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和省略区别和忽略的区别,词性有什么不同

【图文】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区别
大小:38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忽略_忽略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拼音、解释_汉语词典_911查询
忽略的意思
输入词语或其拼音即可,例如 忽略 或 hulve
忽略 忽略的意思 忽略是什么意思 忽略什么意思 忽略的近义词 忽略的反义词 忽略的拼音 忽略的解释 忽略的同义词
拼音hū lüè 注音ㄏㄨ ㄌㄩㄝˋ词性近义词、基本解释◎ 忽略 hūl&&[overlook] 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一些很有意义的论点被忽略了引证解释1. 疏忽;不在意。《汉书·王莽传下》:“朝廷忽略,不輒督责,遂至延曼连州。”《三国志·吴志·周泰传》:“ 策 讨六县山贼, 权 住 宣城 ,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卒至。”《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通书人多忽略,不曾考究。” 清 李渔 《怜香伴·搜挟》:“今日务要加严,不可仍前忽略。” 朱自清 《<文心>序》:“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2. 轻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袁宏 始作《东征赋》,都不道 陶公 。 胡奴 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隋书·文学传·王胄》:“ 胄 性疏率不伦,自恃才大,鬱鬱於薄宦,每负气陵傲,忽略时人。”相关汉字、||
手机查看词语忽略的意思,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查询大全(微信号www911cha)后回复 cd251516 或 忽略? 即可
首字母查词:
按词性查词:
按结构查词:
汉语词典为您提供忽略,忽略的意思,忽略是什么意思,忽略什么意思,忽略的近义词,忽略的反义词,忽略的拼音,忽略的解释,忽略的同义词
忽略相关词语搜词语
忽略相关成语搜成语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关于词性,“可能”属于什么词?可以做副词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第一种: 成分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包括(1)名词、(2)动词、(3)形容词和(4)副词 第二种:特殊成分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具有特殊性的),包括(1)数词、(2)量词、(3)代词和(4)拟音词 第三种:非成分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包括(1)介词、(2)连词和(3)助词. 其他体例也与此差不多,比如有的把数量词合为一个词类的,有的还提出了语气词,有的还从传统的形容词中拉出两个新词类,叫什么“状态词”和“区别词”,有的把拟音词叫做象声词,等等.还有的在大类上把词类概括为“实词”和“虚词”的,比如上面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应该属于“实词”的范畴,而后面的一种应该算“虚词”.所谓实虚,基本上就是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尤其是主要的句子成分而言的.实词比较实在,虚词比较空灵,后者主要起语法作用. 这里不对各种大同小异的分类法一一评论,只从以上这种典型的分类出发,评论一番.究竟是根据什么把词分成这些种类的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如果仔细考查,不难发现,传统语法的所有这些分类法都是基于两个标准的:一个是语义,一个是功能(语法功能).我认为,问题正好就出在了这里!我们无论给什么分类,都只能根据一个标准,而不能使用两个,即“双重标准”.使用双重标准,是无法做出任何科学的分类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做法!比如“男女老少”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分类:一方面按照年龄,一方面又按照性别,到底按照什么啊?当然,那仅仅是一个成语,说明各种人都有了,并非代表科学的分类(如果作为分类,那显然是行不通的). 请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拟音词”这些概念都是根据语义而提出的,而只有“介词”、“副词”、“连词”和“助词”是根据语法功能而提出来的.就是说,在这十一类中,有一多半是按照语义定义的,只有一少半是按照功能定义的.比如,说名词是“指称事物的”,是“表示人物事地的词”(更早的说法干脆就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名称”);说动词是“表示行为活动的词”;说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说数词是“起计数作用的词”;说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说代词是“指代某种思想对象的词”,说拟音词是“对声音的模拟”.这些概念当然都是语义概念,而非语法概念.相反,传统上的“介词”(在语法构造中起中介作用的词)、“副词”(作状语的词、修饰谓词的词)、“连词”(起连接作用的词)和“助词”(起附加作用的词)概念则是按照语法功能定义的. 不言而喻,我们是在谈论语法,“词性”本来就是一个语法概念,而非语义概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仅仅按照语法功能(或叫“句法功能”)这一条标准来划分词性呢?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了这些概念的来源.它们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看是产生于翻译.因为汉语虽然也有自己的语法但是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仅仅是近代的事,而且是从模仿西方语言的语法体系开始的.我们的许多语法概念都是从西方语言借用过来的,是翻译的产物.那么,这些概念的翻译是否准确?由于长期以来就这么用惯了,大多数人似乎已经对此麻木了,不再思考一个为什么了,都觉得很自然了.其实,我看并不然.首先,这类翻译就不是那么准确的和科学的.看一看英语,就可以知道.所谓的noun(名词)、verb(动词)、adjective(形容词)、adverb(副词),都仅仅是一种语法概念,而非语义概念.我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类的翻译法都不能反映出原初的含义,而仅仅是按照我们的理解行事的结果.好像“名词”就一定和“名”有关,“动词”就一定和行为动作有关,“形容词”就一定要和状态性质有关,等等.其实,这些词类在外语中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形态,人们一看就可以知道个差不多(并不是根据词义来判断,首先是根据词形和功能来判断的).搬用到汉语里,就麻烦了:语义成了判断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不是唯一的标准的话),而语法功能则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汉语的词基本上没有任何固定的词性标志,有的仅仅是意义的不同!那么,对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套用这相同的语法概念,能不出错吗?本来,词性是个地地道道的语法概念,而这样一来,它却成了一个语义概念(尤其是翻译的误导所致).当初的翻译是不是仅仅出于汉语只有意义区别而无形态区别这一特点而产生的呢?应该说,误解最初是由翻译引起的.这种翻译的最大要害就是只看见了语义而忽视了语法,而这恰恰就造成了舍本逐末甚至颠倒是非的结果! 比如英语,说“revolution”是名词,仅仅因为它是处于名词(noun)的形式,并非是说它不可以表示行为动作(“革命”当然就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啊!).说beauty(美、美丽)是名词,也仅仅是因为它处于noun的形式,而非因为它不可表示状态性质之意(“美”当然可以指一种状态或性质啊).silence (肃静、寂静)当然就是一种状态,但它只能当名词用,而要想表示“安静的”,就必须变换其形式而使用那个形容词形式的silent.外语中同一意义的词只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就可以变成名、动、形、副词等各种词性(比如一个beauty, 可以有beautiful, beautifully, beautify等不同的词性形式).所以,词性概念根本就不是根据语义而来的,而只是根据语法作用(包括特殊的语法形式)而来的.说到底,词性根本就不是一个语义的问题,而仅仅是一个语法功能和语法形式的问题(虽然在具体操作上常常与语义有关联).比如外语的“动词”并非指词义上的动(动作、行为之类)而是指在语言中的动态作用——作谓语.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谓词”. 当然,外语中也存在着把语义和语法混淆起来的混乱现象,比如“代词”、“数词”、“拟音词”等,就不是根据句法功能划分的,而它们的语言里也有.可见,我们汉语的语法中的混乱不仅仅是来源于翻译,也和外语语法本身的不够科学有关.不过对于外语,我们没有必要说什么,先把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就行了. 汉语词性的新定义 那么,汉语究竟有没有词性呢?