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这道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命不仅使社会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命不仅使社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下载积分:2498
内容提示: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1|
上传日期: 16:46: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上传时间: 12:45:23&&来源: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9.(13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4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列举中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两项成果。(5分)
29.(13分)(1)蒸汽时代。(2分)影响: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4)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电力的广泛应用。(1分)史实:列强发动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3)领域:生物工程、计算机、航天技术。(3分)成果: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系列、籼型杂交水稻等。(2分。符合题意,答出两项即可)
阅读统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下面没有链接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QQ:&&谁会这道题:人类历史上的两次工业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引起了社会深刻的变化.据此请回答:(1 )两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两种新式交通工具?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哪两种动力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第一次工业革命:市场的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3 )汽(轮)船、火车;电动机和内燃机.(答完整才得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英国通史&&第十三章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第十三章& 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一、工业革命的成就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开始发展,最终导致人们一般所说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
经济发展的迹象首先在农业中表现出来,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经历了巨大变革,许多人把它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的发动者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因圈地运动而集中了土地,有条件进行集约经营。这时候英国已开辟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农业已经与商品经济联系起来,农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刺激生产的动力就会出现。掌握者较多资金的大土地所有者愿意向土地投资,以求赚取更多的回报。同时,一批沿着社会等级阶梯上升的中小约曼农成为租地农场主,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小块土地作抵押租种大片农场,悉心加以经营,从而为农业革命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农业革命的手段是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使用新的工具、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等,有些在东方农耕社会早就存在的传统耕作方式,如精耕细作、施放肥料等,在英国农业革命中被引进,并发挥了很大作用。新的耕作方法中包括条播(以及为此而发明的畜力条播机),这种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撒播做法,有利于精耕细作。更重要的是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一年中大麦、燕麦、小麦、豆类和无境等作物轮流种植,是一年四季都有作物在田里,传统的休耕制被废弃了,哪怕是冬天也可以种植芜菁(一种牧草),而芜菁可以喂牛羊,再加上秋天留下的丰盛干草,就可以让大量牲口过冬,而不必像过去那样,每到初冬就要把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牲畜屠宰掉,才能保证剩下的牛羊有干草吃。由此引起的相应变化是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牛羊肉,而不像以前,在漫长的冬季和春季只能吃腌肉、常常还是变了味的腌肉。在引进芜菁、使用轮作制方面名声最大的是沃尔波尔的姻兄弟、乔治二世的廷臣唐森德勋爵,他为此而得到一个“芜菁唐森德”的美名。当时的政治家有许多热衷于农业改革,比如托马斯.科克,后来成为莱斯特伯爵,就是个成功的改革家。他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泥灰增加地力,并进新品种,结果在15年中使庄园的收入翻了4番,40年里收入从两千多英镑变成两万多英镑。