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那里有卖豫单9953玉米种子博客

黄淮海区域明年最有可能审定的玉米品种豫单606登海685郑单1002
UID:192944
在线时间175小时
大家讨论一下
UID:139029
在线时间346小时
黄淮海区域明年审定的玉米品种只有豫单606
UID:107356
在线时间1548小时
今年看到了606&&凑合&&下年种点看看
UID:192944
在线时间175小时
回 zongbin218 的帖子
:今年看到了606&&凑合&&下年种点看看&( 10:29)&哪里看到的
UID:107356
在线时间1548小时
回 hkqchenwei2005 的帖子
:哪里看到的&( 12:15)&我是平度的!在乐丰哪里看到的。
UID:168582
在线时间46小时
审不审一方面,真正能和郑单958比的品种有哪些?
UID:192944
在线时间175小时
回 高产示范田 的帖子
:审不审一方面,真正能和郑单958比的品种有哪些?&( 15:57)&看看这个
=600) window.open('/attachment/Mon_944_6c3.jpg?288');" style="max-width:600max-height:1000" onload="if(is_ie6&&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UID:92495
在线时间201小时
谢谢,帮顶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read.php?tid=72784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Powered by&&&&&&正文
河南农大玉米新品种创纪录 亩产2200斤达平常两倍
日07:04&&来源:郑州晚报
河南农大玉米新品种创纪录
河南农大玉米新品种创纪录
  昨日上午,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高产耐密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测产现场观摩会在浚县刘寨村进行,中国农业大学、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专家来到田间地头科学测量结果显示,亩产达1096.22公斤,是当前全国玉米平均产量的两倍以上。“这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籽粒机收品种里产量最高的品种,经过3年测产,今年在全国8个省近300个试验点试种,明年将在全国夏播玉米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亩产1096.22公斤
  从6月14日播种,到9月25日测量,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经历了整整100天的生长。9月25日上午,由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玉米测产验收专家组,对设置在浚县矩桥镇刘寨村的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高产示范方,15亩连片进行测产。
  据悉,目前玉米机械化收获主要是穗收,籽粒机收还是空缺。豫单9953正是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再有10多天,这片试验田就将开始收获。在现场,玉米科研专家们对这片试验田进行测产,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璞宣布:“测产结果理论产量1289.67公斤,八五折算后,15亩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为1096.22公斤。”
  全国玉米平均产量大约400公斤
  目前我国玉米平均产量大约400公斤,黄淮海高产区平均亩产500~600公斤,超过800公斤的很少。“亩产1096.22公斤,基本上是黄淮海高产区玉米产量的两倍,是全国平均产量的两倍以上。”王璞说,大面积稳产比小面积高产更有意义,目前豫单9953这个品种小面积种植效果不错,未来进行大面积推广时,如果栽培配套措施、环境条件和品种间互作等条件适宜的话,产量可能还会上升一些。今年该品种在全国8个省近300个试验点试种,明年就能在夏播玉米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品种既能保证高产,又能适应籽粒机收的高度机械化品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彦惠带领团队研发这个品种8年了,最让他骄傲的是,这块豫单9953高产试验田,由河南农业大学提供种子交给当地农民,所有的栽培都是在当地的普通农田,由当地的农民按照正常的种植习惯种植出来的高产结果。
  “这个品种大面积推广后,今后的玉米生产就能像小麦的种植一样,机械化播种机械化管理机械化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陈彦惠说,目前河南乃至全国玉米种植亟须解决的是大规模高产的籽粒机收品种,这种品种有利于农业集约化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王璞介绍,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未来的生产方式将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主,限制因素最大的就是品种,新品种的育成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郭志鹏 文/图
文章关键词:测产;高产;理论产量;玉米新品种;亩产;籽粒;平均产量;河南农业大学
责编:李争
“经过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邮政公司小麦万亩示范方测产验收组实地测产,灵宝邮政小麦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502.2公斤,比非示范方小麦亩均增产87.5公斤,实现预期增产目标。
5月27日下午,鹿邑县赵村乡茧王村村民杜丙银又转到高产创建示范方品种试验田,对比不同品种小麦的长势。这个高产、这个抗倒伏、这个抗病虫害……殷贵鸿领着督导组到试验田核心地块,如数家珍地介绍他把世界各地优良品种与“周麦”品种杂交后培育的新品种。
6月5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等有关专家,对修武县周庄乡郜屯村小麦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种植的“周麦27号”进行了测产验收,实测面积15亩,折合实际产量亩产为794.8公斤,该品种创造了全国测产小麦单产新纪录。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周麦27号”测产专家组组长雷振生评价该品种落黄好、抗病抗倒,是一个超高产的小麦好品种。
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示范基地在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共有种植农户42户,种植面积共57丘101.2亩。9月28日早上,天刚蒙蒙亮,该村8组组长王长保爬起床,和种植Y两优900的其他农民一样,来到稻田旁,做好准备,等待着测产验收的专家。
记者29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记者29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今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新进展时表示,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记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今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新进展时表示,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记录。
豫北粮仓滑县连续11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22年保持了河南省产粮第一县的荣耀,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滑县按照“宜大则大”的原则,在全县规划了33个万亩方、38个千亩方、10个百亩方,规划高标准粮田155万亩。”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董良鸿对高标准粮田建设信心十足。
尤溪以谢华安团队为科技支撑,16年累计推广再生稻143万亩,年均单产898公斤,以占全县稻田面积32%,生产出全县45%的稻谷,高产水平居中国前列。谢华安院士告诉记者,中国南方有5000万亩单季稻田可推广再生稻,若达到尤溪县高产水平,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相当于福建省2年半的粮食消费总量。
