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适合农民是无产阶级吗阶级看?我怎么看什么书都没兴趣!觉得跟现实不合!

【推书】好书分享:有这样一些书看完可以让你变得更有趣更聪明_小说推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11,765贴子:
【推书】好书分享:有这样一些书看完可以让你变得更有趣更聪明
这个书单可能有些不科学有些随意,事实上我觉得很少有不好的书,再烂的书都有一两个可取的点(心灵鸡汤、成功学除外,那些我不感兴趣) 。每个人的欣赏口味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我喜欢的菜你不一定喜欢吃;推荐流行的吗?很多流行读物其实都是垃圾,就像垃圾食品,潮流一过就会被人们丢进垃圾堆里,但我们还是会想要看;推荐所谓有“层次”、文艺青年必读书吗?这有点像去吃“情调高雅”的西餐,吃的只是感觉,味道嘛就圈圈叉叉了~~再说是不是有点媚俗了?看书不是为了猎奇,只是单纯的喜欢,遵从自己内心而已 , 大家挑感兴趣的看吧~~ 嗯,看书是我治疗自卑的唯一方法。
DNF官方小说《最后一个使徒》11月1日起点中文网正式上线!
抢占前排!!等书~
抢占前排!!等书~
新淫~求前排
红拂夜奔作者: 王小波
内容简介《红拂夜奔》这书题就会让读者认为是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然而,这本书它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文化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历史的重建和复归在于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王小波在序言中说:“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人类自身的进化是在不断循环、重演的历史中进行的,唯有如此,那些世代相传的古典名著才能震撼现代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那些借鉴历史原型的现代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真正的兴趣。王小波写的就是这样一部把历史和现实进行双向建构的小说。评语  王小波在扯淡,我是这样觉得的,   但是扯的非常的好。   我是不会这样扯淡的,人生无法复制。
  王小波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有趣”,这当然不仅仅是形容他的文字。世上所有真正有趣的人必是严肃的。严肃的对面应该是“荒诞”。但大多数时候,荒诞看上去很严肃,严肃一副很有趣的样子,荒诞不许严肃这么有趣,于是严肃只好把自己打扮成荒诞的样子了。于是这个世上放眼望去,只看到严肃和荒诞,再看不到有趣了。      王小波很严肃,也很有趣。所以他的书,我看得添堵,亦看得痛快。
故事新编作者: 鲁迅 内容简介《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年。评语   比起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更喜欢这几则小故事,虽然依然有那种“冷嘲热讽”的感觉,但是不那么尖刻,反倒是很趣致,汗毛倒竖的趣致。    第一次感受到版画的魅力。原来只有黑白二色的世界,也可以有这么丰富的感情和表现力。
世间的盐作者: 高军(风行水上)
内容简介 《世间的盐》是高军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有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他俚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什么都可以拿来写,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他似乎没有什么胆怯的东西,抓过来了就是十分有趣的见识;他兴味起落、挥笔飞白,都是文章,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评语注定是本挺好玩的书,看眼封面,你就得忍不住地乐。手里攥着一把荷花的大妞,车筐里放着小葱,也可能是青菜,绝对绿色食品。车把上挂把马扎儿,没心没肺地笑呀,脸蛋儿像是一边儿挂了一盏红灯笼,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儿。这女娃,谁娶回家谁有财发。远山近影,透着一种喜庆。风行水上收录在书中的那些小短文呀,小故事呀,也欢乐地、随性地跟在女娃后面来了。我喜欢风老师的名字,铁掌水上飘的感觉!高军太俗,但一想人家是位军属,遂原谅了纸上的风行水上与现实的高军距离遥远。
一个人的村庄作者: 刘亮程
内容简介《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评语书中描绘的万象很多我也感同身受的,如此真切。那样的环境成全人的堕落,也能造就人的品行。刘二大叔估计就是这样被造就出来的。
作者本身并没有苦闷、消极、悲观,而是静静地注视着生活。简单地叙述,却给人以苍茫感,他是看生活的人。
作者是有着童趣的。小鸟、小狗、老鼠......孩子们看到可爱的、被城市隔绝的事物,大人们则看到人生。
月赚10w,换豪车买洋房真是经验分享
冠军早餐 囚鸟作者: (美)冯内古特
内容简介书中的两部作品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在七十年代的佳作。《冠军早餐》是一部荒诞的反传统小说。读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作者以诙谐、夸张的语言叙述的一个疯狂世界。作者自绘的插图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囚鸟》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一个三次出入监狱的老犯人的一生,中间穿插了大萧条、二次大战、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等历史插曲,以黑色幽默手法,嘲讽社会现实,收到特殊的社会效果。评语作者一上来就画了个屁眼。故事很搞怪,语言非常有趣。喜欢他的后现代的幽默。     屈鲁特说:“滚开,别来烦我的尸体袋。。。”整天和他的鹦鹉谈世界末日。 还推荐冯内古特《猫的摇篮》、《5号屠场》、《没有国家的人》。
寻找中国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内容简介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评语一个外国人开着车在中国的乡村/小城镇/荒原游荡,见识采访围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劳作。他的心态基本保持轻松幽默,只有在他送一个小孩去看病的那段经历才看出他面对中国落后医疗体制的无力感和极大的愤怒。他的幽默感,我想大概来源于他的身份:一个美国人,他的收入和教育程度远高于他碰到的那些中国人,只要他不想在某个地方呆了,他可以马上开着车离开,甚至可以离开中国。
作者牛在基本上只白描,不过多评判。他的《江城》和《甲骨文》都是同一主旨。
好厉害!!!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 (英) 凯特·福克斯
内容简介《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评语这本书里面充满了英国的阶级性问题,用学术的态度,严密论证了英国人的虚伪、矫情、别扭、装逼、蔫坏。 但是写作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用自己所在的阶级的眼光来审视和判断其他的阶级呢?是不是她的判断就真的准确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啊.嘿嘿
送你一颗子弹作者: 刘瑜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年左右(尤其是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评语这本废话好多的书,蛮好看的,蛮有意思的,蛮说出大部分人心声的,蛮女性气质的,算比较好玩的一本东西,比连岳什么的要真好多。 很多话都是一针见血,透着真理的那种六亲不认的叛逆精神。很多话让我拼命的点头认同。
疯狂实验史作者: 雷托·U·施奈德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评语人类历史上的重口味科学实验集。为了研究黄热病的传染方式,吃下病人呕吐物;把尸体的头切下来通电,看它能做出多少种鬼脸等。 由实验看来,人性是恶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魔鬼在蠢蠢欲动,关键的就是缺少一个催化剂。而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这一点。看看IMDB排行榜吧,排名前100的电影,黑暗的电影占了多大比重。
类似作品还有《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唐朝穿越指南作者: 森林鹿
内容简介天涯头条推荐,“考据派”眼中的唐朝真相。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唐朝穿越指南》: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户口簿暂住证一个也不能少。可随旅行团游览长安城最热门的五大景点,顺便逛逛青楼,看看马球,带上豹子去户外狩猎。更可入乡随俗,像个唐朝人一样过端午、春节、七夕情人节。想洋气一点也没问题,圣诞节唐朝就已有!运气好的话,还能受邀去别人家里做个客,唱K跳舞,乐不思蜀,最后买套占地十亩限价房。如果您是女士,这本指南能使您掌握长安最潮时尚衣饰。万一落地生根,嫁给唐朝人,也能了解婚礼细节,及婚后各种斗小三秘笈。如果您有心混入政界,本书也提供唐朝公务员薪资、法律和政治制度以供参考;无论您想做文官,做武将,还是想穿越成外国来的留学生,攻略都已为您备好。穿越无限好,乐活在唐朝。评语  首先要佩服作者为了此书查阅的大量资料。虽然书中文字明了易懂,但作者在啃书本和翻阅资料时定不会这般轻松~
   不得不说这本书覆盖面很广,也导致了它不能做到面面详尽,但我想对于前往唐朝的游客来说充当导游指南还是足够了,每篇后附的深度了解推荐书籍很贴心。    或许是受唐诗的影响,一直对这个朝代有浓厚的兴趣,也阅读过相关书籍,但这本的确令我加深了对它的认识,简言之,的确是长知识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书中一本正经的用文言文说笑话实在太有爱了!!!!