能仅仅根据汉语单词的形式不固定就说汉语根本就不存在“词性”这种语法概念吗?当然也不能.因为词性主要是一个语法功能的概念(虽然也包括语法形态),所以,即使形态不固定、无规律的语言,也是有词性的,那就是根据不同的语法作用来定词性.我以为,只要我们首先搞清了定义的标准,就好办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我发现,“实词”和“虚词”、“体词”和“谓词”这类概念都很好,都是纯粹的语法概念.不过这些都是较大的概念,需要细化.我们就循着这样的路线重新给词性定义一下. 能做而且主要做主语和宾语的词属于“体词”(当然也不仅限于做主语和宾语,比如还可以做主语的补语和宾语的补语).能做谓语而且主要做谓语的词属于“谓词”.这两类词都可以归入“实词”的范畴,而介词、连词、助词等可以归入“虚词”的范畴.此外,在实词中还有两个附加词类——修饰体词的词和修饰谓词的词,就是能作定语的词和能作状语(包括前置和后置)的词.它们可以分别叫“定词”和“状词(是否仍沿用“副词”?).“定词”除了做前置的定语外,还可以放在判断性的动词等特殊动词之后做主语的补语(比如在“这个是大的”中,“大的”就是主语补语). 拟音词基本上属于谓词,有时也属于体词,所以,没必要在语法上单独提出这个概念.数词和量词也都兼有体词的功能和定词的功能,有时还可以有其他功能,所以,它们是特殊的词类,可以单独讨论,不过也没必要做为单独的词性对待.代词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基本上属于体词,有时也可以做定词(体词的附类),有的代词也代指其他词类,比如谓词、定词和状词.例如,“怎么”就是代指状词的.可以保留这个术语,但也无必要把它作为一个语法上的词性对待.拟音词的情况也是如此,仅仅是个语义概念. 在体词中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名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在谓词中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动词”和“形容词”.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其他语言一般不能,往往还要加上一个动词,即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例如:这个很大.她很幸福.英语必须说成This is very big. She is very happy. 而不能说This very big, She very happy.所以,汉语的“形容词”有时可以算作谓词,而其他语言一般不能. “形容词”的原初英文词是adjective,它本来是“名词的修饰词或描写词、非独立的词”的意思,因而它的基本作用是做定语,即做体词的附属成分),但有时也直接做谓语(如前例)或表语(比如处于判断动词后:这是大的),但不能做状语(前置的或后置的)(注意:按照我的语法体系,传统的“补语”是被我看作“后置状语”的)(做状语的“形容词”应该算作“副词”).所以,在这一点上它是和“状词”(副词)有严格的区别的.从它的整个含义看,它既有“定词”的功能,又有“谓词”的功能,所以可以看作是“体词”和“谓词”两种功能兼有的词类.具体而言,可以把“形容词”分成“定语形容词”、“谓语形容词”和“补语形容词”三小类(有的词是三种功能兼有的).但一定要把它从“状语”或“状词”中排除出去.那么,“定语形容词”和“补语形容词”(注意:我说的“补语”是指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不是传统的汉语语法的“补语”)可以并入“定词”之内,而“谓语形容词”可以归入“谓词”之内.(关于补语和谓语的区别,要根据前面是否有动词.例如:“这是大的”中的“大的”属于主语补语,而“这个很大”中的“大”则是谓语.) 传统的“副词”概念比较窄,而且确实是按照语法标准提出的,即做状语的词.所以,这个概念可以保留.或换一种说法,叫“状词”.在英语中,“副词”和“状语”同出一源:一个叫adverb, 一个叫adverbial.那是很科学的.所以,我仍主张把“副词”改为“状词”. “动词”这个概念可以保留,但是必须重新定义:它的含义不是指语义上的“行为动作”之类,而是指语法功能上的动态特点,即直接做谓语的功能.谓词,是句子的核心,是其最活跃的部分(句子的生命之体现.一般而言,一个句子可以无体词,但是不能无谓词).“动词”基本上等于“谓词”,但又不尽然.应该说,“谓词”是一个较宽的概念,是高一级的概念,而“动词”被包含其中,是下一级的概念.如果说在其他语言(比如英语)中谓词就是动词,那么,在汉语中谓词还更宽一些,不仅包含动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汉语里,甚至“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有时都不明显.例如,在“他很高兴”和“他很同意”这两个句子里,你凭什么说“高兴”就一定是形容词而“同意”就一定是动词?且不说二者在这里起的语法作用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在语义上,“高兴”和“同意”都可以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啊!如果翻译成外语,我们对这两个都可以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形式,不一定使用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类.因此,在做谓词使用的时候,也很难区别开“动词”和“形容词”.那么,笼统地叫“谓词”还真似乎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呢! 总结起来,我的重新定义结果如下:笼统地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范畴(根据是否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在“实词”中包括“体词”、“谓词”、“定词”、“状词”四个小类.而在“体词”中包括“名词”、“代词”(代词也可被包括在其他大类中,因为它不光代替体词)、“数词”和“量词”(数量词也可能具有定词的功能或其他功能)等;在“谓词”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在“定词”中包括“定语形容词”和“补语形容词”以及“名词”、“数词”、“量词”,甚至“代词”等.在“状词”中仅仅包括“副词”,或干脆就把“副词”叫“状词”. 在“虚词”中包括“介词”、“连词”和“助词”. 从最小的级别看,一共11种词性(或叫“词类”):名、代、动、形、数、量、副(状)、拟音、介、连、助.虽然在最小一级上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名称,但是那只是对原来的语义原则的产物的一种尊重,或者说一种过渡吧(原来的分析结果还可以作为参考而使用).最重要的是我给定出的四个“二级词类”:体、谓、定、状.它们是完全按照语法功能定义的.加上原有的三个虚词“介、连、助”,应该说我的新概念词类一共是7个:体、谓、定、状、介、连、助.这7个类别也可以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等级的.它们都是严格的语法意义上的词类.而且,它们也可以包含所有的词类(包含原有的以语义定的词类.原有的词类是可以作为子类而存在的).在语法分析上,仅仅按照这7类,就够了.这样,就可以在汉语词法上实现一场彻底的革命. 从原来意义的词类可以如此广泛地交叉在我的新词类里(几乎没有规律)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以语义定词类是不够科学的.不过,以语义定词类的确很实用,很便于操作,在这方面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性的成果,对此,我们还是应当参考的.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仍然保留它们的存在,让它们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但是也得经常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理论). 汉语词性的特点 下面,我们再看看汉语词性的特点. 总的来说,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第一点勿庸赘言.主要看看第二点. 这花很美.这的确是美的. 你美什么啊?别美了! 我欣赏她的语言之美.她的美震撼了全世界. 这真是美餐啊! 你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歌唱得很美. 一个“美”,在不同的场合就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在第一个例子,它是做谓语的(或狭义的“表语”).在第二个例子中,它是动词(谓词),直接做谓语.在第三个例子里,它是体词(“名词”),做宾语或主语.在第四个例子里,它是定词(做定语,体词的修饰语).在第五个例子里,它以重叠的方式变成了状词(“副词”),做状语.在最后的例子里,它也是状词,做后置状语(传统上所谓的“补语”).那么,你说“美”到底是什么词性? 再如: 孩子,你别傻了. 一般而言,“傻”是个“形容词”,即主要做定语或表语,但是这里用在祈使句中,你还能说它仍然是“形容词”吗?它显然已经变成了动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你别继续傻下去了.这是典型的动词用法啊(前面有状语、后面有助词)! 再如: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喜欢游泳. 我喜欢在海里游泳. “游泳”一般是做动词用的,于是,传统的语法就只把它做动词看待.对于第一句话,他们说是“动词做主语”,而对于第二句话,他们说是“动词做宾语”,而对于第三句话,他们说是“动词短语做宾语”.按照本人的看法,第一句里的“游泳”就干脆是名词(体词);第二句里的“游泳”也是体词(名词),而第三句里的动词短语其实也是个体词性的短语(整体上相当于一个体词——名词).由于汉语并没有特殊的词性标志,我们最好还是干脆按照句法功能判定词性,那样要简单得多.