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区域包括哪些省份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品牌效应凸显-中国旅游报社
第10版:旅游报10版
旅游报01版
旅游报02版
旅游报03版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品牌效应凸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方华国摄
&&&&□方华国&&&&日前,大别山地区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九县市区相关领导齐集河南新县,参加在此举办的第八届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会议,六市再次携手签订《大别山区域合作战略协议》,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向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大别山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别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苏家埠大战。诞生了红一军、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组成了红四方面军。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全中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别山是英雄的山、革命的山,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革命遗迹众多,是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近十年来,大别山红色旅游在市场需求拉动、政府强力推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由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逐步向携手并进、合作共赢方向发展,走在了全国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前列。&&&&顺势而为区域合作应运而生&&&&2003年中央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规划调研,鄂豫皖三省旅游部门积极响应,顺势而为,开展旅游区域合作,谋划推动构建大别山无障碍红色旅游区。同年9月,鄂皖两省三县在湖北罗田签订《关于成立鄂皖大别山旅游联合体的协议》,联合开发大别山主峰红色旅游资源,开启了大别山地区鄂豫皖三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2004年4月,鄂豫皖三省旅游部门在安徽霍山县首次联合举办大别山旅游推介会;2005年4月三省三市五县旅游部门组团参加华中旅游博览会,搭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展区,举办大别山红色旅游推介会。&&&&在全国红办的支持下,2007年8月第一届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会议暨红色旅游骨干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安徽合肥举行,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六县市区旅游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主题形象,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产品共推、合作共赢,建设大别山无障碍红色旅游区,把大别山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2008年4月,鄂豫皖三省旅游部门组团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以“魅力鄂豫皖、红色大别山”为主题,搭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展区,全方位宣传展示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政府主导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在全国红办的指导下,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建立了轮值城市制度,实现了区域合作常态化、制度化。日,首个“大别山红色旅游日”活动在河南信阳举行,并明确每年8月第一个周末为“大别山红色旅游日”活动时间,由鄂豫皖三省六市政府轮流主办。&&&&2008年以来,安徽六安、安庆、湖北黄冈、孝感、河南罗山、新县先后成功举办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期大别山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期间,六市政府还分别签署《大别山区域六市政府红色旅游合作协议》、《推进大别山旅游产业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合作协议》、《大别山三省六市政府关于加快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十个同一”以及到2016年将三省六市合作上升到省级政府合作层面的发展目标;成功举办“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市长论坛”、市长研讨会、首届大别山农副土特产品展销会以及首届大别山旅游商品展销会;联合行文上报《关于请求国家旅游局牵头编制大别山旅游规划的请示》,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出席《大别山三省六市政府关于加快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全国红办、三省旅游部门、六市政府的持续推动下,年大别山区域县市政协连续召开五次大别山区域政协联席会议,深入探讨大别山红色旅游合作机制和办法;2014年10月,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在安徽六安召开大别山区域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探讨建立大别山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为大别山红色旅游正式进入三省政府层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方参与区域合作富有成效&&&&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地政府、旅游企业积极响应、参与。2003年,在鄂皖两省三县政府的推动下,罗田县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英山县吴家山国家森林公园积极响应成立大别山旅游发展联合体,形成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以大别山红色将军文化为主,罗田县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大别山山岳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主,英山县吴家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大别山南武当道教文化为主,实施差异化发展,致力于建设一个优势互补、特色各异的大别山核心旅游目的地。&&&&黄冈市整合境内的红色、绿色、文化旅游资源,组建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红色旅游二级公路458公里,形成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路网体系,串联境内60%以上景区景点;编辑出版发行《大别山旅游》杂志,宣传展示大别山红色旅游,提升了大别山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鄂皖两省交通部门联手修建合肥到武汉的高速公路——六安麻城线和岳西罗田线,大别山旅游与华东客源市场实现无缝对接。&&&&金寨县投资近30亿元改造修建红色旅游公路258公里,通达境内所有红色景点。罗田、金寨打通了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金寨天堂寨景区的旅游通道,两地实现了客源的互通共享。安徽省红办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导览图》,湖北武汉市巅峰传媒投资建设了《大别山旅游网》。&&&&罗田天堂寨景区与金寨天堂寨景区携手实施一票游两景区政策,打破了区域界限。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徽商》杂志社、安徽盛世天源国际养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安徽大别山文化研究院”,为大别山红色旅游开发提供智力支持。鄂豫皖三省58家旅行社包装推出大别山红色旅游线路产品17条。大别山正在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客源互换、利益互分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3  
邮发代号:1-40   
新闻热线: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国新网 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by .cn  京ICP备030067号
版权所有 中国旅游报 中国 北京2010年第5期总第191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No15,2010SerialNo1191
[产业经济]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邓志强 杨晓霞1
(1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院,重庆,江苏苏州215128)
[摘 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市)到红色旅游产业强省(市)的跨越有重要意义。从红色
