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国叫张伟的有多少人个叫赖惠明的?

全国有多少个叫梁婉文的
全国有多少个叫梁婉文的
09-05-17 &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决赛佛山市获奖名单(初二)学校名称学生名单决赛成绩获奖等级辅导老师顺德顺德一中大良校区陈文杰一等奖李小梅南海狮山石门实验中学吴伟雄邓淑娴南海实验中学周瑞凯卢静仪禅城华英学校郑慧君李春南三水区三水区西南二中叶颖仪陆沛珠顺德一中初中部德胜校区苏子安杨振华唐旭明李晓仪0文斯平洲二中朱挺峻陈斐梁翠华曹月珍莫丽彤罗炜智黄岐石门实验学校黄子芸李自如谢颖瑶陈碧昆卢杰君南庄中学招洁文桂江一中陈天歌刘小燕王烨黄宽胡英尧高明沧江中学陈笑芬莫华芳陈俏妍邓碧莹张义健晟罗亮涛刘梓清第十中学徐银燕杨宁叶凯莹陈泳欣滕云霞陈美双凌媛孟浩庭吴艳红张帆廖纬彦李昕芮曾蕴菁138.5 三水区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梁婕王银玲李昭彦阮洁梅宋扬谢梦莹冯翠贞严思颖杜丽怡三水区西南六中麦倩明陈韵珊李育鑫梁海涛何健鸿区敏燕王宇轩邱天成宋喜儒唐颖妍黎子琪程海敏徐倩邓卓彬刘祖玲刘丽欣九江镇初级中学朱慧敏朱燕青北0中学刘济正周新宇第三中学初中夏敏张爱红辛振乾陈希叶婉明邓劭麟廖俊杰周岚杨倩何紫薇李仪蒋绿瑶陈焕钧杨文辉广东碧桂园学校霍绮琪薛玲玲容桂中学张俨王琳鳌云中学潘海俊崔紫茵梁舒文何均燃赖倩恩李洋饶晓蕾张淑梅青云中学吴楚君刘丽娜黄岐中学谭瑶瑶李淑瑜刘展祺郭韵莹郑主均朱红燕狮城中学罗灿龙胡钢铁杨昕张颖琳周芷盈陈飞潼郑昕桂江二中张艺周桂芳华光中学李韵怡丘伟红钟晓晖陈嘉慧刘勇平三水区乐平中学罗惠成何志峰陈伊彬韩绮岚吴泳怡陈施然黄炜青孙洁第十一中学李倩琦何蔓丽伍0轩谢晓斌江彦仪叶永达何炜欣育贤初中部阮颖贤陈洁林乐瑜罗国华王青竹林欣桦唐颖欣马诗园易成王卓0西樵镇西樵中学张碧心谭华珍罗桃添梁倩莹刘丽媛城区中学欧俊鹏郭华林智盈霍倩欣梁莹张丽莎利敏欣张影倩二等奖钟华汾江中学方洁婷吴欣澜石中学梁贝嘉李敏伦楚楚杏坛中学胡巧玲陈娟陈曦彤刘静文唐诗华张建彬钟佳珊徐艺曾紫恬苏洁泳高健玲杨昕0李晓君刘国庆梁嘉添谭嘉瑜黄影彤陈明君曾嵘蒋声雄何健荣方茵李敏钰周婉怡南庄三中罗彩甜梁静陈碧桃第十四中学吴敏健邵婉玲何韵璇均安中学何嘉熙杨华黄昭弘李红梅龙海怡罗杨敏罗平益莫智杰唐浩然麦婉莹招杏珊陈少媚容桂兴华中学罗觅理李玉莉跃华中学蔡思敏廖彩娇谭咏欣谢莉梁圣林梓婷欧钰汶马杏贞李彩茵陈乐诗里水中学邓玉娇李彦英佛山四中梁紫迎李志君第六中学黄国文胡亭邱志德王咏婕黄嘉荣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游玎怡刘花蓉乐从中学陈鸿敏王利玲龙江中学凌少颖曾静琴候晓慧唐秋莹严献阳林蔚梁慧妍陈志远蔡建明荣山中学伦家豪吴英吉利中学廖莲映高洁珍三水区南边中学陆美云李红珍江雨芸大沥大镇中学何嘉华刘德传陶晓红孙仲言陈静雯杨小虹刘小凤关佩玲谭慧芬谭韵棱严瑾陈敏仪李丽珊刘瑞琨崔佳尧小塘初级中学范智俐黄文玲梁裕祺陈筱露黄富华何婉红刘惠贤江艺泉陈星宇蓝嘉琪冼杏媚陈玮赵奇方少珠梁嘉华谭业昌王萍黄贤英梁蔼琳李丽卿范季冬张槎中学区志辉陈飞计曾伟健蓝燕颖李嘉良黄小珊黄琴范稼楹李君然苏晟章李绍锋叶雁影王荣军彭洁玲潘欣琪罗萍萍吴滨饶荣豪黄嫦智三水区龙坡中学陈萃麦艳梅杨嘉瑜大沥中学何嘉淋谢泳婷盐步中学郑巧诗胡翠英丹灶中学周嘉怡温克妮桃园中学徐婉明冯建清罗淑玲邓桂珊黎晓健莘村中学郑惠霞蓝芳菲卢韵婷杨光惠邓婉盈张轩瑞曾俊欣叶雪明周文彬曾慧仪南海执信中学王凯萱胡惠芳陈强朱灏黎红玉梁思敏黎妙湘吴蕴瑜陈敏琦唐胤晟李静斯关素玲黄颖瑜谢淑芬三水区健力宝中学周恋平邓玉仪李小仪黄凤环容桂文华中学吕雪琪杨丽萍金沙中学徐万兴林文富张敏青刘显均刘雅芬梁杏桃陈光浩黄洁颖胡垲俊石肯中学王捷陈碧霞黄嘉莹许文权周韵贤惠景中学谢潇丰华中学莫习圣谢真赵韫健黄桂婷罗凤桦林立奕钟剑郑楚君梁凯玲钱秀英李嘉敏潘丽兴陈婉虹谭静敏张婉香谭雅0张宝玉何少娴三水区大塘中学黄颖恒梁肖文伦教翁佑中学宋明0万念兰廖俊炜何小波李毅君刘伟良郑悦旗峰中学黄燕妮廖东兰郭璐陈杨慧西樵镇太平中学李子欣蔡秀平梁淑棠梁颖柔蔡艳雯邓凯华0晓艺周惠珊大良街道南江中学卓俊盛蒋泉之冼伟杰杨番张岸卿李欣桐梁晓玲麦施婷李团辉李伟伟冼妙贞林艾琳刘界清肖日红李庆华胡其兵苏雄基梁绮枫周远保杏联中学关嘉欣梁勇李月珠岑欣杭平洲三中郭敏怡陈锦瑶陈琪欣李晓华梁少珍黄兆松林瑞聪吴婉文黎英君谢燕华何志雯张琪欣罗潇雪许海中学吴紫岚张结玲陆思恩郑美玲何杰涛高雅文樵北中学陆旺坤李芬凤黄曦雯吴金宜林惠君古小香詹绮雯庄雪雯陆嘉昊谭永康陆翠葵吕达陆炽成沈洁萍三水区西南七中黄洁仪梁福霞黄敏李锦明大良实验中学赵丹妮易忠敏叶伽妍陈权锐叶雅红徐雯斐吕琪杜欣琳李志欣孙昊刘暖董杰萍张耀锋城北中学张锦文梁冬雁冯达安明燕雯李结芳麦满兴李结儿黄小红夏紫莹胡竞雯曾嘉欣霍立怡李学良谢学梅陈淑明罗颖燃麦韫华林久琪大良街道梁开中学刘泳利李盛龙陈村镇中学梁锦桦区秀珍洪晓君杏坛梁0琚中学钟培玲李结萍罗淑君欧阳结雯伦凯婷朱宋明高健清岑佩贤林敏华谢彩娟邓嘉贤陆韵张璐罗浩亮何岳霖和顺一中陈乐光程秀群官窑初级中学丁泳欣孙汉芬邵楚坚吴希桐潘海伦西樵镇大同中学冼启航朱其金苏惠如杨锦仪霍镜斌梁永晖黄应添梁淑颜潘敏红魏展深伦教中学梁丽婉林毅李静李美好盐步三中张嘉慧张庆扬赵婉君梁志明何美仪张敏彤余梓健麦焕尧三水区西南四中梁巧华莫务娟吴婉云沙0中学吴景松余小嵌林泳欣容桂实验学校杨芮童桂梅刘翠文叶素芳张晴祺郭伟铖胡伟淑罗村二中张利刚黄海玲官窑二中李南青周晓莉陈丽心彭洁雯盛丰苏惠芬梁凯光陈玉婷张智莉潘祥中学胡丽琴尹春艳李丽萍欧阳晓萍麦健桃李哲祺黄华杰儒林中学梁艳芬戴美丽和顺二中何梓韵黄敏怡严卓君孔捷莹李倩仪张百颜黎靖雯张嘉敏何妹余卉琪仇倩婷邓玉妹黄嘉慧何文莉洗惠明陈子奇何嘉敏龙根基肖莹莹李秀文谢慧玲张敏婷杜永平梁绮琴欧阳欣铃贾亦奇郑舒予谭敏瑶刘韵诗麦容娇高颖怡张会英平洲四中黄卓慧刘人瑞何绮清林秋琼梁玉姬彭艺胡晓婷黄清辉罗钰桦黎嘉怡何俭仪罗经杰周水英梁桂媚三水区白坭中学陈燕红曾建明伍惠玲杨康苏洁红容桂红旗中学张燕琴张爱群潘燕雯吴秋兰叠0中学黄泳沛邓司范盛林卢丽敏梁玉钻李嘉雯吴楚欣严静唐瑞红林海扬蒋嘉慧黎少霞张永彬高敏坚陈雪梅杨健婷曾惠兴李翠倩黎嘉新贺燕曾维学碧江中学林嘉玲梁才浩李