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德国P+F倾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德国P+F倾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大家好,我是P+F中国的直销商,我公司是直接德国源头采购的,一手货源,价格方面更有优势,下面我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P+F倾角传感器经常用于系统的水平测量,从工作原理上可分为“固体摆”式、“液体摆”式、“气体摆”三种倾角传感器,倾角传感器还可以用来测量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变化量。用于各种测量角度的应用中。例如,高精度激光仪器水平、工程机械设备调平、远距离测距仪器、高空平台安全保护、定向卫星通讯天线的俯仰角测量、船舶航行姿态测量、盾构顶管应用、大坝检测、地质设备倾斜监测、火炮炮管初射角度测量、雷达车辆平台检测、卫星通讯车姿态检测等等。P+F倾角传感器以基于电容式3D-MEMS技术的单轴倾斜角度传感器,在全温区都能表现出它卓越的可靠性,超凡的稳定性及史无前例的高精度。P+F倾角传感器系列倾斜角度传感器根据汽车行业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所设计、生产和测试的。P+F倾角传感器具有显着的负载能力和非常好的冲击耐久性,而不需要附加的其他器件。倾角传感器是模拟加速度传感器产品中的一员,加速度传感器无全兼容。可以调节输出频率,内置零位调整,可以根据要求定制零位调整按钮,从而实现在一定的角度置零的功能。这对于要测量相对倾角的场合非常有用,使用完毕后可以重新回归零位。P+F倾角传感器在这种场合使用,只要将传感器固定在一定的平面,测量前使用零位按钮实现清零功能,传感器在此之后读出来的数据就是相对于该平面的双轴倾角传感器相对倾角P+F倾角传感器通过双轴的配合,其原理是用欧拉角的形式表示一个坐标系的转动,可以实现360度倾角的测量。P+F倾角传感器产品已经非常稳定。在一些需要进行全量程倾角测量的场合,选择360度产品是比较理想的。P+F倾角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家用、商用、汽车制冷系统的高、低压力保护控制,蒸汽工况和发电站;蓄能器,接收器,闪蒸罐,分离器,洗涤器,炼油装置。P+F倾角传感器也可适用于各种设备工具的高、低压力保护控制。但在压力开关的选择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防爆的必要性:防爆形式分为隔爆型和本安型,长野产品多数为隔爆型。2.是否需要带指示:根据客户指示。3. 接点数量:一接点(一个输出)或两接点(两个输出)。4.设定值和压力范围的确定:推荐设定范围在压力范围的30%—65%之间,可设定范围为压力范围的15%—90%之间。5.接断差的形式:可调式或固定式。6.是否有脉动:如果压力有脉动或振动,需要带节流阀用以抑制脉动压力对仪表的损伤。7.带隔膜的场合:测定腐蚀性、高黏度或温度过高时,需要选用带隔膜。倍加福的新一代F99倾角测量传感器简单、耐用、外壳紧凑,是工业环境中的理想选择。 F99倾角测量传感器提供标准化的 4 … 20 mA 模拟量接口,测量范围在0 … 360°之间,无需昂贵的总线系统。弹簧块系统使反应速度加快,倍加福提供了无接触的传感器:单双轴两种版本。仅需两个 Teach-In按钮,您就可以简便地调整开关输出。F99 倾角测量传感器的显着特点:非接触式地测量一个轴或两个轴的倾角测量范围 0 … 360°精度0.1°模拟量和开关量输出两个可调开关点防护等级 IP68/IP69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化工仪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化工仪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八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正在火热
第八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以下简称“第八届华中科仪展”)于
11月12日,随着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博士的开幕致辞,生物医药创新研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高职高专电子类十一五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中南大学出版社(中南工业大学)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21.90&&&
立刻节省:¥8.10
所属分类:
& 数字电子技术
& 模拟电子技术
& 模拟电子技术学习指导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 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训教程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PROTEL 99SE原理图与印刷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单片机原理实训与学习指导
&&&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
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计划,并重点建设100所高职院校,通过深化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