恶俗作者: [美] 保罗·福塞尔
内容简介有时,恶俗与格调只有一线之遥毫不过时的恶俗批判开山之作 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评语他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愚蠢,还能令读者捧腹大笑。 他的评论并非都是讽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冷嘲热讽”,事实上,他的批判背后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悲悯。 希望远离恶俗或者希望变得更恶俗的,都可以看这本书。
隐疾作者: [德]博尔温·班德洛
内容简介医学博士博尔温·班德洛告诉我们:如果戴安娜不是王妃,她也会是个抑郁、暴饮暴食、自我残害的购物狂;如果梦露没成为明星,她只是个流落在好莱坞街头的兼职妓女;不会幸福,而境遇只会更差。他们,不是被名望所累。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决定了他们的一生。评语医学博士博尔温·班德洛写的,假设戴安娜不是王妃,会是个抑郁、暴饮暴食的购物狂;如果梦露没成为明星,会成为流落在好莱坞街头的兼职妓女。专讲名人的人格障碍,看名人的恶疾还可读《天才梅毒与狂人之谜》。
怪诞心理学作者: [英] 理查德·怀斯曼
内容简介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性格?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本书是作者和诸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书中的实验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人类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读来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如果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用来搞活聚会气氛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评语其实,怪诞心理学这本书就是展示 一种反常规的角度看问题,至于你领会的到没有,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书内容的确很好看,这些各种案例各种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好玩的视角和非常重要的结论,把我们平时有所兴趣的和有所怀疑东西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星座的确是忽悠人的,为什么性格外向一些的人更幸运一点,乐观的人更长寿,大城市的人更冷漠,读了“十诫”的人会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谎言无处不在,在方便的前提下很多人会去做“小偷”等等等等……
挺好玩的心理学普及读物,同类还有《拖延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等。
离奇死法大百科 作者: (美)拉尔戈 内容简介这本书经过系统的调查,收录了令人瞠目的历史细节,囊括了安葬习俗、名人遗言,以及超过400幅各个时代的医学和历史插图。《离奇死法大百科》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它还是一幅用文字和数字勾勒的人类命运的画像。它以有趣和幽默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背后的真相,在结构安排上以各种死法排序,精确地向我们描述了各式各样的死亡路线,是一本信息丰富的资料性读物。评语绝对的,值得一看。我本来以为死亡,不就那几样的嘛,原来原来还有那么的多!作者花了十年以上,统计各种死法,发现美国人死起来真不挑时间不挑地方,笑死、打嗝死、接吻死、口臭死等等。书里偶尔也有诙谐的字句,比如,关于一个女的挟持一只猫,说:从此都没有人看见过那只猫。看过了,才感到生命是那么的容易消逝,我们活着,便要好好的活着,爱这个美丽的世界,爱给以我们生命的人。 死亡主题的书很多,还有《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死亡课》等。
性别战争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内容简介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评语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它们不觉得有多滑稽,但作为旁观者,你无法不惊叹于嫉妒的伟大力量。作者用了许多人类性行为的专有语言,你会觉得,那些倒霉的蜜蜂和老鼠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就是它们中的一员。因为我们也嫉妒,也有过剩的荷尔蒙,只是,我们采取了似乎更隐晦的表达方式而已…… 作者的笔触幽默轻松,字里行间有一种狂欢节般的气质,一惊一炸,蹦蹦跳跳,象是个野心勃勃的小报记者,全没有寻常科普文章那种努力放低姿态的高傲劲儿。
怪笑小说 作者: (日)东野圭吾 内容简介本书含被东野圭吾视为短篇代表作的《郁积电车》、《超狸理论》等9篇小说。作家从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深入骨髓的冷静和汪洋恣肆的想象,直刺人心深处描绘诡谲与阴影,刻写如描如画,细节纤毫毕现,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强烈冲击,令人叹为观止……评语每一篇都很喜欢,看到结尾的地方往往会忍不住发笑或者叫绝。作者的笔力强大,出乎我的意料。对于希望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小说集. 《尸台社区》会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房奴社会。第一篇关于电车的描写跟上海的地铁高峰段也很有类似之处。
东野圭吾《怪笑小说》、《毒笑小说》、《黑笑小说》:跟推理无关,都是些神经病短篇小说,在冷幽默和碎碎念中,讽喻人性,调侃现实。当然,个人认为东野圭吾最牛逼的作品还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和《圣女的救济》。
毒笑小说 作者: [日]东野圭吾 内容简介东野圭吾颠覆力作 “毒舌三部曲”系列之2《毒笑小说》由12篇短篇小说组成,在东野圭吾众多名作中傲然挺立,不落下风。在本书中,作者下笔翻云覆雨只若等闲,将“人性作家”无上妙法淋漓展现:选题犀利,行文冷峻,布局精巧,以雄浑坦荡之势白描出洗练力作,深刻剖析社会问题,执著追问复杂人性,读来令人如饮醇酒,回味悠长……评语共收录了12篇短篇小说,大多不超过20页一篇,却可以说是篇篇精彩,相当难得。 推理的比例相比东野以往的小说大大地弱化,似乎更接近传统的纯文学作品。因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也更加犀利、更加“毒”。
东野并不是不写正经的小说,他很多长篇小说都在用严肃的笔法探讨对社会的看法,比如《单恋》和《信》。可是一个人正经惯了,多半也会找写其它途径来发泄一下,所以才有了《超·杀人事件》,才有了“三笑”系列。这个世界上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那种在正经小说里想说又说不出口的话,统统写成短篇小说,让东野的另一面也展示在读者面前——不,一起展示的还有光怪陆离的题材,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笑点,可以让我们恶毒地笑。
黑笑小说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内容简介日本当代著名作家、直木奖得主、“2009年度日本最受欢迎作家”、当今日本书市第一人——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集。在东野圭吾的所有作品中,《黑笑小说》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反讽奇书,令人拍案叫绝,由《又一次助跑》、《过去的人》等13篇短篇小说组成,出版后在日本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东野圭吾“千面写手”的功力在本书中展露无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笔端驰骋,不同领域、差别极大的题材信手拈来,嘲讽揶揄拷问人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辛辣幽默中透出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执著拷问,笔走龙蛇戳穿世人假面,皮里阳秋挑战讽刺极限,一幕幕人间大戏令人捧腹,发人深思……评语《黑笑小说》一共十三个短篇,其中有私小说意味浓厚、令人会心而笑的评审会系列,也有腾挪变幻、转折迭出的双璧《无能药》、《钟情喷雾》,有代入感超强的天然呆男调教记《跟踪狂入门》,也有白夜行版的灰姑娘童话《灰姑娘白夜行》……总之,大部分都很有趣,很有爱。
爸爸,我们去哪儿? 作者: [法] 让-路易·傅尼叶 内容简介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即使有更痛苦的遭遇,还是要笑着活下去的“不成长”故事面对生命困境的最好礼物,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语作者尽量让轻松的情绪充满整个书,尽量用笑话告诉你他与两个残障孩子的真实生活,尽量坦诚的表达他自己心中对生活的嘲讽和低落情绪。但当你笑得开心之后,却总能得到相同程度的忧伤。你会觉得,作者作为父亲,他的高大身影,就在这一段段自嘲中,变得高大起来。他的一切抱怨,都是我们不能体会的。但他的一切抱怨和忍受,却都高于我们所体会的一切不快的总和。
照样毒舌、照样嘲讽!超越苦难的方法之一,就是调戏它。国内有《爸爸爱喜禾》、《爸爸爱喜禾2》
抢占后排,求好文
喜欢,收藏。
外国作者的基本没看过【我是有多爱国】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我书架上的神明——名人荐书_安乐生的逍遥游_天涯博客
