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 李蓓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二、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歌曲中赞美家乡的更是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但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新旧对比,突出社会主义祖国的可爱,自1949年开始,经过将近6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在科技进步方面,&嫦娥一号&卫星高新技术多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我们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使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无理轰炸后,各地大学生的学习高潮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有力的证明,通过这些鲜明的例举,更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四有&新人。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总之,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德育教育的几个方面既不能孤立地看待,也不能混为一谈,德育教育要通过地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完成,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地理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效果也肯定是相当明显的。状态:离线状态:离线
日志总数:8 篇回复总数:0 条留言总数:0 条日志阅读:1601 人次总访问数:6362 人次
首页 >> 查看zhengfanning发表的博文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9:50:24|by:zhengfanning]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 键 词:地理课程 德育教育 地理道德教育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发挥地理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拥有环境意识的全球观、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其它媒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地理学科的思想德育教育优势,实现地理学科的思想教育的课程目标。& & 当前,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课程教学如何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能力培养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地理课程教学如何吸纳地理科学的新观念、新成果和新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现阶段我们在地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新的课程理论和教师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把一定的社会标准和道德规范,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学生个体良好的思想素质的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实施的,地理课程就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地理课程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表现在:& & 一、德育教育是新的地理课程标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最近的课程改革中,推行了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对于地理课程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在7-9年级的地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如果说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忽略德育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完整的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教育的使命。& &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地理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学科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表现在地理课程中就是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而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区域地理中有关我国的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载体,有关世界其它地区的内容能够扩大学生的心胸和视野,能够使我们与其它国家友好交往,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研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对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其重要。人文地理部分则深刻地阐述了资源、粮食、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问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德育素养至关重要。& & 三、德育情感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地理课程的教育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还表现在情感上。地理课程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课程给予学生的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地理事像和人们在实践中的切身经历。通过别人或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便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如何处理洋垃圾进口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的地理教育不仅强调知识、技能,而且要发挥地理课程的情感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与资源意识,使年轻的一代从小就知道怎样认识周围的环境,思考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确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他们成为新一代活跃的、对下一代负责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决策中,运用地理观念,善待环境,处理好人地关系。通过“英国洋垃圾事件”,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安全等项目上”,能具有独立判断并作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作出判断,不仅在技术上是正确的,而且也应该包括对社会道德、自然环境的思考。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许多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就人类社会的影响层面而言,并不是人们知识的贫乏和认识的局限,而是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偏差。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趋向于前者。通过对生活中例子的剖析,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个例子使学生对责任感概念较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于全球经济日益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如何来处理类似的矛盾问题,需要我们的不仅仅是感情用事,而是要树立如何维护自己民族权利的意识,改变过去只注重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做法,强调国际包容、理解和协调,培养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观念、精神和素质,唤起青少年对于世界问题的、人类共同未来命运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懂得正确地理解、承担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 &四、德育与地理课程的融合促进地理道德观的形成德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还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的道德标准,这些德育内容与地理科学融合的结果,就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施就是地理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部门或个人缺乏地理道德修养,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他们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强调区域开发和GDP的增长,不惜以毁坏子孙后代的发展环境为代价,使我国大量的地理资源被破坏和浪费,导致许多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地理道德教育,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和共同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内容:& & 1、人口道德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现实矛盾的冲突,一些人在人口观念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传种接代的思想余瘤在一些地区又有些抬头,对学生加强人口道德观的教育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人口无序的增长,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压迫着我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影响着今日世界各地居民生活与生存的质量。由此可见,我们应建立起更新的人口道德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这是时代赋予地理课程责无旁贷的教育义务。& & 2、环境道德观: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是建设者,也是破坏者。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也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理环境的破坏使地理课程教育的责任更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理直气壮地宣传:破坏环境是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如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物运至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祸害当地居民,这更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懂得运用各种法规和环境伦理道德,向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丑恶行为作斗争,做坚强的环境卫士。& & 3、资源道德观: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界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许多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可再生资源系统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如果我们不具备良好的资源道德观,不注意合理、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资源枯竭,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理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新的资源道德观,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生态道德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膨胀等,使全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我们不得不向全社会呼吁,努力建立起维护生态平衡的地理道德观。使学生懂得破坏生态,本质是对人类生存权利的侵犯与剥夺的反人道主义的行为。同时,要使每个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另外,我们应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理念。& &五、德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在学生学习的各种途径中为了将地理课程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地理课程目标,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挖掘各种可能,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将地理道德贯穿其中。& &&&1、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一种情感、思想、观点,都要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的。”地理学科是思想性极强的学科,许多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本身就生动地体现德育思想。所以,寓德育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地理技能的形成、地理观念的产生,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道德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生活中新的地理事件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感情的升华。例如5.12的汶川地震、西藏自古就是中国国土的一部分、低碳经济等。教师不但要引入这些名词,更应该赋予这些地理名词正确的地理含义,使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就蕴藏着这方面的地理观念,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地理道德的转变。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可以将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引入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会生成“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主题提示我们要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接着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如减少“便利消费”、戒除“一次性”消费、杜绝“面子消费”等等。& & 2、寓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阵地,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利用校园网络举办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地理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录像及VCD等开展地理道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根于牙”社团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就是很好的典范。“根于牙”原本是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由著名的人类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创立,其宗旨是保护环境、保护未来。一位学生这样解释到:根向地下无阻延伸,形成稳固基础,牙虽然看起来娇小,却能够破土移石。毫无疑问,这样的社团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正确的地理思想观念。& &3、寓德育教育于社会实践中。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想观念、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形成深刻影响。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了解家乡、国情、自然。同时,学生就会感悟到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引起他们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地理道德观念。