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建设是核心。其中三
项重点工作之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
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每个专业建设3~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配
套教材。&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带动学校和地方加强课
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
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 为了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要求,适应电子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形势,
在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湖南省高等职业教
育电子类专业教学研究会和中南大学出版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探索出版符合高职教育教学
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新教材的路子。他们组织全国30多所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及骨
干教师召开了多次教材建设研讨会,充分交流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的经验,把
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并对电子类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定位、特色、
名称、内容、篇幅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在此基础上,由湖南省高等
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教学研究会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电子类规划教材建设教材编委会&,组
织编写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成员是由业内权威教授、专家、高级
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该系列教材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的教授、专家及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编委会通过推荐、招标、遴选确定了每本书的主编,
并对每本书的编写大纲、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还聘请了知名教授、专家担任教材主审,确
保教材的高质量、权威性和专业性。
&&& 根据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套教材既具有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又具
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 (1)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能力为本位
&&& 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能力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符合教育部电子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
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材的编写注重
技能性、实用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电子行业一线迫切
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 (2)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 适应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本
套教材以电子企业的工作需求为依据,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
制,明确职业岗位对核心技能和一般专业能力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
工作能力。以真实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设计专业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具针对性,又具
适应性,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 (3)反映电子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
&&& 本套教材充分反映了电子行业内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应用电子领域的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 (4)贯彻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技能证考试相结合的精神
&&& 本套教材把职业资格证、技能证考证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体系与国
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把电子制图(Protel)等工种技能考证的基本内容融入教材体系
中,并安排了相应的考证训练题及考证模拟题,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也能通过职业资
格证考试。
&&& (5)教材内容精练
&&& 本套教材以工程实践中&会用、管用&为目标,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对传统教材内
容进行了精选、整合、优化,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改的需要。由于做了统一规划,相关教材
之间内容安排合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衔接,全套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 (6)教材体系立体化
&&& 为了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套教材提供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指导、学习
指导、实训指导、题库、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支持服务平台。
&&& 教材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材编委会及出版社将根据高职教育
改革发展的形势及电子类专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精益求精,使
之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 杨利军
&&& 2007年7月于株洲
&&& 传感器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学、光学、声
学、精密机械、仿生学和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
之一,是现代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
组成部分。目前,传感器技术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的一部分。传感器在
工业部门的应用普及率已被国际社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重要
&&& 本书是按照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集作
者多年来教学科研之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按照先叙述每个大类传感器的
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技术参数、应用电
路设计等思路来编写。
&&& 本书对当前使用较多的几类传感器,如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磁电式、光电
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静动态特性,信号调节电路及其应用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光纤、
气敏、湿敏和智能等新型传感器也作了介绍。
&&&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新颖。具有各种传感器实物彩图,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
需要,避开了过多的公式推导和有关传感器设计制造方面的内容。叙述简明,深入浅出。注
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并有相关英文资料以及相关产品外观和生产
厂家的介绍。
&&&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 本书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洪志刚副教授主编,湖南商务职院黄会雄老师主审,写作分工
如下:洪志刚编写了第l、8章,太原工业学院杜维玲老师编写了第13章;湖南科技职院成治
平副教授编写了第6章,刘奕老师编写了第1 1章,高见芳老师编写了第12章,湖南铁路职
业技术学院熊小清老师编写了第2、lO章,运城学院周玲老师编写了第3章,湖南信息技术
职业学院吴再华老师编写了第4章,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周哲民老师编写了第5、7章,衡
阳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俊祥老师编写了第9章。
&&& 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2007年6月于长沙
第l章传感器概述&&&&&&&&&&&&&&&&&&&&&&&&&&&&(1)
& 1.1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1)
