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全国有多少个假大师陈永福 太极拳

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边打追兵边撤,经保定进入山西太;清军转而进攻四川的张献忠;李自成,张献忠相继牺牲后,这次起义的高潮已经过去;第二节明朝的社会经济;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赋役制度的整顿;元朝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凋蔽,尤其元末长期战乱,给生;1、恢复经济的措施(人为破坏,人为恢复);一是缓和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奖励垦荒;三是实行军民商“屯田”;除上述三项主要措施外
京。于是在四月十九日匆匆在武英殿登基称帝,第三天(三十日)即撤离北京。向陕西转移。又过两天(五月初二,农历)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李自成军是悄悄撤走的,几天后市民仍未发觉;初三早晨见全是异装军士,操俚语,方知清军已进京城;而明旧臣僚得知后,“郊迎五里外”]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边打追兵边撤,经保定进入山西太原,又近西安(原义军统治地)。令陈永福守城,李过守北面的延安,为抵抗清军追击,率军兵守潼关。李岩请求带一支军队到河南去接应,但牛金星一直与李岩有矛循,乘机挑拨李自成,李岩是想趁机闹独立;宋献策也说“十八子”此时天运已转向河南(李岩是河南札县人)。李自成因此杀了李岩,又因后悔要杀宋献策,宋吓跑,牛金星降法,刘宗敏等不满,拉队伍单干,人心涣散了,潼关失守后,李自成从陕西撤到湖北襄阳,又撤到武昌。1645年4月,从武昌南行到通山县九宫山,查看地形时被地主团练袭击而牺牲。
清军转而进攻四川的张献忠。在李自成称帝,退出北京半年后,张献忠也于1644年10月在成都即大西皇帝位。一直与李自成互相独立。清军一面进军,一面下诏让张献忠投降归顺,张献忠不理采。由于受到当地反动武装的袭击,伤亡较大,为避开清军的进攻,准备往陕西转移,1646年11月,来到成都北面的凤凰坡,被清军袭击,张献忠牺牲。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牺牲后,这次起义的高潮已经过去,但并没有结束。义军余部在各地继续活动,并转入了抗清斗争(详下章)。
明朝的社会经济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赋役制度的整顿。
元朝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凋蔽,尤其元末长期战乱,给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初南北各地呈现人少地旷的境象。明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倡导勤政爱民,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恢复经济的措施(人为破坏,人为恢复)
一是缓和人身依附关系。元朝依附户等属半奴隶身份,主人有生杀之权,是蒙人统治下的反常现象;明初以诏令的形式,规定平民百姓因战乱而成为奴婢者“即日放还”,有敢继续收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但官僚除外,用奴婢有限额)。并由朝廷出钱将因饥荒典卖的子女赎回。终明一代,生产上的奴婢明显减少。雇工的身份地位无论在实际生活中或法律规定上都有明显提高,如佃户在元代是半奴隶,在明代则见面“行少长之礼”,即兄弟关系(明代父曰尊,兄曰长),较元代主仆之礼进步了。官手工作坊虽沿用元代实行匠籍制度,但已不终年服役,而设轮班匠和住坐匠,都规定 一定的服役时间(如年三个月),此外可以自由营作,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二是奖励垦荒。针对当时荒田多的情况,令各处农民自由垦荒、垦后即为永业,永不起科(后渐渐起科);招抚流亡,劝流民回乡,并规定“外逃回乡,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三是实行军民商“屯田”。民屯是把地狭人稠地区的穷人移往人少或边远地区垦荒,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税二年,三年后亩税一半,实际等于募民开垦私田。军屯是由士兵屯耕,在内地和边疆都有“卫屯”,军田有边疆“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驻防,八分屯种”之说,以屯种为主,收后自给并上缴国家。商屯亦称“开中”,主要是引诱盐商募人垦荒,明代食盐专卖,规定商人贩盐,须运粮到边疆,按运粮多少到内地取盐出卖(一石粮给盐一引,200斤,凭证称盐引);商人为节省运费,常募人到边地垦荒,收获后交边防军,以换取盐引,即为商屯,这三种屯田效果很显著,据史书记载明代屯田数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除上述三项主要措施外,还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以上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陪,并推广植棉法等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明初社会经济很快从元末动乱低落中恢复发展起来。
农业上洪武时耕地达三百千余万顷(有人考证为八百五十万顷)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加。 手工业方面,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特别是棉纺业, 江南是棉纺中心,棉布不仅是民间衣用之物,也是军衣的衣料,“织机十室必有”,棉布“寸土皆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制瓷业,元以前为青瓷、白瓷,明
代开始出现彩瓷,很精美,一种“宝石红”工艺品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造船,冶铁等等。
商业方面,南京,北京,苏杭九大商业城(同时是政治据点)遍布全国,京城设商人存放这些货物的“榻房”,大市镇设税课司局。并前后铸造两种铜钱:大中通宝钱和洪武通宝钱,又有纸帛“大明宝钞”。
总之,明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建明二、三十年间,经济已恢复到前代的水平,为中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赋级制度的整顿。创行了以下几种制度。
征发赋税的鱼鳞图与粮长制。明代全国土地分民田、官田两种,民田是民间的私田,官田是宋代以来的官地和建明后官没的敌对者、犯罪者的土地。为掌握各处耕地数目,防止脱漏,派人在各地丈量耕地,“量度田亩方圆,明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绘成图,其形状如鱼鳞,故名(明)。具体办法是税粮万石为一区,区绘总图,在上面将各块土地的主人,四至、数目、肥瘠绘上,作为征收税粮的凭证。鱼鳞图册自洪武六年即开始,到二十年时已经推行到全国各地。在按鱼鳞图征税时,洪武四年始,又在南方一些地区创行了粮长制,办法是随税粮万石为一区,选该区富者为粮长,专督其区税粮并运送至京师。及时运粮至京师者,常蒙皇帝招见,甚至授官,称“税粮人才”,如浙江乌程粮长严震,由粮长升为工部尚书。最初的用意是防止郡县官吏额外加税,并定粮长舞弊治罪法;但粮长制实行不久,便与官吏勾结,上下齐手,欺压百姓,甚至干预行政事务。
鱼鳞图,粮长制都是征赋税的组织工具。明初的税制沿用唐宋,夏秋两征,称夏税秋粮;交本色粮,交他物称“折色”。本色夏麦秋粮,民田一般亩征三升三合,官田五升三合,另外,有所谓“重税区”,除了富裕地区,主要是明初朱元璋对原来的张士诚等统治区敌对势力的报复;达八升五合,乃至二、三石。
征发徭役的里甲制和黄册。明初分全国民为军民匠灶四类(灶历盐户),各著专门户籍,不准改行,并予以行政编制;城镇曰坊,近城曰厢,乡下为里甲。里甲制始于洪武三年,十三年以后推广善及,办法是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十户);下设十户为一甲;一里长统一甲(甲有甲首)。比较笼统。同时,还编了户口清册即黄册:每户填报姓名、丁口、年龄、田宅、资产、里长汇总后上呈县;并将鳏孤独附后(不征役)称畸零户。县州布政司(省)层层留底,汇总,最高呈报中央户部。每十年一更换,以适应人丁等变化的情况。
明初徭役有三类。均工夫役(即均徭)――验田出夫,田一顷丁夫一人,不足顷者几户均之,应中央差派,每年到京师服役一个月。如雇请佃户代之,一人次米一石;用他人代之,米二石五斗给代役之人。里甲正役――以里甲为单位服役,每年由一里长,一甲(十户)“值年”,属乡间小吏的职役性质,主要在本乡催督税役,管理人丁事 ,迎送官员,承府呼唤准备举子赶考费用等,十年轮完一里甲,值年先后以丁粮多少为序,值年时“一岁中诸色杂日应役者,编年均之,银力从便”,一般不出力,只出资。杂役――亦称杂泛。“上命不时日杂泛”即临时征派。三种徭役均与资产、丁口有关,按丁产编为上、中、下三等户;十六至六十男子为丁,按丁分别科派。
总之,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清册,辅以粮长制以征税粮; 册是全国户口清册,辅以里甲制以征税役。二者相辅相成。“以鱼鳞图为径,土地之讼废也 ;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邪”(明史)。
※ 明初赋役制与唐宋制的比较。土地税方面沿用唐宋旧制,形式内容皆同,废除元朝税粮,科差诸杂税。粮食及布帛的征收,是明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到中叶以后才为货币税所代替。徭役征发、既有唐前期之制,又仿宋制,有亲征的力役,有类似职役的的里甲役,同时又可以雇人代役(均功夫役),并定出出资标准,是代役制的继续,又是一条鞭法力役并入地亩的基础。
在手工业方面,明初仍有匠籍制度,手工业者服官府作坊称轮班、住坐两种。轮班―般每三年一次,每次三个月;住坐――每月服役十天。均可出资代役,其它时间可“自由趁做”。商业税放弃杂税,按经营额“三十税一”。均较元代为轻。
总之,朱元璋在明初三十年间,能从维护长远经济的目的出发,针对元末以来战乱灾荒、经济衰退的情况,实行一些发展生产,减轻税役的措施和制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太祖实录),实际上是在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同时,官僚富豪都在无节制地侵吞田产,大量占有佃户,自明初,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流亡即很多。
3、一条鞭法的创行
明朝初年税制沿用唐宋两税法,徭役也模仿唐宋旧制,已见前述。到明中叶以后,赋役制渐渐的出现混乱,一方面是土地易手加剧,鱼鳞图已不可靠,特别是豪民隐占田产,析产以逃税,政府曾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包括一些王庄,屯田的耕地,对当时“大户有田而无粮”的弊端有一定改善。另一方面,又对徭役制进行了改革。
自明中叶以来,东南地区各地又调整了摇役的征派方法。如应天府将里甲役改收“里甲银”,浙江、福建改“均徭”为均平银,江西把各类杂役徭役一律归为均徭,由里甲轮任,实际是将诸徭役合并了。又有地地区出现“十段锦”法,即打破里甲界限,以县为单位分段(区)征发,仍是十年一轮。这些都与后来的一条鞭法精神一致,是其先声。
嘉靖九年(1530),内阁大学士桂萼提出了“一条鞭法”,嘉靖时曾在一些地方试行,如海瑞等在浙江,应天府等地试行,但由于户部尚书等人的反对,一直没有大规模推行。张居正执行时将各地的摇役改革方法与赋税改革方法合并,整顿为一条鞭法,于万历九年(1581)推行全国。
一条鞭法的内容记载不一,各地实行的也不完全一样。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为: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为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投,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
概言之,即把各种徭役合为一综,如鞭绳诸股合为一条。具体讲,有以下三个要点内容。
