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有多少区解放前有多少人口

布依族:布依族-人口,布依族-政治-疾风资料库
布依族:布依族-人口,布依族-政治
发布时间: 05:12&&&&发布人:
布依族:布依族-人口,布依族-政治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馀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馀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 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Buxqyaix”(汉语音译布依)为族名。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人口(]中国布依族分布图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2870034人,占全国人口比0.2153%。中国的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最多,大部分聚居于黔南、黔西南2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东、普格等地也有分布。越南布依族有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大约于20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政治历代政策土司制度唐代中央朝廷在布依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元代置宣慰司、安抚司、军民府等。明朝和清朝初期,土司制度更加完备,土司和土官占有领地内全部田土,将属民世世代代束缚领地上。明末到清初,随着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境内的属民也日益发生两极分化,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出现了租佃和买卖田土的现象。布依族地区部分富裕的土官、把事及少数占有较多田地的属民,还有汉族地主和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实物地租也逐步取代劳役地租。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采取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客观上确立和发展了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民族起义布依族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起义斗争,清代嘉庆年间的“南笼起义”就是由布依族少女王囊仙领导的起义,充分体现布依民族反抗暴政、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起义持续数月,声势浩大,震惊清朝廷,起义被镇压后嘉庆皇帝下旨将当时的起义爆发地“南笼府”更名为“兴义府”。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经济秦、汉时期,布依区的农业生产已有所发展,但比中原地区落后。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伸入,客观上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随之逐步确立。大约明末清初之际,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进1步发展,随之产生了地主经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黔南,促成了布依族地区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党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帮助布依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布依族地区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民族名称布依族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依族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有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民族简单介绍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2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十个县(市)。其馀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历史出土文物布依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上古时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建国后在平坝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宁草海等地区发现40馀种“有段石斧”及“几何印纹陶”等新石器时代的越人文化即是力证,时间是自殷商至战国初期。春秋战国时期布依族祭坛据《华阳国志》记载,南盘江、北盘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红水河古称牂牁江,春秋时以江名国。《贵州古代志》考其国境包括今乌江以南延展到两广大部分地。战国时牂牁国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汉末年,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汉唐时期东汉至两晋南朝,布依族被称为“僚”。唐、宋、元时期则为“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布依族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明清时期自明、清迄建国前称“仲家”、“仲苗”、“仲家苗”、“夷族”等。同时在本民族内部,复又有很多互称。如望谟县称彼此为“濮拉”,县境内的各区之间的布依族又叫彼此为“濮洛”、“濮榜议”,贞丰县称册亨县的布依族为“濮央”,册亨县和罗甸县称望谟县的布依族为“濮曼”等等。建国后1953年经本民族共同商议,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称为族称,统称为“布依族”。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宗教信仰神灵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这有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摩教摩公祭祀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1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布依五宝”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传说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12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发音对照表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属于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实际上与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1种语言。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尽管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区广,但其语言在布依族内部,只有土语之分,没有方言之别。布依语内部比较一致,差异小,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土语区。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布依语的标准音点便是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但与第一土语第二土语也能相互通话。