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fintech行业研究报告"背后藏着什么投资企图

热门推荐:
  搜狐科技 文/杨舒芳
  似乎是突然之间,Fintech今年就变成了热词,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争相打上的标签。但“Fintech热”的背后,一个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Fintech应该如何走,是否会走出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
  至今,国内在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依然只有宜人贷一家。当初发行价10美金的宜人贷,曾经被国内担忧能否让美国投资者买单。如今股价已经突破20美金,增幅超过100%。
  中国天然适合Fintech
  Fintech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却被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更适合中国。或者说,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天然是Fintech的土壤。
  中美的金融发展,几乎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相对来说,美国金融业相对比较完善,金融服务渗透率高,实际上留给Fintech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美国的Fintech公司解决的更多是服务效率、用户体验以及债务重组。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传统金融的覆盖率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都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有数据统计,美国的信用卡覆盖率是90%,而中国是30%。
  中国有大量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解决金融需求。但近两年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信贷需求增长迅速,目前已有千亿美元的市场,未来将是万亿美元级别。
  如果说美国的金融科技是为金融体系锦上添花,中国的金融科技就是雪中送炭。
  单一的金融业态无法解决所有需求,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这就需要不同机构以不同模式,用不同产品和服务去解决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
  金融科技的模式需要时间验证
  对多数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产品上线、迭代,以最快速度拿到融资、抢占市场,很多时候会成为不少互联网创业公司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所谓“唯快不破”。
  但落到金融上,却完全不是这样。金融是非常严肃审慎的事情,其商业模式的有效性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
  首先,就借款周期而言,多数线上小额信贷的周期一般在1―4年左右。一个完整的信贷周期结束前,很难去确切的评估风控模型的运转情况和有效性。因此,每个金融科技平台,都需要充分的历史周期,才能看到资产在不同阶段的完整表现。
  同时,数据积累也需要时间。包括目标用户群的信用特征,信用数据的丰富程度和交叉验证。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和多元化的数据,才能进行准确地分析。
  再次,投资本身应该是长期价值。很多平台在主推的短期高收益项目,这种缺乏信任的关系,并不会长久。宜人理财的借款用户投资期限普遍在1年以上。她表示,不希望与用户之间仅仅是短暂的交易关系,也不希望用户的投资是出于投机,而是在健康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下做出的合理的资产配置。
  金融和科技的平衡
  Fintech≠互联网金融,这是目前应该达成的一个共识。
  金融科技不是单纯地将线下的金融服务流程复制到线上,而是从客户获取、风控、体验等多个方面,通过科技提升金融的有效性。
  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寻求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平衡。金融需要的是细致严密的规划和充分的经济周期验证,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实践做出稳定的模型,保证效率和风险可控,重视盈利性和持续性发展。而科技更强调用户思维、高效快速,注重用户量和活跃度,追求规模效应和模式创新。
  目前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基于互联网的信用借款市场已被打开,但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才刚起步。如何快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关键所在。如何在信用借款市场快速建立信任,其实就是风控有效性和效率的问题。
  宜人贷2014年推出的“极速模式”,便是利用大数据提升信用审核速度的有效尝试。通过验证用户的信用、电商、运营商三项简单的数据维度,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额度预估、在10分钟内完成借款批核。
  仅仅有数据是不够的。在数据的基础上,要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构建用户的信用图谱,提升风控的效率和精准度。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由搜狐科技记者杨舒芳维护,关注各种好玩的互联网公司。欢迎关...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些内容,但是你还没有登录!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为什么华尔街不担心Fintech?买过来就可以了嘛
来源:华尔街见闻
  花旗曾在GPS报告中警告,金融科技(fintech)将大大改变如今的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业很快将迎来“自动化拐点”,未来十年欧美银行至多会有30%、170万从业人员失去工作。
  这被称为金融业的Uber时刻。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对华尔街来说,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恐惧已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经大大缓解了,为什么?大银行可以把这些初创公司都买下来嘛。
  Autonomous Research最近对120位金融行业专业人士调研发现,越来越多人认为金融科技很重要,但对Uber时刻的担忧持续缓解。
  报告显示,认为金融科技公司会给行业带来颠覆影响的受访者比例从去年12月的14%下降到9%,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金融科技公司对行业的破坏性有限,超过20%的人持中性态度。
  至于哪些金融科技影响最大,受访者的排名从高到下分别是移动支付、区块链、顾问、自动汽车。
  目前大投行们已经纷纷开始转型成为科技公司,高盛首席信息官Marty Chavez领导的科技部门已有约1.1万名员工,占到高盛全部雇员的三分之一。技术部门已是高盛内部最大的部门。软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比银行家与交易员的人数还多。
  而且这一技术团队规模超过了linkedin、twitter等硅谷科技上市公司。高盛在工程师团队和金融工程开发上的投资达到几十亿美元。
  此外,高盛也在金融科技领域大笔投资,3月中旬宣布同意收购线上退休账户理财平台Honest Dollar,并大举进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高盛还是旨在挑战彭博信息交流服务的Symphony平台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除了高盛,摩根大通也表示,区块链、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新一代技术是该行的关注焦点,摩根大通目前科技预算为90亿美元,占投资规模的三分之一。该公司在网络安全和主动风险防御措施中还投入20亿美元。
  此外,摩根大通投资了超过300家初创科技企业,业务遍布金融科技、数据分析、安全以及其它领域。
(责任编辑:蔡越坤)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intech音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