大道不行,各尽本分;日拱一卒,不期速成;水滴石穿,功不唐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615354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899
(1896)(104)(277)(145)(291)(170)(121)(26)(355)(243)(17)(105)(20)(2)(20)
(1)(1)(4)(3)(2)(5)(2)(10)(1)(1)(2)(1)(1)(4)(4)(3)(13)(21)(33)(35)(30)(39)(51)(27)(39)(40)(39)(31)(27)(39)(31)(23)(23)(32)(37)(35)(34)(17)(16)(10)(16)(21)(22)(17)(21)(28)(26)(30)(24)(16)(20)(27)(30)(25)(21)(17)(32)(37)(30)(28)(26)(21)(23)(21)(18)(13)(10)(16)(11)(8)(16)(14)(14)(16)(13)(7)(7)(9)(10)(11)(6)(3)(8)(23)(21)(14)(8)(9)(19)(24)(28)(23)(7)(20)(19)(46)(46)
  &&&&&&&&&&&&&&&& 我书架上的神明——名人荐书   江晓原荐书   1、《左传》    从形式上看它是对《春秋》编年记事的补充,但我一直将它视为一部自成体系的史书。这部书中所记载的政治、外交智慧,哺育了中国的帝王将相2500年。不过当年最打动我的,一是书中所记各国使节折冲樽俎之际的外交辞令,二是作者记述纷繁事件所用的文笔。前者分寸之准确、措词之委婉,今日绝对无人能及;后者则处处简洁明快,却又涵义丰富,表达、褒贬,俱臻佳妙。比比《左传》中这些辞令和文笔,今日的众多作品(包括那些名满天下的)那就实在太丑陋了——简直就是没文化啊!   2、《西厢记》    二十几年前,我有一段时间被《西厢记》迷得神魂颠倒。从“王西厢”到“董西厢”,从《会真诗》三十韵到赵德麟商调蝶恋花,我尽力收集一切和《西厢记》有关的材料,直到元稹的艳诗“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之类。后来我发现,其实《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元杂剧,它可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从这里进去,唐传奇、唐诗、宋词、元杂剧,一气贯穿。元杂剧中取材于唐传奇的当然还有,但是崔莺莺的故事太迷人了,从这个故事中获取资源的创作活动持续了好几百年。更何况《西厢记》文辞之高华优美,几乎登峰造极,而与它有关的材料,也无不香艳旖旎之至。   3、A Short History of Astronomy    Arthur Berry著,初版于1898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中国一直缺乏一本达到专业水准的关于世界天文学史的中文读物(这个局面直到2004年《剑桥插图天文学史》中译本出版才有了改观),所以Berry这本书虽然是“过时”的,它却是我学习天文学史的入门书,同时还兼充操练专业外语的教科书。当年我读此书确实获益匪浅。此书由320个小节组成,每节一个问题,这种写法以后就不多见了。作者的见解,我后来认为也是相当通达的。   4、《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伽利略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假托在四天中三人对话的形式──这是西方一直很流行的形式(想想柏拉图的对话和著名的《十日谈》吧)。两个高贵而机智的贵族是沙格列陀和萨尔维阿蒂,“以纯粹的沉思而不以快乐的追求为最大乐事”;另一个是“逍遥学派哲学家”辛普利邱,代表哥白尼理论的反对者,他“在领悟真理方面最大的障碍,看来是由于他因解释亚里士多德而获得的声誉”。表面上看伽利略只是记录三人的谈话,似乎不偏不倚,但实际上他总是让那位辛普利邱理屈词穷。这样他就在实际上宣传并支持了哥白尼学说。作为科学史上的大师经典之作,此书的写作技巧也极有可取之处。这本29年前出版的书直到今年方得再出新版。   5、《西方哲学史》    罗素的这部哲学史,是所有有中译本的西人哲学史著作中最精彩、最让人读得下去的。对一个不以哲学为业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了解西方哲学的最佳读物,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罗素自己就是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为人又风流浪漫,因此他的文笔也是大胆奔放。我心目中此类书籍的最高境界,可用九个字概括之:眼界高,思想深,口气大。此书可算已经达到这一境界。   6、《万历十五年》    它是我学习撰写学术文本的入门书。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问世,实在是某种缘分。1982年我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眼看将成为我的职业行为,为此我读了许多前人的论文,不幸的是它们经常令我昏昏欲睡,不拿出悬梁刺股的劲头就别想读下去。“难道我也要以写这样的东西为业吗?”我多次暗暗自问,感到有些沮丧。就在这彷徨犹豫之际,《万历十五年》出现了,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7、《天龙八部》    15部金庸小说我当然全都读过,其中许多部还读过几遍。因为《天龙八部》是我认为金庸小说中排名第一的,故拿来作为代表。金庸小说最令我着迷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笔下的武林世界,与当代学术界有着高度的“同构”;二是他总是让他喜欢的主人公“吃亏是福”——每一次痴情,每一次献身,每一次犯傻,都成为走向成功的意想不到的契机。段誉和虚竹,都是这两点的集中表现者——事实上几乎每一部金庸小说中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8、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秘戏图考》)    对于我的“第二专业”来说,这当然是必读之书。全书共三卷。卷一为“汉至清代中国人性生活专论”,又分为三篇:上篇为中国古代与性有关的文献之历史概述;中篇为中国春宫图简史;下篇为《花营锦阵》中与图对应之二十四阙艳词的英译及注解。卷二为“秘书十种”,皆为该书作者高罗佩(R. H. van Gulik)抄录的中文文献。卷三即明代春宫图《花营锦阵》全册。全书自首至尾,所有英、汉、梵、日等文,皆由高氏亲笔手书影印。考虑到后两卷内容不宜一般公众阅读,高氏未将该书公开出版,仅在东京私人印刷50部——由他分赠世界各大图书馆及博物馆。我所读的是后来台湾朋友帮我弄来的影印本。   9、《阅微草堂笔记》    多年来,只要是历代笔记小说的排印本,我见一本买一本,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历年所出,几乎搜罗无遗。我通常在车上、枕上和厕上读这些书,读到有价值或有趣的材料,则随手在书后作上索引。在我多年的研究与写作生涯中,颇得益于此一习惯。《阅微草堂笔记》思想之先进、文笔之诙谐、材料之丰富,皆属上乘,故堪为代表。纪昀虽不对礼教发动正面攻击,却一再采用小说家志怪之法,借“讲故事”对礼教进行问难和挖苦。其文字则简捷流畅,谈狐鬼,说神怪,记趣闻,读起来轻松可喜。   10、《西方正典》    作者是曾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后任耶鲁大学及纽约大学讲座教授的布伦(Harold Bloom)。所谓“正典”,本有“宗教法规”、“传世之作”、“经典”等义。布伦选择西方历史上26位伟大的──他认定为伟大的──作家的作品,谓之“西方正典”,进行评论、串讲、赏析。莎士比亚在在本书中成了其余一切正典的标尺:“莎士比亚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在他面前,先人前辈们无不矮了一截”,而莎士比亚的后人们则无一不在莎士比亚的巨大影响之下。莎士比亚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核心,“他已经变成他之前和之后所有作家的试金石”。那么后人们怎样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的作品也成为正典呢?答案是对莎士比亚的某种“疏异性”(strangeness),这是文学作品赢得正典地位的原创性指标之一。此书至今未见引进中国大陆,我读的是台湾版。书中的理论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其论述则达到了我前面所说的“眼界高,思想深,口气大”九字境界——事实上这九个字我最初就是从《西方正典》中归纳出来的。   &&&&&&&&&&&&&&&&&&&&&&&&&&&&&&&& 王则柯荐书  &  &一、《叶圣陶文集》     其实王某特别记得的只有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多收了三五斗》。就对农业问题和农民苦难的观察而言,叶老先生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这个短篇,比迄今则柯看到过的国内的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的许多著述都要准确得多和深刻得多。农民太苦了。   物以稀为贵,丰产难免歉收。整体而言,这是一个规律。考察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受保护的农户的命运,不可不看《多收了三五斗》。   至于支付手段,从“袁大头”这种银本位时代的硬通货,到信用较好的中国银行券纸币,再到信用较差的中央银行券,其逻辑发展,简直连几十年以后信用最不好的“打白条”都呼之欲出。   可惜,新版语文课本已经不再收录这篇文章。     二、《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你一定可以猜到则柯想说的是其中的《小公务员之死》。俄国的一个小公务员,被安排坐在上司后排看戏,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糟了,大概有一星半点唾沫落在上司的衣服上。