另一个乡绅罗伯特.贝克韦尔则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改良,他的牛、羊、马牲畜吸引了全欧洲的人去参观。畜牧业发展是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说:农业革命前的羊如狗一般大,现在的养则如同过去的牛。农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社会迅猛发展:年间,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每一个农民大约能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农业生产率提高47%。1700年英国谷物产量大约是1480万夸特,1800年增长到2110万夸特,增长率为43%,年间肉类销售量大约增加35%,在伦敦肉类市场上,1731年进货肉牛8.4万头,肉羊56.5万头,1800年分别增涨到11.4万头和75.6万头。然而,尽管农业生产在一个实际增长了许多,英国却从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原因是人口从582万增加到902万(英格兰和威尔士数字),粮食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而且工业发展吸收了更多的粮食作原料,结果粮食价格在18实际增长很快,从世纪初的指数100,增长到世纪末的指数250,即涨价一倍还不止。这个负担当然落到广大人民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头上,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农业革命发展了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长了英国的财富,但它还有一个无形的影响,即培植了贵族和乡绅的经营意识,使他们以生产为目标进行生产,并努力赚取利润。社会上层的谋利取向意义不比寻常,因为它向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楷模,鼓励人们去追求财富。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向来就鄙弃经营,而这个传统在英国是由上层社会打破的,这对塑造英国的民族精神和进取性格有重大作用,最终带动了全社会的谋利追求。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是个影响到人类命运的总体过程,最终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谈论工业革命之前,首先要了解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的工业状况。
“工业”(industry)这个词起先之一种品质,即“勤奋”,后来才有“产业”和“制造”的含义。工业革命前所谓的“工业”包括这样一些部门:工具和用具的制造(刀具、家具、衣物、器皿、车辆、首饰等等);其他部门如采矿、采石、冶金、建筑、造船等等。16世纪起毛纺织业越来越重要,成为英国出口的主要支柱,也是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所有“工业”都是手工操作,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利用非生物动力,比如水力或风力。从生产组织结构说“工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工作场地比如采矿、造船、冶铁,需要的人力较多,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分工。第二类是作坊,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从事某中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金银首饰、马车、靴鞋、衣帽的制作等等。第三类是家庭工业制,一家老小围绕一项工艺以此为生,全家动手,分工合作,家庭就是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组织形式在纺织业中尤其流行,而且散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英格兰北、中部,许多农户买一台纺织机或织机,农闲时纺织,贴补农业收入的不足。但后来副业反而变成主业了,纺织成了主要的生活来源,农民也因此变成手工劳动者,成为近代工人阶级的前身。
家庭工业制主要在农村地区盛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行会的实力比较小。此外,家庭工业制在新生的行业中比较容易形成,也是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行会的力量薄弱。17世纪起家庭工业制逐渐落入商业资本的控制下,商人提供原料分配份额,手工工人把配额领回家中完成,然后把成品交还给商人,由商人投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商人和工人间有可能存在表面上的金钱来往关系,如工人从商人处“买”回原料,加工完毕后在把产品“卖”给商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支付工资的方法,商人控制生产的全过程,工人只不过从事加工而已。在很多场合下,连表面的“买卖”关系都不存在,商人直接把原料发给工人,安固定标准回收产品,工人领取加工费,当然这就是工资。有时,商人还向工人提供生产工具,包括织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完全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在这种方式中大规模发展了手工业,而且把它和海外市场联系起来。18世纪,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许多人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作是“原工业化”,认为在工业革命兴起中,“原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在过去,一切工具都是简单工具,满足手工生产的需要。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织工一个人可以完成织机上的所有工作,不需要找助手帮忙。人们把飞梭看作是纺织工具改进的第一个信号;但飞梭仍然是手工工具,并没有改变工作的性质。
