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活得有点像在梦游一样,未活在真实的梦游事件世界,没有存在感。

为什么活在虚幻中,看到不真实的世界,像是做梦一样为什么看到的东西都感觉不是真实的,像是做梦一样,这种感觉维持了很久.即使是一辆迎面驶来的汽车有时候都不去闪躲,不是不害怕,而觉得这不是真的.整天有精神的时候只是早上的那一会,过不了多久,就会没精打采,眼神都变得迷茫.没有了兴趣,又进入了虚幻的世界中,我不知道是我得了心病还是我的精神,眼睛出了问题.
"不真实,像做梦."是指神智恍惚,还是对这个世界的见解?心态很重要 无论虚幻还是真实,以何种心态面对,这很重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生活的世界不真实?
比如会觉得我们每天接触的新闻人物,为什么总感觉是幕后有人操作故意博众人的眼球来谋取利益或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排的?这种心理是不是有点胡思乱想?总之不知道这世上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被迫害妄想症?阴谋论患者?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不过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想法了。那时候好像是觉得自己生活在一场梦中,身体是在别的地方,亦或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身体。曾经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记忆中很深刻的就是对于多重世界的科学解释,然后,然后就困惑了。
谢邀。@采铜 的态度我很支持,我就简单谈一下,如何去理解新闻、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社会现象。简单来说,社会的运作 和 物理化学 的运作一样,都存在一定机理,通过这些机理,人们可以解释社会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帮助你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如果你对一件事有怀疑,首先你要问的是:“为什么?” 研究社会运行的机理的学科,称为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如果你对这些学科有一定了解,或者说你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就可以解释一些事件和人物他们背后的“力量”了。通过合理解释,可以使你而生活的比较清楚、明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世界观。我想说的关键不在于获取所谓“真相”,而是你可以自己解释为什么,明白怎么回事。真相往往是随着信息多少变化的,难以把握的,关键是你自己觉得合理就好。我举两个简单的小例子,都是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我有一个男性朋友A和女性朋友B,两个人在一起了。但男性朋友A属于很重视深度思考和亲密关系的人,而女性朋友B则比较浮夸,更多注重表象和肤浅的人际关系的人。根据我对心理学及人际关系运行机制的了解,我认为他们俩的关系会有很多矛盾,不会长远。果然半年之后就分手了。但是如果他们俩反而生活的很好很和谐很快乐,在一年半载之内毫无分手迹象,那么肯定是我出问题了,我很可能有两点出问题:1. 我对他二人的认知不准确;2. 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论不完整/有问题。如果他二人真的幸福美满地生活了一辈子,那么我就需要调整我的理论或者我对她俩的认识,来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你所见,理论和认知都不是固定的,是在生活经验和理论学习中不断调整的,这需要我们积极思考,积极总结。一个投资人A 在看X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发现该公司净利润达8%,但就他对该行业的了解,一个非龙头、中低端产品路线的企业(X公司),不可能达到净利润8%这样的成绩,于是他认为该公司财务欺诈。他委托某咨询公司C对此公司做调查。该咨询公司C的员工走访了该企业的销售区域,调查了X公司产品的铺货和上架情况,访问了部分消费者和商超采购,等等,做了一些列调查后,发现事实与X公司报表披露的相差较大:咨询公司C根据经济模型计算出,X公司的净利润只有2%,与X公司公布的8%相差甚远,超出了合理误差范围,且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解释,所以认定X公司财务欺诈,并向投资人A作出汇报。如果第一个案例体现的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运行有一个基本的预期和解释外,这个案例则从市场和经济角度说明了人们对市场和公司的运行也有一些基本的预期和解释。当事物的表象与人们的预期不符时,一些细心的人就会发问:为什么?是我对X公司认知错了?还是我的理论错了?还是X公司在骗我?于是他会发起调查,经过一系列取证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当你发现某件事与你的预期和常识不符、或者很可疑时,你需要思考“为什么”,它可疑,是因为你还不具有足够的知识,还是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理性对你的怀疑进行解释,如果这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你要么自己去调查事实真相(获取更多信息),要么去学习新的理论尝试解释,要么去寻求更有智慧、有经验的人的帮助,比如上知乎提问。总而言之,仅仅去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不会让你走出迷雾,反而会越来越迷茫。而尝试去解释“为什么”,去验证“事实”或者怀疑的合理性,才会让你活得越来越清晰。这需要知识、需要经验、需要投入时间去思考。如果你认为这些超出你的能力和预期,也不是你的生活目标,就不要去想了,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行啦~