1、赋役合并,按田亩征收。将各种赋税,徭役统一为一项,以防杂乱摊派;将按人丁征发的摇役也改为主要按资产征发,并与赋税合并,摊派地亩征收。[丁田之比因地而异,但基本精神相同,如“丁六粮四”、“粮三丁一”等]。
2、田赋征银,徭役出钱。开始是部分折钱银,因为官府需要部分粮食和人夫徭役,后来全部税收改为征银,全部徭役可纳钱抵税,官府以此募人应役。
3、官府征收,废除粮长。赋役折银钱后容易存放,运送不再由粮长之类专为收运了。由县官、州官、布政使管理,减少了粮长、里正鱼肉百姓的弊端。
一条鞭的推行,杂派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好转,由原来亏损白银四百万两,转变为余十年银粮,收到了明显效果。并且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上看,特别是徭役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一条鞭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徭役的征发由人丁转向地亩,缓和了人身依附关系,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自古封建税役以地、户、丁为三因子,役主要以丁口为依据,这就是劳动赋税的残余,也是官府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手段。
[有关理论:①地租与地税;②地税二三种形态;劳役、实物、货币;③徭投作为劳役地税的落后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落后形态不断被改造,由人丁转向地亩,如唐中叶杨炎两税法,将代役庸制合并[关于代役的有理论、吏实] 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全部实行代役的程度,所以宋初徭役从二税中脱离出来,“雇募法”成了王安石变法的焦点。真正完成丁役转入地亩,是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一并计亩征银;而丁役的残余形态到清初“地丁合一”时才取消,“地丁制”是一条鞭的继续和扫尾,这对于松驰人身依附关系有主要意义。同为税役的征发是靠政治力量,不是基于财产权,而是对财产所有权的统治权,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商业经济是自由的,而摇役制限制了人身自由,也就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代役制出现后等于摇役制度废除,增加了人身自由。
其二,税役一并征银,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货币税、役的产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果,而货币税役反过来又对当前经济有促进作用。又,缴纳赋税的农民大多在农村生活,以前只是生活必需品盐铁之类才经过市场,其余主要靠自己生产。货币的出现,值得他们把农产品变成产品,引起了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这样一来加强了城乡的关系,把广大农民也介入了市场。但是,对此也不可估计过高,因为货币赋
税不等于货币地租,货币地租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而赋税不是,其经济范畴带有政治色彩,不完全与商品经济吻合。并且当时东南地区商业经济最发达,一条鞭在此兴起是与当地情况适应的,但北方自然经济占绝对地位,赋役征银就带来许多不便,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说,明代山东、 陕西岐山等地农民就为缴银常低价卖粮物。
张居正的改革,尤其一条鞭法,无论从当时看,还是历史上看,都有积极意义,应当肯定。但他的改革也有一定局限性,如一条鞭法的目的之一为了减少杂派,但与两税法、康熙时的地丁合一不同,不设立赋役总额,结果造成一条鞭法的征收“岁岁不同,出口为是”,使贪官污吏钻了空子,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皇庄、王庄仍有关税权,官绅也按级别免税役,就不可能使财政贫匮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还是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加之内阁门户之见。张居正死后被诬告,夺爵抄家,并剖棺鞭尸,皇帝特赦免之;而“条鞭法行十余年,规制顿紊,不能尽遵也”,明后期摊派仍然很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导致李自成起义,推倒了明王朝。
唐文基:明中叶东南地区的徭役改革
历史研究81.2
田继周:明代一条鞭法研究
历史研究 56.3。
二、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这一节原来讲两个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般教科书都这样列标题。但从内在联系上看,都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核心。为明确起见,我们围绕着资本主义萌芽来学习这一节的内容。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孤立发展:所以又必须从当时的农业、手工业诸方面讲起。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农作物主要是南方的稻子,并开始向长江以北推广,京东一带有屯田等的水田。南方一年两熟,岭南(广州)有了三季稻,平均每户二、三石,高者达五石。北方原以谷物为主,此时玉米也从墨西哥传入,(番)白薯从菲律宾传入[注:红薯古已有主,如红薯原称薯蓣,唐避李豫改薯药,宋又避赵曙改山药了,后来红白薯杂交,或曰白薯是土豆……]。
商业性农作物,首推棉花,在明代棉花种植“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农政全书三五)特别是江南一带,耕地“大半植棉”,在地贫地区如嘉定,不宜种稻,“其民独托命于木棉”(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O)。另一商业性农作物是烟草,烟草自明中期开始由菲律宾传入,很快有了广阔的市场,史称明中期以降“有衙长官而大点吞吐之”,“三尺男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方以智,物理小品),在南方首先发展起来,并普及全国。
手工业。冶铁、制瓷较前规模都增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纺织业的发展。首先是纺织工具的进步,元代弹花用竹弓绳弦,明代改为木弓腊丝为弦;元朝轧花的机子用两人并踏,此时用一人,且较前提高三倍。织机有改机、纱绸机和花楼机等,其中花楼机结构复杂,除具备一般织机的结构外,上面还有一层“花楼”,坐一人专管协助提花,可以织出美丽、复杂的花纹、图案。
2、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产品增多,产量增高的基础上,给农民种植商业性农作物,介入市提供了财力,时间的便利;手工业的发展又使农业上的财力,时间有了施展的场所,在客观发展中,形成了农业,手工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最突出的表现便是纺织业与原料土产的分离,即原料(丝棉)由农户种植生产,而不纺织(特别是丝绸);手工作坊只收购原料纺织或绸、布而不种植生产。这种分工迹象至晚唐即已开始,到明中叶以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种桑蚕,棉花都是一种人,而操业纺织者是另一种人,甚至在二者之间还加入一种中介关系――商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一,是手工业原料生产“区域性分工”。很多地方或因自然条件,或为商业利润的诱惑,渐渐的转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为辅了;而有些地区(主要是偏僻地区)继续以粮食生产为主,但也不是孤立地生产粮食,而是与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互相交换,粮食越来越商品化。《肇域志》九载:杭州主要是丝织业,如江南与湖广之间即是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不同经济区域。在手工业生产原料上,也存在地域性分工问题,如湖州植桑但不习惯纺纱,而苏州等城市手工业作坊多,产丝少,在原料和成品之
间也形成了地域分工。特别是整体看来,东南地区的棉丝业的原料棉花,主要从山东、河南运来,“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元明事类钞》二四)。 前提之二:家庭生产结构的变化。自古以来,中国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在明中叶的一些生产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常有作坊,统一发货收货,而由雇工在家自行生产的情况,而不全是集中在一个大作坊中集体生产;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家庭生产时不再是只有女人纺织,而男人也参与纺织,特别是轧花,巢丝等较重的体力活。小农家庭形式依旧,但已被市场的力量控制住了:都是为了市场。
随着商品生产地域性和家庭分工的发展,以纺织业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在明代中叶的发展超了以往汉唐诸朝代。
明代生产布绸的手工业有官府作坊,私人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官府作坊一般不投入市场,主要制造贡品;商品生产的主体是私人手工业作场,家庭工业是私人作坊的附属,受私人作坊管辖。手工业坊生产数量多,规模大,苏州人户“皆务机业”,家庭手工业的原料靠购买,织成后的产品交给商人或作坊主,还有的原料也靠主家提供,家庭劳作只是纯加工性质。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产品综合在一块,成了明代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有俗语说“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万历嘉兴县志)畅销各主要大城市,乃至于一些偏僻县镇。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自古以来的商品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在明代仍很繁华,南京、苏州、杭州是经济中心;北方:北京、开封、南方的广州、成都也很繁荣。特别在东南一带有著名的“苏松杭嘉湖”五府即五个城市,多以纺织业为主,兼以其它行业如造纸、制瓷等,附近的一些镇也很发达,如苏州盛泽镇“产绫罗纱绸畅销遍天下,富商大贾数千进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康熙吴江县志十七,明中叶事)。近代著名的江南中等城市即是由明代以来的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另外两个有关的问题,也应提一下。
一是商人会馆的出现。会馆是地方乡土性质的商人组织,出现于明中叶,到近代都很兴盛。由于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分工的明显,商品的远距离运输已增多起来,不仅纺织原料由大运河南北运输,其它产品也如此,全靠大商人往来返运,有中小商人,也有拥资数十、数百万的大商人;远距离贩运促使地商人互相交际,以乡土观念为联络感情的纽带,渐渐的形成了以地域为联系的商邦,如徽商、吴越商、闽商、粤商、江右商、关陕商、晋商等等。并逐渐形成了较固定的贩运路线和主要产品。在此基础上便在各地大城市中组织了商人聚会场所――会馆。由富商、乡绅筹建,供在外地的同乡商人寄居, 有定期活动和公益活动。在明代,会馆主要是按省、县组织的,后来发展成打破乡土界限,按行业组织的商会,对其作用,一般认为是扶植本帮在商界的势力,抵制外帮的竞争。
[但傅筑夫认为,会馆不排外,因为会员不全是本乡人,多为外来人,是与行会对立的商人自己的组织。见《中国经济史论丛》]