曼莉曹雪芳人和中学严少江李丽丽黄美欣平洲一中梁思桦朱碧芬黄梅英区颖梅黄文文钟璐瑶刘洛基莫海鹰邱嘉丽李文俏三中初中黄莹布雪梅三水区六和中学伍翠仪刘若情陈银诗朱英杰梁翠妍张品莹彭惠玲梁韵莹江紫芬邝俊杰温凯锋招丽欣陆惠玲邓舒卉潘海燕林谋武大良街道罗定邦中学区琼文谢卫华梁楚君何群仪郑燕萍郑剑君马洁婷何楚怡肖祥胜郭婉华王小莉梁燕盈邱文霞简惠莹陈舜翘何毅莹罗冰玲郭晓燕李敏华傅雅诗李孔成陈婉菁冯嘉文简梅妍何伊娜林静文龙山中学梁海豪刘希君肖丽桦郭淑仪胡秀娟陈恩健黄岐二中邓鹏程黄宇华韦樵红冯俭权林山刘灏苑罗钰珊李嘉宾陈海伦王粤雪罗绮思沈玉华伦教周君令中学林楚莹邓焕儿碧桂花城学校区烨迎黄秋红严君妍梁艳霞杜静仪赖伟仁陈嘉欣叶嘉添何敏莹李嘉欣徐素文王立坤罗村一中江丽仪刘杰罗婉莹李丽琴招玉婷宋芳梅李艳芬黄月娴梁艳丽廖文琳叶芷媚三水区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魏素萍张佳望锦屏中学李映碧詹宗贤吴文秀雷志坚李淑媚陈清扬梁婉文李淑婷何梓健周玉华黄毓婷杨晓蕾易玉玲黎绮琳赖哲行刘淑华李绮婷梁韵芳罗丽娟陈琛张翠平黄锦玲江淑艺梁英健余婉萍贤利陈绮熳叶红梅潘俊杰梁瑞贞胡帼勉吴泳容梁展云戚志毅富安中学潘敏仪丘巧玲欧阳佩雯林焕新孔俭华梁嘉琪关结霞吴惠娟潘焕霞梁芷欣李黎星李宝莹吴海彬朱婷婷洪燕萍何惠珊蔡舒晴吴明榜汤文燕刘媛华郑树锋张雨辉大沥二中钟展鸿关蝶颜张锦仪郭静华吕乐诗梁欣怡曹蔓蕾李丽欢潘天宇蒙燕萍严舒婷骆雅仪黄健文马丽雅新球中学陈丽欣冯彬何芷颖陈巧莹林晓艺邓颖华利艳玲杨绮琳林颖诗黄燕晶陈丽静陈婷斐李婉怡梁晓茹麦可欣潘颖琪廖惠婉连颖仪刘楹珊伍叶湾欧阳彩玉黄嘉文何鸿基邝颖影陈哲航许力为赵怀全黎汉胜梁0灵霍汝棋李颖怡郑嘉权罗宝婷胡燕芬何文婷严惠连杨泳珊陈穗杰唐如琛邓嘉美龚惠敏刘允红赵茵茵陆颖培严智欣陆秀云林浩诚林淑敏刘莎梁倩梅梁云生大墩中学何沅雯何卓婷赖书琪梁小英谢嘉杰黄咏桦朱晟徽梁易文黄静莹朱红利邓文武陈咏嫦欧梓君卢敏仪冯伟杰邓雅靖曾竹芳郭宏津黄琛瑜周颖枝杨美琪卢翠萍邹俊威麦智莹黄敏芳罗启文何燕珊吴秀婷老绮华梁家欢计晓丽蒋静邓文君易沙白董健恩李俊杰黄雅诗张蕾邵锦辉刘雯雯朱海琦万楚林罗兰梁宇斌赖铁梅刘倩楠侯丽妍合水中学廖丽容郑润凤邓敏仪李沅华张云谢泳锋邓伟明李健娥黄颖欣张海瑶陈楚三等奖陈苑莹周燕球陈健欣区淑雅星槎中学伍富强谢爱芳大圃中学叶绮雯郑雪金宁嘉欣何锦柳谭伟仪邓洁嫦邓上韵彭东友何川张敏华招倩莹谢清娴李欣怡谭惠珠康紫君阮思敏容桂四基中学钟兴杰盛冰雁梁金成黄奕慧潘施荣李观苹程新强黎芷君潘绮淇吴伊丽冯敏怡陈敏玲陆嘉欣吴静邵婉雁刘兰芝孙溢威梁雯敏富湾中学梁颖丹洗凤燕何结莹刘晓莹吴绮文潘姣兰陈美玉谢晓婷谭凤君何培珊张倩茵杜碧欣黄晓惠张月航吴秋珊孔淑欣叶咏仪大良街道凤城中学陈培英王义平黄广文温娜曾碧梅陈欣琳罗绮雯叶雅茵杨淑云徐佩姗何彩甄朱昌艺伍静仪黄捷栋王鸿念邹慧梁惠棋何翠欣袁慧清蔡丽仪林丽梅卢丽君罗淑影余英河伦教汇贤中学区泳欣殴朝阳陈惠南纪念中学梁添生江继瑞卢敏华梁红燕岑湛能何华锋丁泽兴荷城中学麦嘉良黄汉琳黎淑雯吴艺允区惠媚三水区河口中学李瑞虹何彩何尧雯欧嘉敏何燕芬陈美珍里海中学谭惠敏黎剑锋梁芷华崔燕青麦皓菖左玉婷谢丽雯梁文钊郑宏健张浩林罗健强陈显发欧阳红陈晓翠张素芳叶颖宇郭佩诗梁瑞琼叶惠玲周毅云蔡文祺罗思敏李少珍谢绮君麦结玲刘春榕伍楚红大成中学甘碧欢蔡巧云伍蒋惠芳中学伍倩敏李莉建安中学赵嘉伟欧阳小颖黄静潘淑文陈月瑶霍嘉雯范维苏晓欢三水区金本中学陆婉弟何宝珊龚纯紫谢荣才周凯棋周亚文韩颖妹罗沛妍陈翠雄何锦霞容桂容里中学林秋格魏振华廖子杰区艺莹梁域莹孙恺欣梅慧婵蔡佩玲梅卓洪王洁冰张晓之梁滨友杨梅中学刘思敏胡小燕杜杰初李泳欣桂凤中学李学敏陈育堂刘健筠欧水珍陈婷玲潘莹珊陈业叶敏仪严素香罗艳珊叶科易文谊姚圣坚罗文喜何碧珊何巧明蔡晓文邓倩华潭梓君何艾珊何智敏欧阳佩珊李嘉乐许荣坡杨俭霞冯子倩谭碧宜钟慧馨区少媚曾卫忠程志恒余荣琼邓艺芬黄健黎镇祥卢翠红何景祺胡玉萍罗超刘婉莹黄艳映刘醒珍梁季彝纪念中学李国礼陆永达区能开杨杏华邓华福黄统刘映红李倩青黎红线周泳仪罗雯倩陈佩红蒙庚全肖岚程雪颖叶素娴李敏英六峰中学胡结雯蓝有勇王红蕾许雁林萧结蓝陈淑欣黄展程钟丽红官凤娟黄婉雯彭文俊梁展豪欧绮婷梁翠欣潘贺銮谢敏静杜培德刘子健周绮敏罗婉珍何凯文李俊华陆婉仪刘婉冰周维杰黄倩盈谢春莹黎结程郑海泉陈雁芬东翔学校冼俊杰袁华娟何绮婷何玉情杨赞明冼淑晶谭斯茹杨永康高柳儿黄文静韦力奋欧阳红娟谢家燕陈劲美邓志红辜文娟徐沛婷黄哲陈淑仪林芊罗嘉颖麦润君欧阳锦贤甘碧莹黄晓敏陈凤玲方嘉仪曾明莹王文俊叶舒婷欧梓辉刘绮文卢楚欣黄敏青李文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8月19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 (第8期)上
历史课程团队(Z0108) 发表于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8期[上]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执行主编:任鹏杰 王 雄
■编  委:
朱汉国 赵亚夫 任鹏杰 王 雄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夏辉辉 陈亚东 卢 阳 
王& 芳 秦立富 束鹏芳 张振鸿 龚育佳
徐赐成 虞文林 李& 清 刘& 俊 刘向荣
沈素英 李& 杰 朱正标 沈为慧 吕准能 
■本期责编:任鹏杰 王 雄 束鹏芳& 黄牧航
◆ 编者寄语
千里之外,网络可曾联结梦想?/陈亚东
◆ 群星璀璨
学员之星/沈镜民、邓之贤
团队之星/静静绽放的四朵金花:
夏辉辉、王芳、沈素英、龚育佳
◆ 百家争鸣
主题: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指导中的问题生成、解决与探究/赵亚夫 张茂聪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王芳 卢阳
有关《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王雄
浅谈如何依据学生的问题困惑和情感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张汉林 薛纪国
