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圆明新园法国馆国复建的理由和不复建的理由

>>>>>>本页
圆明园反对横店建圆明新园 称其不尊重历史
日&&06:19:27&&&&
昨天,圆明园管理处首次回应横店重建圆明新园事件。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表示,坚决反对横店重建圆明新园。
此前有公司在北京宣布将筹资200亿元,在浙江横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建圆明园。宗天亮引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阐述说,按照规定,遗址的残状本身已成为文物古迹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是一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景观
而被公众所接受是不宜重建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命运的一个缩影,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横店此举是对历史不尊重。
宗天亮透露,就横店重建圆明园一事,圆明园管理处已经按照法律程序,将有关资料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文物主管部门的明确回复。
■质疑VS回应
重建资料是否权威准确
根据横店方面的规划,要全面仿建1860年以前的圆明园中的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重现圆明园126个景点。
宗天亮说,自2000年以来,圆明园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查,在园内部分重要遗址上出现了不同朝代遗址的叠压,同时在考古中也发现和纠正了现存部分资料的误差。因此,横店要重现圆明园126个景点是不现实的。
“对于它的重建,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即便将国内外的全部资料汇集到一起,最多也只占圆明园全部资料的70%左右。而且圆明园盛时收藏及流散文物的类别和数量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无准确统计。所以说横店依据的材料根本不完整。”宗天亮解释说。
回应:记者昨晚电话采访了横店方项目总协调人厉红亮。对于圆明园的质疑,厉红亮表示:“你争论你的,我建我的。”厉红亮说,对于圆明园方的复建资料的准确性问题,横店用了15年的时间收集历史资料,并通过国家档案馆等权威部门查证资料准确性。从2006年开始,横店方多次到圆明园遗址实地丈量考察,在北京设立专门的办事处和设计公司,随时随地确认其准确性。
异地建圆明园是否合法
宗天亮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集大成者,圆明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根据《文物法》规定,重建是指在原地点、采用原工艺、使用原材料,而就目前横店的作为来看,最多只能算仿建。
重建圆明园的理念,还需学术界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宗天亮引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说,“迁建和重建都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许仅为了旅游观光而实施此类工程。重建必须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依法审批后方可实施”。
回应:至于横店建设圆明新园是否合法,厉红亮表示,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横店不叫“重建”也不叫“仿建”圆明园,而是新建横店自己的圆明新园。新建后没有文物,不违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实施上,圆明园本身是中华民族的遗产,哪里有能力哪里就可以建设,重现圆明园历史上的辉煌。
“圆明新园”是否侵权
宗天亮说,圆明园管理处已经取得圆明园的冠名权和商标权。如果横店对“圆明园”等名字使用不当,就有侵权的嫌疑,圆明园方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回应:厉红亮说:“侵权问题就更不存在了,横店要建设的是圆明新园。”目前,横店正在抓紧进行土地审批,计划2008年先完成33个景点建设,其余36个景点将在2009年6月完成,2013年对外开放。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记者王晴&&&&编辑:罗t&&&&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大千世界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法律顾问: 郑金都圆明园何去何从:盲目复建是对历史和科学的背叛
发布时间: 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月18日,一个以圆明园命名、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园林,在一片争议和质疑声中开始建设。27日,圆明园管理处首次就此事表态:圆明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圆明园不同意异地重建。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已经“落户”浙江横店的圆明新园,为赓续20余年的圆明园保留与复建之争平添了许多新的烦恼。  圆明园向何处去?是原址复修,还是异地重建?是直面废墟,还是重建辉煌?是抹煞耻辱,还是修复文化?在此,我们特邀请外国文学家叶廷芳、建筑学家汪之力、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清史专家王道成就此发表意见,以期最大限度地形成对圆明园保护的共识。  DD编 者  民族苦难的大地纪念碑  别让圆明园再遭蹂躏  叶廷芳  圆明园,每经历一个时段,就收藏一个悲惨的故事。她的遭遇,是中华民族最近那段贫弱、苦难、屈辱历史的缩影,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无论这片废墟现在所具有的东西的多寡,都不影响这部史书丰富和苦涩的内涵及其无上的宝贵价值。