如果是其他语言,做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定不能直接使用动词的谓语形式,必须变成“非谓语的形式”(其实就是体词形式,如不定式、动名词、分词)才行.说“动词做主语(或宾语)”并不符合一般的国际惯例,更何况汉语的词性并不是先天就确定下来的,那么,为何还要如此僵化呢?!对于一个单词的情况,很好处理:做什么样的成分,就是什么词性,不必说什么“动词做主语或宾语”(此外还有“形容词做主语或宾语”等等)这样荒唐的话.对于由动词组成的短语,如果整个短语起的是体词的作用,那么,也不要说这是动词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应该灵活地改为“体词性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动词的“体词化”(或“非谓语化”)尤其是在短语里特别明显.当然,短语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多加论述. 再如: 这孩子又高了许多.天渐渐地黑了. 你能说这“高”和“黑”仍然是“形容词”吗?显然也已经成了动词.带了个时态助词“了”,或上个副词“渐渐”,都是明显的动词标志.在意义上,都表示一种过程,而非状态.“高”=变高、长高;“黑”=变黑. 应该说,凡是用在祈使句中的“形容词”都已经“动词化”:小心点儿!别大意了!乐观点儿!再高点儿,我看不到.低点儿!热情点儿!谦虚点儿! 应该说,凡是用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形容词”也都已经“动词化”:你得胖点儿了,这样瘦不行.你必须轻松点儿,随便点儿.我不能轻松下来啊!你能大声点吗?你能轻点儿吗? 再如,所谓的“副词+名词”(“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只两瓶黄酒、仅仅七个学生、最里面、最开始部分、最上头、大约三辆汽车、共二十块钱、又一阵暴风雨、再一个问题、才五张桌子、很现代、很精神…… 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副词修饰名词,实际上有三种可能:第一,那所谓的“副词”已经变成了形容词(定词)(如:只两瓶黄酒、仅仅七个学生.英语的only就是副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兼有的.这里的“只”和“仅仅”也类似.同样道理,“最”也可以当形容词用,就像英语的most一样).第二,是省略了谓词的结果(如:大约三辆汽车=大约有三辆汽车;共二十块钱=共有二十块钱;又一阵暴风雨=又来一阵暴风雨;再一个问题=再提一个问题;才五张桌子=才有五张桌子.第三,后面的“名词”已经形容词化(如:很现代=很时髦、很具有现代气息;很精神=很帅、很潇洒). 再如时间地点词(名词)做状语的问题:今天我休息.上午我没课.古代有个大诗人李白.屋里坐!北京见! 其实,这些词都已经“副词化”,因此都可以算作副词(按照我的新叫法是“状词”).比如在英语里,today(今天)既是名词,又是副词,就看如何使用了.你能仅仅根据词义就断定某个词就是什么词吗?! 再如:连“都”这个“副词”都可以变成其他词类. 都来了吗?都同意.都不想去.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我们说“都”是做主语的,也可以,因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代词,代替具体的所有人(或物).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主语,仍然把它做副词看待(“都来了吗?”=“大家都来了吗?”、“都同意”=“大家都同意”……).在英语中,all就是代词,同时也可做副词. 再如:只要加上一个“地”,就可以把名词、形容词(定词)等词类变成副词(状词):理智地做事、历史地看问题、“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革时《毛主席语录》的前言)、幽默地讲述一个故事、紧张地看着他…… 传统的语法把“的”、“地”和“得”看作“结构助词”.笔者认为只有“得”是地地道道的结构助词,而“的”和“地”都可以看作表示词性的词尾(不过在和短语相接的时候例外,比如“有计划地”).一个表示形容词(定词),一个表示副词(状词).汉语也有这类表示词性的词尾,就像英语的-ful(形容词词尾)和-ly(副词词尾)一样.可以通过它们随意改变词性.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本人的另一篇专论. 再如:“五斤重”或“重五斤”.这是数量词变成了状词的例子(一个做前置状语,一个做后置状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修饰“重”这个谓词) 再如:汉语的动词和介词有时很难分清界限,动词可以当介词用,或相反,因为介词基本上都是由古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例如,“用”字在“用电脑翻译”、“用嘴说,用笔记”等等这类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之类的意义,而把后面的动词看作句子的谓语动词,因此,不必把这类现象说成什么“连动式”.通过用“以”字这个地地道道的介词代换它进行试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 凡此种种,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无数来.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汉语语法体系提出无数这类批评和纠正.总之,我们必须承认:汉语的词性是随时而变的,特别灵活自由.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概括性更强,更能以一驭十、驭百、驭千、驭万……). 当然,其他语言也有一词多性的现象.但是要比汉语少得多.汉语的几乎每个词都是不定性的.如果说外语的词大多有定性,那么,汉语则相反:大多数都无定性.如果说外语的词性不定是个特殊的现象,那么,汉语的词性不定就是个普遍的现象了.这正是汉语词性(如果说有的话)的特点!这一点也正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汉语的“一词多性”正如“一词多义”或“一字多义”一样,是一种很经济的语用做法.“一词多义”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个普遍的现象,但是,“一词多性”,除了汉语以外,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恐怕都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词多性”在汉语中如此普遍,因此我们就可以省去不知多少麻烦!这正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的体现!一词多义,一般也不会造成什么不便,因为有了一定的语境,意义自然就可以确定了.一词多性,也不例外. 任何一个词的词性都不是先验地确定好了的,必须到具体的语法环境里根据它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当然,不是说不能根据词义和词形本身来大体地推定词性,如某类意义的词或以某种形式开头或结尾的词一般就是充当某种词性的.但那都不是绝对的标准.如果说为了学习的需要尽可能多地知道一些词汇的用法(包括词性特征)是有用的,那么,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交给语法来解决,要由语义学家和词汇学家来解决,那会涉及无穷无尽的实践性的规则,语法学是无法完成此重任的,那至少不是理论语法学所该做的事情.基础语法或理论语法只是提供一个“大纲”和基本框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决具体的语义和用法问题.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说为汉语建立一套科学的语法体系并非无限遥远或无限复杂,可以在短时间内办到. 附带说一点:在词性定义上的“解放”,对汉语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防止用僵化的思想束缚汉语的发展!归根结底,语言本身的自然发展、约定俗成(自然形成)才是第一性的,而人为的任何规定都是第二性的,是总结实践的产物.如果规定过了分,就必然会阻碍自然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那样的“语法”可就成了语言的敌人了!比如,说某个词就是某种词性,一变化使用就是“语法错误”、“病句”.也许,一开始的时候是“病句”,可是慢慢地随着人们的普遍接受,它就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不再“有病”了.比如,说“突然”既是副词又是形容词,而“忽然”仅仅是副词.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通过语言试验做出的结论:可以说“突然的变化”,但不能说“忽然的变化”.不过,我认为,也许这仅仅是现在的用法,也许,将来“忽然”也会兼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的.当大多数人都说“忽然的什么什么”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了形容词.说不定!再如,“幽默”这个词本来是个音译的外来词,按说是不可拆开的.但是,我们不是听到过“幽他一默”这种中国化的说法吗?“春风又绿江南柳”这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把一般为形容词或名词的“绿”当动词用了,显得特别生动、有创造性!文学中或生活中的新语、新用法层出不穷,最好的做法是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任它们自然选择、自然淘汰.优秀的创造自然会留下,拙劣的语汇自然会被淘汰. 总的来说,汉语的“词性”的意义并不大,这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到了把汉语从几十年来形成的僵化的词性概念中解放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汉语语法的重点应该在句法上,而非在词法上.本书给出的定义和分析方法也仅仅是个参考,也不必过多地拘泥于这套系统.尤其是,不要用词法来套句法,不要用“词性”来鉴别句子的对否、判断句子成分,那对汉语来说是一种颠倒的做法(虽然对外语来说可能正好).这条基本思路很重要.参考资料:/question/9535815.html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主题词与关键词的区别