从两个案例看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利用/陈亚东
◆ 作业赏析
【编者按】 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华字典》/黄牧航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杨淇等9篇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罗惠明等3篇
◆ 热点聚焦
在线研讨文字整理/虞文林 王 芳 束鹏芳
热点一: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以自主、合作、体验、探究
为主要特征的学习?
热点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指导、评价?
热点三: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学生资源?
◆ 研修感言
简单也是一种美丽/张振鸿
&诗、路、花、雨&送远修/邓之贤
◆ 互动空间
有效互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石鹏莉 刘向荣
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及突破办法
/吴海涛 刘俊/推荐:刘向荣
◆简报选萃
新疆阿勒泰地区历史班 第四期简报
◆ 研修花絮
容易还是不容易/秦立富
◆ 编者寄语○○○
千里之外,网络可曾联结梦想?
六年前,我曾在学校实验过一次网络研究性学习。当时我的思考是要开发网络上的教师资源,邀请了些网上结识的老师一同上这节课,他们将对我的学生进行指导。
事先,我做了很多的准备:领导同意,网上老师配合,学生接受并感兴趣,网络场地保证。这些条件充分后,我又开始培训班内的先头部队,让他们能够起到尖刀的作用。这样,开课的前一天,我认为万事具备,发了公告贴后准备第二天大干一场。
结果却是,当我带领学生,与众多抱着好奇心坐在电脑前听课的老师们共同进入网络场地时,网络出现了拥堵,还没等我和我邀请的同伴施展拳脚,这节课的时间就到了。
那节课我现在都无法忘记,我无法忘记学生在低声悄语后逐渐的喧哗,无法忘记电脑屏幕那长时间的停滞页面,无法忘记听课领导半途的起身离席&&
半年之后,我带着这次失败的案例参与了一次全国的教育研讨会,见到了那些当日在网络的另一面等待与我共同授课的老师。我们在会议期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网络能否联结梦想?那个时候,网络改变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观点似乎还带有太多乌托邦的色彩。
六年之后,参与远程培训,类似的变故再次发生。但我的看法却并不悲观。从几十个学生都无法应付,到出现这么大的情况仍能有所维持,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学习方面释放的能量越来越惊人。它,正在迅速而又根本的改造我们的世界。今天的失败包含着明天的进步因子,网络的线性增长趋势是难以逆转的。
就网络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对学习效益的增进这个层面来说,或许教师的感受比学生来得更直接。时下真正的网络学习型社会是诞生在教师这个群体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借助网络,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中国历史课程网上的博客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研究人员、期刊杂志、大学在读生甚至包括一些历史爱好者的身影。这里是一个真正的信息交流中心。网络,或许我们已经不适合说它是联结梦想了,因为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个的实在的问题。但是,当天南地北的老师相聚在一起,当远程研修实现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的相互沟通时,那种给我们持久的震撼谁又能不感怀不已呢?网络,真正互动的是人们的心灵。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网络又是什么呢?或许加拿大学者范梅南先生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有帮助:
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技术,以计算机、录象机,以及其他的通讯革新的形式,同样也急剧地改变着现代生活方式。过去,孩子在达到更复杂的阅读水平之前,在有机会阅读更成熟的文字作品之前,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而言都是秘密,现在却成了儿童生活中的主导话题。这使得一些教育家暗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边界已逐渐模糊,而童年时代,作为人生发展的阶段,也在逐渐消失。&&现代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的社会中。(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的时候,请先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否则,&为了学生的发展&将只是空中楼阁。然而,迄今为止相当多的关于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怀疑论述背后都有一个潜在或显在的意识:这些同考试有什么关系?
