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怎样提问才有效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
老师,你知道该怎样提问吗?
主题帖子积分
  前几天,我听了七年级思品“享受学习”一课,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请问同学们,什么是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等着学生回答,却没有一个学生回答。等了一会儿,教师自己回答:“比如,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课、做作业,在家看报纸,这些都是学习。现在,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学习了吗?”虽然教师举了几个例子,让学生再次回答,但教室里仍然一片安静。教师只好又接着说:“同学们看课外书籍、讨论问题也可以称为学习。”可惜,仍然没有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学生发愣时,教师说:“下面我们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就这样尴尬地绕过提问,进入新课学习阶段。  课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环节。这足以说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在提问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师生互动才会有效果。  为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调控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度、提问的等候时间,还要适当搭配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并利用学生的沉默率来检验提问的有效性。  这节课上,教师在新课导入中的提问无疑是失败的,最后教师只能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结束尴尬的局面。然而,教师失败在哪里呢?“什么是学习”?这个问题是课堂上的第一问,因此在提问的频度和提问的等候时间上并没有问题。那么,是这个问题太难了吗?好像也不是。但是学生的沉默率说明,这个提问的有效性几乎为零。我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并非来自问题本身,而在于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这个词并不陌生,对学习过程也有切身体验。但如果直接回答“什么是学习”,对学生来讲就比较困难了。而且,这样的问题是封闭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个问题的呈现方式。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参加过的哪些活动属于学习呢?”或者说:“哪些现象说明同学们在学习呢?”这样就改变了这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将一个封闭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沉默率肯定会大大降低。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不仅要知道提问的重要性,更要知道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方面,一定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熟悉学情,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堂提问中遇到“梗塞”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疏通“梗塞”,走向“通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Powered by幼儿教师有效提问的教育策略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它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提问作为教师了解孩子认知现状,开拓孩子想象和思维的主要方法,在各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在提问误区:
  第一,提问封闭,成为考验孩子记忆的手段。
  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如在故事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什么地方&、&故事里有谁?&&可能发生什么事&等,而较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关注借助作品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
  第二,提问太随意,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故事《小公鸡借耳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公鸡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开头部分,讲完以后问 &小公鸡遇到了什么麻烦,它是怎样借耳朵的,它为什么要借耳朵,小动物们借耳朵给小公鸡了吗&&&。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活动时随口发问,意义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之间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
  第三,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不会引导和控制提问。
  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二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故采用了要么回避要么敷衍的方法,教师应养成多方位思考的习惯,事先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问紧扣教学目标这根弦,有控制地引导和提问。
  第四、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与幼儿的基本经验息息相关,一旦脱离了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孩子回答问题的面会下降,注意力也会开始分散。例如:肚子里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会动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由于教师不了解孩子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幼儿往往出现冷场现象。
  以上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促进孩子主动发展背道而驰。
  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
  第一,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联系。
  提问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思考的工具。一般来说,教师都知道要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提问,但在实践中有时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其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材料和幼儿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中,这一方法非常有效。比如在学习《倒影》时,我会问幼儿&公园的小河里有什么,你看到小河里有哪些东西的倒影?&等问题;学习《门铃响了》时,我会问幼儿&你家有门铃吗,门铃会发出什么声音,门铃响了谁会来&等;学习《有用的眼睛》时,我会问幼儿&眼睛有没有不舒服的时候,怎样的不舒服,你的眼睛怎么会发痒的&等。这类问题由学习内容自然引出来,又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因此,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与兴趣,刺激幼儿的认知经验,拓展活动的多元价值,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氛围,有效地推动活动的发展。
  第二,善于捕捉幼儿的信息,适当追问,使活动层层推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常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要灵活应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针对孩子可能的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只需做到一点:那就是不离其&宗&&&我们的教学目标。
  追问有助于引导幼儿详细阐述自己或别人的答案,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的经验,如在活动《动的身体》中,我和幼儿有这么一段对话:
  师:身体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
  幼:不能做事情,上次我奶奶腿摔断了,一直躺在床上。
  师:你奶奶的腿怎么会摔断的?
  幼:她走路走得太快,跌了一跤。
  师:你奶奶一定很疼吧,奶奶摔断了腿,你帮她做了什么?
