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佛冈县财政局古老建筑物

清远市佛冈县历任党政主官
清远市佛冈县历任党政主官
日成立的佛冈县人民政府
日,佛冈县与从化县合署办公,佛冈只设办事处。是年10月,分县办公,日,佛冈县与从化县合并,称从化县。日,原佛冈县辖区由从化县分出,恢复佛冈县建制。
年中共佛冈县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名录
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
1951年7月至1952年冬
1952年2月至1952年9月
1952年8月至1953年11月
1953年5月至1954年2月
1953年12月至1955年12月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
刘延瑞治病期间
1954年2月至1955年6月
1955年6月至1955年12月
1955年3月至1956年6月
1955年12月至1956年6月
1956年6月至1958年7月
1956年8月至1958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1956年6月至1956年11月
书记处书记
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1957年5月至1958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1958年6月至1958年10月
1961年5月至1962年4月
书记处书记
1961年5月至1962年4月
书记处书记
1961年5月至1962年4月
书记处书记
1961年5月至1962年4月
1962年4月至1966年7月
1962年4月至1966年7月
1962年4月至1964年12月
1962年4月至1970年1月
1966年7月至1970年1月
1966年2月至1970年1月
1966年2月至1970年1月
1969年4月至1970年1月
1969年4月至1970年1月
1969年4月至1970年1月
1969年4月至1970年1月
1969年4月至1970年1月
1970年1月至1979年12月
1970年1月至1971年2月
1972年5月至1975年2月
1972年5月至1981年1月
1974年4月至1981年1月
1975年2月至1980年10月
1976年1月至1979年12月
1979年12月至1981年1月
1980年10月至1981年1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从1981年起,县委任期为三年一届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
1987年3月至1989年8月
1987年3月至1989年5月
1987年3月至1990年3月
1988年9月至1989年8月
1989年5月至1990年3月
1989年6月至1990年3月
1989年8月至1990年3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3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3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3月
1990年3月至1992年12月
1992年12月至1993年3月
1993年2月至1993年3月
1993年3月~
从1993年起
县委任期为5年
1993年2月~
1993年2月~
注:第八届县委中廖添财因受贿案被判刑,陈国基受处分。县委领导成员调整后,任书记的有刘林松(1996年4月任),任副书记的有文北成(1996年4月任)、杨秋光(1996年4月任)。
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含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任职表
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
1952年4月至1952年9月
从化、佛冈两县合署办
公,设驻石角办事处。
1952年4月至1952年9月
从化、佛冈两县合署办
公,设驻石角办事处。
1952年10月至1953年4月
1953年5月至1954年2月
1953年10月至1954年6月
1954年6月至1956年12月
1954年3月上级任命为县长,后县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选举为县长。
1954年6月至1955年6月
1955年6月至1956年12月
县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选举
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
县人大二届一次会议选举
1957年1月至1958年4月
1957年1月至1958年4月
1957年1月至1958年4月
1958年5月至1958年10月
1958年5月至1958年10月
1961年9月至1962年11月
县人大四届二次会议选举
1961年9月至1962年11月
县人大四届二次会议选举
1960年10月至1962年11月
从化县人大四届一次会
1960年10月至1962年9月
从化县人大四届一次会
1961年9月至1962年11月
县人大四届二次会议选
1962年10月至1962年11月
1962年12月至1967年3月
1962年12月至1966年2月
1962年12月至1967年3月
1962年12月至1967年3月
1962年12月至1967年3月
县革命委员会
1967年3月至1979年12月
1967年3月任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68年
7月任县革委主任。
1968年7月至1970年10月
1970年1月再改任副主
黑龙江省双城
县革命委员会
1970年1月 至1971年2月
1969年4月至12月任副主任
1968年7月至1970年1月
1972年8月再任。
1980年9月离休。
1968年7月至1976年5月
1976年5月病逝。
1968年7月至1977年12月
1969年4月至1975年3月
1970年10月至1980年10月
1970年10月至1980年10月
1970年3月至1976年2月
1971年9月至1977年5月
