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化学家的小故事小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
共产主义者肖莱马
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在肖莱马逝世后,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著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的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1871年被破格选为会员,成为学院的第一个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的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和,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丁烷直到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的,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的认识。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进行过研究,人们对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跟脂肪烃打交道可;这些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总是在他手上爆炸,这样他就得到了不少光荣的伤痕。只是因为戴着眼镜,他才没有为此而丧失视力。”
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867年11月
7日生于波兰华沙,日卒于法国上萨瓦省。1883年中学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和当时波兰的大学不接受女生,她担任家庭教师八年。1891年到法国深造,18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4年毕业于数学系。1895年与P.居里结婚。1904年被巴黎大学聘为助教;1906年P.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并被15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
  在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现象以后,M.居里和P.居里首先对各种物质进行放射性考察,发现元素钍也具有放射性,铀矿物则有着比纯铀高得多的放射性;依靠科学推测和精巧实验技术,1898年在铀矿物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放射化学。按照传统的概念,确证一个元素的发现应该提供可以目睹的该元素的足够纯的化合物或单质样品。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数以吨计的铀矿物废渣中提取少量的纯镭盐。最终经光谱分析和原子量测定,证实了元素镭的存在。因对放射性研究的贡献,他们和贝可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
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放射学大会上,她和一些专家提出建立镭的放射性标准的建议,这对放射性研究和辐射治疗都是必需的。大会通过镭的放射性单位为居里,以纪念P.居里,并决定由M.居里负责制备镭的标准。M.居里因发现元素镭和钋、分离出镭和对镭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她的长女I.约里奥-居里一起参加战地医疗服务,担负伤员的
X射线透视工作。她积极提倡把镭用于医疗方面,使辐射治疗(早期也称为居里治疗)得到推广和提高,使核能造福于人类。
  M.居里一生中担任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接受过
7个国家的24次奖金或奖章。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研究》。 
人工合成尿素的首创者维勒
弗里德里希·维勒日生于德国莱茵河岸上的埃施耳亥姆,这个地方在法兰克福市附近。他是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
&弗里德里希·维勒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气的医生,为人性格内向,性情沉着而稳重。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儿子,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为了把他培育成才,父亲处处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孩子。少年时代的维勒喜欢诗歌、美术,还特别爱好收藏矿物标本。中学时代,在各门自然科学中,他最喜欢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在他居住的房间里,床下胡乱地堆放着许多木箱,里面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岩石。矿石和矿物标本。地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的矿物晶体,屋角里摆放着一堆堆的实验仪器,有玻璃瓶、量筒、烧瓶、烧杯,有打破的曲颈瓶以及钢质研体等等,他的宿舍简直成了一问实验室和贮藏室。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医生要求自己的儿子学好每一门功课,不得偏废。为此,父子俩常发生口角。有一次,被激怒了的父亲,竟没收了儿子的《实验化学》一书。维勒对此很伤心,他被迫跑去找父亲的好朋友布赫医生。布赫医生早年也曾对化学发生过极大兴趣,在他那里,一直存放着许多著名学者编著的化学教科书和一些专著。还有不少柏林、伦敦、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的期刊杂志。维勒寻求到了布赫的支持,他不倦地阅读着这些珍贵的化学资料,还经常同布赫医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化学,在他的头脑里,知识天天地积累起来了。维勒的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又重新激起了布赫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在各方面布赫都给了维勒以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这位医生还很注意启发维勒的思想,经常对他说:“如果想要成为科学家,你就应当具备许多知识,要什么都知道……”因此,这段友好交往,对维勒中学阶段的学习起了良好作用,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各门功课。
18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了。按照全家人的意见,维勒选择了学医。1820年秋天,20岁的维勒进入了马堡的医科大学。他喜欢上大学,在学校里他一心一意地攻读所有的功课。但他只要回到宿舍,就又专心地搞起化学实验来,天天如此。这好像成了他的一种痹好,不做做实验就不能安稳地入睡,晚上,维勒总是埋头于那些烧瓶和烧杯之间,似乎忘记了世上的一切。他的第一项科学研究,正是在那问简陋的大学生宿舍里成功的。他最早研究的是不溶于水的硫氰酸银和硫氰酸汞的性质问题。