后来渐渐成为近代的商业会所,行帮的集中地,如青红帮等会聚的场所,脱离了原来的意义和作用。但会馆出现在明中叶,标志着明代商品经济中的贩运贸易又发展起来,但不同于早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例的贩运贸易”,而是地域性分工的产物,是产生“国内市场”的前奏。
二是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明朝初年禁用白银,发行“大明宝钞”,但很快滥发而钞价大跌,正统年间征收“金花银”时,标志着禁银法的废除,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促成的。明中叶以后,“朝野皆用银”,市场上大宗交易以银计算(讲义说小宗买卖用银不妥,是用铜钱)。并且随着外贸的发展,白银输入也很多,中国最早流行的银元――墨西哥鹰洋就是万历时流入中国的。白银是贵金属,成为有信誉的国际货币,特别是作为储藏手段;标志着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价值规律的作用较前突出,价格比较固定了。[汉钱、唐钱帛、明银。黄金较银贵重,但直到近代才成为储藏货币,以前没有。至于汉代的黄金交易,多不是指现实的黄金:一为铜钱若干的单位(由与黄金一斤的比值而来,如二百、五百 一万钱),一为指黄铜,白金指锡银。]
(二)自由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
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标志和指标是自由雇佣劳动,这是因为,虽然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但在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51中国古代史笔记3等内容。 
 庄子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1 -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9 了解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0 知道陈胜吴广...  高考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 4页 免费 2012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 6页 2下载...3、水利整治。潘季训治理黄河。4、经济改革:整 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清查...  中国古代史笔记3 71页 1下载券 历史学考研笔记――中国... 16页 免费喜欢...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 史、太守...  中国古代史笔记3 71页 2财富值 考研历史――中国古代史1 43页 5财富值 考研历史――中国古代史2 48页 5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  2012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史 》 考点...3、丝绸之路: (1)形成时期: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后) (2)路线:长安――河西...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三、早期智人 ( 古人 ) 与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早期智人 ( 古人 ) 距今二、...  历史学考研笔记――中国古代史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史...(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 法,下启...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一章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至今发现的有三、 四百处, 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
柴玲欢, 朱会义.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自然资源学报, ): 908-919
CHAI Ling-huan, ZHU Hui-yi.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Centraliz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908-919&&
Permissions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
柴玲欢1,2,
朱会义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第一作者简介:柴玲欢(1991- ),女,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E-mail:
*通信作者简介:朱会义(1966- ),男,江苏响水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E-mail:
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9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x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型变化过程,意味着稻谷和玉米生产在这一阶段发生了空间重组;依据集中化趋势,稻谷生产向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集中,小麦生产向河南、山东、安徽等传统小麦产区集中,玉米生产则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集中,预示未来极有可能在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专业化粮食产区。加强这些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与地域分工。
集中化程度;
区域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06-0908-12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Centraliz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CHAI Ling-huan1,2,
ZHU Hui-yi1
1.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ivision are important symbol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y are also unavoidabl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ince it is influenced by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me policy factors such a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price protection, currently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ivision is unclear in China. However, the centralized tre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vides important clues to this ques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main grain crops, rice, wheat and corn,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3, the centralization index was adopted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centralization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entralization degree of grain production increased obviously. Besides, wheat production had the highest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among the three grain crops, and presented a stable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However, the centralization degrees of rice and corn production both experienced a U-shaped change process, illustrating that rice and corn production had undergone space restructuring during this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trend, rice production centralized in Heilongjiang, Hunan and J wheat production centralized in Henan, Shandong, Anhui and other traditional whea and corn production centralized in Heilong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Those results implied that specialized regions of grain production were likely to be formed in these areas and the surroundings.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in these areas will help to promot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ivision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grain production;
