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利用学生的上课时间叫学生去做事,犯不犯法,而且偏对一下他不喜欢别人看着做事的人做

学生犯错,教师该不该惩戒?--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B02版:教育周刊?热本期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1、请您选出您对晚报最喜欢的三个版面
&&要  闻
&&洛阳要闻
&&洛阳综合
&&百姓财经
&&洛阳社会
&&民生资讯
&&民生关注
&&国际关注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看点
&&体育快报
&&新闻关注
&&新闻时评
&&洛阳热线
&&经典洛阳
&&现在家教
&&文化娱乐
&&文化搜索
&&休闲玩家
&&休闲时尚
&&休闲收藏
&&网友大本营
&&电视服务
&&视觉新闻
&&情感在线
&&金色晚年
&&百姓写手
&&漫画幽默
&&情爱男女
&&视听欣赏
&&影像记忆
&&心理访谈
&&连  载
&&视  野
&&生命周刊
&&时尚壹周
&&健康家园
&&家居装饰
&&旅  游
&&美  容
&&教  育
&&美食休闲
&&汽  车
&&购  物
&&小记者园地
&&投资理财
&&家电周刊
&&楼市周刊
2、请您选出您对晚报您最不喜欢的三个版面
&&要  闻
&&洛阳要闻
&&洛阳综合
&&百姓财经
&&洛阳社会
&&民生资讯
&&民生关注
&&国际关注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看点
&&体育快报
&&新闻关注
&&新闻时评
&&洛阳热线
&&经典洛阳
&&现在家教
&&文化娱乐
&&文化搜索
&&休闲玩家
&&休闲时尚
&&休闲收藏
&&网友大本营
&&电视服务
&&视觉新闻
&&情感在线
&&金色晚年
&&百姓写手
&&漫画幽默
&&情爱男女
&&视听欣赏
&&影像记忆
&&心理访谈
&&连  载
&&视  野
&&生命周刊
&&时尚壹周
&&健康家园
&&家居装饰
&&旅  游
&&美  容
&&教  育
&&美食休闲
&&汽  车
&&购  物
&&小记者园地
&&投资理财
&&家电周刊
&&楼市周刊
3、请选出您最喜欢的三个晚报栏目
&&新闻纵深
&&晚报故事
&&记者观察
&&社区人物
&&创富5188
&&时政要览
&&每周警情通报
&&爱心对对碰
4、您是否希望晚报取消现有的电视节目预告版面
&&希望取消
&&希望保留
5、您是否希望晚报增加股市行情版面
&&希望增加
&&反对增加
6、您最喜欢的文章(请说明理由)
7、您对办好本报有什么建议
学生犯错,教师该不该惩戒?
文/本报记者 宋 扬
(资料图片)  学生在校犯了错,当教师的能不能对他进行一定程度的惩戒?这属于敏感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校方和教师一直心存困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对学生不能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那么,教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对犯错学生进行警醒教育呢?
  官员:
  适当惩戒不算体罚
  近日,国内有关媒体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新闻例会上表示,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迁就的做法,教师可以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目前,教育部门正在深入研究,帮助教师区分合理的惩戒和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标准。
  记者不禁想起前不久在西工区一所中学采访时,一位中年教师向记者道出的苦衷:大家都说在教师面前学生处于弱势,其实不然,现在似乎教师成了弱势群体。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打不得、骂不得,稍不注意学生就会告自己体罚,而有些不明事理的家长甚至跑到学校来搅场,谩骂教师,教师有苦难言。
  教师:
  合理惩戒有利开展教育
  在市第六中学,政教处主任张照森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惩戒的看法。他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别中学生把一些不良习气带进了校园,并影响到教师正常工作的开展。对于这种学生,教师除了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外,有必要进行适度的惩戒。
  而对于学生迟到、不遵守纪律、逃避值日等过错,学校一般都是采取让学生抄写或背纪律守则、再做一次值日等方法。即使如此,教师也很注意不使用“罚”这个字眼,怕让学生感到是受了惩罚。
