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恭敬至心按仪轨拜忏仪轨外,还有其他要注意的吗

转/拜忏仪轨_一景中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44贴子:
转/拜忏仪轨
大慈大悲悯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皈命礼 (一拜)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 (一拜)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一拜)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一拜) 南无普光佛(一拜) 南无普明佛(一拜) 南无普净佛(一拜) 南无多摩罗跋bá旃zhān檀tán香佛(一拜) 南无旃zhān檀tán光佛(一拜) 南无摩尼幢chuáng佛(一拜) 南无欢喜藏zàng摩尼宝积佛(一拜) 南无一切世间乐le见上大精进佛(一拜) 南无摩尼幢chuáng灯光佛(一拜) 南无慧炬照佛(一拜) 南无海德光明佛(一拜)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一拜)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一拜) 南无大悲光佛(一拜) 南无慈力王佛(一拜) 南无慈藏zàng佛(一拜) 南无旃zhān檀tán窟庄严胜佛(一拜) 南无贤善首佛(一拜) 南无善意佛(一拜) 南无广庄严王佛(一拜) 南无金华光佛(一拜)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一拜)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一拜)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一拜)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一拜) 南无不动智光佛(一拜)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一拜) 南无才光明佛(一拜) 南无智慧胜佛(一拜) 南无弥勒仙光佛(一拜)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一拜) 南无世净光佛(一拜)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一拜) 南无日月光佛(一拜) 南无日月珠光佛(一拜) 南无慧幢chuáng胜王佛(一拜)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一拜) 南无妙音胜佛(一拜) 南无常光幢chuáng佛(一拜) 南无观世灯佛(一拜) 南无灯王佛(一拜) 南无法胜王佛(一拜) 南无须弥光佛(一拜) 南无须曼那na华光佛(一拜) 南无优昙tán钵bō罗华殊胜王佛(一拜) 南无大慧力王佛(一拜) 南无chù毗pi欢喜光佛(一拜)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一拜) 南无才光佛(一拜) 南无金海光佛(一拜)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一拜) 南无大通光佛(一拜)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一拜) 南无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无金刚不坏佛(一拜) 南无宝光佛(一拜) 南无龙尊王佛(一拜) 南无精进军佛(一拜) 南无精进喜佛(一拜) 南无宝火佛(一拜) 南无宝月光佛(一拜)南无现无愚佛(一拜) 南无宝月佛(一拜) 南无无垢佛(一拜) 南无离垢佛(一拜) 南无勇施佛(一拜) 南无清净佛(一拜) 南无清净施佛(一拜) 南无娑留那na佛(一拜) 南无水天佛(一拜) 南无坚德佛(一拜) 南无旃zhān檀tán功德佛(一拜)南无无量掬jū光佛(一拜) 南无光德佛(一拜) 南无无忧德佛(一拜) 南无那罗延佛(一拜) 南无功德华佛(一拜)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一拜) 南无财功德佛(一拜) 南无德念佛(一拜)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一拜) 南无红焰帝幢chuáng王佛(一拜)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一拜) 南无斗战胜佛(一拜) 南无善游步佛(一拜) 南无周匝zā庄严功德佛(一拜) 南无宝华游步佛(一拜)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一拜) 南无法界藏cáng身阿弥陀佛(一拜)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 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 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cáng.或不覆藏cáng⑾.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馀恶趣.边地下贱.及蔑miè戾lì车ju.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一拜)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tuán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jiao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一拜)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xing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cha尘身 一一遍礼刹cha尘佛(一拜)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一拜)以诸最胜妙华鬘mán 伎jì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xing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一拜)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一拜)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一拜)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qié 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tán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一拜)南无大行hèng普贤菩萨(三称毕起立)
找年会酒店上会小二,30分钟提供3-6套年会场地方案,免服务费,省钱30%-50%!