那么,请我们再看看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的一段论述: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网络文明&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网络文明&的特点就是在虚拟时空中营造出一个&虚拟世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这个世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在学校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中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世界无疑是一个精神流亡的圣地、一个情感宣泄的寓所。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个世界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既然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那么我们教育的触角又如何伸向这个世界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俞吾金:《青少年教育中的&三个世界&》,载《文汇报》日第一版)
这段话写于多年前,但上面所说的问题,现在可能还没有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走入我们的视野。其实,网络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启动。网络教学,要克服的艰难险阻还很多。网络教学,任重道远。换句话说,网络已经走进了&有效教学&,但还没有真正走入&有效学习&。
不仅如此,当我们从网络关注到学生的生存现状时,我们又不经意的会发觉历史教育在这一代青少年身上将会遇到的障碍:
过去的一切,或者说那个将一个人的当代经验与前代人经验承传相连的社会机制,如今已经完全毁灭不存。这种与过去割裂断绝的现象,可说是20世纪末期最大也最怪异的特色之一。许许多多身处世纪末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成长背景,似乎是一种永远的现在,与这个时代的众人的共同过去,缺乏任何有机的联系。(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正是因此,我们才强调要从侧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转为侧重研究学生如何学,我们才强调课堂应多些对话,因为对话基于、作用于理解,使课堂更加开放,我们才强调要进行探究学习,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我们才强调口述史要作用于代际之间的交流,我们才强调要让学生亲近历史,回归历史的过程&&
亲爱的老师,千里之外,我们是否在用网络联结梦想,为改造我们的历史教学,为我们学生的真正成长?我们期待与您持久的心灵互动。
◆ 群星璀璨○○○
学员之星&&沈镜民
(乌鲁木齐2班,照片暂缺)
班级推荐:我班年龄最大的老师!我班唯一的一位特级教师!我班最认真学习的老师之一!61中的沈老师在我班占有很多之最,家离集中学习的地方也是最远之一,但从没因此迟到过。坐在第一排认真做笔记,回到家里上网时有问题就打电话问其他老师,每天认真做作业写评论,那几天网络有问题,他一样忙碌到深夜------有老师问他:您是特级老师还学呀?!沈老师说:面对新课程,我们都是学生!
学员之星&&邓之贤
(海南历史1班,照片暂缺)
龚育佳推荐: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精湛、文学素养深厚的邓老师是海南历史1班的一名&活跃分子&,对班级的各项事务都尽心尽责地去完成,并协助班主任将海南历史1班的研修工作管理得井然有序,还常常给课程团队的成员寄以感谢与支持的慰问,理应成为今日的学员之星,获得大家的肯定。
团队之星&&静静绽放的四朵金花
夏辉辉、王芳&&&沈素英、龚育佳
当选理由:静静绽放的四朵金花,用女性的温柔和细心给我们的研修增添了亮丽的色彩。(秦立富)
◆ 百家争鸣○○○
卢& 阳  王& 芳&
(栏目信箱:)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问题缘起: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要基于对话、合作、统整、欣赏的价值建立新的课程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它提示我们从操作的层面理解学科新理念,追寻新的学科认识;既超越传统的知识点视角,也超越传统的知识结构视野,把学科中蕴藏的智慧与力量还给学生。
学习指导中的
问题生成、解决与探究
赵亚夫 张茂聪
学习指导就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生成的价值往往大于解决问题,常言道:&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教师的层面来看,能够生成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许多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真正属于教师设计而生成的问题,必然符合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有效的学习指导的根本依据。试比较:
(1)只强调低层次或收敛型问题;(2)只在课程结束复习时进行提问;(3)允许学生七嘴八舌,问完问题之后无停顿;(4)依赖于自愿回答;(5)忽略或者不纠正不正确、不完整的答案;(6)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发性问题;(7)问题很长,或者同时问多个问题;(8)将问题作为惩罚工具;(9)设计问题时只考虑要点;(10)问问题或学生回答时,表现漠然。显然,这样的提问很难奏效。我们可以视为无效提问。再往下看。
(1)问题的不同水平、类型与教学目标相匹配;(2)在教学过程中,问许多有启发的问题;(3)问问题时有停顿,然后叫学生起来回答;(4)保证所有学生有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5)答案不精确或不完整时,继续深入追问;(6)将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写入教案中;(7)使问题清晰、简短、切中要害;(8)用问题导引学生专注于教学参与;(9)以问题式书写教学目标和总结;(10)使非语言行为与所问问题一致。
无疑,有了这样的问题准备,学生生成问题的机会就会大的多,问题既能够反映学习过程的质量,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生成问题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再加工,而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把它分解一下,生成问题&&具有某种自发性的行为,是由兴趣激发的问题意识,以及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衍生的解决问题的冲动。解决问题&&具有相对理性的行为,它基于生成问题确定需要研究的方面,从&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和&为什么我要探讨它&出发,接近探究的价值。当然,在其中他们会提出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这时,教师的作用便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他们一同筛选,筛选出最适合用来探究的问题,确定假设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学生发现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课堂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施加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设计,其中既有外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又要有刻意的训练,如方法的引导、习惯的培养等。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教师最为有效的引导过程。比如,充分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发问条件。(1)在疑问状态下。即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产生困惑和不解,这是学生最容易提问题的时候。(2)在争议状态下。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或观点产生不同的理解时,容易提出挑战性问题。(3)在质疑状态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反思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还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不是问题,而是学习的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有时课堂上生成的并不是问题,而是学生的认识或体验,这也可以作为学生发现的&问题&来看待,并且这种&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个性和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问题&资源。
探究包含在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还是以合作为主体的小组探究,都涉及对探究结果的交流过程。未经交流的探究结果,只能是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的主观判断,而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体现这一结果的价值及其他同学的认可程度。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展示、讨论、评价、反思等,在本质上是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所谓知识建构,既是探究理念,又是探究模式。所谓自主建构,一方面强调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所以,没有探究而且是有质量的、自主的探究活动,我们就无从建构什么。
清华大学的张建伟教授认为:&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因此,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得以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这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儿童的经验世界当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学设计者预先确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联系。问题解决为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是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当然不同模式的具体特征可能各异,比如学生的独立探索占何种程度,要探索的问题的复杂性、真实性程度如何,外部支持引导的程度如何。&
所以,&问题生成&、&自主探究&和&主体建构&可以形成一个学习指导链条,起码从道理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应该借此有所发展。本文只是指出个路径,望同仁们有所建树。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王 芳&& 卢 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教师认为:上课只要将问题都讲明白了,让学生没有疑问了,就是节好课。可这种让学生没有疑问的&好课&,却往往导致学生要么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要么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长久以往学生学习逐渐地变成一种接受式、被动式的,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逐渐地被消磨。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责任是主要的。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所设计的问题仅是围绕教学内容,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存在的,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没有为学生产生新问题提供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认识到应该去重视学生随时产生的问题,但由于担心自身的知识经验无法迅速解决问题,以致干扰或影响自身预设的教学进程,因此就有意识地减少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机会。归根到底,这都反映了教师的学生观和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是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或是试图用高水平的&教&代替学生思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终极的价值取向,忽视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重要价值;或是以压制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新的疑惑来掩盖自身学科素养和知识能力的不足。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教学始于问题,也终于问题。始于问题是指以教师预设为主。教师预设的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去激发学生有新的发现,去发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设计。它必须基于这样一些基础:首先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研究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对教材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如实地把握和再现,更重要地是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并在建构过程中设计问题。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还有学习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所在。精心的预设,不是使学生在经过内化学习体验得出一系列结论后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而是期待经过这种预设能产生出高水平的精彩的个性化问题。这种个性化的问题不是那种低水平的,或者是不可预知的。问题意识应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应以完成教学设计为归宿,而是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把心思仅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还应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变更。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重视知识内容的生长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历史教师的责任是创造出促使学生思维优化的外部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内容和历史学习本身,使学生在建立独立观念的同时,感受到自己主体的力量,产生认知上的飞跃。