我的图书馆
主题词与关键词的区别
主题词与关键词的区别&  &&& 主题词与关键词最大的区别就是主题词经过了规范化处理。&&&& 主题词是规范化的检索语言,它对文献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使每个主题词都含义明确,以便准确检索,防止误检、漏检。如:白介素2、白细胞介素2、IL2、IL-2等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规范为“白细胞介素2”。&&&& 主题词表是对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的依据,也是文献处理者和检索者共同参照的依据。&&&& 而关键词是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未经规范化处理,也不受主题词表的控制。如:对于“白细胞介素2”这一概念可有白介素2、白细胞介素2、IL2、IL-2等不同形式来表达。&&&& 因此,为了达到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如果检索工具提供了主题词这一检索途径的话就应该选择主题词来进行检索,而不应该选择关键词。&&&& 例如:利用MEDLINE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肝肿瘤”方面的文献。&&&& MEDLINE光盘数据库既提供了主题词途径,也提供了自由词(关键词)途径。如果选择关键词途径来进行检索,欲达到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就得查找“liver cancer”、“liver carcinoma”、“liver neoplasm”、“liver tumor”、“hepatic cancer”、“hepatic carcinoma”、“hepatic neoplasm”、“hepatic tumor”等词,另外还得考虑像cancer、carcinoma、neoplasm、tumor等词还有复数形式;而如果选择主题词途径进行检索就只需查找“liver neoplasms”一词就行了,这一词就包括了以上所提及的不同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选用主题词途径检索,既能满足较高的查准率、查全率,又能提高检索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主题词也称叙词,是一些以概念为基础的,规范化的,具有组配性能,并可显示词间语义关系的词和词组。关键词(Keyword),特指单个媒体在制作使用索引时,所用到的词汇。是图书馆学在的词汇,关键词搜索是网络搜索索引主要方法之一。例如一本书的书名或部分书名、副标题、作者名都可以作为本书的关键词用于检索。现在大部分的图书及网上检索都是用关键词检索的形式。相对于关键词,在检索中还有导出词的应用。区别在于一个只是概念,一个特定的词汇。
书目查询一得
李建中&&&&&&&&&&&&&&&&&&&&&&& 赵宗蔚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 (上海图书馆& 200031)
书目查询是文献检索的组成部分,查询结果讲究“查准率”和“查全率”。“上海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基本检索包括14个检索途径:(1)题名关键词(2)著者关键词(3)主题词关键词(4)丛书名关键词(5)出版者关键词(6)题名浏览(7)著者浏览(8)主题词浏览(9)丛书名浏览(10)中图法分类号(11)订购号(12)ISBN(13)ISSN(14)ISRC,有些检索途径是一般读者所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的,如:ISBN、ISSN、订购号等,而“主题词关键词”检索途径只有使用了计算机才得以真正实现并加以普及,比传统的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检索途径。笔者着重使用“主题词关键词”检索,发觉尽管方便了很多,但仍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此列举一二,向专家、同行讨教学习。
1& 【主题词关键词】查询:“明史”
检索结果:有14条符合要求:
1. 《明史·日本传》笺证CG& 汪向荣& 巴蜀书社& 1988.3
2. 超时代的发明& 王维奎&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7
3. 陈炯明集& 陈炯明&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4. 大探险时代& 世界文明史、世界风物志联合编译小组& 地球出版社& 民国67年[1978]5. 电子发明& 达墨,G.W.A.& 科学出版社& 1985
6. 明史& 章培恒&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
笔者所要查找的“明史”是有关“中国明代的史料”,而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超时代的发明》、《陈炯明集》、《大探险时代》、《电子发明》等书与“明史”又有什么关系呢?
进一步查检详细信息显示:《超时代的发明》主题标目:创造发明-史料-世界;《陈炯明集》主题标目:(1)陈炯明& (2)史料-民国();《大探险时代》主题标目:世界史& 文明史;《电子发明》主题标目:电子技术-创造发明-史料……由此可知,上述图书与“明史”并无关系,只是主题标目中碰巧有“明”、“史”两个字。
类似情况还有:【主题词关键词】查询:“游记”,检索结果中有《西游记》及与《西游记》有关的图书。《西游记》中的“游记”和我们理解的“游记”并非一回事,只是《西游记》的主题标目之一为“西游记”中碰巧有“游记”这两个字。看来计算机过于“自动化”,又过于死板,有时也会带来某些混乱。
2& 关于“爱新觉罗”
【主题词关键词】查询:爱新觉罗,检索结果有12种图书:
(一) 其中关于爱新觉罗·溥仪的有:
1. 爱新觉罗·溥仪日记& 著者& 爱新觉罗·溥仪&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2.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著者& 贾英华& 群众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1989.6
3. 我的前半生& 著者& 爱新觉罗·溥仪& 群众出版社& 1964
4. 紫禁城的黄昏& 著者& 庄士敦,R.F.& 求实出版社& 1989
主题标目:(1)爱新觉罗·溥仪& (2)史料-中国-
(二) 关于爱新觉罗·溥杰的有:
5. 溥杰自传& 著者& 爱新觉罗·溥杰&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6. 中国末代皇弟溥杰& 著者& 戴明久&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主题标目:(1)爱新觉罗·溥杰& (2)传记文学-中国-现代
(三) 关于爱新觉罗·韫欢的有:
7. 爱新觉罗·韫欢& 著者& 凌冰&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
8. 从御妹到平民& 著者& 凌冰& 群众出版社& 1988
9. 格格韫欢& 著者& 凌冰& 华文出版社& 2002
(四) 关于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的有:
10. 乾隆皇帝大传& 著者& 周远廉&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主题标目(1)爱新觉罗·弘历& (2)乾隆皇帝
(五) 关于爱新觉罗家族的有:
11.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著者& 李治亭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主题标目:爱新觉罗家族;
内容:1. 家族全史、2. 世系源流、3. 人物荟萃、 4. 家事本末……
12. 爱新觉罗宗谱& 著者& 爱新觉罗·常林& 学苑出版社& 1998。
主题标目:爱新觉罗家族-氏族谱系
以上12种图书都与爱新觉罗家族、世系、人物有关,主题标引可以说都没错,但有无遗漏或可商榷之处呢?
上述图书中没有《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们》索书号:K820?97/4144,著者:蒋芜苇,隋鸿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该书的主题标目为:(1) 氏族谱系-中国-现代 (2) 家族-中国-清代;内容:附录:爱新觉罗氏家族世系简表.-精装本有插图。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们》与《爱新觉罗宗谱》、《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内容相近,之所以未能在“主题词关键词:爱新觉罗”查得,笔者认为与该书的主题标目有关,如果该书的主题标目改为:“(1) 氏族谱系-爱新觉罗-中国-现代(2) 家族-爱新觉罗-中国-清代”就可以查得,而研究爱新觉罗氏家族的读者肯定希望不要“挂万漏一”。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宣统皇帝,“主题词关键词:爱新觉罗”查得《乾隆皇帝大传》及有关溥仪、溥杰、韫欢的书是不错的。问题在于,“爱新觉罗”正是清代皇帝或者说皇族的姓,如果通过“主题词关键词:爱新觉罗”查得弘历、溥仪、溥杰、韫欢的书,那么其他有关清代皇帝或皇族的书是否也该可以查得?
