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王姓家谱辈分排字共多少个字

《孟氏家谱》字辈 - 班派昭穆 - 字辈世系 - 百姓源流网
班派昭穆《孟氏家谱》字辈时间: 8:59:27&&作者:佚名&&来源:百度百科&&查看:6809&&评论:0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一、 姓氏源流
&&&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  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  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  二、 郡望堂号
&  1.堂号
&  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  2.郡望
  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
  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亚圣之裔1;采卿之宗2。
  注释:1战国时思想家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
  2指汉代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孝诚生笋3;廉德还珠4。
  注释:3三国时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嗜笋,冬时笋尚未生,宗入林哀叹,笋忽迸出。仕吴为盐池司马。
  4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前守宰贪秽,诡民采求,不知纪极珠渐徙于交趾界。尝革前弊,去珠复还。
  *苦吟东野集5;亲撰长春树6。
  注释:5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
  6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7;清诗五字杜陵称8。
  注释:7见注1。
  8唐代诗人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9。
  注释:9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10。
  注释:10孟浩然诗联句。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11;
  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12。
  注释:11见注1。
  12南朝宋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始祖PC290021 始祖:孟轲,字子兴,生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巳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32&1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1.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纯佑,钦绍念显扬。西谊裕潘记,嘉惠馨兰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瑞,永锡世绪昌
  2.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32&1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PPC290018
  合族宗派: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新派: 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
  续派: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3.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32&1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PPC290018
  合族宗派: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新派: 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
  续派: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史孟麟
  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赵孟坚
  ()宋宗室。居海盐,字子固,号彝斋居士。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论罢归。起为严州守。工书画,善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竹石。有《梅谱》、《彝斋文编》。(《图绘宝鉴》卷四《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
标签:&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
Powered by孟姓辈分占字_任丘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9,904贴子:
孟姓辈分占字收藏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SBS培训,适合小一到小三的小学生,初步适应日常对话听力,强调交际口语练习!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长见识了,话说这字是谁给排的?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皖东北、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孟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
《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孟氏家谱行辈名始于明代,直到现在。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族谱。
从此,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孟氏行辈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O五代。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平阳镇-铁岭村 几乎全部姓孟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东卓宿镇-陈家庄村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孟石岗村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皇庄镇-崔各庄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麻家坞-孟庄 几乎全部姓孟
家谱辈分占字例如,孔繁森,孔令辉,***,
学会计,到佰平!
头像换了吧亲!太恶心了
任丘郭家口村孟姓由麻家务孟家庄迁出。
任丘南畅支孟姓,由麻家务孟家庄迁走
牛村,大江村皆有孟姓!
林庄孔姓!吕公堡颜村颜姓!石村曾姓!
我也姓孟,我是什么辈分不知道
孟姓行辈图片
我有个同学叫孟兴斌
孟浩然是怎么回事哪
繁字辈的路过
我不信政府的辟谣!不相信你们的声明!
我是志辈的,我最近几代光宜志全中
宪字辈的路过
我妈占宪字,吕公堡毕村的就我姥爷他们一家姓孟
楼主姓孟?
曾,不知道哪个辈了
我们临班有个孟晨某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孟氏家谱辈分排字_百度知道孔孟家族辈分排序-中国信鸽信息网
&? &? &? &? &? &? &? &? &?&&?&&? &?&&? &? &? &? &?
