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深度融合

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发布日期: 09:10:29  
作者:冯杰镔
袁小兰  出处: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点击量:659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第二实验小学覃冬梅老师参加了在贵港进行的2015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
合赛课活动。比赛中,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丰富形象的学习场景,所执教的《农场的早晨》一课有效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念,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
最新文章Loading......关于小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时代教育》2015年22期
关于小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课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从‘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模式,进而提高学习成效,打造高效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形势的普遍思考。鉴于此,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整合模式,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策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34【正文快照】: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发展背景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步较晚,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针对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认真贯彻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全面应用。目前,我国的教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彦奎;;[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年12期
周学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向守万;张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年07期
唐绍良;;[J];亚太教育;201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红波;[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李衍达;[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叶金霞;[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韩朝晖;;[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9期
齐金栓;[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周勇,王兵;[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王海荣;[J];太原科技;2002年04期
鲁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04期
康双珍;[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1期
杨宣培;;[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萍;;[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4年
傅平;;[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钟义信;;[A];IEEE北京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杨冰;;[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蓝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戴国忠;;[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谷麦征;费玮;张旭;;[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邢程;李玉梅;邵伟;余敏;吴克启;;[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张明凯;;[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张卓星;朴姬顺;;[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05年
彭守一;[N];中国保险报;2007年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
卢均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本报记者 王轲真;[N];深圳特区报;2006年
肖华;[N];中国电子报;2007年
马晓芳;[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胡红军;[N];经济日报;2007年
赵波;[N];中国电子报;2004年
蓝建中;[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杨金志;[N];农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亚巍;[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刘向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钱旭升;[D];西南大学;2008年
李泽清;[D];东北大学;2010年
胡新丽;[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张春玲;[D];河北大学;2014年
朱彩兰;[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齐晓云;[D];吉林大学;2011年
黄晓春;[D];上海大学;2008年
伍正翔;[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海娇;[D];鲁东大学;2012年
毛爱玲;[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朱梓伊;[D];河北大学;2014年
赵龙;[D];渤海大学;2015年
吴文征;[D];延边大学;2015年
李硕;[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王宝亮;[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李飞燕;[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熊哲贤;[D];复旦大学;2014年
赵晓琴;[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自颜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自颜雪)
日期: 13:01:55 来源: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教学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抓住学生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 进入学习要点,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平时,我们也会想很多的方法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多媒体课件、影视图片展示等,把课堂搞得生气勃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而课堂呈现的轰轰烈烈也不是学生内心真正对知识的渴求,有时,甚至只是对教师的一种配合。那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首先,所谓课上得有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也就是说,有趣的课并不是课堂所呈现的表面的多姿多彩或教师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知识、真理的一种满怀热情地追求,对自身智慧和力量的一种高度认同,以及获得成功的愉悦。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的兴趣。而获得兴趣的重要源泉就是认识本身。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人的思想等,这些都是兴趣的源泉。可是,有些东西或现象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需要挖掘才能发现的。往往这个挖掘、探索、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源泉。由谁来引导学生走上这第一步呢?就是我们教师。我们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就是兴趣的第一个源泉。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各种知识之间的接合点,引导学生走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为自己能发现新知而欣喜。这样,真正的脑力劳动才能开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的有趣。除此之外,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因此,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对于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并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变成一种力量,那么学生将会对获取知识更有兴趣。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其实,每个教师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热爱你的学科。如果整个学校里各科教师的教学,能汇合成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将会是生机勃勃的。我们可以从何处入手呢?如我是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自己办公室为那些热爱生活的孩子专门开辟一个角落,当我在备课时或准备什么活动时,可以请这几个学生一起来帮忙,解决一些问题。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时,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甚至让他们来策划某些活动,让他们在这一方面学得更宽。当然,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这些孩子是最令我们苦恼的。我们该怎样去唤醒这些态度冷淡的学生的意识呢?最可靠的途径还是思考,用认识来鼓舞人的精神。我们应该找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帮助他们在这些方面体验认识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意识一旦被唤醒,也就不再需要担心他在其余学科方面的兴趣了。因为知识是相通的。三、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好好学习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呢?这也是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学生,如果只是为了父母而学,为了老师而学,其自身对学习并无好感,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进行。那么,就算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他对知识本身仍是漠不关心的,无法真正地爱上学习。反之,只要一个孩子将学习当成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他终将会有丰硕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让他们觉得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道德共识,他必将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挖掘知识的宝藏,自然而然地也就爱上了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而更好地表达不仅是我们的追求,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反之,则该感到羞愧。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就会努力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习呢? 总之,让学生爱上学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表面的刺激所能达到的 ,而是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让学生感到知识的神奇和获取知识的快乐,才能真正造就一群终身爱学习的孩子。五、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思品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 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短短一年的时间,学校的“网络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成绩。全校领导和教职工网络与校本研修成绩人人都合格达标。更重要的是:各位领导以及各乡校的校长工作经历及学校管理经验与校长修养为一体,反映出我校领导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B2  以上是本站为您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自颜雪),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发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一方面不会加速病情滋长,另一方面,早发现早治疗,节约费用。您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新闻科技健康娱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
学习啦【技术论文】 编辑:谢桦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如下: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已影响 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技术论文】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坑洼geNS85CX9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方式方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 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3] 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8[4] 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