& 1.2传感器的作用与地位&&&&&&&&&&&&&&&&&&&&&&&&(2)
& 1.3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4)
&&& 1.3.1发现新现象&&&&&&&&&&&&&&&&&&&&&&&&&(4)
&&& 1.3.2开发新材料&&&&&&&&&&&&&&&&&&&&&&&&&(4)
&&& 1.3.3采用微细加工技术&&&&&&&&&&&&&&&&&&&&&&(5)
&&& 1.3.4多功能集成传感器的研究&&&&&&&&&&&&&&&&&&&(5)
&&& 1.3.5智能传感器的研究&&&&&&&&&&&&&&&&&&&&&&(5)
&&& 1.3.6航天传感器的研究&&&&&&&&&&&&&&&&&&&&&&(5)
&&& 1.3.7仿生传感器的研究&&&&&&&&&&&&&&&&&&&&&&(5)
& 1.4传感器的特性及标定&&&&&&&&&&&&&&&&&&&&&&&&(6)
&&& 1.4.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6)
&&& 1.4.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8)
&&& 1.4.3传感器的无失真测试条件&&&&&&&&&&&&&&&&&&(12)
&&& 1.4.4传感器的标定&&&&&&&&&&&&&&&&&&&&&&&(14)
习题1&&&&&&&&&&&&&&&&&&&&&&&&&&&&&&&&&&(14)
第2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15)
& 2.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概述&&&&&&&&&&&&&&&&&&&&&&(15)
& 2.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5)
& 2.3电阻应变片&&&&&&&&&&&&&&&&&&&&&&&&&&&(16)
&&& 2.3.1材料的应变效应&&&&&&&&&&&&&&&&&&&&&&(16)
&&& 2.3.2电阻应变片的结构&&&&&&&&&&&&&&&&&&&&&(18)
&&& 2.3.3应变片的种类、材料及参数&&&&&&&&&&&&&&&&&&(18)
&&& 2.3.4应变片的粘贴技术&&&&&&&&&&&&&&&&&&&&&(20)
&&& 2.3.5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21)
&&& 2.3.6电阻应变片的信号调节电路&&&&&&&&&&&&&&&&&(24)
& 2.4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29)
&&& 2.4.1应变片式传感器&&&&&&&&&&&&&&&&&&&&&&(29)
&&& 2.4.2压阻式传感器&&&&&&&&&&&&&&&&&&&&&&&(31)
&&& 2.4.3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40)
&2.5& 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应用实例&&&&&&&&&&&&&&&&&&&(42)
&&& 2.5.1电阻应变仪&&&&&&&&&&&&&&&&&&&&&&&&(42)
&&& 2.5.2电子衡器&&&&&&&&&&&&&&&&&&&&&&&&&(43)
&&& 2.5.3平面膜片式压力传感器&&&&&&&&&&&&&&&&&&&(45)
&&& 2.5.4手提式数字电子秤&&&&&&&&&&&&&&&&&&&&&(45)
习题2、&&&&&&&&&&&&&&&&&&&&&&&&&&&&&&&&&&(46)
第3章电感式传感器&&&&&&&&&&&&&&&&&&&&&&&&&&&(47)
&&& 3.1概述&&&&&&&&&&&&&&&&&&&&&&&&&&&&&(47)
&&& 3.2变磁阻式传感器&&&&&&&&&&&&&&&&&&&&&&&&&(48)
&&& 3.2.1& 工作原理&&&&&&&&&&&&&&&&&&&&&&&&&(48)
&&& 3.2.2输出特性&&&&&&&&&&&&&&&&&&&&&&&&&(49)
&&& 3.2.3测量电路&&&&&&&&&&&&&&&&&&&&&&&&&(51)
&&& 3.2.4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应用&&&&&&&&&&&&&&&&&&&(52)
& 3.3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53)
&&& 3.3.1& 工作原理&&&&&&&&&&&&&&&&&&&&&&&&&(53)
&&& 3.3.2基本特性&&&&&&&&&&&&&&&&&&&&&&&&&(55)
&&& 3.3.3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测量电路&&&&&&&&&&&&&&&&(55)
&&& 3.3.4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58)
& 3.4电涡流式传感器&&&&&&&&&&&&&&&&&&&&&&&&&(59)
&&& 3.4.1工作原理&&&&&&&&&&&&&&&&&&&&&&&&&(60)
&&& 3.4.2基本特性&&&&&&&&&&&&&&&&&&&&&&&&&(61)
&&& 3.4.3& 电涡流形成范围&&&&&&&&&&&&&&&&&&&&&&(62)
&&& 3.4.4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63)
习题3&&&&&&&&&&&&&&&&&&&&&&&&&&&&&&&&&&(65)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66)