支持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川黔渝构建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群具有切实可行性,、红岩精神、红色故里、伟大转折、长征史诗五大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设想,并提出政府要发挥支持和推动作用;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并制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产品,注重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六方面去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关键词]红色旅游;产业集群;跨区域;川黔渝
[中图分类号]F5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76-03  川黔渝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革命战争主战场和革命事件的发生地,集中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长征文化、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各种具有专业化相关联旅游企业和组织的参与,形成一个共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旅游产业集中区域。培育和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对提升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省(市)从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市)到红色旅游产业强省(市)的跨越有重要意义。
一、川黔渝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川黔渝根据自身优势,按照《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根据本省市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红色旅游发展政策和措施,红色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色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和景区游客人数有了很大的突破,红色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打造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贵州是全国开展红色旅游较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贵州就已经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2006年首次突破了旅游人次4000万的大关,实现总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54%,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同比增
线”,红色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重庆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775万人次,同比增长
1912%;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1419%;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5万人。
四川是红色旅游大省,打出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发展也很快,接待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以广安伟人故里为例,2007年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19亿元。
二、构建川黔渝红色旅游产业群的可行性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包括外部的要素条件和内在动力条件,外部条件由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支持、机遇和政府政策这五大要素构成。追求规模经济,延长产业链,减少成本,优势互补,加大分工合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就是内在动力在外在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磁场效应”,进而吸引着周边的人力、资源、资金等“滚雪球”般不断向中心极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一)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富集
贵州、四川南部和西部是红军长征路线的主要经过路线,红军长征经过了贵州87个县(市)当中的68个,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四川东北部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创建了23个县和一个市的红色政权。四川也是邓小平、朱
长5l%。其中,红色旅游的贡献率达到1Π3以上。
重庆市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红岩联
邓志强 杨晓霞 王 文: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以川黔渝为例
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张思德、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故乡。重庆是远东抗战中心,又以红岩精神著称,富集了大批红色旅游资源。在2005年3月规划出台的《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当中,川黔渝有3个,占全国的40%《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当中,贵州有3条,四川有5条,重庆有1条,共占全国的23%《中国一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当中,重庆1个,贵州3个,四川5个,共占全国的9%《全国第一;批、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重庆有6个,四川12个,贵州5个。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为川黔渝三省构建和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要素条件。
(二)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区位连贯性和整体性,具有合作基础
重庆、贵州、四川地理位置毗邻,整体性,,,。如果割裂这些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就会引起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浪费人力物力,减弱红色旅游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该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客观上要求区域分工合作联动发展,这是构建和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三省(市)越来越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截至2008年12月,三省先后召开五次“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红色旅游发展合作会议,并开辟了“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各省市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为推动区域红色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成功的合作经验成为推动本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建党九十周年给红色旅游带来重大机遇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以此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11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党九十周年,党和人民将掀起新一轮的爱国爱党、缅怀先烈的纪念活动,而红色旅游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这将给三省(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新的机遇。
(四)川黔渝区位优势明显提高,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自从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川黔渝三省(市)的区位优势明显提高,尤其是重庆直辖市的设立,更突显了川黔渝在全国大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三省(市)的发展对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渝怀铁
路,渝遂、襄渝铁路复线的开通,三省(市)的交通有很大改善,正在修建中的兰渝和宜万铁路将和宝成、成昆、成渝构成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双核铁路网络。另外,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年)》,相继建成成绵、成雅、城南、成灌、成温、成彭等高速公路,重庆到贵阳、西安、湖北的高速公路也已在建设之中,高速公路的完善极大改进了交通状况。发达的交通网为区域间旅游客流的顺畅流动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地区间红色旅游线路的组织、。