如类似《乾隆皇帝大传》的:《康熙大传》著者李涛,张焱&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主题标目:康熙帝,就无法通过“主题词关键词:爱新觉罗”查得。同样,清朝历代皇帝如顺治、雍正、光绪等以及一些亲王如多尔衮们都无法通过“主题词关键词:爱新觉罗”查得。这里就有一个主题词关键词标引的标准、统一问题。
3& 关于题内关键词
主题词关键词如何标引,除了查《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之外,利用计算机从题名中抽取主题词关键词也是方便而又重要的途径。俗话说“画龙点睛”,如果把一本书或一篇论文称作“龙”的话,那么题名往往就是它的“睛”。计算机只是提供便捷的技术条件,如何从题名中抽取标引主题词关键词,关键还在于编目标引的人。
如:《陈廷敬和他的学生康熙皇帝》著者王宝库,王鹏,李冰;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主题标目:陈廷敬;索书号:K827/7214。假如有本名为《徐特立和他的学生毛泽东主席》的书,会只标引“徐特立”而不标引“毛泽东主席”吗?不是说此书中“康熙皇帝”比“陈廷敬”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对于读者的检索点来说恐怕也是如此,笔者以为“康熙皇帝”也应标引为主题标目。如果以“康熙皇帝”为检索点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查则无法检得此书,而以“康熙皇帝”为检索点通过“题名关键词”则可以查得。这也算图书查询一点经验和心得吧。
又如《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院志:》主题标目: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因主题标目中含有“土木建筑”四个字,因此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查询“土木建筑”,也能够查得此书。而《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测绘土木建筑人材的学校》同济大学校刊编辑室& 1955,主题标目:同济大学。因主题标目中没有“土木建筑”四个字,因此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查询“土木建筑”,就无法查得此书。“为国家培养测绘土木建筑人材的学校”可以说是该书的副题名,而有些图书的副题名的重要性不亚于正题名。自1952年国家对全国高校院系专业调整后,同济大学就成为以土木建筑专业为主的高校,因此笔者以为从副题名中将“土木建筑”也作为主题标目,那该书的两个“睛”都“点”到了。
同样的,《百年治国方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探》一书副题名比正题名更准确地反映了该书的主题,因而主题标目:(1)“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模式”(2)“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邓小平-思想评论”是完全正确的。类似的《巴蜀情:邓小平与四川》主题标目“邓小平”是正确的,但如果同时将“四川”也作为主题标目那就更全面准确了。
图书的主题词关键词如何标引得当,使最需要它们的读者能“一索即得”。如《国内有关清代人物论文索引》主题标目:“历史人物-中国--索引”。这样主题标目粗看上去并不错,但遗漏了“清代”一词,不便于非常需要此书的清史研究者检索。笔者认为。&#~;只是反映该索引所收论文是发表在这一时间段国内报刊或图书中的,并不是最主要的检索点,如果改为“历史人物-中国-清代-索引”或者标引两个主题标目:“历史人物-中国-清代-索引”、“历史人物-中国--索引”可能更好一些。
图书的主题词关键词如何标引得准确规范,这要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比较研究;主题词关键词标引得是否准确规范,还要看大多数读者使用是否便利。
4& 题名关键词与查全率查准率
由于计算机的高度自动化,因此通过计算机检索“题名关键词”,实际上只要是题名中的任何一个字或一个词都可以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问题在于查全率查准率。有时候可以通过题名关键词检索弥补主题词关键词检索途径的某种不足。如上所提及的《陈廷敬和他的学生康熙皇帝》、《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测绘土木建筑人材的学校》用图书的主题词关键词“康熙”、“土木建筑”无法查到,而用题名关键词“土木建筑”则会意外查得此书。但与上述图书主题词关键词类似,有时候会因“过于高度自动化”而造成误检。
5& 主题词与关键词
主题词与关键词是有关系又有区别的。或许可以说,主题词是规范的“关键词”;关键词与有关的主题词往往是近义词、同义词甚至是异体词,如:明代与明朝、清代与清朝。“明代”、“清代”是主题词,“明朝”、“清朝”只能说是关键词。分别以“主题词关键词”查询得到结果为:“明代&#条、“明朝”27条、“清代&#条、“清朝”34条;“明代”的3678种图书并未将“明朝”的27种图书都包含在其中,“清代”、“清朝”也类似。因此在尚未全部用规范的“主题词”标引图书之前,有时需要用“关键词”作为查询图书的补充。如果用“清史”、“清代史”、“清朝史”作为主题词关键词查询结果又有所不同:“清史”6条、“清代史&#条、“清朝史”无。在这里与“清朝史”有关的图书都用规范的“清代史”标引,同时个别图书仍以“清史”作主题词关键词。
李建中&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馆员。
赵宗蔚& 上海图书馆采编部副研究馆员。
&浅谈公文主题词的制作
8:31:56& 作者:db
--------------------------------------------------------------------------------
&  进入20世纪卯年代,计算机技术在办公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推动了各类机关办公的现代化。为了适应办公现代化的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公文的管理,公文“主题词”应运而生。国务院办公厅于994年4月23日以国办秘函[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废止了1988年12月修订的主题词表,并公布了(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使用说明,初步规范了公文主题词的制作和使用。 但由于主题词表的使用从上至下没有实施细则,加之主题词的应用、制作在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之中,故,在各级公文主题词应用和制作中出现很多问题,笔者归纳为五大问题。
  一是前题后移。出现这一问题多是因为不了解也没掌握主题词的体系结构,不清楚主题词的作用和意义,只是盲目跟随使用主题词,把标题完整地搬移到后面作主题词的词目而用。如:(关于成立XX市电子游戏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主题词是这样标引的:“机构设置电子游戏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面 通知”,而正确的主题词应拟制为:“机构 电子游戏面 管理 领导小组通知”。
  二是类别不分。这有三种情况:①类别判断不准。如(关于成立XX市生产救灾领导小组的通知》的主题词标注是:“民政 救灾 领导小组 通知”,其类别词使用“民政”词目不准,而应使用“机构” 词目。②把区域词当作类别词使用。如某市下发的(关于做好商品流通工作的通知》主题词“贸易 商品 流通 通知”中,就把 “贸易”这一区域词作为类别词使用了,这里正确的主题词标引应是“商业 商品 流通 通知”。③用类属词取 代类别词。如(X x省人民政府关于2001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贴 的主题词“政府 重点 工作 意见”,这里缺少类别词“综合”,而错误地用类属词目“政府”代之,正确的主题词应是”综合 政府 重点 工作 意见”。
  三是词目过多。主题词的标引要求:一份文件,除类别词外,最多不超过5个主题词目,但有的竟达6个以上。
  四是生造词目。主题词的词目选用既要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份公文的主要内容,又不能超出正在执行的本级以上的主题词表范围,更不能乱造、生造词目。尽管向下行文时,当在主题词表中找不到合适词目时,虽然可自定能反映公文主题的词目,但一定要在自定词目后记以“凸”符号标明。如:(关于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1年主要任务的通知》的主题词是这样标引的:“政府 工作 任务 落实 通知”,其中“任务”、“落实”这两个词目在(XX省政府主题词表》中找不到,又没在两个词目后加注“凸”符号,就属生造词目。正确的拟定应是:“综合 政府 工作 分工 通知”。目前一般的省、市、县都比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制定了各自适用的主题词表,制作主题词时应该严格执行,不可生造,否则就会造成新的混乱,失去主题词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五是置放错位。主题词的使用,目的之一是方便公文检索。因此,按照公文规式的有关规定,公文主题词应与版记一起置放在公文末页的背面下方。但有些公文为了印刷方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把主题词与版记一起置放在公文末页的正面下方,这是错误的。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主题词的制作,促进公文主题词的规范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三点:
&&&&&&& 1.了解主题词的体系结构  公文主题词,一般由类别词和类属词组配而成。(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分三个层次列表。第一层是对主题词区域的分类,只作为划定类别词和类属词的区域,便于查找、使用类别词和类属词,不作公文主题词词目使用(即不可用来制作公文主题词),如序号为“01综合、经济”类、序号为‘’05财政、金融” 类等。第二层是类别词,即对主题词的具体分类,如序号为“02工交、能源、邮电”类中的“02A业”、“02B交通”、“02C能源”。“02D邮电”等;第三层是类属词,如序号为“02工业”类别词中的“冶金”、“地矿’、“汽车”、“化工”等。第二层(类别词)和第三层(类属词)统称为主题词,用于文件主题词的标引。
&&&&&&& 2.掌握主题词的标引方法  (1)任何一份文件主题词的标引,除类别词外,最多不得超过5个词目。  (2)主题词标引顺序是: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在标类属词时,先标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最后标反映文件形式的词。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先标类别词“农业”,再标类属词“水土保持”,最后标上“通知”。主题词:农业 水土保持 通行。类别词 类 属 词  (3)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关于听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情况和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准备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的主题词制作,先标引反映第一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财政”,再标引类属词“税务’;然后标引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公安”,再标引类属词“缉私”;最后标引“会议纪要”,制作成的主题词是:“财政 税务 公安 缉私 会议纪要”。  (4)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的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对其主要品种实行最高限价的通知),先标引类别词“农业”,但在序号为“04A农业”类别中找不到“资料、物价、管理”方面的类后词,这时可使用序号为“01 经济管理”类别中的“资料、物价、管理”类属词进行组配,组配后的主题词为:’‘农业 资料 物价 管理 通知”。  (5)当词表中找不到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类属词时,可以在类别词中选择适当的词标引。如在整个主题词表中都找不到能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类属词时,可自定词目代之,但要在自定的类属词目后边标注“凸” 符号,但是,上行文不得使用自定词目。