centralization degre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regional division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公告显示,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0× 108t, 实现了10 a连续增产, 与1981年的3.25× 108t相比, 增长了将近1倍。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赖于耕地的集约利用, 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粮食生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提高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成为中国粮食生产必须面对的问题。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还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粮食生产质量, 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由此看来, 专业化与地域分工将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过程是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尤其是市场力量影响下的劳动分工过程。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 , , , , , ]。然而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由于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在空间上总是表现为地区集中化, 因此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在学术研究中可归类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 ]、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 采用生产集中度[, , , ]、重心迁移模型[, , ]、变异系数[, , , ]和空间计量模型[, , , ]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只有极少数学者注意到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 ]。即便是关注到区域集中化的学者, 其工作重点也只停留在格局变化上, 未能将区域集中化与专业化及地域分工联系起来, 进而解析区域集中化对专业化与地域分工的意义, 同时还存在时间序列不完整、时点样本不足等缺陷。针对国家粮食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现有格局变化研究的不足, 本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 利用省域单元1981&#x0年的产量数据, 运用集中化指数的方法探究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特别是3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时序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 揭示中国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趋势, 为推进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集中化指数来定量刻画中国粮食特别是3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集中化程度。该指数由洛伦兹曲线推演而来。20世纪初,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M. O. Lorenz)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V. Pareto)提出的收入分配公式绘制了描述财富分配性质的累计频率曲线,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后, 这种累计频率曲线被称为洛伦兹曲线[]。将洛伦兹曲线应用到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研究中, 首先将各省(区)粮食产量及其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列, 逐次计算累计百分比, 以省(区)代码为横坐标(x), 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y), 然后将各省的粮食产量累计百分比连接成一个上凸的实际分布曲线, 即洛伦兹曲线。该曲线上凸程度越大, 则代表粮食生产越是集中于某些省(区)。当数据均匀分布时, 即每个省(区)的粮食产量相同, 各省(区)累计百分比的连接线为对角线; 当数据集中分布时, 即全国的粮食生产全部集中在一个省(区), 各省(区)累计百分比的连接线是位于100%处与x轴平行的一条直线()。图1Fig. 1 图1 洛伦兹曲线Fig. 1 Lorenz curve由洛伦兹曲线即可推算出集中化指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式中:I为集中化指数, A为各省(区)粮食产量累计百分比的合计数, M为假定粮食产量集中在某一省(区)时的累计百分比的合计数, R为粮食产量均匀分布于各省(区)时的累计百分比的合计数。集中化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且集中化指数取值越大集中化程度越高; 当其等于0时, 粮食生产呈均匀分布, 即各地粮食产量相同; 当其等于100%时, 粮食生产集中分布于单一地区。如以全国只有两个省a和b为例(), 假设a省的粮食产量占比为70%, b省的粮食产量占比为30%; 粮食产量均匀分布时a省和b省的占比都是50%; 粮食产量集中分布时a省的占比是100%, b省为0。那么, 假设条件下的累计百分比之和A为170%, 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之和R为150%, 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之和M为200%, 依据式(1)即可得到集中化指数I等于40%。表1Table 1表1(Table 1)
表1 集中化指数计算示例
Table 1 The example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calculation地区实际分布占比/%均匀分布占比/%集中分布占比/%实际分布累计百分比/%均匀分布累计百分比/%集中分布累计百分比/%A/%R/%M/%a70501007050100170150200b30500100100100
表1 集中化指数计算示例
Table 1 The example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calculation(2)时间序列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粮食生产区域集中程度的演化趋势。为此, 本文计算了1981&#x0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粮食以及3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的集中化指数, 所用的产量数据来自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同时也参考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计算过程中将重庆市和海南省的数据分别纳入四川省和广东省。2 结果分析2.1 粮食生产集中化的演化趋势从粮食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化程度经历了一个上升— 下降— 上升的变动过程。1998年集中化程度一度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41.68%。2003年后集中化程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2003年的42.33%升至2006年的45.00%, 并持续保持在45%的水平之上, 明显超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集中化水平。上述变化过程说明, 自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明显的空间重组, 考虑到1992年后中国开始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放开粮食价格, 因此这种空间重组应是市场力量作用下对原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粮食生产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由于是市场力量作用下的格局调整, 2003年后粮食生产集中化程度不断上升意味着中国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图2Fig. 2 图2 1981&#x0年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 ()2.2 稻谷生产集中化的演化趋势从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经历了一个“ U” 型变化过程。该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981&#x0年为下降期, 其中1989&#x0年间的集中化程度下降最为明显, 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1991&#x0年间下降态势有所变缓, 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总体稳定在62.50%~63.00%左右。但自1996年开始集中化程度又开始新一轮的急剧下滑, 至1998年, 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60.62%。2)1998&#x0年为回升期, 该时段的集中化程度除了在2003&#x0年间有小幅调整外, 整体呈明显的上升态势。虽然与20世纪80年代初仍有一定差距, 但2013年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已经回升至62.39%。上述变化过程说明, 自1980年以来中国稻谷生产同样经历了一次明显的空间重组, 1998年之后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中国稻谷生产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的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图3Fig. 3 图3 1981&#x0年稻谷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3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2.3 小麦生产集中化的演化趋势从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中国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总体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1981&#x0年为小幅波动期, 该期间的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有起有伏, 但波动幅度不大, 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总体维持在65.00%~68.00%之间; 2)1998&#x0年为稳步上升期, 其中1998&#x0年间的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5 a间上升超过8个百分点, 2003年增至75.34%, 年增长率达到了1.61%。自2006起, 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便一直保持着77%左右的集中化水平。上述变化过程说明,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小麦生产布局比较合理, 粮食生产市场化过程中小麦生产格局并未经历大幅度的空间调整, 并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进一步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基本形成了明确的地域分工。