2012年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布依族、壮族文化专家学者达成“望谟共识”,决定共同为开通“布依壮语卫星频道”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二族共有的珍贵母语文化。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文字古文字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3大类。1、方块型古文字日至17日,来自滇黔桂等省(区)1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荔波,研究中国布依族古籍及古文抢救工作。布依文、汉文《望谟共识》2007年至今,布依族研究学者通过在荔波布依族聚居地区调查,征集到布依族傩书古籍原件1000多册;研究发现,散存当地布依族经书、傩书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族文字相似;经国务院批准,荔波县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后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有6部古籍正在申报待批中。该县申报的《布依族古文字表》于2008年被国务院发文公布单列为第13项文种,名为“布依文”,2011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陈列了全国20多种文字,荔波布依族古文字名列其中。截至目前,荔波布依族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典籍名列全国之最。这样,荔波布依族古文字首次在国家级文化空间面世,布依族成为我国有自己传统文字的十八个民族之一。“布依族中发现了几种古文字类型,主要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创作民间文学作品等等。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于六盘水一带的‘波拉’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产生比较晚以外,其他类型都与汉字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说。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载体,它承载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过去虽然陆续发现和搜集了一批资料,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各地陆续发现布依族古文字资料的情况看,布依族古文字还需要进1步调查、搜集、整理、标音、释义和深入研究。
2、拼音型古拼音文字2.1、CV型文字。它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启发而被创制出来,由声母和韵母2个部分组成。声母较大,韵母较小,声调通过将韵母标在声母顶端和右侧不同的位置上来表示。声母符号有3五个,其中九个还无法确定音值;韵母符号二十六个,其中单字母符号十一个,组合符号十五个。CV型文字利用有限的符号记录大量的布依语的发音,具备了所有拼音文字所共有的优点,与“汉字”、“类汉字”(即方块布依字,笔者注)相比,它在记音方面更加准确.也更加便于学习和掌握。不过,作为1种民间自发使用的文字符号,它还存在很多缺点.可归纳为以下两条:一是声韵母的读音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有些声母或韵母在相同条件下有多种读音,不同的声母或韵母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读同1个音;二是声调的表示法和读法也很混乱,文字声调的标法给书写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因为书写时的一点点失误都将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理解。2.2、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1904年印行的布依语《圣经》这种拼音古文字的创制缘于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清康熙四十三年(1714年),天主教传人贵州。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都嘉禄兼任贵州首任代牧时,派遣法国遣使会士亚比亚立等到贵州考察而天主教正式传人布依族地区,则是在其传人贵州约90年以后,即1797年—1800年间。当时,传教士以省城贵阳为中心,以黔西南为重点,奔赴于古驿道两旁的布依山寨。为了让布依族信教群众更好地理解圣经“十诫”的基本要求,便于布依族群众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改观,西方神职人员使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布依文字。3、符号型布依文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花园村一带的布依族“布摩”当中,使用1种比较特殊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摩”经。这种文字比较独特,还夹杂少数象形字,还无法定性,暂且称为“其他文字符号”。贵州省博物馆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书》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属于这1类型。新文字1、50年代的老拼音布依文1956年11在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布壮文字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以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羊场镇话(属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为标准语。该方案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自1957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由于政治原因,推行工作于60年代中断。老布依文和老壮文十分接近。2、新布依文新拉丁布依文的运用(4张)1981年,参加《布依族简史》讨论会的布依文谚语代表认为布依族文字应根据布依语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议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修改布依文方案,最后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改草案》,报贵州省民委审定。“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根据试验的反馈,贵州省民委于日至23日召开修改布依文方案的座谈会,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现行的布依文和壮文有一定差别。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艺术音乐布依月琴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2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建筑吊脚楼吊脚楼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石板房布依族石头寨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着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馀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石楼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蜡染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妈妈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都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服饰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2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节日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三月三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3个亲姊妹同嫁在1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六月六布依族传统佳节“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民族宗教布依族宗教信仰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族内名人王囊仙王囊仙(),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