1971年8月至1980年10月
1970年3月至1980年10月
1971年12月至1980年12月
1974年4月至1980年12月
1974年7月至1980年12月
1976年5月至1980年12月
广东省连县
1980年10月至1980年12月
1976年2月至1980年9月任副主任
1978年11月至1980年12月
广东省河源县
1980年9月至1980年12月
1981年1月至1983年5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
1981年1月至1982年8月
1981年1月至1983年6月
广东省清远县
1981年1月至1983年1月
1984年7月至1987年2月
1984年5月任命为代理
1984年7月至1987年2月
1984年7月至1987年2月
1984年7月至1987年2月
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
1985年8月任命
1987年3月至1989年5月
1987年3月至1989年7月
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
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
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
广东省顺德县
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
常委会任命为代理县长
1989年4月至1990年2月
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命
(挂职)。
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
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命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
1990年4月至1991年3月
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命(挂职)。
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
广东省佛冈县
1993年3月~
1993年2月任命为代理县长,县十届一次会议选举为县长。
1993年3月~
1993年3月~
1993年3月~
1993年3月~
1993年3月~
1993年7月~
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命(挂职)。
注:⑴从第六届起,县政府领导人的任期为3年,从第十届起改为5年。
⑵第十届县政府县长廖添财因受贿案被捕,县政府领导成员进行调
整,继任县长文北成,副县长除表中所列,还有骆海斌(挂职)、
王俊良(挂职)、李卫民(挂职)、杨光(挂职)、郑健(挂职)、
利国振、袁镜焕、胡天佑、徐积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崔清献公祠_百度百科
崔清献公祠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崔清献公祠位于佛冈县水头镇丰联村。建于明代,清末毁于火,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祠坐北向南,硬山顶,风火山墙,绿色琉璃瓦筒饰边。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两侧建衬祠,分别置青云巷间隔。建筑面积427平方米。
清献崔公祠
祠门匾额书“清献崔公祠”五个欧体大字,为明代学者陈献章(白沙)手书。第二进檐下悬 “岭南间气”匾。此匾原是广州崔公祠之匾,该祠毁后,此匾北迁于佛冈崔公祠悬挂。“岭南间气”是广东布政使陈性学所题,吏部侍郎李昴英书。
崔清献(年),名与之,号菊坡,增城中新崔屋人,南宋绍熙癸丑(1193年)科进士,官至右丞相,卒后封南海郡开国公,谥“清献”。
1986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
佛冈清献崔公祠,砖瓦结构,风火山墙,绿色琉璃瓦筒饰边的一座古祠坐北向南,坐落在田埂之间,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两侧建衬祠,分别置青云巷间隔。走进一看,只见门匾写着“清献崔公祠”五个大字,苍劲雄健,有褚体丰韵,此乃佛冈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献崔公祠。据介绍,清献崔公祠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丰二管理区丰村西,创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增城崔氏四世祖崔与之,宋绍熙年间进士,曾任广西提点刑狱,嘉熙中以观文大学士卒,死后赐谥号清献,其水头后裔给他立祠为清献崔公祠,以资纪念。原为三进建筑物,清末毁于火灾,现存祠宇是民国6年(1917年)重建的一半建筑物,门匾“清献崔公祠”五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时人称为白沙先生)手笔。
第一进左右厢房各深15.55米,宽4.2米,走廊深3.17米,宽3.5米。第二进为“晚节堂”,前有台阶三级,堂中间深6.7米,宽10.75米,堂的前沿原有镂空雕花屏风一座(已毁),现仅存石墩四个,檐下悬挂“岭南间气”四字木匾一块(“岭南间气”匾原是广州崔公祠之匾,该祠毁后,此匾北迁于佛冈崔公祠悬挂,“岭南间气”是广东布政使陈性学所题,吏部侍郎李昴英书)。堂的正中壁顶有“晚节堂”三字,下面原绘有清献公遗像(现已剥落),两旁原有对联,上联曰:“自增城一脉而来,相府塑前型,黄花晚香同景幕”;下联曰:“经南海三山之后,宗祠仍旧址,白沙曩哲尚留题”,为崔柏所撰写。左面边壁上亦原有对联,联曰:“地接曲江,名齐二献;郡开南海,位列三公”。[2]
.广东文化网.[引用日期]
.增城百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县(市)区频道:&&&&&&&&&
滚动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每日新闻头条
24小时新闻排行
佛冈汤塘发现明清时期古私塾 存在至少有500多年