  该校教务处主任王大德比较赞同教育部官员适度惩戒的说法,他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怎样育人却是个难题。保护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固然重要,但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常常连大声批评都有所顾虑,更别说用其他方式起到警醒作用了。他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扰乱正常秩序,教师将他暂时“请”出教室罚站,校方发现了还要赶快“请”他进去。对于罚站算不算体罚,对于有些过分的学生怎么惩戒,大家还都处于困惑和无奈的状态。
  市直二小校长师亦苹说,西方有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对于犯了错的学生,除了宽容和迁就外,进行一些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例如,学生不听讲时,教师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时,让他稍站一会儿,目的是让他集中一下注意力,反思一下行为,接下来更好地听课。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讲究方式、场合的惩戒对学生利大于弊。
  教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难管,有的家长比较袒护、溺爱孩子,教师对待犯错学生常常是缩手缩脚,不知怎么处理才最合适。区分适度惩戒与体罚的差别能赋予教师更大的教育空间,这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件好事。
  学生、家长:
  可以接受适度惩戒
  记者在市第六中学和市直二小询问了几名学生,说到体罚,大家都表示不能接受,但说到惩戒,他们都表示犯错接受惩戒可以理解。
  中学生李同道说,最不喜欢学生一犯错教师就通知家长。范家奇说,对于犯了错后被罚抄写、做值日可以接受。许黎同学说,被罚站不算体罚,但让学生走出课堂不再听课就难以接受。
  小学生李宇轩听父辈讲过戒尺打手的事情,他认为这种方法太残忍。他的同学郭宇婉、武婧书说,教师体罚学生肯定不对,但在他们看来,罚站和挨批评是正常的,犯了错受到一定程度的惩戒有必要。
  记者调查了几位家长,他们表示只要搞清楚是孩子的错,教师适度惩戒孩子是应该的,家长不能接受的是教师让孩子肉体受苦和精神上受打击。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韩剑力也对适度惩戒表示认同,他说,学生是一棵树,不能一味地施肥,必须进行一定的修剪。教育当然要摒弃教鞭之下出状元的陈旧方式,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和宽容,奖惩分明才利于教学与孩子的健康发展。现在独生子女的队伍在壮大,孩子越发说不得、碰不得、惹不得,这对孩子成材有害无益。当然,适度惩戒要建立在不能动武、不能用过激语言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人的权利得到尊重的前提之上。另外,他强调家长要在教育中承担起重要责任,不要把所有的担子都推给学校和教师。
  链接:
  在美国,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不仅可能受到纪律惩处,还可能遭受体罚、罚多少天不让上学等;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明文规定,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体罚;英国虽然没有关于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但在体罚学生方面,一些地方有具体要求,譬如所用鞭子或皮带必须经过标准认可,必须备有惩罚记录,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6下等。感动教师的100个教学经典案例(选篇)
感动教师的100个教学经典案例(选篇)
,我不禁怒火中烧,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竭力恢复自己内心的平静。
"!",学生的听课状态比刚才好多了,但我心中却多了一个疙瘩。
中,我课前努力钻研教材,新授课努力创设各种情境,特别是日常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复习课开展各种活动,如比赛。学生的热情高涨,班级成绩遥遥领先。现在这批学生已临近毕业,留给我的是许多值得回味的课例。如"";"";"";""研究积累一定的材料。
""深入学生的心灵,教育更有针对性。
观。教学不是消极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改变自己""""模式,不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困,做到胸中有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
1历程中,有无发生学生不听的现象??
2中不可避免""""呢?
