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赤兵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写

天津围城的故事_人生感悟_文章吧
当前的位置: >
  引导语:1948年冬,刘亚楼打天津的时候,我的祖母一家和外祖一家正在天津。对老百姓来说,战争真是个艰难的。
  1948年冬,刘亚楼打天津的时候,我的祖母一家和外祖父母一家正在天津。对老百姓来说,战争真是个艰难的时光。
  一、家有老宅
  假如看过《平津战役》那部电影,也许还有记得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的指挥部中弹,会客厅里吊灯被震得从顶板上坠落的镜头吧?对当时的气氛烘托极好。
  其实这个镜头是虚构的。萨怎么知道呢?因为陈的指挥部,当时就设在萨娘家中。整个战斗中,和舅舅们当时就在那房子的地下室里。房子的客厅,并没有被炮弹击中。
  说起来,萨的外祖父家是个富有色彩的家族。萨娘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天津新八大家之一。外祖父家的老宅&&萨娘小时候的地方,就是陈长捷的指挥部,曾是中共和平区委与和平区档案馆所在地。萨娘的祖父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孙仲恺,人称元隆孙。1996年萨娘以家族后人名义重访故地,拍照留念,那座房子旧貌依然,今天也没什么。只是工作人员说,陈长捷狡兔三窟,所设指挥部并不仅这一处,战斗打响时,他已移到耀华中学那边的另一处地点指挥战斗,不过这边仍留有一些来不及走的幕僚和家眷。
  按说国民党军队选择很多,陈长捷之所以选中萨娘家作为指挥部,萨估计和建筑坚固有关系。
  稍微介绍一下这座宅院。
  这座宅院在原法租界,院门仿凯旋门,为屋宇式门楼。原院落为南北向长方形的三道庭院,建有北楼、中楼和南楼三幢相连楼房,均为砖木结构。
  宅院地理位置好,紧靠着当时天津电信中枢&&邮电局。其前院有个椭圆形花池,正好对着大门。据萨的大舅讲,本来没有这个花池,抗战中日军征用了这座房子,才修了它。假如没有这个花池,用一辆汽车直冲进去,就可以撞进楼的正门了。
  大概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后来解放军对它也十分感兴趣。
  院子里还有两个大型防空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里面设施似乎相当齐全,天津战役期间,萨娘全家就是在其中一个防空洞里度过的。
  二、第一次见到陈长捷
  陈长捷是什么时候把指挥部搬到萨娘家的,萨娘并不清楚,当时她虚岁只有7岁,只记得有一天和家人外出回来,看见院子里来了很多兵。
  当时外面的炮声已经可以听到,萨娘的形容是像打夯。不过,天津城里,包括陈长捷的指挥部,依然是一片和平的气氛。
  对于,战争是很遥远的事情。大炮和机关枪,与他们的玩具并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是更有吸引力罢了。
  主要和萨家打交道的,是一个老军医,姓高,天津本地人,嗓门很大,解放后开业当牙医,因为技术好,&文革&也占便宜&&造反派也找他补牙,只听说有次某造反司令补牙时嫌他手重,给了老头一耳光,吓得他再不敢给这个&兵团&小将修理&大门&。后来小将们反倒客客气气的。
  高军医对特别好。孩子们人多,在一起玩得闹哄哄的,他还给指点,教孩子们做游戏。
  还有别的半室内游戏,不知道谁发现的,院子日晷上有个大蜘蛛网,孩子们就抓了虫子喂蜘蛛,这个游戏,不但是,也跟着起哄。
  萨娘说花园里的黑色蚂蚁特别大(孩子眼里),放到蜘蛛网上也不示弱,拼命,直到被蜘蛛绑成大白线球,孩子们看着这个过程,津津有味。正在这时候,院子里走过来一伙儿军官,其中一个听见孩子们大呼小叫,好像很好奇,也走过来看。
  这是萨推测的,因为这军官脚步很轻,萨娘是等他到了身后才发现。萨娘看见这个官儿的脸很黑,但是挺和气,好像要摸萨娘的头。
  蜘蛛正给一个蚂蚁&上绑&,有个叫小让子的舅舅大着舌头像解说员似的还点评呢:&喜(死)了喜(死)了,还有一口气&&&