新闻人物的内幕或者阴谋与我何干呢?想想你自己以及你触手可及的生活,用你的眼耳口鼻身心去感受,难道不是真实的吗?只要这些是真实的,就够了。谢邀。
本次回答是对
“拟态环境”思路的一个延伸和扩充。 ^_^ keyword1:虚拟现实一、概念“虚拟现实”是指:由电脑硬件和软件所创造的幻真性的虚拟情景。同时,也泛指:由电脑网络形成的各种文本性或图像性展示所构成的世界。它是一个完全人造的环境。二、运行逻辑巴尔特认为,一个虚拟现实的运作逻辑是这样的:“先赋予某物一种符号的形式(信息形式),让这一形式成为这个物的替代品,然后继续赋予这个符号物以外的文化层面的含义,这样,人们就会通过消费该物进而共享这种文化的含义,最终认同这一意义。”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得了一个充分集散和空前扩张的平台。信息作为相应的客观世界的替代品和人发生直接联系:“在信息环境中,人不再依赖自身的知觉和感受对周遭世界作出判断,而是依赖自己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这是因为: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夜以继日地不断制造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仿佛要吞噬大众一样涌向大众,形成了一个让大众无处躲避的信息环境,进而使得大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水满则溢,同理,海量的信息不断膨胀、最终爆炸,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爆炸”。然而这种爆炸是“内向爆炸”(麦克卢汉认为:“外爆”是人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内爆”则是信息进入人的内心不断改造人们心灵世界的过程。):信息本来是“能指”,即:它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所指”的客观物质实体。可是当信息世界日益强大丰富,并且信息的自我指涉性日益增强的时候,人的内心世界便可以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和纯粹的信息世界相连接。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人的内心世界无比丰富、愈加丰富,但是这个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keywords2:仿拟和仿像一、概念波德里亚在比较了模仿和仿拟的区别以后,指出:模仿是确认现实的原则,是为了逼真地再现真实,因为真假之间的差异很明显。仿拟则相反,它是一个与真实的现实无关的运作,它从人类的模仿行为中衍生出来,又全面颠覆了模仿,它为了掩盖真实,而用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东西替代真实的现实。仿像是仿拟的产物,是“没有原本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它没有再现性符号的特定所指,纯然是一个自我指涉符号的自足世界。”二、为什么人类会觉得仿像比之真实的世界更加真实?举三个例子:1、在欧洲人登陆美洲大陆以前,印第安人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将其作为自己独特的领土。但是欧洲人登陆美洲大陆以后,基本上将印第安人灭绝了。可是他们在灭绝印第安人的同时,圈起了一块土地,把残存的印第安人安置其中,并且营造出与原始印第安人一样的自然环境。虽然这块土地是人造的,但当我们看到其中印第安人的生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相信在欧洲人登陆美洲大陆以前印第安人确是这样生活的。2、电影《现代启示录》中所营造出来的越战,已然成为人们理解越战的一个标准样本。因此,当人们想到越战,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现代启示录》中“影像的越战”而非“真实的越战”,或者说,真实的越战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是无从知晓的。“《现代启示录》用逼真的越战场景掩盖了真实越战的复杂性,遮蔽了人们对真实越战了解的可能”。3、作为“所有纠缠于一体的仿像秩序的完美模型”——迪斯尼乐园——其中的文本符号(比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它们凭借着动画、广告等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如此一来,人们在接触到真实的美国之前就先行预知了迪斯尼文化,因而在游客的眼中,迪斯尼就成为了真实的美国。换句话说,比起“真实的美国”,迪斯尼似乎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因为迪斯尼是“利用童话、神话、小说等艺术的文本营造出的一种类似乌托邦的世界”。对此,波德里亚说到:“迪斯尼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能够让美国人通过幻想世界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而应归因于它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一种人人心照不宣的对真实的美国的集中体验。”“迪斯尼乐园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这就是国家的真实面目,这就是真正的美国的一切……”由此看来,上述那种“集中体验”和真实的美国无关,反而是对于真正的美国的一种遮蔽。