[案例26] “好色”风波
一天下午,初二(1)班语文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刚才复习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知道人物描写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所谓直接描写是指直接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所谓间接描写是通过别人的反映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为了检验大家是否掌握,老师将一段课外的古诗朗诵给大家,请大家判断一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道“间接描写”。“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这一下班里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秩序一下了混乱起来了。说实在的,我当时勃然大怒,很想发火,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但是,职业的理智告诉我,这个学生顺口说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与其大发雷霆,给对方一阵疾风暴雨式的呵斥,竭尽讽刺挖苦一番,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课后再私下找那个“调皮鬼”……
短暂的停顿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如果是动词,读什么音?请组词。”“动词读第四声,如:爱好、喜好、好逸恶劳、好大喜功。”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齐声回答后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如果是形容词,读什么音?请组词。”我见同学们已经转移了注意力,步步追问。“形容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
我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只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下面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说罗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等,这样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呢?”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罗敷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映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看课堂秩序已经完全稳定了,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瞧瞧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最后小结:“通过我们大家刚才地分析,在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写中,应该注意什么和什么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描写效果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同学已经心领神会了。
这节课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学生掌握较好。我也很好地平息了“好色”风波。课后,我找到那个学生,他显得很惭愧,说他当时觉得他很感动,他要让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他果不食言,课上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经过不懈努力,成绩大有长进。
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师面对着“众说纷纭”,如何进行应对,显然是一个新问题。
学生中“别样的声音”,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平时笨嘴拙舌、知识馈乏、思维迟钝的老师面对这类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吗。
这位老师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异口异声”,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遇到难题,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要思考问题的原因,再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案例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没有排斥他,而是接纳了他,并顺着他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就很自然的处理了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试想,如果该老师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凭着自己的情感,劈头盖脸训斥一通,可能当时秩序表面稳定了,但是他从此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在课堂上发言,他后来的成绩长进更是难以想象。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课堂上不该说的话,老师也要巧妙地引导,不能把学生想象得很坏。总之,教师再也不能作话语的霸权,而应学会作学生话语的聆听者。
1、你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别样的声音”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2、请你谈谈教师具有哪些条件才能智慧地处理好这类问题?
案例 让教师在启示中感悟
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要学生画太阳,绘画一开始,小明便很快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接着,他在众多的油画棒中选择了一支绿色的,开始涂了起来,而别的孩子都在用红色的油画棒给太阳穿衣服。于是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小明,你画得不错,不过,太阳是红色的呀!你见过绿太阳吗?我看,还是用红色画太阳会更美!”说完,便去指导别的学生了。当老师再次回到小明身边时,见他还在涂绿太阳,便问:“你为什么用绿色涂太阳呀?”小明说:“夏天太热了,我喜欢给太阳穿上绿色的衣服,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凉爽一点,不会感到热了。”老师恍然大悟,小明的想法多好呀,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于是便摸摸小明的头说:“你想得可真好,快给太阳穿绿衣服吧!”小明听了,显得不敢相信的样子,随后脸上展现了笑容,便拿起油画棒给太阳穿上绿色的衣服了。
展示作品时,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是火红的太阳,只有小明的绿太阳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富有创意。老师便请小明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大家听,小明开心极了,学生们听后,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我要给太阳穿上蓝色的衣服!蓝色也很凉爽呀!”“老师,我要给太阳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和我们的衣服一样,那才漂亮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作出过多干预指导,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强制学生写实,限制学生富有童趣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倘若如此,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案例中教师前面采取的教育行为是以“像”为准,以自己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至于学生被动地服从老师,作品出现色彩单一的现象。小明的想象完全合乎情理的,表现出他对夏天太阳的意愿。教师通过调整教育行为后,小明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情感上得到了满足,非常愉快地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想象,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教师支持,小明的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富有童趣的想象。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真正支持者。
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并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纳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头上,会不经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预学生的行为。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束缚他们,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事实上,正是像小明这些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才是最有创造潜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开水能把壶盖顶起来”的简单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气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今日人类遨游天空的现实。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不要急于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应加倍关注学生的幻想和标新立异,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活动中真正支持学生真实意愿,欣赏他们,更要学会耐心倾听,也许,创新之泉便会汩汩而出。
二、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学生技能技巧,而要以“授人以渔”的思想为指导,适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适时或者乱引导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还学生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
、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反思自己或身边的同行在教学中是否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预定轨迹的现象。
、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你对“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案例40] 孩子,其实老师没有那么忙!