图4Fig. 4 图4 1981&#x0年小麦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4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wheat production ()2.4 玉米生产集中化的演化趋势从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中国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波动幅度较大, 总体上呈现出和稻谷生产类似的“ U” 型变化过程。该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81&#x0年为波动下降期, 其中1981&#x0年期间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变化幅度较大, 经历了3次起落。1994年之后, 集中化程度进一步下滑, 至2000年降至近30 a来的最低值57.42%, 6 a间下降了5.68%。2)2000&#x0年为上升期, 其中2000&#x0年间的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呈现持续走高的势头, 6 a间上升了4.50%。2006年之后, 玉米集中化程度有所起伏, 但始终维持着60%~62%左右的水平, 波动幅度不大。上述变化过程说明,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中国玉米生产格局也发生了空间调整, 调整后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开始逐步上升, 并向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方向演化。图5Fig. 5 图5 1981&#x0年玉米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5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corn production ()3 讨论3.1 稻谷生产集中化过程中主产区的变化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对变化是粮食生产集中化的直接原因。为了揭示稻谷生产集中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稻谷生产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主产区的变化情况, 本文选取、年作为研究断面, 将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超过2%的省份进行排序。为了消除灾害等偶然因素的影响, 各时间断面的稻谷产量采用3 a滑动平均处理, 如1981年断面的稻谷产量实际代981、年3 a稻谷产量的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Table 2表2(Table 2)
表2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稻谷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2 Regional sequence of rice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排序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1湖南13.9913.99湖南13.2213.22湖南12.7112.71湖南12.7612.762四川11.3525.34四川11.4224.65四川11.4424.15黑龙江10.6023.363广东10.5735.91江苏9.2133.85江苏9.3833.52四川10.0333.394江苏9.1745.08广东9.2043.05江西8.3941.92江西9.7443.135江西8.3753.45湖北8.9952.04湖北8.3150.23江苏9.3452.476湖北8.2761.72江西8.1060.14广东8.0158.24湖北8.1260.597浙江8.2469.96浙江7.2167.35广西7.1265.36安徽6.8067.398广西7.0977.05广西6.6874.03安徽6.7672.12广东6.1173.509安徽6.2183.26安徽6.4580.48黑龙江5.4277.54广西5.5579.051011福建云南4.542.8687.8090.66福建云南3.93 2.7284.41 87.14浙江云南4.49 3.4682.03 85.49云南浙江3.25 3.0282.31 85.3312贵州2.1492.80贵州2.1689.29福建3.2988.78吉林2.8288.1513辽宁2.1591.45贵州2.4791.25福建2.5090.6514辽宁2.1393.38辽宁2.5093.1415吉林2.0795.45河南2.3995.53
表2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稻谷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2 Regional sequence of rice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从可以看出, 1981年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2%以上的省份为12个, 1991年为13个, 年为15个。1981年稻谷产量占比排在前10位的省份稻谷产量的累计百分比之和为87.80%, 1991年降至84.41%, 2001年降到82.03%, 2011年小幅上升至82.31%。由此可见, 自1980年以来, 中国稻谷生产在空间上不断分散, 直接导致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进一步比较各省区年的稻谷产量占比变化并排序(), 可以看出,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 黑龙江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比重上升最为显著, 超过10个百分点; 而浙江、广东和福建这3个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稻谷产量占比降幅最大, 分别下降了5.22%、4.46%和2.04%。由此可以看出, 1980年后中国稻谷生产的空间格局调整主要是由黑龙江、吉林、江西等省区稻谷生产的发展和浙江、广东、福建等省的相对下降所引起, 其中黑龙江稻谷生产增长影响最大。表3Table 3表3(Table 3)
表3 1981&#x0年稻谷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3 Sequence of rice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排序省份稻谷产量占比上升/%排序省份稻谷产量占比下降/%1黑龙江10.141浙江-5.222吉林1.962广东-4.463江西1.373福建-2.044河南1.134广西-1.545辽宁0.825四川-1.32
表3 1981&#x0年稻谷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3 Sequence of rice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为了考察黑龙江稻谷生产增长对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影响, 本文计算了黑龙江稻谷产量不变, 即一直保持× 104 t水平情况下, 全国稻谷生产集中化指数的变化趋势, 结果见。从可以看出:1)如果黑龙江稻谷产量不变, 那么由此得到的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指数曲线要明显高于实际情况下的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指数曲线, 说明黑龙江稻谷生产变化明显改变了中国原先稻谷生产格局, 降低了中国稻谷生产的集中化程度。2)假设条件下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幅远远低于实际情况下集中化程度的变幅, 1981&#x0年间全国稻谷生产集中化指数下降了2.77%, 但假设条件下的集中化指数下降仅为0.74%。说明黑龙江稻谷生产变化影响集中化指数的变幅达2个百分点。3)1999年后随着黑龙江稻谷产量占比不断上升, 集中化指数上升速度加快。2007&#x0年6 a间集中化指数增长了1.37%, 但假设黑龙江稻谷生产不变条件下集中化指数增长仅为0.82%。由此可见, 自1980年以来中国稻谷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黑龙江稻谷产量的变化, 当黑龙江稻谷产量占比足够大时, 它的增大又会促进集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6Fig. 6 图6 1981&#x0年黑龙江稻谷产量不变情况下的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6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given the constant rice yield in Heilongjiang ()3.2 小麦生产集中化过程中主产区的变化近30 a中国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为了揭示呈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本文仍然选取、年作为研究断面, 将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超过2%的省份进行排序(), 可以看出, 1981年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2%以上的省份为12个, 1991年为13个, 2001年下降为10个, 2011年为11个。小麦产量占比排在前10位的省份其小麦产量的累计百分比之和1981年为84.63%, 1991年为82.22%, 2001年已经超过90%, 升至90.11%, 2011则达到了92.51%。由此可见, 近30 a来, 尤其是1990年以来, 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区域在不断集中, 主产区小麦产量在全国小麦总产量中的占比在不断上升, 导致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不断上升。表4Table 4表4(Table 4)
表4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小麦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4 Regional sequence of wheat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排序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1河南17.9417.94山东18.7718.77河南25.2725.27河南26.4426.442山东13.8131.76河南16.8735.64山东17.6142.89山东18.0444.483江苏9.5341.29江苏9.2044.83河北11.9854.86河北11.1055.584四川8.9750.26河北8.9553.78安徽7.6462.51安徽10.6666.245安徽7.4657.71四川7.0260.81江苏7.2369.74江苏8.8175.056河北7.4465.16安徽5.4166.21四川5.9275.66新疆4.8779.927陕西5.8270.98陕西4.4770.69陕西4.4680.12四川3.9183.838黑龙江4.9875.95新疆3.9974.68新疆4.0684.18陕西3.4387.269湖北4.5080.45湖北3.7878.45甘肃3.2587.43湖北3.1490.401011甘肃新疆4.183.4484.63 88.07黑龙江甘肃3.773.5282.22 85.75山西2.6890.11甘肃山西2.11 2.0392.51 94.5412山西2.9190.99山西2.9988.7413内蒙古2.9991.73
