] [] []蔡礼旭老师:学习与长辈用餐的礼节,如何长养孩子的恭敬心(18)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进入第二个单元「出则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话讲,家和万事就兴,兄弟一条心,黄土都变成金。确确实实家里有和乐的气氛,家风一定会鼎盛,事业也会兴旺。很多孩子听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他们也是见贤思齐,听完「孔融让梨」,他们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给弟弟吃,刚好只有一个梨子,结果这个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的咬。当咬到已经超过一半的梨子的时候,这个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后来就把他的梨子抢过来。母亲看到这个现象,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这是很好的亲师合作。因为每一句经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长期的引导。
  老师隔天就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朝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赵孝,一个叫赵礼,赵孝是兄长。很不幸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他的兄长得知之后,马上寻找了这个山寨,直接就冲到盗贼的大本营去,刚好看到这些盗贼很饥饿,已经打算把他弟弟宰来吃。他哥哥看了非常着急,就跑到这些盗贼的前面,跟他们说:我弟弟有病,身体又瘦,你们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较胖,身体又比较好。结果他弟弟看了兄长这么讲也很着急,就赶快把哥哥推开,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们吃是应该的,绝对不可以连累我哥哥。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要为对方死。就在这个时候,这些盗贼看了很感动,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诸位小朋友,赵孝跟赵礼连什么都愿意为兄弟付出?生命都愿意。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一颗苹果、一颗梨子都跟兄弟争吵?我们应该效法古代这些圣贤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赵孝、赵礼,因为为了兄弟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传到了皇帝那边,后来皇帝就让他们兄弟都当了官来治理人民,所以他们有后福。为什么皇帝要用他们来当官?你看,友爱兄弟的,一定会孝顺父母,有这么好的德行,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因为「教以孝」,他会「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会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会「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也会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们也是透过这个机会教育点,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当然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要给予一些肯定。
  另外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一双拖鞋有一点点坏掉,他换了另外一个新的拖鞋。可是那个有一点坏掉的拖鞋,他又舍不得丢,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学了「勿厌故,勿喜新」,所以旧的拖鞋有感情,他没把它仍掉,放在床下。结果因为他的同学那个鞋子已经坏了,不能穿,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一双旧拖鞋拿来给同学穿。这是不是帮助同学?是,不然同学没鞋子穿,冬天很凉。后来我们这群老师突然发现,那一双旧拖鞋是在这位同学的脚上,而那一双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学的脚上。我们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课。你看他真正做到「财物轻,怨何生」。他的同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照顾他。
  所以我们当下就鼓励了这个孩子,你确实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接着我们也进一步给他期许,说在这些同学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后一定要当好榜样。我们肯定孩子,还要不忘让他立志,不忘让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为什么小时了了,能力这么好,但是长大了却不见得有很好的发展?这是个结果,原因出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诸位朋友,您觉得呢?「没有榜样可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个父亲就讲:我儿子两岁的时候,觉得他可以当国家领导人;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他以后出来有工作就好了。怎么差这么多!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愈来愈低,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不会!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悠悠放任,很无聊。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一开始学习强调「学贵立志」,而且学能力的目的在哪儿?这个要慎于始!孩子学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为什么要学本事?我们一开始说,读书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目标错了,有可能会有好结果吗?所以,一开始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才行。
  为什么「小时了了」,有本事,到最后是「大未必佳」,因为很多的本事是拿来炫耀的。为什么「对尊长,勿见能」,你孩子从小学了一些英文,学了一些能力,长辈带着他到处表演,在他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怎么样?你看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我都要跟你学习,你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这个体会我也从我自己身上,也从他人身上看到,然后再翻开经典印证了。
