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十九届三中全会中读初二 问上什么高中好。成绩在十几二十名。三中有希望吗

[转载][读书与教师成长]
[读书与教师成长]&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偶然看到一位教育前辈谈读书,读后觉得很有意义,特推荐如下,希望在“世界读书日”之季给大家以启发。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读书与教师成长,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另外一点呢,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结果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另外作为一个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但是就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实际上读书也渐远,因此我想从这个角度和我们在座的老师进行交流,下面我将从十个方面谈一下:&&&&&&&&&&&&&&&&&&&&
&&&&&&&&&&&&&&&&&&&&&&&&
一、生存必需
授业解惑-----文不在兹
我有个感觉我说读书是我们的生存的必需,正像我们人在社会上需要吃饭、休息等等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考虑一下,就是唐朝的大散文家韩愈曾经说过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按原有的理解仅仅说是传授道理,解除疑惑,传授道业,这还不在它的真正的内涵方面,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的传道应该跟多的在完善人格方面,另外一个呢,授业解惑也不但但是一般的授业和解除疑惑,更多层面,它是带有一种文化层次和文化成长,因此呢作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应当授业解惑,但是授业解惑,我们就应当拥有文化,大家知道孔子在有14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之中,他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了,但是孔子非常感慨的说了一句什么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他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孔子这里吗?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如果老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了,那么到我这里也就完了,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对我是没有办法的。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他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实际上作为老师来说,他的学生心目中,是一个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是文化的传播者就应当拥有文化,因此怎么我们才能拥有文化呢?最关键之一,我认为还是读书,从书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汲取文化营养,才真正的像孔子所说的:文不在兹乎?难道不在我这里吗?同时呢,作为学生来说,他对老师来说,认为老师更是文化的代言人,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看老师,老师是一个文化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拥有文化,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
从完善人格这个方面来说,我们老师呢大家知道,不仅仅是拥有文化和智慧者,同时我们还应当是拥有道德人格者,但是道德完善。人格完善我们用什么途径呢?我想有很多途径,但是读书便是其一,你比如说,就说我刚才说的孔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之所以治天下,实际上也像后来包括江总书记说的:以德治国。因为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论语》当中,他把学习定位定在哪个方面呢?他不单单是学习文化知识,如果从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来说的话呢,当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孔子的学习他更多的是在道德思想方面,你不如说,他在谈学习的时候,他怎么对学习来诠释的呢,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就是说作为他的意义上的君子是什么呢?吃饭未必太好,太饱,但是呢他居住也未必太好,但是呢,你要认认真真做事,同时你要像比较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看齐,这样呢,作为孔子来说算是好学,大家知道当时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一句话: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是这样的,有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为好学者。他说有个徒弟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他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把自己的怒气迁怒到别人的身上,不犯同种的第二次错误,这就是好学,跟我们的学习完全在两个层面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学更多的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因此,如果我们学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种思想感染。不仅仅如此,我想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包括我想读一部《简爱》,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要从这里面说感受的话,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我想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我说从书上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老师来说,既是文化拥有者,同时又是道德完善者,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说,读书至关重要。
生也有涯-----
逝者如斯夫