看完以上三个例子,我们不难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回答:这些先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仿像(人造印第安领土、《现代启示录》中影像的越战、迪斯尼乐园),用一种和真实并无二致的逼真遮蔽了真实的存在,人们没有能力和途径去接触实际的真实,或者说,人们只能别无选择地认为仿像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印第安领土和越战已经不复存在,迪斯尼乐园更是从来不曾存在。由此可见,仿像不仅模糊、混淆甚至断裂了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而且顺理成章地携带出一个“超真实”的概念,即:一种和真实现实无关的另一种感觉上的真实。仿像是超真实的,“它既不是现实之物,也不是想象之物,(比如:人造印第安领土和《现代启示录》中影像的越战)它是真实之物在符号世界中的复活,进而,它可以完全脱离真实之物,仅凭符号生造出一个真实世界以外的一种符号的真实。”十九世纪,诗人王尔德曾经断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在此基础上,波德里亚更加惊世骇俗地提出:海湾战争只不过是一个“电视事件”而已。依据“地图在先”原则,早在战争开始以前,一场虚拟的战争已经在美国国防部的电脑上被精确地模拟过了,就像一个编排好程序的电脑游戏,因此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海湾战争只是他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战争按照事先演练的过程一步步发展下去而已。这不仅说明,虚拟现实对于真实事件的解释和理解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证明了,“人可以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再造一个超真实的世界,而后一个世界又可以反过来凌驾于前一个世界之上,不但影响前一个世界,而且逼促前者来模仿后者。”这便是仿拟的逻辑。基于上述表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实的世界无从存在。继续拿海湾战争为例:在美军飞行员看来,轰炸如同玩电子游戏,因为他们只能看到战斗机雷达上的轰炸显示。五角大楼里的将军们,只能看到电脑模拟的战争进程和战争资料的汇报。西方观众们只能通过电视屏幕接触战争的新闻报道。那么,透过屏幕看到的海湾战争究竟是信息,还是真实的战争,谁也无法辨认。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这已然超越了“是”或“不是”、“真”或“假”的界限,这就是“超真实”。
提供一个思路。美国著名报人李普曼在上世纪就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大意是说,现代社会纷繁多变,社会中的个人已经无法通过个人的直接感官得到影响他本身的信息量。(例如以前的农村,可能人们一生都没走出过村子,外面的世界对里面的人来说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影响。)于是,人们开始依赖大众媒体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全息的描述了一个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媒体没有也不能表达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人们接受了拟态世界的信息,又以此去认识世界并产生行为,真实世界就发生改变。扯了一大堆,兄台的感受,很可能是体会到拟态环境和我们真实环境的差异,这种剥离感让人觉得身边世界是个阴谋。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类似的感受也是一直困扰着我,对于身边世界的真实性也时常产生怀疑。举个亲身经历,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人不相信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于是掐一下自己,感觉到疼了就是现实,感觉不到疼就是做梦。我的亲身经历却告诉我并不是这样的。梦境的真实性有时是可以与现实无异的。我就在梦中掐过自己,而且真的感觉到疼了。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还有一点也是亲身经历,就是在之前很久做过一个梦,然后突然在某一天的真实生活中遇到了梦境中及其相似的场景。仿佛那梦境是脑海中残留的记忆,但这记忆却在发生之前就存在。我觉得有类似怀疑和感受的人都属于自我意识极强的一部分人。关于类似经历的科学解释可能要用多重世界和平行宇宙等理论来解决,但是这样似乎让人必须接受虚无主义。维基百科多世界诠释:当观测一个处于共存状态的量子时会引起这种状态的崩溃从而量子只具有粒子的性质,多世界诠释认为,观测时分离出无数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都有一个确定的状态,而我们只是在其中的一个特定宇宙。195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最早提出多世界理论,他假设所有孤立系统的演化都遵循薛定谔方程,波函数不会崩坍,而量子的测量却只能得到一种结果,也就是说,处于叠加态。艾弗雷特认为测量仪器与被测系统的状态之间有某种关联,称之为相对态(relative state)。艾弗雷特语出惊人的表示,测量带来的不是坍缩,而是分裂(Splitting)的宇宙。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他说宇宙像一个阿米巴变形虫,当电子通过双缝后,这个虫子自我裂变,繁殖成为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形虫。唯一的不同是,一只虫子记得电子从左而过,另一只虫子记得电子从右而过。