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活断层的地质标志有处会导致放射性异常吗

当前位置: >>
地质书读后感
第一章 绪论 1.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 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 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同时,地质构造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 积过程和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层的产状和底层的基础关系等。地质构 造指组成地
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如褶 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大至几百、上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即整个地球的结构以及地壳 的巨大单元,如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组成岩石圈内各种变形地质 体的空间组合和分布规律及构造特征,即一定范围的露头上或手标本上;更小则到岩石或矿 物的内部组构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在深度上,则涉及从地壳表层至地幔深部不同 层次的构造现象。 因此, 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 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 称为 “构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至超显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例如小尺度或中尺度的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各种变形地质体即褶皱、断裂、面理和线理等构造现象进 行识别、描述和成因解释。 1.构造地质学主要以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状、形态、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 布和组合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 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 层的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阐述有关中、小尺度的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 分布和组合关系)及对各种构造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沉 积岩层的产状特点及有关力学分析基础;榴皱构造的特征及研究方法;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 以及它们的特点;大地构造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 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构造地质学的学科发展对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 地质、石油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3. 构造地质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而绝大多数地质构造又是漫长的地质 历史过程中历次地壳运动的产物。 所以, 人们既不可能直接看到当初它们变形的环境和过程, 也不可能在实验室中以同样的规模和时间过程来再造它们。对它们的研究,只能通过观察、 研究它们的变形遗迹-----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 产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结合其他资 料加以综合分析,推测它们的受力变形的情况,进而探讨其区域应力状况及其所反映的地壳 运动的性质和特点。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它是研究构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这种 方法的主要任务有: 1. 对地质构造进行几何分析和空间分析---观察、测量、描述。 2. 对地质构造进行历史分析,即阐明各类地质构造的形成时代及其发育顺序。 3. 对地质构造进行力学分析和成因分析----鉴定构造的力学性质。第二章 沉积岩的原 生构 造及原生产状 沉积岩是地壳表层分布最广泛的岩石,其分布面积约占地球大陆面积的 75%。大陆地壳 表层的地质构造很多是沉积岩形成的。 观测分析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岩层产状和接触关系, 是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1.岩层的概念 由于先后沉积的物质在成分、粒度、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差异,沉积岩显 示出游明显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状构造。 同一岩层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大体上是一致的,并由两个相当清楚的界面将其与上覆岩 层和下伏岩层分隔开。但在同一岩层内,沿垂直层面方向的剖面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颗粒 粗细、颜色深浅甚至含有其他物质多少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岩层内还可以细分为若干更 小的层。所以,层又是岩层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岩层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层组成。如图 2-1: 岩层的形成过程是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如一个处 于地壳不断下降过程中的接受沉积的坳陷盆地,在其边缘沉积了砾石,向盆地内部逐渐过渡 为砂、细砂、粘土等物质,在离岸更远的地方为较稳定的化学沉积。这些沉积物成岩以后就 分别形成了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或石灰岩等(图 2-2(a) ) 。如果地壳继续下降,沉积 区不断扩大,沉积区段发生变化,在原来砾石层上面又沉积了砂岩,原砂层上面又沉寂了细 砂或粘土等,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呈现出由粗到细逐渐过渡的关系(图 2-2(b) ) 。有时 沉积下降速度明显变化,造成沉积环境的明显变化,使上、下两套沉积物在物质成分、结构 和颜色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图 2-2(c) ) 。这种相互重叠并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成岩以 后再构造上的明显特征是具有层状构造。 同一岩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水流大小,物源供应等外力地质因素发生变化 而显示出层理和层。因此,任何一个岩层都是一次地壳升降运动所造成的沉积单位,其性 质受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自然地理环境所控制。 同一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岩层的厚度(真厚度) 。由于沉积环境和条件的 不同,岩层的厚度区域分布有变化,有的岩层在较大范围内厚度不变或基本一致,形成厚度 稳定的板状岩层;有的岩层在较小范围内明显地向一个方向增厚,而向另一个方向变薄甚至 灭尖,称作岩层的灭尖现象;有的岩层中间厚而向两侧灭尖,形成透镜状岩层如图 2-3 岩层厚度的这些变化,受当时堆积形成时地壳运动的升降速度和幅度以及古地理环境的 影响。 因此, 常采用测定各个地点、 同一时代的岩层厚度数据, 制作该时代岩层的等厚图 (即 岩层厚度等值线图) 。等厚图用来分析地壳运动的变化规律。