&&&&&&& 3.统一主题词的标引要求  (1)用词要求。上行文,必须严格按照上级公文主题词表及其要求拟制公文主题词,不可使用上级公文主题词表中没有罗列的或者废止的类别、类属词;下行文,可使用自定的公文主题词表中任何类别词、类属词。县级以下无条件的单位,下行文也可不使用主题词。  (2)置放要求。主题词应置放在文件的末页背面抄送栏之上,顶格。“主题词"三字之后用。冒号”,“主题词"三字与类别词、类别词与类属词(词目与词目)之间相间一字空格。如:主题词:农业 水土保持 通知  (3)字体要求。“主题词”三字和冒号用三号黑体字;词目(类别词与类属词)用三号小标宋体字。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 国家标准对于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描述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从描述中可见,作为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必须是单词或术语。这里,有必要对单词或术语加以解释。单词是指能包含一个词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的词或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术语则是指某个学科中的专业用语,但许多学术论文作者使用的关键词不仅是单词或术语,还用到许多词组或短语。如杂交/混合有限元法、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静态或空载特性实验、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BSP程序性能预测工具等等。即使在一些专业性编辑学方面的期刊中,也可以看到诸如:“对策与建议、科技编辑结构方法、编排校合一”等形式的关键词。由此可见,关键词的合理使用,不仅编辑在编辑文章时没有太在意,即使编辑自己在写文章时,也没有在意关键词的合理使用。以上所举例子中的关键词,显然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关键词的描述,在使用上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关键词选择技巧
关键词不是仅限于单个的词,还应包括词组和短语。
我们知道,在搜索引擎中检索信息都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实现的。因此正如其名所示,关键词的确非常关键。它是整个网站登录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我们进行网页优化的基础,因此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然而关键词的确定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关键词必须与你的网站内容有关,词语间如何组合排列,是否符合搜索工具的要求,尽量避免采用热门关键词等等等等。所以说选择正确的关键词绝对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关键词呢?首先,要仔细揣摩你的潜在客户的心理,绞尽脑汁设想他们在查询与你有关的信息时最可能使用的关键词,并一一将这些词记录下来。不必担心列出的关键词会太多,相反你找到的关键词越多,用户覆盖面也越大,也就越有可能从中选出最佳的关键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事例:一家公司的网站在搜索引擎上排在了前20名,业务量随之猛增到原来的10倍。而另一家公司排名同样也在前20位,可业务量前后却一点没变化。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就是前一家公司选择了正确的关键词,而后者在这方面则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一事例说明,正确选择关键词对企业网站营销的成败是何等重要。 摘要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述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随着全文检索、期刊上网,摘要吸引读者和介绍文章内容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可以这样说,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利用情况和期刊的知名度。摘要是一篇独立于全文而存在的短文,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摘要,均不能只是指示出做了什么、分析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写出研究的结果,而不仅仅得出结论。1应当明确以下几点  a.摘要是为读者检索论文服务的。读者无论通过那种途径,检索和查阅论文,即使看不到全文,仅仅从摘要中就可以看出研究的水平,看出研究的方法、具体结果以及与以往同类研究的不同(创新之处)。让读者很容易看出您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的区别,以决定是否有必要花时间寻找全文,从而扩大论文的影响力。  b.准确的论文摘要能增加论文国际著名数据库(如ei、sa、sci)的检索比例。这些数据库检索的首要条件是研究水平。在看不见全文或因语言文字不同的情况下,研究的水平只能通过摘要、特别是英文摘要来体现。从许多被ei检索的情况来看,只是交代做了什么,而没有具体写出做的结果是什么,规律是什么,关系是什么等等,这样的文章被漏检的很多。2 摘要撰写的一般要求 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有时可省)、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几个主要部分。重点应突出作者研究的创新性结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应交待清楚,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也应避免对标题的重复和一般性内容的叙述,最大限度地增加摘要的信息量;应注意语言的表达,避免难以理解的长句,用词应通俗易懂、简洁准确。摘要通常200~300个字为适。3 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a.通常应写成报道性摘要。创新内容较少的写成指示性摘要(做了、分析了、提出了),指示性摘要适用于学术期刊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  b.应当重点写出研究的结果,特别是本研究的新发现、新规律、新关系。  c.方法、模型类论文,应当交代清楚构建的原理、步骤,建立方法、模型的特别之处及特别的优势和具体特点,不能泛泛地说“很好、很快等等”。  d.英文摘要更应当写出体现水平的结果(创新性),否则后果可想而知!  e.英文表述要规范,避免键盘不能直接录入的符号,否则文摘员不会摘录。 4 注意 a.摘要和文章的结论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结论中写了摘要中就不能写!结论中的主要结果应当在摘要中体现!  b.中文篇名、摘要和关键词中,不应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词,如果在摘要中要使用,应当在首次出现时给出中文解析。在英文篇名和摘要中除本学科熟悉的缩写词之外,其他词在首次出现时应给出全称。关键词的分析
摘要的写作关键词写法 10:2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 一 ) 题名( Title,Topic )
1 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写随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有:
1)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
2) 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 Internet 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2 摘要的分类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有如下 3 种类型。
2.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报道性摘要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科技论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如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或结论,是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所以建议学术性期刊 ( 或论文集 ) 多选用报道性摘要,用比其他类摘要字数稍多的篇幅,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比较完整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篇幅以 300 字左右为宜。
2.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 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 ) 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 ,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篇幅以 100 字左右为宜。
2.3 报道 - 指示性摘要
报道 - 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
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 100 ~ 200 字为宜。
以上 3 种摘要分类形式都可供作者选用。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 - 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论文发表的最终目的是要被人利用。如果摘要写得不好,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进入文摘杂志、检索数据库,被人阅读、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得多,甚至丧失。一篇论文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若写成指示性摘要,可能就会失去较多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摘要写得过简,编辑在退修时应提醒其修改。
3 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1)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 尤其是自我评价 ) 。
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 " 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 。
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 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 " 对……进行了研究 " 、 " 报告了……现状 " 、 " 进行了……调查 " 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 " 本文 " 、 " 作者 " 等作为主语。
5)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 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4 英文摘要
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中文科技论文所附的英文摘要,其内容包含题名、摘要及关键词。
GB 7713-87 规定,为了国际交流,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应附有外文 ( 多用英文 ) 摘要。原则上讲,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
4.1 英文题名
1) 题名的结构。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 (noun phrase) 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 1 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 ( 或 ) 后置定语构成。例如: The Frequent Bryophytesin the Mountain Helanshan( 贺兰山习见苔藓植物 ) ;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Absorption of Heattreated Wood( 热处理木材的水分吸着热学特性 ) 。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题名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少数情况 ( 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 ) 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例如: Ca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be Realized Without Petroleum?( 农业机械化能离开石油吗 ?) 。