&&& 4.1概述&&&&&&&&&&&&&&&&&&&&&&&&&&&&&(66)
&&& 4.2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67)
&&& 4.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67)
&&& 4.2.2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68)
&&& 4.2.3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69)
&&& 4.3&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71)
&&& 4.4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73)
&&& 4.4.1调频测量电路&&&&&&&&&&&&&&&&&&&&&&&(73)
&&& 4.4.2运算放大器式电路&&&&&&&&&&&&&&&&&&&&&(74)
&&& 4.4.3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路&&&&&&&&&&&&&&&&&&(74)
&4.4.4脉冲宽度调制电路&&&&&&&&&&&&&&&&&&&&&(75)
& 4.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77)
&&& 4.5.1电容式压力传感器&&&&&&&&&&&&&&&&&&&&&(77)
&&& 4.5.2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77)
&&& 4.5.3差动式电容测厚传感器&&&&&&&&&&&&&&&&&&&(78)
&&& 4.5.4电容式料位传感器&&&&&&&&&&&&&&&&&&&&&(78)
习题4&&&&&&&&&&&&&&&&&&&&&&&&&&&&&&&&&&(79)
第5章压电式传感器&&&&&&&&&&&&&&&&&&&&&&&&&&&(80)
& 5.1概述&&&&&&&&&&&&&&&&&&&&&&&&&&&&&(80)
& 5.2工作原理&&&&&&&&&&&&&&&&&&&&&&&&&&&&(80)
&&& 5.2.1压电效应&&&&&&&&&&&&&&&&&&&&&&&&&(80)
&&& 5.2.2压电材料&&&&&&&&&&&&&&&&&&&&&&&&&(81)
& 5.3压电式传感器调节电路&&&&&&&&&&&&&&&&&&&&&&(84)
&&& 5.3.1压电式传感器等效电路&&&&&&&&&&&&&&&&&&&(84)
&&& 5.3.2压电式传感器调节电路&&&&&&&&&&&&&&&&&&&(85)
& 5.4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87)
&&& 5.4.1压电式测力传感器&&&&&&&&&&&&&&&&&&&&&(88)
&&& 5.4.2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89)
&&& 5.4.3压电式金属加工切削力测量&&&&&&&&&&&&&&&&&(90)
&&& 5.4.4压电点火器的发火元件&&&&&&&&&&&&&&&&&&&(91)
&&& 5.4.5压电式玻璃破碎报警器&&&&&&&&&&&&&&&&&&(91)
习题5&&&&&&&&&&&&&&&&&&&&&&&&&&&&&&&&&&(92)
第6章磁电式传感器&&&&&&&&&&&&&&&&&&&&&&&&&&&(93)
& 6.1概述&&&&&&&&&&&&&&&&&&&&&&&&&&&&&(93)
& 6.2磁电感应式传感器&&&&&&&&&&&&&&&&&&&&&&&(93)
&&& 6.2.1& 工作原理&&&&&&&&&&&&&&&&&&&&&&&&&(93)
&&& 6.2.2磁电感应式传感器基本特性&&&&&&&&&&&&&&&&&(95)
&&& 6.2.3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调节电路&&&&&&&&&&&&&&&&(96)
&&& 6.2.4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应用&&&&&&&&&&&&&&&&&&(97)
& 6.3霍尔传感器&&&&&&&&&&&&&&&&&&&&&&&&&&&(98)
&&& 6.3.1霍尔效应及霍尔元件&&&&&&&&&&&&&&&&&&&&(98)
&&& 6.3.2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103)
习题6& &&&&&&&&&&&&&&&&&&&&&&&&&&&&&&&&&(105)
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106)
& 7.1概述&&&&&&&&&&&&&&&&&&&&&&&&&&&&&(106)
& 7.2热电偶&&&&&&&&&&&&&&&&&&&&&&&&&&&&&(106)
&&& 7.2.1热电偶的基本原理&&&&&&&&&&&&&&&&&&&&&(106)
&&& 7.2.2热电偶的类型及结构&&&&&&&&&&&&&&&&&&&&(109)
&&& 7.2.3热电偶的应用&&&&&&&&&&&&&&&&&&&&&&&(115)
&&& 7.3热电阻&&&&&&&&&&&&&&&&&&&&&&&&&&&&&(119)
&&& 7.3.1金属热电阻&&&&&&&&&&&&&&&&&&&&&&&&(119)
&&& 7.3.2半导体热敏电阻&&&&&&&&&&&&&&&&&&&&&&(122)
&&& 7.3.3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126)
习题7& &&&&&&&&&&&&&&&&&&&&&&&&&&&&&&&&&(128)