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因肉多而显得过小的双眼是"麻烦大王"洪杰的独特之处。印象中,他墩实憨厚,愣愣地一天能向老师汇报十几件大小不等的事情。
记得刚刚担任他的班主任时,他才8岁。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那时,办公室离教室有300米的路程。一到下课,便能见到洪杰喘着粗气,扭扭地向我走来:"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了……" 看着他喋喋不休地继续讲着,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洪杰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
日子如流水般慢慢向前流淌,转眼间与洪杰相处已两年了。那是个叶落知秋的日子,布置完作业,我正准备去开会。此时,洪杰站起来了,急冲冲地向我走来。没等他开口,我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啊?快点,我很忙!""我没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顿了顿、点头道:"嗯,总算是进步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向会议室走去,留下洪杰一串沉默。
开完会我向办公室走去,老远便看见桌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在黑白色调的办公室里,在单调呆板的桌凳之间,它显得多么生动,多像一朵花,一首诗啊!我急忙走上前,蛋糕旁放着一张小纸条。打开一看,洪杰稚嫩的笔迹印入眼帘:"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它是我刚才跑到校门口用零花钱买的。谢谢老师,胡老师再见!"
噢,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多么惭愧的我啊!放下纸条,凝神蛋糕,那白白的奶油、红红的果汁多像孩子纯真的笑脸啊!可我竟让这笑脸苦闷、失望,还美其名曰"老师很忙!"无地自容中,我拨通了孩子家里的号码,也拨动了理智的心弦。话筒里,我轻轻地送出我的祝福,也送去我的歉意:"孩子,其实老师没有那么忙!" ……
曾经,我觉得自己很忙,俨然一个华威先生。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亲密。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凝聚着教师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信任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耐心、爱心、责任心。教师应该具有明确而坚定的育人信念,即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培养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寄予最大的期望,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有了这种信念,就会把满腔热情投入于工作之中,感到工作充满了成功和希望,就会全身心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教育中尽情播种希望;有了这种信念就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克服困难。就不会觉得自己很累、很忙,也不会以此为借口树立所谓的"师道尊严";有了这种信念,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品行上的闪光点和智力上的优势,像洪杰这样的孩子也有他可亲可爱的地方;有了这种信念,就会认识到只有教法不当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工作中即使有挫折也会觉得无怨无悔。
让我们拒绝任何诱惑和懈怠,全心全意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吧!
1、反思自己或身边的同行,有无打着类似"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拒绝关爱后进生。在班级展开一次讨论会,让那些不被老师关注甚至是常招老师白眼的学生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想法、什么做法、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2、试着改变长期以来你对待一个学生的态度,然后悄悄地记录下他的变化,好好研究研究,并将你的心得传达给身边的同行,让大家共同成长。
[案例42] 美丽的圈套
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任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几乎不到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次班主任,有少数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甚至有个别学生曾经制造过事端,让学校因担负连带责任而被告上法庭。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近乎残酷的训诫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造成“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我接班后最初不动声色,先观察并分析了班里几个影响最大的“坏学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了治理班级的第一手材料。在观察和分析中我发现有个叫王成的学生,不仅经常搞恶作剧,还三天两头地与男生打架,与女生逗贫嘴,对老师不讲礼貌,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不过我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是“仗义”。为了降住这匹“烈马”,我特意给他设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一天放学时,我在二指宽的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我把王成叫到办公室,把折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对他说:“把这个纸条交给你的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准拆开看。”想想看,小孩子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他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我。那一天,我注意观察了他,一天中他特别规矩,也特别精神。我暗想:我的“圈套”奏效了!
从此,我和每个学生保持“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有“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上鼓励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从未惩罚过任何一个学生,我们班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见此情景,老师们纷纷向我询问用了什么法术?我对他们说:“我设了一个‘美丽的圈套’,那就是……”
尽管我们很不愿意针对正在发展、成长着的中小学生提及“差生”、“后进生”这样的字眼,但我们确实也回避不了这类学生的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秩序干扰作用以及”反社会”倾向是不可低估的。既然我们不能回避他们的存在,我们更不能排斥他们,那么我们就必须寻找有效的教育转化他们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更要有一颗匠心,抓准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有力动因。
案例中的老师是睿智的,他能“不动声色”地“观察分析班里几个影响最大的‘坏学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治理班级的第一手材料”,从而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圈套”。正是这“美丽的圈套”,使得一个个“坏学生”、一匹匹“烈马”发掘出自身蕴藏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在宽容、鼓励、赏识的氛围中得到发扬光大。
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 好言一句三冬暖”,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 自我意识 、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生理、心理、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 更是如此。案例中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用其锐利的目光捕捉到学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采取“单线联系”的独特方式,使学生由尊重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信心,由信心形成自律,进而激发起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慧眼的功效,更是匠心的魔力!