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使纺纱工序严重滞后,年间许多人试图改造纺纱工具,改变用手工纺纱的情况。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取得成功,他发明了一种机械,可以使一个人同时捻动几个纺锭,从而使纺纱的效率提高了几倍。这机械叫“珍妮纺织机”,珍妮是他女儿的名字。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一种水力纺纱机,他让棉花通过滚子碾压成细线,再在旋转的锭子上捻成纱。由于使用水力,纺纱的速度再次提高,节省了大量劳动。10年后的塞缪尔克朗普顿结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长处发明“骡机”(以为两者的集合),使防线又细又结实,大受用户的欢迎。而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梳棉机和绕棉机,使纺纱的准备工序也实行机械化。这些机械的发明又使织布工序的速度落到纺纱工序后,于是在1785年由牧师爱德华.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使用蒸汽做动力。尽管这部机器刚出现时效率很低,还赶不上熟练的手织工速度,但经过不断的改进它终于日趋完善,到1840年左右手织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状态;而到1860年,手织机几乎已经绝迹了。
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原因是纺织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从技术上说,纺织业很早就出现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许多工序都变成简单的手工劳动,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而技术要求较高较复杂的行业(如金银首饰、钟表等)及没有形成精细分工的行业(如成衣、制鞋等),这些行业的机械化就慢得多。
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詹姆斯.瓦特完成了这次技术变革。英国采矿业一直在使用一种叫“纽考门蒸汽机”的动力装置,可以借助蒸汽的冲力把矿井中的积水排到井外。1763年瓦特开始改造这种装置,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造成可以连续运动的蒸汽机。关键的发明是一根曲轴,以及与曲轴连在一起的汽缸。这种装置造成连续不断的机械运动,可以带动大批机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锻造一个与活塞密切吻合的筒形缸体十分困难,结果花了很大的劲才解决这个难题。蒸汽机制造出来之后,在很长时间里销路不好,因为一旦损坏,就找不到懂行的工匠去修复,瓦特必须亲自带着他的一班人马四处应急。此外,制造蒸汽机在当时也是手工劳动,因此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这种情况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而逐渐改变,最终导致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即机器制造业的诞生。1820年前后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人能够使用人自己制造的动力来驱动机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从这时候起,用机器生产机器,再用这些机器去生产其他产品,就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形式了。
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在炼铁业,以前使用木炭作原料,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工业革命期间改用焦炭,出现了相应的技术进步。后来,由亨利.科特发明搅拌法,直接用煤烧炉炼铁,此后煤与铁就成了工业化的两大标志,最终铸造一个钢铁的世界。,采煤和炼铁也发展成巨大的产业,而这就奠定了英国在全世界称霸的基础。在染布业,出现用氯气漂白的新方法,这不仅成十倍地加快了漂白的速度,而且增加了洁白度,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使英国的纺织品攻占世界,垄断了世界市场。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技术革新,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如前所说,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的。机器实际上是人手的延伸,早期的机器代替不了复杂的手工劳动,像制鞋、裁衣这一类工作它无法做,更不要说工艺水平高的钟表、首饰行业了。因此当时纺织、制钉、刀具这些行业早早实行机械化时,多数行业却仍然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行业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