阅读次数(277) | 回复数(0)
上一篇:下一篇:浅谈地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德育论文范文-千寻学术网
千寻学术网真诚为您服务! |
| 收藏本站
浅谈地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地理德育势在必行,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内容极为丰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人地环保教育和法制国策教育等方面,从而点亮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之光。 【关键词】渗透;德育;地理;教育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内容极为丰富,它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国情乡情教育、人地环保教育、法制国策教育等。做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中结合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下面就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情乡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在讲授《中国地形》一节中“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时,我结合乡土地理教材知识,讲了重庆市黔江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乡情。这样,学生对黔江区的地形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接着和学生一起讨论了黔江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今后的发展方向。要求学生在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最终达成共识:可以利用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这样,首先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山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四化建设而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渗透人地、环保教育和法制、国策教育   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为了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虽然早已公布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加深学生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从而树立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   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课堂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主阵地   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这一节中的“海域位置”时,强调说明我国虽然海域辽阔,但进入太平洋需经过别国的海域,只有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因此,在人类大规模向海洋进军的今天,祖国统一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再次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充分利用1997香港回归这一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台湾问题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2.生活实践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附近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   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   [2]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10:09:07 | 露露
网友评论:(审核后显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1、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利益、团结、稳定等内容的评论。
3、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4、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5、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 ? ? ? ? ? ? ? ? ? ?
Copyright & 千寻学术网 版权所有 TEL:400-669-1977小学教育论文发表相关信息
?相关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文章推荐
热门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文章推荐
教具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
中小学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已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评审申报表 点击浏
特别合作伙伴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文章阅读排
探究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以高中地理必修三为个案研
作者:教育界杂志社
摘要:地理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教材中存在很多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德育教育穿插进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对社会最有价值的人。
  合肥一六八中学 董道琴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德育渗透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其中最后一条就是德育教育。同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就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谈谈挖掘地理教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在现代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中讲到了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用了四副图(图1.5、图1.6)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样大区域洪涝灾害中的应用及作用。这时地理老师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二、 在互动交流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中,讲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中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及控制人口增长&时,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如何调节农林牧三者的关系,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如何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这些都是农牧民敏感的事情,因为这些都涉及到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短期内的经济损失和给农牧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政府要给农牧民一定的补贴,在这之前农牧民一时想不通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广大农牧民明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意义,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学会关注农牧民的生活,关注环境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渗透德育教育。像这样的素材这样的互动必修三中还有许多许多。
  三、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节中,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这个知识点就可以直接对接现在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我国东部城市的雾霾等,渗透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光合作用的减弱,雨林吸收碳、放出氧气能力的降低,又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的积累导致气温升高;同时热带雨林的净化空气、吸烟滞尘作用大大降低,使大气中湿度减小,固体凝结核等物质增多,出现雾霾,危害人体健康。由此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节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图3.2&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时,让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与世界相比,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煤炭占70.4%);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太小。教师可再引导分析:造成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
  五、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中渗透德育教育
  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分析田纳西河建坝梯级开发时,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梯级建坝给河流流域带来的积极一面,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河流上建坝有没有不利的影响,有的话,有哪些影响?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在评价总结时,可以尼罗河上阿斯旺水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田纳西河建坝的积极影响作对比,让学生明白:河流上建坝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德育渗透。
  六、利用教材中的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节中,&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区位因素中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本着爱租国、爱家乡,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逐渐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七、利用地理事物的地位进行德育渗透
  在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中提到: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占我国商品粮总量的四分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说明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同时,渗透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由此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之快;农业生产技术之先进。让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八、利用问题研究进行德育教育
  第四章的问题研究是&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家乡的基本情况;再让学生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三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以作参考或借鉴;四让学生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在学生参与此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家乡,热爱家乡,萌发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九、利用自然资源本身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提到: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必修三中大量存在。2.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探讨2300字
  4.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兴趣的激发研究2300字
  十、利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活动题渗透德育教育
  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中,在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安排了一个活动题,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对南北方民居的正南正北方位、南北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南北方民居的屋顶坡度;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建筑成本及楼间距的影响因素,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可在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南北方之所以有上述巨大差异都是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同时阐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总之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
  主要参考文献
  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⑵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责任编辑:教育界杂志社)
------分隔线----------------------------
◎ 广告赞助
◎ 版权说明COPY RIGHT
任何个人及媒体在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作品时请遵守以下版权要求:
未经本站和原作者同意,不得擅自将转载本站的文章做任何修改。
转载务必注明本站网址 (),或所转文章在本站的文章网址。
转载或引用本站的文章作品时,须同时注明原作者姓名。
本站的文章若附有单独的版权声明,则除上述各条外,还须遵守文章所附的版权声明
(两者矛盾的部分以文章所附的版权声明为准)。
本站最终解释权归《教育界》杂志官方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