终于问题,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解决预设问题、体验学习过程,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要形成独立的成熟的自主人格。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这是拥有自主人格的第一步。要克服对教师权威的迷信和依赖,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老师所给的不是学习的全部,老师所说的不全是正确的。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内发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评判,当学生对一种深信不疑的情况提出质疑,甚至相反意见的时候,他们便踏上了主动学习、批判思考的路程。当然,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学生在成长中容易标新立异,会在所谓&质疑&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盲目性和非理性的思考。这是学生知识、思想和经验不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恰恰是形成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的稚嫩开始。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这种宝贵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和鉴别。
问题意识是创造的开始。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想以此为精神来引领我们的教学,这便是我们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始。
有关《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第七期简报中对《宋明理学》一课进行了讨论,不少老师的文章理解深刻,方法独到,给大家的启发很多。不过,有一些评论的角度值得商榷。毕竟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难度较深的内容,真要透彻地理解其精神内涵,需要读很多相关书,包括了解儒、释、道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同时还需要参与相关讨论,并参悟很多深奥的理念。这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难做到,笔者本人也未能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宋明理学的内容进行阐释或评价的时候需要万分的小心,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者道听途说而妄下结论。
举例来说,张载与程颢、程颐均是理学代表人物。过去,有些哲学家把张载化为唯物主义,二程化为唯心主义,似乎他们是两个阵营中相互斗争的对手。其实,张载是二程兄弟的表叔,又是学友。他们的思想有不同之处,但绝不可用唯物、唯心主义的帽子去乱扣。实际上,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界或思想史的专家们基本摒弃了唯物、唯心的机械二分法。更加深入地从社会背景、学术脉络、知识信仰等方面进行评述。
葛兆光说:&自从韩愈、李翱以后,一直到宋代的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在思路上超越道德与秩序,追寻道德与秩序的源头,他们重新诠释与讨论儒家一贯薄弱的&性与天道&问题,转手引入很多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资源,给道德与秩序重建了合理性的基础,收复了这一片曾竞选罗的思想天地。在这一思想史的重要时代,宋儒逐渐重新确立起来关于&道&、&理&与&心&、&性&的一整套观念系统,这套观念系统的核心,是将过去合理性的终极依据,从&天&转向&人&,把人的&本性&作为不正自明的&善&的本原,与不言而喻的&天&的依据,确立一个贯通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绝对真理,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呈现这种本性,开发趋近这种绝对真理的自觉意识。&这好比今天社会在市场趋利的思想冲击下,道德日渐下滑,有人便从天理与人性的角度呼吁重建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才是宋儒思想发展的主流,何来后人框定的唯物与唯心?&在宋儒看来,确认每一个人的本性,鼓励每一个的向善之心,使这种心性得到天理的支持与肯定,使社会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相互认同,这才是社会秩序得以重新建立的前提;&&&格物穷理&规定了获取知识与思想的途径,&穷理尽性&确定了内在超越的思想趋向,&&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1]
又如,宋明理学的很多大家都有名言逸事流传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耐人寻味。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程颐曾说:&力学好古,安贫守节。&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有&古人之学,固以致知格物为先&唯物、唯心二分法过于简单,如果用唯心概括理学进而否定其价值,便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方法。
教师们可以先阅读一些浅显的文章,了解其学术发展的脉络。如王心竹《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 汪传发《20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都可参见中国儒学网[2]。在了解学术研究的情况和看法后,再读一些后世学者阐释性的专著,如冯友兰的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国哲学简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还可以参考谢谦的《国学词典》、余英时的《中国思想传统及期限变迁》、陈钟凡的《两宋思想书评》等。最后,如果有精力再去读一些原著。如二程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伊川先生文集》,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这样,备课中史学学理部分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至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生的生活或理学发展中的趣闻开始。高中学生对争鸣比较感兴趣,教学就可以从著名的&鹅湖之会&开始。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程门立雪&开始,前者注重的是程朱理学日渐成熟的学理分离,后者注重的是理学的道德力量,都可以切入主题。
[1]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306-307页。
[2]中国儒学网-宋明理学专题:,还可参考中国国学网:
浅谈如何依据学生的
问题困惑和情感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张汉林& 薛纪国
新课程开创性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并明确提出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学生的问题困惑、情感需求、已有经验、学习方法、学习感受,都属于课程资源这个范畴。限于篇幅,下面笔者结合一个发生在自己课堂中的教学实例,围绕如何依据学生的问题困惑和情感需求开发课程资源这个话题,和老师们作个交流。
在历史作业中,有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故事,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故事的梗概是:传说鲁班收了一个徒弟,名叫泰山。泰山因为不遵师训,被开除了。后来,鲁班到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卖竹器家具。每一件家具的样式都是鲁班没有见过的。鲁班心想:制造这些竹器的人,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能工巧匠。鲁班很想见到这个人。经卖竹器的人指引,鲁班见到了那个工匠。原来他就是泰山。鲁班想起往事,感到内疚,他向泰山致歉说:&老朽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笔者统计了一下:全班有14个同学完成了作业。其中,有12个同学对鲁班的做法表示了不满,认为鲁班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应该看到每一个人的潜力,&不应该因一时的好坏而下结论&。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被人家小看了,不要灰心,努力就会成功。一个叫何光中的学生认为,作为鲁班,不应该小看别人;作为泰山,如果被人误解,同样也要努力。
怎么分析这个案例呢?首先,14个学生中有12个人不满鲁班的做法,表明学生渴望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反对教师像鲁班一样主观武断地给学生下结论。其次,14个学生中有13个人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说明他们的思维比较片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再次,全班同学只有14个人完成作业,表明大部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认识到做作业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概括来讲,这个案例反映出,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是: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平等对待。制约学生发展的问题有:思维方法比较片面;做作业积极性不高。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特地组织了一次作业反馈交流,采取了以下对策:
关于学生情感需求的问题,笔者认识到,对于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理解和帮助。但是,笔者也认识到,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误解的情况。学生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家长、老师和同学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抱什么态度呢?我抛出这个话题,与全班同学展开了研讨,并补充了《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格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大部分同学思维片面的问题,请何光中同学在班里进行交流,说说他为什么能够分别站在鲁班和泰山的角度思考问题,目的是引导其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思考如何思考&。
关于大部分同学没有做作业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何光中同学的深刻认识,也不是取决于14位完成作业的同学的收获,更要取决于其它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的认识。之所以面向全班组织这次作业后的反馈,目的就在于弥补他们由于没有写作业而造成的缺憾,引起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此次交流活动气氛热烈,显然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由上可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施开放教学,为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困惑和情感需求创造条件;面对学生的问题困惑和情感需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将其开发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因为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这就为学生的重新建构奠定基础。一言以蔽之,学生的世界色彩斑斓,为人师者应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从两个案例看影视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当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视觉文化&的来临,影视传媒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影视史学&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音像制品的广泛流行、网络带宽扩容后带来的音视频文件的大量传播、教育信息化带给各地区软硬件教学设施的改善,这些都使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的影视教学越来越常态化。影视教学正逐步脱离孕育包容它的电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新分支。
