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根的离子符号离子进入人体后的去向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当溶液中同时有碳酸根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如何确定浓度?
请教各位高手,产品中有碳酸钾和醋酸钾同时存在,如何确定各自的浓度?我已经尝试过用离子色谱去分别测定,但是碳酸根测不出来。有想到去用电导率仪确定两种浓度之和,不知是否可行。具体方法是什么?谢谢。
里面可能含有甲醇和少量甲醛,但这两样对电导率没啥影响吧?
谢谢你的建议,不过滴定过于浪费时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采用滴定法的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醋酸根难溶什么离子
小冰银荡B0091
别听那些文盲扯淡醋酸银微溶Cr(CH3COO)2也是难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醋酸根基本上不沉淀,醋酸盐均易溶于水,只是有些盐能水解。
(CH3COO)2Pb,即醋酸铅,是沉淀
醋酸根与大的阳离子组成的盐一般难溶,如铅离子Pb2+,Ca2+,Ag+等
扫描下载二维码醋酸根离子都可以被什么离子氧化?
可以与OH-还有一些盐离子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醋酸根离子液体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醋酸根离子液体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壳聚糖是最丰富的可再生和生物相容性材料之一,作为药物载体、水处理剂、伤口愈合剂等广泛用于工业中。然而,由于其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壳聚糖在水和常规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低,这就限制了它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性能,如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不易燃烧,熔点低以及可忽略的蒸气压。离子液体可以通过改变阳离子或阴离子来改变性质,这就大大增加了其潜在的应用领域。首先我们选用了五种醋酸根型离子液体,测定了壳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大小。由于对于密度泛函理论来说壳聚糖分子太大,为此我们选取了壳二糖作为代表壳聚糖中氢键和化学环境的模型化合物。随后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五种离子液体、壳二糖及其相互作用体系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Bmim]OAc溶解壳聚糖的效果最好。同时为了研究了壳聚糖在[Bmim]OAc的溶解机理,我们通过讨论结构参数的变化和振动模式分析了离子液体与壳二糖间的氢键。同时利用分子中原子(AIM)理论以及自然轨道(NBO)理论进一步研究了上述氢键的性质,从而很好的解释了壳聚糖溶解在[Bmim]OAc的溶解机理。目前已报道了通过压缩CO2可以从的离子液体中回收纤维素和壳聚糖,同时发现使用压缩CO2是一种比采用高沸点溶剂的更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研究了在CO2溶解过程中离子液体性质的变化,这为研究壳聚糖的再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对CO2和离子液体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我们对CO2和离子液体相互作用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振动模式、AIM和NBO分析方法对其中的氢键进行了详细分析。氯乙烯是一种反应活性比较高和有毒性的气体,它是生产聚氯乙烯树脂(PVC)的基本原料。目前国内治理氯乙烯工艺处理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的缺点。我们考察了[Bmim][BF4],[Bmim][PF6],TMGL和[TMGHPO2][BF4]等四种离子液体对氯乙烯吸收情况,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对四种离子液体以及二氯乙烯的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振动模式以及相互作用能分析,说明氯乙烯在[TMGHPO2][BF4]中的吸收效果最好。AIM和NBO理论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其中的氢键性质解释了氯乙烯在[TMGHPO2][BF4]中的吸收机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O645.1【目录】:
摘要3-4Abstract4-8第一章 绪论8-15 1.1 背景介绍8-9 1.2 离子液体的概述及其相关应用9-11
1.2.1 离子液体的概念9
1.2.2 离子液体的组成9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9-11 1.3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11-14
1.3.1 量子化学基本介绍11
1.3.2 红外光谱11-12
1.3.3 自然键轨道理论(NBO)12-13
1.3.4 分子内原子理论(AIM)13-14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14-15第二章 壳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15-29 2.1 前言15-16 2.2 计算方法16-17 2.3 结果与讨论17-28
2.3.1 咪唑型离子液体中壳聚糖的溶解度17-19
2.3.2 反应过程中几何构型的变化19-22
2.3.3 反应过程中振动频率的变化22-23
2.3.4 NBO分析23-27
2.3.5 AIM分析27-28 2.4 结论28-29第三章 [Bmim]OAc与CO_2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29-44 3.1 引言29 3.2 计算方法29-30 3.3 结果与讨论30-43
3.3.1 反应过程中几何构型的变化30-35
3.3.2 反应过程中振动频率的变化35-38
3.3.3 NBO分析38-42
3.3.4 AIM分析42-43 3.4 结论43-44第四章 离子液体吸收氯乙烯的理论研究44-54 4.1 引言44 4.2 计算方法44-45 4.3 结果与讨论45-52
4.3.1 离子液体与氯乙烯作用过程构型变化45-49
4.3.2 反应过程中振动频率的变化49-51
4.3.3 NBO分析51-52 4.4 结论52-54第五章 结论54-56参考文献56-62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2-63致谢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一,杨双春,徐霖;[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年05期
徐昕,王南钦,吕鑫,张乾二;[J];化学进展;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慧;[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克和,胡小玲,岳红,李秀仪;[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唐娜;毕坤鹏;尹韶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3期
龙威;颜雪明;;[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王智;张景双;杨天鹏;;[J];化工管理;2014年12期
张变香;方莉;魏学红;;[J];化工高等教育;2010年06期
刘英;王芳;谭天伟;;[J];化工学报;2006年10期
邢炎华;许海燕;;[J];华章;2011年13期
曹斌,高金森,徐春明;[J];化学进展;2004年02期
李素芳,陈腊生;[J];化学世界;2005年09期
姚树文;侯振雨;崔乘幸;;[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灵初;[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孙咏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吴冬玲;[D];新疆大学;2011年
王宝俊;[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高硕;[D];中南大学;2008年
侯建波;[D];厦门大学;2009年
姜孔桥;[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吴晓华;[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韩利平;[D];复旦大学;2009年
程学礼;[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平;[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吴海波;[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王春露;[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王秀红;[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高伟;[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赵军;[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郭勇;[D];新疆大学;2005年