圆明园遗址保护牵涉到多学科的问题,需要宏观的文化视野。正是这种视野的多学科参照,才使我们能够初步读懂这部“巨著”,从而认识到:保留并展露这片废墟,比用辉煌的古建筑取代或部分取代她要有意义得多!我之所以一直主张对圆明园废墟实行整体保留,就是因为她既是入侵强盗活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地纪念碑”,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封建帝皇的穷奢极侈;中国能工巧匠的杰出智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清末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国的内战与贫弱;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我们保持这5200亩平面“纪念碑”的完整性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对圆明园遗址废墟作为文物的贵重价值的认知,不仅需要借助于史料,更需要对她的人文内蕴的感悟。  现在的圆明园遗址依然是侵略者暴行无可辩驳的历史见证,作为被侮辱、被伤害的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宽恕和忘记侵略者的这一伤天害理的破坏事件,一定要完整地保护好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活证据”,成为对侵略者的永远的无声控诉!  圆明园的毁灭也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留住这一方遗址废墟,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她确实是一座理想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消失了,她转换为另一种生命,一种充满悲情、充满张力的文物的生命,并且有了自己的标志性脸面DD西洋楼残躯。这片废墟,只要你看她一眼,就会立刻被她的无形磁场吸住,感到心灵震撼,进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废墟之美的奥蕴。  保护圆明园遗址废墟,当然不是保护她的杂乱。那些不属于废墟本身的“异物”如垃圾、猪圈、违章建筑等予以清理,争论双方都不必费口舌。废墟与真正意义上的“荒”和“废”没有关系,只要在资料翔实、又有科学保障、施工精细、尊重原真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让基本的山形水系和地下的蕴藏充分显露出来,才更像一座废墟。  修建必要的功能性建筑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所有这些建筑的风格应该与辉煌的圆明园古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不妨考虑把一部分建筑引入地下。为了保持遗址的“黑白片”色调,散落在废墟上的游人休憩亭一律用白色张力膜搭建。若一定想让人领教一下“九州清宴”的辉煌,不妨在它的原址附近去实施。但如果把推土机开到遗址上,那会叫人落泪的,因为这意味着苦难的圆明园再一次遭蹂躏!  反对“直面废墟”  圆明园需要整修利用  汪之力  1980年,北京市正式讨论利用遗址修建旅馆的方案,建筑学界群情激昂,草拟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两个月内竟得到数百位各界知名人士1583人签名,此举引起国内外极大震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作为一名建筑学者,我反对“直面废墟”论,反对“废墟也是一种美”,“让废墟静静躺在那里”,“对废墟有任何触动都是对历史的忘记、亵渎和背叛”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只能导致遗址的持续废弃。  对圆明园,我认为除保护、整修外,还要科学利用。圆明园遗址应该成为保护世界历史文明的特殊纪念地。绝不能办成一般公园,更不能成为游乐场所。根据它的特性,我建议:(1)以圆明园为中心,办“保护世界文明纪念馆”(当时针对国内曾命名为国耻馆)。(2)根据五代清帝长期居住及处理朝政的特点,为处理故宫长期积压在仓库的大量历史文物,在园内由故宫主持,举办故宫文物的第二个展览点。(3)恢复大型皇家园林的山水植物,举办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和展览中心。(4)以西洋楼为样板,举办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去年10月圆明园耗资200万举办灯节,为了吸引游人,极尽游乐的能事,连在门口拍皇帝、皇后服装像也恢复了。面对这种景象,我想问的是,这些是如何被审查批准?事实证明,直面废墟的结果就是大搞游乐场所。  让圆明园重现往日辉煌,首先要恢复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园林史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将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色,浓缩在方寸间,造园艺术有十分高超的成就。而西洋的园林兴起于文艺复兴,即资本主义初期,强调个人的主体,除笔直的道路、整齐的绿篱、五彩的喷泉、众多的人体雕像之外,还把自然的树木修剪成人们要求的奇形怪状。中国传统园林有极高的成就,我们恢复它就是要展示圆明园一个主要方面。但这种修复必需和建筑物一样,要由内行专家进行科学研究、考证、制定设计方案,经过评选,领导批准,然后实施。  我历来反对全部重建圆明园,倡议书提出后我们接着在整修方案中提出许多建筑物只保留遗址,除家庙、寺院无必要,西洋楼留证他们野蛮行为外,也无必要全部恢复。1/10的规定只是满足科学利用的基本需要。我们更反对在外地重建圆明园。过去我们反对在北京郊区和沈阳重建,现在更反对在浙江重建,除了历史、地理条件外,更有气候条件,由一个省打着圆明园名义去募集资金更为不妥。以圆明园名义募集资金,是很容易打动人们爱国心的,但必须由国务院批准并实行严格管理。否则容易为不法分子所利用。  圆明园的部分重建必须首先进行充分讨论,方可作出慎重决定。就管理而言,还是恢复“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为好。  