  弄明白了孩子们在玩什么,萨娘看见那军官就僵在那儿了,一甩手,掉头就走。
  一会儿就来了一个兵,拿扫帚把蜘蛛网给扫了。孩子们不干了,吵吵嚷嚷惊动了高军医,那兵说:&司令让挑了它!&
  敢情!那位黑脸的军官,就是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陆军中将陈长捷。这是萨娘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军名将。
  那个时候天津周围的解放军,已经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一样了。不但我外祖父母一家,我祖母带着两个姑姑,也被包在这个蜘蛛网里面。
  那个时候,两家,还没有任何来往呢。两家有联系,那要等到我大舅和我上一个中学的时候。
  本来我祖母是不该被困在天津的。我祖父做木材生意,在天津处理业务,结果运输货物的船在营口被国民党败兵占了,一下子拉到上海。我祖父和另一位郭老板&&郭大爷只好追去上海。现在想想应是杜聿明从东北撤退干的好事。天津这边还要应酬,怎么办呢,我祖母就到天津去。两个姑姑太小,只好带着。原以为一两天就回来,没想刚到火车就不通了,那个时候通信不便,萨祖母急得上火得不行。
  也难怪她着急,北京还有四个孩子呢,最大的是萨爹,那时候12岁。
  1949年元旦前后,好像炮声少了,家里客人也多,现在想想可能是国共正在谈判。萨娘还有几次看到这位黑脸将军陈长捷,多半是迎送人的时候出来。
  三、萧华三炮打天津
  都说是刘亚楼打下的天津,但萨小时的印象是萧华打天津,这和萨娘误导有很大关系。我小时候萨娘给我讲的是萧华三炮打天津。据我后来的了解,萧华是解放军攻打天津的炮兵司令。
  当然不只是三炮,三炮怎么能打下天津呢?因为解放军开始总攻那一天,第一批三发大口径炮弹就打在萨娘家周围。
  按照历史记载,那应该是日,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一天以后,在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各部,向天津发起了总攻。
  有人说当时政策是&打烂天津,吓死北平&。根据当事人的并非如此,因为双方在天津的战斗,还是相当有分寸,虽有&打烂天津&的决心,能不破坏还是不破坏。
  萧华将军的重炮,第一弹就击中天津市邮电局,就在萨娘家门外!第二弹击中萨娘家院子一角,崩塌院墙,但没有造成伤亡。第三弹再次命中邮电局,天津市对外的有线通讯全部中断!
  需要说明一下,萨怀疑陈长捷指挥部(也就是萨娘家旁)边的建筑当时是电信局,而不是邮电局,否则如何能一下子切断对外通讯呢?
  根据其他文献记载,打到后来陈长捷想通知部下投降都没有办法,更不要提发布作战命令了。
  萨娘家旁边的电信局或者邮电局,是解放天津解放军攻击的第一号。萨怎么这么肯定?又没有看过解放军的作战计划。因为萧华将军后来的指挥部,也设在萨娘家里,这一点内部消息,来路还是满正的。
  炮声一响,所有人的生活都乱了。全家人就只好呆在防空洞里了。只听得外面的炮声急一阵,缓一阵,洞里气氛越来越沉重。萨娘就记得高军医大嗓门讲啊讲,后来也不讲了。萨娘根本不记得他讲的什么。有趣的是那些大人神情紧张,听得聚精会神,等后来问他们记得听了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净。那不是有所隐讳,是真的一点儿都不记得,看来人在战争中的感官系统,也会发生某种异化吧。
  这个时候一声特别大的爆炸声,有人说是发电厂炸了。我的三姨就开始哭。在炮弹爆炸声中,郁闷的地下室里来这么一下,大伙儿是个什么就可想而知了。萨的姥姥是个刚烈的老太太,没别的处理方法,就是拉过来揍,越揍,越哭,越哭,越揍&&
  嘿,这时候出彩的来了。谁呢?萨娘。
  四、萨娘的手影
  萨娘一生出彩的事情不少,唯懵懵懂懂,经常是干了还不知道。比如她调到人民大学工作,系主任介绍时说,啊,这位同志很厉害的,高考时数学物理都是100分。底下的同志惊,萨娘更惊,她也是第一次听说啊!后来就成了她教训我们的本钱。原来系主任才有资格看人的档案。谁说保留档案不是好事情?