宇宙浩渺无际,作为地球在整个宇宙当中又是小之又小,作为人来说在整个的宇宙当中,那真是沧海之一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生命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又那么的短暂一瞬,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怎样能再不学习,因为: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就如此的流失了,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思想文化品位,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才能被我们的学生所认可,所以呢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生存必需。
但是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不仅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传媒这方面的一种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但是呢,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有可能说取法在下,大家想一下当今的那种三流的小报,包括没有价值的武打和色情的那种小说,我们读了以后究竟能提高多少文化品位呢?我想不仅不能提高,而且会对你的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应,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我想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呢,我一直主张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度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就你读一本,二十本甚至更多的,它不一定达到这种层次,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一百来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的生命无法拉长,但是一旦拥有知识拥有文化后,我们自己拉长了生命。
大家知道,当今是WTO时代,我们说与狼共舞,但是与狼共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在这种与狼共舞当中稳操胜券,这样呢,就得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所以,我们一定在我们为师阶段,当老师这个阶段,就认真的读圣贤之书,经典之作,因为我们如果读一般的知识作品,我们获取的知识太有限,孔子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如果现在仅仅是看到目前我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实际上晚上十年,八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内,就很难能够真正的胜任这个工作。&&&&&&&&&&&&&&&&&&&&&&&&&&
&&&&&&&&&&&&&&&&&&&&二、取法乎上
&&&&&&&&&&&&&&
鱼龙混杂------有舍有得
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不仅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传媒这方面的一种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
以一当十-----拉长生命
&&&&高层次的文化阅读,能达到益于当时这样的效应,所以读书的原则是取法乎上,才得乎其中。如果我们一味地好奇,读没有太大文化含量的图书,或者一般的小报的话,你即便是读上终生,因为它本身就在下层次上,你也就是在下下层次上徘徊。如果我们直奔上层的话,就能够以一当十,用一天的所得,抵得上十天甚至更多天的阅读。这种高效益的阅读,其作用就是拉长了你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生命实体有多长的问题,但是你真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的大小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要拉长的是一种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从生命的意义这个角度看,“取法乎上”的阅读,就能够以一当十。刚才张主编的谈的这些教育图书都是高层次的文化,目的是引领大家读书要上品位、上水准,只有读至绝顶的文化书,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读书不仅要精而深,而且要广而博,教育以外的文学书、美学书、经济书方面的等都要读。如果说教育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分支的话,我们不从整个文化来窥观教育,就有可能误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彷徨状态,所以要读各种高层次的书。
与狼共舞------远虑无忧
&&&&中国的入世,有人称之为“WTO狼来了”,这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处于与狼共舞的时代。当今是WTO时代,我们说与狼共舞,但是与狼共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在这种与狼共舞当中稳操胜券,这样呢,就得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所以,我们一定在我们为师阶段,当老师这个阶段,就认真的读圣贤之书,经典之作,因为我们如果读一般的知识作品,我们获取的知识太有限,孔子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如果现在仅仅是看到目前我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实际上晚上十年,八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内,就很难能够真正的胜任这个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应当取法乎上的读书,但是读书怎么读,我是这样考虑的又有诵,又有读,就是又有背诵,又有朗读,可能有的人考虑现在背诵,
三“诵读有方”