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20岁。清代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大起义是嘉庆年间的历史大事之一,布依族因此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朝统治者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加剧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清代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纷纷进入布依族居住地区,与当地农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种靠“印田”,而且平时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以供其婚丧、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乐使用。封建地主、官吏、甚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榨勒索人民,连穿民族服装也被指为“违制”而受罚。在残酷剥削之下,清嘉庆二年(1797),暴发了以布依族为主体,有苗、汉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斗争历时八个月,震惊清廷,是清朝时期贵州一次震动面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斗争,也是布依族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南笼起义后,府属之永丰州、普安、册亨、新城、黄草坝、捧鲊城皆被起义军包围,安顺府之永宁州(今花江)、归化厅(今紫云)及贵阳府之广顺州、长寨厅(今长顺)、定番(今惠水)、大定府之威宁州(今威宁)、黔西州(今黔西)、平远州(今织金)等地的布依、苗、彝各族农民也揭竿而起,响应起义。义军各围其城,“储城告警”,清朝驻军一片慌乱,义军一时风起云涌发展到数万之众。义军声威震惊了清廷,嘉庆皇帝恐贵州巡抚冯光熊“一人照料难周”,特命正在铜仁镇压农民起义的云贵总督勒保“轻骑减从,驰赴南笼”,又命珠隆阿、张玉龙等将领带兵“前赴南笼,星速剿捕”。各处义军与勒保等带领的官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浴血奋战,纷纷失利。嘉庆二年8月15日,勒保调齐各处镇军围剿洞洒、当丈两寨。义军奋起抵抗,挥舞大刀、长矛与敌展开肉搏。两寨皆被攻破,义军点燃冲天烈火,纷纷投入火海。王囊仙、韦朝元精疲力竭,在烈焰中被俘,后与王化明、韦抱堵共四名义军首领被押解到京城凌迟处死,桑鸿升等大小首领及义军被勒保就地“全行斩决”。义军村寨成片成片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嘉庆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她是布依族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也是唯一的女英雄。她不仅改变了布依族的历史,使得当时清廷做出一系列有利于布依民族的怀柔政策,为布依族在清朝历史上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改变了黔西南地区的历史,使得嘉庆皇帝亲自下旨将“南笼府”更名为“兴义府”。韦朝元韦朝元()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干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囊仙等组织本民族人民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王乃王乃元朝罗斛县(今贵州罗甸县)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性格豪放,专为穷人打抱不平。元朝末年,白莲教流传,王乃以其为掩护,深入到红水河两岸,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从官府手中夺回土地。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秋,在王乃领导下,白莲教展开了大规模的抗捐抗税斗争,一举攻占罗斛县城,以城郊仙女山为营垒,广招四方豪杰,准备歼灭来犯之敌。同年十二月,元朝广西北江总兵黄朝率元军五千围剿,义军奋起还击,打退元军。十六年(公元1356年),元军撤回广西。因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无力对付起义军,所以王乃起义军民展很快,一时威震四方。明王朝建立后,对少数民族仍然以军事征服为主,王乃又与明朝统治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王乃起义军歼灭前来征剿的明军千馀人。十四年(公元1381年)义军攻占罗潞、大龙、罗央等地,击毙明总兵官罗毅,夺回罗斛城,收复仙女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在黔桂两省十万明军的围剿下,王乃起义军终于失败。王乃所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在贵州古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人民怀念他,把仙女山改为王乃山。王海平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1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莫友芝莫友芝()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叫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誉的独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陆瑞光陆瑞光,布依族,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程莲珍程莲珍()又叫陈大嫂,乳名程么妹,布依族,贵州省长顺县广乡顺朝摆村人。少女时由于长得窈窕高挑,皮肤细嫩白皙,面容清秀,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美人。1957年冬,程莲珍安排进县城当工人。日,成为县政协委员。日,程莲珍病故。程莲珍,是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布依族女匪首,当年丰姿绰约,跃马驰骋在贵州崇山峻岭之中,她双枪神射、胆略过人、心机多端,历经了新旧社会的人间风雨……解放初期,在解放军3年多的剿匪斗争中,“女匪首”屡屡侥幸漏网,并使解放军战士伤亡,某部司令员为此引咎写下辞呈。当女匪首被捕获要枪决时,毛泽东主席认为难得有个女匪首,还是少数民族,就对她宽大处理。程莲珍由此获释,后来她积极配合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屡立战功,被人称为“女孟获”。