确定出隆起区和坳陷区,对寻找 石油和天然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沉积岩原生构造不仅为研究和判断岩层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地壳运动特征提供重要资料, 而且有些原生构造(如层理、层面构造等)还是鉴别岩层顶、低面和确定岩层相对层序的重 要依据。了解这些构造特征,对观察分析构造形态,其额定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特征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构造特征还具有特殊的作用。 2.层理及其识别 3.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低面 确定岩层的新老层序是野外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岩层形成并经 受构造变动,层序有的保持正常,有的产生倒转。确定岩层的地质时代和层序,主要是依据 化石,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在缺乏化石的“哑地层”中,也可以根据岩层的原生构造 或某 些次生构造,通过判别岩层的顶、底面去确定其相对新老层序。 1. 斜层理: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不同类型的斜层理,细层的 倾斜方向也不同,可以向同一方向倾斜,也可向不同方向倾斜。斜层理能用来确定岩层顶、 底面的方向,其判别特征是: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成截交关系,而与层系低部主层 面呈收敛变缓而相切的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根据这个特点就可以确定岩层顶、低面。 2.粒级层理:粒级层理又叫底边层理,它是由岩石颗粒的粒度大小变化显示出来的。正 常情况下,颗粒分布为下粗上细,其特点是在单层中从底到顶由砾岩或粗砂岩开始,向上递 变为细砂岩、粉砂岩以至泥岩。有的由砾至泥粒级递变完整;有的部完整只有砾―砂,或砂 ―泥;有的重复呈条带状出现,似间互层或韵律层。粒级层理在海、湖相碎屑岩中很普遍。 它可以是水流机械搬运分级沉积的结果,也可以由浊流搬运形成的粒级浊积层。在相邻两粒 级层之间,下层顶面常受过冲刷,因而两层在粒度上或成分上不是递变二十突变。根据粒级 层理这种下粗上细递变的特征,可以确定岩层的顶、低面。 3.波痕: 波痕的成因和类型很多, 能够用来指示岩层顶、 底面的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 它的波峰呈尖棱形,波谷呈圆弧形。这种波痕无论是原形还是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 的顶面, 圆弧形波谷凸向底面。 对称型浪成波痕主要发育在粉砂岩, 砂岩及碳酸盐岩的表面, 在细砾岩中叶可以看到。 4.泥裂:泥裂也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路出水面后经暴晒干涸时,因收缩而形成的 与层面大至垂直的楔状裂缝。泥裂常使层面构成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分差状的裂缝。剖面 上则呈”v”形或“u”形裂口。这些裂缝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时,使填充层的底面成脊形印模。 无论是楔形裂缝或脊形印模,其尖端均指向岩层的地面,即指向较老岩层。泥裂常见于粘土 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层面上,偶尔也见于碳酸盐岩层面上。 5.雨痕、雹痕及其印模:雨痕、雹痕是雨点或冰雹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 物表面上, 击打出边缘略高于沉积物表面的原型或椭圆形凹坑。 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底面。 6.冲刷面:固结或半固结的沉积岩层,在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经水流冲刷,在沉积岩层 顶面造成凹凸不平的冲刷面。此后,这些不平整的冲刷面上有堆积物质时,被冲刷下来 的下伏岩层的碎块和砾石,有可能在原冲刷沟、槽、坑出有堆积下来,形成自上而下由 粗变细的充填物。这种冲刷沟、槽、坑和下粗上细的充填物特征,可以作为判别岩层的顶、 底面的标志。 7.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除了根据其种属确定地 层的地质年代外,还可以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 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1.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即水平岩层的倾角不超过 5 度。在沉积盆地的中心部位或其他比较稳 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层,其原始产状一般都是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岩层形成以后, 受构造运动影响轻微,其产状基本保持了原始水平状态,习惯上也叫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的分布规律 : 年轻的新岩层分布在地形高出,时代越新,分布出露 的位置越高;时代老的岩层分布在地形的低处,时代越老,出露位置越低。水平岩层的 厚度与岩层顶、底面的高差相近。 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岩层的露头形态是指把岩层在地面实际出露的情况 勾绘在平面图上所呈现的形态。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是指其顶、底面在地面上的出 露界限之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水平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水平岩层顶、 底面的标高差。 2.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了 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这种岩层就是倾斜岩层。倾斜岩层可以是某种构造的一部分, 如为褶皱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图 2-20) ,也可以是地壳不均匀抬升或下降所引起的区域性 倾斜。 如果一个地区的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倾角也大致相同, 则成为单斜层或单斜构造 (图 2-21) 岩层的原始产状 态篇二:矿井地质读书笔记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用爆炸或其他人工方法使地面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就是地 震波由于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弹性密度等)不均匀,地震波在碰到它们的分界面时就会发 生反射和折射一部分地震波, 返回地面。地震勘探就是根据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遇 到地震面(往往也是岩层分界面)所产生的, 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的旅行时间来确定界面的埋藏深度及其产状的。地震勘探的目 的就是根据地, 震波的到达时间根据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波形的变化来推断有关岩层的信息特别是产状 与构造信息 , , 。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已经落伍高分辨 率地震勘探技术正在逐步, , 走向成熟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从垂向和横向两方面提高了勘探区范围内煤岩层断裂构造的 分辨能力本。 、 。文结合我矿六采区地震勘探实例阐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生产矿井中的应 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目前生产应用中对煤层埋藏深度探测准确性高对断层存在与否定性 解释较, , 准确定量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就我国目前生产矿井所使用的地质探测手段来 讲高分辨率地, , 震勘探方法较其它方法具有探测能力强。