有一次,当他把硫氰酸按溶液与硝酸汞溶液混和时,得到了硫氰酸汞的白色沉淀。经过过滤,他把沉淀物放在一边,让它自然地干燥着、自己就躺下去睡觉。但他脑子里还总想着实验的事,无论如何也不能人睡。于是干脆爬起来,重新点燃蜡烛,接着做实验。他将一部分硫氰酸汞放在瓦片上,让它靠近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炭火。不一会儿,瓦片被烧热了,上面的白色粉未开始嘛啪作响,并逐渐在瓦片上分散开来。维勒高兴极了,他兴致勃勃地注视着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响声停止后,他取了一点白色粉未,蘸上点水,用手把它揉搓成一根白色的长条。放在瓦片上干燥片刻,然后给瓦片的一端涌烈加热。于是,重新又听到僻僻啪啪的声音,白色的长条受热后开始剧烈地膨胀着,形成了一个大气泡。那气泡像球一样飞快地向另一端滚去。
卢嘉锡的故事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 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化学领域中的探险者——盖&吕萨克法国的物理学,化学家盖&吕萨克,生于法国利摩日地区的圣&雷奥纳尔镇.他的父亲是当时的检察官,家境比较富裕.盖&吕萨克在家乡受初等教育后,就进入巴黎工业学校学习.他热爱化学专业和实验技术,深得该校著名化学家贝托雷的赏识.1880年毕业后,当贝托雷的助手.当时贝托雷正在同化学家普罗斯争论有关问题.定比定律是普罗斯179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相互化合成某一化合物时,其重量之比例是天然一定的,人力不能增减".贝托雷对此结论坚决反对,要求盖&吕萨克作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盖&吕萨克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研究,所记录的事实和所得的结论都证明贝托雷的反对是错误的.贝托雷看了盖&吕萨克的实验结果后,忽然皱起额头表现出深深的失望.作为来说,真理总是比自尊心更为可贵.他想,做出这一成果的不是别人,而是刚刚踏上科学道路的年轻人盖&吕萨克的.这时贝托雷阴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把手搭在盖&吕萨克的肩上说:"我为你感到自豪.象你这样有才华的人,没有理由让你当助手,哪怕是给最伟大的科学家当助手.你的眼睛能发现真理,能洞察人们所不知道的奥秘,而这一点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你应该独立地进行工作.从今天起,你可以进行你认为必要的任何实验."贝托雷忘掉了自己争论问题的失败,高兴地认为,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化学家.他不在别处,而是在我贝托雷的实验室里!法国将为有此骄子而自豪.
的故事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急驶而过。已是深冬时节,寒风阵阵吹来,刺得面颊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车的马喘着粗气,团团白雾从马鼻子里喷出。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少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和其他牧场经营者一样,他养了许多牛,把牛奶送给居民喝。但是在这条大街上居住的德国著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却知道这位送奶人有些不一般的来历。好几个早晨,她都等在客厅里,只要听见送奶马车的声音,就急忙打开房门,请送奶人进家里坐一小会儿,但是送奶人总是以不能耽误送奶而加以拒绝。又是一天清晨,班诺一听见马蹄声便冲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她要为送奶人画一张像。送奶人仍然婉言谢绝,说道:“很多人都在等着吃早餐,牛奶要按时送到,等送完奶,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女画家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送奶人的脱身之计。她再也不想“上当”了。她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不松手,“您不要再‘骗’我了,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一头钻进化学实验室,谁也甭想把您拉出来。这次您一定得让我画一张像。亲爱的教授,请把您宝贵的时间分给我几分钟吧。”
送奶人?对,他还是教授。这一会儿只好停止送奶工作,让女画家画了一张人物素描像。第二天一早,当人们打开报纸的时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标题:“范特霍夫荣获首届”,并以整个版面刊登了女画家的素描像。人们吃惊地看着这幅肖像画,原来那个每天早上驾车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著名的化学家,而且还获得了首届!大家继而兴奋起来,相互转告,最终,送鲜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学家范特霍夫被人们合并传成了“牧场化学家”。偷偷跳进做实验,险些被开除;从此喜欢上了化学,成为知名的化学家。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 最年轻的博士
  童年时代,埃米尔·费雪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并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
  1869年,17岁的费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班。随后因病在家休学两年。病休期间,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费雪到他的姐夫那里学做生意。说是学做生意,但费雪的心思全不在这里,结果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又偷偷地在库房里搞起了化学实验,一会儿发生爆炸,一会儿又发出呛人的气味。搞得他的姐夫马克思·弗里德里希一点办法都没有,看来只好将这个“小舅爷”交回去了。弗里德里希到老岳父面前“告状”,老费雪听完女婿的话,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虽然他一心一意希望埃米尔·费雪能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
  1871年,19岁的费雪进人了波恩大学。但实验室简陋的设备和不良学风让费雪非常失望,一年之后,也就是1872年秋天,他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系学习,那里有当时著名的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教授。贝耶尔教授对染料、炸药和药物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费雪非常敬佩贝耶尔教授,贝耶尔教授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人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费雪开始撰写博士论文。1874年他完成了《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苦黑素》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费雪才22岁,成为了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斯特拉斯堡大学一向以严格求实著称,在这样的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是要经过严格考核的。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总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颇为骄傲地大声宣布:“本校自1567年创立以来,到现在已超过两百年了,本届出了一位最年轻的博士,他就是埃米尔·费雪。”从此以后,“最年轻的博士”就成为费雪的另一个名字。