历史的独特性就在于&过去不再来&。所以,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接近甚至神入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教师需要精心解决的一个难题。影视教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它能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使学生很容易的感触到历史。实践表明,学生对影视教学是热烈欢迎的。
影视资源介入教学,还引发了师生角色的变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必须通过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形象,变成了引导者,这是符合现代教育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和要求的。
我们认为,影视教学的实施中,软件技术和获取资源的广度固然也很重要,但挖掘影视资源的教学价值,分析资源的教学属性,把握资源的运用原则更为迫切。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全面展开,仅对实践中两个值得商榷的案例做一个性分析,希望方家指正。
由于影视资源在直观性、生动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又非常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倾向就是&为放电影而放电影&。比如某老师在讲《甲午战争》时给学生大段播放电影《甲午风云》,讲抗日战争时给学生又放了几集电视剧《亮剑》。其实这种问题认识起来很容易,一堂课45分钟,放一部电影根本不够。这里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电影产生百余年了,它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很好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没有打通,硬件设置跟不上。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的把影视资源熟练运用到课堂上了,到现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不能说整堂课放电影的这种方式应该被完全淘汰,但它显然不是我们更主要的追求。
在实践中,还有如下的一些问题存在:
一、片段与教学主题脱节
案例一: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时某老师裁减并使用了电影《我的1919》的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顾维钧和日本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的对峙,时长7分钟;第二个片段是巴黎和会的最后关头,顾维钧毅然抗争,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时长5分钟。
案例分析:这堂课值得肯定的是老师认真去选择了与课堂相关的素材,并进了剪裁取舍,两个片段的使用在课堂上也起到了一定渲染气氛的效果。一些学生在课后反映这堂课的电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我们却不认为这节课电影的使用是成功的。一节课材料的使用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主线特别是教学重点来进行组织。那么,在这节课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展现巴黎和会上一位中国代表的斗争,是否妥帖就是很显见的了。
我们更应注意和分析的是,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运用材料?我们认为,造成老师在课堂上这种使用的背离教学目标、教学主线和教学重点的原因有三:一是对教学设计的不重视,由此造成的是一种教学上的随意性。二是教师认为像五四运动的背景、结论这样的内容书上都有,带着学生划划书不就可以了吗?过程是最能出彩的地方,所以找来了有关这个时间段的一部影片。这是对教学内容处理上的一种偏失,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教科书叙述表达自身的问题。三是被这部电影本身吸引,觉得有些内容是应该有&义务&告诉给学生的,让学生知道更精彩的历史。这种教学设想可以理解,不能完全否定。
我们认为,这节课的影视资源使用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还是以纪录片为好。如果想要生动地反映其中的过程,电影《开天辟地》中有一个北大学生在礼堂集会的片段,可以选用。
至于那两段视频,可以作为拓展内容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观看,或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这种素材积累多了,可以开发出校本课程,这是它的一个适合的应用发展方向。
二、片段使用效益停留表层
案例二:某老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引用了日本NHK电视台的《映像的世纪》一个片段。纪录片中有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之后的惨烈情况,片中有如下一段解说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约为六千五百万人,其中的四千万是手无寸铁的市民。屠杀无抵抗的市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抹消的伤痕。
这段视频的播放起到了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后果:一些学生询问教师这部纪录片中有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纷纷表示自己的愤怒:日本人只知道说自己遭受了多少苦难,他们怎么不想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亦有一些学生表示,日本得到这种结果是活该。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了简要的交流后没做表态,就转入下一个环节: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案例分析:这个片段的使用非常值得探讨。我们认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丧失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教育的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事件,从价值评判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确实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对于尽快结束战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后果。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一亿玉碎&的口号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是导致该事件出现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出于同苏联争夺战后远东地区的控制权,利用这一时机进行武器实验又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里需要思考的是:是不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所有&反&法西斯的行为都值得完全肯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广岛和平纪念碑(原子弹爆炸圆顶屋)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经对此做出了回答。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在这一环节,不仅应播放纪录片片段,还应出示相应的材料,触发学生多角度、完整的思考问题,这样纪录片的使用效益才能充分。
我们再看看学生,他们的目光,聚集在日本对被原子弹轰炸后的反应上,认为日本这是咎由自取,日本人应该做的是反求诸己。这种思维的背后是日本人没有资格对他们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伸冤叫屈&。这种思维,并非完全错。因为战后日本的加害者意识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日本对战争的反思有其欠缺的一面。但由此上升到否定它也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这样的地步就值得深思了。在这种价值引导上,教师不应当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教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资源。&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历史观的差异,即使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国家的历史纪录和评价都可能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因此,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合理吸收、辨证扬弃,这也是当代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意。
◆ 作业赏析○○○
黄牧航& 束鹏芳
(栏目信箱:)
【编者按】
& 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华字典》
若干年前看过两篇短文,作者和出处记不清了,但都与《新华字典》有关。第一篇文章讲的是文革期间的故事,西方一个文化交流团访华,赠送我们装帧精美的、多卷本的《百科全书》,我们无以为报,只能回赠手掌大的《新华字典》。第二篇也是讲文革的故事,一位乡村中学教师,他被全村的人奉若神明,原因是他拥有一本当时城镇的书店也无法买到的《新华字典》。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在文革期间,对于一般的读书人而言,《新华字典》就是最好的资源;同时,在一个资源匮乏的时代,谁拥有了最好的资源,谁就高人一等。
对于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听起来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却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优质的资源永远是匮乏的。我们身处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出版商疯狂地编书、印书,《新华字典》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越来越多的人发愁的不是买不到书、买不起书,而是没有时间去看书。但是,在这些铺天盖地的出版物中,能够与文革期间的《新华字典》媲美的又有多少呢?能够让我们苦苦寻找、值得放置枕边的优质书刊又有多少呢?与此同时,出版商为图书囤积发愁,而山区的孩子为看不到书发愁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我的一位学生就加入了一个国际的义工组织,其任务就是四处收集图书捐赠给山区。
讲这些故事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在我们今天的教学资源建设上,依然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太少,二是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方法很多,但有一条是共通的,那就是每位教师,无论你身居发达城市还是偏远山村,都应该牢牢树立起教育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意识,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优质资源。有了这种意识和行动,哪怕你身处天涯海角,你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优质历史课程资源的富翁;缺乏这种意识和行动,哪怕你混迹于国际大都会,你都只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可怜虫。
沾有一点收藏癖,可能是大多数优秀历史教师的共同特点,这也可能是由我们这个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我所认识的优秀历史教师中,他们无不努力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源库。他们的事迹至今仍然感动着我&&
80年代初,一位历史教师四处寻找有《马赛曲》的录音磁带,他想在他的课堂上播放,因为他觉得学生不应该只记住&马赛曲&这三个字而没有听过《马赛曲》。
80年代中,许多教师都不知道电化教学为何物,一位历史教师却拿着《中国电视报》在定时录象,收集非常可怜的一些历史影片。当进入三四月的梅雨天气时,他又不得不把一盒盒录象带用塑料袋包裹起来,以防发霉。
90年代初,一位历史教师兴冲冲地告诉我,一家印刷厂要处理掉大量铅字,最好去捡一些,让我们的学生知道铅字是怎样的。我当时是一笑了之。没想到,不到几年的时间,方正排版进入了全国99%的印刷厂,大量的铅字重归熔炉,许多新入行的工人都搞不清楚铅字为何物了,而我,由于错过这个机会,至今也没有拥有一粒铅字。
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什么东西都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我们的《新华字典》在哪里?不要再指望用金钱就能买到,它就在每位教师平时的用心积累中&&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问题