从此他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忧郁而死。   除了作者读者,没有人知道这个小公务员的委屈和苦心。   现在出版繁荣,有人把这个短篇重新译出,题目叫做《一个官员之死》,收集在什么《契诃夫文集》中。啊,冠冕堂皇的“出版繁荣”,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美国克鲁格曼著。因为在一片为东亚叫好的声音中独具慧眼准确预言东亚金融危机,克鲁格曼声名鹊起。他说,整个世界的主流经济学都在对付通货膨胀,现在必须对付相反的问题。他给衰退已经10年的日本开出的药方是:印钞,减税。他说:“只有坚持通货膨胀,日本经济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克鲁格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据华裔粤籍美国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对“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刘的结论是:“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持。此说一出,招致普遍批评,马哈蒂尔尤其恼火。不过,科学并不是以讨人欢喜为目标的营生。     四、《爱因斯坦文集》     除了婉拒出任以色列国第一任总统以外,王某还记得爱因斯坦告诫说:“愚蠢的人不可战胜。”   则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偶尔有一天时间的机会得以翻阅“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这个中文版本,具体出版年月和出版社,都已经忘记。但是上述三点,却一直牢驻于心,足证开卷有益。   1998年夏天则柯到柏林洪堡大学听会,在一个讲演厅的入口处,看到一块铭牌,上面记载爱因斯坦当年在这里演讲的一段开场白:“你们一些人今天跑到这里来只是想看看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现在,你们已经看到了,你们可以走了。”   记住,愚蠢的人不可战胜。     五、《1957年的夏季》   朱正著。  正如该书副题,它叙述1957年的夏季如何“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不乏阴谋阳谋的种种记事。     六、《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   陆健东著。  素材之取舍自然见仁见智,材料可料基本真实。有人抱怨为什么翻出老账,更多人庆幸在加工包装之前,另类版本已经面世。   至于感情成分太重的地方,读者自己会有判断能力。     七、《苏格拉底的审判》   美国斯东著,董乐山译。  文曰:“古代雅典是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空前发达的最早社会,以后也很少社会可以与之媲美。”可是,倡导民主生性狂妄的苏格拉底,却在这个社会因言获罪。民主究竟是怎么回事?   希腊精神,罗马传统,值得我们辨识品味。     八、《林海雪原》   曲波著。  不怕看官见笑,虽然忝出“书香”之家,但是直到在“大炼钢铁”的狂热和在游泳池畔的环境中读完高中,《林海雪原》是则柯能够从头到尾读完的惟一的长篇小说。书写得怎么好,王某讲不出道理,因为他在中学时代就写不好“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但是一本小说能够把总是读不完一本书的顽童也吸引住,应该有它过人之处。   1982年在美国,一位对美国文学颇有心得的朋友向则柯介绍一本美国小说时形容说,那本小说“就像《林海雪原》那样吸引”。首次见面,只此一句话,王某仿佛遇到知己。     九、《吴敬琏》   柳红著。  当一个人的命运能够和国家的苦难和中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历史的厚爱。难得的是,这本评传还为读者提供了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政治层面一些剪影。   拙忆何敢献丑?只是借此给自己一个机会而已,以期方家和读者正之。丑不丑总要见公婆,哪怕是记忆。于是,内心平静。   &&&&&&&&&&&&&& 我喜欢的10种书&&& 苏 力                  一个人喜欢的书是变动的,也应当变动,没有变动意味着人没长进。          我曾经喜欢过文学,尤其是新诗,例如李瑛和艾青的诗,甚至至今喜欢。李瑛写的军人生活和情感不仅伴随了我的军人生涯,而且他对看似无奇的生活的观察力、文学想象力和表现力,善于从小中见大,以及他清雄的文词,对于我今天的学术研究都有一种“习性”的养成作用。艾青的开阔、雄浑和壮烈也对我的学术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说到法学学术著作。对我影响大的中国人的著作主要来自法学之外,主要是有关问题和方法的著作。有:            1.《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在我看来,是任何一个有志于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都绕不过去的。集中在三点,首先是,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以及解决其问题必须考虑的知识和制度的特殊性;其次是,中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错,即所谓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第三,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毛的基本命题是正确的,尽管犯了许多实践者的错误。  2.《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小册子以及其他著作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都做了学理上的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与我们的经验感受非常一致。这本书是任何一个外国学者都无法写出来的。必须是对生活有观察力、同时又眼光开阔的中国学者才可能写出来的。在这种意义上,费的著作以及上面提到的毛的著作都是无法替代的。          对我学术影响大的更多是外国学者的著作,主要有圣奥古斯丁、休谟、马克思、尼采、詹姆斯、维特根斯坦、哈耶克、伽达默尔、福柯和罗蒂。这些学者并不能归为一类,有些甚至有很多矛盾,但一般说来,经验主义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在具体法律制度理解分析上,我最喜欢的是美国法官的一些著作。除了霍姆斯、卡多佐之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波斯纳。具体说来,            3.霍姆斯的《普通法》以及散见于各种霍姆斯选集的论文、判例和书信。霍姆斯是美国法律历史上的一个巨人,知识广博,同时文笔很好,有常识,有英美哲人的智慧、机智、敏锐和怀疑主义。他的《普通法》是对具体法律制度变迁的详细分析,综合了各个学科以及当时还在学科之外的各种洞识,思想开放又有一定之规,敢于且更能够说出一些常人不敢说的“真理”。此书由于太老,谈的又是外国的许多已经消失的制度,许多中国学者未必喜欢读,但是如果要研究法律和制度,特别是英美法,不能不读,尽管不一定需要读完。            4.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也是一位法官的经验之谈,同时是美国司法哲学的经典著作。此书很小,题目似乎也很偏,讨论的是法官的司法问题,但是其所涉及的问题却很广。此书与霍姆斯的著作都是文采出众,言简意赅。            5.6.7.8我选择了波斯纳四本书,《法律的经济学分析》、《法理学问题》、《法律与文学》以及《性与理性》。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波斯纳特别伟大,特别正确,而仅仅因为这四本书分别代表了当代法学研究前沿的四个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法经济学、法理学、法律与文学以及法学与社会生物学。就在某一个方面而言,有学者可能比波斯纳深刻、先锋,但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位法学学者可以同时在这些以及其他法律方面同时达到如同波斯纳具有的高度和融贯。波斯纳是美国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他第一次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普通法国家之法律制度作出了系统全面分析,他的工作如今已经不在法经济学的最前沿,但是此书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全面理解法律制度的意义重大,可以说至今无人逾越。          它也可以使得人们看到简洁的理论所具有的丰富解释力和组织力。《法理学问题》将当代的许多哲学发展纳入了法理学讨论,从根本改变了先前法理学的模式,更新了法理学;波斯纳提出的实用主义的法理学在某些人看来具有某种后现代的意味,尽管他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者。法律与文学是美国法学的一大流派,涉及到许多问题,波斯纳从其实用主义法学出发,参与了这场讨论,对文学与法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同样展示了他的洞察力和学识,许多分析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性与理性》更多采纳了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性、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考察,把现代社会科学对“人性”的研究成果融入了法律制度分析,对法学是一个发展。