还不会,留着存档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读诵《地藏经》仪轨【佛教常识等】
我的图书馆
读诵《地藏经》仪轨【佛教常识等】
读诵《地藏经》仪轨(一)&&诵经前恭请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二)诵经中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13&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读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2、 要用真诚心,忏悔心,感恩心虔诚读诵。3、姿势采取跪诵,盘腿诵,正坐诵、站诵都可以。4、诵经的速度快慢随缘。有妄念出现是正常的,只要坚持诵经就可以。5、初诵经者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以及见到的各种境界或奇怪的梦境等都属于正常的反应,坚持诵经,这些现象会逐渐消失或转好。6、 一次诵完全部经文,效果是最好的。(三)诵经后1、 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一般是一部经一回向,如果是连续诵也可以两部或三部诵完后一起回向。回向文(弟子)&&&&愿以此所诵《地藏经》&&&&部(或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两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三遍)如此回向后,可以并为冤亲债主、历代宗亲读诵以下三皈依文:愿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三遍) 皈依佛竟 皈依法竟 皈依僧竟(三遍)2、如有师兄修行得力,身心清净,可以考虑改用以下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1.问:诵经有时间、地点要求吗? 在女性生理期间有忌讳吗?答:时间:24小时都可以诵,佛菩萨永远光明,没有黑白之分。地点:诵经不一定要在佛像前或寺庙。平时有空的时候找个地方坐下念,念完就念回向。没有忌讳。2.问:诵经一定要跪着吗?为什么要跪经?答:跪诵、坐诵、站诵都可以。跪经有忏悔的含义,在实践中,我们同修普遍感觉跪诵容易得到冤亲债主的谅解。我们并不强要求大家一定跪经,坐、站,只要至诚,就能感通。3.问:1.诵一部《地藏经》多长时间为宜?2.&默诵和出声诵效果一样吗?3.没时间诵经,用MP3听经行吗,有功德吗?4.如果有人打断怎么办?5.不管以什么方式诵经(如听经、默诵等)是不是诵完必须回向?答:1.读诵《地藏经》,最好心平气和,自自然然。熟悉了,自然就会快了,和时间没有关系。2.效果是一样的。3.有功德。4.可以打断,办完事情,接着再读诵完。5.必须回向。4.问:诵完《地藏经》后需要读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吗?请问什么是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答:要读。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是使读诵经文时漏字、多字、中断等缺失补足的意思。5.问:如果没时间诵《地藏经》,每天念2万声圣号,效果一样么?回向方式一样吗?为什么尽量读诵《地藏经》?答:真诚心念诵,效果是一样的,冤亲债主都会有反应,佛菩萨会加持的。回向文一样,回向自己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念到或念不到2万声,都要回向。尽量读诵《地藏经》,可以学习经文义理,有无穷含义。6.问:诵《地藏经》时总起妄念,这样念经有功德吗?如何消除妄念?答:有功德,我们读《地藏经》就是要消除妄念。我们的妄想是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现在想做到停住它,不可能。意识不像人的腿,不走路就不动了,意识你是控制不住的,你不能用个开关把它关住,它总在想。所以有这种现象不要紧,把注意力放在诵经上就可以。7.问:诵经,是我们自己在超拔冤亲债主/历代宗亲,还是佛菩萨?答:通过我们诵经功德,依靠地藏王菩萨大威神力来超拔。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8.问:只诵经,不拜忏;或者只拜忏不诵经可以吗?答:每个佛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读诵《地藏经》和忏悔并不相同,各有其作用特点。要先拜忏,向冤亲债主道歉,由八十八佛为我们化解冤仇。拜忏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五体投地地向冤亲债主道歉,这个身口意改变了,冤亲债主看到了我们的诚意,才有可能放弃报仇。读诵《地藏经》,我们的心态不转变,完全是用妄念去读诵,用傲慢心读诵,冤亲债主是不会原谅我们的,也超度不了。9.问:没吃素的人,可以诵地藏经和地藏菩萨圣号吗?答:可以,逐渐少吃或者不吃肉。&诵经回向-----&度人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对方自觉修行,这是真正智慧的帮助。不建议将诵经功德回向给他人。1.问:为什么诵经要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答:你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与你最有缘,最易障碍你、纠缠你,故应首先超拔他们。对于家人和朋友,应该向他们介绍方法,让他们明白道理,自己诵经消业。如遇家人亲友遇难急需帮助,我们可以定期定量诵经回向,如7部、21部、49部、108部,或诵经49天。2.问:回向时用真名还是法名?答:用真名或法名都可以。3.问:听一部经也要回向吗,散念地藏王菩萨圣号也要回向吗?答:都要回向。(二)拜&&&忏(地藏七网站有各种时间长度的拜忏录音及拜忏视频。)导语:依《礼佛大忏悔文》忏悔,在佛前顶礼108次,真诚祈请八十八尊佛慈悲加持,忏悔众罪,回向功德,发愿断恶修善,从心中消除罪障。1.问:拜忏时内心该想什么? 拜完忏要回向吗?&&&&&&&&&&&答:拜忏时,随文起观,念什么想什么就好。 不用回向。2.问:拜大忏和拜小忏有何不同?功德一样吗?答:都是忏悔的方法,都很好,要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地方的大小决定。拜大忏,是五体投地,没有任何保留,容易得冤亲债主的谅解。二者的功德是一样。真诚心最重要。拜一个忏,最好用同一种方式。3.问:请问拜忏与发露忏悔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只做其中一个行吗?答:拜忏是按照一种仪轨每天拜忏,消除业障。发露忏悔是自己在佛前,按照自己的问题,对照五戒十善的标准,一一说出,承认错误,以后不犯。平时,拜忏就好。4.问:没学佛、没吃素的人可以每天拜忏吗,有效果吗?白天拜还是晚上拜?&&&&&&&&&&&答:都可以,都有效。明白道理后,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肉。都可以。5.问:什么叫一个忏?如果家中没有佛像,可以拜忏吗?拜忏时可以听录音拜吗?拜忏时可以默念忏悔文吗?&&&&&&&&&&&答:依《礼佛大忏悔文》,在佛前顶礼108遍。都可以。6.问:实在没条件拜忏,读《礼佛大忏悔文》可以吗?&&&&&&&&&&&答:可以,忏悔文里有忏悔的含义。7.问:1.为何拜忏有时轻松有时累?2.是不是要追求拜忏速度?3.看其它师兄拜忏数量很多,自己也很着急。4.拜忏时妄念多,甚至还有不好的念头,怎么办?&&&&&&&&&&答:1.