解决问题多效率高成本低等一系 列优点因此作为矿井地质, 、 、 。, 构造探测手段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坑道钻进技术在矿井地质找煤中的应用 近年来, 许多生产矿井采用井下坑道钻进技术在生产巷道中实施地质钻探找煤, 效果十 分显著。 钻进技术参数 技术特点: 选用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 dk-100、dk- 150、dk- 300 等多种型号钻机( 视 钻进深度需要) 。该型号钻机采用机械动力头 , 液压金刚钻进, 绳索取芯。最深钻进可达 300m, 钻孔直径最大为 59mm, 钻孔方位倾角 0~ 360 度岩煤芯采取率可达 75% 以上。该机型 的另一特点是整机质量轻( 600kg) , 自动化程度高, 解体性好, 钻场布置灵活, 操作安全系 数高。 技术措施 1 钻孔结构选择: 完整地层开孔, 可用 559mm 或 536mm 钻具一径到底, 遇到地层较破 碎时, 采用 559mm 开孔, 钻进至完整地层后下 55515mm 的技术套管, 最后换 536mm 钻具终 孔。 2 冲洗液的选择: 在完整稳定地层, 采用无固相冲洗液; 在复杂地层或水敏性地层, 采 用低固相冲洗液。 3 钻进参数选择 根据所钻地层, 钻孔直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钻进参数( 见表 1) 。 表 1 钻进参数选择表 地震反演技术在煤田岩性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三维地震数据体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而以查明煤层构造形态为主的煤田地震勘探只 是提取了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的部分信息。波形的胖瘦与地层的厚薄没有对应的关系,但有一 定的联系,直接用地震剖面无法进行岩性解释。 矿井地质构造预测的几种现场技术剖析 1 分析断层带中石英透镜体的表象判断断层性质 在煤矿矿井中.石英透镜体显“s”型或透镜状分布在断带中极为普遍。总的排列方向, 常与断层方向一致。有时也可与断面呈锐角相交.其锐角一盘指向对盘相对运动方向.如图 4 所示。另外石英脉或砂岩透镜体被拉断、压扁拉长甚至扭曲成“s”型构造或反“s 型”雁 行排列。根据石英透镜体变形和排列顺序。分析出断层两盘地层相对运动方向。 在断层发育过程中.石英砂岩透镜体是随着受力作用的不同程度而发生变化.使原有透 镜体砂岩被扭压变曲成 “s” 型透镜体. 从石英砂岩透镜体变为 “s” 型的力学性质分析. 得 出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断层性质。分析断层带中砂岩透镜状变形.判断断层性质.做为矿 井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辅助依据来确定煌层性质。较为实用。同时也可做为一种断层带破坏程 度的标志。 2 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利用石英脉的有序排列来判 断、预测前方构造状况 矿井掘进巷中地层含有石英脉是一种常见现象。石英脉被拉断形成有规律的雁行排列, 如图 3 所示。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石英脉被拉断、错开。说明该段地层出现了层间滑动.使石英脉错开 成雁形排列。根据地质力学分析.推断前方地层发生了褶皱。岩层中石英脉错距越大,褶皱 愈强烈. 反之则相反。 据此推断该巷道未掘进区前方出现褶曲. 如图 3 所示。 工程揭露表明。 该推断正确。 从岩层的产状与石英脉的错距上分析.石英脉属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石英充填在裂隙带 中,而后发生了构造变动,使层间发生了滑动.石英脉被拉断。地层发生了褶皱。根据石英 脉拉断的错距和地层的倾角估计褶皱的强度. 推断未掘区的地质构造, 确定巷道施工方案. 达 到避免盲目掘进.多打巷道。 l 利用巷道素描。综合分析判断断层性质。指出煤层断失方向 以斑矿 207 采区+80 水平 c1n 掘进巷道迎头构造预测分析为例。如图 1 所示为右帮巷道 素描图。 迎头火成岩产出.呈岩墙状断层出现.断层下盘岩性较硬,而上盘较软。断层带内有少 量煤.断层面整齐,断层面两盘没有明显的拖曳现象.单纯从断层两盘的构造特征判断断层 性质。很难做出正确的推断。结合该断层处退后 20m 处 cl 煤层发生了紧闭的褶皱.用地质力 学来分析该处断层的性质,更为理想和准确。 从图 2 分析得出: (1)该地层受到了水平挤压力为主的作用。岩层发生了褶皱. (2)上下盘岩性不同。上盘较软,基本由细粉砂岩及煤线组成.易发生褶皱.而下盘岩性 为刚性岩体. 由火成岩(辉绿岩)及砂岩组成. 水平挤压力作用后。 岩石发生破裂, 产生褶皱、 断层。该处断层为压扭性,属逆断层。 (3)判断出断层性质后。容易指出 c1 煤运巷掘进方向。减少无效进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水平挤压力作用,产生较紧闭褶皱。产生断层多为逆断层。而垂直 升降运动(或垂直挤压力),一般产生较宽缓褶皱.多为逆断层。 4 观察层间的小褶皱.预测大的构造 地层问的小褶皱,可推断较大的构造如图 5,在上山上部右帮上,地层内部,层间突然 发生紧闭褶曲。 石英脉呈“s”型展布且的规律排列。两翼地层产状为 360。倾角 270 和 3170 倾角 380。 据此推断该上山存在一个与小构造同形的大构造。经工程揭露证实了该上山确实存在与小褶 皱同形的大构造形态。为布置区段巷道垂高、区段位置及合理回采原煤提供准确的资料。该 构造的发现为合理设计施工方案.避开褶曲的影响及合理开采煤炭.展示了一个清晰的构造 轮廓.同时对上下水平运巷及小眼布置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通过这些石英脉在地层中的 表象特征.为预测构造变化,留下有力依据。 文中主要论述了几种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构造预测的典型例子. 预测效果较好。 当然,由于地质情况千变万化.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预测预报,才能 达到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矿井开拓及开采中的应用 在煤矿开采过成中,由断裂、溶洞及陷落柱、岩浆岩对煤层的侵蚀、破坏及煤层燃烧等 引起的地质灾害时常发生,运用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准确的预测事故发生的空间位置,提供详 细反映矿井地质构造的可靠资料,以便采取有效对策,进行综合防治。地震勘探方法除在煤 炭资源勘查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外,对矿井地质灾害调查也发挥了优势作用。地震资料记录了 地下各反射界面丰富多彩的地质信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层位 的对应关系,通过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能量强弱、连续性、频率变化等特征把对应的 地质层位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探明地下地质情况的目的,为矿井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 新信息。 1 地震勘探的依据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岩性差异,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 传播时间规律及能量变化特征来探测地质构造、寻找矿藏。地震波在一种均匀介质中,难以 形成反射波。煤层相对围岩是低速、低密度介质,煤与围岩的物性(波阻抗一速度×密度)差 异是形成反射波的必要条件。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正是利用这种波阻抗差异,在地表全方位布 设炮点、接收点,进行高密度面积观测,从而获得地下反射界面上均匀分布的、数据采集点 网格内的、更为详细的构造形态和时间一深度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在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上,能适应各种地表条件,有效增加了地下界面的采 样点密度,使地震波具有更高的纵横分辨率;在资料处理上,三维偏移是在空间中进行的, 各采样点是按照真倾角方向归位到界面反射点位置上。三维偏移剖面正确地反映了地下的构 造形态,有利于研究复杂构造。所取资料完整齐全,包含了地震波的各种信息,利用地震波 动力学特征来研究复杂构造、细微构造和岩性成为可能。在资料解释上,使用人机交互解释 系统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自动解释,同时具有灵活的方位显示,可以显示地下的立体图像, 有利于研究空间的构造形态。