)发展,川黔渝省、市政府在的指导下,,制定了本地红色旅游规划和政策。
2005年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完成了《四川省
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调查》,并制定《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把红色旅游定为旅游支柱产业,从2005年开始先后编制了《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贵州省红色旅游规划》,将“长征文化旅游线”作为精品旅游进行开发,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产业链。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为改善重庆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状况,打通景区交通“瓶颈”,重庆市交委制定了《年重庆市红色旅游景区公路建设规划》。三省(市)党委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保障。
三、川黔渝红色产业集群构建设想
根据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核心红色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和交通条件,依据产业集群模块化发展的思想和点轴理论,将旅游产业以地域功能性分工为基础,以模块旅游产业集群为节点,以重要交通线为轴线,形成网络状的旅游产业集群关联,来推动整个区域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区域划分为川陕苏区、红色故里、红岩精神、伟大转折、长征史诗5个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在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把5个节点分别培育发展成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兼备的旅游企业聚集区。各节点分别以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市、遵义市、雅安市为中心城市,采取分散、独立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但其活动在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约束下开展,同时各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产品系统,推出环绕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环线红色旅游经典品牌,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见表
表1 川黔渝五大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整合
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名称
重点发展的要素层
重点配置的辅助层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
巴中市陈列馆、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苏区红军烈
士陵园、剑门关、通江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
挖掘革命根据地文化增加红色旅游产品质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数量,带动周边区域红色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住宿交通,提高接待水平
邓志强 杨晓霞 王 文: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以川黔渝为例
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张爱萍故居、开发参与性教育性强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交通、住
广安市陈毅故居、黄继光纪念馆、刘伯承故居、聂荣臻纪和纪念品,强化旅游要素产业发宿、购物等相关产
重庆市红岩纪念馆、渣滓洞、歌乐山烈士陵园
餐饮、住宿、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文化、商贸、会红色文艺演出,推出红色主题公物流、金融等相关园
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充实历史资料、丰富娱乐活动,红发展生态、文化等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渡口
色影片展出
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长征史诗雅安市
强渡大渡河遗址、蒙顶山百丈关战役遗址、达维会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文化等师桥、丹巴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毛儿盖会议遗址
验,登山漂流
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四、构建川黔渝红色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的硬件环境,制度环境,善。制定相应发展政策,调控拓展红色旅游市场,,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打造红色旅游的形象和品牌,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宣传有效的推广体系,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全面提升本区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二)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及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三省(市)应从、教育意义深刻、关联性大、知名度高的,增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五)注重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合力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旅游业的发展,要树立大旅游的思想和战略。三省(市)革命老区都是生态良好、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红色旅游要结合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川黔渝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和盆地,红色旅游资源又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然是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可进入性和接待条件。另外,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保持景区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PO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
[2]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
区域关系网络有利于整合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共谋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三省(市)以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关系网络,进而以核心主体带动其他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也可以建立平等关系的无核心的区域关系网络,定期举行红色旅游协作会议。打破行政区域和地区封锁,构建区域间的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等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可以任意发生协作和交易的市场关系网络。
(三)制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
三省(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红色旅游资源也有所差别,所以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避免资源重复开发,产品雷同,造成资源浪费。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社区参与性,促进革命老区农民增收。
(四)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产品
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各层次、各要素在空间上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应注重精品旅游品牌的培育,塑造能代表地域特点、独具特色、极具吸引力的强势旅游品牌,这是旅游企业打开市场、提高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也
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
[3]郑赤建,李建达.关于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
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33.