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建立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他所设计的水力纺纱机必须使用水力,因此他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在厂房里安置许多纺纱机,让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由此,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着这样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着机器的转动有节奏的劳动。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工厂制最早在纺织业出现,后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工厂也就从乡村搬进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用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现安排。其中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里亚陶瓷工厂,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有一个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这样一来,原来意义上的“制陶工”就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上彩工等等,制陶工匠变成了制陶工厂的工人,他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就如同纺织工按机器的指挥工作一样。“工厂化”把英国制陶业改造成欧洲最优秀的陶瓷工业,直至今日“韦奇伍德”牌仍是陶瓷器的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工厂化数十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因为分工本身就可以是生产力。每一个工人在他自己的工序上都是行家里手,但同时他也降格成一个普通的熟练工,除了他专门的这道工序外,他其他什么都不会做。
各行各业都相继实行工厂化,比如家具、诚意、靴鞋、车辆等等。1872年,有一份官方的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迄至此时,工厂化过程已基本完成了,它与机器的使用、蒸汽动力的出现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
从技术的层面上说,工业革命还包括交通运输的进步。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一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在偏远山区还不乏人挑马驮。英国大部分河流不能通航,内河运输也很糟糕。这些情况导致英国的海上交通比内陆交通发达,海外市场也比国内市场活跃。18世纪初开始出现交通改良,首先是修筑公路,在大石块铺成的路基上撒碎石和沙,在夯筑路面,使其平整坚固,晴雨都可通行。修筑公路的公司可以设立关卡,以此收费盈利,这就刺激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公路发展很快。年议会批准了452项筑路申请,到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19世纪初,从伦敦出发的驿车驶往全国,公路能连接大小城镇。
与公路同时兴起的是运河,其目标是改进内河运输。公路不能满足大批量运输的需要,笨重的物品,如煤、铁、矿石、陶瓷器皿、木材等等,很难靠车马运行。为发展航运,1761年开凿了第一条内陆运河,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全长10.5英里,由布里奇沃特公爵投资建设,直接目的是把他领地上的煤运送到工业区。这条运河的开发引起全国开凿水运的高潮,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有4000英里的内陆水道,仅90年代就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运河连通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河流,显然对开通全国性市场起了重大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的建设。19世纪初期,一些矿区在铺设铁道,让马拉着有轮的车厢在轨道上行走,从而增加货运量。不久后,许多人尝试用蒸汽机带动车厢,1814年乔治.史蒂文森获得成功,他建造了第一台用蒸汽机做动力的铁道机车,可以在轨道上运行。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由史蒂文森设计的“火箭号”机车作动力牵引,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也不仅体现在成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
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铁路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过去一两百英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则只是近在咫尺。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于是生活的节奏也就加快,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时间就是金钱。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火车还进一步教会人们遵守纪律,因为铁路本身就体现着强制,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当然,所有这些都不是铁路单独创造的,但铁路确实引起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总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了,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高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靠农业生存。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年有增213.9%。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是0.9-1%,年以超过3%。这个数字虽不如20世纪有些国家发展速度那么快,但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惊人的,有些经济史学家曾测算:在工业革命之前,每1000年人类的生产能力才增长一倍;而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则加速翻倍。