江南;[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张拦;[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王可飞;[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芳,吴勇;[J];安徽化工;2001年03期
刘思宏,李生才,王亚军;[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5期
熊少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李杏利,马思渝,李宗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张宏,黄鸳珍,马思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李哲,黄伟,谢克昌;[J];催化学报;2002年06期
齐世学,邹旭华,徐秀峰,安立敦,李树本,程谟杰,包信和;[J];催化学报;2003年03期
余运波,贺泓;[J];催化学报;2003年05期
贺泓,张润铎,余运波,刘俊锋;[J];催化学报;2003年10期
刘清雅,刘振宇,范建;[J];催化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仲鹏;[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君英;[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金煜;田晓慧;顾云;元以中;王军;;[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白明彰;;[J];化学学报;1959年06期
吴慕媛,魏月娟,黄次沛;[J];化学世界;1990年03期
阎琳琳,徐政,张存满;[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岳宁;;[J];医药工业;1981年10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封美云;江小枝;董智云;张大卫;王滨燊;高国华;;[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牟天成;孙晓甫;陈钰;曹园园;;[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林奇;王丹丹;魏太保;张有明;;[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汪亭;严秀平;;[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湛昌;[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小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田青青;[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封美云;[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王菁;[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A.构成细胞B.分解有机物C.交换二氧化碳..
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  )A.构成细胞B.分解有机物C.交换二氧化碳D.与血红蛋白结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锦州一模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其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人体通过呼吸从外界获得的氧,进入人体之后,随着血液循环运输,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参与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满足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外界氧气呼吸道肺泡气体扩散血液运输气体扩散组织细胞→线粒体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去向是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A.构成细胞B.分解有机物C.交换二氧化碳..”主要考查你对&&呼吸作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概念: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场所:生物体的所有活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都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1)温度: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最大。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减弱。(2)水分: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3)氧气:在一定范同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显著加强。(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出正常值时,抑制呼吸作用。在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采取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旌,可延长储藏时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但两者并非简单的逆转。易错点:误认为绿色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进行的时间、部位都有所不同。在阳光下,三大作用可同时进行;但在夜间,光合作用停止,蒸腾作用也大大减弱。而呼吸作用不管在白天还是在夜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深耕松土给农作物深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根部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部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等养料的吸收。②增加昼夜温差在温室中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农作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③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储藏农作物产品时,应尽量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因此采用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可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水生植物是怎么呼吸的?&&& 我们知道农田如果长时间淹水,农作物就会由于根部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进行呼吸而死亡。那么,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为什么不会“淹死”呢?它们是如何呼吸的? &&& 原来,水生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殊形态或结构。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细裂成丝状(如金鱼藻、狐尾藻)。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最大限履地得到水里溶解的氧气等物质。水生植物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我们通常吃的藕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叶柄和根状茎中有很多孔眼,这就是通气道,里面充满了空气。孔眼和孔眼相连,彼此贯穿形成一个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即使在不舍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其仍可以生存下来。另外,一些漂浮在水面的叶(如莲、浮萍等),由于其上表面直接接触空气,因此,它们的气孔通常只存在于叶的上表面,且数目较多。正是由于水生植物具有上述形态或结构方面的特点,所以才有效地保证了水生植物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使水生植物更好地适应永生生活。
发现相似题
与“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A.构成细胞B.分解有机物C.交换二氧化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872216366058592188596131170204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醋酸铅是离子化合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