利用声波测井资料,提取各岩层的速度和密度值,结合地震资 料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反演),将地震时间界面转化为岩层型的地质层 位,便于地质解释。 2 地质信息的时间域反映 利用声波测井的层速度和密度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并从过该井的地震资料中提取子波, 制作井旁合成 地震记录,通过和过井的时间剖面对比来确定界面反射波对应的地质层位。这样,地下 的地质信息便以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形式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解释人员将物探理论和地质 学科相结合,在实践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三维数据体已经作了空间归位,反射波同相轴振幅、波形、波组特征和时差特性真实的 反映了地质层位的信息。 ①时间剖面上包含反映的地质信息一般为:煤层层序,煤层埋深及其接触关系,起伏形 态,构造发育,断层的性质、落差、断面的产状。对陷落柱、岩浆侵蚀煤层、煤层冲刷、火 烧等地质异常也能较清晰的反映。 ②时间水平切片是三维资料特有的,表示某一时刻在一个水平面上各点的信息,对断层 的分辨率高。它包含的地质信息有:反射地质层的走向、倾角大小、厚度、断层及其平面分 布,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如陷落柱等也能得到反映。 综合利用时间剖面及水平切片上断裂特征,能可靠地确定断层位置和展布。另外,通过 相干体切片的非连续性可准确地确定断层的平面延展方向、小断裂等地质现象。 3 煤矿开采过程中有关的灾害探测 3.1 断层的探测 断层是岩层破裂变形并且两侧的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破坏了煤层的连 续性,导致采煤作业中断,是诱发导水、岩石坍塌等突发事件的根源。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同相轴扭曲、错断、分叉、强相位转移、振幅变弱等特征,落差大的断层还出现断面波、绕 射波等现象;在水平切片上表现为同相轴中断、错开或振幅发生突变,进行多张等时切片对 比,结合时间剖面可以确定断层的空间位置,为煤矿开采避开断层、预留防水煤柱等提供地 质依据。 3.2 陷落柱的探测 陷落柱是溶岩发育矿区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是综合机械化采煤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不仅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 而且还是地下水的通道, 在采煤过程中可能导致突水, 淹没矿井。 对其准确预测,为矿方提供可靠资料,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避免灾害发生。从其形成 机制上看,陷落柱是煤系地层底板为灰岩且岩溶发育时,在溶洞上方的煤系地层坍塌形成的 陷落洞,直径大小不等,规律性差,内部填充物成分复杂,比较松散,与周围岩性存在着密 度、 速度差异。 陷落柱存在处, 煤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明显变化, 横向不连续或同相轴下凹, 造成层数突然增多或几组反射波自上而下全部中断、消失,有明显的“塌陷漏斗”等现象。 因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探明陷落柱的位置和形状。 4 确定煤层露头及划分宏观结构 煤层露头及宏观结构影响着采区的煤的储量,决定了矿井的规模、开采年限及设备的选 取。煤层露头的控制依据时间剖面上新生界底界反射波 to 与煤层反射波 tb 的交点确定。新 生界厚度变化不大且较薄,时间剖面上 to 波同相轴近似平行;而煤层呈一角度赋存,时间剖 面上 tb 波同相轴也呈角度变化。to 与 tb 的交点就是煤层的出露点。 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可对煤层的宏观结构进行分析,可清晰、准确定出煤层分叉点。该煤 层分成薄厚不一的多煤层组,宏观结构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中不但夹矸层多而且夹 层厚度较大,部分地段的煤层夹巨厚夹层。 5 煤层沉缺、燃烧区及采空区范围的圈定 煤层沉缺导致上、下地层岩性差异不明显,波阻抗小,近似于同一种均匀介质,难以形 成反射波;煤层火烧后,顶板可能坍塌,其固有岩性与反射结构被严重破坏,不能形成正常 煤层反射波;煤层采空后,余下空间,或被松散物填充,表现为反射波突然消失、紊乱。这 一特征是划定煤层缺失、火烧区及采空区边界的依据。 三种情况在时间剖面上均为反射波突然消失,但由于导致反射波消失的根源不同,结合 反演剖面分析其细微变化表现为:煤层沉缺的沉积层理在地震层位上可见,而煤层火烧则没 有;煤层采空,波形缺失而上下不乱。篇三:我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我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听闻老师留了这样的作业,一直不知从何写起。今天终于提起笔,写点我与地质的那点 事儿吧。 我与地质的渊源,其实要从计算机开始说起。大学本科的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 写了一年的软件,就是通常所说的“码农” 。其实计算机也是我喜欢的学科,但是一年的“码 农”生涯让我痛苦不堪。与电脑为伴,每天加班到深夜,久而久之,身体开始报警,颈椎病 找上门来。每次睡到半夜两三点,颈椎的疼痛能把我疼醒。终于,在一年之后,我选择了辞 职,并且萌生转行的念头。 辞职之后,我便开始南南北北地跑着游玩。半个月之后开始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路。工作 了一年,最怀念的就是上学的时光,于是之前考研的想法又冒了出来,特别想重回校园,特 别想在校园里面休整自己,给自己充电。这次考研当然我不会再选择计算机专业。家里面有 几个哥们是在石油大学读地质专业的,听闻我考研的想法之后,便怂恿我考地质。他们此话 一出,突然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被重新挖了出来。要知道, 自己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 看电视碰到自然纪录片或者科考纪录片, 就挪不动眼睛了。 尤其是地质科考队在深山野林中游离穿梭, 在地下溶洞中步步为营, 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取样, 似乎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似乎只有此时自己才能被真正释放,似乎只有在 这里 “科学” 两个字的含义才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对他们是如此羡慕、 景仰与崇拜! 以 前只是单纯的羡慕,从未想过去实现。可是,现在我可以追求了,考研就是我的契机!这样 的想法在我心里萌发,而且它在短短一周之内迅速成长,令我再也无法自拔!于是,在进行 了各种资料搜集和准备之后,我终于翻开了《普通地质学》的第一页。现在回想一下当时读 这本书时候的心情,用“鱼入水,虎归山”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一个半月的时间,除了吃饭 睡觉,就是看书,在大略看完了《普通地质学》 、 《矿物岩石学》 、 《古生物学》 、 《构造地质学》 和《沉积岩石学》之后,接下来便开始了精读、背诵。从四月份到八月份的五个月的时间我 都沉浸在地质专业的学习中,有时候背书背的有点疲惫的时候,一想到以后自己可以从事地 质工作,疲惫之态就会一挥而散。 当然,这还不是纯粹的专业学习,最终目标是考试。在确定专业课没有问题之后,下半 年的时间我把重心转移到了其他课程上,期间坚持每天对专业课进行咀嚼和消化! 经过 5 个月的努力,2013 年 1 月 4 日,我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入了考场! 3 月份, 成绩出来了, 当时看到成绩觉得有点悬。 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普遍成绩都不高, 心里才稍微有点平静,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心。之后就跟石油大学的老师联系交流了下,向 他表明我的诚心,自己是确确实实想要从事地质行业。虽然自己跨专业,但是这都不能阻挡 我对地质行业的热爱。从考完试之后,自己也没放松下来,而是一直在看地质的其他基础课 程。最后老师终于被我感动了,说只要你进了复试,我就尽力录取你。当时听到这句话,简 直就是热泪盈眶。 可惜,天公不作美,最后我以 2 分只差没有能够进入复试,老师打电话过来说,他也很 遗憾,并建议我再考一年。