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克服主观上的“晕轮效应”(即好生一切都好,差生一切都差),用我们敏锐而友善的目光,独到而缜密的思考,真诚而无私的爱心,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在你的学生中选择一位你认为最难转化的“后进生”,试着换一目光,换一种方式,看看是否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2、做一个调查:学生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学生最希望老师或
同学了解自己哪个方面?家长眼中的孩子是怎样的?家长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形成家校合力? 
&[案例44] “杀一儆百”不如“悔过自新”
&&&& “老师,快,不好了,糜兵的手臂被刘俊用剪刀戳伤了,血流了一大摊。”学生嵇灵慌里慌张的冲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此时,已临近中午下班时间,我急忙跑进教室。教室里慌作一团。座位上的确流了很多血,不由的心头一阵紧张。糜兵已被同学掺扶着向医院赶去。我叫上刘俊急忙追上糜兵,抱着他跑向医院。此时刘俊已经意识到他行为的严重后果,吓得表情有点木然。
到了医院,叫上医生,立即送手术室治疗。伤口虽深,所幸未伤及动脉血管,并无大碍。此时我松了一口气,掏出电话联系到双方家长,趁空闲我询问起事件的起因。原来在美术课上,老师临时离开教室,糜兵因“侵犯”课桌上的“分界线”遭刘俊用剪刀戳伤。班主任今天生病请假,同学们就去找到了我(任教该班数学)。发现刘俊十分紧张,我没有批评他。
双方家长先后到达,难免把指责的焦点一起指向刘俊,尤其是刘俊的奶奶更是竖起拳头,而刘俊低着头,满脸通红,手微微颤抖,看得出心里十分恐惧。见此状我将刘俊奶奶拉到一边对她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骂多了,容易出问题,况且孩子十三、四岁了,善恶是非也懂得一点。刘俊的奶奶向我述说了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经常和别人争执,从不肯吃亏。我想刘俊虽说目前成绩不太理想,但聪明好胜,不如因势利导让他自己悔过自新,把争强好胜的个性用到学习上来,岂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我做了双方家长工作,协商了赔偿问题,安抚了大家的情绪。
下午上课前,我找来刘俊,平静地对他说:“老师并不想将此事上报校长室,也不想传遍学校,你赞成吗?”
刘俊诚惶诚恐到说:“我知道错了,现在真后悔。如果这件事不宣扬出去,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好好想想,你觉得该做点什么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好胜心又强。”我暗示了他。
“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在班上前几名,再也不和别人吵架。糜兵休息期间的课我给他补。”他信誓旦旦。
“这是老师最想听到的话,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尽量少犯错误。刘俊已有悔改的决心,你们能原谅他吗?”同学们都说能。此时刘俊热泪盈眶。
现在刘俊即将毕业。自那以后从未与人发生摩擦,学习上虽有起落,但稍加点拨,成绩提高很快,为人也很热心,家长十分欣慰。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以注意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这种理念。本案例中事件很严重。学生已感到后怕,双方家长一致指责。如果教师再进行责罚(责罚是一种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大张旗鼓的“杀一儆百”,学生将生活在阴影中,心理压力多么重,要么不堪忍受做想不通的事,要么彻底反叛,教育毫无效果。无论哪一种,都是教育者不愿看到的,况且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过错。
在这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老师注意察言观色,探微学生心理变化,不直接批评学生,而让其在紧张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促使他悔过自新,同时抓住其争强好胜的特性,恰当地引导,给他创造改过的机会,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进步的信心。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教导过:“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不难看出,今后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尤为重要。
1、写一个尊重学生个性教育成功的案例,并加以分析。
2、做一次实验(或调查),以批评责罚的方法和激励引导的方法转化犯错误的学生,并对两种方式用相关的理论进行透视。
[案例49] 对学生请三思而后言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和往常一样,我夹着书本,微笑着走进一(1)班,发现周星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下课,我就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星宇已经去学校了,今早我还送他到校门口呢。"电话那头的母亲显然非常吃惊。周星宇会在哪里?他不会出什么意外吧?风无情地刮着,雨无情地下着,"周星宇┄┄"任凭你一声又一声的呼唤,也没有回音,我们找遍了学校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见他的身影。"咦,那不是周星宇吗?"循声望去,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商店里的营业员告诉我们,他已经在马路对面站了很久,两眼一直盯着学校的方向,任凭谁叫他也不理,似乎有说不出的心思。
"周星宇,你今天怎么啦?"星宇低着头一声不吭。
"告诉老师,好吗?"