  这次也是,对于此事,萨娘已经全不记得了。是萨的大姨讲的。说姥姥正打得上火,萨娘突然走过来盈盈拜倒&&真的双膝跪下哦,说:娘,你别生气,我来哄吧。
  然后就抱过三姨,搂着她拍啊拍,指指墙,意思是给她变把戏。再后来就开始用手指头在蜡烛前头变花样,墙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影子,比如会张嘴的大狗,会扇翅膀的鸽子,耳朵会动的小鹿,都从萨娘那两只手里变出来了。( )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三姨不哭了。大姨说那时候大人们也都不说话了,就看萨娘在白墙上演手影儿。
  外面是一闪一闪炮弹爆炸的火光,昏黄摇曳的烛光下,满腹心事的人们,围坐着看一个小姑娘演手影儿。
  这个戏法,萨娘哄萨的时候也用过好多次,我觉得没有什么稀奇。可是那个晚上看过小姑娘演手影儿的大人们,也许终生吧。
  五、小纺织厂工人
  和萨娘一家相比,我那里处境就差多了。她寄住的地方是个旅馆,哪儿有防空洞啊。伙计只能把棉被弄湿挡在窗户上,据说能挡炮弹&&这显然有点儿安慰的意思,钢盔都挡不住的东西棉被能挡住吗?
  我奶奶站到院子里,就看见满天的炮弹,有从里面往外的,也有从外面往里的。老太太的形容真是非常特殊,她说:就像是一只一只红色的大猫从房上蹿过去啊!
  他们的位置,就在双方炮弹的下面。
  旅馆前面,是一家纺织厂,有十几个工人,就是看着机器,肯定是不能生产。他们都是天津郊区静海县的人,仗打起来了也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厂里。厂里也没有什么吃的,他们就用干饼子就凉水充饥。
  我奶奶是个心地很好的人,就招呼他们到旅社来,好歹这儿有厨房,能吃口热的吧。那厂老板也是个好人,说反正也不能做生意了,后面冻的白菜萝卜你们就随便用吧。天津围城和长春不同,好像没有太多人为物资。
  萨想这和守军状态有关,虽然傅作义麾下62军也是劲旅,毕竟不能和长春新38师这样的远征军底子部队相比,而郑洞国是早就下了决心死守到底。而陈长捷呢,还是倾向和平的,只不过是条件如何罢了。长官举棋不定,当兵的那么拼命干什么?