[4]贵州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EB]..http:ΠΠ.cntxt1
[5]何玲.浅议重庆红色旅游及红岩联线的发展[EB].http:ΠΠ.
[6]四川红色旅游的发展[EB]1http:ΠΠscrt.ΠwebΠindex.jspgo=archiveDetail&id=28.
[7]国家旅游局.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
划纲要[R].2004(12).
[8]杨诗琪,王忠伟,侯辉.辽宁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
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3.
[9]庄军.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
[10]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2-335.
(责任编辑:张彤彤)
猜你喜欢的内容。。。
……2010 年第 5 期 总第 191 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 产业经济 ] 跨区域构建红色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以川黔渝为例......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以川黔渝为例_专业资料。培育和构建川黔渝跨区域...
……[ 产业经济] 跨区域构建红色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以川黔渝为例邓志强 1 杨晓霞 ...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以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川黔渝为例?为例,...
……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地理范围进行界定,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机制,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构建川黔渝......
……论_川黔渝旅游金三角_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_军事政治...健康 大洛杉矶地区的产业集群模式 、 欧洲莱茵 发展...还没有出现一个有实力进 行跨区域运营的旅游市场主体......
……跨区域合作发展研究_以沪渝合作为例_教育学心理学...核心部件产 业群、 生物医学工程高端产 品集群等形式...产业 结构、 城市建设、 道路交通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
……长江上游“渝川黔鄂”大经济区的发展思路研究 ——兼论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区域...五大产业协作区:而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内可以在当前三大 经济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
……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研究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地形地势十分险要( 扼川黔渝交通 要冲!为川黔渝...资源以其特殊性和跨区域性 $决定红色旅游开发 必须......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和跨地域性, 决定了红色旅游...川黔渝红色 旅游开发应积极建设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_天文地理_...花灯寨 、酉阳龚滩古镇 、乌江画廊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论川黔滇边 区域 红 色旅 游整 合 与协 同 ......
……红色旅游概况及国内外案例综述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有新进展。 呈现出加强区域合作、...川黔渝三省四市(重庆、广安、遵义、贵阳)西南红色......
……渝东南的川黔湘鄂革命 根据地旅游区, 集中体现了红岩...“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与周边四川广安和贵州遵义等地跨区域协调, 签订旅游......
……2005 年以来,国家为加快建设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通 过实施行政区划内或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鄂豫皖“三省六市 36 县”、川黔渝“三省四市” ......
……(遵义师范学院 )摘要:红色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完善基础设施 遵义为川黔渝门户, 应加快高速 公路、...(上接第 115 页) 其特殊性和跨区域性, 决定了......
……城乡统筹跨区域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文章编号...农业农村、公安 事务、广电事业、旅游产业等6个分...此后,两 地政府以示范引领模式强力推动川i渝合作,......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的研究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红色旅游资源以其特殊性和跨区域性,决定红色旅游开发......
……渝东南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旅游区,集中体现了红 岩...由于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重庆红色旅游资源与国内以“...与周边四川广安和贵州遵义等地跨区域协调,签订旅游 ......