"女孟获"的故事最早由布依族作家王廷珍发表在1989年8月四川《处女地》杂志上,题为"毛泽东片言释女匪";2003年,王廷珍再次以"女孟获"故事为素材出版了长篇小说《1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廷珍和周唯一合着的《风雨莲花--被毛泽东义释的"女孟获"传奇》。这两本书均由当年亲自处理过程莲珍问题的见证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思明写序,成为目前仅有的两部真实反映程莲珍传奇经历的纪实小说。程莲珍是个传奇人物,以她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编成10集电视剧《女匪首》,于2008年在电视荧屏上播映。2009年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改编拍摄40集连续剧《最高特赦》(又名大西南剿匪记)。由马苏演女匪首。布依族服饰_布依族 -其他资料民族医药布依族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越人,史称“百越”。布依族属“百越”族群系的“络越”支系。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牂牁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土著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同疾病抗争,从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并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并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潮湿山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如风湿、跌打损伤、骨折、月家病、疔疮及内科杂病等多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民族方药与诊疗方法。但由于布依族自古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语文字,医药继承主要靠祖辈相传、徒承师艺等口传心授的方式。 在布依族所使用的药材中,最有名的是薤叶芸香。在孔明七擒孟获中,蜀汉大军来到牂牁江,忍受不了瘴气,又喝了哑泉水而中毒,辛苦找到了薤叶芸香而避瘴解毒。薤叶芸香(如图),很罕见,又称离蕊金花茶,生长于牂牁江流域,布依族一直用来避瘴解毒,是养生保健的稀世珍品。民族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2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1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1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1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1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妈妈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荔波布依山歌荔波是1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布依族、汉族、水族、瑶族等多种民族,其中布依族最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布依村寨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布依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布依民歌。布依民歌源远流长,世代口耳相传,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举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歌词发自心底,是心弦的颤动,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衰婉动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诙谐。就其内容来说,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衰歌、巫歌、放牛歌、历史传说歌等等。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5个音节,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几百句的,不管哪种句式,都讲究押韵,歌词一般都用比兴的表现方法。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因场地、时间、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有独唱、男声二重唱、男妇声二重唱、回旋反复吟唱等,其间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别,各尽其妙,各有其趣。现将主要几种内容和形式的歌作一简单介绍:情歌情歌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女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歌曲。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便以山歌为媒介,互道爱慕之情、相思之苦、重逢之喜。因唱歌结为夫妻的,比比皆是。试举一首为例:布依语:练拟昂化念 译汉语:二月盛开金樱花练让昂化久 三月盛开桐子花推化念改娄 希望金樱花不要凋谢绕化久练年 永远相伴桐花到白头酒歌每逢聚会,必唱酒歌。唱歌者手持酒杯,歌唱给谁,谁就得唱干杯中酒,再以歌和酒回敬。酒歌的内容很广泛,有尊敬对方而歌的,有感激而歌的,有询问的,有安慰的,有倾诉的,有挖苦讽刺的等等。在座之人,争相端杯一展歌喉,场面非常热闹。如在晚饭时间开始,往往要唱到天亮。酒歌曲调节奏明快,不似情歌的婉转缠绵。坐堂歌在大喜大庆的日子里,主人家都要请歌手到家里唱堂会,在堂屋摆下酒菜瓜果清茶,遍请高朋亲友和寨老团团坐定,堂会便开始了。歌手们先用歌赞颂主人盛德及盛情款待,再赞颂高新胜友及寨老。主人及亲友中如有能歌者,也以歌作答。这样过后,歌词内容便扩而广之。有关于年成农事的,儿女婚姻嫁娶的。再后来,歌手们便互相开起玩笑,使喜庆气氛既浓烈又生动活泼。曲调为二重唱兼合唱的形式,由二男或二女或一男一女配对,一人先起音,一人跟上,声调修筑而起伏荡漾,一首歌回旋往复唱两遍,两遍的声调各不相同,听起来既庄重又和谐动听。堂歌一般要唱3个晚上,直到大家都筋疲力尽才罢休。历史传说歌历史传说歌为洪荒时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以及本民族变迁的传说故事。往往由一人唱到尾,象摆门子一样,听的人既了解到古代神话,获得有关本民族的历史知识,又享受到音乐美感。苦歌苦歌是倾听命运悲苦之歌。有孤男寡女歌,孤儿歌、婚姻不和歌、二婚再嫁歌、遭灾落难歌、饥荒困苦歌等等。这些歌曲调衰婉悲怆,听之催人泪下。布依族名人王囊仙 (),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布依人的英雄女儿——王囊仙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20岁。
布依族:布依族-人口,布依族-政治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馀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馀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 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Buxqyaix”(汉语音译布依)为族名。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人口中国布依族分布图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2870034人,占全国人口比0.2153%。中国的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最多,大部分聚居于黔南、黔西南2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东、普格等地也有分布。越南布依族有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大约于20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政治历代政策土司制度唐代中央朝廷在布依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元代置宣慰司、安抚司、军民府等。明朝和清朝初期,土司制度更加完备,土司和土官占有领地内全部田土,将属民世世代代束缚领地上。明末到清初,随着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境内的属民也日益发生两极分化,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出现了租佃和买卖田土的现象。布依族地区部分富裕的土官、把事及少数占有较多田地的属民,还有汉族地主和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实物地租也逐步取代劳役地租。