  所以天津围城,可是没有封锁。结果就是只打了一天半。
  回头说我奶奶请这些工人来吃饭,他们自己热些菜吃,边说话边吃的工夫,炮弹就落下来了。
  一个炮弹正落在前院纺织厂里,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一片黑黄烟。只见一个纺车架子直飞上半空去,那不是鸟儿那种飞,我奶奶形容:好像底下装了旗火似的&&旗火又叫钻天猴,是一种花炮&&腾地一下就起来了,下来就慢多了,像慢似的落到后面的院子里。
  我奶奶说真的炮弹爆炸是黑烟,把窗户震得呼嗒呼嗒的,一点儿不像电影里那个白的烟。那些工人就跑到门口去看,看了就回过头来哇哇地叫:哎呀嫂子啊,命大啊,要不是过这边来吃饭。
  真的,他们要是在厂子里吃饼子喝凉水全挂了不会,挂一半算少的。打仗的时候人命不值钱。
  六、十字路口的那个兵
  我奶奶说,她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炮弹像大猫,而是十字路口那个兵。谁的兵?当然是国民党的兵了。
  街上有几个沙袋垒着,那兵就站在沙袋中间。奶奶说是个山西人,黑瘦黑瘦的,戴个布帽子,拿着枪,国民党的兵每个街口都有这样的工事,有的一个人,有的几个人。
  炮弹一响,老百姓要往外跑逃难,他挡在路口不让出来,让大伙往地窖、防空洞里躲。有的人又哭又叫,他就用枪托把老百姓往门里砸,挺凶的样子。
  这或许就是国民党军采取的戒严措施吧。等到大伙都躲起来了,街上轰的一声,房子瑟瑟掉土。过了一会儿,我奶奶从窗口往外看,街道上一片火红,那个兵还蹲在沙袋后头呢。
  那夜炮声不断,解放军的炮火很有目标,都是打国民党的军事目标,天津的国民党军队大多选择公用建筑设防,所以天津之战,公用建筑损失惨重。天津的普通民房,国民党军队驻扎得不多。所以,躲在家里比往外面跑安全多了。
  我奶奶那个旅社就比较安全,它在纺织厂的后面,离街道比较远。我奶奶说她搂着两个,担心完了我担心北平的孩子们。末了听着外面的爆炸声,倒无端地担心起那个兵来了:老百姓可以躲炮弹,当兵的怎么办呢?外面炮弹当当的炸,那当兵的也是肉做的啊。
  炮声持续不断,第二天白天,炮声稍微稀疏了一些,我奶奶和几个工人出到街上,只见满地是几尺深的大坑,然后就看见那个兵倒在街心,鼻子里、眼睛里、耳朵里都流出血来,眼睛睁着,死在那里了。
  这个时候又打炮,他们就跑回去。到了晚上再出来,就看见那个兵还在那里躺着,衣服都被人解开了,棉袄敞着,眼睛还睁着,地上丢着几封信,信封有红的,有黄的。
  后来人家说,当时市面上很乱,有些人专门抢死了的兵,因为他们从枪里弹里攒下点儿钱只能带在身上,时局太乱,也不是随时能寄回家去。打死了,钱就让这些人抢去。那时当兵的身上往往都带着书子,内容也都差不多,就是大哥大嫂大爷大娘,我是哪村出来的&&多半还说明白是让人抓的,或者是打日本当的兵&&现在回不去了,善心的帮我给家里报个信儿,腰里钱您都拿了去,做好事有好报,到那边给您磕头。什么的!
  可怜这些书信多半是扔到当兵的身边了,那些人惦记的就是当兵的身上那点儿命换的钱。我奶奶对那个兵一直记着,可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家,家里是不是知道他最后死在天津的大街上了。
  七、奶奶想给傅作义磕头