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他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厂,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为此专门修建一个“水晶宫”,长560多米,高20多米,全部用玻璃钢架搭成,占地37000多平方米,造价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加英国厂商的产品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展览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气锤、运行的机车,无不显示着工业的雄伟命脉。博览会向全世界宣告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但英国只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0.2%,人口在当时只有1000多万,远比欧洲其他国家少得多。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在100多年时间里能够领先于世界,完全得益于它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许多人提出不同解释。有些人说英国的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有些人强调圈地的后果,认为圈地运动把农民赶离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寻找出路。有些人说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让英国的工业得以发展。还有人认为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英国式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于实际么,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场。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能力。对这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论证,杰里米.边沁则从理论学的角度予以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论证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纯粹的经济规律不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杰里米.边沁告诫说: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追求到它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够实现。斯密——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革命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他一方面使英国顺利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同时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给后来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 二、保守主义政治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政治上进入一个保守时期。这个现象后来在许多国家都出现过,即经济突变与政治保守同时存在。在英国,从18世纪80年代起即出现托利党的持续执政,一直维持到19世纪30年代。
小皮特在1784年议会选举中获胜,当时没有人预计到,这开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乔治三世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小皮特,但实际上,小皮特非常难以对付,他重组了托利党,有人称之为“第二托利党”。
小皮特是老皮特的第二个儿子,他发迹于辉格党,却转向了托利党。小皮特上任时似乎是另一个“国王之友”,但他很快就结束了国王的个人影响,政党政治从此就不再受动摇。他上任后首先解决财政问题,把辉格党在任倡导的“经济改革”执行到底。他取消一批闲置的管制,加强对官员的财政监督,努力堵塞贪污漏洞。他修改关税,使走私活动无利可图,减少税收,简化收税手续,节省了行政开支,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表现出他是一个精明的理财人。1783年和1785年他还两次提出议会改革的方案,针对议席不合理的分布,企图作出某些调整。但如果这些改革真的实行了,就有可能对他的最随着造成损害,因此他并不真心实意地推行改革,不过这也足够让他树立一个革新者的形象了。然而,到后来,随着欧洲时局的变化,小皮特的改革形象逐渐消失,保守色彩日益显露,最终成为托利党的代言人。
1787年法国政局开始动荡,1789年发展成革命。革命之初,英国朝野上下普遍为之欢呼,认为它体现着英国政治制度的理想。但不久后,上层阶级改变态度,他们认为法国的事态已经使英国制度受到威胁,尤其是雅各宾专政,已经动摇了现存秩序,发展下去,英国也会出现了类似事态,人民革命的阴影已笼罩在英国上空。1790年10月,爱德蒙.伯克发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书中对法国革命进行猛烈抨击,同时对保守主义作了集大成的阐述。他提出习惯与守成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若放弃传统,会造成社会的整体崩溃。后世人认为:伯克的这本书是英国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伯克自己则是英国保守主义之父。伯克的著作是一个信号,表明上层阶级已转向保守。1791年,辉格党在法国革命问题上发生分裂,伯克在议会辩论中阐述他对反对革命的观点,福克斯则起而应答,为法国革命进行辩护。这以后,辉格党就分成两派,少数人与福克斯、格雷站在一起,支持法国革命,并且同情英国人民的议会改革要求。许多人赞成伯克的观点,一点一点地向托利党靠拢。1794年,波特兰公爵率绝大多数辉格党人投入托利党阵营,剩下的辉格党人则退回他们再乡间的田庄,只偶尔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露一露面。