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再也不必为死活问题困扰,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惠勒意识到“分裂”这个用词的不妥,易产生误导,他在论文的空白里写道:“分裂?最好换个词。”对此物理学界的反应是异常的冷淡,1959年艾弗雷特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尼尔斯·玻尔则不作任何评论。爱因斯坦曾说:“我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看了它一眼,一只老鼠就使得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表示:“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时所受到的震动。100个略有缺陷的自我复制,都在不停地分裂成进一步的复制,而最后面目全非。这个想法是很难符合常识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症……”。平行宇宙:平行宇宙经常被用以说明: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是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这个理论也常被用于解释其他的一些诡论,像关于时间旅行的一些诡论,像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解决此诡论除了假设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以外,另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做解释,根据平行宇宙理论的解释:这颗球撞上自己和没有撞上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如此云云等在近代这个理论已经激起了大量科学、哲学和神学的问题,而科幻小说亦喜欢将平行宇宙的概念用于其中。如果真的是这样,反而让人感到气馁,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行动与否世界都会向所有的可能扩散发展。这与宿命论一样让人绝望。
人的一生,其实很多时候都处在迷惑中。没有谁能看透所有的事情,就是因为没有谁能看得透所有的事情,所以有些人才有更好的理由努力的活着。
其实,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假象,都围绕着你转,你死了世界也不存在了,说简单点,你就是数据源,世界就是数据
其实你看到只是表面现象,不论是周围还是电视新闻,看起来真实却与你无关。而你本身才是真实的,你的思考,想法,即使会被周遭多少影响到一点,但那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那就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比如你上班时伪装了自己的真心,那这个上班和正在上班的你就是表面,不是真实的。而你晚上做了一个梦,这个梦里有你的回忆,想念的人,还有你醒来时思念的眼泪,那这个梦和此刻的你,就是真实的,是深层次的东西,不是表面的。所以,有时候白天那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对于人本身来说,自己的情绪思想才是真实的,一旦背离你的本心,就都是不真实的。梦里的你也许比白天的你,更真实。谁来告诉我这是哪种理论,我知道意思,却不知道谁最先提出的。
我直接用“世界不真实”搜索到这个帖子。专门注册账号来回复。请各位先看完我的叙述再反驳,我尽量简短。事情起因是2015年10月,苹果mac os x发布的10.11新操作系统。此次更新增加了快速摇晃鼠标指针变大,方便眼神不好人找到鼠标位置。在此之前mac系统从没有发布过类似的功能。我跟女友2014年4月份认识,在一个培训班。初次搭讪,她边说话边摇鼠标,变出大大的鼠标箭头来跟我说:是不是很萌,她经常这么玩鼠标。好了,我现在一身鸡皮疙瘩,觉得被整个世界孤立。非常孤单。太他M不真实了。过来这一个月,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就一身鸡皮疙瘩。我跟她现在不在一个城市,没能当面问。我也怕一问,会不会问出事。真心喜欢现在宁静的生活,我怕真相一出,世界还真在我眼前崩塌了。
因为你知道的还不够多。世界真不真实不是谁说了就算的,需要大众的认可,大众认可世界是真实的,就没问题。这种思考方式很消极,反而很难知道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退一步说,即使世界是不真实的,你应该尽可能去接触它,发现并指出它的不真实,如果找不到,不就正好说明了世界是真实的,也好落的个心安理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感觉像是活在梦中,感觉整个世界和天空好不真实,像在梦中看见的世界一样,就算一整天很平淡也觉得不真实_百度知道寻找同类,大家小时候有没有怀疑过世界的真实性? | 微科幻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04077人加入此小组
发完这篇,很多人都说有过怀疑世界真实性的想法。这种怀疑似乎由来已久,甚至有可能是天性使然。我小时候会想,我所处的这个世界会不会是别的高等智慧生物虚拟出来的,为了观察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楚门的世界》这个电影)又会想,这个世界会不会在我看到它的时候才存在,闭起眼睛就不存在了?于是我小时候经常面对着满眼的景色闭起眼睛,然后突然睁开眼睛,试着让世界来不及还原。后来我又想到,或许他们连我的思维都可以探测?这样我睁眼的想法就会被他们提前探测到。于是我又开发了大脑进程随机迸发的功能……后来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一篇小说写的是世界上所有人同时闭起眼睛,以验证人择原理。后来这篇小说还被读者写信去骂得忒惨,说宣扬唯心主义。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怀疑这个世界真实性的想法啊?快告诉我我们是同类,我不要做怪孩纸!