……川黔渝“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为了打造川黔渝“金三角”区域旅游大品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创新跨区域旅游开发模式, 促进川黔渝旅游区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高考题 我国正在兴起参观革命纪念地的红色旅游...浙赣线川黔线 湘黔线 地图应用之四借助地图构建知识......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出自 MBA智库百科()
  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围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历史时期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沿线,尤其是以长征沿线为重点形成的井冈山、瑞金、遵义、雪山草地、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
  1.主题性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主题性。所有红色旅游资源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为主线,并嗣绕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主线而形成的。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国兴起了发展“”的热潮。党中央、国务院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中办、国办专门下发了《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从的经费补贴到的政策性贷款,对红色旅游的扶持力度很大,国家下决心要把红色旅游的发展落到实处,取得和的双丰收。
  虽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主题性,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作为一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可过度依赖特殊政策的导向,否则难以实现。
  2.分布的广泛性及区域性
  《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全国将着力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100个左有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这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按照东、中、西地带划分标准进行汇总,如表所示。
  表 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分布汇总表单位:个
重点红色景区(点)数小计
东部地区北京7 天津3 河北8 辽宁6 上海1 江苏5 浙江5 福建5 山东6 广东3 海南1 广西255
中部地区山西6 吉林3 黑龙江3 安徽5 江两5 河南1 内蒙古2 湖北4 湖南840
西部地区重庆1 四川5 贵州3 云南2 西藏1 陕西5 甘肃4 青海1 宁夏3 新疆328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东部、中部、西部都很丰富。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既具有广泛性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重心位于不同的地区。因而其历史遗迹也就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主要活动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武汉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成立大会又召开于上海,所以在这些里保留了比较多的纪念旧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而其革命活动遗迹的分布基本上就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由最初的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转移,直至最后取得全国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的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区域,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则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基地,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艰苦斗争。所以在上述相应地区留下了很多有关抗日战争的遗址。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及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与国民党展开大规模较量,然后乘胜进军并解放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在各地留下了该时期的大量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此外,我国在现代革命斗争中涌现的一些领袖和其他历史名人,其诞生地也表现出区域性特点。我国现代历史上一批名人或杰出人物的诞生地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以及东,南沿海的两广、福建、江浙等地,红色旅游资源中的历史名人纪念性资源分布也呈现m区域性特点。
  3.多处偏僻落后的地区
  中国的红色革命历程存很长一段时期内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红军长征时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及地方豪绅武装的围追堵截而选择走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这些地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
  红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虽在开发利用价值上有所区别,但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因而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历史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在表现形式上,红色旅游资源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内涵的反映更集中、更具体、更直观。
  (一)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
  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红色旅游资源的内容和主题集中在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上,是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线而展开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史迹,固然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实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后形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林县红旗渠、雷峰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以新中国创业史、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同样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红色旅游资源的纪念、教育和旅游开发价值都是建立在鲜明的政治内涵的基础之上的。
  (二)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孕育了许多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有嘉兴南湖精神、二七精神、井冈山精神、百色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西路军精神、一二九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杨靖宇精神、抗大精神、抗联精神、新四军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红岩精神、临沂红嫂精神、刘胡兰精神、一二一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放新时期形成有抗美援朝精神、孟泰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王杰精神、孔繁森精神、98抗洪精神等等。在建国前形成的革命精神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一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是红军长征结束后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心指挥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及革命精神的凝结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由井冈山和长征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举世闻名的、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发展而来的。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民创业和守业。建国后,闻名全国的孟泰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铁人王进喜的模范事迹体现了工人阶级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雷锋的英雄事迹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革命精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红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跨越时空,实实在在地展示着这些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内容。红色旅游资源也因为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客体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三)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5000年华夏文明史的延续。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文化中包括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概以及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和“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都在红色旅游资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得到传承和升华。红色旅游资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这种优秀文化精神在共产党人身上现代转化的历史实证。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分类标准,红色旅游资源可归入旅游资源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主类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等亚类中。按其形态和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还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基本类型: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会址。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柏坡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