  「曲礼」说到,我们打开《礼记&曲礼第一》,第一页就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来看看这四句,现在的人有没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他就很难再成长。假如孩子是从小就傲慢,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所以为什么「小时了了」,因为小时假如因为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烦了;因为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谦卑的态度,这样他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个「欲不可纵」,玩物丧志,你看,现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摆在那里!「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所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会充实,他会时时觉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体上或者会出现一些危险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诸位朋友,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教诲写在经文,老祖宗很对得起我们,我们可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当时候,因为我从小,我是长孙,所以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掌声!你怎么知道?是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变成活在掌声之中。突然我在大学有一次上台讲课,大学四年级,我的一位长辈他听我讲完课下来,他就很高兴的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那句话突然回光返照,假如没有掌声,我还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没有掌声的。而当一个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声当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
  所以我就开始修正。因为以前好话听太多,真的,好话听太多,一句批评的话来,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规》的经文,「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确确实实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而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双眼睛帮你看路,多了多少双耳朵帮你听很多的讯息,很多你的缺点。所以,孩子要长得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在夸孩子,要针对他的好的品行去夸,而不是针对他的才能去夸,夸才能夸久了一定出问题。还有很多家长都夸什么?你怎么长这么漂亮!你夸他漂亮要干什么?夸他漂亮对他有什么帮助?你跟他说:你气质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规》?是不是常常对长者都很有礼貌?所以能够「诚于中,形于外」。顺便复习复习经文。
  太多的小孩,从小就是,比方说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五官可以长这个样子,鼻子就是鼻子,嘴巴就是嘴巴!这样的小女孩被你这样夸两年、夸三年,会造成什么结果?她每天带在身上一定有一样东西,镜子。你们怎么知道?在一个幼儿园来了一对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还是比较吸引一般的长辈,每个人看到她都一直夸她漂亮。所以这个小女孩上课上到一半,还会拿镜子起来照一照,她的学习跟她弟弟就差非常大。因为她只重视外表,常常心思就不专注,常常会很在意别人有没有在看她。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往后就走向虚荣的人生,虚华的人生去。所以不要称赞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称赞孩子的才华,应该称赞他的德行。
  而纵使你称赞才华,也要引导他回到有才华的目的为什么。有才华,他古筝弹得很好,目的在哪儿?在表演给别人看,然后让他觉得我很厉害吗?那不对!假如是这样引导,这个孩子的古筝铁定会有瓶颈。假如我们的引导是告诉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所以你学古筝、学古琴一定要用真诚心去学,就可以弹出利益社会大众的曲子。当他有这个目标,他整个心态就会截然不同。当你称赞他的品德,比方说「你真孝顺」,孝顺跟他的自性相应,他会愈做愈起劲,这个就没有副作用。所以称赞要顺着品德称赞。品德的标准在哪?《弟子规》!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纲领。所以诸位朋友,你《弟子规》要念熟,听好,念熟;我们已经上了年纪,说背熟会很有压力,所以念熟。
  刚好有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孩上街买东西。遇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跟那个小女孩说:你怎么还没去念书?那小女孩还小,小女孩就问她妈妈:妈妈,念书要做什么?结果这位长辈就马上跟她说:念书可以赚大钱。好,慎于始,假如你是母亲,怎么办?现在这样的价值观占很大的比例!这个母亲马上就抓住这个机会点,就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继续说下去。她就跟她女儿说:念书最重要要学本事,因为我们有了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我们要记住「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当孩子觉得社会就是互相帮忙,她这个态度一形成,她面对各行各业的人会怎么样?会尊敬、会感谢。但是假如她学本事的目的在赚大钱,往后她看各行各业用什么看?用钱的多少!她就会去轻慢很多行业的人。所以,学问在存心,只要心偏颇了,就跟道德、学问背道而驰。所以她母亲马上引导她,说是要学本事。
  学本事很抽象,孩子还那么小,这妈妈马上(因为她们刚好从超市出来,买了一些馒头)她就说:就像刚刚那个叔叔,因为他有本事,他会做馒头,他就可以帮我们做馒头,让我们有得吃,所以我们要感谢他。可是我们感谢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给叔叔?还是把你的小汽车送给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们感谢叔叔,就可以拿些钱谢谢他,那叔叔也可以拿着这些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就藉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在增长本事,以便服务他人;当她有这种态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经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朋友,我一刚开始第一次看到他,他长得比我还要高,又比我帅,然后又已经在读圣贤书,我们看了就很兴奋。因为他比我还早念,很替他高兴,我就称赞了他一番,真难得,就一直称赞。第一次见面能不能称赞一大堆?不能!所以言语要谨慎,我没有做好,我就按耐不住我的喜悦之情,给他称赞了一段话。后来相处了一个多礼拜,我观察到一个生活上的细节不是很恰当,因为他也少我不少岁,所以我们也是抱持着一个我是他的大哥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结果当我的言语一出来,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本来要劝,劝到一半马上踩刹车。因为假如他听不下去,到时候气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说话了。我从这个事情当中也体会到,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赞,不然人确确实实会在称赞声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称赞这个孩子,他肯拿他的新鞋子给他的同学穿,我们也进一步期许他,以后在德行、在品德方面能够当大家的榜样。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大哥都特别优秀,都特别有担当,为什么?