表4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小麦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4 Regional sequence of wheat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分别将各省年的小麦产量进行比较并排序(), 可以看出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小麦产量占比均上升了3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比重上升最为显著, 上升8.49%, 山东、河北和安徽的小麦产量占比也有所上升, 但略低于河南; 小麦产量占比下降最为明显的省份则以四川和黑龙江为代表, 都下降了超过4个百分点表5Table 5表5(Table 5)
表5 1981&#x0年小麦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5 Sequence of wheat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排序省份小麦产量占比上升/%排序省份小麦产量占比下降/%1河南8.491四川-5.062山东4.232黑龙江-4.393河北3.663陕西-2.394安徽3.204甘肃-2.075新疆1.435湖北-1.35
表5 1981&#x0年小麦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5 Sequence of wheat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由于小麦产量占比急速上升, 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在2000年后成为中国小麦产量最高的4个省份, 4省区的小麦产量占比总和达到了全国的2/3, 成为中国小麦生产的集中分布区。为了揭示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4省区小麦产量对全国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计算了4省区小麦产量维持1981年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近30 a全国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如果4省区小麦产量不变, 1981&#x0年中国小麦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曲线明显低于实际曲线, 说明4省区小麦生产增长提高了全国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近30 a来全国小麦生产集中化指数从1981年的64.99%升至2013年的77.71%, 上升超过12个百分点, 但如果4省区小麦产量不变, 集中化指数仅上升3.61%, 4省区对全国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影响接近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自1980年以来中国小麦生产集中化程度的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这4个省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 这4个省份对全国小麦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以及空间格局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7Fig. 7 图7 1981&#x0年4个省小麦产量不变情况下的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7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given the constant wheat yield in four provinces ()3.3 玉米生产集中化过程中主产区的变化近30 a中国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总体上表现出先下降再回升的“ U” 型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也与主要玉米产区玉米生产的相对变化有关。从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超过2%的省份数量()可以看出, 1981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2%以上的省份为14个, 1991年也是14个, 2001年为15个, 2011年则减至13个, 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玉米产量占比排在前10位的省份其累计百分比之和1981年为81.57%, 1991年降至81.23%, 2001年进一步下降至78.10%, 2011年恢复至81.32%。由此可见, 自1980年以来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与主要产区玉米生产的变化直接相关。表6Table 6表6(Table 6)
表6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玉米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6 Regional sequence of corn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排序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省份占比/%累计百分比/%1山东13.1113.11吉林13.7113.71吉林12.7712.77黑龙江14.2314.232河北10.9824.08山东12.8226.54山东12.1324.89吉林12.4726.703吉林10.9535.03黑龙江10.1336.67河北9.0233.91山东9.6336.334辽宁9.9945.02河北9.1145.78河南8.8542.76内蒙古8.8945.235四川9.6954.71辽宁8.8854.66黑龙江7.7550.51河南8.5053.726河南8.2362.94河南8.7763.42辽宁7.3657.86河北8.0961.827黑龙江6.5669.50四川6.7070.12内蒙古7.0264.89辽宁7.0568.868云南4.3473.84内蒙古4.3974.51四川5.9270.81四川4.7673.629陕西4.1177.96陕西3.8078.31云南3.8174.62山西4.4078.021011山西贵州3.613.1181.5784.69山西云南2.922.8781.2384.10山西陕西3.483.1378.1081.23云南新疆3.292.8881.3284.2012江苏2.9787.66江苏2.3286.42贵州2.8084.03陕西2.7686.9613内蒙古2.0889.74贵州2.1288.54新疆2.6986.72甘肃2.4389.4014新疆2.0191.75新疆2.1290.66安徽2.5589.2715江苏2.0591.32
表6 1981&#x0年中国不同省份玉米产量占比排序
Table 6 Regional sequence of corn yield proportion in China ()将各省区年玉米产量进行比较并排序(), 由排序结果可以看出,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 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上升最为明显, 分别上升了7.67%和6.81%, 导致黑龙江和内蒙古在全国的排名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 四川、山东和辽宁等省的玉米产量占比则明显下降。由于上述变化, 2010年后玉米产量最高的4个省份变为黑龙江、吉林、山东和内蒙古。表7Table 7表7(Table 7)
表7 1981&#x0年玉米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7 Sequence of corn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排序省份玉米产量占比上升/%排序省份玉米产量占比下降/%1黑龙江7.671四川-4.932内蒙古6.812山东-3.483吉林1.523辽宁-2.944安徽1.434河北-2.885甘肃1.385江苏-1.88
表7 1981&#x0年玉米产量占比变化排序
Table 7 Sequence of corn yield proportion change ()如果假设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山东4省区的玉米产量不变, 即分别保持1981年时的441.50× 104、142.50× 104、527.50× 104和794.00× 104t水平, 那么由可以看出:假设条件下的中国玉米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动曲线要低于实际情况下的变动曲线, 说明4省区的玉米生产变化提高了全国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1981&#x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集中化指数下降了4.03%; 但如果4省区玉米产量不变, 该时段集中化指数则下降6.51%。从30 a的总体趋势看, 全国玉米生产集中化指数在2000年前波动下滑, 2000年后逐步回升, 虽然与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的64.04%)还有一定差距, 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 基本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集中化水平; 假设4个省玉米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集中化指数除了2003&#x0年间的短暂回升之外, 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近30 a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这说明近30 a来4省区对全国玉米生产集中化程度影响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自1980年以来, 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山东这4个省的玉米生产对全国玉米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以及空间格局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8Fig. 8 图8 1981&#x0年4个省玉米产量不变情况下的集中化指数变化Fig. 8 Variation of centralization index given the constant corn yield in four provinces ()4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自1980年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 目前的集中化程度为198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 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 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 U” 型变化过程, 表明稻谷和玉米生产在由计划生产向市场化生产转型过程中发生了空间重组, 并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向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方向演化。