日 08:35:06 来源: 清远日报网络版 &&作者: 谢芳瑜
& &&衷心希望更多有识、热心人士加入到我们的保护队伍之中,为我们的行动增添一份力量,更好更快地完成此次私塾修缮工作,不让私塾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佛冈县汤塘镇汤塘围村民周社锋说。
&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则关于佛冈县汤塘镇汤塘围周氏族人倡议修复古私塾的文章,而这所私塾便是汤塘小学原址,当地周氏族人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兴建的潖江濂溪书院。
修缮中的汤塘濓溪书院 清远日报记者 黄超贤 摄
& &书院为明清时期私塾
& &据汤塘镇汤塘围祖辈历史流传,潖江濂溪书院位于汤塘中学原址,为明清时期私塾。该村族人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多方核实,发现书院古建筑风格与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相一致,同高要、仁化濂溪书院的描述相符,结合潖江当地600年历史的周氏祠堂及古建筑后花园直径约一米多的参天大树等分析,推断这个私塾的存在至少有500多年,是宋代理学始祖周敦颐后裔为培养人才考取功名而创建的家族书院。
& &汤塘围周氏族人向记者介绍,私塾里面有石碑为证,显示举人周沅立、清末民初时的秀才周咀康、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政治部副主任周奋将军都曾在此求学。
&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是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他是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鼻祖,其理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古诗文《爱莲说》就是他的作品。而他的后裔聚居地有条件的都会建私塾学堂,为了纪念他,故取名为濓溪书院。&
& &曾是潖江游击队指挥中心
& &周社锋告诉记者,潖江濂溪书院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战乱洗刷、白蚁蛀害和历史变迁等各种因素,造成大量史料丢失。但原建筑物主体在1947年有所改动修缮,三进院落的第一进改造成目前状况,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发起兴学运动,改为周氏兴学祠。到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办学需要大量校舍,周氏家族将周氏兴学祠借给政府使用,作为佛冈汤塘第一小学校区使用,后改汤塘中学,使用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03年汤塘中学迁搬后弃用。
& &据悉,该私塾已经空置了十三年,虽然现在杂草丛生,荒凉破旧,但走上教学楼顶望向古建筑群,发现古建筑群外形还保持完整。而且,这座私塾学堂的图书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潖江游击队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华民族抗争的血泪历史。史载宋明之后全国曾有数十家濂溪书院,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周社锋说,现在全国保存完好的濂溪书院只有4间,包括江西九江濂溪书院、湖南郴州汝城濂溪书院、湖南道县濂溪书院、以及广东清远潖江濂溪书院。
& &组建工作小组制定修复方案
& &周社锋表示,潖江濂溪书院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更是潖江周氏精神支柱,也是周氏族人缅怀先祖的圣堂。私塾本应得到完好的保护,但现今破败不堪,对其的保护少之又少。
& &&我们会集合全族群的力量把其修葺一新,保护好这处文化遗迹。这是我们对祖先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 &周社锋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组建工作小组,制定可行的修复方案,建立办事高效及透明的财务机制,构建良好的现代网络宣传平台,欢迎大家全心协力,多提建议,争取社会更多热心人士及政府关注、重视、支持。
欢迎关注“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
欢迎关注“清远新闻网”公众号
(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
&&&&图文推荐
清远新闻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清远新闻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清远新闻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本网站由清远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广告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手机 广东省情网 | 佛冈文史漫话
《佛冈文史漫话》
佛冈广府围屋——上岳古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佛冈县地处粤中,古有“橐钥三州”之称(通往韶州、广州、惠州的交通要冲),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冈直隶军民厅。佛冈独立建置时间虽然不长,但自先秦时起就有人居住,繁衍生息。后来随着外地居民的逐渐迁入,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佛冈广府围屋是具有本土历史文化底蕴的特殊载体。佛冈县龙山镇的上岳村广府围屋(以下简称上岳广府围屋)为目前发现全省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代的“锅耳楼”建筑群,2006年被列为佛冈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上,被评为“人文历史美”最美乡村示范区(点)。上岳广府围屋是佛冈广府围屋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上岳广府围屋为例,对佛冈广府围屋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上岳广府围屋的基本情况