父母从小就期许他:爸爸妈妈工作太辛劳,很辛苦,家里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带好。你看他有期许、有责任,自然能力就会增长得快。所以这些经句,我们在教导孩子过程,也会有很多机会点,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好好利用,好好引导。我们昨天讲到了下一句经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其实这个礼仪虽然是生活里面的一个小细节,它最重要的是要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话讲到,人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这个才叫第一等学问。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因为经典当中,比方说以《弟子规》来讲,它所教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他在读这些经文当中,他慢慢会去实践;而当他在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他这一分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诚于中自然就变化气质。所以,当孩子读经文都不做的时候,能不能变化气质?效果就会相当有限,所以学贵力行。
  「或饮食」,吃饭的时候要先让长辈先坐、先吃。刚好我们在深圳有一群孩子,他的老师不只教导他吃饭长者先吃,还教导他们坐位子要怎么坐;主位一定要让老师坐,小朋友不可以抢着坐。这是小孩子学,对他以后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经就听过一个老板,他说他要跟客户谈事情,然后各带了一些公司的人。结果他的一个员工,一进去就坐到那个主位上去,其它的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办?因为都这么大人了,当场说他也实在很难为情。主位一定是在正对门的那个位子,因为主位比较是长辈或者是长官,当他坐在那个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状况。你能不能把一进门口那个位置让主管坐在那里?那谁进来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礼仪它都是随顺一种自然状况,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位要让老师坐,孩子他就不会乱坐,很有规矩。
  然后老师又说:桌子假如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的纹)不能指向主位,这样不恭敬。这样一点一滴都在增长恭敬心,还有他细心的程度。结果有一次,因为我常常不在教室,我到各地去演讲。回来的时候,也会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结果有一餐一坐下来,他们就在那里转桌子。我说:奇怪,他们干嘛转桌子?他们说这个条纹不能指向蔡老师,这样不恭敬。我们看了实在很感动,相信这些孩子他这种恭敬可以一辈子都不改。这是「或饮食」。
  再来,「或坐走」,都要先让长辈坐。有个孩子四年级,刚好跟他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进门之后,他妈妈刚好在打手机,结果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说:你先坐。结果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觉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么那么罗嗦!他说:妈,你不坐,我不能坐。因为他在落实这句经文,这时候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要有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这个妈妈才回过神来。其实还没学《弟子规》以前,谁先吃?谁先坐?都是孩子。所以倒了!颠倒了,他的行为当然颠倒,你现在要赶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我们也会延伸到,比方说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排队排好,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还有让老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先往后走,把位置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后面还一大堆位置,我们尽挑前面坐,这个就不给人方便。因为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还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后者着想。诸位朋友,现在大人做得到吗?你注意去观察看看。比方说某个团体、某个企业一起出去旅游,早上车的人都坐前面,后面来的人就得往后走。所以我们处处要把恭敬、要把礼让落实下来。
  有一个学校出去旅游,很多男老师就坐前面,因为有一个女老师学过《弟子规》,但是大人又很爱面子,你直接说他做错了,他可能又恼羞成怒。所以连老师都要好好学《弟子规》才行,不然可能言语、行为都在反教育都说不定。老师假如反教育会怎么样?会堕到十九层地狱。有个故事是这么讲,刚好有个医生草菅人命,阎罗王很生气,判他下十八层地狱。他下去以后很懊恼,在那里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没学《弟子规》,所以错了还不承认,他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假如他在那个时候起了一念忏悔,可能就离开十八层地狱了;「倘揜饰」,罪加一等,继续待。
  结果他就在那里跺脚很生气,突然底下就有人说:你不要再踏了,你的灰尘都掉到我的身上来了!他就吓一跳,十八层不是最低了吗?下面怎么还有人?他说: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十八层,你是干什么行业的?怎么堕到十九层?底下的人说:我是当老师的。医生断人生命堕十八层,老师是断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无穷。而这个慧假如建立正确,你的学生往后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还有他的孩子,你给予一个学生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世世代代的子孙。而一个老师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学生,所以老师这个行业叫功德无量。做得好,叫「功德无量」,做不好叫功德无「亮」,前途一片暗淡。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之后说:那我不当老师,太恐怖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一分心。我们教学的方法也要随着经验慢慢积累,而你那一颗真心才是跟孩子最重要的互动。
  我们思考一下,教书是教前五年的学生比较亲?还是教五年以后的学生比较亲?前五年,那很奇怪,你教书的方法什么时候会愈来愈好?一定是后。可是为什么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较亲?用心程度!因为那个时候你时时都想着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教学生。学生不单是看到你的教学技巧,更重要是你的教学态度,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可能你教久了之后,教育的爱心退了,虽然教学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给予孩子内心的撞击,可能就没有前面这么强烈。所...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对人对事物十分恭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