中国经典诵读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也好,“诵”也好,其中大有学问可讲,我认为中国的经典应该“诵”“读”结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还有多大的价值?实际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这种远古的,古代的,甚至被大家认为没有价值的一种办法,乃是当今我们学习最有效的一种办法之一。大家想一下,我们的古人,从开始上学的时候都在摇头晃脑的进行背诵,我们对此进行了鞭挞甚至批判,但是孰不知,他们在最幼小的时候进行背诵,给他提供了他整个文化成长的奠基工程,这太重要了。另外一点呢,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觉,我们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在看了一遍,两遍,三遍乃至更多遍之后,未必能够知道他的意义,但是背诵之后,是两个天地,正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从80年到83年我是在曲阜师范教文学与写作,我当时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我所在曲阜师范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在半分钟之内,我可以踏上孔庙,因为孔子和他弟子在孔庙之中,特别是在杏坛之上讲学的情况,可以有多种记载,耳畔回荡一般,于是我当时有一个考虑,如何来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看了一遍之后略有了解,再看了一遍之后,还是略有了解,乃至到了山东师范工作之后,实际上还是感觉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没有了解其真义,我是2000年我就采取一种办法,我把《论语》当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起码百分之八十的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篇目,采取背诵,但是一旦背诵完百分之八十的《论语》之后,马上感觉孔子太博大了,因为原先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个老师,甚至是中国第一个民办教师,因为大家知道他是把学在官府到学在私学的第一个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他不时官办的,就是民办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这样一个老师,大家想一下,他和弟子的对话,和其他人的对话,形成了一部《论语》,这部《论语》他不仅仅涵盖了整个教育思想,而且它包括我们国人的一种为人处事,等等反面的问题都涵盖其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读完之后呢,我感觉孔子的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已经驶入我心灵之中。
对孔子的感知,完全从多元的角度来感知他,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的大教育家的思想进行比照,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百分之九十一上的创新思想我们都可以在孔子那里追溯到源头,实际上有很多人说孔子本身不时一个很守旧的老头吗?其实不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经历了2500年之后,依然辉光不减,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很多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淡失它的思想光辉,大家想一下,比如说,古代有很多的皇帝、宰相,他在当时的时候可能是名噪一时,但是一旦时代一过,他们进入坟墓,他们的精神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像孔子像苏格拉底,像伯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休说两千多年,在添两千多年,五千多年,我想在整个语录当中他的思想异常璀璨。因为他的思想是永恒的,他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但是这些官僚,不可能穿越时空,他只能在那个时代,所以,一旦了解这个以后,感觉孔子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次学习,到现在再一次学习,也感到另有一番感受。当然不仅是孔子,中国的经典作品,太多,太多。
&&&&如果说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的话,那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一部《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就五千个字阿,但是却给我们整个思想指名了光辉,他和儒家的思想相应,大家都很崇尚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但是孰不知张瑞敏把《论语》从头背到尾,他把《道德经》研究的可以说在世界上达到了很高层次,他在哈佛大学讲学,大家称他是儒商,他整个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它整个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你想一下,老子所说的那些道理多么深奥,但是又是多么有价值,他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太棒了,也可以说你把它了解透了之后,然后你再整个世界万象,跟你原先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绝对是两个境界,包括我们现在的: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发自然。那种最高境界是自然境界。
我主张在座的老师学学佛教,特别是佛家的经典作品,《心经》,《金刚经》,因为大家不要认为他是迷信。它是哲学,博大精深。自从转入中国以后,大家有没有感到世界佛道的融合,儒道的融合,佛儒的融合。我认为像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在最得意的时候和最失意的时候都能够有一种乐而忘怀的精神,这么一种情怀,实际上就是儒、师、道三家兼行,所以我想对于中国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儒、师、道三家的经典作品,我想我们老师要拿出几年的时间进行背诵,不但背诵,而且背诵之后还要研究,你不如说《论语》,对它的研究有好多版本,我想最主要的版本要看,但看了以后呢,有不同的诠释,这是正常的,因为它经历了两千多年之后,它的断句都不一样,但是通过研究之后,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孔子在你的心里形成了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孔子。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以后,我们解决其他问题,我们进行学习,那就是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天地。
外国经典阅读为主