托利党政府对民众的改革要求进行镇压,生怕一小点松动都会引起法国事态的重演。它压制民间的改革团体,逮捕其领导人,对他们进行审判。它好几次通过议会法令停止实行人身保护法,从而可以不经过审判就关押人。它还制定法律,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而这些自由却正是关荣革命的成果。这个时期的托利党统治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保守的一个时期,人民的权利受到限制,许多人遭受政治迫害。但是在经济政策上,托利党政府则逐步接受自由经济理论,他们放手让经济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出现普遍的贫困现象。
1801年,小皮特就爱尔兰问题提出解放天主教法案,乔治三世不肯接受,于是小皮特辞职,由他的追随者亨利.阿丁顿(后受封为西德莫斯子爵)接任首相,继续推行小皮特政策。但阿丁顿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执行不力,结果由小皮特再度组阁,于1804年再度出任首相,一直到1806年他去世为止,这时,反法联军在战场上连受重挫,形式对英国十分不利。小皮特去世时只有47岁,他是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事实上开创了近代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传统。
小皮特去世后,组成一个两党都参加的联合政府,号称“全人才内阁”,实际上由辉格党占据优势,福克斯是内阁首脑。这届政府最大的成就是废除了奴隶贸易,规定从日起禁止贩奴,并指令英国海军在海上来接各国船只,必要时使用武力强制禁止贩奴。禁奴运动至此取得重大胜利,在这个运动中,小皮特的好朋友塞缪尔.威尔伯福斯起了重要作用,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个保守派,但一生致力于人道主义事业,而且是一个卫斯理宗信徒。1806年秋天,福克斯也去世了,这使辉格党失去了公认的领袖,也丧失了他们在将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唯一的一次掌权机会。此后托利党重新掌权,直到1830年。最早出面的是波特兰公爵,但实权掌握在斯宾塞.珀西瓦尔手中,后者在1809年接任首相,成为正式的领导人。珀西瓦尔在政治上极其保守,甚至可以说反动,他对国内的压制非常严厉,1812年他被人行刺,但刺杀他的人并没有政治动机,只是为发泄个人的不满,然而老百姓对他的死大声喝彩,欢呼上苍除掉了一个暴君。
但托利党的政策并未因此改变。利物浦伯爵继任首相,他虽然态度温和,却并不打算改变托利党的既定政策。在他的政府中西德默思和卡斯尔雷子爵其重要作用,前者在内政、后者在外交方面贯彻保守方针。1815年,拿破仑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托利党对内抵制变革、对外反对革命的立场丝毫没有变化。小皮特的追随者已经把托利党带上一条危险的路,这就是不愿对现状做任何改变,哪怕变化非常小,而且有利于维护现有秩序也罢。
战争期间英国和爱尔兰的关系发生变化。18世纪初,英、爱关系已有所缓和,这主要是由于英国方面发送了对天主教的压迫,许多限制性法律未加以严格执行的结果。美国革命时爱尔兰站在英国一边,组成许多志愿团,帮助英国防备法国入侵。但武装的志愿团队也使爱尔兰得到与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1782年爱尔兰议会得到独立的立法权,亨利七世时期就制定的法律被取消了,爱尔兰可以自己召开议会,自己通过法律,但1788年发生的事表明这种状况可能在英、爱关系上引起麻烦,当时乔治三世精神病发作,英国议会指定摄政王,但对其权利加以限制,爱尔兰议会也接受了同一个摄政王,但并未按英国的要求限制其权力。这表明:爱尔兰已经太独立了,有可能在某一天找另一个人当国王,与英国政治完全分离。法国革命爆发后爱尔兰受到巨大震动,北方新教徒要求对爱尔兰议会进行改革,为争取南方天主教徒的支持,他们表示愿意让天主教徒得到政治权利,也就是获得选举资格。同时,南方有发生佃农攻击地主的事件,这使小皮特下决心采取措施平息局面。1793年他制定一项法律,是天主教徒获得选举权,但仍然不可以有被选举权。爱尔兰局势平息了几年,但要求进一步改革的呼声很快就出现了,而且乘法国革命之机越来越激烈。1798年一批激进分子发动起义,希望在法军援助下解放爱尔兰。但法国的援军未到,起义则很快失败了。小皮特下决心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于是就在1799年提出一项兼并爱尔兰的方案,为使爱尔兰方面接受兼并,他一方面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控制新教徒,另一方面有对天主教徒许诺让他们得到被选举权。在这种情况下,“爱尔兰合并法”获得通过;但当小皮特打算履行他的诺言实行天主教解放时,国王却不予批准,导致小皮特辞职。
“爱尔兰联合发”规定从日起取消爱尔兰议会,由爱尔兰派32名贵族和100名平民参加英国议会。这以后,英国的正式名称改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原来的“杰克联合旗”也加上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旗成为新的国旗(即现在的“米字旗”)。爱尔兰合并巩固了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但与苏格兰合并不同,爱尔兰的合并是强制的,多数爱尔兰人并不支持。爱尔兰没有从合并中得到好处,相反它变得更像是英国的殖民地了。占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没有完全的公民权,他们仍受歧视性法律的限制;爱尔兰人民多数耕种英籍地主的土地,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交织在一起,宗教分歧则使双方的差异更加明显。自英国兼并爱尔兰后,爱尔兰问题就成为英国脖子上的一根绳索,至今都未能完全解开。
& 三、反法战争
