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青青水中蒲的拼音视频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原文-译文-赏析_韩愈_随便看看吧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青青水中蒲三首
青青水中蒲,
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
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
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
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
叶短不出一水。
妇人不下堂,
行子在万里。
韩愈诗鉴赏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 思妇之歌。它写于韩愈的青年时代,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是一种&代内人答&的体裁,风格别致。
第一首描写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一由自在地悠游,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恋恋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气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生气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那样欢一愉而惬意;而&我在与谁居&,女主人公又见得多么的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写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比拟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一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伴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感慨伤怀。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愈趋深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一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
用蒲草的短叶不出一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相距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叹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四溟诗话》卷二)。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起点阶段。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加重。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朱彝尊谓&篇法祖一毛一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全诗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富于民歌情调。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原文-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韩愈、何国治
东方烟草报
青青水中蒲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它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贞元九年(793年),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是一种“代内人答”的体裁,风格别致。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依依不舍的她触景生情,而后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勃勃生机的内地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西北荒漠。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写尽思妇之伶仃。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期守家,不能相随夫君而行。紧接着,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第三首主题相同,感情更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拉近了距离,女主人公孤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孤闷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叹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四溟诗话》卷二)。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一唱三叹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全诗就在一层深一层的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朱彝尊谓:“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这三首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近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淡之间,韵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何国治)