认识圆明园真正价值  盲目复建是对历史和科学的背叛  谢辰生  我们谈圆明园的保护与复建,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争论中的圆明园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历史上的圆明园,还是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从这个问题出发,我认为,圆明园有两种价值,一是它历史上的价值,这个不消细说,保护文物的目的在于保护文物的价值,圆明园的价值如果说像当初乾隆时候的价值,那时候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价值已被帝国主义破坏了。现在圆明园的价值是它作为废墟的价值,是被帝国主义侵略军烧毁的文物价值,这个是我们国耻的见证,这就是我们文物价值的所在,最重要是保护这个价值。  废墟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圆明园的国耻价值,它作为废墟的存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我认为,对圆明园的任何重建都应该慎重,因为圆明园永远不可能再现辉煌,历史不可以篡改,那种以为复建圆明园就可以不忘记国耻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弄清楚圆明园遗存的具体情况,清理史料,勘测现场,真正做到对圆明园了如指掌。  这个无数能工巧匠用百年时间建设起来的圆明园,代表着中国的建筑、园林艺术的高峰,旧日的盛景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所谓复建完全是一纸空谈,“照虎画猫”尚且不能,何况“照虎画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遗址静静躺在那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明园的真实面貌。  我认为,浙江横店圆明新园的建设是一件荒唐、劳民伤财的事情。圆明园是中国的圆明园,是中国人的圆明园,它的署名权也好,冠名权也好,都是属于国家的。近日埃及政府宣称了一项法规,禁止以任何名义对埃及的国家文物进行复制,这是对国家文化遗产进行维护的积极姿态。由此我们想到,圆明园的利益是国家的,对它的任何目的的复制和复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慧支持,如果其中掺杂某种物质的企图,我们的文化遗产就必定受到伤害。在我们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考古成就的基础上,我不反对《规划》中的复建,但有一个数字我们必须明确,1/10的规模是我们的复建底线,不是必须完成的复建规模。以保护文物为目的,在原址基础上的复建比例一定尽可能小,要遵循四个科学原则,即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原来的水平,缺一不可。急功近利的复建是对历史和科学的背叛。  不应是一片废墟  恢复圆明园昔日辉煌  王道成  我认为,保留国耻地原貌的意见,既不符合圆明园的实际,也不利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在高度现代化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是绝不会让5200亩的废墟静静地躺在那里的。  1980年宋庆龄等1583人联名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提出保护、整修、利用的方针;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将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的决策。我认为,圆明园遗址公园,首先应该恢复山形、水系,在保护好西洋楼残迹的同时,重点恢复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再现这些景区当年的风采。因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建筑、山水、花木,是中国园林的三大要素。山形、水系,是园林的骨架,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林建设也就是环境建设、生态建设。建筑虽然是点缀,却是园林的灵魂。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没有必要恢复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全部建筑,但是,不能不恢复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使我国优秀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得以传承,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也将大有好处。保护好西洋楼残迹,使人民群众不忘屈辱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再现一些景区昔日的辉煌,增强人民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把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比只知道屈辱的历史更好?  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圆明园300年的历史,既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又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屈辱,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21世纪,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要用一项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我认为非圆明园莫属。因为,在中国,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圆明园那样与中华民族近300年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圆明园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名园。她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修、利用,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圆明园牵动中国人民、全球华人和国际友好人士的神经。