新的一批冤亲债主来听经得度,就会有累的感觉,坚持下去,慢慢超度,就会好起来的。2.不要追求速度,自自然然拜忏就好。3.不要追求数量,一个头一个头恭恭敬敬地磕,虽然慢,但是坚持几个月,打好基础,以后会有突破的。4.有妄念不去理会,接着拜就好。&(三)念&&&佛&1.问:阿弥陀佛的阿念e还是a?答:读a音。2.问:念佛是念四字佛号还是念六字佛号?答:都很好。3.问:念阿弥陀佛和南无阿弥陀佛有区别吗?答: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平时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好,表明自己皈依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4.问:念阿弥陀佛佛号,必须念出声吗?答:默念出声或只动嘴巴不念出声效果都一样,关键是真诚心。5.问:念佛时,心里是想佛像呢?还是什么都不想呢?答:口念佛,耳听佛,心中明明白白地知道佛号就好。6.问:念佛快慢有啥特别规定么?答:心平气和,自自然然念佛就好,快慢由己。7.问:念完阿弥陀佛佛号后,如何回向?答:念佛回向文如下: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三遍)&其他问题力荐:对于初闻地藏七,并有坚持六部曲修行意愿的同修,请您关注网站首页“修行方法”版块中的《打七手册》和“问题解答”版块中的《地藏七常见问题解答》部分,从中您会得到很多启示。&五、 佛教常识&1.佛教的创始人是谁?答: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静。2.佛陀和世尊是谁?答:佛陀、世尊是晚生后辈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2500年前(中国汉历记载3000年前),佛陀出生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24年,于周穆王53年入灭。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时,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49年。佛入灭后1000年,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我国。3.什么是佛?答:“佛”这个字译成中国文字的意思是“觉悟、智慧”。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成佛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决不是说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如果觉悟了,彻底丢掉执着、妄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成绩合格了,凡夫众生都可以成佛。4.什么是佛法?答 :用一个代名词代表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叫做“法”。佛法即佛教的义理、真理。5.什么是佛教?答: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用现代话讲是对不同空间的生物至善圆满的教育。6.何谓四大菩萨?答: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表征大悲心,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普贤菩萨表征大行,地藏菩萨表征大愿,这是以狭义立场而言,每尊菩萨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风范与特性。在广义的立场而言,每尊菩萨也都具足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并不是观音只有大悲,而无大智、大行、大愿,也不是文殊只有大智,而没有大悲、大行、大愿,更不能说地藏只有大愿,而无大悲、大智、大行,有关这点,是为佛门弟子与一般社会人士所误会的。7.何谓护法?答:保护、维持正法的意思。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 此外,人世间的帝王及诸檀越,都是保护佛法的人,亦称之为护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8.何谓六道?答: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阿修罗道。9.何谓“三皈依”?答: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一切错误地方回过头来,依靠正确的,这叫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实质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给你证明,做一个仪式,就可以了。因为这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哪一位法师,皈依某个人。佛是觉悟,对人对事对物能觉而不迷,这叫真正的皈依佛。皈依法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以正确的思想见解,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里面,这条最重要。正邪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怎么知道我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标准是经典。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错了。把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弃,从这里回过头来,随顺经典的教诲,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僧修六和敬。我们如与人相处不和,要从不和回过头来,与大家和睦,这是皈依僧。我们的心不清净,要从不清净回过头来,以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不起贪嗔痴慢。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这叫皈依僧。10.何谓五戒十善答:五戒:1.不杀生。(不妄杀众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则不犯戒。)2.不偷盗。(不巧取豪夺非分的财物为己有。)3.不邪淫。(乃指夫妇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4不妄语。(说实话,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5.不饮酒。(包括鸦片等麻醉品和兴奋剂。)十善:&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两舌。(不挑拨是非,或利用各种刊物恶意地毁谤他人。)7.不恶口。(不骂人,不说刻薄话。)8.不贪。(不取非分的财物。)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记别人的仇恨,不求报复。)10.不痴。(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11.何谓贪嗔痴?答: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12.