  幼:我帮她拿水,开电视,还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
  师:为什么要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
  幼:因为走得太快很容易摔跤的。
  师:这样看来走路太快真有点危险,以后我们也要注意,那么谁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追问中教师注意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并自然地将活动引发到保护身体这一环节,同时还引发所有孩子对同伴以往经历的回忆,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追问还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和提升,如组织幼儿讨论分类标准。
  师:各种形状的饼干都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鸟、小狗、小青蛙买到他们需要的饼干?
  幼:把三角形的饼干拿出来。
  幼:把正方形的饼干放在框里。
  师:哦,我们可以根据饼干的形状给它们分分家,三角形的饼干放在三角形的框里&&
  其实教师的提问无疑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让幼儿明确了分类的标准。
  第三,要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善于发现问题。他们大多习惯于听教师讲、回答老师提问,而不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懂得怎样提出来。作为教师我们要设疑、激疑,逐步鼓励、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同样以&问题&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幼儿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在探索平衡活动中,一幼儿通过多次尝试偶然成功了,他迫不及待地与老师分享他的快乐,老师在肯定他的成功之后与他的一段对话:
  师:你是怎样让它平衡的?
  幼(疑惑):是啊,刚才还一直不能平衡,为什么现在却可以了呢?
  师:仔细想一想,有没有发现什么?
  幼:两块积木要一样大小的。
  师:那是不是一样大小的积木随意摆放都能平衡?
  幼:不是的。
  师:那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两块一样的积木一定要放在摆平架的两边,要一样远才能平衡。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们必须对称放在摆平架的两边才
  能平衡,那如果是不一样的积木能平衡吗?怎样才能平衡?
  很明显,在师生的相互询问、探索中,孩子不但知道了平衡的原理,而且我想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探索、会多想一想为什么的。
  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质疑,从博问中学识,从学识中博问,培养幼儿&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第四,把握提问的节奏,增加&等待时间&。
  提问的节奏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言语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言语与都具的呈现等;二是教师提问与孩子回答之间的节秦,中间应该有一个间隔时间。这段时间应该多长,是恰当掌握提问节奏的技巧。教师在活动中往往太注重&答案&这一结果,而忽视了思考这一过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据研究,从孩子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言语组织至少需2-10秒,依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同;如果请孩子站起来回答,则依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异较大,从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考虑到问题的难易,语言表达、孩子的个性等因素,以正确掌握节奏,同时,在掌握提问的节奏上要注意活动的情境,要根据当时活动的情境灵活掌握节奏。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设问是提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合理、科学的设问,能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能拓展幼儿的经验,是优化课程实施的保障。提问是一门艺术,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学,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教师有效提问的教育策略》摘要: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在提问误区: 第一,提问封闭,成为考验孩子记忆的手段。 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如在...: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_百度知道
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 合理分配回答对象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分配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些方式:(1)有的教师专挑后进生回答问题以避免他们开小差:(3)有的教师倾向于照顾绝大多数中等生;(3)有的教师喜欢针对具体的学生提具体的问题,如把复杂的问题分配给优等生回答,而简单的问题分配给后进生回答;(5)有的教师倾向于把提问范围集中于教室的右边(或左边),有些教师的问题分配范围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师喜欢向前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有的喜欢向中间的学生提问,有的则喜欢向后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更有的教师喜欢按着座位次序来提问(5)也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优等生提更多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些具体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们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课堂提问中存在消极影响。如第一种方式就极易造成一种不平等现象,给后进生造成一种打击或排斥,将提问变成一种惩罚,给学生以打击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了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而过多地提问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课堂提问往往无法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或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无法达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后进生得不到激发,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造成“尖子生吃不饱,后进生打瞌睡”的现象。
又如若长期实行第四种方式,学生便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如果他们想得到教师的注意,那么就可以到教室的“动感地带”去,相反,如果他们由于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很疲倦或需要干别的事的话,那么就可以到教室的“冷漠地带”去。如果是按次序回答的更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就不会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
第五种提问会使课堂成为个别优秀生与老师的表现场地,而大部分的学生呢,则成了陪衬,成了绿叶,成了看客。即使是平常的课堂,我们也会发现课堂上唱主角的,总是那么几位学生,手高高举起的,也就这么几位,不利于中下等生的进步。他们会因总不被提问而感到老师的冷落,产生消极应付学习的心理,导致成绩的明显下降。
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即使答错了,也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面向每位学生,比如说,在检查知识的提问中,若体温是为复习巩固旧课内容,应尽可能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巩固当堂所教(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正确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提问为检查教学效果,则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所教(学)的知识,其他同学往往也就不成问题了;等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老师的提问,而不是做一名课堂上的看客。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效吧!