当然,大家想一下光读中国的圣贤之书行吗?我认为不行。因为,现在是一个宇宙世界。想日本早就提出了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有国际情节的孩子,适应未来挑战的国际人。所以我们要瞭望世界。老子有一句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我想了解首先是外国的经典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就是我们老师要生存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老师要具有世界文化的眼光。他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眼光,还是世界文化的眼光,因为不可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游历行走,你要在世界上面对着多元的文化进行行走。那在这种情况下,我非常主张我们的老师在课余时间要尽可能多的,甚至有的名著不止一遍的进行阅读。大家知道,你想一下这些世界的名著我们读起来以后是一种何等的感觉呢?我记得当时于主任和通讯员问我如何采访而进行培训的时候,我说:有好多人问,他说,我们怎么能写好的文章,为什么整天练了好多方法我到现在还是写不上文采飞扬的文章呢?就是新闻我写的也是味同嚼蜡,枯燥无味,我说实际很简单,你不要学习那些方法,你把莎士比亚全集读上两遍,你绝对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可以这样说吧,你读完莎士比亚全集一遍之后,和以前大不一样。我经常谈一个例子,我说: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一个济南非常出名的小学,质量非常高的小学学了6年,毕业之后,马上要上初中,假期他爸爸找到我说:陶老师,我这个孩子写文章让他写上一百字,到现在还是不会写,用了两个小时写的文字不通,怎么办?我说很简单叫他读书阿,他不读,光看电视,我说,我行,把他的情趣给他激发出来。我说你花600多元钱,给他买一套金庸全集,他说金庸全集这不是武打小说吗?我说:金庸非常人也。他把四书五经已经倒背如流,他尽管不经意间写的武打小说,但是他的整个含量比你小学课本起码高上十倍,大家知道金庸的作品现在已经作为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结果他爸爸就给他花了600多元钱买了一套金庸全集,他看了一个多月,就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他爸爸下班一看,是谁写的文章,从哪里抄来的,他说是自己写的,他爸爸根本就不相信,你不可能写出来,你不要说谎了,后来又让他再写,还是那么好。
去年山东搞了一个大赛,最后选了50个最佳的作品,送到省作家协会,选出3个特等奖,结果他是特等奖的第一名。实际现在让他读金庸他不读了,他迷上了外国文学,他经常和我探讨卡夫卡,探讨列夫托而斯泰,他如何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很欣赏列夫托而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当中一段甚至大段的长篇的议论,而且他喜欢大思想家的作品,也是整个变了,我想要假如说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小学课本上,中学课本上学习那一点东西,他到高中毕业也写不上多少东西,实际上你不要迷信学历高者,毕业之后领导让写个总结都写不好,他就写不好,而且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想仅仅学习课内这些东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应当博览群书,而且直奔高层,就是我们不仅要背诵中国的经典作品,同时还博览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大家想想你读尼采那样的作品你会是什么感受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实际上我们知道和马克思同一时代的大哲学家尼采,实际上尼采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两个哲学家,因此我们把这些作品读一读,那真是内涵异常丰富,他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些知识,但是你窥观世界的整个视角,你的思想,你的情趣,你的品位都发生变化了,因此,我想背诵和阅读将伴随我们一生。而且从现在给自己作一个计划,我想你才能从仅仅作一个教育教师而走向我是有文化的人。老师不是一个文化人吗?我不这样认为,实际我们老师仅仅看着教参书上教学的话,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我们的校长也是这样,我经常谈到一个问题,我说:应当有文化,作为局长是个文化局长,这个局长和那个局长不一样,有文化的局长,我跟校长讲的很多,就是做一个有思想内涵有文化品位的校长。我非常强调,如果一个校长,没有思想,没有文化,这个校长仅仅是处理一些行政事物,这个校长不是长生的,不时长存的。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肯定会被淘汰,老师也是,老师如果仅仅是备课,教科书,在这个方面徘徊,复徘徊的话,你未来肯定被淘汰。因此必须要有文化,有文化就要背诵和阅读。因此,还是取法乎上的背,和取法乎上的读。
四、梳理浮躁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我开始就谈了,当今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心盛行,我还是用老子的话他说是:轻则失根,燥则失君。这是太有理了,我为什么提出疏离浮躁呢?从孔子时代开始就是内盛和外亡两者兼有之,内盛是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如果说外亡呢是入世,当官,他的思想经过几千年之后被封建社会进行了扭曲,仅仅是为了当官,已经变化了,所以我说强调的儒学是一种原点儒学,他是一种有价值的儒学,但是如果我们老师一旦浮躁之后,就很难有定心,实际读书是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当中去,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了“会当凌绝顶”的境地。
&&&&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我采访了全国很多老师,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老师,他们所有成名者,无一不时有定心者,无一不是疏离浮躁者,你比如我说的这个李修为,2001年10月份,我写了临沂市罗庄区罗庄办事处中心小学的一篇报道《教育生态为改革注入生命活力》报道中,我写了一位非常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李秀伟,她是2004年省教育厅63位齐鲁名师当中的一员,她对教育生态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老师,她可以和一些教育大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她的心境达到了视名利如浮云的境界。第一次调李秀伟到区办公室当秘书,她不干。经人劝说,勉强去了几天,还是回去了。后来被县委办公室调去当秘书,结果她说什么也不去。这次比较困难,因为面对的县委办公室调你,你在农村小学你不来,你到底要干什么呢?她的校长魏永真,说:“不要紧,你回来吧。出了问题我全程负责,即便把我开除了,我也支持你。”魏永真外在是农民的打扮,内在的是一种高尚的风格,所折射出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崭新的,我在《中国教育报》给他做了一个校长速写。