何谓八苦?答: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13.何为因果?何为业报?答:“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是指一切的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同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结果。因是业,果就是报。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14.因果关系是什么?答:“已作不失,未用不得。”“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灭;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其相应的结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不浪得。前因后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环不断。一“因”产生“果”,其“果”遇缘又成“因”,其“因”遇缘又成“果”。这种因果关系永远是前无尽头,后无终止。即果也是因,因也是果。相续交替互为因果。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佛教的规定和发明,只不过是佛陀把它揭示出来而已。&15.何谓三世因果?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即使是远在百千劫前种的因,也不会消失,一旦现在因缘成熟,就会自食其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16.何为现世报?生报、后报又是什么?答:现世报应:就是现在做的善事恶事,现世受到的福报或恶报。生报:即今生做善恶,来世受福报苦报。后报:即现在做善恶,到第二、三世及至百千万亿劫后,才受善恶报。后报的迟早,取决于因缘何时成熟,但只要种下业因,定受果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17.什么叫学佛?答:佛法的修学,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心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发心要真实,真实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发了心后要认真修行,学佛修行绝对不只是在佛菩萨像前念经、磕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能够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正确而没有过失。拜佛念经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学佛要学菩萨,菩萨修行是在红尘中修,万马奔腾,一心不乱,最终达到最高标准。&18.学佛应如何下功夫?答:学佛下功夫,一般人们会想到多磕头、高声念佛、大把地烧香,然而这只是一种外表上的形式。学佛要想真下功夫,在于“换心”。心怎么换?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我”,“我”总是第一。现在起心动念是为“人”,不是为“我”。就是换一个念头,不是为我,而是为一切众生着想,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从这里下手,这才是真下功夫学佛&19.什么叫修行?答: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就是心里行为不当,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简单地讲,真心地改正错误的行为就是修行。&20.什么叫布施?答:布施,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智慧,努力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密。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主要施钱财、衣服等物。财布施来世得财的果报,例如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财之因而得来今日有钱的结果。法布施是教与真理,圣贤教书,法师讲经说法,教人技术不计较报酬,刻经、印善书送人等等,称为法布施,法布施主要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主要是令除恐惧而得安心。比如人遭难后,得到了你的帮助,哪怕是几句真诚的话,使他得益,从而减少了恐惧而得到了安心。放生小动物,常年素食等均为无畏布施,无畏布施者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比如现在社会上的老年人,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甚至上百岁的寿星老人,不但长寿而且健康,这都是过去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决不是营养保健而能取代的。&21.什么是宗门教下?答: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摩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详见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滥论》/#news_view.asp~~NewsID=3215&listtype=zy-jh&lmid=87&hot=1)22.什么是净土宗?净土宗的十三祖是哪些?答: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23.净土宗的《五经一论》指哪些?答:净土五经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一论为:《往生净土论》24.什么是末法时期?答:佛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称念佛的名号,由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发露自己过现的罪业,誓愿未来永不重做如此,并在忏悔后复不再造。
外文名称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worship and confession
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worship and confession] 旧时请僧道念经礼拜,为人罪过,消灾免祸。他们家为这小长毛鬼拜忏烧纸锭,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茅盾《春蚕》
指僧尼为信徒拜佛诵经以忏悔罪业,或超度亡灵。南朝梁武帝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第一幕:“乡下迷信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经是迷信,拜忏是迷信,坟地风水也是迷信。”