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今天,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应该成为一项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建设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圆明园向何处去(背景)  本报记者 李 舫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在悄然迎来2008年时,我们猛然发现,圆明园,其实是这一年里我们最无法回避的话题。圆明园,万园之园,青史之痛,一个最华彩也最屈辱的篇章,一种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一道最亮丽也最沧桑的背影,因为往昔的不可追溯而永恒屹立,因为不可申诉而向世世代代永恒言说。  在圆明园保护与修复的问题上,学界长久以来的争议又被重新提出,力主“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复建派”与力主“让废墟成为民族耻辱历史教科书”的“废墟派”之间的论战成为2007年一个不可忽视的声音。争执穿越时空,在圆明园这张沟壑纵横的苍老面庞上再次留下深深的刻痕。  圆明园之名始于1709年,康熙亲题园额曰:“圆明园”,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该园历经清朝五代皇帝、100年的倾心营造,因其在建筑与园林方面的杰出造诣,被世人誉以“万园之园”。  1860年8月,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这是圆明园的第一次劫难。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园中仅存的木建筑再次被毁,这是圆明园的第二次劫难。  清朝覆灭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军阀、官僚、地痞等肆意掠夺圆明园遗物,园内建筑荡然无存,树木被砍伐,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不复存在,圆明园完全成为废址,这是圆明园的第三次劫难。“文革”期间,圆明园日渐荒凉,当地村民伐林烧山,填湖造田,开荒种地,使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园林植被遭受彻底的破坏,这是圆明园的第四次劫难。  侵略者的暴行、清政府的懦弱、战争的频仍、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给圆明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浩劫。  圆明园保存与复建的争论已有20余年之久。多少年来,日渐荒凉的圆明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和反思之地,也在凭吊和反思之中被负载了更厚重的期望。  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方案》中规定,将圆明园遗址建设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然而,如何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学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对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张部分复建圆明园景区,与现存的西洋楼遗址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应该保持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可以让人们永记国耻。双方各执己见,但其争论却一直未有公断。  1999年,北京市政协委员陈立群提交一份提案,建议“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圆明园”,此提案遭遇49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不能再以‘修复’的名义毁掉圆明园了!”2002年,《北京市公园条例》正式颁布。争论暂时平息,许多媒体以“圆明园不重建写入法中”为题做了报道,此事告一段落。  2004年、2007年,两次重要的圆明园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圆明园保护与复建的问题被重新提起。  圆明园向何处去?在这些各执己见、纷繁复杂的争执中,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共识:“要保护圆明园,首先要了解圆明园。”客观清醒的认识,才是圆明园科学保护的起点。承载着中华民族强盛与辉煌、苦难与屈辱的圆明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希望争议声中的圆明园,留给我们的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多媒体报纸:
更多关于的新闻
请进入“”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电影风向标
今日报纸摘要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荆楚网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记忆中的那片废墟“重建圆园之争”
