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学生健康的心理

浅谈美术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影响力
浅谈美术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影响力
&& 阅读: 次
浅谈美术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影响力
&& 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 张志萍
摘要:美术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方实践证实美术教育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德育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小学生的美德行为培养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养成以及美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美德行为;美术教育;德育教育;美德教育
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培养经常受到教育方针政策、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升美术教育的影响力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在十八大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科学、有序、健康的小学美术教育活动。
一、以十八大教育方针为指导,为美德行为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无论是教育方针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都要求我们能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始终围绕学生“美德行为培养”的目标,通过美术教育课向学生灌输传统美德思想,增进学生对美德行为的认识,为学生培养美德行为奠定理论、感情和思想基础。小学生的美德行为包括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思想精髓为基础的爱国爱家爱民、诚实、勇敢等美德行为品质,以及一心为公、尊师重道、勤劳勇敢、讲礼貌、讲卫生等美德行为习惯。
二、遵循行为养成教育方式,实现美德行为培养的基础建设
根据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要求,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小学生美德行为培养需要经历长期的基础建设和贴近现实的教育实践两个重要阶段,而且基础建设和教育实践都需要遵循操作简单、时效性强的原则。
1、潜移默化灌输美德思想
&& 小学生美德行为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以美德思想为基础,在美德思想的约束、规范和指导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所以,对小学生美德行为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对小学生进行美德思想的灌输和培养。在美术课中,利用历来的艺术大师们认为“德为艺先”、“学画者,先贵立品”、“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立德”……,这些大师们不但画艺精湛,而且高风亮节,让人更加敬仰。因此在美术课中,应潜移默化灌输美德思想。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 2、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是指小学生认识美、判断美以及在美德思想指导下实施美德行为的能力,是培养美德行为的基础。根据美德行为的培养要求,我们需要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审美能力等基本素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小学生美德行为培养奠定基础。
首先 ,美术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美术教学中作为范例的美术作品本身便融合了多重道德规范和思想品德精神,美术教育中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宣讲、分析等方式实现教化众人的目的,有助于完善人们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近年来,贵港市比较注重美术教育的影响力。特别是今年,结合贵港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举办《荷花文化节》活动。活动通过对荷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宣传,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荷花及贵港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荷花文化,打造贵港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适当的美术课程内容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爱花爱荷城的热情。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教学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其次,美术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德国著名诗人和哲学家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在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审美情趣的主要作用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学生对美的事物比如美德行为的感受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种属于精神层次的愉悦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感知美德行为,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美德行为进行准确、直接的审美判断。在美术欣赏课中,组织学生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美术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奥地利美术教育学家西泽克曾说过“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也有这样的目的,通过美术教学帮学生发展认知与智力,开发学生的独创能力,也是学生美德行为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美德行为的重要表现。例如在学习《一道拿手菜》手工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创新做一道菜,学生亲自动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美术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之中具有美好结构和形态的事物的鉴赏和识别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美术驾驭培养人从主观感受、情感探索等方面想象和理解美的事物的能力。在美德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可直接将美术教育中美的事物置换成为美德行为,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理解、鉴赏和识别美德行为的能力。
3、奠定学生美德行为感情基础
美德行为的培养还需要有强烈的感情基础,这一点也可通过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来完成。美德行为的感情基础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学生对美德行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培养自身美德行为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的美德行为培养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从而加强学生对美德行为的接受程度,加快美德行为培养速度。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曹中平曾说过:“对于儿童来讲,艺术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并且被儿童所接纳。”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学生的美德行为培养正是对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三、有效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推进美德行为
有效地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能从小学生的心理建设、行为约束等方面提升中学生对美德行为培养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从而推动小学生美德行为培养的进程,提升美术教育对小学美德行为培养的影响力。
1、通过美术教育加强心理建设活动,推动美德行为培养
心理因素是影响小学阶段学生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行为中无论是美德行为还是一般行为方式都带有明显的心理特点。由此可知美德行为的培养深受小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心理因素对学生美德行为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要依靠美术教学尽量排除小学生中心理问题道德影响。一方面借助美术教育的正面教育能力,锻炼学生在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素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对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感化教育,抵抗、弱化不良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比如来自学生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
其次,要依靠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一方面利用美术教育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作用,用美术作品中的美好品质来感化“治愈”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利用美术中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等艺术特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治疗”学生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美术教育使小学生的行为道德、思想品德素质等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在美术教育中,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接触绘画、手工、传统艺术等内容。以美术的独特美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通过美术教育扩大行为约束能力,促进美德行为培养