古来曾说‘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怎么样才能‘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呢?因为在业的时候,是依我们的身、口、意而有;做诸多,也还是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造诸善业。在的中,有一个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从这偈中,可以知道: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造作。恶业也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由于意业起了贪、嗔、痴,三毒趋役使我们的身业,就会造作杀、盗、淫等种种恶业,三毒起便役使我们的,就会造作妄言、绮语、、等种种恶业。反之,造作善业也是经由我们的身、口、意,譬如今天参加就是修习善业,身业的修习就是恭敬诸佛菩萨、口业的修习就是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意业的修习就是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就造作了诸多善业。过去造诸本是幻,现在造诸善业也是幻。幻是幻化,是假有、不是真实有的。我们过去造诸恶业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造的诸,在今天的法会圆满之后也要过去。什么理由呢?从无到有是‘生’,从有到无是‘灭’。我们今天的法会以前没有,从今天早上开始,它就‘生’起来了,到了今天晚上全部圆满之后也没有了。但善与恶的行为所留的习种会在田中。如今天至诚礼拜诸佛菩萨留下的善法之因会在八识田中。而杀盗淫也会在八识田中留下种子,将来待缘成熟会受。所以是我们必须要的,这就是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再谈我们拜佛的时候,会有一种忆念,这种忆念就如礼佛偈,共有六句偈——‘能礼所礼性空寂,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什么是能礼呢?能礼就是我们能礼佛的人,所礼的就是佛菩萨。由于我们的身、口、意和佛的身、口、意三业差别太大,那是佛的身、口、意三业是完全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而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完全是由染业所造成的,今生来受果报。虽然佛的三业和众生的三业有净染的不同,但是佛和我们的三业都是‘性空寂’的。什么叫做‘性空寂’的?我们来说个比喻:今天的法会是因缘所生、而组成的,所以有比丘众、比丘尼众、众、众,时间、地处等,即是众缘组成法会,除了众缘之外,实无主体可得,然而其恒存不灭,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名曰自性空寂。又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来说,在父母生我以前,世上没有我,我死了以后,世上也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假借父母因缘和合而生,出生之后,日子一天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年地过,过去了就是无常。以我个人来说,我今年八十三岁,过去一年年、一个月一个月、一天天在呼吸之间一刹那的过了八十三年,这是个无常岁月,有生必有死。我们的心是由,但是它们能造作善业和。可是这些六识心也是一念一念的生、住、异、灭的,当我们的身体没有了,六识心也跟着离去了。所以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然而,这些六识心所造的善恶业的业种会含藏在真心里面而不漏失,待的时候,业种就现行,我们的五受报。所以,《》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还自受。”我们拜忏时要好好体认‘能礼所礼性空寂,难思议’的意义,了解功德的重要,忏悔之后,过去所造的恶业,以后不要再犯。六句偈中的后四句:‘我此道场如帝珠,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是形容礼拜忆念的身心形状,不论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药师佛也好、日光菩萨也好、也好,一代一代的都是这样的。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每位佛弟子的身心及诸佛菩萨的身心都是空寂的。这样观想,灭罪最多,增福最广。希望大众,能这样的观礼佛,智慧开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 吴炳 《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在中,拜忏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是在小乘佛法中,也是很重要的。忏悔被看做是菩萨四大法门之一(参考《》),一切菩萨皆因忏悔而得善知识摄受。所以,有过即忏。关于忏悔的经文,可以参考《》等经典。著述诵经源自佛陀时代,其时无纸张、印刷术,听经闻法采口耳相传方式。代佛说法,即为背诵熟记之经文。欲熟记某经,亦须靠背诵,故诵经即成学佛及宣扬佛法之先决条件。于佛前诵经,其目的有二:一者,犹如亲聆佛教,以鉴察自身思想行为。二者,代佛说法。皆有佛性,诚敬专一佛经,可感得各道众生听闻信受,为亡者诵经,以其灵性较高,或可得度。据《本愿经》所载,菩萨生生世世救度其母,故此经又名《孝经》。家属可于头七、二七、三七诵《地藏经》亡者。他如:《》、《弥陀经》、《》等,皆可用于。
《地藏经》云:‘我观是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故,我辈当时时反省求忏,惕励修行。诵经拜佛,为己或代人,称为拜忏,又名,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求忏非为规避业报,乃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忏即在洗涤心垢,获清净解脱。目前通行忏法仪轨,系由历来依佛经所成,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
又称,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濯除累世冤业,遂依所撰《道场修证仪》,辑成此,至诚虔修,可解冤业。
又名千手千眼大悲行法,系据所作之。
又称,系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
又名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诸经所成。
又名,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多拜此忏。
此外,如:、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更形。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供鬼魂于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超荐其往生,非愚民迷信之作为。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忏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