二、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小学课堂中,当教师问“什么是民族特征?”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国歌”、“国旗”,此时,教师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现出两种做法。一是直接问学生“还有什么吗?”(试想,如果学生知道还有什么,那他们也早就说出来了。)或“那不是我所问的。”(教师此时除了批评之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样做,只会阻止学生的参与,结束师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问题,如“你在哪里看到国旗在飘扬?”、“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我们学校上空飘扬呢?”、“国旗提醒了我们什么呢?”等等。相应地,学生此时表现则非常活跃,说了很多与民族特征有关的答案,得到了一个关于民族特征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给学生回答问题以一定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这种技巧会使学生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建议教师:(1)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2)留给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时间;(3)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线索或时间帮助他(她)们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4)让学生针对问题实质自由发言;(5)促进学生通过说话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四、给学生回答问题以积极的评价
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随时进行判断,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应该做到:①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我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中下,在课堂上常抢着回答问题,但十有八九答错,有时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许多科任也因此多次向我反映。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在他回答问题后说:“你积极回答问题的精神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如果能通过认真思考,尽量答对问题就更完美了。”几次过后,他不再那么经常抢答了,但回答的正确率却提高了许多。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②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回答。有经验的教师总不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④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使学生感到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课堂提问更有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
采纳率:4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思是说当你置身于某件事情中的时候,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件事的某个具体的点上,而往往忽略了事情的全局,然而周围的人却看得很清楚,很透彻。 中国论文网 /9/view-4152508.htm  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课堂好比是下一盘棋,上课的人在下,观课的人在看。上课的人只注意到了学生的动向,但自己的言谈举止似乎没有太在意,如同下棋只是在攻,缺少防守,然而观课的人不仅注意到了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在关注教师的表现,因此把课堂这盘棋攻防两端的一招一式看得比谁都清楚,所以上课的人总会在课后留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进行深刻的反思,去反思自己的不足,去反思自己课堂上疏忽的环节。下面就教师提问这一技巧谈一点自己的拙见,但愿每位教师能在这方面做到“旁观者清,当局者也清”。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直接对话的方式,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可以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地适宜,因材施教。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做到一要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二要语言风趣幽默,三语速适中,注意抑扬顿挫。四要语言不能随意,把握重点   语言精练,表达准确这是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最基本的要求。实践中为什么我们课堂上反复去重复同一个问题,学生却很茫然,不知所措?那就是教师在一提出问题时,学生根本没有弄明白问题的要求,又何从去思考。教师会反倒觉得学生没有动脑,就反复去重复那句意思很模糊的话,往往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它就扰乱了教师预先的计划,教师就会手忙脚乱,在此环节敷衍过去 ,显得教学不够实在。因此不管是在备课问题的设计,还是在上课的提问我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让学生听懂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   其次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风趣和幽默,这直接觉定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时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凡是那些教学能手,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此高超,大多都能在恰当的时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光彩,也能减轻学生疲惫的心理。如何才能做到语言风趣幽默,这不仅和教师渊博的知识有关,更关键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着较强的观察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直接地讲,就是在教学时或者 提问时我们要根据特定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不理解时,情绪低落时使用一些诙谐,令人发笑的言辞,但不可太过,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或者会使课堂变得不够严谨。   语速适中,注意抑扬顿挫。一节课上,教师提问的语速要适中,才能保证学生听清楚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能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学生便能从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和突破口,知道教师提问的关键和重点在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每提出一个问题时,必须做到一字一句尽量让学生在听明白的基础上去思考,在表述问题时要通过语气的变化暗示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如何下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就能让问题化难为易,变成答案。   讲话不可随意,要把握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要做到重点问题班上共同探讨,次要问题读读课文就理解了,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问题的难易,面面俱到,这样就让学生把握不准课文的重点,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归纳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这样更能使我们的课堂显得重难点突出。   课堂教学本身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必须从细节做起,学会走出困境。在面对课堂教学这盘漫长的棋局,我们应该站在旁人的立场上去走好每一步棋,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旁观者清,当局者也要清”的深刻领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