接到老师的电话,自己也很感动,特别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 然 后我考虑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念及自己已经 25 岁的“高龄”了, “时间不等人” ,于是便抱着 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调剂。石油大学的老师也表示支持我的选择。 经过 10 天左右的筛选与挣扎, 在最后时刻, 我同时接到了桂林理工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 的复试通知,两个学校的复试时间还冲突,于是便上网查了两个院校的信息,果断选择了昆 明理工大学,于是我就迈上了复试的征程。 复试之路平平常常。笔试的时候看到卷子上都是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心里便有了谱。面 试时,英文提问环节表现的不算太好,抽题环节抽了三个题,回答出了两个。之后问了 大家,情况都差不多。综合起来,自己的表现也算是中等吧。复试结束后,怀着忐忑的心情 踏上了回家的火车。火车快到站的时候是清晨,我起的很挺早,看到窗外的田野,感觉心里 好宽阔。不知不觉一轮朝阳升起来,顿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仿佛我在向 我昭示:迎接我的研究生生活吧! 果然,3 天之后,昆工在网上给我发了录取指令,我用颤抖的手点了“确认” 。我知道, 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总算是对自己、对家人有了交代。 时至今日,我已经在昆工地质工程专业学习一个月了,虽然当初以两分之差没有进入自 己理想的石油大学,但是只要能从事地质工作,其实在哪里都一样。 现在导师也确定了,研究方向也确定了。我的方向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导师结合我 的计算机经历,让我专注于地质灾害方面的滑坡稳定性 3d 数字模拟。现在,计算机便成了我 搞地质工作的工具了。 既没有丢弃本科专业, 又可以将其应用到地质行业中, 感谢我的导师! 最近也看了几本书,对于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 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有一下几个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 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 “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认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 质灾害的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在监测、预警和防治方面,现在国内外的技术也比较 成熟, 特别是 “3s” 技术的应用, 即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 中国地域辽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自然地质灾害 种类繁多、灾害十分严重。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 境因素, 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 ①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坍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②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青海南山、阿 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③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 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 ④青藏高原及大、 小兴安岭北段 冻 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多以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为 主。 “八五”期间,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才全面开展,重点反映在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矿区灾害等。80 年代,西安矿业学院杨梅忠 教授开始对煤矿区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研究,并从内外力型地质灾害链入手分析其成因,随后 在地质灾害链、灾害群、灾害系统及灾害效应的理论与实践上开展研究。90 年代后,科学工 作者们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和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特别是定量化方法,如灰色系统模型、遗传算法、元胞 自动机和 bp 神经元等大量用来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理,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依据。 在国外,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 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法国利用 spot 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 另外 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如目前正在运行的四颗雷达卫星 ――加拿大的 radarsat、欧洲的 ers-1 和 ers-2 以及日本的 jers-1 都可达到毫米量级的位 移监测。进入 80 年代,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研究得到了更加广泛而又深切的关注。世界各国 也越来越意识到地质灾害己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地质调查局 提出了
年滑坡灾害计划 (lhp) 该计划可以帮助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可靠的科学信 息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任务。lhp 的任务是提供可以降低滑坡损失的信 息,促进人们对滑坡灾害的了解,制定科学的减灾战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新的生活已经到来,我终于能够如愿以偿再次回到校园进行充电。前方的路是未知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规划,好好执行,充实自己,一步步勇敢地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 难,时刻都要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选择的路,自己一定要走下去,为之负责到底!一步一 步,踏踏实实,相信自己能够做的更好!篇四:普通地质学读书笔记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点 一现在是进入过去的钥匙 二现实类比与历史分析 用现在的眼光看,莱伊尔提出的三点理由只强调了地质作用的同一性和渐 变性,忽略了地质作用的趋异性和突变性。前一个方面使我们有可能运用将今 论古原理,去发现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的某些特征和规律;后一个方面则提醒 我们在进行具体研究时,还需要注重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换句话说,今天发 生的地质过程和过去有相似之处,但绝非雷同,甚至可以完全不同。不能断然 把今天的地质产物和过去的地质记录划上等号。 第二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的组成和结构,运动和演化,地质 作用及其产物。 在地质学中,对地球物质组成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别是地球上的 矿物、地球上的岩石和地球的化学组成。就三者的关系来看,矿物的集合体就 是岩石;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分布和相互转换, 决定了地球的整体化学组 成。