+ 加入我的果篮
乳品专业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大学时曾经跟舍友辩论,我说有可能这个世界都不过是一个“本我”的大脑的梦。就好比大家做梦会梦到别人,梦到与别人说话。。而实际上梦里面别人说的话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因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个本我想出来的,包括楼主发的这个帖子,包括接下来会出现的评论,不论是反驳我还是赞同我,都是我想出来的~直到,我死了,实际上不过是那个本我醒来了。一个梦就是一个宇宙。
科学松鼠会成员
用奥卡姆剃刀剃掉真实世界吧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一个很有名的论题,到底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或者只是南柯一梦?而在这个世界背后是否还存在着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在外国也有相似的论调,柏拉图认为我们只是被反绑在洞穴里看皮影戏的可怜虫,在洞穴之外才是我们的理型世界;希拉里·普特南也提出了“缸中之脑”的著名思想实验:某人的脑子被一个疯狂科学家取出来泡在福尔马林中,还被连上了各种电极,模拟出各种感觉刺激大脑,让他感觉他依然生活在原来的世界,而不是鱼缸中,而这个人可能正是看这段文字的阁下!《黑客帝国》(Matrix)还把这一说法实现在了电影里方便大家理解。 真实与虚幻一直都是哲学的经典论题,我在这里只把自己的想法说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定律(Ockham's Razor)是被广泛运用在多个学科的逻辑定律,是十四世纪逻辑学家,住在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他的简单表述就是: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这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某事对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毫无影响,那么就没必要去考虑它的存在,把它从我们的字典里面删掉吧!举个例子,现在有两种学说, 学说1:上帝创造了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支配着世间万物。 学说2:物理规律支配着世间万物。   我们应该选择较为简洁的后者。因为“上帝创造了物理规律”无法被证实(或证伪),而对我们研究物理也毫无帮助,并且也不影响我们的任何生活,所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这一假设属于累赘,应该被剔除掉。   被这把锋利的奥卡姆剃刀所剃掉的还有“以太”这个概念(注:不是AV中的“以太”,YY者请面壁),这就牵涉到我们运动和静止的认识了。   曾经我们认为大地是静止的,太阳月亮围着咱转。后来哥白尼告诉我们,傻逼了吧你们,地球是运动的,是咱围着人家太阳转。再后来,牛顿发现太阳也是运动的,而且不单是太阳,甚至每一个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当中。牛顿就晕了,奶奶的那他妈还有静止的物体吗?!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空间。他老人家设想有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把空间填满了,但是这种物体无色无味,也无法被触摸,但它就是这么永恒地存在在我们周围,并且是静止存在的,就好像水一样,而世间万物都活在这个鱼缸之中。因此以太成为了唯一绝对静止的东东。牛顿的绝对时空宇宙模型也被大伙接受,因为大家从经验上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时空应该是绝对静止的吧!并且“以太”还能解释为什么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以太”是光波的介质。   又是几百年过去鸟,直到爱因斯坦跳出来,他指出,牛顿童鞋的绝对时空宇宙模型是不对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那么也就是说,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以太”(绝对静止)这一概念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东,所以爱因斯坦觉得这纯属牛顿YY的产物。并且当时一系列的试验也无法检测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和米勒的以太漂移实验),因为爱因斯坦提议删除“以太”这一概念。这么一说很多人不干了,尤其是一辈子都在研究以太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他一辈子研究的是一个YY的产物岂不疯掉?于是他们想了很多假设来解释为什么实验检测不出以太,当然也能勉强解释得通,但不管怎样,“以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模型已经崩塌,取而代之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模型,就算“以太”不能被证伪,也对新的时空系统毫无作用。因此根据奥卡姆的剃刀原则,“以太”在物理概念中被无情地删除了。   而我对与真实与虚幻世界的思考就是: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那样,把“真实世界”这种烂概念像“以太”那样用奥卡姆剃刀无情地删除它。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当前的世界是真实或者是虚幻的。你如果说梦是虚幻的,是因为你有梦醒的体验,知道清醒的世界远比梦境要真实。但是清醒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吗?不一定,我们之所以认为是真实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在现实中醒过来”的体验,(或者死亡就是这一过程?)那么即使你在现实中“醒来”之后又怎样呢?你就认为你从此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了吗?难道这就不会是再一层的梦境?