" 林老师,我上课时特别爱讲话,经常惹你生气,昨天你说如果我上课时再乱说话,今天就不要来上学了,所以今天妈妈送我进校门以后,我自己又出来了,我不敢进去,怕上数学课时会被您从教室里赶出来。"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说了那些话吗?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造成今天如此不堪的局面,面对焦虑的家长和哭泣的星宇,我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愧疚,但这件事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教师该管好自己的嘴了。
这件事距离现在已有好几年了,但小星宇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引发我许多的思考。想想我们的课堂, "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真是笨死了"、"再讲话,请你到教室外面去" ……,诸如这样的语言实在是太多了。教师曾一度是课堂的主宰,对此习以为常。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稍有越轨,便会遭到老师大声的训斥,至于学生感受如何,教师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紧张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犯错误往往是他们天真的表现,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一想,不要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许多老师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训斥,结果可能是越训学生越容易出错,教师的心情越坏,造成恶性循环。
本案例中,教师脱口而出的一句"你明天不要再来上课了",可能只是为了泄一时之愤,事后根本未放在心上,可对于刚入校园的小星宇来说,却信以为真,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他受到的不只是风雨的吹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抚慰,那颗受伤的心能很快复原吗?他还会喜欢美丽的校园吗?还会喜欢上数学课吗?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更多。那我们的教育岂不成了培养失败的教育。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又敏感的,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教师用爱去滋润,用教育艺术去熏陶,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注重艺术,三思而后言,切忌因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否则,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无异于是一种犯罪。
1、反思一下自己或身边的同行,有没有"祸从口出"的行为?
&&&&2、现在,有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言行作了规范,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案例50] 树上还有几只鸟?
&&&& "树上还有几只鸟"是一个很古老的智力游戏题。当时我们的回答很让人见笑--九只( 只知道用减法),不敢说"没有"或"一只"这样的答案。
近日在网上读到的一则笑话: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想搞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学生:"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该生反问道:"是无声的枪吗?" "不是",老师答。"枪声有多大?" 学生又问。"80-100分贝。""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是",老师肯定地说。"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犯。" "那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确定",老师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OK。树上的十只鸟里有没有聋子?"学生并未就此罢休。"没有。""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没有。""算不算 在蛋里还没孵出来的小鸟?""不算。""打鸟的人有没有眼花?保证是十只?""没有花,就十只"。至此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且下课铃响,但学生却还在问个没完:"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都怕死。""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不会。""所有的鸟都可以 自由活动吗?""完全可以。""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据说心力交瘁的老师听完逻辑如此严谨的答案当即晕倒!