  据《唐诗鉴赏大辞典》
网络责任编辑:
烟草是重税产品,是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nbsp《唐诗名篇赏析》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 
  蜂蝶采花,本为自然现象,但这里用“去纷纷”极言其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可见某一地方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巨大,已暗点“花岛”的存在和魅力。继观察到这一奇特现象之后,诗人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香气隔岸可闻,可见花香之浓郁,而由花香之浓郁,则又不难想见繁花之茂盛。一句视觉,一句嗅觉,虽未直接展示花岛,却已足以撩动读者的向往之情,也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了,亟欲一睹美景的人们自然要争相打听其具体方位。那么,这花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红云”则是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远望如红云,则近处其花之繁盛可以想见。诗以一句轻松的指点,给读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想象,诗的意境也就更为深厚。全诗短短二十字,且平白如话,但却包含着曲折的心理过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隽永的回味,极见艺术构思的匠心。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是韩愈小诗中的名篇。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景富于奇情异趣。草树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杨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却也来凑热闹,其结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在令人可笑。这种拟人化方式与对比描写,显然寓有讽意,而究竟何指,则不必坐实,品味余地颇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衡岳,即衡山,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衡山为五岳之一,称南岳,有七十二峰,主峰祝融峰。这首诗是韩愈从郴州赴江陵途经衡山时所作。前六句概述衡山的重要地位与雄伟气势,次八句写由阴气晦昧到众峰突兀的过程,再次十四句写谒拜情形,末四句写投宿寺阁。全诗以谒庙程序为线索,以贬谪蛮荒时的抑郁情怀贯穿其间,夹叙夹议,使写景、叙事、抒怀融为一体。描景奇峭突兀,语言古朴苍劲,风格凝练典重,一改前人纪游诗之陈套,是韩愈七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一韵到底,被称为“七言平韵到底之正调”。 
  韩愈诗风追求奇崛排奡,在这首诗中得到突出体现,南岳衡山在他的笔下,山势雄奇,变化多端。诗的时间顺序是由投宿岳寺的傍晚到次日清晨,随着时间的不同,山的景象也显然有异。诗人初登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秋雨连绵、阴气晦昧的景象,接着阴霾突然消散,众峰尽现,七十二峰环绕拥簇着主峰祝融,突兀奇绝,直插青天,犹如撑天之柱。这种大自然的奇绝景观,真是令人惊心动魄!入夜之后,则又见云雾萦绕,星月从云隙中透现出来,使得山景也变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最后,天晓云散,旭日东升,在“猿鸣钟动”之中,“杲杲寒日”洒下光辉,明亮的光线与幽绝的声响共同存在于岳顶高寒之境,给人以独特而奇异的感受。诗中景象变化迅速,且极富动势,明显使人感到其笔力的矫健非凡。 
  【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条山,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东南,西起雷首山,迤逦东来,直接太行,因其西有华山,东有太行山,且山势狭长居中,故名中条山。山中有王官谷、万固寺、栖岩寺等胜境。 
  历来描写大山,诗人大多着眼山势,赞其巍峨,颂其雄伟。中条山绵延数百里,奇峰巨壑,伟丽壮观,诗人自多从此着眼。然而,韩愈的这首小诗却另辟蹊径,舍去山势,仅仅抓住色彩,写出对名山的深刻感受。诗以“苍”字为题,就已表明了这一点。“条山苍”三个字,写出中条山的苍翠之色,而仅以一个“苍”加以概括,也足见山势之大,浑然一色。同时,诗人写山,以河为比照和衬托,黄河流经中条山下,滔滔漭漭,浊浪排空,一片混黄之色,与苍翠之山色形成鲜明对比。后二句,进一步写河、山,河之黄是因其浪涛汹涌,奔腾不息,山之苍是因其满山松柏,苍翠欲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这首小诗仅短短十六个字,却色彩斑斓,对比强烈,既有绘画般效果,又见出山水动静之韵味,在以追求险怪为主韩愈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雉带箭】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任推官,此诗即为随张建封狩猎时所作,描写了张建封的高明射技与骄矜神情。