  150多年前,“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   对于这段历史,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而如何对待这段历史身后的废墟,中国人也已经争论了很多年。每一次的旧事重提,都会深深牵动这个民族脆弱的政治神经和复杂的历史情感。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对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再次将这桩公案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如何对待圆明园遗址的态度,一直以来国内不外乎两种观点:修复重建,或者保存现状。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针锋相对的激烈交锋。到了2005年之后,由于圆明园的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映入公众视野,于是,代表着环境保护一方的环保主义者开始加入战团。本文尝试着阐述学界、民间,以及国际上对待类似问题的方法,并将云南本土的古迹修复保护措施,一起展现在大家面前。   修复重建――不只是忘却的纪念   其实,早在清季时分,就有同治帝以颐养两宫太后为名,要求重修圆明园,所谓“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最终以李鸿章等人的激烈反对而作罢。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虽然早在1960年。圆明同就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基本上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后又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圆明园屡遭浩劫。周边居民和建设单位顺手牵羊,破坏大量历史遗迹;各色人等占地为王、乱搭乱建,圆明园残存的石雕、碑刻石料等,几乎被收罗一空,充当建材或者装饰品。如燕京大学建造时,就从园内移去华表,至今还留在北大校园。北平图书馆等单位也搬走了同中的华表、石狮、汉白玉栏板等。甚至,一度同区内住户达2000人,猪圈鸭棚,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偌大的圆明同,一步步沦为乱糟糟的自然村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处境,令人担忧。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与其他1582人一起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著名的建筑学家,原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圆明同学会原副会长汗之力是鼓吹整修最卖力的学者之一,他甚至为此专门于2007年在网上开博,宣扬整修圆明园,他再三强调,已经通过的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汪之力表示,“如果在满清最后残存年代里,遗址虽有盗窃破坏但大体还保留焚烧后的原貌,保留遗址,不搞复建,是应该的。但满清倒台,北洋军阀当政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遗址陆续遭受破坏,先有木劫;后有石劫,先找文物珠宝,后取一切可用材料,成群结队,掘地三尺,马拉车载,官民一齐动手。被焚毁后遗址的原貌,已荡然无存,遗址从此变成废墟,变成垃圾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让遗址静静躺在那里,对它不能有任何触动吗!”   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曹丽娟的调查报告则指出,到今天为止,和道光咸丰时期绘制的圆明三同盛世图相比,圆明园园内已有37处遗址消失。   因此,很多人呼吁,如果还是要汲汲于历史观、实用主义等的争论,那么若干年之后,硕果仅存的一些遗址,恐怕就要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支持重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主题:一种观点认为,对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张部分复建圆明园景区,与现存的西洋楼遗址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圆明园的确是我国的国耻,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但目前到北京除了废墟,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候的摧残,那时候的神话都是前人吹出来的,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到底有何等的壮观?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要不是有《圆明同》这部电影诞生,那可怜的几张历史照片又怎能诠释的清楚?   国耻归国耻,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强大了、富强了!既然有商业运作能1:1的实现它,为什么不可以?而且200亿中有130亿用来追回同宝,即使有商业目的在背后,但从根本目的和结果上来没什么坏处。让大家越了解圆的伟大,就越能理解当时外围们残暴的行径。   2 反对重建,也许你也包内,而弃置这个“月宫般的仙境”想的原型“让它荒废,我们称之;国”教育。   德俄大战,俄国皇宫被德毁了,俄国人执意重建;为了报俄国人毁了德国皇宫,德国人决重建;二战期间,华沙被德整个夷平了,没有波兰人说重花钱,华沙整个城市都被重建了难道波兰人都忘了历史了?   金阁寺被烧掉了,日本人重建了,现在大家才能看到它了,按中周人的道理,那就是董了?   你要去批评为何修出假古而不是不修古迹,世界上没有古迹不需要持续的修复。如果就算假古董,那么所有古迹都古董。   将来,旅游团到圆明园,的记得这段耻辱了?又或是另耻辱:中国无能修复它。难道不能战胜仇恨?耻辱要用这种才能记得,这本身是不是另一辱。圆明园绘制的四十景图被国家图书馆“收留”。而中国圆明园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几乎片空白,一片空白。   3 虽然厕明同是中国的,但作为文化遗产,它是属于世界的,圆明同的毁灭,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还是全人类的损失,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如果天外有人类,或许他们也会扼腕叹息吧。其次,纵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它的建筑材料以林木为主(这也是它那么容易被烧毁的原因之一),而它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是意境的创造,它融入了太多中国诗词文人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是烧不毁的),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所少有的,即使有也是无法企及的,正因为中国同林的这点独特性,所以它不能说没就没了,本着为世界文明增添一点绿的态度,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得以保存延续,中国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尝试和努力。