[评析]&&&&&&&
当然,笑话总难免夸张。不过,我们无法否认,如今的学生,却真的是越来越耐人寻味了。想想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无非是在院子里跳跳橡皮筋、在巷子里踢踢毽子或趴在地上打打弹子什么的,现在的孩子满把的智能玩具,一个个都是电脑好手,电影看《哈利?波特》,锻炼上健身房,自个儿的房间门上贴一个"有事敲门,不得擅闯"的牌子 ,还身兼数艺,钢琴,小提琴,篮球,溜冰……居然无一不精。前两日朋友聚会,随去的一帮小朋友,五至十岁不等,聚众玩一个叫"大富翁"的电子游戏,只见他们为了成为最 后的大赢家,又做房地产又炒股票,还得投机倒把,忙得不亦乐乎,而旁边十几岁的大孩子则一脸的不屑,说那都是他们玩剩下的。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至少应该明确这样三点: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聪明的大脑、敏锐的思维,对问题有明晰的辨别能力。千万不要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维来看待学生。要知道我们十年读的书、了解的内容 还不如现在孩子一年接触的东西多。再用陈旧的经验去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耻笑。要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懈地学习,使自己的思维走在学生的前列。
1、反思自己或同事有无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事例,譬如"就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没事找事"、"你最聪明,大家都不如你"、"你将小聪明用在学习上就好了"等等有伤学 生自尊心的话。
2、做一次智力测试:设计一些思考题,了解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展示个性。
【案例51】一节自然课
&曾有一个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听课,老师讲的是"蚯蚓"。老师将课前准备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每人捉一条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乱作一团,不时还有孩子惊恐的尖叫声。教师站在一旁一直不做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
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课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孩子说:"蚯蚓身上一环一环的。"
有孩子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毛茸茸的。"
每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都给予鼓励。
有孩子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
老师对此更是大加赞赏。
再一个孩子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的身上,然后吞吞进喉咙里,过了一会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然活的。这进一步证明蚯蚓生命力很强。"
老师异常激动地说:"你太了不起了!你为了科学实验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老师和每一个同学学习。"于是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
这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课后,考察团与这位老师座谈。问这老师:"学生捉蚯蚓的过程持续了15分钟,你为什么一言不发?为什么不让课堂尽快安静下来呢?"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只回答了一句话:"假如这些孩子连一条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课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课,与我们的拎着一张挂图,详细讲解蚯蚓的各部分生理构造和生活特性相比,显得课堂秩序"混乱",教学内容"零乱",可我们又不由得真心地叹服,这"乱"中透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捉蚯蚓、观察、再交流。正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获得发现、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的赞赏,教师的激动,更是超越了知识的本身,赋予知识以人文的特性。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苏霍姆林斯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继承这些至理名言时,难道还不与"读书--听讲--复习、练习--考试"这样的方式说再见吗?
1、请回忆你教学中讲得细,管的严的情节写出来,想想,有什么不妥之处,以及可不可以有更好的办法?
2、怎样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方面你做过哪些尝试?
::1()234""的对象、内容和组织化条件,而学生却以整个人()
""""""""""""""()()
2?实践中,是否存在无意义学习?
[案例60] 选择你喜欢的
&& “瀑布”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组自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瀑布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瀑布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
师:瀑布的声音是那样的气势壮观,那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往前走吧!请看第二节,你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画画的方法,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先睹为快!(师生共同欣赏这些绘画作品。)
师:你们这些小画家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啊!能自愿到前面来,把你们的杰作展示给大家吗?
(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1:我画了一座高大的青山,青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因为诗句中说“千丈青山”。
生2:我画了一条闪闪发亮的瀑布从青山上飞流下来。因为诗句中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师:画得太美啦!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美景吗?(全班没有一人举手回答)
师:不要紧,让老师帮帮你们吧!
(出示课件。首先观察画面,然后师生自由说,接着同桌互说,指名说)
生1:银光闪闪的瀑布从高高的青山上飞流下来,与青山相映,光彩夺目。远远望去,好像一道白银镶嵌在千丈青山之中,多么美的景象啊!
生2:老师,我想说自己的心情。读了这样的诗句,听了大家的描绘,我陶醉了!不是吗,绿叶衬着红花,月亮衬着星星,那么多的山衬着一道白银,多么令人陶醉啊!
师:是啊,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孩子们,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体会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气势吧!
师:远望瀑布就那样美丽动人,让我们心醉;当我们来到瀑布脚下,又会看到一番什么景象呢?请看第三节。(交流学习方法)
师:请用“读一读,演一演”方法的同学,大胆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十几位学生朗读,并表演;自我评价读得怎样,同学相互评价)
生:我认为自己读得很好!“好伟大呀!”我读出了赞叹、惊喜的语气。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前者表现出一种场独立性的风格,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场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瀑布》是一篇文笔很流畅的写景散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不同的人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解读语言的方式也是迥异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用语言来解读语言;有的学生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来展现作品语言的魅力;有的学生把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舒展了灵性,获得了一种愉悦的体验,比如有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想说自己的心情。读了这样的诗句,听了大家的描绘,我陶醉了!不是吗,绿叶衬着红花,月亮衬着星星,那么多的山衬着一道白银,多么令人陶醉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也给了学生自信,比如有一个学生就说了“我认为自己读得很好!‘好伟大呀!’我读出了赞叹、惊喜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取代他主学习的确是解放了孩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是当今课堂教学中的流行语之一,你怎么看待课堂流行语?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哪些启示?