1793年英法开战,英国卷入长达22年的持久战争。这次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战争把整个欧洲都牵了进去。
战争的导火索是法军进占比利时,英国认为这威胁了它的传统盟友荷兰,因此向荷兰保证,在必要时予以武力支援。但战争的原因比这深刻得多,首先,英国把低地地区(即尼德兰)视为自己的门户,任何大国占领它都被视为威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这样处理的。其次,英国已对法国的事态感到痛恨,舆论界充满了反法情绪。英国统治层本希望法国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但1972年9月以后,法国的政局日趋暴烈,君主制保不住了,这显然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造成潜在的威胁,英国因此希望扼制这种势头。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英法间长达100多年的争霸拼斗,英国在这场斗争中已出具优势,它不希望革命的法国扭转这种局面。事实上,随着拿破仑战争的进展,英法争霸的实质越来越清楚,就法国方面来说,拿破仑政变后战争的正义性就已经不存在了,双方的争夺就是在争夺欧洲,争夺世界海洋的控制权。
日法国向英国宣战,战争由此开始。英国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参加的又奥地利、普鲁士、撒丁王国和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和俄国也参加进来,但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战争起初对盟国有利,但很快在法国出现雅各宾专政,法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被充分调动,法国武装力量打退敌军,甚至在1795年还占领了荷兰,第一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年法军在意大利取得胜利,它打败了撒丁王国,迫使奥军撤出意大利,并割让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海上受挫,其海上优势受到威胁。法国兼并了荷兰和西班牙的舰队,1796年甚至打算入侵爱尔兰,只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才没有得逞。1797年法军入侵英国本土似乎已迫在眉睫,但这时,两场海战拯救了英国的命运,也拯救了英国的海上优势。其中一场海战发生在圣文森特角,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舰队;另一场海战发生在英吉利海峡,英军打败了荷兰舰队。在前一场海战中,霍雷肖.纳尔逊发挥了杰出的作用,不久后,他就要在英国海军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
这时,拿破仑已经在法军中声名显赫,意大利的战役就是他打的。英国的海上强权使他认识到他无法直接进攻英格兰,于是就转而去切断英国与印度的通道,企图摧毁英帝国的基础。1798年他率领一支陆军占领埃及,但是纳尔逊的海上力量却消灭了法国舰队,切断掉了拿破仑的供给线。于是拿破仑不得不承认受挫,1799年秋天他只身返回巴黎,不久后发动政变,建立了拿破仑专政。
这是第二次反法同盟已经形成,英国出钱,俄、奥及一些小邦国家则参战。1800年俄国与奥地利闹翻脸随即退出同盟,拿破仑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奥地利,瓦解了第二次同盟。在此期间英国陆军在荷兰受挫但它的海军仍维持优势,它占领了荷兰在东印度群岛的许多领地,并且从法国手里夺取了马耳他岛。1801年纳尔逊还攻击了中立国丹麦的舰队,使拿破仑利用中立国海上力量的企图落空。这以后英国海军在地中海打败法国舰队,并将法军赶出埃及。此后双方都无力再战,1802年签订亚眠条约,法国答应撤出埃及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英国则放弃其攻占的多数领土,但保留了锡兰和特里尼达。
和约仅维持了一年多时间。英国对和约的条款十分不满。法国控制着欧洲大陆上许多地方,对英国的商品实行封锁,这时候,工业革命已在英国如火如荼地展开,限制英国的贸易,无疑是卡住英国的脖子。1803年春英国主动宣战,战争重新爆发。这次参战的主要是俄国和奥地利,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随后就准备进攻英国。1805年,英国国内非常紧张,随时准备迎击法军登陆。但纳尔逊的海军牵制了法国舰队,使拿破仑大军无法渡海。10月21日,英国海军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加附近迎击法、西联合舰队,击沉一艘、俘获17艘敌军舰艇,英舰则无一受损。法、西联军有7000人伤亡,英方仅战死450人,受伤1200人。这使英国海军力量的决定性胜利,此后直至战争结束,法国实际上已无力进行海战。这场战斗奠定了英国在后来100多年里的海上霸主地位,使英国有可能建立一个横跨几个大洲的世界帝国。但纳尔逊在这场海战中却丢失性命,直至今日,他都被看做是英国海军中最杰出的将领。
虽说英国在海上取得重大胜利,法国在陆上取的更伟大的战果。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打败俄奥联军,奥地利退出战争。1806年,拿破仑攻占柏林,几乎灭亡普鲁士。1807年他又打败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事实上控制了整个西欧。这时法国的唯一对手就是英国了,不制服英国,法国的霸权地位也就不牢靠。但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掌握着强大的海军力量。特拉法加海战后,法国没有能力在英国登陆,也无法在远洋争夺殖民地。于是,拿破仑于1806年颁布“柏林赦令”,规定在法国控制下的一切国家不得与英国进行贸易,违者严惩。英国则在1807年颁布“枢密院令”,宣布对一切参加拿破仑“大陆封锁”的国家实行反封锁,英国海军可随时缴获其商船商品。拿破仑再以“米兰赦令”作答,规定对任何出入英国港口的船只,一旦进入法军的控制区,即可加以没收。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对英国商业造成损害,并且是1811年出现的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但英国工业的优势已经很明显,英国商队还控制着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比如茶、咖啡等等。大陆封锁给各国人民带来许多不便,尤其对各国统治者,他们希望享受英国的工业品,于是就出现许多走私活动,而拿破仑的严厉镇压反而引起普遍的不满,促成了各国反法的情绪。为使欧洲的封锁不留漏洞,拿破仑又在1807年占领葡萄牙,并于1808年派大军进攻西班牙,从而引起西班牙人民的强烈抵抗,这成为拿破仑失败的第一根绞索。1812年,俄法矛盾因大陆封锁等问题而日趋激化,促使拿破仑发动侵俄战争,而这又是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导火线。