孔孟家族辈分排序
作者: & & & & 时间: 12:14:58& & & &分类:收藏文章& & & & 已阅读&&次&
&&惑人惑世的孔孟家族辈分排序――看孔孟家族辈分排序流传中的谬误&&&& 思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首顺口溜――孔孟两大家族辈分排序中的二十个字,在当代孔孟姓氏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所以,这些由某一家族制定的,在家族成员中统一使用,以此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应该称为“辈字”。把“辈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辈分排序。不过多年来,许多人都称其为“家谱”,也算俗称吧。平常说的孔孟“家谱”,就是对这种辈分排序的俗称,但是对于它的来源,真正清楚地人却不多。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工具,都以政治宣传为主,不会涉及孔孟家谱及辈分排序这方面的内容。关于辈分排序的解释只在本家族中流传,而且多数是口头流传。改革开放后,各种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传播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尤其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更使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这样关于孔孟家谱中辈分排序的内容也成为媒体传播的一个话题。然而,在社会上流传的几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也在迷惑着大众。因此有必要澄清历史事实,给大家一个正确的解答。本人姓孟,名凡生。小时候本来是多笔画之“繁”,到中学后嫌写着费事,又见报纸上有的名气大些的杖写成三笔画的“凡”,我也就改成此“凡”字了。现在许多孔孟族人都这样写。我虽然姓了六十多年的孟,可是对国人中众所周知的孔孟两家辈分排序的来源却一直没有真正搞清楚。也曾经被过去的谬误流传迷惑了多年。现在退休在家清闲无事,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才感到过去流传的许多说法是错误的,觉得有必要对流传的以下几种谬误进行批驳。1、孔孟一家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很小就受到 “孔孟一家亲”的家庭教育,说是“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孔子孟子的后代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不过,由于在解放后讲“亲不亲阶级分”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没出“五伏”(第五代直系血亲)本家族人也不亲了,孔孟两姓当然更“亲”不起来。但是,两大家族共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还是历史事实。或许孔孟两家的掌门人有过结盟和约定:使用共同的辈分排序,使子孙后代永成一家。这个说法正确吗?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所谓家谱是指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的花名册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它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志》。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首次刻板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此次收录近60万人)。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副总理和会长匡亚明向孔子后裔建议,认为历朝历代《孔子世家谱》都有续修之先例,当今社会不应断修。为此,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在取得了居住在台北的孔令贻之子孔德成(孔家奉祀官,具有当代衍圣公的身份)的“授权”后,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承担起第五次续修的重担。这次把女性后裔也收录入家谱,共登记130余万人。最小的是八十三代“念”字辈。《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所以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大概因为孔孟两家的家谱中辈分排序具有许多“辈字”相同的特点,而且学术界从思想体系上将孔孟定为一家(儒家),并且供奉在一个庙堂,才被后代一些族人理解为“孔孟子孙后代是一家”了。2、“二老”同辈说:我小时候听长辈说,孔子孟子老哥俩是拜把子兄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成为一家人,就制定了共同的家谱(辈分排序),要求各代儿孙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时,第一个字都要使用家谱中事先设定的“字”,用来标明辈分,以便体现“天下孔孟是一家”。孔子孟子老哥俩拜把子的说法对吗?