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采取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客观上确立和发展了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民族起义布依族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起义斗争,清代嘉庆年间的“南笼起义”就是由布依族少女王囊仙领导的起义,充分体现布依民族反抗暴政、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起义持续数月,声势浩大,震惊清朝廷,起义被镇压后嘉庆皇帝下旨将当时的起义爆发地“南笼府”更名为“兴义府”。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经济秦、汉时期,布依区的农业生产已有所发展,但比中原地区落后。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伸入,客观上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随之逐步确立。大约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进1步发展,随之产生了地主经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黔南,促成了布依族地区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党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帮助布依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布依族地区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民族名称布依族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依族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有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民族简单介绍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2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十个县(市)。其馀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历史出土文物布依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上古时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建国后在平坝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宁草海等地区发现40馀种“有段石斧”及“几何印纹陶”等新石器时代的越人文化即是力证,时间是自殷商至战国初期。春秋战国时期布依族祭坛据《华阳国志》记载,南盘江、北盘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红水河古称牂牁江,春秋时以江名国。《贵州古代志》考其国境包括今乌江以南延展到两广大部分地。战国时牂牁国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汉末年,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汉唐时期东汉至两晋南朝,布依族被称为“僚”。唐、宋、元时期则为“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布依族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明清时期自明、清迄建国前称“仲家”、“仲苗”、“仲家苗”、“夷族”等。同时在本民族内部,复又有很多互称。如望谟县称彼此为“濮拉”,县境内的各区之间的布依族又称彼此为“濮洛”、“濮榜议”,贞丰县称册亨县的布依族为“濮央”,册亨县和罗甸县称望谟县的布依族为“濮曼”等等。建国后1953年经本民族共同商议,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称为族称,统称为“布依族”。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宗教信仰神灵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这有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摩教摩公祭祀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1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布依五宝”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传说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12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发音对照表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属于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实际上与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1种语言。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尽管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区广,但其语言在布依族内部,只有土语之分,没有方言之别。布依语内部比较一致,差异小,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土语区。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布依语的标准音点便是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但与第一土语第二土语也能相互通话。2012年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布依族、壮族文化专家学者达成“望谟共识”,决定共同为开通“布依壮语卫星频道”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二族共有的珍贵母语文化。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文字古文字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3大类。1、方块型古文字日至17日,来自滇黔桂等省(区)1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荔波,研究中国布依族古籍及古文抢救工作。布依文、汉文《望谟共识》2007年至今,布依族研究学者通过在荔波布依族聚居地区调查,征集到布依族傩书古籍原件1000多册;研究发现,散存当地布依族经书、傩书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族文字相似;经国务院批准,荔波县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后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有6部古籍正在申报待批中。该县申报的《布依族古文字表》于2008年被国务院发文公布单列为第13项文种,名为“布依文”,2011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陈列了全国20多种文字,荔波布依族古文字名列其中。截至目前,荔波布依族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典籍名列全国之最。这样,荔波布依族古文字首次在国家级文化空间面世,布依族成为我国有自己传统文字的十八个民族之一。“布依族中发现了几种古文字类型,主要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创作民间文学作品等等。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于六盘水一带的‘波拉’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产生比较晚以外,其他类型都与汉字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说。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载体,它承载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过去虽然陆续发现和搜集了一批资料,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各地陆续发现布依族古文字资料的情况看,布依族古文字还需要进1步调查、搜集、整理、标音、释义和深入研究。