记者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农业部门获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8月22日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统计等专家,对灌阳县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这个示范片今年最高亩产达911.27公斤,平均亩产达879.9公斤。据了解,这个超级稻高产示范片是全国8个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点之一,灌阳县超级稻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已连续3年刷新广西超级稻亩产之最。
当初研究“双低”时,沈克泉父子慕名找到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易冬莲、省农科院黄崧等油菜专家,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湖南省农科院、贵州省安顺市农科所、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都曾留下他们请教专家的足迹。
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着我省以高产创建作引领,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契机,使粮食产量连续9年创新高。按照年亩产2500斤粮食生产能力要求,计划未来3年建成高标准粮田2695万亩,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着我省以高产创建作引领,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契机,使粮食产量连续9年创新高。按照年亩产2500斤粮食生产能力要求,计划未来3年建成高标准粮田2695万亩,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新闻财经汽车体育娱乐健康科技
Copyright ?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媒体聚焦高精尖装备旁放一摞旧草帽 - 今日头条()
媒体聚焦高精尖装备旁放一摞旧草帽
汤继华和他的团队在玉米试验田里工作8月14日,闷热。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汤继华汗流浃背,在潮热的玉米试验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作为农业科学家,越是极端、反常的气候对他们来说越有价值,下地的次数也越多。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摸清试验田里几百个玉米品种的特点和“性情”。汤继华是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他所在的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高校独立承担的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汤继华和实验室近60位团队成员以“比农民更农民”的辛苦和执著,无怨无悔地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默默无闻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让父老乡亲吃饱吃好40岁靠上的很多人,恐怕都经历过吃不饱的日子。饥饿的感觉,汤继华和团队里不少成员也曾感受过。“让一亩地多打点粮食,让父老乡亲们都能吃饱吃好”,是他们选择农学、扎根田野的朴素心愿。小麦、玉米是中原地带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国粮仓”河南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全国农业大局就有了基本保证。植根于中原沃土的河南农业大学,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科研、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良种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首先要从原有的小麦玉米种质资源中寻找高产和优质基因,以满足人们从吃饱到吃好的更高要求;接着,利用高产和优质基因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再研究配套的技术体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探索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让别人眼热的大学老师的假期,对汤继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加繁忙。沉甸甸的收获,也让他们的辛苦充满希望。从2013年实验室成立至今,他们共培育出10个小麦玉米新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既高大上又接地气8月16日,穿过摊着一片片小麦种子的过道,记着走进了神秘的实验室。一排排高精尖装备旁,几位科研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做试验,如果不是汤继华教授介绍他们正在进行小麦玉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记者这个文科生根本看不出一点门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高精尖装备旁的一摞旧草帽。一个那么高大上,一个如此接地气,二者喜剧化的比照,让枯燥的科研瞬间有了温度。这就是农业科学家的生活。实验室副主任陈锋今年还不到40岁,已是学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团队研究对象是小麦,近期的课题主要是解决春小麦在河南种植产量低这个难题。他们的目标是打破春麦和冬麦的界限,使春麦像冬麦一样能高产。为攻克科研难题,他们多少次废寝忘食地泡在实验室里,终于在几百个小麦品种中寻找到了相关基因。而要培育出适合在我省种植的春麦新品种并研究出配套种植技术,他们还需无数次地顶严寒冒酷暑蹲到田间,从拿着尺子量间距精确播种开始,到施肥、除草、灌溉等精心管理,以及授粉杂交、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等研究。也许花费数年心血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也许所有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但他们不忘初心,全力以赴。一粒新种孕育一片希望常年跟“三农”打交道,汤继华深知农民的不易。他说,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小麦,除去各种成本能挣100块钱,而种一亩玉米能挣七八十块。“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种地,地以后谁来种?所以,让种地不那么辛苦,并且降低种地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尤显重要。汤继华说,8年前,我有一个梦想:10年后,让收玉米像收小麦一样实现全程机械化。现在看来,再有3到5年,这个梦想能够实现。他说,能否实现玉米机械籽粒收割的关键是品种。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品种要求具有早熟、脱水快、秆坚硬、籽粒易脱落等特征,目前实验室已经选育出豫单112、豫单9953等适合机收的玉米新品种。我省的玉米育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汤继华说,我们的团队会尽最大努力提升我国的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水平,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多尽一点力,多留一点汗。科研在很多时候是寂寞的,枯燥的。每个优良玉米品种,都是需要通过万里挑一、数年辛苦培育出来的。但是,当辛苦培育的良种撒遍希望的田野,当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玉米棒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当有朝一日金黄的玉米粒从收割机中汩汩流出,当人们从吃饱到吃得越来越好,谁又能说他们的事业不是浪漫的、充满魅力的?本文刊发于日《河南日报》河南农业大学ihenau策划统筹:周红飞本期编辑:史 玉河南农业大学新媒体与音像发展中心出品欢迎你提供文字/摄影/视频/创意作品投稿邮箱:
知农大,爱农大,从这里开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豫网 项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