1.历史遗迹、遗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乌鲁木齐历史2班& 杨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对整个大历史事件的把握,学生比较难以引起共鸣。新疆作为有着丰富人文历史资源的大省,学生对身边的历史,对家乡的历史了解却不是很多。接触高一的学生时,发现他们知道楼兰、知道新疆有干尸,但是具体的历史知识,却没人能说得上来。对此,在高一的时候,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内容,介绍新疆考古发现。
首先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选择了一个记录片《新丝绸之路&&小河卷》,这是《新丝绸之路》系列的第一片,再现了新疆考古队员在2003年、2004年进入新疆罗布泊发掘小河墓地的情景,介绍了小河墓地的相关的历史背景。小河墓地的发掘是新疆近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选择这样一个在新疆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期待。记录片的播放的确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为新疆出土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有很强的自豪感。借着这部记录片,我也对片中出现的相应的文物名词做了解释,比如,船棺、棺前立木、斗篷、牛头等。当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新疆史前人类的种别?小河人的生活情景应该是怎样?他们演变为什么部落,现在还存不存在? &&
对于这些问题,我也和学生进行了探讨,最后让他们找答案。最后,大多数同学得出:这是古代欧洲人,主要以种植狩猎为生。
当然,我得首先谢谢我的先生,他全程参与了小河墓地的发掘,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和第一手资料,也指导了我这次课堂的基本观点。
这节课的确让很多学生心灵上有了震撼,连现在他们都纷纷要求我再进行这样的活动。
今年,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省联合将&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希望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介绍身边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也为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凝聚一份人心。
&推荐人/陈亚东:这是一份出色的案例!它几乎就是专题四《有效学习》第二讲(上)中几个案例的浓缩版,杨老师让我们惊喜的发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都被充分的、综合的开发与利用出来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杨老师的思考和探索没有止步,实践是延续的,她还要在课堂中结合今年的&丝绸之路&申遗,这种职业意识值得赞赏。
2.影视资源开发与利用注意事项(乌鲁木齐历史2班& 李蕾)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常用的课程资源是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的课堂,但在利用视频资料过程中我发现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对视频资料的引用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视频资料的引用是为辅助教学服务的,不能让喧宾夺主让它冲淡了教学重点。2、视频资料的引用要适度。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多用到两段或三段视频资料就可以了,不能使整堂课最后变成了一节影视课。3、虽然引用视频资料,但不能忽视教师的讲授。有时候我发现在播放视频资料的时候学生很感兴趣,但一放完该老师讲的时候学生又都没精打采的,这使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的讲授都不能完全被媒体所替代,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自己的语言功底上就应该下功夫。4、视频资料的引用要符合史实。现在的视频资料多种多样,历史课堂上资料的引用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如果我们引用的资料不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学生产生误导,那也就失去了引用的价值。
推荐人/陈亚东: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对李老师文章的影视教学实践部分只好忍痛割爱。说这些,只是为强调李老师的&注意事项&都是经验之谈。这里总结出了影视资源运用于课堂,应注意目的性、适度性、辅助性和科学性。唯一略有不同意见的是,教师播放了视频后学生立刻悄然无声,或许我们&补讲&是一对策,但可能更关键的,还是精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一段材料播放前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或者事先明确要求学生看后要概要复述视频的内容等等。相信只要我们的问题设置适当,视频选用恰当,学生看视频津津有味,看完无精打采的现象自会缓解。
3.谈历史图片资源的有效使用(乌鲁木齐历史2班& 裴春霞&)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历史图片成为历史学习中的重要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图片资料的运用,充分发挥教材史料丰富的优势,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一、以图提兴,以图说文,观察图片以诠释文字内容
针对有些课内容多、理论性强,上课时教师如果按严密的逻辑法则层层启发深入,那么学生则苦思冥想,整堂课的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这有悖于中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与思维习惯,必将损害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讲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让学生发现图中反映的内容,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思维的成功中获得愉快,培养了他们从史料中攫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并且&以图说文&有助于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以图凝神引思,探寻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们知道,教科书中的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叙述,但不仅仅如此,利用好了图片还能起到凝神引思的作用。如讲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先出示列宁1917年7月化妆回国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的兴趣大增,精力一下子被引到了课堂上,然再进一步提问:1917年7月俄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列宁冒险回国?利用这幅图片,不仅起到了凝神引思的作用,还引起了学生探寻历史原因的兴趣,顺利导入了新课。
三、以图育情,利用图片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
在学习&蒸汽机发明的影响&时,让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思考问题: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你愿意到曼彻斯特定居吗,为什么?它的发展之路给我们今天发展城市化提供了怎样的借鉴?这不仅扩展了教材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锐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发展经济绝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荐人/陈亚东: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相对来说,它几乎是最便捷可行的。裴老师的文章着力论述历史图片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而且,从裴老师的论述中,我们看出图片怎么使,这里的学问还真的不小呢。
4.图书馆资源开发例说(乌鲁木齐历史2班& &党志红)
在讲与现实紧密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史实时,让学生去图书馆翻阅报刊(如参考消息),找一些时事资料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03年我在讲到二战后的国际形势时,围绕国际焦点问题DD美国与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我组织了一次模拟各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发言的班会。第一步以教材中的联合国的相关知识为引子,结合国际热点,把学生按中、美、英、日、韩、朝、俄、法、德、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家分成若干个组。第二步围绕美国与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收集报刊上的相关信息。第三步以各国外交官的角色整理编辑发言材料。第四步模拟联合国大会11国外长发言,为了烘托气氛,我还从外校借来了笔记本电脑核数码投影仪,将相关的图片(联合国大厦、会议厅,美伊战争、朝鲜核设施等)打出来。那次班会参与的人几乎是全班范围的,而且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较好,获得了校主题班会一等奖。
当然我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没有从课改理论高度去考虑,没有围绕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没有精密的计划,更谈不上设计程序了,是很随意的。这次学习使我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教学资源的开发有效利用的重要意义,也学习了在教学活动中的开发利用资源的相关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积极的有效的利用资源为为教学服务。去建设、开发我们的课程资源,这样来给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推荐人/陈亚东:党老师很谦虚,其实这节&历史性&的班会其开发程序是很清晰的:分组&&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解决问题。当然,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文章可做。相信党老师亲自指导,其中的甘苦也很明白。这节课另有一点非常值得推荐的,就是它的全员参与。而为什么能使全员参与?党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留给各位老师品味。
&5.历史资料片的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湖南岳阳班& 卢丽荣)
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很多,但相对来讲,影视资料直观、生动,而且丰富,因此,它成了我的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资源。比如,在讲南昌起义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放一小段南昌起义的资料片,让学生感受南昌起义的壮烈场面,讲新文化运动的时,又会播放介绍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资料片,试图通过资料片让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发现预期目的并没有达到,相反,这些资料片可能还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经过反思,我总结出了一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过于频繁利用这一资源。一开始使用资料片,学生对它还有点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每堂课都用,甚至一堂课使用几次,他们对此就会没有半点感觉,可能会觉得厌烦。
二、一定要对资料片进行精心筛选。要选择声音、图画效果好的资料片,宁缺勿滥,否则,既浪费课堂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师要作适当指导。资料片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看它的目的是什么,在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细节,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抓住重点,达到资源利用的预期效果。
四、教师要走出思想误区。很多教师高估了资料片的本领,认为它普通话标准,语言简洁,又配有画面。其实不然。就拿以上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例子来说吧,同样是对陈独秀等人物的介绍,放资料片的效果就没有教师亲自介绍的好,因为教师在讲的时候会配有一定的动作,会有与学生眼神的交汇,会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灵活的变动,这些是很重要的,也是资料片无法达到的。因此,只有当资料片能起到教师的语言描述不能到达的效果时使用才是正确的,不要误以为资料片能代替老师的讲。
以上是我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出的使用历史资料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推荐人/吕准能:卢老师作业的选题角度非常恰当,针对资料片可能还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来展开,分析了其中四个策略,这是其自身经验的总结,这种来源于实践的教学经验反思值得提倡,对于教学的优化也最有裨益。
&6.历史图片的利用(新疆昌吉班& 马彦红)
以教材中的图片资源为例,历史教材中总会选大量历史图片来生动形象地补充教材的内容,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既便于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注意:
(1) 不能喧宾夺主,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只顾介绍图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图片也是为教材服务。
(2) 选取图片要有明确的目的,应结合教学目标或者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的手段来选择使用,不是有用没用全盘端上来。
(3) 注意科学性,尽量选用原始图片,象一些复原的尽量不要用。
(4) 对使用的图片相关的内容要有准确完整的了解。教师事先得了解所选图片的相关背景知识,与所介绍知识的联系。
推荐人/王芳:历史图片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课程资源,因为它直观、形象,能直接给学生视觉冲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一种手段。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使用原则。马老师所说的这四个方面很到位:辅助性、目的性、科学性、真实性。
7.新疆昌吉历史班& 李远&&&&&&&
.当前的教学资源与面临课题的适应性
尽管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了,结论。的结论,论。
.教学资源的可信度
不管资源来自何处,还是,胡适,、审核资源的。推翻,,,。,、。
3.慎重处理教学资源中的文学艺术成分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自古文史不分家,章学诚皆史历史,者,历史文采,野史;受须细说的。中,时候,,安庆。人,了,的。府所在,,湘军在这里的野蛮?,,无效
推荐人/王芳: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非常好。在这里我想补充几点:一是课程资源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所以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兴趣、生活经验等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李老师也谈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所以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三是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也要注意成本效益。
8. 湖南岳阳& 周振飞
1.该出手时才出手&&把握时机。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史料丰富,但受教材篇幅、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可针对学情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图表、影视文件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障碍。如师生可从网上搜集展示日军滔天罪行的文件,加深对日本侵华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英美记者也发出&日军是披着文明外衣的野兽&的惊呼?&& &2.路见不平一声吼&&根据需要。学生最反对的教师是照本宣科的老师,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空间。如必修I第4课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时介绍一点张居正的材料并辅之以画像。
3.短小清悍见效益&&合理取舍。网络资源用的太多、画面太精致、音乐太悦耳,会吸引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最终导致教学花里胡哨。如教师在讲长征时,可截取电影《长征》中的一个的境头(&过雪山草地&)即可,让学生见景生情,见图表意:为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和思考长征胜利的原因搭桥。
推荐人/吕准能:周老师的作业文笔诙谐生动,指出了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并举例说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正由于它的超强交互性、信息含量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几个特性,在新课程中日益得到了重视和优化。
9. 岳阳历史班  鲁玲
新课程标准对资源非常重视。要想使我们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保证我们学生能进行有效学习,恐怕都需要更好的去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最多的是影视资源,影视资源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最直观最鲜活的一种学习资源了。一般的影视都是完整的一部影片,必须要进行裁剪,把最能够展示出这一节教学内容的片段裁剪下来。比如我们在学三大战役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如果在上课时就每一场战役它的作战意图、具体的作战方法及作战过程都按照教材分析的话,一是花费的时间多,二是过程烦琐,分析半天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于是在学这一内容时我就使用了三大战役的影视资料,在观看影视之前就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讲出作战方法、意图,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战术等等。这就使得学生是有目的性在观看。影视资料摆在这里就比按教材分析要生动的多,鲜活的多了,学生他的积极性自然而然提上来了。看完之后给学生几分钟进行讨论,当时学生可以说是表现非常热烈,在最后选代表进行总结时,也做的非常好。可以说这一节内容就由主要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了。
通过今天这一专题的学习,我们更要重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使历史教学真正活起来。
推荐人/吕准能:鲁老师大量运用了影视资源,并深有体会,把自己的一些得失与大家分享。固然,影视资源以起丰富性和生动性正日益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必须告诉学生这毕竟有人为加工因素,不能就等同于历史,要克服那些粗制滥造的戏说历史的误导。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
最大障碍是什么
1.新疆兵团历史2班 罗惠明
看了专家们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篇专门讨论,我感受颇深。因为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不能真正学到实质的东西?老师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师生又如何谈得上达到共同成长呢?
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关健就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不但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老师的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如果说真的能够做到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只有做到全面的转变,即使最贫穷最落后的农村学校,也一定会产生有《未来博物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才会有一个全面的改观。
推荐人/刘俊:罗老师的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了转变,非常深刻,如果连教师都不知所云、不知为何而云又如何去指导研究性学习呢?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解和重视,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学生是主体,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在意识中认同了才能激发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投入,也才能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落实到实处,期待有更多的《未来博物馆》。
我认为当前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学生的课业紧,学习为高考服务的目的性很强,根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象收集资料这样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目前大部分高中生能认真去做吗?所以教师只可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三维目标。
我设想的解决办法一是多开几堂辩论课,二是尽量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要挤出时间来开辩论课就需要教师把按教材内容的简易和重要与否进行课时的重新调整。还要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在课下收集一些材料,在辩论课上进行组织。在课堂上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办法应该很多,目前我只设想出一点就是遇到可挖掘的课,就要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一下课文,每人提出一个问题,交给兴趣小组转交给老师。上完这堂课,还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和兴趣小组的人以及感兴趣同学一起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讨论。
本班学员付佳智评论:杨老师认为当前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学生的课业紧,我也有同感。前两年我们学校也搞过研究性学习,刚开始时,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可是,风风火火搞了几个星期后,就偃旗息鼓了.理由之一就是杨老师说的学生的课业紧,没有时间搞.但是更为重要的理由是,现今还是应试教育,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现今高考中也未能有效地、更好地体现出来.所以,研究性学习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或更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推进,我深信,研究性学习一定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的。
推荐人/吕准能:杨老师指出了当前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2个最大障碍,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本人决度,研究性血衣一定要与学科教学尤其是教学结合,从教学过程的问题中来选取,消除&假、大、空&的误区。
3.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湖南岳阳历史班&&邓旭荣)
所谓&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觉得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该怎么来进行研究,教师该怎么来做指导?即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收获与提高。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实现突破。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准确地确定选题。对于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内容,可以首先运用影视资源编制合适的画面,将历史内容与悬念放入其中,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在选题时,教师要把握选题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的原则,不宜过大或泛泛没有好的切入点,否则学生就有很大的盲目性,研究起来难以驾驭。其次,帮助学生分组,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按学生的兴趣或座位帮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再次,搜集整理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方式搜集资料后,加以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首先让学生把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然后在课堂上各研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果。最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作出结论过程中,要渗透我们学科思维的基本方法,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的是一种探究的体验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课堂讨论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地发展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推荐人/吕准能:邓老师虽然年轻,但勤奋好学,在作业中反映了投入的热情与良好的基础。作业中揭示了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及其突破的策略,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并已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多少人叫这个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