只要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对地球上的物质组成就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 把握。 野外地质观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很多情况下 “眼见” 都不一定“为实” 。因为许多年代久远的地质 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面目全非。即使部分保存 完好的景观, 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和感觉上的多解性 (图0-3) ,使人作出错误的解释。因此野外获得的印 象、资料和标本,还需要转到室内,作进一步的实验 测试和理论研究,再通过逻辑分析,在确信“物理上 合理, 地质上可能” 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正确的 判断。 第三节 地球系统和地质作用 地球系统的概念主要包含如下内涵,即地球是一个由两台发动机构成和驱 动的系统。一台发动机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和原生热,它驱动和维持着全球的 岩石圈板块运动。另一台发动机是太阳,驱动和维持着地表的风化、剥蚀和沉 积过程(图0-4) 第一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二节 地球形成与生命演化 20世纪70年代英国地球物理学家洛维洛克重新强调了生物对地球环境的 影响和控制作用,并借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雅的名字,提出了盖雅假说 (gaia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根据天体物理学研究证明,自地球形 成以来的 46亿年中,太阳辐射强度增加了约30%。从理论上讲, 太阳辐射强度±10% 就 足以引起全球海洋蒸发干涸或全部冻结成冰。但地质历史记录却证明,地球 上尽管发生过冰期和暖期的交替变化,地表的平均温度变化却仅在10 ℃上下。 这反映地球上存在某种内部自动平衡(homeostasis) 的机制, 显然生物 界在其 中起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地质年代表(表1-4) 就是根据生物演化的巨型阶段,将46亿年来的地 球演化史划分为4个最高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并由老到新分别称作冥古宙、太古宙、 元古宙和显生宙。在显生宙中,还根据生物界的总体面貌差异,划分 出3个二级地质年代单 位:古生代(含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 代。在地质年代表中,最常用的地质 年代单位是纪, 每个纪的生物界面貌各有 特色, 例如震旦纪时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爆发演化和 集群绝灭,泥盆纪的生物登 陆,侏罗纪的恐龙、裸子植物高度繁荣和第四纪的人类演化等。 早期的地质年 代表虽然在19世纪末叶就已经建立, 但主要是依据生物演化的先后顺序来 确 定相对的年龄早晚,整个地球历史演化持续的绝对年龄长短无法知晓。一直到 20世纪 60―70年代同位素年代学和天文地质学的巨大进展, 人们才建立起地 球已经存在46亿 年历史的概念。表1-4中注出了各个宙、代和纪的绝对年龄 值,其中有的数值今后还可能 发生一定调整。 海洋和固体潮汐的存在不仅使地球的整体形态发生变化,而且不断影响着 地球的自转过程和运动规律。一方面,月球的吸积作用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 生偏移, 另一方面,日月潮汐引起的摩擦力使地球的自转速率越来越慢。从对 珊瑚的研究发现,石炭纪时地球每年为397天, 现在已减少到约365天。在遥 远的将来,地球(和月球) 的转速还会进一步减慢, 直到逼近以48天为周期 的极限 自转状态。 并且因为太阳潮汐的作用, 月-地系统的旋转角动量变化将 缓慢地传递给绕太阳 的轨道运动,其长期作用的结果会使月球和地球发生相撞 的趋势而最终结合为一体。 固体地球的弹性和塑性特点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 在施力速度快、作用时间短的条件下,地球往往表现为弹性体乃至类似于刚性 体,岩层 会因此产生弹性变形或破裂;反之,在施力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漫长 的条件下,地球则表现 出明显的塑性特征。比如在强烈构造运动期间,岩石经 弯曲形成各种褶皱的现象,就是地球 塑性变形的一种典型实例。 由于具有弹性,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受激后能够产生无穷多种振型的自由 振荡。图2-3显示了其中两类基本的振荡方式:周期性的涨缩振荡和扭转振 荡。涨缩 振荡是一种沿地球径向发生的自由振荡, 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三种 不同的形式: n=0的 相位代表整体地球作交替的压缩或扩张;n=1时两极扩 张,赤道压缩;n=2的相位则对 应着两极压缩和赤道扩张。涨缩振荡可使地 球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扭转振荡也称作环状振荡。与涨缩振荡的相同点在于:扭转振荡也是一种 周期性振荡;不同的是后者是一种纯粹的切向振荡, 没有沿地球径向的分量。 因此地 球作扭转振荡时一般不会发生密度的变化。 在图2-3 中, 也描绘了三 种形式的扭转振荡: n=1的相位表示地球作同向的扭转振荡, 但各纬度线速 度不同; n=2表示地球运动分为 两半且互作相反方向的扭转振荡; n=3则展 示了地球分为三个部分, 相邻部分的振荡方向 两两相反。 作为一个弹性体,地球除了自由振荡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与外部引力无关 的自由欧拉进动。 为了将其与外部激发引起的强迫运动相区别, 以发现者的名 字命名为 钱德勒晃动。钱德勒晃动源于地球自转轴与最大惯量轴之间的微小偏 离(图2-4) 。在自 转中地球的总角动量守恒,但因为物质分布和密度不均等 因素的影响,地球同时也在晃动。 这使得转动轴围绕最大惯量轴在地面上画 圆。由于地球自转轴在绝对方向上几乎是固定的,所以晃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 化,其周期约430~435天(1.18年左右) ,平均(均方根) 变幅为0.14 s(约 6.8310-7弧度) 。钱德勒晃动的激发机制被认为是一种综合作用,部分是固体 地 球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部分则有可能与大地震引起的壳幔物质重新分布 相关。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弹性体中应该没有能量的损耗。因此,地震时除 了面波因扩展而发生的几何衰减外, 其它类型的地震波应该没有运动衰减。 这 样地球如 果一旦发生某种形式的振荡,也就应该永远继续下去。但这一分析结 2332 果与观察事实相矛盾,表明地球有一定的衰减存在, 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弹性 体。此外 在测地学研究中, 发现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现代发生了显 著的地形回升 (最大上 升值达到每年1cm) 。其最大回升位置与第四纪最后一 次大规模冰期―――玉木冰期(距 今5万―2万年) 时的冰盖中心一致,回升的 范围也和当时的冰盖范围相等。因此回升的 原因显然在于冰盖的消失而使地表 产生反弹, 与地质构造无关。 这进一步证实了地球具有一 定的黏性特征。 进行重力研究时,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以其大地水准面为基 准,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对均匀球体而言,地表的理论重力值 应该只与 地理纬度有关。但实际上,不仅地球的地面起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 度分布也极不均匀,在 结构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与 理论值之间有明显的偏离, 在地学上 称之为重力异常。对某地的实测重力值, 通过高程及地形校正后, 再减去理论重力值,差 值称作重力异常值。如为正 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前者反映该区地下的 物质密度偏 大, 后者则说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偏小。 