第8章光电式传感器&&&&&&&&&&&&&&&&&&&&&&&&&&(130)
&&& 8.1概述&&&&&&&&&&&&&&&&&&&&&&&&&&&&&(130)
&&& 8.2光电器件&&&&&&&&&&&&&&&&&&&&&&&&&&&&(132)
&&& 8.2.1光电管&&&&&&&&&&&&&&&&&&&&&&&&&&(132)
&&& 8.2.2光电倍增管&&&&&&&&&&&&&&&&&&&&&&&&(133)
&&& 8.2.3光敏电阻&&&&&&&&&&&&&&&&&&&&&&&&&(136)
&&& 8.2.4光敏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138)
&&& 8.2.5光电池&&&&&&&&&&&&&&&&&&&&&&&&&&(140)
&&& 8.2.6光电耦合器件&&&&&&&&&&&&&&&&&&&&&&&(142)
&&& 8.2.7电荷耦合器件&&&&&&&&&&&&&&&&&&&&&&&(143)
&&& 8.2.8光电传感器的应用&&&&&&&&&&&&&&&&&&&&&(147)
& 8.3光纤传感器&&&&&&&&&&&&&&&&&&&&&&&&&&&(150)
&&& 8.3.1概述&&&&&&&&&&&&&&&&&&&&&&&&&&&(150)
&&& 8.3.2光纤的结构和传输原理&&&&&&&&&&&&&&&&&&&(150)
&&& 8.3.3光纤传感器&&&&&&&&&&&&&&&&&&&&&&&&(153)
& 8.4红外传感器&&&&&&&&&&&&&&&&&&&&&&&&&&&(154)
&&& 8.4.1红外辐射&&&&&&&&&&&&&&&&&&&&&&&&&(154)
&&& 8.4.2红外探测器&&&&&&&&&&&&&&&&&&&&&&&&(155)
&&& 8.4.3红外传感器的应用&&&&&&&&&&&&&&&&&&&&&(156)
& 8.5色敏光电传感器&&&&&&&&&&&&&&&&&&&&&&&&&(158)
&&& 8.5.1色敏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158)
&&& 8.5.2色敏光电传感的基本特征&&&&&&&&&&&&&&&&&&(159)
习题8& &&&&&&&&&&&&&&&&&&&&&&&&&&&&&&&&&(160)
附录&&&&&&&&&&&&&&&&&&&&&&&&&&&&&&&&&&(161)
第9章气敏、湿敏传感器&&&&&&&&&&&&&&&&&&&&&&&&&(165)
& 9.1气敏传感器&&&&&&&&&&&&&&&&&&&&&&&&&&&(165)
&&& 9.1.1半导体气敏传感器&&&&&&&&&&&&&&&&&&&&&(165)
&&& 9.1.2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175)
&&& 9.1.3接触燃烧式气敏传感器&&&&&&&&&&&&&&&&&&&(177)
&&& 9.1.4湿式气敏传感器&&&&&&&&&&&&&&&&&&&&&&(178)
&&& 9.1.5气敏传感器的应用&&&&&&&&&&&&&&&&&&&&&(179)
& 9.2湿敏传感器&&&&&&&&&&&&&&&&&&&&&&&&&&&(181)
&&& 9.2.1氯化锂湿敏电阻&&&&&&&&&&&&&&&&&&&&&&(182)
&&& 9.2.2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182)
习题9& &&&&&&&&&&&&&&&&&&&&&&&&&&&&&&&&&(185)
第10章超声波传感器&&&&&&&&&&&&&&&&&&&&&&&&&&(186)
&&& 10.1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186)
&&& lO.1.1声波、超声波及应用&&&&&&&&&&&&&&&&&&&&(186)
&&& 10.1.2超声波的声速、波长、指向性和分类&&&&&&&&&&&&&(186)
&&& 10.1.3超声波的传播特性&&&&&&&&&&&&&&&&&&&&(188)
&&& lO.2超声波换能器及耦合技术&&&&&&&&&&&&&&&&&&&&(189)
&&& 10.2.1超声波换能器&&&&&&&&&&&&&&&&&&&&&&(189)
&&& lO.2.2超声波的发生&&&&&&&&&&&&&&&&&&&&&&(190)
&&& lO.2.3超声波的接收&&&&&&&&&&&&&&&&&&&&&&(191)
&&& 10.3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192)
&&& 10.3.1超声波探伤&&&&&&&&&&&&&&&&&&&&&&&(192)
&&& 10.3.2超声波测液位&&&&&&&&&&&&&&&&&&&&&&(194)
&&& 10.3.3超声波测厚度&&&&&&&&&&&&&&&&&&&&&&(196)
&&& lO.3.4超声波测物位&&&&&&&&&&&&&&&&&&&&&&(197)
&&& lO.3.5超声波测流量&&&&&&&&&&&&&&&&&&&&&&(197)
习题lO&&&&&&&&&&&&&&&&&&&&&&&&&&&&&&&&&(204)
第11章核辐射传感器&&&&&&&&&&&&&&&&&&&&&&&&&&(205)
&&& 11.1概述&&&&&&&&&&&&&&&&&&&&&&&&&(205)
&&& 11.2核辐射及其性质&&&&&&&&&&&&&&&&&&&&&&&&(205)
&&& 11.2.1&射线&&&&&&&&&&&&&&&&&&&&&&&&&&(205)
&&& 11.2.2 B射线&&&&&&&&&&&&&&&&&&&&&&&&&&(206)
&11.2.3 &射线&&&&&&&&&&&&&&&&&&&&&&&&&&(206)
& 11.3核辐射探测器&&&&&&&&&&&&&&&&&&&&&&&&&(207)
&&& 11.3.1& 电离室&&&&&&&&&&&&&&&&&&&&&&&&&(207)