2)中国粮食生产地区集中化的演化过程中, 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 稻谷生产集中化过程中黑龙江发挥了主要作用, 小麦生产集中化过程中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发挥了主导作用, 而玉米生产集中化过程中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发挥了主要作用。3)中国粮食生产地区集中化的演化过程中, 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稻谷生产向黑龙江、吉林、江西等地集中, 除湖南外, 传统的稻谷主产区包括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地位有所下降; 小麦生产进一步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等传统主产省份集中, 并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产区, 4省的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60%; 玉米生产向黑龙江、内蒙古集中, 但集中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预示未来有可能在上述粮食生产集中地区形成专业化粮食产区。加强这些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随着农产品生产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空间上的区域集中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并逐步趋向区域专业化和地域分工。为了积极推进中国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和地域分工进程, 有必要适时掌握区域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演化趋势, 并加强农业专业化与地域分工的相关研究。由于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源于区域层面上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化, 因此农地利用的分化将是未来相关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张小川, 贾善刚, 聂凤英.
国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措施[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6): 1-7. [ZHANG X C, JIA S G, NIE F 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planning abroad and
its policy and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3, 24(6): 1-7. ]
[本文引用: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J]. 管理世界, 1993(1): 153-164. [Research group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aces great changes. Management World, 1993(1): 153-164. ]
[本文引用:1]
刘书楷, 曲福田.
略论农业地域分工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 22(5): 30-33. [LIU S K, QU F T.
A simpleopinion o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agriculture and
structural readjustmentof regional agriculture.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1, 22(5): 30-33. ]
[本文引用:1]
蔡昉, 王德文, 王美艳. 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 经济研究, 2002(9): 24-30. [CAI F, WANG D W, WANG M Y. China’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gradual reform. Economic Research, 2002(9): 24-30. ]
[本文引用:1]
曹暕, 王玉斌, 谭向勇. 我国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 69-72. [CAO L, WANG Y B, TAN X Y. Analysis on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5(1): 69-72. ]
[本文引用:1]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07, 27(4): 621-624. [LI Y 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istrict specialization—With Fujian Province as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4): 621-624. ]
[本文引用:1]
CARTER C A, LOHMAR B.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 2002, 84(3): 749-753.
[本文引用:1]
MA M, STEINBACH S, WU J.
A study on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cent trends and
drivers[J]. A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Rural Development, 2014, 4(2): 113-127.
[本文引用:1]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 1995(2): 20-23. [HUANG A J. Trends of the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1995(2): 20-23. ]
[本文引用:1]
鲁奇, 吕鸣伦.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1): 31-36.
[LU Q, LU M L.
Trends and
basic causes of the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since 1950s.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7, 16(1): 31-36. ]
[本文引用:1]
伍山林.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0(10): 38-45. [WU S L.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sinc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0(10): 38-45. ]
[本文引用:1]
罗万纯, 陈永福.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5(6): 60-66. [LUO W C, CHEN Y F. Grain production’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5(6): 60-66. ]
[本文引用:1]
张军, 覃志豪, 李文娟, 等.
1949&#x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与空间分布演变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4): 13-20. [ZHANG J, QIN Z H, LI W J, et al.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1, 27(24): 13-20. ]
[本文引用:1]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等.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5): 117-123. [DENG Z B, FENG Y G, ZHANG J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grain produ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5): 117-123. ]
[本文引用:1]
我国粮食分布重心轨迹特征及动力[J].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8(1): 62-74. [GUO B 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force of path way of centerof gravity of grain distribution in China.
Acta Agriculturae Shanghai, 1992, 8(1): 62-74. ]
[本文引用:1]
王介勇, 刘彦随.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 2009, 31(7): 1188-1194. [WANG J Y, LIU Y S.
The changes of grain output center of gra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 since 1990.
, 2009, 31(7): 1188-1194. ]
[本文引用:1]
杨建仓, 雷水玲, 王戈.
小麦生产的重心演变路径及偏移分析[J]. , 2008, 24(8): 504-509. [YANG J C, LEI S L, WANG G.
Analysis of the track and
variation of wheat production gravity centre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 2008, 24(8): 504-509. ]
[本文引用:1]
程叶青, 张平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5, 25(5): 513-520. [CHENG Y Q, ZHANG P Y.
Regional patterns changes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and
response of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5): 513-520. ]
[本文引用:2]
姜会飞, 潘学标, 吴文良.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变异及区域优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5): 39-42. [JIANG H F, PAN X B, WU W L.
Space-time variance and
zoning advantage analysis of China wheat.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5, 26(5): 39-42. ]
[本文引用:1]
李裕瑞, 卞新民.
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2): 113-117. [LI Y R, BIAN X M.