2) 题名的字数。题名不应过长。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例如,美国医学会规定题名不超过 2 行,每行不超过 42 个印刷符号和空格;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 J Nat Cancer Inst 要求题名不超过 14 个词;英国数学会要求题名不超过 12 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总的原则是,题名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词数越少越好。
3) 中英文题名的一致性。同一篇论文,其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例如:工业湿蒸汽的直接热量计算,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Heat Transmitted Wet Steam 。英文题名的直译中译文是 " 由湿蒸汽所传热量的直接计量 " ,与中文题名相比较,二者用词虽有差别,但内容上是一致的。
4) 题名中的冠词。在早年,科技论文题名中的冠词用得较多,近些年有简化的趋势,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可不用。例如: The Effect of Groundwater Quality on the Wheat Yield and Quality .其中两处的冠词 the 均可不用。
5) 题名中的大小写。题名字母的大小写有以下 3 种格式。
全部字母大写。例如: OPTIMAL DISPOSITION OF ROLLER CHAIN DRIVE
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但 3 个或 4 个字母以下的冠词、连词、介词全部小写。例如: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of Concrete Dams with Defects
题名第 1 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例如: Topographic inversion of interval velocities .
目前 b. 格式用得最多,而 c. 格式的使用有增多的趋势。
6) 题名中的缩略词语。已得到整个科技界或本行业科技人员公认的缩略词语,才可用于题名中,否则不要轻易使用。
4.2 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英译
1) 作者。中国人名按汉语拼音拼写;其他非英语国家人名按作者自己提供的罗马字母拼法拼写。
2) 单位。单位名称要写全 ( 由小到大 ) ,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前段时间一些单位机构英译纷纷采取缩写,外人不知所云,结果造成混乱。 FAO,WHO,MIT 尽人皆知,而 BFU 是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恐怕只有 " 圈内 " 人知。另外,单位英译一定要采用本单位统一的译法 ( 即本单位标准译法 ) ,切不可另起炉灶。
4.3 英文摘要
1) 英文摘要的时态。英文摘要时态的运用也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
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分别举例如下: This study(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undertaken) to … The anatomyof secondary xylem( 次生木质部 ) in stem of Davidia involucrata ( 珙桐 ) and Camptotheca acuminata ( 喜树 ) is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s(reveals) …, It is found that … The conclusions are … The author suggests ….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当然也要用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 ( 时段 ) 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 ( 实验、观察、调查、医疗等过程 ) 。例如: The heat puls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emstaflow ( 树干液流 ) of two main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 July and August,1996. 需要指出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的,而只是当时如何如何;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
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少用,但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例如: Concrete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Man has not yet learned to store the solar energy.
2) 英文摘要的语态。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一篇摘要很短,尽量不要随便混用,更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
主动语态。现在主张摘要中谓语动词尽量采用主动语态的越来越多,因其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of poplar 比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ofpoplar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语感要强。必要时,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都可以去掉,而直接以 Introduces 开头。
被动语态。以前强调多用被动语态,理由是科技论文主要是说明事实经过,至于那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证明。事实上,在指示性摘要中,为强调动作承受者,还是采用被动语态为好。
即使在报道性摘要中,有些情况下被动者无关紧要,也必须用强调的事物做主语。例如: In this case, a greater accuracy in measuring distance might be obtained.  
3) 英文摘要的人称。
原来摘要的首句多用第三人称 This paper …等开头,现在倾向于采用更简洁的被动语态或原形动词开头。例如: To describe …, To study …, To investigate …, To assess …, To determine …, The torrent classification model and the hazard zone mapping model a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行文时最好不用第一人称,以方便文摘刊物的编辑刊用。
4) 注意事项。应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冠词。主要是定冠词 the 易被漏用。 the 用于表示整个群体、分类、时间、地名以外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形容词最高级等较易掌握,用于特指时常被漏用。这里有个原则,即当我们用 the 时,听者或读者已经确知我们所指的是什么。例如: The author designed a new machine.The machine is operated with solar energy. 由于现在缩略语越来越多,要注意区分 a 和 an ,如 an X ray. 数词。避免用阿拉伯数字作首词,如: Three hundred 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larvae are collected …中的 Three hundred 不要写成 300.
单复数。一些名词单复数形式不易辨认,从而造成谓语形式出错。
尽量使用短句。因为,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和重复。科技期刊涉及专业多,英文更是不易掌握,各行各业甚至表达方式、遣词造句都有区别。如果有机会,要多与英语国家同行接触,多请他们改一些国人所撰写的摘要或论文,积累经验,摸索规律。如果缺少这样的机会,多看英文文献,也会有助于我们英文写作及水平的提高。
5 《 EI 》对英文摘要的基本要求
5.1 英文摘要的完整性 
目前,大多数作者在写英文摘要时,都是把论文前面的中文摘要 ( 一般都写得很简单 ) 翻译成英文。这种做法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论文是用中文写作的,中文读者在看了中文摘要后,不详之处还可以从论文全文中获得全面、详细的信息,但由于英文读者 ( 如《 EI 》的编辑 ) 一般看不懂中文,英文摘要成了他唯一的信息源。因此,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强调英文摘要的完整性,即英文摘要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这样,即使读者看不懂中文,只需要通过英文摘要就能对论文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过程,及主要的结果、结论和文章的创新、独到之处 , 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注重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点也应该体现在英文摘要的写作中。因此,在写作英文摘要时,要避免过于笼统的、空洞无物的一般论述和结论。要尽量利用文章中的最具体的语言来阐述你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这样既可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又可以使你的论述言之有物、有根有据,使读者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文摘要就不必强调完整性。事实上,在将中文摘要单独上网发布或文章被收入中文文摘期刊时,中文摘要所提供的信息也必须具有完整性。另外,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都有些过 分强调知识分子要 "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因此我国学者在写作论文时,一般不注重 ( 或不敢 ) 突出表现自己所做的贡献。这一点与西方的传统恰恰相反。西方的学者在写论文时总是很明确地突出自己的贡献,突出自己的创新、独到之处。西方的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也总是特别关注论文有什么创新独到之处,否则就认为论文是不值得读的。由于中、英文摘要的读者对象不同,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论文中的中、英文摘要不必强求一致。
5.2 《 EI 》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目前,由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进行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是重写。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 ; 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下面就根据《 EI 》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谈谈如何写好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
《 EI 》中国信息部要求信息性文摘 (Information Abstract) 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 ( 一般不超过 150 words) 将论文的 " 目的 (Purposes)" ,主要的研究 " 过程 (Procedures)" 及所采用的 " 方法 (Methods)" ,由此得到的主要 " 结果 (Results)" 和得出的重要 " 结论 (Conclusions)" 表达清楚。如有可能,还应尽量提一句论文结果和结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情况。也就是说,要写好英文摘要,作者必须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 (What I want to do?)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 (How I did it?)