臭烘烘的化学家
  费雪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已经小有名气,一些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但是费雪却另有打算,他认为贝耶尔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师,在他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时贝耶尔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学聘请他去那里讲学的通知。费雪便谢绝了一切聘请,跟随老师去了慕尼黑大学,当了一名助教。费雪的亲朋好友知道他的计划之后,都认为“放着教授不当,去当助教,有点不合情理”。那时,慕尼黑正流行伤寒病,亲人们就更反对他去那里了。费雪认为,能从师贝耶尔教授是很难得的,因此他不为亲友的劝阻所打动,决心随老师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学的头三年里,费雪没有教学任务,他有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雪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雪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冲天臭气,熏得谁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难”去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想找科学家的小故事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我想找科学家的小故事
1、科学伟人杨振宁的两件小事
杨振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钦佩,不仅是因为他对物理学做出了真正革命性的贡献,还因为他的同情心,他的宽容,他的真诚和正直,总之,是他的整体的人格。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杨振宁在香港乘坐出租车时,同女司机聊了起来。这个女司机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杨振宁就夸了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50年代在北京念过中学。然后,这位女司机问杨振宁做什么工作。杨振宁告诉她,他是物理学教授,住在美国。女司机马上向他请教说,她有一个儿子前一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他想出国深造;最近儿子通过美国的一个机构联系了一个大学(这个大学的名字杨振宁从来没有听说过),但需要花七到八万港币。女司机问杨振宁,应当怎么办?到目的地后,杨振宁给女司机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一、复旦大学是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物理较美国任何本科念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些,不会差些。二、你在复旦毕业后,很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的位置,不管你是公费去还是自费去,因为复旦在美国是很有名气的。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的最好的道路。现在急急忙忙随便进一个大学,对你一点好
1、科学伟人杨振宁的两件小事
杨振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钦佩,不仅是因为他对物理学做出了真正革命性的贡献,还因为他的同情心,他的宽容,他的真诚和正直,总之,是他的整体的人格。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杨振宁在香港乘坐出租车时,同女司机聊了起来。这个女司机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杨振宁就夸了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50年代在北京念过中学。然后,这位女司机问杨振宁做什么工作。杨振宁告诉她,他是物理学教授,住在美国。女司机马上向他请教说,她有一个儿子前一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他想出国深造;最近儿子通过美国的一个机构联系了一个大学(这个大学的名字杨振宁从来没有听说过),但需要花七到八万港币。女司机问杨振宁,应当怎么办?到目的地后,杨振宁给女司机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一、复旦大学是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物理较美国任何本科念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些,不会差些。二、你在复旦毕业后,很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的位置,不管你是公费去还是自费去,因为复旦在美国是很有名气的。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的最好的道路。现在急急忙忙随便进一个大学,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日,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深圳举行前夕,担任大会秘书长的王渝生收到了杨振宁自香港中文大学发来的一份亲笔传真信,信中说:“我定于1月15日下午4时半在罗湖口过海关,请在过海关后右边第一个卖茶叶蛋的摊头同我见面。”杨振宁是应大会组委会主任路甬祥和席泽宗之邀,专程来深圳出席于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的。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年愈古稀的老人,竟然如此不拘礼节地以一个普通与会者的身份,自己步行自香港过海关到深圳来。王渝生在接到电传后,内心深感不安。于是他向深圳市委书记李子金汇报,杨振宁来深圳不能以暗号接头的方式同他见面,况且卖茶叶蛋的小摊到时也可能不复存在。结果,第二天是深圳市委派专车到香港把杨振宁接来的。
2、法拉第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电解定律的创始人,物理学大师迈克尔·法拉第诞生在伦敦城南萨里郡纽英顿镇上的一个贫穷的铁匠铺。
  ■有朋友问誉满全球的第一大化学家戴维:“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对自己的成就绝口不提,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法拉第!”