The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27(2): 113-117. ]
[本文引用:1]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等.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J]. , 2013, 28(6): 931-943. [PAN P P, YANG G S, SU W Z, et al.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vari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grain security in Taihu Lake Basin.
, 2013, 28(6): 931-943. ]
[本文引用:1]
陆文聪, 梅燕.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4(3): 140-152. [LU W C, MEI Y.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24(3): 140-152. ]
[本文引用:1]
陆文聪, 梅燕, 李元龙.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人地关系、非农就业与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3): 20-28. [LU W C, MEI Y, LI Y L. Regional change i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Effects of labor-land
ratio, off-farm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labor compens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8(3): 20-28. ]
[本文引用:1]
杨春, 陆文聪.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5): 24-29. [YANG C, LU W C.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 of country region.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0(5): 24-29. ]
[本文引用:1]
周立青, 程叶青.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动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3): 491-501. [ZHOU L Q, CHENG Y Q.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3): 491-501. ]
[本文引用:1]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全国各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调研世界, 2012(9): 7-11. [TAN Z X, CAO H, CHEN J. Analysis on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s regional patterns in China.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2012(9): 7-11. ]
[本文引用:1]
张晶, 封志明, 杨艳昭.
洛伦兹曲线及其在中国耕地、粮食、人口时空演变格局研究中的应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1): 63-67. [ZHANG J, FENG Z M, YANG Y Z.
Lorenz curve and
itsap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 grain and
popul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21(11): 63-67. ]
[本文引用:1]
... 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还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生产质量,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1]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也将不断深化[2,3,4,5,6,7,8]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王介勇, 刘彦随.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 2009, 31(7): 1188-1194. [WANG J Y, LIU Y S.
The changes of grain output center of gra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 since 1990.
, 2009, 31(7): 1188-1194. ]
Grain security is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to the world in the 21 century, especially to China. The pattern of grain-output ha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reform of the grain market,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and fast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for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grain-output was built, and the change of grain-output pattern was analyzed from 1990 to 2005 with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1990 to 1998, the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moved towards northeast at the speed of 7.6 km/year. In total, it moved 60.8km northward and 6.4 2) In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3, the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moved towards southwest at a speed of 16 km/year. Therefore, it moved 63.8km southward and 48.1 3) In the last period of 2003 to 2005, the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moved back to northeast at the speed odf 41.2 km/year. In other words, it moved 82.3 km northward and 46.8 4)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1990 to 2005, the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moved remarkably from the south and east to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and the moving speed of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was increasing. Therefore, it can be summarized that the regional grain growth was unbalance,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advantageous regions of grain-output were unstabl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changes of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was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resources, economy, technology, and relative policies. Firstly, the movement of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was ba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armland and its changing tendency. Secondly, the key factor for the changes of grain output center-of-gravity i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north China, while the direct cause for it is the adjustment of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irdly,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olicies to support grain production are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movement of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since 1990. In the end, the effects of such change or movement were discussed. The changes of grain-output center-of-gravity have aggravated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reduced 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productivity, worsened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altered the commercial flows of grain products.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杨建仓, 雷水玲, 王戈.
小麦生产的重心演变路径及偏移分析[J]. , 2008, 24(8): 504-509. [YANG J C, LEI S L, WANG G.
Analysis of the track and
variation of wheat production gravity centre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 2008, 24(8): 504-509. ]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support a reference to realize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optimize and adjust industry structure. 【METHOD】The gravity centre coordinate of wheat plant area and yield every year were calculated by 28 provinces in China. The track and variation distances of wheat production gravity centre were analyzed and contrasted. 【RESULTS】The results displayed that the wheat production gravity centre moved to north and east before 1970’s and moved back after that in general. It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eastern and western increased firstly and decreased later. The variation of wheat yield per unit gravity centre was very acute, and its excursion distance was the most, while the excursion distance of wheat plant area was the least. 【CONCLUSION】The excursion distance of wheat production gravity centre of China became little and little, it indicated that the expending speed of wheat plant area in south and north was in balance, but it was quicker in west than in the east.
1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i 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in agriculture, CAAS, Beijing 100081;
3 Plant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Beijing 100125
【研究目的】准确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小麦生产的总体变动趋势,为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历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产量重心的方法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年的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全国小麦种植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总体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生产重心向北、东方向偏移比较明显,70年代以后逐渐回移并趋于平稳,说明东西部、南北方的差距经历了先加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麦单产重心偏移变化比较剧烈,总偏移距离最大,种植面积的总偏移距离最小,总产量重心的总偏移距离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建国以来小麦生产重心偏移总体上从剧烈走向平稳,南北方种植面积扩张速度基本平衡,西部扩张速度大于东部。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但只有极少数学者注意到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18,26]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等.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J]. , 2013, 28(6): 931-943. [PAN P P, YANG G S, SU W Z, et al.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vari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grain security in Taihu Lake Basin.
, 2013, 28(6): 931-943. ]
Taihu Lake Basin is China's traditional food producing area with high grain yield and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gradual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food is increasing rapidly while cropland resources are fast dwindling. Therefore,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flict of food keeps intensifying.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changes and food security level of 27 county seats in Taihu Lake Basin from 1985 to 2010.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grain production showed instability and a tendency to decline, 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fluctuant development-sharp drop-stead growth. Secondly, it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regions reveals the reality that all county sea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cline other than the four counties in the northwest, especially Suzhou, Wuxi, Changzhou and Hangzhou. Then, the gravity centers of grain production appear the tendency moving from central area to northwest area and relative advantages of food production gradually blurred. On the whole, it presented a decline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Finally, based on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the fluctuations coefficient of more than 70% of the years and the total grain yield variation are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so there will be a high-risk of food security.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 food insecurity counties expand from 4 to 16 and 59% has been a serious food deficit.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area is still threatened by the decrease in the quantity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view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cropland pressure and guaranteeing the balance of food supply were proposed,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protection policy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roduction and bring forward some research measures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太湖流域既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论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及粮食安全水平,结果表明:时间演化上该区粮食产量不稳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空间差异亦较显著,除西北4个县域,其余地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中部向西北偏移,县域粮食生产相对优势弱化,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70%以上年份波动系数超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风险大;粮食不安全县域增多,2010年59%的县域粮食不安全。未来该区仍受到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威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区域差别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这些研究在南北分区[9,10]、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采用生产集中度[11,12,13,14]、重心迁移模型[15,16,17]、变异系数[18,19,20,21]和空间计量模型[22,23,24,25]等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 但只有极少数学者注意到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18,26] ...
... Pareto)提出的收入分配公式绘制了描述财富分配性质的累计频率曲线,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这种累计频率曲线被称为洛伦兹曲线[27] ...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
[柴玲欢1,2, 朱会义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永福 李自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