2、拼音型古拼音文字2.1、CV型文字。它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启发而被创制出来,由声母和韵母2个部分组成。声母较大,韵母较小,声调通过将韵母标在声母顶端和右侧不同的位置上来表示。声母符号有3五个,其中九个还无法确定音值;韵母符号二十六个,其中单字母符号十一个,组合符号十五个。CV型文字利用有限的符号记录大量的布依语的发音,具备了所有拼音文字所共有的优点,与“汉字”、“类汉字”(即方块布依字,笔者注)相比,它在记音方面更加准确.也更加便于学习和掌握。不过,作为1种民间自发使用的文字符号,它还存在很多缺点.可归纳为以下两条:一是声韵母的读音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有些声母或韵母在相同条件下有多种读音,不同的声母或韵母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读同1个音;二是声调的表示法和读法也很混乱,文字声调的标法给书写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因为书写时的一点点失误都将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理解。2.2、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1904年印行的布依语《圣经》这种拼音古文字的创制缘于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清康熙四十三年(1714年),天主教传人贵州。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都嘉禄兼任贵州首任代牧时,派遣法国遣使会士亚比亚立等到贵州考察而天主教正式传人布依族地区,则是在其传人贵州约90年以后,即1797年—1800年间。当时,传教士以省城贵阳为中心,以黔西南为重点,奔赴于古驿道两旁的布依山寨。为了让布依族信教群众更好地理解圣经“十诫”的基本要求,便于布依族群众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改观,西方神职人员使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布依文字。3、符号型布依文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花园村一带的布依族“布摩”当中,使用1种比较特殊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摩”经。这种文字比较独特,还夹杂少数象形字,还无法定性,暂且称为“其他文字符号”。贵州省博物馆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书》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属于这1类型。新文字1、50年代的老拼音布依文1956年11在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布壮文字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以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羊场镇话(属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为标准语。该方案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自1957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由于政治原因,推行工作于60年代中断。老布依文和老壮文十分接近。2、新布依文新拉丁布依文的运用(4张)1981年,参加《布依族简史》讨论会的布依文谚语代表认为布依族文字应根据布依语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议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修改布依文方案,最后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改草案》,报贵州省民委审定。“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根据试验的反馈,贵州省民委于日至23日召开修改布依文方案的座谈会,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现行的布依文和壮文有一定差别。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艺术音乐布依月琴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2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建筑吊脚楼吊脚楼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石板房布依族石头寨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着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馀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石楼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蜡染布依族蜡染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妈妈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都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服饰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2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节日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三月三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3个亲姊妹同嫁在1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六月六布依族传统佳节“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民族宗教布依族宗教信仰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族内名人王囊仙王囊仙(),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20岁。清代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大起义是嘉庆年间的历史大事之一,布依族因此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朝统治者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加剧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清代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纷纷进入布依族居住地区,与当地农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种靠“印田”,而且平时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以供其婚丧、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乐使用。封建地主、官吏、甚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榨勒索人民,连穿民族服装也被指为“违制”而受罚。在残酷剥削之下,清嘉庆二年(1797),暴发了以布依族为主体,有苗、汉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斗争历时八个月,震惊清廷,是清朝时期贵州一次震动面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斗争,也是布依族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南笼起义后,府属之永丰州、普安、册亨、新城、黄草坝、捧鲊城皆被起义军包围,安顺府之永宁州(今花江)、归化厅(今紫云)及贵阳府之广顺州、长寨厅(今长顺)、定番(今惠水)、大定府之威宁州(今威宁)、黔西州(今黔西)、平远州(今织金)等地的布依、苗、彝各族农民也揭竿而起,响应起义。