  日,30岁的穷铁匠詹姆斯·法拉第家里,偏偏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他的第三个孩子诞生了。为了纪念孩子的外祖父迈克尔,他给小儿子取名为迈克尔·法拉第。
  在小法拉第5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全家从伦敦城南萨里郡纽英顿镇搬到城里,他们在曼彻斯特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里的马车库房上租到了几间房子,仍然靠打铁维持着生计。不久,父亲积劳成疾累倒了,全家人只好靠救济过日子。13岁的法拉第也只好休学,到布兰福德街上里波先生的书店当了一名小报童和书籍装订工。
  在19世纪初,出版印刷也不发达,读书看报是有钱人一种奢侈的享受。一本书往往是看了又看,要做“传家宝”的,等到封面破损或散页了就要到书籍装订铺子里去重新装订。小法拉第手脚勤快又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老板里波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他,并收为徒,还免收食宿费。法拉第的手艺很快就赶上了师傅,于是他就有空把他装订的书仔细阅读一遍,成了一个“书呆子”。
  1810年初,偶然的机会哥哥罗伯特借钱给他,他参加了一次塔特姆先生的自然哲学演讲,更使他对科学着迷。从1810年2月到1811年9月,法拉第共听了十几次塔特姆先生的讲演。他把誊抄清楚的笔记装订成一本漂亮讲究的《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送给师傅里波先生,让师傅欣喜万分。
  有一天,皇家学院的当斯先生来到书店。当他听说这个青年学徒法拉第不仅书装订得漂亮,而且自己还“编书”时,大吃一惊。于是当斯先生把4张皇家学院戴维教授讲化学的入场券塞给了法拉第。戴维教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3岁就成为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33岁成了皇家学院的灵魂人物。由于他的努力,皇家学院成了英国科学的中心。日,20岁的法拉第度过了他一生中都感到“像梦一样甜美的夜晚”,他在接连不断地听完了戴维的四次演讲后,他的心灵像发生了一次地震。
  1812年10月,法拉第出师了。12月,他给戴维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整理、装订的《亨·戴维爵士讲演录》一起送到了皇家学院。从来没有出版过讲演录的戴维很奇怪,从哪里来的这么一本书?戴维翻看下去,他惊呆了——没有料到那四次演讲总共才讲了4个多小时,竟记下了386页!讲过的一字不落,没讲的也都补充上了。娟秀的书法,精美的插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戴维感动了。当天晚上,他就给法拉第写了一封信——“我很乐意为你效劳。我希望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先生,我是你的顺从、谦恭的仆人。”
  戴维的信让法拉第受宠若惊。这封朴素简短的信可以说是戴维一生最伟大的作品。1813年1月,法拉第终于见到了戴维,从此皇家学院的大门打开了。22岁的法拉第成了戴维的助手,周薪25先令,外加皇家学院顶楼上的两间住房。这对于法拉第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许多年以后,法拉第的老师戴维因瘫痪在瑞士养病,临终前,有朋友问这位誉满全球的第一大化学家:“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是法拉第!”
  ■法拉第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却招来了包括恩师戴维在内的人们的嫉妒。戴维去世后,法拉第却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别人:“我的朋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日,法拉第终于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马达”。
  日是法拉第30岁的生日,他的论文《电磁研究的历史概况》在《哲学年刊》上发表了。可等待他的不是称赞,而是一片风言风语,说法拉第剽窃了沃拉斯顿的研究成果,甚至他的恩师戴维也开始嫉妒他了。后来,法拉第把氯气液化实验的论文《论液态氯》在皇家学会的讲坛上宣读前,作为会长的戴维竟然在开场白上宣布自己是这次研究的发起人和设计人。面对戴维抢功,法拉第有苦难言。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许多人纷纷为法拉第打抱不平。《哲学季刊》主编菲利浦斯就联络29位皇家学会会员联名提议法拉第当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有意思的是带头签名的竟然是遭到法拉第“剽窃”的沃拉斯顿博士。
  戴维听到这个消息愤怒了,提名法拉第,居然把他这个会长排除在外!但半年后的日,法拉第当选了,只有一张反对票。从1821年到1831年,法拉第几乎没有从事他心爱的电和磁的研究。从1831年开始,他花了8年开始了他新的事业。这年10月17日,磁转变为电的理想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发电机”就这样诞生了。难怪后来人们把电磁感应称作法拉第最伟大的发现。像过去一样,法拉第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电学实验研究》,这本书在19世纪末成了英国科学家案头的必读书。但是从这本书中得益最大的还是一位美国人。1868年,法拉第去世一年后,这位名叫爱迪生的报童在波士顿的一个旧书摊上买到了几本残缺不全的法拉第著作,这成了他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投资。正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把法拉第所进行的电的实验研究转化成实用的电器。
  除此之外,法拉第在电化学领域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电解定律的创立。这为半个世纪后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存在、为美国人密立根成功地测量出电子所带电荷的精确值提供了可能。
  法拉第是无与伦比的。但法拉第又是虚怀若谷的,对恩师戴维更是尊重无比。有一次他无意中在皇家学会图书馆里看到戴维的画像,立刻充满感情的对旁边的朋友说:“我的朋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连声音都在发抖。
  法拉第没有培养一个学生,但他的学生却是无数的。他在皇家学院举办各种讲演活动,为青少年举办了一系列的通俗科学讲演。他的名作《蜡烛的故事》就是他坚持19年举办的“圣诞节少年科学讲座”的结晶。
  法拉第不习惯于在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游乐社交,他和妻子过着俭朴的基督徒生活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信简短小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