上岳村早在西晋时期便有人居住。南宋末年,朱氏入粤,始祖宋大理寺评事的朱文焕护帝南来,抗元殉职,其子朱继贤将其葬在清远横石簕竹坦后,守孝三年,在上岳购置田庄作隐居之所。朱继贤及其后裔先后在横石里、广州等地居住。元朝末年,朱氏六世祖朱子英因避战乱,携妻子归隐上岳,建立屋场,读书训子,为上下两岳共祀的始祖。此后至清代嘉庆年间,村落格局已基本完成。古村落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广府围屋面积(按建筑物基底计算)为5.3万平方米,是佛冈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广府围屋建筑群。可见,上岳广府围屋始建于明代,完善于清代,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子孙居住之处,始建时间距今已有600多年。上岳广府围屋具有三方面特色:一是建筑布局具有明显的规律。广府围屋中以“里”为居住单元,并在村的中心地段衍生出商铺、当铺、祖祠、学堂等公共设施建筑。二是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广府围屋属砖木结构建筑,清一色青砖到顶的清水墙(不加批荡)。最鲜明的是房屋山墙高于屋顶并呈上面半圆流线形飞檐滴水,因形似锅耳,俗称“锅耳楼”。还有建筑布局上的“五龙过脊”和“五龙过阶”特色。三是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村的四面建有东、南、西、北楼,担负着观察和抵抗外来匪盗滋扰的任务。
二、上岳广府围屋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上岳广府围屋与佛冈地区的其他广府围屋一样,为佛冈广府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厚的本土历史文化底蕴。根据上文所述,上岳广府围屋由于其形成、布局、建筑都有别县内于其他广府围屋,使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具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同时,镶嵌在广府围屋建筑物上的楹联、壁画、墙雕以及在族人间相传的奇闻轶事,也能体会出历史文化品味,其中最能揭示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特点的,是《两岳朱氏族谱》。可以说,建筑物与族谱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完整地揭示出上岳广府围屋的历史文化特点。
《两岳朱氏族谱》由21世祖朱云章主持修编,于民国14年(1925年)出版。族谱记述时限从上下岳朱氏始祖朱文焕在世时起,至其后二十六传止,时间跨度为宋淳祐年间至民国14年,前后600多年。相对于佛冈境内其他族谱,《两岳朱氏族谱》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修编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族谱,除由朱云章主编外,还设立参考誊正员、主任绘图员、誊谱书石员、校对员、协参员、值理等职能人员16人,组成分工明确的编修机构。二是编排有序,内容丰富。族谱分上下两册共计50多万字。内容包括:序、弁言、目录、家训、乡规、世系图、世次纪、列传、行状、墓志、艺文、金石、建置、尝业、杂录共十二卷。其中,列传又包括乡贤、忠义、名宦、耆寿、节孝共五节。此外,还附有摄影的地形图、坟茔图多幅,为佛冈境内最早使用摄影图片的族谱。三是行文严谨,详略得当。编辑历时数载,几经校核,行文规范。正文为小楷竖排,并附有标句。同时,对有建树的族人附注姓名及主要事迹,对族中大事要事则在“杂录”另文记述。四是多印广发,保存完整。族谱由广州十八甫东雅公司石印出版1000本,除当时普发至本族各支系外,还将部分族谱在广州、清远等地出售,他姓人争相购买,以作为修谱范本。因其多印广发,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族谱保存完好,成为佛冈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族谱。由于上述原因,《两岳朱氏族谱》不仅为研究两岳历史文化提供依据,而且也为研究当时佛冈(含潖江)地区的经济、风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把上岳的古建筑、族谱等综合起来考察,作一些研究分析,就会对上岳广府围屋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有较明确的认识。我认为,上岳广府围屋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主要有传承性、族群性和融合性三个方面。
传承性,是指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与先贤文化相传承的特点。两岳朱氏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较多地传承了朱熹作为儒学大师的理念与观点。考察的广府围屋形成,可以体会到这种特点。如两岳朱氏始祖购置田庄并逐步修建民居,在选址、民居布局、建筑造型上,都体现出及早谋利、有机整合的风格,显露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洽的气氛。朱氏族谱则以文字记载的形式,直接反映出这种传承先贤的特点。族谱由清末榜眼朱汝珍作序。序作者说:“今兢兢于纲常名教,而不为习俗所转移。”就是希望朱氏子孙世代传承先贤之理念。同时,把《先贤文公家训》、《柏庐公治家格言》以及《乡规篇》放在族谱卷首,作为族人及后代子孙的行为规范,使先贤朱熹、朱柏庐等的治家理念得以世代传承。此外,族谱中多处表达传承先贤提倡孝悌、勤俭、读书、积德等思想,并在挑选乡贤名宦入“列传”时,把“忠义孝廉、清风亮节、阐幽发潜”作为挑选标准(见《倡修两岳族谱弁言》),挑选30人入传。以上文化传统的宗族理念代代相传,甚至今天仍可见痕迹,表现在两岳后人续写的族谱中,尽管支系不同,仍把先祖肖像、家训、治家格言等收录在卷首,如2003年编纂的《清远下岳梅轩(四房)源流续谱》。由此可见,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是很明显的。