[案例73]是尊重学生个性,还是倡导遵守规则?
上学期,我到本地一所名校听课。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因为临近期末,所以上的是复习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所有的多音字。
老师顺利地完成导课环节,然后提问学生找到了多少个多音字。学生们回答的有多有少,所以老师便布置了任务: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看看谁找的多音字多,比别的同学多哪几个?
经过十多分钟的讨论,老师宣布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回答两个多音字。问题就出在了回答环节。由于每个小组只能有一个人来回答,而大家都想做这个回答者,所以有的小组就开始用"锤子、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有的就由擅长演讲的来回答,还有的由学生干部来回答。
在轮到第三组的时候,被同学推选的回答者A同学和未被推选的B同学同时站起来,都要回答。老师为了不伤B同学的积极性,就想了个办法,让两人每人回答一个多音字。两人回答后,满意地坐下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出乎老师的意料了。受到前组的启发,很多想回答但是没有得到"资格"的同学,也开始站起来和有"资格"的一起回答,变成了两个人同时回答问题。先前的规则被改变了。老师没有什么表示,仍然按照两人每人回答一个的做法来进行。到了倒数第二组的时候,却同时站起来三个同学都要回答问题。其中C同学说,他们组本来决定由D同学来回答,后来看到可以有两个人回答,就和E同学通过"锤子、剪子、布"来决定第二个回答名额。C同学赢了,但是E同学却还是要回答,就也站起来了,并振振有词地说:"B同学(指第三组的那个没有'资格'的同学)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老师有点为难,想了想说:"E同学这样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奖励你回答一个多音字吧!"课堂提问还在继续,但很明显,前面已回答过的一些小组的同学都在遗憾:"自己怎么没有像B和E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回答呢。"
教育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还是应该倡导学生遵守规则呢?很明显,这个教师遇到了"两难"问题,如果教师按照规则来办事,就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但是鼓励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就破坏了自己设定的规则。最后,教师选择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不可取,而且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益。
心理学中有个恶意"从众"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不符合社会法律、法规或者社会公德的事情,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被默许甚至还被鼓励,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效仿。比如说,当很多人在等红灯的时候,有一个人闯了红灯,冲了过去,但是没有交警或者群众来指责他,随后就会有很多人相继闯过红灯,社会规则就会被践踏。在这节复习课上,当第一个同学B开始打破老师制定的规则时,老师非但没有按照规则办事,而且鼓励了学生,这种滥用的鼓励和表扬,表面上是"尊重"了学生,但对所有学生都起到了破坏规则可以得到鼓励的暗示作用,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从众"现象。从长远看,这对整个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学生开始认为规则可以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态度而改变,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肯定会潜移默化地留下不守规则也可以得到表扬的观念轨迹。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可能尝试去破坏既定的社会规则。如果他们真的去尝试破坏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社会规则时,其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要无原则地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在鼓励学生和倡导遵守规则"两难"选择面前,更应该倾向于倡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毕竟,不遵守规则的民族是不受欢迎的民族,是没有效率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民族。
1、你认为尊重学生与尊重课堂规则矛盾吗?假如你是案例中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2、有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跃是散乱的活跃,也有人担忧课堂教学"一收就紧,一放就乱",你是怎么想的?
[案例77] 你就是"小李白"
《少年王勃》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大家纷纷赞同)
师:我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看看有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生:我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
师: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我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的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一生读得深情而又欢快)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
(一生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我觉得这景色非常安静,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生:我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起来,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两句?)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边的云霞多么美丽……(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师,我能自己编一首小诗吗?(当然可以!)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晖尽,惟有江水天际流。(掌声)
师: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欢喜得不得了)
传统的评价关注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对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融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
"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 "你就是"'小李白'"……
这种与教学过程融于一起的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使其成为一种绝妙的教育工具。
1、你认为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吗?评价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吗?
2、你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将评价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试举一两例。
63002/321000
2:,因材施教。你认为呢?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喜欢赶着做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