而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圆明园的“独特性”恰恰也是烧不毁的中华精髓。以林木为主的建筑材料,决定了它不会像修长城建金字塔那样劳民伤财,而着眼于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的但又是独无仅有的。只要用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仙境,没有金银珠宝的点缀,虽然让它失去了博物馆的功能,但这,似乎更符合仙境的本义,与自然更加和谐。   保存现状――废墟也是一种美   其实自国母宋庆龄开始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时,反对声即随之而起,并不绝于耳。当时人们反对的理由是,重修圆明园耗资巨大,尚不雄厚的国力难以承担如此巨额的资金注入。(李鸿章当年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原因也
是国库空虚,难堪巨额投入。)
  伴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在重修圆明园的资金似乎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来自学术界内部的反对声开始高涨。
  199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评论,“遗址业已变成废墟,也不要有任何触动。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忘记和背叛”。
  中同社会科学院叶廷芳研究员也是坚持反对重修圆明园的代表学者之一。在各种场合,叶廷芳多次明确表示,“圆明园作为废墟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作为文化遗存的价值……而仅仅是文化遗存,则圆明园废墟也早已成了宝贵的文物……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圆明园遗址成为静静地躺在那里的一片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他甚至表示,即便修复,重修之后的圆明园也只是一个“假古董”,一个赝品而已。
  很多人发文对叶老的观点表示支持,强调圆明同遗址作为一个帝同主义侵略中国的鲜活历史见证,供游人缅怀、凭吊,提醒后人勿忘国耻,才是其存在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其价值远甚夏威夷珍珠港的,那艘日军突袭珍珠港时被炸沉,夺去1000多名士兵生命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而美国人却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没有按照惯例,将之打捞出水,至今如故。
  圆明园成为废墟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保存原貌就是最好的保护,更能让人深刻了解历史的真相,如果抛开这些谈保护,其实是对圆明园遗址的二次破坏。也就无怪乎余秋雨高呼“废墟,真美啊。”
  不同意修复,原因有下: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环保主义者加入论战
  环保主义者是最后加入这一阵营的论战方。
  2005年3月,媒体披露,圆明同管理处在事先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没有得到文物局等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排干湖水,在湖底大规模铺设防渗膜,引起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关注。
  于是,相关各方紧急介入。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此环境事件进行环保测评,最终促使圆明园防渗工程中止。日,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向新闻界通报,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这是圆明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次被放在公众面前展开讨论,从此之后,环保主义者就再没有退出有关圆明园整修的问题的争论。
  国外怎么做
  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文化古迹众多的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古罗马大角斗场、帕特农神庙等大批历史遗址、遗迹。而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
  始建于公元前80年左右的意大利古罗马大角斗场,事到如今,依然是断壁残垣,令世界各地的游人们神往不已。希腊帕提农神庙,被无数现代建筑大师尊奉为最高建筑典范,建成于公元前432年,在1687年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毁,如今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几段残墙,但面貌依然未改,屹立在雅典卫城。这样残破的古建筑,在欧洲不胜枚举。而欧洲人却坐拥天下财富,“漠视”历史遗迹,原生态的展露在世人面前。另外如奥林匹克发源地,尤其是古奥林匹克竞赛场,那条赛道也已经安静地躺在那片大地上2700多年。
  也许正是因为残缺,希腊帕提农神庙、意大利古罗马角斗场等古建筑才显得更加厚重和充满历史底蕴,恰如断臂的维纳斯之美永远无法复制一样。