  (二)中国共产党各级重要机构曾经的所在地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烈士等杰出人物的故居、纪念堂及先进模范集体的形成地。如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纪念堂、朱德故居、周恩来故居、邓小平故居,建国后著名的先进集体如新乡七里营刘庄等。
  (四)革命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和西安事变旧址等。
  (五)革命烈士陵园。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六)为共产党培养过人才的著名学校。如黄埔军校、的“红楼”等。
  (七)为纪念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事件建立的各类综合性或专题性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标志性的。如红旗渠、三门峡水利工程枢纽等。
  当然,这样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现实中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中国共产党重要机构所在地常常和名人的旧居同属于一地的建筑物等。
  1.突出主题原则
  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努力挖掘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努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用现代手段和先进方法展示它们的珍贵价值,表现它们的重要意义,形成表现主题。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红色”的感染力和去开拓,使红色旅游不断健康壮大,真正形成品牌和规模。
  2.突出重点原则
  《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提出重点打造100个左有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使80%以上景区达到国家旅游景区3A级以上标准,其中40%的景区要达到4A级标准。发展红色旅游,对资源相对集中、市场影响力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红色旅游项目,应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格局。为此,各地方纷纷制定政策措施,一批重点和红色旅游线路的重点。
  3.因地制宜原则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经济还不太发达,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说,红色旅游景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应结合地区和景区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数量、规模和时限,切忌贪大求洋,力戒华而不实,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项目开发的现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填平补齐解决好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资源禀赋不同,支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也不同,故绝不能不分东西南北、不论大小,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建设规模。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一样,亦应因地制宜,旅游设施建设力戒浮华。应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相适应,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坚持与旅游需求结构相适应,与周围环境、氛围相协调。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相统一原则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区,以革命老区和偏远民族地区为主体,而这些普遍不高。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增加。这是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因此,应把红色旅游办成牵动大、效益好的富民工程、扶贫工程。
  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应特别注重把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有机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有机结合,同资源保护和有机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和的统一。坚决制止只讲经商赚钱。不讲精神文明;只讲资源开发利用,不讲资源有效保护等错误倾向。绝不能片面追求,竭泽而渔,因小失大,更不能不讲政治,搞简单化、庸俗化,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把旅游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为了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使革命文物、文献、遗址、纪念地、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保护其独特的风貌。红色旅游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我们注意把握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开发红色旅游,首先要做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已经有不少省市都在研究制定本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如江西、四川、河北、安徽的红色旅游规划纲要已经编制完成,其他很多省市也都存编制本地区的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红色旅游规划不等同一般的,需要认真挖掘红色精神实质,挖掘红色旅游独特内涵与规律。红色旅游资源规划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尊重史实。塑造良好的地区旅游形象
  红色旅游资源与党的历史息息相关,首先应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进行开发,这就应加强党史研究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史研究机构应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和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杜绝不合史实、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同时,应建立必要的景区(点)管理监督机构对景区(点)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监控,确保红色旅游地良好的公众形象。良好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驱动力,在进行的同时强调旅游地形象的对外历史感召力和吸引力,对内产生历史和。
  2.有效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注重品牌经营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因此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跨地区、跨领域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红色旅游区之间、旅游景区(点)之间的沿线,应注意进行的挖掘与开发。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尤其整合战争遗址资源,是对战争文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是大文化的体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仪仪是对原址、原貌的建设与恢复,还应该对红色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进行整合。整理、挖掘、丰富这些历史文化、历史故事,有利于弘扬我们的红色文化。
  整合红色旅游把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把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结合起来,将教育修学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旅游线、旅游景区(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3.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潜在内涵,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
  开发“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为基调,紧紧围绕着“红色”这个特点,体现出“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背景。开发出寓教于游、学游结合的多种。同时鼓励当地群众大胆进行、旅游工艺品等,将红色旅游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优势,让红色旅游为当地人们带来。
  4.搞好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应结合红色旅游自身特点进行,应在确保红色的本质与方向的同时,按照旅游的规律精心策划和设计。项目设计首先要有学习性、故事性。为避免红色旅游成为一种单纯瞻仰性活动。还应该对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点)进行深度开发,增加参与性、互动性的内容。变原来单凋的瞻仰性活动为以瞻仰为中心、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功能齐全的旅游活动。如开发一些。建立一些纪念型、瞻仰型、颂扬型景观;运用刷写红军时期的标语、播放有关红军和苏区的歌曲、制作红军服装及红军武器等方式营造革命根据地的氛围;开辟生态植树园区,根据游人的不同需求,可种植“友谊树”、“纪念树”等;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多种多样的。
  项目设计要注意防止几个倾向:一是项目贪大求洋倾向,盲目追求规模大、档次高,这些违背了艰苦朴素等红色旅游精神;二是项目简单化,开发中重硬轻软,文化挖掘和不够,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吸引力不大;三是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现象。
徐学书.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7
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3页& 3页& 90页& 37页& 37页& 76页& 1页& 4页& 3页& 5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红色旅游资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中区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