《黑客帝国》中选择了真实的neo回到了锡安,但谁能保证锡安不是另外一个母体?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在哪里,但无论如何,这个哲学中的“以太”对我们的研究毫无用处,因为它既无法被感知,也对我们没有影响——反正我们就这么在梦与醒之间徘徊着,我们能感觉到的“真实”只是相对于梦境来说而已。可能真的存在着一个“绝对真实“的世界,但这与我们无关,因此“真实世界”这一概念应该被奥卡姆剃刀无情剃掉。   既然没有了绝对的真实世界,那么所有的真实和虚幻都是相对而言的,判断真实与虚幻就应该像判断物体运动或者静止那样,取决于各自的参照系,我们活在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做着“相对虚幻”的梦。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再去深究“真实的世界”在哪里,正如我们不需要检测那个飘渺的“以太”,因为相对的真实就在我们身边。
杀花那一年我看《黑客帝国》愣是看得一声冷汗,大过年的通宵看的,连着看了两遍,之后惆怅了很久,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乳品专业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大学时曾经跟舍友辩论,我说有可能这个世界都不过是一个“本我”的大脑的梦。就好比大家做梦会梦到别人,梦到与别人说话。。而实际上梦里面别人说的话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因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个本我想出来的,包括楼主发的这个帖子,包括接下来会出现的评论,不论是反驳我还是赞同我,都是我想出来的~直到,我死了,实际上不过是那个本我醒来了。一个梦就是一个宇宙。
生态学硕士
找同类神马的……你们人类都弱爆了
物理系本科生
我小学的时候认为,所有人都是我娘的化身,监视我啥的后来......学心理学的时候发现这是个啥问题来着=。=
经济学专业,科幻控
有人相信世界的真实,可是什么是真实呢?或许虚幻才是真实……我曾经想过全部的世界其实是由所有人的思想组成,而所谓的真实只是我们所接触到的思想之和。而所有纷争的原因,是因为对于不同人,所谓的世界本就不同。而不是不同人对同一件“真实存在”看法不同。
话说,小时候想的是其实就是在一个水缸里泡的一个大脑然后周围插了一圈电极刺激……不过后来又一想其实大脑也是自己感觉到的,然后就凌乱不想了……嗯,有一个说法,是如果大脑简单到能被大脑认识,大脑就简单的无法认识自己,求出处……
科幻者必须怀疑过啊~~~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或不是,都不会奇怪的。
直到现在,仍然会怀疑啊
有时候会有种感觉,那些离自己很远的人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我想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对我来说就是存在的,没想到的时候,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存在于其他在想他们的人的世界里。还会想象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其他人在做什么,比如我挤地铁,就会想这时候谁谁谁(比如万老师)可能在挤飞船……或者晚上睡觉了,我的世界就暂时不存在,等它重启了我就醒来,太久以前的事就像系统碎片一样找不到在哪里,于是就忘记了这样
物理系本科生
引用Raeka的回应:有时候会有种感觉,那些离自己很远的人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我想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对我来说就是存在的,没想到的时候,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存在于其他在想他们的人的世界里。看过一个小说讲这个的,而且完全没人关注的人就消失了……
引用野兽3.0的回应:看过一个小说讲这个的,而且完全没人关注的人就消失了……看来美剧里那些神秘失踪的设定都弱爆了
感觉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和新小组"从神经元到脑"结合一下...平行宇宙,四维空间神马的~
小时候一直纠结于时空的概念……再大的东西都得有个边吧……宇宙外面是什么?外面的外面又是什么?世界的尽头在哪里?尽头的外面又有什么?然后……大脑就会因为溢出开始疼了……
我是觉得现在越来越虚幻了··难道偶看破红尘悟透生死?~~MMD偶还什么都没有经历呀
同类这么多。。。大家都是唯心主义者啊。。
必须怀疑过,而且持续保持
看过Matrix之后,我就笃信这个世界是个matrix了。
我经常觉得我头上有个小绿灯……操纵我的玩家怎么不给我开个作弊码啊……求motherlode TAT
从我很小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一直在我脑子里面徘徊。到现在,这是无聊时依然喜欢思考的一个问题,宏大而无意义。
基本上每天都会想到这个问题。。。特别是看完《黑客帝国》《银河系漫游指南》《楚门的世界》《潘神的迷宫》《盗梦空间》and so on 以后。。。不过即使这个世界是假的又怎么样呢?无力改变啊。。。就当自己是这场show的hero好啦~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弱智儿童欢乐多。。。)
重症医学控
也许吧!谁知道呢?膜拜《黑客帝国》~~~
有过……小学时常幻想是不是其他人都是怪兽,只当我看到的时候才变成人……
心理学控,人类性行为研究爱好者
留爪回来再得瑟
eva。。。。
弱智儿童欢乐多+1这个想起来费脑子,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果断就弃了
国际关系学学士
在看科幻之前就开始想了 = =
引用少个螺丝的回应:大学时曾经跟舍友辩论,我说有可能这个世界都不过是一个“本我”的大脑的梦。就好比大家做梦会梦到别人,梦到与别人说话。。而实际上梦里面别人说的话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因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个本我想出来的,包括楼主发的这个帖子,包括接下来会出现的评论,不论是反驳我还是赞同我,都是我想出来的~直到,我死了,实际上不过是那个本我醒来了。一个梦就是一个宇宙。我也有这个想法啊,一模一样。。。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奥卡姆剃刀就是专杀你们这种想法的哈哈哈!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另外,真相在此:
引用少个螺丝的回应:大学时曾经跟舍友辩论,我说有可能这个世界都不过是一个“本我”的大脑的梦。就好比大家做梦会梦到别人,梦到与别人说话。。而实际上梦里面别人说的话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因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个本我想出来的,包括楼主发的这个帖子,包括接下来会出现的评论,不论是反驳我还是赞同我,都是我想出来的~直到,我死了,实际上不过是那个本我醒来了。一个梦就是一个宇宙。和我的想法有点像诶~我不止一次猜想,我和这个世界只是存在于另一个长睡不醒或植物人模式的我的思维(梦)中,即我的出生就是他长睡不醒或变成植物人的日子,我一但死亡,也就是他醒来的日子啦~~
引用Ent的回应:另外,真相在此:好厉害 收藏了
科学松鼠会成员
用奥卡姆剃刀剃掉真实世界吧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一个很有名的论题,到底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或者只是南柯一梦?而在这个世界背后是否还存在着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在外国也有相似的论调,柏拉图认为我们只是被反绑在洞穴里看皮影戏的可怜虫,在洞穴之外才是我们的理型世界;希拉里·普特南也提出了“缸中之脑”的著名思想实验:某人的脑子被一个疯狂科学家取出来泡在福尔马林中,还被连上了各种电极,模拟出各种感觉刺激大脑,让他感觉他依然生活在原来的世界,而不是鱼缸中,而这个人可能正是看这段文字的阁下!《黑客帝国》(Matrix)还把这一说法实现在了电影里方便大家理解。 真实与虚幻一直都是哲学的经典论题,我在这里只把自己的想法说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定律(Ockham's Razor)是被广泛运用在多个学科的逻辑定律,是十四世纪逻辑学家,住在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他的简单表述就是: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这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某事对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毫无影响,那么就没必要去考虑它的存在,把它从我们的字典里面删掉吧!举个例子,现在有两种学说, 学说1:上帝创造了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支配着世间万物。 学说2:物理规律支配着世间万物。   我们应该选择较为简洁的后者。因为“上帝创造了物理规律”无法被证实(或证伪),而对我们研究物理也毫无帮助,并且也不影响我们的任何生活,所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这一假设属于累赘,应该被剔除掉。   被这把锋利的奥卡姆剃刀所剃掉的还有“以太”这个概念(注:不是AV中的“以太”,YY者请面壁),这就牵涉到我们运动和静止的认识了。   曾经我们认为大地是静止的,太阳月亮围着咱转。后来哥白尼告诉我们,傻逼了吧你们,地球是运动的,是咱围着人家太阳转。再后来,牛顿发现太阳也是运动的,而且不单是太阳,甚至每一个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当中。牛顿就晕了,奶奶的那他妈还有静止的物体吗?!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空间。他老人家设想有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把空间填满了,但是这种物体无色无味,也无法被触摸,但它就是这么永恒地存在在我们周围,并且是静止存在的,就好像水一样,而世间万物都活在这个鱼缸之中。因此以太成为了唯一绝对静止的东东。牛顿的绝对时空宇宙模型也被大伙接受,因为大家从经验上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时空应该是绝对静止的吧!并且“以太”还能解释为什么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以太”是光波的介质。   又是几百年过去鸟,直到爱因斯坦跳出来,他指出,牛顿童鞋的绝对时空宇宙模型是不对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那么也就是说,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以太”(绝对静止)这一概念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东,所以爱因斯坦觉得这纯属牛顿YY的产物。并且当时一系列的试验也无法检测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和米勒的以太漂移实验),因为爱因斯坦提议删除“以太”这一概念。这么一说很多人不干了,尤其是一辈子都在研究以太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他一辈子研究的是一个YY的产物岂不疯掉?于是他们想了很多假设来解释为什么实验检测不出以太,当然也能勉强解释得通,但不管怎样,“以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模型已经崩塌,取而代之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模型,就算“以太”不能被证伪,也对新的时空系统毫无作用。因此根据奥卡姆的剃刀原则,“以太”在物理概念中被无情地删除了。   而我对与真实与虚幻世界的思考就是: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那样,把“真实世界”这种烂概念像“以太”那样用奥卡姆剃刀无情地删除它。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当前的世界是真实或者是虚幻的。你如果说梦是虚幻的,是因为你有梦醒的体验,知道清醒的世界远比梦境要真实。但是清醒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吗?