  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作为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是任何关于文物的修复、保护等领域不得不提的。在其“保护”条目下规定,保护历史文物,“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在“修复”的条目下,宪章强调,修复是一门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其目的在于完整保护和在线历史文物的审美和价值,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的臆测。“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宪章》开篇如此说道。
  除了1960年颁布《威尼斯宪章》之外,1994年在日本通过的《奈良文件》在保护文物的本真性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宪章》的精神。
  《奈良文件》继续强调保存文物“本真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不遗余力的呼吁在保护历史文物方面,一定要坚持保护其“本真性”。
  今日之圆明园
  事实上,圆明园的修整、复建工作从未停止过。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始对外开放。6年后的1994年,公园管理部门就开始对园区内的藻园景区进行了遗址发掘和清理的工作;1997年,又在著名的长春园修建了三亭、三桥;1998年,福海的清淤及整修一期工程结束;2000年,圆明园复原和修复最为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出台;2001年园正寺修复完毕,开始对公众开放;同年,圆明园围墙复建工程完成近3000米,圆明三园整体保护格局和基本框架初步形成;2003年,开始对长春园、碧澜桥等景区进行考古挖掘;2007年,“坦坦荡荡”景区、如意桥、南大桥、鸣溪桥、碧澜桥设计施工图完成,并且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
  所以,虽然一直以来,关于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的争论从未消弭,但是,圆明园的重修工作亦从未停下。
  而另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就是:圆明园实际上已经被“重建”。那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于广东珠海开业的主题公园“圆明新园”。该园面积约是实物的40%,并按照原尺寸复原了西洋楼等部分建筑,每天还举行历史画展。
  云南的古迹修复
  近些年来,云南关于古迹修复,映入媒体视野的主要有三处,即:昆明市盘龙区重修真庆观、姚安县重建“诸葛寺”以及大理重修“河赕古道”
  特别是真庆观,2001年10月云南省、以及昆明市、盘龙区三级政府斥资一亿一千多万元对古建筑群做了全面修复,并新建了南北两个绿化广场,重建了元代白塔,新加上灯光亮化工程。历时二年多,建成一个真庆文化广场,使一片金碧灿烂、琉璃辉煌、雕梁画栋的中国
传统古式建筑群以及巧夺天工的绿化园林展现于拓东路与白塔路交叉口的东北角上。
  真庆观,1961年被确定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紫微殿、老君殿、都雷府、火神庙、盐隆祠等殿宇组成。是昆明市区现存占地面积最大(占地3 2亩)、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最初称真武祠,内供真武大帝及龟蛇二将。明代著名道士刘渊然,因刚直,忤逆权贵,被贬谪云南时,在观内居住。明洪熙初年(约公元1425年),刘渊然奉明仁宗诏征回京,受封“兼领天下道教”,将真武祠改为真庆观。
  民国初年,真庆观租给昆明丽日火柴厂使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被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及五百来户居民使用;经过十年浩劫,这一古老的建筑更显满目疮痍。从1984年起,昆明市就开始酝酿重建真庆观,特别是以1999年昆明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经过2001年、2003年等几次大规模的修复,真庆观初具规模。
  1、不晓得预算多少,或许拿去办乡村教育要好得多。决策者慎思!
  2、“废墟,真美”
  3、别让所谓的国耻,取代、毁弃万园之园的艺术珍宝价值。圆明园的最大价值在于她的稀世艺术珍宝的价值。离开了圆明园的主要价值,去追求一个局部的衍生价值――国耻。是检了芝麻,丢了西瓜!
  4、国耻,应让国人铭记!不应重建!
  5、复建圆明园,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我们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不要为商业利益所驱使,本着为人民的心,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6、圆明园遗址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历史课,用伪造的东西掩盖历史真实,我们学历史还有什么用,因是历史真实,才有价值,新的建筑意义何在?
  7、问题的根本不在是否重建圆明园,而在于我们有无正确的历史观,这不是拉个警报放场点影就能解决的事情,举例讲,新华网友上传的照片上,众人踩在圆明园废墟上兴高采烈,这不反映出更为沉重的问题吗?
  8、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成为市民们休息的好地方,同时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园区先后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最终圆明园会不会重建,我们还不能够预测,但是,至少从文化的层面,观点的激烈交锋是一件好事。
  但是,此时一个问题还是挥之不去:是否一旦圆明园重建,就意味着中华民族获得伟大复兴了,中国就繁荣富强了;中国人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所遭受过的教训了呢?亦或是,圆明园就维持了原状,摆在那里,就说明中国人始终铭记使命呢?
  关于圆明园对中华民族到底象征着什么,或许还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在“重建圆明园之争”节目里说的,是“渴望强国的中国人赋予了圆明园遗址太多的解读。”而圆明园本身,到底能够承载都少呢?又该承载多少呢?
系统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奥圆明流国语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