这些著作的结论都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们使我们看到法学对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包容和吸纳,看到法学的生动性,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9.福柯的《惩罚与规训》是一部研究法律制度历史变迁的杰出著作,其创造性、洞察力(尽管未必正确)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可能最重要的启示是福柯的具有想象力的细致分析,把一个个小问题分析的如此精致,并且视野是如此开阔,即使你不赞同,也总是会感受到一种智识的愉悦,他让人们看到了许多因为太明显而看不到的东西。  10.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哈耶克如同福柯一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家,但是他对法律制度的分析是独到的、深刻的,并同样让人感受到对法律制度的理解不可能陷于法律本身,必须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纳入法学。            此外,不要相信我的话,而是发现对你自己有启发的、认为重要的著作,哪怕别人不这样看(注意这句话是个悖论)。  &&&&&&&&&&&&&&&&&&& 薛涌:影响我的三本书                 这是篇命题作文。我搜肠刮肚,想出3本来交账。  第一本是《富兰克林自传》。此书影响我的做人。  第二本是Josiah Ober所著的《在民主雅典的大众与精英》(Massand Elitein Democratic Athens)。此书影响我对社会政治的观察。  第三本其实是两本,因为出于一人之手,姑且一起来说:滨岛敦俊的《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和《总管的信仰》。这两本书影响的是我的学术。      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的建国之父,而且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是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工业家,等等。几乎什么头衔都能加到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身上。当时巴黎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巴黎上流社会沙龙中的女人,几乎全被富兰克林迷倒。一位同时代的人开玩笑说:只要富兰克林一出现在社交场合,那些女人就会“吃了他”。而他的法文讲得还不怎么样。这曾令当时的同事,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的亚当斯很是嫉妒。富兰克林正是凭这样的人气,在独立战争中为美国赢得了法国的关键性的支持。否则世界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这位处于世界政治、外交与文化的中心舞台上的人,出身寒微。首先他是来自美国,一个偏远荒僻之地。而且即使在这样的文化边缘地带,富兰克林也是在下层:他从一个印刷房的小学徒工起步,后来成为作坊主,又买下一家发行几百份的报纸;这样一步一步地进入美国最富有的阶层,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自传,详细叙述了他起家的过程。我是大学时期读的;如今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仍然记忆犹新。要学习做人,好书莫过于《富兰克林自传》。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生都把此书当必读书。    这书可贵的地方,在于教你在寒微之时怎么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富兰克林在排字房当学徒,能吃饱穿暖就不错,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但是,不管多么寒微,你从来感觉不到他心灵的寒微。他相信自己克勤克俭的生活哲学的优越。这种哲学,和普通百姓的伦理又是如此接近,乃至被称为“小店主的哲学”。比如他的格言“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以我们中国人的标准,简直有些庸俗。而这样脚踏实地地做人、生活,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我这一生40多年,不乏困窘之时。比如读博士的最后几年,小女出生,奖学金用完,一家3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没有办法,只好爬格子为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当时许多亲友觉得我们苦死了:在美国养孩子连车也没有;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去超市都要来回走一个小时,把孩子放在运动婴儿车上,座位下塞满了买来的日用食品。然而,我们一家却能在此中享受快乐的时光。当我坐在计算机前“卖文为生”时,常常想起富兰克林跑排字房的情景,心里不免有些骄傲。当父母的这种精神,当然也影响到了孩子。    我们住的纽黑文是个非常穷的城市,遍地是无家可归者。一般美国孩子是坐在汽车里长大的。我们的女儿则是坐在婴儿车上被推着满城走而长大的,自然对无家可归者有近观的经验。她3岁时就告诉我们:她长大的理想是开个饭馆,让穷人吃饭不花钱,让富人多缴点钱。她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卑微,而是改造世界的责任。      《在民主雅典的大众与精英》一书,则以雅典的民主政治为案例,讨论多数人的智慧为什么高于少数精英的智慧的问题。Josiah Ober时常从对历史的分析回到对当代美国政治的思考。读书阅世,相得益彰。希腊主要的文化巨人,如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民主制度有微辞,对大众掌握政治权力表示怀疑。    指责雅典民主流于暴民政治的说法也不新鲜。Josiah Ober则指出,公众对许多问题虽然无知,但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各派精英和专家摆出的意见中进行明智的选择。精英要在城邦政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有与大众沟通的能力。这是解读雅典民主的关键。我一生中最被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所触动的时候有两个:一是在1980年刚刚开放时的北大校园,一是网络民意让主流经济学家们惊慌失措的今天。读此书,对理解究竟是网络民意“非理性”,还是“主流”们有专制心态,实在非常有帮助。    滨岛的两本书,涉及许多复杂的学术问题,这里只能长话短说。在中国和美国的中国史学界,都有这样一个流行的看法:日本人的学问以史料见长,拙于思想。这实在是对日本学术的误会。滨岛书中对一些史料的细节解释,估计日后会受到挑战。但这是两本以思想架构见长的书。日本自江户以来,经济繁荣,文化上也试图从中国文化的笼罩下独立出来。因而许多学者在思考日本比中国优越的地方。从这一传统中,许多学者和知识人发现,中国皇帝的绝对权力,特别是为执行这一绝对权力所打造的官僚机器,弱化了基层“共同体”中的制度建设,使一切问题都依靠国家解决,社会丧失了活力。与此相对,日本的村落高度自治,组织严密繁复,能有效地调动和经营社会资源。滨岛这两本书,一是从水利和赋役的角度,一是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基层组织之退化,乃至地主作为农村的领导阶层,脱离土地搬到接近官僚政治中心的城镇中,在乡村形成权力真空。官僚组织的有序和地方社会的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本人并没有这样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是我个人的解读。但是,我以为这两本书对于深追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颇为重要,应该早日翻译成中文。  &&&&&&&&&&&&&&& 秘密书架    □白谦慎          友人约我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书。搜索枯肠,居然想不出有什么书曾经对我有过特别重大的影响。从1978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大学里学习或工作,天天读书。如今说想不出特别有影响的书,只能说,读过的书和文章对我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这也就应验了“开卷有益”这句老话。我现在的工作是研究中国艺术史,今天我写书和论文能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总有个由来。于是,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地走来的,哪些书、那种类型的书可能对我产生过影响(记得起来的影响)。      1978年上大学后,很快就赶上了1980年代的文化热和美学热。当时我是北大国政系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因喜爱练书法,对相关的美学理论有兴趣,就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书简》、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以后我能从政治学转向艺术史,除了从少年时代就喜欢书法这个原因外,和当时的美学热有关。我学艺术史后,研究的都是历史上很具体的艺术现象,我写书和文章,极少引用什么理论,但实际上我对理论一直有兴趣。我曾写过一本小书———《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这本书看起来像是在讲故事,但是全书有些比较大的理论关怀。我想我对理论的兴趣是在1980年代养成的。    