义军各围其城,“储城告警”,清朝驻军一片慌乱,义军一时风起云涌发展到数万之众。义军声威震惊了清廷,嘉庆皇帝恐贵州巡抚冯光熊“一人照料难周”,特命正在铜仁镇压农民起义的云贵总督勒保“轻骑减从,驰赴南笼”,又命珠隆阿、张玉龙等将领带兵“前赴南笼,星速剿捕”。各处义军与勒保等带领的官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浴血奋战,纷纷失利。嘉庆二年8月15日,勒保调齐各处镇军围剿洞洒、当丈两寨。义军奋起抵抗,挥舞大刀、长矛与敌展开肉搏。两寨皆被攻破,义军点燃冲天烈火,纷纷投入火海。王囊仙、韦朝元精疲力竭,在烈焰中被俘,后与王化明、韦抱堵共四名义军首领被押解到京城凌迟处死,桑鸿升等大小首领及义军被勒保就地“全行斩决”。义军村寨成片成片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嘉庆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她是布依族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也是唯一的女英雄。她不仅改变了布依族的历史,使得当时清廷做出一系列有利于布依民族的怀柔政策,为布依族在清朝历史上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改变了黔西南地区的历史,使得嘉庆皇帝亲自下旨将“南笼府”更名为“兴义府”。韦朝元韦朝元()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干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囊仙等组织本民族人民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王乃王乃元朝罗斛县(今贵州罗甸县)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性格豪放,专为穷人打抱不平。元朝末年,白莲教流传,王乃以其为掩护,深入到红水河两岸,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从官府手中夺回土地。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秋,在王乃领导下,白莲教展开了大规模的抗捐抗税斗争,一举攻占罗斛县城,以城郊仙女山为营垒,广招四方豪杰,准备歼灭来犯之敌。同年十二月,元朝广西北江总兵黄朝率元军五千围剿,义军奋起还击,打退元军。十六年(公元1356年),元军撤回广西。因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无力对付起义军,所以王乃起义军民展很快,一时威震四方。明王朝建立后,对少数民族仍然以军事征服为主,王乃又与明朝统治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王乃起义军歼灭前来征剿的明军千馀人。十四年(公元1381年)义军攻占罗潞、大龙、罗央等地,击毙明总兵官罗毅,夺回罗斛城,收复仙女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在黔桂两省十万明军的围剿下,王乃起义军终于失败。王乃所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在贵州古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人民怀念他,把仙女山改为王乃山。王海平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1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莫友芝莫友芝()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誉的独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陆瑞光陆瑞光,布依族,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程莲珍程莲珍()又称陈大嫂,乳名程么妹,布依族,贵州省长顺县广乡顺朝摆村人。少女时由于长得窈窕高挑,皮肤细嫩白皙,面容清秀,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美人。1957年冬,程莲珍安排进县城当工人。日,成为县政协委员。日,程莲珍病故。程莲珍,是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布依族女匪首,当年丰姿绰约,跃马驰骋在贵州崇山峻岭之中,她双枪神射、胆略过人、心机多端,历经了新旧社会的人间风雨……解放初期,在解放军3年多的剿匪斗争中,“女匪首”屡屡侥幸漏网,并使解放军战士伤亡,某部司令员为此引咎写下辞呈。当女匪首被捕获要枪决时,毛泽东主席认为难得有个女匪首,还是少数民族,就对她宽大处理。程莲珍由此获释,后来她积极配合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屡立战功,被人称为“女孟获”。"女孟获"的故事最早由布依族作家王廷珍发表在1989年8月四川《处女地》杂志上,题为"毛泽东片言释女匪";2003年,王廷珍再次以"女孟获"故事为素材出版了长篇小说《1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廷珍和周唯一合着的《风雨莲花--被毛泽东义释的"女孟获"传奇》。这两本书均由当年亲自处理过程莲珍问题的见证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思明写序,成为目前仅有的两部真实反映程莲珍传奇经历的纪实小说。程莲珍是个传奇人物,以她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编成10集电视剧《女匪首》,于2008年在电视荧屏上播映。2009年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改编拍摄40集连续剧《最高特赦》(又名大西南剿匪记)。由马苏演女匪首。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其他资料民族医药布依族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越人,史称“百越”。布依族属“百越”族群系的“络越”支系。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牂牁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土著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同疾病抗争,从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并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并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潮湿山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如风湿、跌打损伤、骨折、月家病、疔疮及内科杂病等多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民族方药与诊疗方法。但由于布依族自古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语文字,医药继承主要靠祖辈相传、徒承师艺等口传心授的方式。 在布依族所使用的药材中,最有名的是薤叶芸香。在孔明七擒孟获中,蜀汉大军来到牂牁江,忍受不了瘴气,又喝了哑泉水而中毒,辛苦找到了薤叶芸香而避瘴解毒。薤叶芸香(如图),很罕见,又叫离蕊金花茶,生长于牂牁江流域,布依族一直用来避瘴解毒,是养生保健的稀世珍品。民族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2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1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1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1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1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妈妈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荔波布依山歌荔波是1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布依族、汉族、水族、瑶族等多种民族,其中布依族最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布依村寨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布依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布依民歌。