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说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资治通鉴》读几遍?
  被读烂了的《资治通鉴》  在上海读书时淘的《四部丛刊》,那时一本就两百多元。姜鹏,浙江宁海人,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同年9月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朱维铮教授攻读硕博士学位。2006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从事教学和研究,专业领域为唐宋学术思想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标题的问题是我问姜鹏的,因为我知道他在复旦为本科生开了“《资治通鉴》导读”的课,又写了《资治通鉴精读》的书,尤其是还看到了他摆在书架上的那一排插满了各色小纸条、书页都给撑得胀开来的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那就更非问不可了。得到的答案是:两遍。这应该是个偏于保守的数字,其中隋唐部分那几册的书脊都给读劈了,虽然现在胶订的书的确不太牢实,但要读成这个样子,少说也得十几遍吧?这个工夫下得可真不小,要知道,就算是顾炎武,当年把《资治通鉴》全书读完,也花了整整三年。当然, 姜鹏不至于像古人读书那样,将全书抄读一过——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我本科读书的时候,每天能读十个小时,三四个小时才休息一次,现在只能读三个小时左右,而且每隔一个小时就得休息一会儿。”本科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哪怕苦读的日子想起来也是甜的。“当时老师布置去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才读几页就觉得很吃力,实在读不懂”,接着读赵翼《廿二史札记》,才慢慢读出滋味来,“现在我给学生上课,他们来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我总是推荐《廿二史札记》”——姜鹏向学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钱穆的《国史大纲》,读历史的,应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姜鹏说,现在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兴趣太广泛,不能集中精力于专门之学。这只要看看他的书房就明白了:该有的专业著作是一本都不少的,按照四部分类法,整整齐齐地归到不同的书柜;剩下的,就五花八门、跨界得厉害了,相当大一部分是西书,政治学理论又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听他对自己的剖析,就颇有伯林“狐狸”与“刺猬”之分的味道:“有的人读书是高度技术化的,满足于他研究的专门领域;有的人是猎奇式的,听凭自己的兴趣指引。”他当然是后一种:“我现在最苦恼的是,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翻完几本书,结果没有一本是本专业的……”好在他不读小说,不然时间要被占去更多:“到目前为止,小说我就读过三本,《围城》,《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有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你看,一位研究宋史的学者,竟然没读过《水浒》!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十问Q&A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A: 六千册左右。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A: 初中买的一本《字典》。我自己还收集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A: 《积极自由》和《人和国家》。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A: 一半一半。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A: 每个月多则一千多,少则几百,平均下来,两三百是有的。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A: 《汉书》,还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这是老书了。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A: 喝茶,有时候放放京剧。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A: 绝大多数是纸面,找不到纸本才去网上找电子版。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A: 毫无疑问是《资治通鉴》。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A: 《汉书》。或者带一本西方政治学理论著作也行。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毛主席爱书如命,弥留之际还在读书,你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吗
导读:毛泽东一生爱书如命、嗜读如癖,手不释卷,终生以书为伴。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就是他的生命,不可须臾相离。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经常出现在长沙最热闹的南门口读书,街市上熙熙攘攘、沸反盈天,年轻的毛泽东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读自己的书,让人啧啧称奇。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毛泽东读起书来,精神十足,怡然自得,他说:“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毛泽东在打仗的闲暇时收集到了恩
毛泽东一生爱书如命、嗜读如癖,手不释卷,终生以书为伴。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就是他的生命,不可须臾相离。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经常出现在长沙最热闹的南门口读书,街市上熙熙攘攘、沸反盈天,年轻的毛泽东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读自己的书,让人啧啧称奇。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毛泽东读起书来,精神十足,怡然自得,他说:“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毛泽东在打仗的闲暇时收集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书,并将之读通读透。在长征路上,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随中央领导人长征的张闻天夫人刘英曾回忆:长征路上的 “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到了延安,毛泽东在马背上,在磨盘上,在陕北阴暗的窑洞中如饥似渴读书学习。也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藏书逐渐丰富起来了,最先,他把书放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生了好久闷气。1947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收藏在窑洞里的书,大部分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最后都搬到了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名叫“菊香书屋”。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当年陪同尼克松总统曾到这个书房拜会毛泽东主席,一下子就被书房里铺天盖地、如山如海的书堆给震撼住了,事后回忆说:“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说,菊香书屋藏书凡一万余种,10万余册。