我上学读了《中国历史》课以后,才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同时代人,不是老哥俩。,了解到在历史上,孔子最早(汉朝武帝时废辍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圣人”,还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先师文成王”。在孔子家族所在地――曲阜建立孔府、孔庙。后来的朝代(大概是唐宋时期)孟子也被奉为“亚圣”,在孟子的家族所在地――邹县建立亚圣的府庙――孟府、孟庙。孔子的“圣人”地位是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承认的。孟子的“亚圣”地位只是有部分朝代承认。还有的朝代把子思(孔子的孙子孔常献拥睦鲜Γ⒀栈兀鬃拥难生)、曾参(孔子的学生)、孟轲(子思的学生)四人同时奉为“亚圣”,与孔子共享同一庙堂。这大概就是有人说孔孟颜曾四大家族通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的原因。可是孔丘与孟柯的曾祖父是同辈,孔丘与颜回、曾参是叔侄辈,颜回、曾参与孟柯是祖孙辈。所以“孔孟同辈”这种说法,只是在缺乏历史知识没文化的人中有市场,到1974年全国性的批儒批孔运动开展后,广大群众对孔孟之道及春秋战国那段历史有所了解,这种说法也就自行消失了。3、同字同辈说:我从小就听说“天下孔孟是一家”,都按照名子开头“字”来排辈分,“字”相同辈分相同。后来学了历史,查看了一些历史资料,知道了孔孟之间的关系,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平辈。至于他们的后代从什么时候起共用一个辈分排序,是不是同字同辈分,历史书中也没有答案。现实中这四大家族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理解和照办的。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孟子的第七十一代孙。理由是,1974年批儒批孔时得知,最后一个衍圣公孔令贻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以此推算孔家“凡”字辈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孟家的“凡”字辈就应比孔家差三代,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对别人解释的。这个说法正确吗?现在通过互联网查看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家族和邹城市孟子家族保存的家谱,才知道一些历史真相,才认识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原来孔孟两大大家族掌门人,在各自的五十三代以前,是没有共同的辈分排序的。五十四代(思字)、五十五代(克字)、五十六代(希字)辈字相同,到五十七代均无“辈字”(后规定五十七代族人为言字)。虽然从五十八代以后共用相同的辈分排序,却不是一家人,因为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辈,孔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与孟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也应是曾祖孙关系。如果孔孟两家的某个世代的掌门人,为结成一家亲而制定通用的家谱排序的话,应该是孟家的五十一代与孔家的五十四代同用一个“辈字”。以此类推,每个“辈字”都应该是两家差三代,这样的排辈方法才能真的做到孔孟两家“同字同辈分”。而现在同字同辈的原则只在帐霞易逯惺视茫酌狭郊抑洌白帧蓖卜植⒉幌嗤O质抵械耐玫谋卜峙判颍荒芊从吵隹酌两家同“字”同“世代”,即某个字代表某个“世”,或者某个“代”,如孔希学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也是孟子的五十六代孙。但是,孔希学的衍圣公爵位,先受封于元顺帝,后受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十四年(1381)故去,其子讷于洪武十七(1384)年袭位。而孟希文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职位授于景泰三年(1452),故去后,其子元于弘治二年(1489)袭位。可见两个“希”字的掌门人不是同时代人。这正表明是孟家仿照孔家的辈分排序,制订了自己的辈分排序。正因为孔孟两家的家谱中辈分排序具有“同字同世代”特点,而且学术界从思想体系上将孔孟定为一家(儒家),才被后代一些族人理解为同字同辈份了。4、轮番使用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曾听一个在某机关上班的孟姓叔叔背诵过“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20字家谱(辈分排序),说这是早年皇帝赐封给孔孟两家的家谱,每辈一个字,用完再从头来,轮番反复使用。后来,也听别的不会背诵20字家谱的孟姓族人说过,是有20个字的家谱(辈分排序),是轮番使用。但是在那时也有人反对这个说法,说孔孟两家辈分排序就是每代(或称世)一个“字”,一个“字”代表一个世代子孙,标志分明,不能重复使用,如果重复使用就会乱了辈分。但究竟是不是轮番使用,孔孟家谱辈分排序中的“辈字”到底有没有重复的现象,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谁也说不清。当时我比较相信后一种说法,既反对轮番使用说,相信孔孟家谱排序中没有重复的“字”,这样正确吗?