小学中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教育者可以依靠这种约束能力来纠正学生中一些不符合德育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德育行为的使用和展示。这两种相对的行为方式在长期的美术教育中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变化,最终实现了改正不良行为方式,培养美德行为的目标。比如,在美术教育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纠正学生在美术教学课上做出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的不良行为,与此同时鼓励并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坐姿端正等正确的听课行为。
由此可见,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同样具有艺术教育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获得的能力既是小学生培养美德行为的基础条件,又是推进学生美德行为培养的主要动力,对培养中小学学生美德行为有重要影响。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09:18:36 来源:河北移动校讯通 作者:保定唐县第一小学教师
辉 点击次数: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通过从小培养出来的。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考试焦虑、社交恐怖、人际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导致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承受挫折”的基本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运用学校教育资源,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忱、平和的心理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怎样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呢?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1、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反之,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充满视觉听觉上污染的环境,必然使人厌恶、焦虑、烦燥、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二、 开展各项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有其共同特点,主要有: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技巧,和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要么关系冷淡,凡人不理,要么关系紧张,剑拔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没有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发生冲突或交往不当。异性交往似乎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永恒话题,现在也是一样的备受学生关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干涉自己太多,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针对这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往工作总结式的班会特点,逐渐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互相探讨。一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主题班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从为什么欣赏别人,如何欣赏别人等方面进行讨论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他人,对待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从学生的感性问题入手,诸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自我保护等,分层次设计问题,设置特殊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的开展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主要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讲青春期教育,侧重于生理方面,对于一些青春期身体保健,应注意的常见病症应有详细的讲解。心理老师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包括有生理方面,性意识方面及自我保护等内容。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们了解更多关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知识,揭开一些困扰自己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起到青春期教育普及的目的。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加强师生间沟通等,使全体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部分是对于家长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可利用学生家长会为家长们作心理指导讲座,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团体咨询在学校教育的扩展,它可以是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全校或某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进行的,有利于列入学校教育工作安排,有利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它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就心理健康的知识及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它成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它不是心理学的教学,掌握心理学的有关名词概念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学的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实际,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和干预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要讲授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怎样进行自我调适以及怎样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既要解决学生中的现实问题,又要有效地防止新的问题产生。所以我们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防止学科化的偏向。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人的感受与体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碰撞的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也只能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所以在教学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要以实践和活动为基础展开,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需要讲解外,主要是以群体参与性的活动形式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心理素质各个方面的水平都要呈螺旋式上升与提高,内容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每堂课的具体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的问题或困惑,即贴近学生实际,因为我们并不强调学生应得到什么结论,而是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调动起来;教师是指导者,以正面引导为原则,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通常以个案导入引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可创设某种模拟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也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诉说或在辩论中明理。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必要途径,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如何提高其实效的问题应认真考虑。活动课上热热闹闹,课后学生一无所得,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作为指导教师,准确地把握活动目的和有效组织活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感受与体验越深,教育效果越明显。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互动的情境,就学生切身关心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地倾诉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互动的情境中沟通、分享,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与改善。在学校里,由于最熟悉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人是班主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组织和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承担,但也有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的。一般每周一节,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或活动课时间安排,课时可长可短。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宣传阵地,如在校园广播、黑板报、壁报、校园期刊(学生手写小报)等,开辟心理健康园地,让关心心理健康成为全体学生自己的事。