1986年到1990年,我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政治学系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在罗格斯大学上的课中,有一门计量政治学方法的课至今印象甚深。那门课用的教科书很普通,不是名著,书名早忘,不过问题不大,类似的教科书很多,大同小异。美国政治生活中,计量分析的方法用得很多,从各级政府领导人选举中的民意调查,到百姓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的分析,常采用这个方法。在分析中,从基本假设的提出、影响变数的罗列,到逻辑的推理,有比较严密的程序和方法。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人文学科的思路。而在目前我从事的艺术史领域中,不合逻辑的想象和类比甚多。有意思的是,艺术史的读者好像也不太在乎。可真要遇到个挑剔的批评者,一些艺术史学者也就只能闪烁其辞了。我至今对艺术史中的种种不讲逻辑的论述不太习惯,大概就是那门课、那本教科书对我有了影响。    1990年,我中断了政治学的研究,转学艺术史,如今以艺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为业。有两本书我认真读过也常向人推荐,它们是巴克森达尔(Michael    Baxandall)的《意图的模式》(Patterns of Intention:On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s)、《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Painting and Experiencein Fifteenth-CenturyItaly)。前者有中译本。巴克森达尔是一位既有想象力又很慎重的艺术史家,他在《意图的模式》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一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他的方法实际上很像上面提到的计量分析的方法:列举种种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找出最有可能决定一个作品完成的那些因素,而不是“一意孤行”,为自圆其说而置其他的可能性于不顾。所以,我也喜欢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表现出来的慎重,因为他告诉读者,哪些是推测,哪些是可能,哪些是可能性比较大的可能,以及为什么。这样慎重的态度在艺术史界是不多的。    回顾近30年的读书生涯,好像从来没有过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经历。书读得慢,看法形成得慢,看法形成后,转变得也慢。来得慢,去得也慢。写作既不快,也不多。大概是性格使然,因为也没有哪本书教我这样做过。虽说开卷有益,但影响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见得是书。   &&&& 给我印象最深的十部小说     李银河           1、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  在这部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英武、粗犷的哥萨克形象。他的性格是那么豪爽,令我初读之下顿生爱意。我喜欢他的性格,敬佩他的英勇牺牲精神。对这本小说的喜爱也许还受到了小说中那种诗意的非理性的自由的哥萨克精神的感染。果戈里将哥萨克精神描述为一种自由、深沉、坚强的精神,它不是很快就会被激发起来的,但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将一股内心的热情顽强长久地保持下去,在战斗中体会到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我想,大概是这种精神与我内心的狂热起了共鸣,所以会喜欢这本书。       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  这本小说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远不如他的其他小说出名。但是,这本书中的什么地方拨动了我的心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幻想者,他们的幻想碰到了冷酷、腐朽、污浊的现实,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只能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书中所写的涅朵奇卡与卡加郡主的爱情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由于王小波在他当时还是手抄本小说的《绿毛水怪》中所写的对这本书的感觉与我的感觉惊人的相似,使我们发现了二人心灵的相通之处。       3、车尔尼索夫斯基的《怎么办》:  这本书虽然在文学史上地位并不高,但是对于正在寻找人生道路和生活伦理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伦理教科书。它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样一种道德观,对我人生伦理的形成发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神秘人物拉赫美托夫,他被公认为革命者的典型。关于读书,他的名言对我影响很大,他说:"每种学科的重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过是把这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而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冲淡和损害罢了……我仅读那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并且只要理解了这独创性就不再多读。我所念过的每本书都是最精彩的,免得多读好几百本书。"        4、雨果的《九三年》:  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是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震撼人心的书,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让我像读这本书时那么感动过。作者超越了地上的实际斗争(阶级斗争),写了天上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小说的背景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书中所涉及的是伟大的爱,伟大的情感,它是崇高的,不计利害的。在我看来,好的文艺作品就应当写这种伟大的、史诗般的、强烈的痛苦和快乐。我喜欢这样强烈的东西。       5、斯汤达的《红与黑》:  这本书给我的强烈印象不像其他书,仅仅来自书本身,而是另有原因:我的父母对我看书的范围一向很少加以限制,但是记得妈妈仅仅把这本书藏起来作为"禁书",这就使我对它从一开始就另眼相看了。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当然很高。而它的政治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写了一个反叛的平民。他反对等级观念,从他对两个他爱的女人的态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是平民的英雄。他的生活伦理也富于挑战性。我想,这大概是母亲把这本书藏起来的真正原因。       6、霍桑的《红字》:  这本书所写的清教时代的野蛮和残酷令人震惊。它揭示了一种表面看去道貌岸然的宗教和伦理其实能够有多么残忍和不近人情。人总是人,不能变成神。企望把人变成神是愚蠢的;要求普通人成为神是虚伪的。在我后来所做的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学研究当中,每当遇到婚外恋的问题,我总会想起和引用这本书,它提醒我们,有时道德会变成一种多么残忍的力量。       7、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小说所显示的世界是一个残忍的互相杀戮的世界,而个人是孤立无援的。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生物之间是冷酷无情的,剩下来的只有可怕的孤独。老人只有凭着个人的蛮勇尽自己所能去寻求渺茫的希望,最终也只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低头。这本书对于我具有哲学的震撼力。       8、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  一群俄国革命时的年轻人对时代的观感和体验。作者从他的角度描绘了社会生活的画面,丰富、广阔、生动、真实。作者的艺术观给我印象很深:艺术在各个时代形态千差万别,但有永远吸引人的主题:生活,爱情,幸福。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欢娱,它是美、爱、生命、快乐、欢欣与活力。我特别喜欢这本小说中的诗。       9、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  我不认为这是一本艺术上特别出色的小说,但是它的确是在政治上最令人震惊的一本小说。它对专制社会的描写使我们这些经历了文化革命的人看了感到惊心动魄,作者的描写简直像鬼使神差一样:老大哥,青年反性同盟,电眼,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他虽然生活在另一种社会中,但他写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地发生。这本小说的阅读经验用"心惊肉跳"来形容也不为过。       10、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对骂人话的正面使用。