现在,通过查看孔府和孟府保存的家谱,发现以上两种相互对立的说法都不正确。不论是孔家还是孟家,在第五十三代之前,都没有制定“辈字”来表明辈分的顺序。孔家是:孔丘――孔俚――孔场装住浊蟆谆状浊做帧字摇孜洹孔延年――孔霸――孔福――孔房――孔均――孔志――孔损――孔曜――孔完(孔融的大哥)――孔羡――孔震――孔嶷――孔抚――孔懿――孔鲜――孔乘――孔灵珍――孔文泰――孔渠――孔长孙――孔嗣――孔德□□□――孔崇基――孔j之――孔宣――孔齐卿――孔惟――孔策――孔震――孔昭俭――孔光嗣――孔人玉――孔宜――孔延世――孔圣佑――孔若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厚――孔浣。孟家是:孟轲――孟仲子――孟睾――孟寓――孟舒――孟之后――孟昭――孟但――孟卿――孟喜――孟t――孟兴――孟尝――孟展――孟怼厦簟瞎狻峡怠献凇弦尽瞎邸霞巍匣玉――孟表――孟斌――孟威――孟恂――孟儒――孟景――孟善谊――孟诜――孟大融――孟浩然――孟云卿――孟简――孟常谦――孟遵庆――孟g――孟方立――孟承诲――孟汉卿――孟贯――孟昶――孟公济――孟宁――孟存――孟况――孟彬――孟澄――孟德成――孟述祖――孟惟清――孟之平。从第五十四代起孔孟两家掌门人的姓名就有共同的“辈字”了。孔家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孟家五十四代孟思春;第五十五代孔克坚与孟克刚;第五十六代孔希学与孟希文;第五十七代孔讷与孟元;第五十八代孔公鉴与孟公肇;第五十九代孔彦缙与孟彦璞;第六十代孔承庆与孟承光。以后两家就是宏闻贞尚衍等等同样的辈分排序了。由此可见,说二十个“辈字”的“轮番使用说”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说每个“字”代表一个世代,中间不重复,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在五十三代以前,或者可以说在五十七代以前,孔孟两家还没有制定后来那样的辈分排序。孔子第三十三代孙孔德□□□,第四十一代孙孔昭简,孟子第四十代孙孟承诲,第五十代孙孟德成,都与后来制定的三十字辈分排序中的“辈字”有重复。5、皇帝赐封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那二十个“辈字”是皇帝赐封的,来回轮番是用。虽然老人们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封的,但大意是和孔子的“圣人”地位同时得到的皇帝的赏赐。我想既然历史上汉朝有“废辍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那就应该是汉武帝赐封的辈分排序了。改革开放以后,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上看到一篇关于孔孟家谱辈分排序的报道,作者的名字记不得了,这是我第一次从官方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家谱的报道资料。上面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二月七日,乾隆皇帝赐封孔府三十字家谱:“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到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20个字,报北洋政府批准后登报公布,后20个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看了这篇文章,对我们孔孟后裔来说当然如获至宝,于是记载下来。但当时我也有了疑问,因为这时我已经从蓟县图书馆借阅过二十四史,我也记载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庚午(日,究竟是哪天我不会换算)以孔克坚之子希学为袭封衍圣公”,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诏孔子五十六世孙希学为衍圣公秩三品”。这与三十字辈分排序都是乾隆皇帝赐封相矛盾,赐封的“辈字”,只能给当时的人或者后代人使用,皇帝也不可能为前代人赐名呀。因为那时《清史稿》还没有出版,我也查不到乾隆皇帝是否赐封的历史资料。由于后二十个字合辙押韵,我就认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是孔府本来就有的。只有后20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天津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给搞错了。十几年来我对别人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网上也还是有这种观点,同时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公彦承宏闻贞尚衍”这八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后边的20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这些说法都对吗?现在通过查阅《清史稿》,在《高宗本纪》中记载: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先后五次到过山东曲阜“朝圣”(南巡时经过)。乾隆“三十六年二月,乙巳,上至曲阜谒先师孔子庙。丙午,上释先师孔子。丁未,上谒孔林,赐衍圣公孔昭焕族人银币有差。”乾隆“五十五年三月,甲午,上谒少昊陵,至曲阜谒先师庙。乙未,释奠。赐衍圣公孔宪培及孔氏族人银币有差。丙申,上谒孔林。”这个历史记录说明,孔子第七十一代孙衍圣公孔昭焕与乾隆皇帝是同时代人,而且在乾隆年间病故,其子孔宪培世袭了爵位。