1808年,英国派阿瑟.韦尔斯利率军进入葡萄牙,参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抗法战争。这原本是一次战略性的骚扰行动,目的是牵制法军的主战场。但在韦尔斯利指挥下,它变成英国陆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了。由于得到西、葡两国人民的强力支持,英军与法军巧妙周旋,最后牵制住一支30万人的法国大军,有力地支援了俄、普、奥等国在北方的战争。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战场受挫,而英国则迫使法军于1813年败退法国边境。到这时,战局已基本上明朗了,法国的失败指日可待。“半岛战争”是英国陆军在拿破仑战争中最重要的贡献,韦尔斯利战功显赫,1814年受封为威灵顿公爵。
但更大的胜利还在后面。1814年,俄、普、奥联军已攻入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并恢复波旁王朝。1815年春,拿破仑又从囚禁他的厄尔巴岛上潜回法国,重新夺取权力,组织“百日帝政”。6月16日,他在比利时的利格尼打败由布吕歇率领的普鲁士军,6月18日在布鲁塞尔附近的滑铁卢与威灵顿率领的反法联军决战。威灵顿的68000名联军与拿破仑的72000名法军对阵,联军抗住了法军的一次次冲锋,从上午一直到傍晚。这时,布吕歇率领联军赶到,法军大败,伤亡25000人,另有9000人被俘。这以后,拿破仑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了,于7月15日向英军投降。为时22年的战争终于结束,英国是最后的胜利者。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举行会议,签署了已经在巴黎确定的和约,并安排战后的欧洲格局。英国力主维持法国的原有疆界,不对其实施报复性制裁。这一安排使“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维持了大约100年,没有出现全欧性大战。但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旧制度”也全面修复,从而为层出不穷的政治动荡埋下了祸根。根据和约,英国归还在战争中夺取的法国殖民地,但留下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多巴哥和圣卢西亚。除此以外,它又在维也纳会议的分赃中得到赫里果兰、特立尼达、马耳他、锡兰和好望角等地,这些地方多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为英国确立庞大的世界帝国铺设了框架。英国在战争中彻底打败法国,从此以后法国不再是英国的主要对手,欧洲的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在维也纳会议上组成了“四国同盟”,由“英、俄、奥、普四大国参加。战后初期,四国同盟不仅处理欧洲的国际事务,而且干预欧洲的各国的内政,维护欧洲的”正统秩序“。这一保守的格局要到20年代才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要到下一章叙述。
对法国的战争还引发另一场冲突,即英美战争。战争主要是由英国干预美国与法属西印度殖民地的贸易引起的,根据枢密院院令,英国海军应封锁法军控制下的所有商业口岸,并没收从事贸易的船只,于是美国船只被没收,美国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战争于1812年爆发,陆战主要在加拿大边境地区进行,海战则多数是小型的遭遇战。到1814年,欧洲战局趋于完结,英方腾出手来向美洲增派兵力,开始扭转不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同意停止战争,并于年底缔结根特条约。双方相互撤出被占领的领土,英美战争以平局告终。
总之,18世纪80年代至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变化的时期,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对内的保守政治和对外的持久战争时期。这些情况都对英国造成长期的影响,促使英国在19世纪发生重大的变革。
作者点评:
保守主义的政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是否也是一种”规律“?世界上好像有不少国家有过这种经历。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在一个极端保守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经济创新与政治守成同时出现,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政治上的保守不仅表现在对内的压制上,而且也表现为而且也表现为充当国际旧秩序的宪兵,在二十多年的反法战争中,英国与欧洲最古老的旧势力结成同盟,与革命的法国顽强地对抗。保守的政治外观与剧烈的经济变化互为表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不过不能忘记,英国这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仍然是最“自由的”,其他任何国家不可望其项背。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与政治制度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新的变革就会出现,到下一个时代,就出现了英国的“改革时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革命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