3) 主要结果及结论 (What results did I get and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4) 本文的创新、独到之处 (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5.3 英文摘要各部分的写作
根据《 EI 》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英文摘要的写作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但一般来说,英文摘要 是对原始文献不加诠释或评论的准确而简短的概括,并要求它能反映原始文献的主要信息。
5.3.1 目的( What I want to do? )
目的。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英文摘要,一开头就应该把作者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非常明确地交待清楚。必要时,可利用论文中所列的最新文献,简要介绍前人的工作,但这种介绍一定要极其简练。在这方面,《 EI 》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
1 ) Eliminate or minimiz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不谈或尽量少谈背景信息 ) .
2 ) Avoid repeating the title or part of the title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abstract
( 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 ) 。
5.3.2 过程与方法 (How I did it?)
过程及方法。主要说明作者主要工作过程及所用的方法,也应包括众多的边界条件,使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在英文摘要中,过程与方法的阐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头交待了要解决的问题 (What I want to do) 之后,接着要回答的自然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How I did it) ,而且,最后的结果和结论也往往与研究过程及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大多数作者在阐述过程与方法时,最常见的问题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只 有定性的描述,使读者很难清楚地了解论文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说明过程与方法时,应结合 ( 指向 ) 论文中的公式、实验框图等来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既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又给那些看不懂中文 ( 但却可以看懂公式、图、表等 ) 的英文读者以一种可信的感觉。
5.3.3 结果和结论 (What results did I get and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结果和结论部分代表着文章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论文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读者阅读,主要取决于你所获得的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写作结果和结论部分时,一般都要尽量结合实验结果或仿真结果 的图、表、曲线等来加以说明,使结论部分言之有物,有根有据;同时,对那些看不懂中文的英文读者来说,通过这些图表,结合英文摘要的说明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论文的结果和结论。也只有这样,论文的结论才有说服力。如有可能,在结尾部分还可以将论文的结果和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 ( 回答 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
5.3.4 如何提高英文摘要的文字效能
《 EI 》很看重英文摘要的文字效能。为了提高文字效能,应尽量删去所有多余的字、句。在这方面,《 EI 》提出了两个原则:
1) Limit the abstract to new information( 摘要中只谈新的信息 ) 。
2) trive for brevity( 尽量使摘要简洁 ) 。就目前来看,由于大多数作者在英文写作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由作者所写的英文摘要离《 EI 》的要求相距甚远。有的作者写出很长的英文摘要,但文字效能很低,多余的字、句很多;有的作者写的英文摘要很短,但也存在多余的字句。总而言之,就是文字的信息含量少。因此,《 EI 》中国信息部还对英文摘要的写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5.3.5 关于英文摘要的句法
关于英文摘要的句法,《 EI 》提出了以下三个一般原则:
1) 尽量用短句 (use short sentences) 。
2) 描述作者的工作一般用过去时态 ( 因为工作是在过去做的 ) ,但在陈述由这些工作所得出的结论时,应该用现在时态。
3) 一般都应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如:写成 A exceeds B 比写成 B is exceeded by A 更好。
关键词的写法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 1963 年,美国 Chemical Abstracts 从第 58 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论文发表,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 ,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 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 MeSH 》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 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 GB/T 3179-92 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 3 ~ 8 个关键词 ( 或叙词 ) 。关键词的标引应按 GB/T
《文献叙词标引 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 自由词 ) 。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 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 位词 (S 项 ) 或下位词 (F 项 ) ;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 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 " 飞机防火 " 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 " 专机防火 " ,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 。不得用其上位词 " 防火 " 标引,也不得用 " 飞机 " 与 " 防火 " 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 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 2 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 2 个或 2 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 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 " 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 " ,可用 " 喷气式飞机 " 和 " 垂直起落飞机 " 这 2 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 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 " 肾结石 " 可用 " 肾疾病 " 和 " 结石 " 这 2 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 " 信号模拟器稳定性 " 可用 " 信号模拟器 " 与 " 稳定性 " 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 " 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 " ,可用 " 彩色显像管 " 、 " 荧光屏 ( 电子束管 )" 和 " 涂覆 "3 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 3 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 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或相关叙词标引。
3.3 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 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 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 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 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 。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 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在关键词标引中,应很好地利用《汉语主题词表》和其他《叙词表》,标引过程应该查表;切忌主题概念分析和词的组配有误;要控制自由词标引的数量。
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 ) 。
撰写论文摘要和选择关键词应注意哪些要点
运筹与管理编辑部曹光源许多 作 者 对摘要和关键词不重视,七、八千字的论文,摘要仅写了一句话;关键词也是随意选两个敷衍了事。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 类 期 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下笔写,工作量较大。这时尽管你的论文水平高、有创新、有价值,他也可能放弃而去选取无须费力就能得到的摘要,而你的论文就失去被摘录的机会。本刊多位作者的论文摘要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刊登、通过“文摘”被检索、引用,与其摘要内容规范、繁简得当有很大关系。一、摘要的撰写摘要 是 以 提供论文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虽然只有几百字,却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1. 目 的 —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2. 方 法— 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理论、手段、条件、材料等。3. 结 果— 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4. 结 论— 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启发,建议,预测等。在必 要 的 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 要 着 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列强调的观点,引言中已有的内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诊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二、关键词的选择关键 词 是 学术论文进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规范关键词选择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快捷、有效地检索和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了规范学术论文,深化学术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多层面提高文献检索水平,使更多的学术论文进人科技工作的引用范畴,从学科性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特点出发,规定发表在中国科协系统学术期刊中的所有学术论文,其关键词按以下顺序选择:第一 个 关 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运筹与管理》所刊登论文的相关二级学科名称是: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模糊数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国防经济、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第二 个 关 键词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 个 关 键词列出该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述”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前者出现于第二个关键词的位置。第四 个 关 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 需 要 ,第五、第六个关键词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选择 关 键 词时不得用非公知公用的专业术语及其缩写;同义词、近义词不应并列为关键词。万方数据
正确撰写科技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1.题名(Title) (要求有中英文)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文章的总纲,是能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词语逻辑组合,它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为便于检索,题名一定要含有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避免过于笼统,题不扣文;简短精炼,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不使用非共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常发现的题名问题有:反映的面大,而文章内容窄小;一般化、空洞;不简明,超过20个字;使用非共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摘要(Abstract) (要求有中英文) 文章摘要的作用是补充题名的不足,介绍文章主要内容以吸引读者,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有三要素:研究目的、主要的方法、结果或结论,是一篇独立的报道性短文,采用第三人称表述。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在200字左右。另外,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不索引参考文献,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常发现的问题有:不用第三人称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如:“本文”、“文中”;撰写不规范,不含以上三个要素;过简或过繁;使用非共知共用的术语;中、英文摘要不相对应等。 3.关键词(Key words) (要求有中英文)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关键词的作用和重要性人所共知,它是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组),一般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忽然和突然的词性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