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小学老师如此,大学老师亦然。2004年4月份,我写了一篇报道《“生于忧患”的杰出人文学者--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孔范今教授散记》。孔范今在现代的文学研究领域堪称是独树一帜,20世纪结束的一天,人民日报要发表一篇回顾20世纪现当代文学的文章,执笔者就是孔范今。他在文化大革命时,从山东大学毕业,分到曲阜,面壁十年读书,从先秦一直读到明清。一个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专家、学者,研读中国的古代文化用了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孔教授把传统文化读透了。所以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他就由曲阜市教师进修学校调到山东大学,由一般老师当副主任,当了主任,当了文学院的院长。从此山东大学文学院在孔范今院长的主持下,蒸蒸日上,在全国很有位置。就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可以说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时候,孔繁金给校长提了一纸辞呈,辞去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只当博士生导师。大家普遍认为山东大学是一方圣地净土,是一方学者云集之地,实际上浮躁之风也在熏染着这座象牙塔,文学院院长的位置着实诱惑了许多人的眼球。但是孔范今经过两年的“奋斗”,还是辞去了这个职务。究其原由,孔范今他说:“我原来带有一种使命感,要把山东文学院经营好。现在经营好了,我的历史使命完结了,那么我要投入到我的学术研究,我要静下心来继续读书。”不为名利所动,这需要怎样的境界!凡是大家无不如此。
&&&&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长我在《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四期发表一篇文章《让师生拥有智慧--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后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都刊发全文内容。回想采访的过程,最深切地感受就是朱教授的恬淡自然。那天朱永新从青岛机场出来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饭都没有吃,那边的领导也等着吃饭,但是我们见面后他就提议去宾馆接受采访。来到宾馆,安排好行李,朱永新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采访开始。”我紧接着把笔记本电脑打开,就在复兴大酒店,我们采访一直到深夜。朱永新教授没有任何的饥饿感,没有因为冷落别人那种自责感,谈起他的新教育试验,谈起他的读书,快乐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灿烂无比。有感于朱永新的“恬淡自然”,有感于他的浓浓的人情,有感于他亦官亦师的从容自若,所以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一个“人性化的市长”。朱永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长,身兼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还有更多的光环。虽然他两栖于为官与治学之间,但他把这些看得都很淡,他借助是的副市长之职,要推行的是教育。他与你交流的是一种教育哲学和他研究的新教育试验,没有任何的浮躁感。采访完朱永新教授感慨万千,当晚,我专门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我的万千思绪。我说采访朱永新市长和采访其他人士大相径庭,他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却那么平静,没有任何的浮躁感。这,才是大家风范,这,才成就了朱永新。
&&&&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如果说朱永新是全国的知名教授,我采访的杜维明便是世界上的大家。杜维明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对于儒学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读书周刊给我发了整整一版,一个字都没有去,整整一大版,题目是《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关照》,副标题《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在文章最后的一段,我称这次采访是一次“特殊的幸福之旅”,我特别感受世界大家那种淡然的心态,那种梳理浮躁的心境。采访到中午1点还没有结束,已经有人在几次催促我们吃饭了,但杜教授依然侃侃而谈,似乎是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入探讨,那种入乎其内的心态,绝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一点点没有浮躁,心如止水。不管多少人在等他吃饭,他都没有考虑,在那一个时间所考虑的,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阐释,是真正意义上的答记者问。杜维明完全沉浸于他的儒家文化的精神领域,以至欣然忘食。我感慨于他的执着,他的平静,在后面写了一个采访手记记录下我幸福的感受。我经常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能梳理浮躁?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浮躁之心盛行?实际上是文化在起作用,是深层次的阅读在起了作用。杜维明谈起儒家,谈起来原典儒学,可谓大气磅礴,纵横其间。杜维明是世界级的大儒,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儒学研讨会,重要发言人之一就是杜维明,所以他一谈起来这种真正的,带有学理色彩文化的时候,就彻底深入进去了,天真的像个婴孩。老子有言:“复归婴孩”。的确如此,真高层次的人及真高层次的文化人,无一不像孩子。
&&&&大家尚且如此,我们的老师理应摈弃浮躁,梳理浮躁,净下来好好读一下书,对自己的人生来做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文化计划。我在一年、十年乃至终生,我要陆续地读什么书。其间,把那种浮躁之心平静下来,把认为不可干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老师应该做的事。
五、读教相长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教,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那教学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时候,我们任何的教学都感到那么从容轻松,那是一种幸福感。