可以说乾隆皇帝经历了“昭”字辈和“宪”字辈两代衍圣公,所以说后20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看来我原来的估计还是错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弄清楚孔孟两家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孔子后裔的辈分排序,是在明朝初期规定的,开始是八个“辈字”:“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后来又加上孔希学,字士行(洪武元年――1368年袭封衍圣公)名子中的“希”字和孔讷,字言伯(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封衍圣公)字号中的“言”字(古代人有名子还有字号,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生鲤。字伯鱼,鲤生常肿铀肌成祝字子上。白生求,字子家。求生箕,字子京”等等。家谱中的“辈字”是名子中的“字”,不是字号中的“字”,虽然孔家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的名只一个“讷”字,但以后出生的其他支脉的五十七代孙起名要二个字,开头字为“言”字),用这10个“字”,来表明从第五十六代到第六十五代的辈分,供子孙后代起名使用。到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10个“辈字”已用完,又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J植续了2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规定了从第六十六代到第八十五代的“辈字”和排列顺序。这20个辈字尚未用完,到民国八年(1919)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规定了从第八十六代到第一百零五代的辈分排序。这就是孔府自己对家谱中辈分排序来龙去脉的解释。需说明的是这三次制定的家谱辈字,当时都是和家谱一起上报中央政府“奏准”的,第一次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批准的,第二次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批准的,第三次是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批准的。但是“奏准”与“赐封”毕竟不是一回事,“奏准”是指对臣下本来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赐封”是指皇帝赏赐给臣下的,臣下原本没有的事物。如果老百姓不懂得它们的区别,把“奏准”说成是“皇封”,还勉强说的过去。但是,无论怎么讲,“乾隆皇帝赐封”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再看孟家的辈分排序的由来: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允”十个字(后来,为了避讳,改 “弘”,为“宏” ;改“允”为“J”,后又改“J”为“衍”)作为孟家后裔子孙的行辈“字”。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辈字。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十个辈字。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以上资料表明,孟家与孔家相同的辈分排序,是明朝景泰年间,孟家享受到明朝皇帝的授予的世袭待遇后,参照孔家已得到皇帝认可的辈分排序,制订了自家的辈分排序。以后几次续添“辈字”,都是跟着孔家走的。这种做法,应该是得到了孔家和朝廷的认可,所以才不算侵犯孔家的辈分排序的专利权吧。6、改“胤”为“衍”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媒体对孔孟家谱方面的议论多了起来,在家谱的辈分排序方面,又出现一种为避雍正皇帝胤G之“讳”,把第六十五代原本的“胤”字改为“衍”字,为避乾隆皇帝弘历之讳,把第六十一代原本的“弘”字改成“宏”字的说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查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中记载了孔家几个世代衍圣公的情况:孔希学,字士行,洪武元年(1368)袭封衍圣公。父克坚,字Z夫;祖思诲,字明道。希学于洪武十四年(1381)卒,子讷,字言伯,于洪武十七年(1384)袭位。讷建文二年(1400)卒,子公鉴袭。公鉴,字昭文,嗣爵二年卒。子彦缙,字朝绅,永乐八年(十岁)袭位。彦缙子承庆,先卒,孙弘绪(八岁)袭位。弘绪少贵,多过举。成化五年(1469)被劾,按治,夺爵为庶人。令其弟弘泰袭位。弘治十六年(1503)弘泰卒,弘绪子闻韶袭位。闻韶,字知德,嘉靖二十五年(1546)卒,子贞干袭位。贞干,字用济。卒,子尚贤袭。尚贤,字象之,天启元年(1621)卒。子J椿先卒,无嗣。从弟子J植袭位。J植,字对寰,先为博士。尚贤既丧子,遂育为嗣。天启元年以覃恩加太子太保。崇祯元年加太子太傅。在《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七十。儒林四》中记载:孔J植,字对寰,明天启初,袭封衍圣公。清顺治元年,世祖定鼎京师。衍圣公爵及其官属,悉循明旧制。四年卒,子兴燮袭。兴燮,字起吕,时年十三。康熙六年卒,子毓圻袭。