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勘探方法, 就 是 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发现各地的局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构 造的。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场 将地磁场比作偶极子磁场的说法中,隐含着地磁场是永久不变的这一假 定。但实际上不仅磁极在不断发生摆动,从发现地磁场以来,人们还逐渐发现 了磁偏角 在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内, 大致沿着纬线方向平稳地向西移动, 这一 性质被称作地磁场的向 西漂移。地磁场漂移速率可以达到约每年0.18°,绕地 球一圈大致需要1800年的时 间。除了地磁场的这种较长期的变化外,地磁场 还有时间尺度更短的昼夜变化,取决于地球 表面相对于太阳位置的昼夜变化。 在一天之内, 地球表面的磁极所发生的位移因此可达其平 均位置的100km。 由于地磁场的这种昼夜变化,磁极在图上往往不是用点来表示,而是 用一个圆 圈来代表其所在的空间范围。 地磁力线分布的空间称作地磁场,磁力线的分布情况可由磁针的理想空间 状态表现出来(图2-8b) 。由磁针指示的磁南极和磁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 其与 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β ) 。磁针在地磁赤道上呈水平状态, 由此向南或向北移 动时,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作磁倾 角(θ ) 。磁倾角的大小随纬度 增加, 到磁南极和磁北极时, 磁针都会竖立起 来。 地磁场以代号f 表示, 强度单位为 (a /m) 。地磁场强度是一个矢量,可 以分解为水平分量h 和垂直分量z。地磁场的状态则可 用磁场强度f,磁偏 角β 和磁倾角θ 这三个要素来确定。 磁暴是一种急剧的地磁场变化现象,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灾害性自然现 象。 在发生磁暴时, 不仅地磁场要素会发生激烈的跳跃式变化, 还会使电力线 受到破坏、 通信线路和信号中断、变压设备发生故障、绝缘电缆被击穿等。一 般认为,磁暴是受太阳活 动所引起(见第一章) 。但在发生磁暴时, 感应的环 形电流不仅出现在电离层中,也会出现 在地球内部。在磁暴的影响下,地球内 部出现的这种深部电流,称作大地电流。大地电流可 以被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 各种相关物理特征。 如岩石圈各层的导电率及地内的压力和温度等。 将地磁场比作偶极子磁场的说法中,隐含着地磁场是永久不变的这一假 定。但实际上不仅磁极在不断发生摆动,从发现地磁场以来,人们还逐渐发现 了磁偏角 在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内, 大致沿着纬线方向平稳地向西移动, 这一 性质被称作地磁场的向 西漂移。地磁场漂移速率可以达到约每年0.18°,绕地 球一圈大致需要1800年的时 间。除了地磁场的这种较长期的变化外,地磁场 还有时间尺度更短的昼夜变化,取决于地球 表面相对于太阳位置的昼夜变化。 在一天之内, 地球表面的磁极所发生的位移因此可达其平 均位置的100km。 由于地磁场的这种昼夜变化,磁极在图上往往不是用点来表示,而是 用一个圆 圈来代表其所在的空间范围。 现在地球磁场的强度约为m=81025cgs电磁单位。这一磁矩的大小每 100年间约减少5%。按此趋势,在2000年后,地球的磁矩应变为零。然后地 磁 场有可能发生反转。 在地球的磁场中, 像这样存在着以数千年时间为周期的 变化称为长期变 化。向西漂移就是一种长期变化。与它们相反,前述地球的昼 夜变化和磁暴等现象,都是短 期变化。篇五:浅谈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浅谈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姓名:姜文涛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号:
对于地质行业,了解的已经不仅仅是皮毛,相比较刚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对地质行业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接触地质学到现在,已经整整四个年头,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曾经在 秦皇岛和北京周口店两个地方进行过野外地质实习,在云南某矿山进行过矿山生产实习,在 某岛进行过钻探编录实习,其他时间陆陆续续接触过几个地质项目,所有经历加起来,算是 对地质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部分感想。 献身地质事业,这样高尚的词汇可能还 无法了解,但也清楚的知道,进军地质行业,确实是要有一定的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 不谈论以后的就业,不谈论待遇,不谈论工作对家庭的影响,不谈论因为工作而在矿山 上渡过的青春,在此,参考者国土资源论坛上的部分业内人士对地勘行业的一些看法,我也 来谈论一下自己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 构造、 外部特征、 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 在现阶段, 由于观察、 研究条件的限制, 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 地外物质。 地质工作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 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地质工作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工作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矿物资源的认识 与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 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 基础地学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都对 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社会公众也对生存 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 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实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地质学曾经给人的印 象就是找矿的,搞风水的,地理先生,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完全狭隘的理解。现在地质学远 远不止这些。我觉的地质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科学。地质学研 究的是地球系统,凡是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有关的问题都包 括在其范围之内。所以说地质学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做 研究,否则很难深入。比如: (古)环境, (古)气候,资源, (古)生物,土地等,现在的过 去的, 包括对未来的地球的预测。 其中最新的一期的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 就有 “中生代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 等重大的科学研究前缘问题。 地质学正在走向多元化, 为人来的生存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能 源、矿产)以及地球的未来的环境预测。 对于地质行业的前景,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地质的发展很快很快,尤其是前几年,所以该 行业也就趋于饱和,很多大型的地质单位,像中国黄金等单位的触头已经延伸到西南部甚至 西北部的偏远地区,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深山老林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单位的资金几乎全 部放在了项目投资上,职工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就是因为这种大量项目上马,很多单 位才会疯狂地招人,当人员配置达到它的项目需求,而这些项目又不能在短期之内收益时, 地质人才的需求量便会大大减少。 