在读书笔记中随手拈来可以找到这样的话:"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当时,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观念、语言有一种着魔般的感觉。这种阅读经验是从未有过的、全新的。时至今日,仿佛还能感受到最初阅读时的兴奋、愉悦和痛快淋漓的感觉。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的区别。由于它"每一页都是惊奇和快乐的源泉",这本书真的无愧于"小说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一评价。  &&&&&&&&&&&& 秘密书架 杨奎松        看到编辑发来的几篇范文,一下子想到,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自己早年感兴趣的理论方面或者专业方面的书籍乃至小册子,比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或《历史研究》等。因为,正是它们,使原本远在学问大门之外的我对许多问题发生了兴趣,影响了我此后30年的人生和志向。但是,想来想去,严格地讲,我更喜欢的,还是那些能让人读罢便会回味无穷的名诗名篇,像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类。当然,它们不是书,而要说我喜欢《唐诗三百首》或《中国现代散文作品选》,似乎也不很准确。具体提到书,我喜欢读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小说;一类是回忆录或人物传记;一类是纪实作品。    说到小说,我要说我过去曾经特别喜欢读的,还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国的古典小说不多,而我开始对文字读物感兴趣的时候,恰逢“文革”,就连小人书摊上也找不到几种没读过的书。从十二三岁以后,我渐渐地开始试着去找那些当时几乎可以算是禁书的古典小说来读,像《封神榜》、《聊斋》、《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之类,都是那时读的。但真正让自己着迷的,并且先后读过两三遍的,还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读《三国演义》的享受和乐趣并不仅仅在于罗贯中笔下的故事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满足了自己身为男孩子渴望驰骋疆场的那种精神上的快感。再加上已经看过小人书,很想详细了解“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和“捉放曹”之类的故事,平时阅读中又太多地见到各种因《三国演义》而得以流传开来的成语典故,读起来自然就更是充满愉悦。记得那时候闲来无事随手画出来的,几乎都是《三国演义》上的各种人物。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的岁数,正是在青春萌动的时候。记得刚开始接触到它时,确是着迷于作者笔下缠绵悱恻的男情女爱,对“甄士隐”、“贾雨村”之类的“荒唐言”、“辛酸泪”,并无多少感觉。但与《三国演义》一样,《红楼梦》也是那种可以反复去读的书,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多读两遍后,就不会完全沉醉于那种卿卿我我的缠绵之情了。你既可以去感受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年轻男女情感命运悲喜沉浮的凄美描写,也完全可以像毛泽东提倡的那样,把作者笔下的这一家族盛衰变动看成是当时那个社会变动的一个历史缩影,去作政治的分析。      说到回忆录,读丘吉尔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对于我这种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早些年读它们的时候就深感比读一般历史书要生动得多,也长知识得多。近两年看到新译本,装帧和印刷较前更是极其精致,特别可贵的是它们还保留了原版书所配的大量历史照片,就更是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了。类似的在我看起来能够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的回忆录,还可以举出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等。国人的有些回忆录写得也不错,能够给人一些知识和启示,比如韦君宜的《思痛录》和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等,但严格说来,我还是觉得一些外国名人的回忆录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思想要丰富得多。读了爱伦堡的回忆,我们了解到的并不仅仅是爱伦堡个人的生活经历,因为在爱伦堡的笔下,可以清楚地透视出来的,是当时的苏联社会,乃至于是当时的欧洲社会。    传记作品是我喜欢的另一类读物。这样的好作品可以举出很多,但在这里我更喜欢推荐给读者的还是伊·多伊切的《先知三部曲》和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前者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托洛茨基的生平经历,相信每一个读过这套书的人,都会对作者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托洛茨基感到吃惊,并且根本改变自己过去对这位托派领袖的看法。《知识分子》一书同样是能够改变我们对许多名人看法的一本书。作者从另外一个一向不为人所重视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包括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和海明威等人在内的十几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平经历。注意到这样的侧面之后,我相信,多数读者应当不仅仅是恍然大悟地发现,应该更理性地或更全面地去认识那些看起来光芒四射的历史名人,而且一定会为作者能有如此敏锐的辨析力和如此独特的视角而折服。    这些年来,所谓纪实作品胡编乱造,真真假假,鱼目混珠,让人很倒胃口。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些纪实作品能够别出心裁,卓尔不凡。其实,历史类的纪实作品也同样可以写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像威廉·曼彻斯特那部脍炙人口的《光荣与梦想》,说起来其实也就是一种纪实体裁的历史作品。它好就好在并不是简单地依靠一些采访和史料就来堆砌故事,而是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观察和长期的资料积累,在把握了整个历史过程之后,精心构造出来的一部作品。因此,好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出现,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会,实地调查,有思想,有观照,能够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使读者得到颇多启示。近年来就有一些作品不是靠炒作那些过了气的历史名人或死人,而把目光投向那些今天开始迈向小康的城里人往往不屑一顾的二等公民远离城市的农民,写出了令人瞩目的好书。像近几年一度引起相关多关注的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和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就是这样好读且有思想、有观照的好书。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些书的读者,都会感觉到自己更贴近了社会的真实,更多了一份对这个社会的关怀,因而也就能够对过去和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更愿意问一个为什么。一个社会的进步,的确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 秘密书架     易宪容          作为一介书生,读书占去了我大部分时间。可以说,从准备考大学开始,特别是上大学之后,我的整个人生就是在买书、读书、藏书及写书中度过。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读书。几十年来基本上每天都在读书,即使每年大年三十,家人都围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我还是觉得读书比看节目更有趣。有记者问我平时有什么爱好,我答就是读书,除此之外可以说没有别的爱好了。无须隐瞒,我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有25架。要不是以前房子太小,每次搬家丢掉不少,否则我的书会更多。      编辑让我谈谈几本影响我人生成长的书。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我试着列出以下三本。        第一本是方东美的《科学哲学与人生》。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学问渊博,但述而不作,因而其著作屈指可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书,基本是演讲集。初读《科学哲学与人生》是在上大学时,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图书馆里能够找到的像样的书很少。读《科学哲学与人生》,方东美的个人识见、学养、人格跃然纸上。它不仅把方东美对人生哲学的理解淋漓尽致地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文笔有魏晋之风,给人以美的享受。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花了近两年时间,通过海内外各方朋友的帮助,终于把方东美的著作收齐。