毓圻,字钟在,方幼,年十一。(康熙)二十三年卒于京师。子传铎袭。传铎,字振路。卒后子广は9ぃ志┝S赫酰诙饭诜簟G“四曜洌诱鸦老U鸦溃窒悦鳌G∷氖四曜,子宪培袭。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F袭。庆F,字陶甫,道光二十一年,卒。子繁灏袭。繁治脑āM味辏洹W酉殓嫦O殓妫株钐茫庑魅辏洌恿铌菹A铌荩忠闼铩9浜螅袭爵,祀奉如故。另外在《清史稿。本纪四。世祖本纪一》中记载:顺治元年,冬十月,丙辰,以孔子六十五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其五经博士等官袭封如故。通过查看上述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孔家辈分排序“宏闻贞尚衍”的辈字中,在明朝时第六十一代的辈字确实是“弘”字。应该是在孔府在第三次续修家谱时(乾隆年间)为避皇帝弘历之讳,改成了现在的“宏”字。但是,改“胤”为衍的说法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因为孔家的辈字中从来就没有使用过“胤”字。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有三次为避皇家之讳的改变辈字的过程。在明朝时,第六十五代衍圣公的名字本来是“允植”。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按照明朝旧制对待孔允植如故。由此可以证明,从明朝初期,确立孔家辈分排序的“辈字”起,到清朝顺治年间以前,第六十五代的辈字本是“允”字。可是为什么在《明史》列传和《清史》列传中都记载为孔J植了呢?原因还是避皇家之讳。因为各个朝代的历史资料(当时的档案资料)都是由下一个朝代整理编修的,《明史》是清朝的翰林院学士们编修的。因为康熙皇帝的几十个儿子们包括“皇太子”(后废除)都是“允”字辈,不论是在康熙朝修编《明史》的官员,还是第二次续修家谱(康熙年间)的孔府,都要避讳皇家使用的辈字“允”,所以在清朝的官员修编《明史》时,明代宫庭档案中记载的“孔允植”,就被改成“孔J植”了。同时孔府自己也把家谱辈分排序中的“允”改成“J”了。因为雍正皇帝“胤G”原来也叫“允祯”,后来他当了皇帝,就应该避免和他人重复名子中的字,于是本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自己改成“胤G”。因为在康熙年间不存在弘历当皇帝的问题,所以这时修编的《明史》中,对孔府第六十一代辈字的“弘”字,就未作改动。到了雍正年间,孔府为了避皇帝之讳(J与胤同音),就再一次修改“辈字”,把“J”改成了“衍”字。第三次改变“辈字”,就是乾隆年间改“弘”为“宏”了。为什么同是《清史稿》,在《世祖本纪中》记载为“孔允植”,在《列传。儒林》中又记载为“孔J植”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因为《清史稿》是民国年间整理修编的,修编《清史稿》的人不存在“避讳”问题,真正的客观反映历史事实。顺治年间的档案记载的“孔允植”,在修编《清史稿》时就原本照抄,所以是“允”字。《清史稿》的列传记录,是各个时期积累下来的资料。在康熙年间,既然连编修《明史》及孔府续修的家谱中,都把“孔允植”改成“孔J植”了,列传记载的资料中,当然也应该是“孔J植”了。修编《清史稿》时,保留了这个矛盾,正说明民国年间修编史书的人是尊重历史原貌的。7、四家通谱说:很久以来,社会上就流传着 “皇封”的“孔孟颜曾是一家”“同字同辈论高低”的说法。意思是四大家族共用一个“通天(得到皇帝认可)家谱”,子孙后代“一家亲”,只是不如“孔孟一家”的说法影响面大。我对这个说法也曾深信不疑。以为,既然历史上封建皇帝曾经把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人尊奉为四“亚圣”,配享孔圣人庙堂。当时皇帝赐封给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后裔共用一个家谱,结成异姓兄弟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这四大家族共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我一直也没听谁说清楚。四大家的后代共用一个家谱,四家结成一家是真的吗?前面说过,孔家五十三代以前是没有固定的辈分排序的。五十四代是“思”字,五十五代是“克”字,五十六代是“希”字,五十七代孔讷没有“辈字”。开始使用辈分排序的时间,应该在明朝洪武十七年孔讷继任衍圣公之后。也就是说,孔孟颜曾四大家,共同使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只能从明朝开始。那就看一下,明代的历史资料吧。在《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中还记载了孟颜曾三家后裔的相关情况:洪武元年(1368)诏以孟子五十四代孙思谅奉祀,世袭其家。思谅,字友道。子克仁(55代),字信夫。克仁子希文,字士焕。亚圣五十六代孙也。。景泰三年(1452),授希文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卒,子元(57代),字长伯,弘治二年(1489)袭。卒,子公ぃ58代)幼。嘉靖二年(1523)以元弟亨(57代)之子公肇袭。公肇(58代),字先文。卒。十二年,仍以公は9ぃ拔摹W洹W友彖保59代),字朝玺。隆庆元年(1567)袭。卒。子承光(60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袭。卒。子弘誉(61代),天启三年(1623)袭。卒。子闻玉(62代),崇祯二年(1629)袭。洪武初,以颜子五十七代孙池为宣德府学教授。(洪武)十五年(1382)改三氏学教授,以奉祀事。池,字德裕。子拳(58代),字克膺。