不一定,我们之所以认为是真实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在现实中醒过来”的体验,(或者死亡就是这一过程?)那么即使你在现实中“醒来”之后又怎样呢?你就认为你从此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了吗?难道这就不会是再一层的梦境?《黑客帝国》中选择了真实的neo回到了锡安,但谁能保证锡安不是另外一个母体?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在哪里,但无论如何,这个哲学中的“以太”对我们的研究毫无用处,因为它既无法被感知,也对我们没有影响——反正我们就这么在梦与醒之间徘徊着,我们能感觉到的“真实”只是相对于梦境来说而已。可能真的存在着一个“绝对真实“的世界,但这与我们无关,因此“真实世界”这一概念应该被奥卡姆剃刀无情剃掉。   既然没有了绝对的真实世界,那么所有的真实和虚幻都是相对而言的,判断真实与虚幻就应该像判断物体运动或者静止那样,取决于各自的参照系,我们活在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做着“相对虚幻”的梦。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再去深究“真实的世界”在哪里,正如我们不需要检测那个飘渺的“以太”,因为相对的真实就在我们身边。
想是想过。可是没有证据能证明结果啊,既然没办法得到结果,还想个什么劲,难道单纯锻炼思维?随他去好了。我这样是不是很不负责任……
想过,对那篇科幻世界刊登过全球一起闭眼的文章也印象很深刻,后来看球状闪电时看到观测会影响结果也想起了这个闭眼的故事,读到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也想起了闭眼故事。
哲学控,心理学控,文学爱好者
据说我们小时候没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认为自己感知(观察)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据说婴儿热衷玩挡住脸的游戏,就是因为他们真以为脸挡住没被看见就不存在了,然后对脸的突然出现感到惊奇);
关于世界真实性的任何幻想,似乎都是“客体永存性”这个概念的收缩与放大:在视界中看不见的物体,不一定在另一处客观的物理空间中存在,还可能在虚拟空间OR高阶世界大脑的想象空间,反正是某个空间中在容纳这些当前不被感知的事物。
显然奥卡姆的剃刀会将这类空间紧致地固着在同一的“物理空间”中,而将其它类型的空间踢给科幻。
我想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观察确实的世界时,我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做出联想,而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包含了观察与联想这两个活动;如此,当联想变成幻想时,那种理解过程本就包含了真实与不真实的矛盾关系。
理性,或许恰是用来遏止在认知意义上的冗余联想的
别说,《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类型的都幻想过,只不过没有那么有戏剧性。后来琢磨出来,离开目前这个“幻境”的唯一方式大概只有死亡。
理论物理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怀疑别人是模拟出来的,因为当时...我学习成绩好,无法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
小时候一直怎么坚信…然后对死亡很淡漠,觉得只是数据清理而已。后来有一天在某人葬礼(小p孩觉得大人哭的太吵)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然后…被揍了……
科学松鼠会网站运营专员,机械专业学士
我也想过,开始想的时候,以为就自己会这么想,大概和楼主发帖时的心情类似,到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这么想,可对此的疑问依旧感木有减轻。
果壳微科幻编辑,科幻作者
哈哈哈好多同类啊!没人关注的人就会消失……这个真相太可怕了,大家赶紧点关注吧
专业级业余天文爱好者
我到现在还觉得世界是模拟的呀~~
引用兔耳厨娘的回应:想过,对那篇科幻世界刊登过全球一起闭眼的文章也印象很深刻,后来看球状闪电时看到观测会影响结果也想起了这个闭眼的故事,读到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也想起了闭眼故事。哇……还有人记得那篇文章。我小时候的世界观差不多就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吧
额,作为对什么哲学之类的很无爱的一个人。我也无法描绘出我从小对自己的感觉。譬如很小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很特殊的,当然这种特殊不是认为自己有什么超能力啊之类的。我觉得自己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其他的人和事物都是为了衬托我这种存在和与我交互而存在的NPC。当然了,很小的时候不了解,无法表达,自从玩了网游之后才能给一个比较贴切的表达。而且对于什么我思故我在之类的论述,第一次听说就觉得很亲切啊。
古生物学硕士,《恐龙》杂志编辑
哎……这话题 我喜欢~小时候因为娘亲不让我出门跟小朋友玩,我有大把时间发呆&胡思乱想。看马路边的蚂蚁疲于奔命的爬啊爬,我当时就想,世界也许并不是我看到的这样,什么地球什么宇宙,都是浮云。真相就是打开盒子永远还有另外一个盒子。蚂蚁是不可能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条河的,就像我无法确定我知道的极限是否只是一个点。说没说明白呢?不知道诶~
英语学士,运动达人,单车骑士
引用小麦同学的回应:看过Matrix之后,我就笃信这个世界是个matrix了。+1
英语学士,运动达人,单车骑士
引用二骏的回应:哇……还有人记得那篇文章。我小时候的世界观差不多就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吧我现在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最有归属感的帖子。各位病友大家好!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实的梦游视频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