当时,我对自己拥有一套关于方东美的资料,深感自豪。        第二部书是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本书是最好的入门著作。冯契先生是新中国真正能够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他师承金岳霖先生,生活简朴、学术专一,用一生的精力来构筑其哲学体系,本书是他最为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在这本书里,冯契先生用一个个古代哲学问题,来讨论他心中的哲学,并全面地阐述他个人的思想。书中的三个基本观点给我印象最深,也成为我用之不竭的生活动力的源泉。冯契曾说,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读书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现代网络世界,我们要获得知识与信息十分容易,但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与知识,我们不仅有如何筛选、处理与加工的问题,也有如何转化的问题。如果我们仅是有知识,还是不行的,因为其他人同样也可以获得,但如果能把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转化为智慧,那么这些知识就为你所专有了。用转化过的智慧来看问题与认识事物,你就能够获得他人不曾有的识见,你对问题的了解就会深刻些。      至于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其道理也是如此。因为,人的成长不仅要有智慧与思想,也要有工具与道德,一个人的工具不同,那么他成长的步伐也就不一样。比如说,从我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如果没有在1980年代初上大学,可能会让我走上另外一条人生之路。但上大学之后,我的人生轨迹变化了,就在于人生的工具不同。还有,人生成长过程中,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工具,如果你的德性不同,你就可能成为不同的人。现代社会有一种泛金钱主义的趋势,不少人都是在向钱看,人往往成为金钱的奴隶。如此,尽管科学技术可以发达、知识信息可以增长,但人可能失去理想,失去最基本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可以说,在一个没有公共价值观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会不断发生冲突。目前我们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就在于没有让观念与思想转化为德性,从而建立起一个有道德理想的社会。        第三本书是科斯的《生产的制度结构》。  该书是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只有一二百页,但其思想之深邃,世间少有。它的内容值得你永远来思考。这本书,我读了不下10遍。我读这部书的直接成果,是写了一本近30万字的关于科斯思想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最基本的概念或思想就是“交易费用”。目前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多数人也能够用它来说明与解释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但是,要把这个概念真正理解,真正要转化为个人智慧,并非易事。可以说,近十几年来,我的整个思考的基点,就是这个概念,万变不离其宗。 读过多遍的书          &&&&&&&&&&&&&&& 赵汀阳的“秘密书架”  编辑要求谈谈对我曾经有比较大影响的书。显然,对某人有影响的书未必是最伟大的书,最伟大的书也未必对某人有影响。思想容易受影响的时候当然是小时候和青春时代,因此,在这里要谈论的都是那时候看的书。后来虽然看到大量好书,但已经都被看作是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了。      上世纪70年代,图书是受限制的,很多书不能出版,以前出版过的也有许多被禁了,因此那时候没有太多的书可看。不过即使坏事也有好的一面,书少,难找,因此就读得认真,往往读许多遍,这样容易读出里面那些深刻的东西,假如碰巧有深刻的东西的话。这与书太多的当下很是不同,走马观花看到的往往是那些轻浮的机智和趣味。这或许能够解释现在这个走马观花的时代里为什么轻浮的机智和造作的趣味更受欢迎——浮在表面的东西比较显眼,就更容易被看到。      70年代(小学到中学阶段),我对这样几种书特别感兴趣:《史记》、《毛泽东选集》、《莎士比亚戏剧》、《红岩》和大概叫做《儒法斗争学习材料》。《史记》等古典作品所表现的古代生活使我发现人能够以情感和理性的直接判断为根据去直率地生活,而无须依照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而且生活画面更加真诚更加有趣。文革的意识形态统治并不是什么非常特别的情况,今天所以显得比较自由,只不过是有了多元的意识形态,但还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会使思想瘫痪。假如今天不让用诸如“民主”、“人权”、“进步”、“发展”、“现代”之类的概念,好象话都说不利索。《儒法斗争学习材料》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太平常了,不过当时不让读古典思想,据说是“封建的”,而这本书为了批评封建而不得不选编了许多封建言论,孔孟和商鞅等等,于是读来大感兴趣,终于看到许多封建思想,这算是一本另类的〈古文观止〉。《毛泽东选集》很有意思,毛的文章能够把非常深刻的思想说得如此清楚明白,至今仍然非常佩服。还有毛的诗词,非常有创造性,是唯一能够在古典手法中表达当代性的诗词,其他人写古典诗词,只能写得好象是个古人,与当代情景无关。《红岩》算不上杰出作品,但使我思考了许多问题,比如“叛徒问题”、“神经病问题”和“精神力量问题”。当时也看了许多小说,有《红楼梦》等“四大”,还有可能是从港台不知道怎么带进来的《金瓶梅》等违禁图书,看了觉得对思想没有什么影响。还看了许多流行的法国小说、俄国小说和英国小说等等,周围人都喜欢,可是我都不太喜欢,大概是我没有文学趣味。      上世纪80年代对我重要的书就都是哲学作品了。其中有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其实对我同样重要的哲学书还有许多,例如先秦诸子的所有作品、希腊哲学部分作品、康德的所有作品、维特根斯坦的所有作品、胡塞尔的部分作品、分析哲学的部分作品、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的书,只是太多了,这里不便罗列。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写得非常清楚,但关键细节还要读《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太牛了,几乎每本书都值得认真研究,不过其中我不很喜欢他的美学理论,但他的美学已经是西方美学中最有力的了,西方美学都不怎么出色,把美学问题理解得比较简单。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创造力无与伦比,尽管我并不同意他的许多理论,但他的哲学论证却是最好榜样,“私人语言反论”和“遵循规则”问题的分析是最杰出的哲学论证。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里的观念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来看就是缺乏严格论证的,但却暗含着粗糙然而最伟大的思想,我的哲学理论中就有许多观念深受孔老启发。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不是哲学书,但我把它读成哲学书。在思想方法和论证技术上,恐怕数学是与哲学最为密切的了。数学史我大概只读过三、四种,克莱因的这一种最好看。    90年代以来的好书就太多了,假如这些好书在80年代就有的话,读来大概会受影响的,可惜当时都没有,今天读起来,都是已经变成工作和批判的“材料”了。  90年代我对中国思想重新有了很大兴趣,重新读了一些经典,尤其是那些在青年时代觉得颇感不耐烦而“读不下去”的书,诸如“诗”、“书”、“礼”之类。另外,还读了一些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搏弈论等各学科的书,虽然都不属于我的专业,但对增进更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显然有好处,我总觉得,仅仅哲学地看问题,看太使劲或许会有点死心眼。我觉得谢识予的《纳什均衡论》写得很好,其中有他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不像许多别的关于搏弈论的书只是在复述。90年代名气很大的各种书看了不少,像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历史写得这样好,不能不佩服。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格尔滋的《文化解释》、福山的《历史终结》、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等,诸如此类,多如牛毛的名著,都有独到看法,但都写得太罗嗦。现代学术大都喜欢灌水,害人为了看点精华而浪费大量时间,动不动就多卷本,其实真正的内容寥寥无几。这种现代写作令人厌烦。福柯的书也是这样,在80年代看过,但其实只看了“导论”之类和其中小部分,知道大概意图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到90年代都有了译本,看起来比较快,才都看了。德里达的书更是这样。还是维特根斯坦的书耐看,意味深长。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很精练。这样写书就比较仁义。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属于无产阶级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