  炮声和枪声都稀疏下来,是第三天清晨的事情。高军医就说,肯定是傅总司令不让打了,和平了。他还没意识到天津已经失守。
  那个时候的华北国民党部队,好像对傅作义。忠诚倒谈不上,是很他有办法。但是这次,据说陈长捷最后一刻还在和北平联系呢,傅作义是真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陈长捷是否在萨娘家被捉,没有有力的考证,因为当时活捉陈长捷的解放军战士说,他们寻找的是日军原来建造的&忠烈祠&,是在地下室里。萨娘家里哪来的日本忠烈祠呢?应是陈变更了指挥位置,活捉陈长捷另有其地。
  但萨娘家的隔壁,一直是国民党军的通讯中心。陈虽变更了指挥位置,这个是无法一起搬走的。最后,国民党的通信兵说他们的通讯网已经中断了,很有可能因为他们利用的是附近天津电信局或者天津邮电局的民用线路。这座大楼在萧华将军最初的炮击中被毁,和国民党军俘虏的供状吻合。
  萨娘一家从防空洞出来是第三天的上午了,已经可以看放军的士兵。高军医上前说明了一番,解放军很和气,连高军医也没有捉,让他和萨娘家的人到北楼暂住。萨娘家的人,后来对解放军的纪律有口皆碑。他们对萨娘家里人非常客气,也没有任何难为。
  但是很快出了一件事情,解放军叫所有老百姓都出来,然后就是分着站队,来了好几个带手枪的人,看来是军官,命令站到一边,和孩子站到一边,开始互相认,认成一家的就可以回北楼去了。这时萨娘看见她身边站的像筛糠似的哆嗦,脸色煞白。大家族人口多,她也不认识这是哪个姑姑叔叔家的人。萨娘以为她生了病。后来解放军就把这个女的带走了。原来这个女人,就是陈长捷的太太,有俘虏供认她躲进了老百姓里面。
  过了几天,就有解放军的人说,解放军要暂时征用这个地方做司令部。当时已经知道是刘亚楼来打天津,都以为来的会是他,实际上把这里作为司令部的是萧华。
  据说萧华将军曾和我曾外祖父孙仲恺谈,让他联合一些工商界人士出资,埋葬死亡的国民党士兵。院子里先来驻了一队华野的兵,因为人数不详,不知道是多大的编制。
  怎么能够区分是华野的人呢?他们自己说的,同时,作风也不一样。东北来的兵都是昂着头,枪好,略有些傲气的样子。华野呢,是那种纪律特别好,对老百姓也特别好,不由分说就要给萨娘家挑水&&我大舅后来说,天津自来水供应基本没有中断,要挑哪门子的水啊?还有警卫班吴班长人很好,用三轮车带着孩子们玩,一个急转弯摔了萨娘,当时哇哇大哭,吓得吴班长脸色发白&&伤了老百姓的孩子,在当时部队是大事。结果连续几天,他用自己的津贴买糖果安抚萨娘,生怕她到上级那里告状。实际呢?孩子么,哭过了就完,哪有不依不饶的呢?
  萨娘记得清楚的是,萧华进驻那一天,来了好几辆吉普车,孩子们就都扒着窗户看,听解放军的兵讲这些将军传奇般的,都想看看这些将军是什么样子。
  萨娘可能看见了萧华,也可能没看见。因为她当时的注意力被另一个人吸引过去。有辆吉普车门一开,下边战士扶着,下来一个身材高大、威武的军人,可是他却不能动,要拄上双拐,然后一挪一挪地往前走。萨娘后来说,她就想这个人挺可怜的,怎么要这么走呢?可是当兵的对他都很尊敬。
  后来才知道,这位拄拐的不是别人,就是解放军中有名的独腿将军&&钟赤兵。他是萧华在天津战役的搭档,他也在这里办公。
  我的奶奶在天津战役里毫发无伤。看到战争结束,她就到火车站去买票,回北平,结果人家告诉她,北平还被围着呢,也许也要打。我奶奶那几天急得不行&&假如北平真的打了,那边四个孩子会怎么样呢?