族群性,是指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以朱氏宗族文化为核心并突出宗族群体利益。从广府围屋选定的区位来说,上岳、下岳村背山面水(潖江支流),土地平坦肥沃,适于群体耕作。从广府围屋的建筑布局来说,民居实行沿山边呈带状集中建筑,并以“里”为基本单元,便于宗族繁衍的需要而续建,既不影响整体布局,又便于集体活动。最能体现族群性特点的,是上岳广府围屋的单元民居内部格局基本相同,且户与户相连、里与里相通,显示出既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聚集的特点。此外,祠堂、门楼、水井、巷道以及防御设施等,均作统一规划安排,反映了上岳朱氏浓厚的族群意识。除以上硬件设施外,在软件方面也反映出这种族群性。朱氏“乡规编”所述乡规四条: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四是患难相恤(见《两岳朱氏族谱》),并规定设置族中各层级管理人员(称“约正”)、值月人员以及分级管理的方式。从上述可见,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的族群性是相当明显的。
融合性,是指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由本土文化与外乡文化、仕林文化与民俗文化互相交汇同化的特点。
在考察本土文化与外乡文化融合时,我们重点考察上岳广府围屋的布局及建筑风格。元末明初战乱时期,朱氏先祖归隐上岳的目的,是为了重节守寿,兼避战乱。直至清代,上岳广府围屋才基本定型。广府围屋从始建到基本定型,其布局安排、建筑风格均以外乡特点为主,本土特点为次。大量的“锅耳楼”建筑群的出现以及商铺、防御设施、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都有别于佛冈、清远(上岳过去归属清远)的民间建筑习惯。锅耳楼式建筑,是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而在佛冈本土,这种建筑形式极为罕见。从本土建筑风格方面考察,上岳广府围屋也带有佛冈本土建筑的一些特点,如广府围屋中的门楼、祠堂、门、窗等,与佛冈本土建筑相类似。特别是“里”四周的湖水屋,其建筑形式及功用类似佛冈本土在围宅的房屋(俗称围水屋),湖水屋四角上的墙垛,更与佛冈本土围宅四角的楼阁相似,墙体突出,上有瞭望窗和射击孔,主要起防御作用。可见,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中包含的本土文化与外乡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在考察仕林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特点时,我们既重点考察两岳的生产生活习俗,又注意到两岳朱氏历代有人出仕为官,文化氛围相当浓厚。仕林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视读书。上岳族人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把“读书训子”作为重要的任务。反映在民居建筑设计上,都实行学堂与民居同步建设,除民居中有计划设置私塾外,在全村中还建有学堂,如明初先后建成的泗吉堂(学堂的一种)、育贤社学、上岳社学。其中育贤社学为两岳绅耆同建,延师教育两岳子弟。此外,上岳族人重视教育,还可见载于族谱的“先贤文公家训”中有“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的训条。“柏庐公劝言四则”中的第三则为“读书”,劝戒必须读书、如何读书以及读书明理的作用。上岳族人重视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功名仕途,光宗耀祖。其次是为了遵从祖训,修身立德。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上岳朱氏家族从宋末至清代出秀才、贡生共29人,其中出任高官的有朱文焕、朱壁、朱琳3人,最高官衔分别为宋大理寺评事(相当于现在高等法院法官)、明永乐工部主政(相当于现在建设部副部长)。两岳朱氏重视“读书训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据调查,民国初期,上岳村就有私垫6间,入学人数165人。民国21年(1932年)创办初小2间,1948年建成普美学校(校址在秧坎咀),后改为民安中心小学。此外,两岳人(朱履吉等)还协助创办潖江中学(校址在龙山圩)。
与仕林文化并存的,还有从事农耕、经商以及民俗文化活动。上岳族人在“读书训子”的同时,重视农耕,以维持生计,显现出耕读结合的文化特点。两岳六世祖朱子英因避战乱回上岳居住时,购置田产,山、田租金等收入达到700多石(稻谷),此后祖产尝业逐步增多。在从事农耕的同时,也从事商业活动。据《两岳朱氏族谱》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朱氏族人利用潖江支流从事运输,并在上岳片西南侧建立百年商街,成为附近乡村的商业中心。此外,两岳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踩花炮、八月戏、做神功戏等,都体现出民俗文化特点。在这里之所以把仕林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作为明显的特点,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各阶层中,向来是重仕而轻农工商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在这里记述的读、仕、耕、商有机结合,更突出说明上岳广府围屋历史文化中的仕林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原载《佛冈文史》特辑)
上一页 下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