单就史书而言,从《尚书》,《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从明清近代史学家李贽,赵翼,魏源,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论,考订到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各种通史,断代史,史论都有所收藏。张玉凤介绍说,毛泽东藏书来源有多种渠道,有的是自己买的,相当一部分是别人赠送的,也有一部分是战争年代随着他转战南北,一直保存下来的。张玉凤说:“当年打土豪时,吃的穿的都分给穷苦乡亲或手下将领了,而好的书爱不释手,主席就自己留了下来。”这海量的藏书,毛泽东是不是都读过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毛泽东不但都读过,而且,很多都读熟读烂了。比如说,一部《资治通鉴》,他就读了17遍!约有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毛泽东也通读过多遍,很多地方都做了圈点、勾画和批注。毛泽东曾对身边的人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一句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领袖人物中,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逝世后,张玉凤受命主编《毛泽东藏书》,经整理这部全书共24卷本5000万字,己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这么多书,当然得花费很多时间。那么,毛泽东日理万机,时间从哪儿来?毛泽东自己坦承:挤,一点点挤,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读书,哪怕一丁点儿时间也不放过。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毛泽东每次外出,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些什么书。开列出书单,让工作人员帮助准备,装满满两个大箱子的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的兴趣丝毫不减。他每天除了睡觉休息,批阅文件,接见外宾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看书。有时一天竟然读上十几个小时,进入物我两忘境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毛泽东最喜欢躺在床上读书。晚上身患疾病,只能左侧躺着看书,但他还是喜欢躺着看书。在卫生员孟锦云的记忆里,十几年与主席相处下来,主席也是这种读书姿势最为持久。孟锦云曾对他说:“您老是躺着读书,十几年如一日,真是练出硬功夫来了。”毛泽东笑着说:“你说得对,硬功夫都需要去练,你也可以练出来嘛。”孟锦云说:“我可不愿躺着看书,听医生讲,这种姿势对眼睛不好。”毛泽东说:“医生的话就都那么对?你们这些人呐,动不动就是医生怎么说。”毛泽东不仅躺着看书,有时边吃饭边看书,甚至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拿着本书看。到了1984年,已经八十多岁的毛泽东身体日趋衰弱,生活上已经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翻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已经完全忘掉。孟锦云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看毛泽东已连续读了五个多小时的书,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读着。有时,孟锦云看毛泽东手里托着书,似乎在看,但走近一看,他的眼睛已经闭上了。于是孟锦云便轻轻地关上壁灯,床头灯,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床前,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床头灯,打开壁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毛泽东有两副奇特的眼镜:一副无左腿,一副无右腿,是为了他方便读书专门订制的。许多人参观这两副眼镜时,都会联想到中南海那彻夜长明的灯光,一如警卫战士所说的“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毛泽东后来患上了白内障,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一点点看书。可是,即使是眼睛几乎失明了,他老人家读书的兴趣仍不减半分,不断央求着身边的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做了白内障手术,眼睛稍微能见到光,又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看书。日,毛泽东全身插满了管子,生命垂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即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还是要看书。孟锦云回忆,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达11次,共2小时50分钟。毛泽东最后一次读书是8号下午4点37分,这之后,仅仅过了7个小时,他就去世了。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毛泽东清醒过来了,但是他已经不能说话了。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有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手指头往后扬,轻轻地敲了三下木床板。敲三下木床板是什么意思呢?工作人员摸不着头脑。看见工作人员弄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毛泽东着急了,嘴里忽然发出微弱的声音。工作人员按照以往的习惯,连忙抓起笔和纸放到他手中。毛泽东艰难地抓起笔,费劲地在纸上移动着,慢慢地画出了三道似乎在颤抖的线。这下,工作人员反应过来了,试探地问:“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书?”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三木即三木武夫,是日本自民党内较早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日本政治家,是当时日本自由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一直在呼吁及早恢复中日政治邦交,这时正在参加日本国内的大选。毛泽东生命垂危,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没有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涉及家事私事,还在牵挂着自己的国家,环视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关注着东亚的局势,关注着三木参选的情况,关注着日本局势的变化,让人耸然动容。孟锦云回忆,当人们找来一本介绍三木武夫的《三木武夫》,拿给毛泽东看时,毛泽东的手已经没有托住这本书的力气了,尽管这是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也只好由别人为他托着。毛泽东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了。这,就是毛泽东一生中读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读完的一本书。七个小时之后,毛泽东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但他的博爱、他的无私,他那顽强的读书精神,永驻在亿万人民的心田。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资治通鉴》是什么题材的一本书?作者是谁?
幽灵军团★316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治通鉴电子书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