拳子希仁(59代),字士元。景泰三年(1452)希仁为巡按御史所劾,诏黜希仁,召希惠以为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希惠,复圣五十九代孙也。未几,以希惠非嫡子,仍以希仁子议为之。议(60代),字定伯。议卒。子f(61代),字宗器,成化十八年(1482)袭。卒。子重德(62代),字尚本。正德二年(1507)袭。卒。子从祖(63代),字守嗣,袭。卒。无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从祖从父(叔)重礼(62代)之长子肇先为嗣。肇先(63代),字启源。卒。子嗣慎(64代),字用修,袭。卒。长子尹宗先卒。次子尹祚(65代),字永锡。万历年袭。尹祚为人博学好义,尹宗之子伯贞既长,遂以职让之。伯贞(66代),字叔节。万历二十七年(1599)袭。卒。子幼。弟伯廉,字叔清,三十四年(1606)袭。卒。子绍绪(67代),崇祯十四年(1641)袭。曾质粹,字好古,吉安永丰人,宗圣五十九代孙也。其先,都乡侯据避新莽之乱,徙家豫章,子孙散居抚、吉诸郡间。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诏加修筑。正德间,山东佥事钱f访得曾子之后一人于嘉祥山中,未几而没。嘉靖十二年(1533),以学士顾鼎臣言,诏求嫡嗣。于是江西抚按以质粹名闻,命回嘉祥,以衣巾奉祀。十八年(1539),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三十九年(1561)卒。子昊(60代),未袭卒。昊子继祖(61代),字绳之,主祀事。卒,子承业(62代),字洪福,万历五年(1577)袭。卒,子弘毅(63代),字泰东,崇祯元年(1628)袭。卒,子闻达(64代),字象舆,十四年(1641)袭。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在明朝时代,颜曾两家后裔名子与孔孟两家相同“辈字”的并不多。颜家只有第五十九代颜希仁、颜希惠,与孔孟两家的“希”字相同。并且还与孟家五十六代孟希文,同在景泰年间(1450――1457)生活,而与孔家五十六代孔希学生活在元末明初(1368),相差八九十年。曾家则是从第六十二代曾承业,六十三代曾弘毅,六十四代曾闻达与孔孟两家的第六十代辈字“承”,六十一代辈字“弘”(后改为宏),六十二代辈字“闻”相同。因为曾参与孟轲是祖孙辈,正好相差两代。而且曾家承、弘、闻三代人与孟家承、弘、闻三代人都生活在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所以如果说曾孟两家“是一家”“同字同辈分”,还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孔家承、弘、闻三代人生活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这年衍圣公孔闻韶卒)以前,而且孔丘与曾参是父子辈,曾家的六十四代的辈分应该与孔家的六十五代“贞”字辈相同。所以,说曾家与孔家“是一家”“同字同辈份”是没有道理的。通过上网查看《颜回家谱》和《曾参家谱》,可以看出从颜回到现在的第七十九代孙颜秉刚(1965年出生),虽然有的“辈”字(承、弘、希等)与孔孟家谱中的“辈字”相同,但是却没有按照孔家的“辈字”顺序来进行辈分排序。曾家的后裔到明朝时已分为武城(曾参故乡)龙江、内坑、平和等十二个支脉(小宗),其中有的支脉自明代开始一直使用孔家的辈分排序(从“宏闻贞尚衍”开始,三个支脉使用到“钦绍念显扬”共25个字,一个支脉使用到“永锡世绪昌”共45个字)。有的支脉没有使用。如曾国藩家族就没有使用。但是使用孔家“辈分排序”的也是“套用”而已。因为曾家使用的“辈字”,不但与孔家、孟家不能同“字”同辈份,而且在曾姓家族内部,不同支脉之间也有“字”同辈分不同的现象。如同是“昭宪庆繁祥”五个辈字,在武城曾氏四个支脉从中表示从73――77代。而在平和支脉中却表示淙71――75代,76代及以后又改为其他“辈字”进行辈分排序了。所以因曾家也使用了孔家的辈分排序,就说“孔孟曾三姓是一家”、“同谱同字同辈分”也是错误的。综上可见,尽管孟家、曾家都使用了孔家的辈分排序,并且也得到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认可,但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孔孟颜曾四大家族,共同使用皇帝赐封的30字通天家谱,四家亲如一家,同辈字同辈分还是根本不同的。最后,希望孔孟族人少听社会上的口头流传,多了解一下自己家族的正本家谱,搞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渊源。附:西江月 。明族谱。一首:姓孟六十余载,竟被迷惑多年;皇封家谱四族同,谬传把人欺骗。 家谱登载上网,尽可查根寻源;揭开历史真相明,族人拍手称赞。
作者的鸽舍:
发布时间: 12:14:58
&作者相关博文
<FONT COLOR="#14-9-13 20:00:34
<FONT COLOR="#13-4-19 8:41:28
<FONT COLOR="#12-10-23 1:49:55
<FONT COLOR="#11-1-31 13:08:46
? (13512次)
<FONT COLOR="#11-1-29 11:17:30
&博文相关评论
鸽业大全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博文
&最新人气文章
&推荐金羽博客
&推荐名人博客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深圳 电话:8、 传真:8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姓男凡字辈起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