布依民歌源远流长,世代口耳相传,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举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歌词发自心底,是心弦的颤动,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衰婉动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诙谐。就其内容来说,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衰歌、巫歌、放牛歌、历史传说歌等等。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5个音节,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几百句的,不管哪种句式,都讲究押韵,歌词一般都用比兴的表现方法。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因场地、时间、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有独唱、男声二重唱、男妇声二重唱、回旋反复吟唱等,其间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别,各尽其妙,各有其趣。现将主要几种内容和形式的歌作一简单介绍:情歌情歌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女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歌曲。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便以山歌为媒介,互道爱慕之情、相思之苦、重逢之喜。因唱歌结为夫妻的,比比皆是。试举一首为例:布依语:练拟昂化念 译汉语:二月盛开金樱花练让昂化久 三月盛开桐子花推化念改娄 希望金樱花不要凋谢绕化久练年 永远相伴桐花到白头酒歌每逢聚会,必唱酒歌。唱歌者手持酒杯,歌唱给谁,谁就得唱干杯中酒,再以歌和酒回敬。酒歌的内容很广泛,有尊敬对方而歌的,有感激而歌的,有询问的,有安慰的,有倾诉的,有挖苦讽刺的等等。在座之人,争相端杯一展歌喉,场面非常热闹。如在晚饭时间开始,往往要唱到天亮。酒歌曲调节奏明快,不似情歌的婉转缠绵。坐堂歌在大喜大庆的日子里,主人家都要请歌手到家里唱堂会,在堂屋摆下酒菜瓜果清茶,遍请高朋亲友和寨老团团坐定,堂会便开始了。歌手们先用歌赞颂主人盛德及盛情款待,再赞颂高新胜友及寨老。主人及亲友中如有能歌者,也以歌作答。这样过后,歌词内容便扩而广之。有关于年成农事的,儿女婚姻嫁娶的。再后来,歌手们便互相开起玩笑,使喜庆气氛既浓烈又生动活泼。曲调为二重唱兼合唱的形式,由二男或二女或一男一女配对,一人先起音,一人跟上,声调修筑而起伏荡漾,一首歌回旋往复唱两遍,两遍的声调各不相同,听起来既庄重又和谐动听。堂歌一般要唱3个晚上,直到大家都筋疲力尽才罢休。历史传说歌历史传说歌为洪荒时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以及本民族变迁的传说故事。往往由一人唱到尾,象摆门子一样,听的人既了解到古代神话,获得有关本民族的历史知识,又享受到音乐美感。苦歌苦歌是倾听命运悲苦之歌。有孤男寡女歌,孤儿歌、婚姻不和歌、二婚再嫁歌、遭灾落难歌、饥荒困苦歌等等。这些歌曲调衰婉悲怆,听之催人泪下。布依族名人王囊仙 (),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布依人的英雄女儿——王囊仙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20岁。清代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大起义是嘉庆年间的历史大事之一,布依族因此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韦朝元() 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干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阿崇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1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莫友芝()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名的独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莫启善(1980-) 贵州荔波县人,布依族。擅长蜡染画创作,知名平面设计师,学者。神话传说布依族神话传说有散文体和韵文体2种流传形式,同一故事的2种流传形式之间,又略有不同。其内容有:开天辟地与日月星辰形成的神话和神话古歌;射日的神话与神话古歌;关于洪水与造人烟的神话和神话古歌。这些神话,虽然以造天地、日月、造人烟等不同的故事各自独立成篇,但综观整体,实则是1个有联系的统一体。通过这个连贯的统一体,比较有系统地反映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神话中出现的形象,有雷神、天帝、太白星君、龙、精怪等。在本质上,这些“神”都是形象化了的自然力,即自然现象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在原始先民头脑中经过幻想的反映。布依族先民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天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同时,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性的神主宰。布依族神话中,作为与代表自然力的“神”相抗衡的力量是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他们中有开天辟地的力嘎;有挠弓射日的勒嘎;有制服雷公、消除水患的巨人布杰;有不惜牺牲生命、化身为日月的当万和蓉莲;有聪明机智、制服旱精和孽龙的翁嘎;有不辞艰辛为人类取来谷种的茫耶。在这些人物身上,神话赋予了他们超平凡人的本领和力量,甚至生理上也异于凡人。如《辟地撑天》中的力嘎,身长九尺九寸九分,力气很大,九十九条犀牛都比不上他,他一顿能吃三石三斗三升糯米饭,喝三缸三壶三碗糯米酒。他能以牙为钉钉天,挖眼化为日月。又如《赛胡细妹造人烟》中的布杰更是惊人,他腿比木棉树还大,手臂象大镕树枝一样可触天,还长有顺风耳和千里眼,人间天上,四方八极,他随意进游,还能怒斥天廷众神,惩处雷公。神话中“神“人”的区别在于:神都生活居住在天上,而力嘎、布杰、勒嘎、翁嘎等都生活居住在下界(人间)。人的形象,不管是被神化了的力嘎、布杰,还是未被神化的当万、蓉莲、赛胡、细妹、茫耶等,他们都具有勤劳勇敢、无私无畏、善良纯朴等人类美德。而这一切在神的身上几乎都不具备,相反地,这些神还表现为懒惰、怯懦、狡猾、奸诈、凶残。 布依族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共同源头。布依族原始先民中神话的产生,不是因为自觉的文学目的,而是服务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这种认识不可能是科学的,而是主观幻想的。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正是布依族先民搏击天地、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道德风貌在这种高度想象中的和谐融合。贵州布依族_布依族 -民族人口位次地区总人口布依族占布依族人口比例(%)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地区人口比例(%)合计1,245,110,931省份合计1,242,612,99.942.西南地区193,085,96.327.中南地区350,658,.760.华东地区358,849,.421.华北地区145,896,0.东北地区104,864,0.西北地区89,258,0.贵州35,247,94.92云南42,360,.840.广东85,225,.781.浙江45,930,.725.广西43,854,.700.江苏73,043,3.四川82,348,0.河北66,684,0.福建34,097,0.湖南63,274,0.安徽58,999,0.山东89,971,0.重庆30,512,0.河南91,236,0.江西40,397,1.海南7,559,0.辽宁41,824,0.湖北59,508,0.吉林26,802,0.北京13,569,0.新疆18,459,.上海16,407,.山西32,471,.黑龙江36,237,.内蒙23,323,.甘肃25,124,.天津9,848,.陕西35,365,.西藏2,616,.青海4,822,.宁夏5,486,.现役军人2,498,1.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贵阳市有多少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