&&& 11.3.2正比计数管&&&&&&&&&&&&&&&&&&&&&&&(208)
&&& 11.3.3盖革&&弥勒计数管&&&&&&&&&&&&&&&&&&&(208)
&&& 11.3.4闪烁计数器&&&&&&&&&&&&&&&&&&&&&&&(209)
&&& 11.3.5半导体探测器&&&&&&&&&&&&&&&&&&&&&&(211)
&&& 11.4核辐射传感器的应用&&&&&&&&&&&&&&&&&&&&&&(211)
&&& 11.4.1核辐射厚度计&&&&&&&&&&&&&&&&&&&&&&(211)
&&& 11.4.2辐射式物位计&&&&&&&&&&&&&&&&&&&&&&(212)
&&& 11.4.3 x荧光材料成分分析仪&&&&&&&&&&&&&&&&&&(213)
习题11&&&&&&&&&&&&&&&&&&&&&&&&&&&&&&&&&(213)
第12章数字式传感器&&&&&&&&&&&&&&&&&&&&&&&&&&(214)
&&& 12.1& 概述&&&&&&&&&&&&&&&&&&&&&&&&&&&&(214)
&&& 12.2码盘式传感器&&&&&&&&&&&&&&&&&&&&&&&&&(214)
&&& 12.2.1接触式编码器&&&&&&&&&&&&&&&&&&&&&&(215)
&&& 12.2.2光电式编码器&&&&&&&&&&&&&&&&&&&&&&(216)
&&& 12.2.3电磁式编码器&&&&&&&&&&&&&&&&&&&&&&(218)
& 12.3光栅式传感器&&&&&&&&&&&&&&&&&&&&&&&&&(219)
&&& 12.3.1光栅的结构&&&&&&&&&&&&&&&&&&&&&&&(219)
&&& 12.3.2光栅的工作原理&&&&&&&&&&&&&&&&&&&&&(219)
&&& 12.3.3光栅传感器的测量原理&&&&&&&&&&&&&&&&&&(220)
& 12.4磁栅式传感器&&&&&&&&&&&&&&&&&&&&&&&&&(222)
&&& 12.4.1磁栅的结构&&&&&&&&&&&&&&&&&&&&&&&(222)
&&& 12.4.2磁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23)
&&& 12.4.3磁栅传感器的测量原理&&&&&&&&&&&&&&&&&&(223)
& 12.5感应同步器&&&&&&&&&&&&&&&&&&&&&&&&&&(225)
&&& 12.5.1感应同步器的结构和类型&&&&&&&&&&&&&&&&(225)
&&& 12.5.2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226)
&&& 12.6频率式传感器&&&&&&&&&&&&&&&&&&&&&&&&&(227)
&&& 12.6.1频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27)
&&& 12.6.2频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229)
&&& 12.7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230)
&&& 12.7.1光电增量编码器在电脑绣花机中的应用&&&&&&&&&&&(230)
&&& 12.7.2频率传感器在测温上的应用&&&&&&&&&&&&&&&&(231)
习题12&&&&&&&&&&&&&&&&&&&&&&&&&&&&&&&&&(232)
第13章其他传感器&&&&&&&&&&&&&&&&&&&&&&&&&&&(233)
& 13.1微波传感器&&&&&&&&&&&&&&&&&&&&&&&&&&(233)
&&& 13.1.1微波传感器及其分类&&&&&&&&&&&&&&&&&&&(233)
&&& 13.1.2微波传感器的组成&&&&&&&&&&&&&&&&&&&&(233)
&&& 13.1.3微波传感器的应用&&&&&&&&&&&&&&&&&&&&(235)
& 13.2超导传感器&&&&&&&&&&&&&&&&&&&&&&&&&&(239)
&&& 13.2.1超导光传感器&&&&&&&&&&&&&&&&&&&&&&(239)
&&& 13.2.2超导微波传感器&&&&&&&&&&&&&&&&&&&&&(240)
&&& 13.2.3超导磁场传感器&&&&&&&&&&&&&&&&&&&&&(240)
& 13.3生物传感器&&&&&&&&&&&&&&&&&&&&&&&&&&(241)
&&& 13.3.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知识&&&&&&&&&&&&&&&&&&(241)
&&& 13.3.2酶传感器&&&&&&&&&&&&&&&&&&&&&&&&(242)
&&& 13.3.3微生物传感器&&&&&&&&&&&&&&&&&&&&&&(244)
&&& 13.3.4免疫传感器&&&&&&&&&&&&&&&&&&&&&&&(246)
&&& 13.3.5生物组织传感器&&&&&&&&&&&&&&&&&&&&&(249)
&&& 13.3.6半导体生物传感器&&&&&&&&&&&&&&&&&&&&(249)
& 13.4机器人传感器&&&&&&&&&&&&&&&&&&&&&&&&&(251)
&&& 13.4.1机器人传感器及其类型&&&&&&&&&&&&&&&&&&(251)
&&& 13.4.2触觉传感器&&&&&&&&&&&&&&&&&&&&&&&(252)
&&& 13.4.3接近觉传感器&&&&&&&&&&&&&&&&&&&&&&(259)
&&& 13.4.4视觉传感器&&&&&&&&&&&&&&&&&&&&&&&(261)
&&& 13.4.5听觉、嗅觉、味觉及其他传感器&&&&&&&&&&&&&&&(262)
习题13&&&&&&&&&&&&&&&&&&&&&&&&&&&&&&&&&(263)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容传感器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