四、面向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出现青春期躁动和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来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力求相互信赖,注重情感,并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诊断症结,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以获得心理疏导的圆满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课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碍,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就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人员进行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一般要求由专业人员担任,他们具有必需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必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情,体察他们内心的苦恼,协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解开心头的疙瘩,跨过障碍,恢复情绪上的平稳,顺利度过当前的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心理咨询和社会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不同,后者的主要对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心理基本健康并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只不过现在遇到了难题,心头的疙瘩解不开,对周围的人以及对自己又不相信,持有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故而前来寻求帮助。所以从观念上讲,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病人”,防止心理辅导医疗化的倾向,要把来访学生看成是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接纳。反之,学生可能会心存疑虑而不会来,或者即使来访,他所抱的希望也不会多大。以同情、理解、体谅的态度倾听学生倾诉自己的苦恼是关心和接纳的第一步。心理咨询的指导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完全地、完整地向教师吐露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如果教师能热情关注,以同情、理解和体谅求得共感后,学生的亲近感更为强烈,从而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内心世界。有时学生的诉说不完全、不完整,或者只说了一些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心灵深处,这不利于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又需要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作出必要的承诺,隐私保密,不向外传(对有可能出现恶性变化倾向的需要向有关方面转达或通报)。要帮助学生解除顾虑,让学生勇敢地坦诚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心理咨询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咨询的方向性、实效性,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把握咨询进程,即在倾听时要迅捷地思考,如采取什么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如何设计咨询会谈过程、如何通过会谈帮助学生澄清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准备安排几次会谈等,并随时调控咨询进程。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活动,当学生倾诉内心困惑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困惑或苦恼的成因。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有的比较单一、明显,有的比较复杂、隐蔽;有的是现实引起的,有的则有历史渊源。对单一的明显的成因,可直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对比较复杂的也不明显甚至有其历史渊源的成因,教师和学生就要共同分析。教师的分析要因势利导,逐层深入。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学生是否在单亲家庭生活的、以前是否受到过伤害、家长对他的学习压力怎样、社区环境的影响如何、最近有无遇到突发事件等,这样能使成因分析透彻,使学生口服心服,有利于下一步的指导。指导是以会谈形式进行的。根据学生的问题,在分析成因的同时就可以提出或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在帮助学生作出抉择前,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抉择过程中的内心冲突,因为这个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反省,这种反省就是追根溯源,实际上仍然是成因的分析。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各种影响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但作为主观方面,心理问题总是由个体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引起的,改变认识的过程就是调适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省后才能看清自己心理问题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认识,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合理的正确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在会谈中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是心理咨询的关键所在。咨询效果的观察也十分重要。会谈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观察来分析指导效果,控制咨询进程;同时在咨询后也要通过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观察来看他的心理状态改善得如何,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效,就要继续安排咨询指导。总之,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增强,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渐减弱的“换档”关键期。抓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普及性网络研修
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在每学期的民主评教活动中,老师们总是问我,学生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你看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心理教育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浅谈我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 一、积极创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愉悦的氛围,如果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必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创设愉快的氛围,就能使学生身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并且彼此接纳,从而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景;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合作的方式解决作业难、大、多的问题等等。还有,教师在教学应的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避免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控制技巧,不要挖苦、讥讽学生,不要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后进生。
&&&& 二、营造成功氛围,增强成功的自信。
&&&& 成功始于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撑人类生活的基石,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我在美术课中,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不针对一个学生的作品进行批评和当场责备,因为学生喜欢学习,首先是喜欢这个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我得出这个结论,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看见他们充满自信的神情作为老师我,更加坚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利用巧妙的讨论将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为此,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积极性非常高,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看见他们充满自信的神情,作为老师,我更加坚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优秀学生的作品更是为学校增添光彩,获得全国,省市的美术比赛的好成绩,由此可见,巧妙应用心理知识进行教学,是我成功的法宝。
&&&&& 三、享受音乐,调节情感。
&&&&&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无国界的,美妙的音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局,每一个动听的音符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现在学生的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由此产生许多造成许多人走向歧途,为此我就选择许多轻松音乐,如《古筝》《钢琴》等音乐在课堂进行播放,产生一个奇迹,学生绘画无法安静时,音乐一响马上静下来,有的还随着音乐节拍进入状态,使紧张课堂氛围轻松起来,我记得一个心理学老师讲到,我们听音乐时,我们的大脑就产生让人愉悦的脑电波,它可以改变人自身产生的压力,从而改变人情绪等,现在孩子每一节课都是在轻松温馨的环境里学习,也证明一点,绘画是平面的艺术,音乐是立体的交响乐,心灵就是开启心理健康的传播器,而老师就是走入学生心理世界的引路人。
&&&&& 四、享受生活,走入社会。
&& & 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里,为此,通过组织到河西学院参展的好机会,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理解更加充分深刻,让他们觉得学习美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业也应用在日常的逛街,看电视,买东西等方面,使学生明白美的东西来源于生活本身,生活中处处是美,我建议他们去书店,看美术方面的资料,逛商场,看橱窗的布置,让学生在生活里体会和感悟,所以,当学生们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就兴奋的交流着各自看到的不同事物,然后我就布置非常适合现代家庭的装饰画,不同的命题创作,学生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各种材料来完成作品,有的剪贴画,有的用水粉完成,有的用黑钢笔完成,还有的用毛线的等等来创作,还有的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各自对生活的热爱和有个性的感受。
&&&&&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坚信,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都蕴含着新课程的生长点,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将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健康的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