经济危机表面看来对地质的影响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很多在做的地质项目是几年前投资 的,当前别的行业处于严冬,而地质项目却依赖前期投资稳步发展。但是,08 年以来,地质 方面的投资大幅下降, 这在未来的 3--4 年间是肯定会有所显现的, 这期间是有一个滞后期的。 对于现有的事业单位,在行业内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业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 二元结构雏形基本建立,国有地勘单位仍然在行业内占有优势地位。单位数量、勘查技术人 员、地质勘查业收入以及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均占到整个行业的 70%以上。同时,国有地勘单 位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拥有大量的原始地质成果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国有地勘单位是我国 地质勘查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 的“主力军”作用,是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随着我国矿业形势的好转,国有地勘单位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实 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面临着竞争不断加剧、勘查环境恶化、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等问 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作用,盘活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资产,高效利用已有资 源,发挥自身优势?一是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国有地勘单位多具有事业、企业双重 性质,而其市场化的运作受到地勘单位事业、企业双轨制的桎梏,使国有地勘单位难以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限制了市场对勘查要素基础配置作用的发挥,阻碍 了国有地勘单位在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二是通过地勘运行机制创 新,为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应该表现在规范勘查市场,落实 优惠政策,在合作勘查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降低勘查风险等方面。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也日趋扩 大,除开展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外,还进 行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和环境地质勘察,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环境 保护等方面服务。根据《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07 年全行业总收入中地 质勘查业收入 332.52 亿元,占总收入的 25.51%,工程勘察施工收入 272.43 亿元,占总收入 的 20.89%。 说明我国地质勘察行业内地质勘查业收入与工程勘察收入依然是行业收入的主要 来源;而整个行业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质有 902 个,占到资质总数的 15.57%, 拥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质占资质单位总数的 46%,也反映了地质勘查行业发挥着 重要的环境保障和工程保障作用。 扩大服务领域,强化行业服务功能。一方面,是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科 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与大气学、生态环境科学、空间探索在研究领域上存在越来越多 的交叉。可以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实现学科之间的广泛融合,使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站 在更新的高度,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应用到地学研究领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主要问 题之一。而伴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升级,地质科技的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将能更好地 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扩大服务领域也将培育地质勘查行业新的经济增长 点,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矿 产资源供应的空间范围加大,我国矿产资源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 的健康发展,政府制定了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但是,当前世界矿产勘查的地区、矿种 和投资主体依然保持着供需方分离和资源垄断的格局,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制 全球资源的份额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工业 化进程,对资源需求很大,也在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争。可以肯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资源配 置领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更加尖锐。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资源民族主义” ,以及发达国 家中 “中国威胁论” 的出现, 对实施矿产资源 “走出去” 战略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虽然,我国企业进入国外风险勘查市场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一些成 功的案例。 但现阶段主要任务仍然是在加紧进行境外风险勘查的同时, 进一步熟悉市场规则, 了解国外资源概况,理顺相关的体制机制,包括政府职能的定位,企业行为的规范等。地 质勘查行业作为境外风险勘查的重要力量,要树立参与国际矿业市场竞争的意识,实现 国际间优势互补,保障国内矿产资源安全,制定全面的走出去战略,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 角度,不同层次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服务,包括基础地质、矿产信息收集、境外开展基础地质 调查,进行全球矿产资源潜力分布与评价研究等。进行境外风险勘查,实施地勘行业“走出 去”战略,是行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行业实现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重 要机遇。 将实施我国地质勘查行业 “走出去” 战略与国内地质勘查行业改革、 重组结合起来,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地勘单位成立专门从事境外风险矿产勘查业务的公司,政府给予积极的引 导和扶持,帮助其降低勘查风险。 以上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在国土资源论坛上浏览的业内专家对地勘行业的一 些认识,总结除了除了自己对地质行业的一些感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质断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