首句“原头火烧”渲染猎场情境,次句“野雉出没”点明狩猎对象。以下八句皆为对将军射雉情景与过程的描绘,从“弯弓不发”到“弓满箭加”再到“红翎倾斜”最后“仰笑吏贺”,几乎一气呵成。全诗按时间顺序纪实,具体描写却波澜迭起,语力劲健,正如清人朱彝尊在《批韩诗》中所说“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是昌黎本色”。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终听泪如雨。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日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张功曹,即张署,与韩愈为同僚、朋友。贞元十九年,韩愈与张署因触怒权贵,分别被贬为阳山、临武令,永贞元年顺宗立,二月大赦,二人得以待命郴州,八月宪宗立,再大赦,但由于湖南观察使杨凭压制韩愈、张署,二人仅得江陵府法曹、功曹之低职,此诗即作于将赴江陵之时。全诗分三层,先写郴州官舍中秋夜景象,中写张署所作歌辞,末写自己所歌。诗题赠张署,内容却反客为主,除首尾两层十一句外,中十八句全为张署之歌,韩愈乃借张署之歌以抒写自己内心之愤懑与不平。这种特别之章法,被称为“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得反客为主之法”(汪琬《批韩诗》)。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唯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思先回。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樽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此诗元和元年春作于江陵,是韩愈咏物名篇。诗写赏李情形,体物入微,描写奇丽,并借以抒发人生感慨。前半十一句着力描写李花。首句交待赏花时地,二句不见桃唯见李,乃以李花缟夜、桃花炫昼的光色特点说明赏花的具体时间在天明之前,可见急切心情。接着极力渲染李花“缟夜”情景,“雪羞比”见其花色之白,“杳无涘”见其范围之广,“天夜明”、“官吏起”,使其“缟夜”效果达到极致,其间插入“君知”一句,点明寄赠之题,而“群鸡惊鸣”则由虚转实,由夜景过渡到昼景,日出照耀,更是眼乱魂迷,无法逼视。后八句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写李花,由夜到昼,再由花勾连今昔,章法密致,命意曲折,而笔触之浓烈奇狠,更显韩诗艺术特征。 
  【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此组乐府诗原共三首,本篇原列第一首,系韩愈青年之作,大约是贞元九年寄内之作,寄内而代内人为怀己之词。此篇写离别情景,诗以水中蒲草起兴,以其飘浮状态切合离别氛围,又以蒲下双鱼作比,反衬思妇孤独失落之感。后二句直写情事,“君今上陇”、“我与谁居”,是情事的具体内容,亦是历来思妇之歌的共同情旨。此诗以民歌情调,写自然之情,语言通俗流畅,意味平淡悠长,代表着韩愈诗的另一种风格特征。 
  【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天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捴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日销月烁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为我国传世最早的刻石,其状如鼓,故名,共十鼓,各刻四言诗一首,唐初时出土于陕西天兴(今宝鸡)。此诗即为此而作。开篇四句交待作歌缘起。然后先叙石鼓来历,盛赞周宣文治武功;次写石鼓文字之古奥及诗文之可贵;再叙自己任国子博士时建议朝廷舆致石鼓于太学予以保护的经过;末写移石鼓之议未得实施之感慨。捴呵,意谓保卫呵护。媕婀,形容依违阿曲貌。对于石鼓产生时代,历代异议甚多,韩愈断为纪录周宣王狩猎岐阳盛事之作,显然有以周宣中兴比拟宪宗中兴之意,而事实上石鼓备遭冷落,又借以抒发寒儒不遇之叹。全诗章法密致,体势宏敞,且一韵到底,声调铿锵,是韩愈七古之名篇。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此诗描写颖师弹琴的高超技艺及自己听琴的独特感受。前十句摹写琴声,先如小儿女窃窃私语般轻柔袅袅,突然变幻为勇士赴战场般轩昂激越,继而如浮云柳絮般飘忽无定,飞荡于无垠天地之间,忽而又如百鸟齐鸣中孤凤高举,然最终一落千丈,琴声即戛然而止。后八句写听琴感受,先是坐立不安,继而泪雨滂沱,以自身所受强烈感染进一步渲染烘托琴技之高妙。将音乐之声转换为视觉形象,是音乐艺术境界的真谛,也是听者审美欣赏的结果,此诗向被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并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 
  【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唐代中期,诗坛盛行“元和体”,李白、杜甫诗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贬抑,韩愈此诗即针对这一现象而发,对李、杜诗作出高度评价。开篇六句直接评价李、杜诗,并斥责“群儿”谤伤之无知。蚍蜉,是蚂蚁的一种。中二十二句自言对李、杜诗的心摹力追,并热情赞美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雷硠,形容山崩般的巨大响声。末十二句表白与李、杜精诚交通的愿望,并要求张籍与自己一道致力领略李、杜诗艺术精髓。此诗是韩愈以诗论诗的名作,虽为议论,却设喻贴切、形象生新、造语狠重,成为自身“巨刃磨天”、“乾坤雷硠”般诗风的典型体现。 