  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她,傅作义宣布投降,北平不打了,和平了。奶奶说,当时就想跪下来,给傅作义磕个头。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深度阅读: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
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
  2016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以围绕长征精神来展开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一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  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二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激动不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军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名: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诺,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样,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演讲稿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它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 “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二十几万不屈的英魂!  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三  飞夺泸定桥的情景最令我感动。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要夺取的要塞,敌人想阻止我军北上,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桥头火力密集,看了就让人心惊胆战。在危急的关头,红军战士不畏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悬空的铁链,用生命和鲜血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红军战士在忍饥挨饿、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夜里急行军,提前赶到泸定桥参加战斗。他们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挑战了生命的极限,换来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胜利。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呢?有的人是积极上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也有人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怕吃苦,怕受累,生怕为集体、为他人多做一点好事。  就拿我们青少年来说吧。有的同学在家里娇生惯养,挑吃挑穿,动不动就在父母面前使性子、发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做实在不应该。不仅丢掉了革命先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也丢得一干二净,真是愧对革命先烈呀!  其实,我自己也有很多臭毛病,虽然爸爸妈妈并不娇惯我,但我做事也心浮气躁,缺乏踏踏实实的精神。练琴时妈妈指责几下,我就撅着小嘴,心不在焉地机械练习,不讲求手法的到位、曲调的变化、情绪的表达,常常事倍功半。因为这事,我可没少挨妈妈的唠叨。有些时候,作业稍微多一点,我就老爱在妈妈面前抱怨。现在想来,这都是意志不坚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现。虽然我们没有走过长征路,但我们不能没有长征精神。  生活在新中国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吧!不要再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要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  开学第一课2016直播观后感作文四  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共计有30名女同志。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不能扔下伤员。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将他抬走。钟赤兵同志是我们抬着走完长征的。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我们除了要护理伤员,还要筹措粮食。有时筹不到粮食就得饿肚子。  在长征中,我们女同志还要克服生理上带来的麻烦。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由于连连征战,我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长满了虱子,一到宿营地,有空就捉虱子。我们嫌麻烦,干脆剪成光头。休息时,一些调皮的红军战士偷偷将我们的帽子揭掉,大喊:“尼姑,尼姑!”取笑我们。长征途中,有几个女同志还经受了分娩的痛苦和磨难。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性。她是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共产党员,曾随毛主席、朱德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江西苏区时就已怀孕,长征出发时本没有她,她是怀着身孕偷着追上红军长征队伍的。  一路上,我们精心照护着她。翻越老山界时,我见她走路很吃力,就搀扶着她爬山。爬过山不久,她就生产了。没有吃的,我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汤给她喝。蔡畅大姐知道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喝。在长征路上生产分娩的还有贺子珍、陈慧清。而最遭难的要数贺子珍大姐了。她生产后不久又遇到了一次空袭。那天傍晚,我们正在一个树林里休息,敌机来了,我们赶忙跑到路边的沟里躲避,一颗炸弹正好落在贺大姐身边爆炸,贺大姐倒在血泊里。我当时离她只有一米多远,赶忙跑过去,只见贺大姐遍体鳞伤,脸色苍白,不省人事,我们赶快组织抢救。这时,毛泽东同志赶来了,他俯下身,深情地注视着妻子。我们在一旁不禁落了泪。毛主席把他自己的担架留下来,给贺子珍同志用。事后我们得知,贺子珍大姐身上中了17块弹片,一直到后来去世,脑颅里仍残留着几块弹片。邓颖超大姐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爬山走路从不落后,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  长征路上,我们与千千万万的红军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历尽艰辛,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只见满山遍地全是雪,连棵借力爬山的草都没有,常常走一步退两步。山上空气稀薄,憋得脸发青,我亲眼看见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下山时,我再也坚持不住了,往地上一躺,滚到了半山腰,才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赶路。过草地也如此,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我们吞没似的。草底下是一片终年不干的积水,河沟交错,泥潭深不可测,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走路得寻着草根,要不然陷进泥潭,很快就把你吞没。我们在草地上摇摇晃晃地走了一个星期,才走出了草地。  长征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既是对一个革命者生死的考验,也是信念与意志的磨练。当时我们抱定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我们30名女同志,除了3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27名同志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尽管我们这些姐妹后来有的客死异乡,有的漂泊流离,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她们中没有一个叛党变节的,至死保持了对党的忠诚,保持了一个革命者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她们不愧为20世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这30名女同志,健在的尚有9名,她们是:广东的谢小梅、廖似光,江西的王泉媛、危秀英,南京的李桂英,北京有我和刘英、谢飞、钟月林。相关文章:1.2.3.4.5.6.7.8.9.10.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