  【华山女】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清。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唐代中期,佛寺道观遍布,不仅广占田地,奢侈无度,且讲经斗法,惑乱人生,韩愈立足于现实政治,毕生排斥佛、老,此诗即借华山女淫荡事讥刺之。前六句先叙佛徒讲经,听众聚集,而道徒讲道,却听者寥寥。中十四句写道徒巧施妙计,将一华山女道士洗妆拭面、浓妆艳抹地登坛讲道,致使观中人满,佛寺人绝。扃,关门。辎軿,指有帷幕的车。末十句写华山女姿色惊动宫闱,被皇帝召见,而富家少年以为其仍在道观,空空暗表情愫。丁宁,即叮咛。诗以含蓄笔调写出女道士之秽行与时君之不察,用传奇式方法、漫画式笔触勾划出当时的风俗画面,寓讽刺于写实之中。 
  【答张十一功曹】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此诗是韩愈与张署一同遭贬时所作,张署先有诗寄韩愈,此为韩愈酬答张署之作。前四句写南方春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哀猿啼鸣,人烟稀落,寥寥数笔,如同水墨渲染,再现荒僻环境,而竹木竞生,野花争艳,为荒僻地域增添春的气息,亦暗示自然生机不可遏止。筼筜,指一种粗大的竹。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花开鲜红似火。后四句抒忧愤情怀,心中时时牵挂末报恩波,但被贬蛮荒却回归无望,而由吟君诗罢陡然鬓发半白,则可见二人的共同处境与心境,并藉以点题。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但读来仍可感受到那种压抑着的情感潜流,具有令人回味的深沉意蕴。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时耒阳有“木居士”庙,韩愈路过时题诗二首,此为其一。诗以咏物寓言形式,有感而发,影射社会陋习与官场丑态。“木居士”是树老形异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者。前二句写“木居士”之成因,其根干类似人形,本是久经自然灾变折磨的结果,这就以科学态度揭示了老树异形的根底。后二句写“木居士”之神化,“偶然题作”可见全属人为,但却有无穷求福之人趋奉,可见荒唐可笑。诗以科学态度与现实现象的对比,表现出讽刺喜剧的艺术效果,而“木居士”与“求福人”之间的关系,显然寓含有指向官场人事的用意与内涵。 
  【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远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此诗作于贬阳山令期间,系凭吊屈原之作。前两句倒装,描绘汨罗江上景象,造成一种突兀的起势,同时喻示心潮之激荡难平。后二句借吊屈抒怀,屈子投江遗址已荡然无存,因此虽有可供祭祀的满江蘋藻却无处设奠,而屈子已逝,江上犹有渔父,令人感逝伤怀,“空闻”二字隐含着一个主体在,显然有以屈自喻意。蘋藻,即浮蘋水藻,古代常用作祭祀之物。历代吊屈之作甚多,皆借凭吊本身以自抒失意之情怀,韩愈此诗则别具匠心,着重写无处凭吊的怅惘之情,实际上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咏春雪,构思新奇巧妙,是韩愈小诗的代表作之一。前二句写盼春的急切心情,经过漫漫长冬而至的“新年”自然“未有芳华”,到二月才仅见“草芽”,“初惊”二字包含情感较为复杂,有对春色毕竟萌芽的惊喜,也有对春色来迟的焦虑。后二句即承此盼春之情而写雪,白雪似乎是等待春花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洒下无数飞花来装点春光。特别是“却嫌”、“故穿”赋予雪以人格化色彩,把现实中的春色迟到描写得春意盎然,同时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积极的浪漫的情趣。 
  【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此诗游太平公主山庄旧址,并寓讽寄慨。前二句写太平公主“当年”之事,“欲占春”,无法霸占的春天却欲独占,以不可思议之事深刻揭示其骄横贪婪之本性;然正是因此而大建山庄,其规模竟使城阙失色,以历史事实具体写出公主为所欲为之行径。城闉,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这里代指高大的城楼。后二句写游,以“花”的范围为标志,展现出公主山庄“直到南山”之惊人广袤,“不属人”回应首句“欲占春”,惊叹之中寓贬斥之意。而“当年”如此广阔的“不属人”之地,今日却已任人游赏,可见其山庄尚未能占住,春色则更可想而知,嘲讽显见,感慨尤深。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元和十二年,在宰相裴度的运筹下,唐军破蔡州,平淮西,当凯旋至潼关时,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作此诗先报华州刺史张贾。题中张十二阁老,即指华州刺史张贾。前二句写大军抵达潼关时的壮伟景象,由荆山到华山,数百里行程似乎瞬间完成,而眼前潼关日出,四扇大开,险隘的古塞变得宽广恢宏,虽仅写关山,但其中独特感受,显见凯旋豪情。后二句直写凯旋,并通知张贾迎接犒军,抛弃客套,反客为主,亦见自得意气。相公,即指宰相裴度。此诗一反绝句含蓄委婉之法,以大笔写小诗,豪气充溢,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在离京抵蓝田时,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此诗即由此而作。蓝关,又名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南。首联直写遭贬经过,朝奏夕贬,且贬至八千里外,可见得罪之深。颔联自表初衷,欲除弊事乃遭罪之原因,激愤之中见刚直之态。颈联触景生情,一回顾,一前瞻,家国不见,前程艰危,迁谪之感与恋阙之情融为一体。尾联点题,向韩湘交代后事,沉痛中深含激愤。此诗苍凉悲壮,颇似杜甫晚年七律之风,而尤以笔势纵横,开合动荡见长,词气章法以“文章之法”行之,颇见其古诗中擅长的“以文为诗”特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带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