&&&&游刃有余的刘振东教授刘振东是曲阜师范大学的教授,如今已退休了。他是北师大毕业生,打成右派分到曲师的,很有学问。80年代我们一块在曲阜师范学校任教,都教“文选与写作”。我第一次听刘振东的课,恰是他执教《变色龙》一文。第一节课,他范读课文的时候,竟有两个字不认识。当时有20来个听课的专家,听了以后,认为这个知名的老师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第二节,刘振东一分析起这部文学名著来就滔滔不绝了,从变色龙的人物形象,到情节结构,到艺术手法,行云流水般讲开去,那真是众捧百贺,左右逢源,令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殿堂之中。我们所有听课的人都大为惊讶,这种课也可以如此来解说。课毕,后面的这些专家站起来给他鼓掌足足有五分钟,跟第一课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刘振东讲课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刊物《文学评论》上发文,他在全国讲课,讲学,所以他教这课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下了课,我就问刘振东老师:“刘老师你那两个字是真不会,还是假不会?我认为你绝对是故弄玄虚。”结果刘振东的解释:“陶老师我是真不认得。”我说:“你不备课吗?”他说:“陶老师,我从来没备过课。”我惊愕之后,便恍然大悟了,他具备了不用备课的水平,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锐意课改的韩兴娥上一周,我就上潍城区青年路小学听了韩兴娥的一节课,你们丁校长也见韩兴娥过我说韩兴娥的教学,恐怕给中国的教育投了一课原子弹。他和刘振东不同的在那里呢?一学期的教材,她只有两周教完了。他说,两周就足可以解决问题,时间再多,就浪费了。剩下的这么长的时间,讲李希贵局长给他提供的教材《中华上下五千年》。教材编写都是开始是一段古文,后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天听课,临上课前一分钟,韩兴娥给我一本书:“陶老师你给选篇课文吧”。不是他选,是我选。我翻了翻,我说《鸿门宴》吧。我想这是高中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难度够大的,结果15分钟讲完了,不光讲完了,学生对古文会背了,解释的非常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韩兴娥又让我选一篇,我说《楚汉之争》吧!就这样40来分钟,讲了三篇课文。她讲得很少,但是学生都懂了,而且都进去了。韩兴娥在潍城区没能评上优秀教师,李希贵就给他批了一个潍坊市的优秀教师,这是一个多大的革命。听完了课以后,我们就在座谈,也找了学生谈话。这些孩子采访时异常兴奋,他们说:“陶老师,我们最高兴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的作业!”学生在那里笑嘻嘻的,我看孩子们在我跟前无拘无束的样子,便问:“韩老师这些孩子可能会期负你?”她说:“这个倒不会。”孩子展现出的是他们孩童的天性,完全自然的状态,这让我想到了韩老师人性化的教学。我想,韩兴娥这个现象太值得研究了。采访完,我刚到家还不到一周,那些学生就给我邮箱发了一大批文章,那文笔连初三的学生达不到这样水平,行如流水,非常自然,就像韩兴娥那种生态课堂那样,没有任何的雕琢。文词很美,但是美的感觉又是那么自然从容,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为什么经过韩兴娥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一教,就出了这么高的水平?有些人感觉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学习的高层次文化,是“取法乎上”。韩兴娥和学生一块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化,背了很多经典的篇章,所以她比一般的语文老师上课从容得多。韩兴娥大胆的语文教学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听曹院长、潘院长说,济南市市中区已经请韩兴娥给他们做了一场报告了。所有的新课改的教材修订还是修修补补,而韩兴娥能大刀阔斧往前走,这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教育的睿智。用两周的时间讲完全册的内容,我说这种教改是正确的。
&&&&我86年到上海育才中学采访段利培校长的时候,段利培校长说,他说拿出很短的时间来学这个通篇教材,其余时间上课学的就是四大名著。结果学四大名著的上海育才中学的语文成绩还是全市第一。有些人对这种语文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韩兴娥班的家长很有意见,认为不布置作业,课本两周就学完了,什么样的学校,能学好吗?但是一学期下来以后,成绩最好,而且越来越好,我想她的学生在初中高中的后劲会更大。这种语文教学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一种风暴,是一种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冲击和叛逆。
教育大家于漪于漪是中国教育大家,我是84年采访他的。他接受两次采访长了8个小时,那语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让你感到是在吟诵一部文词华美的教育史诗,他对教育意义的阐释及思想的深度让人终生难忘。于漪教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也学不去的。执教《孔乙己》这课,于漪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的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到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觉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能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学生能回答出来的。说不定有的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异常精彩,也想尝试一下,拿这些问题问自己的学生,学生肯定都傻了,但这种现象的原因老师未必会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于漪能问,而我们不能问呢?因为于漪他是大家,他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估计光背古诗也不下七八百首,这些,我们老师无人能比。我大概听了他四场演讲,四个小时没有任何的稿子,讲得都那么华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说:“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特点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是教读相长。
&&&&腹有诗书的苏静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在山东做了很多报告引起轰动。当时苏静教学只8个月,便参加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别人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但是苏静为什么能获得这样一个奖,我在采访她时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所以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和她的‘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苏静她把学生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背诗、赏诗、作诗方面强化训练,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学生两分钟以内就能做诗一首。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学生进行诗词对垒演讲比赛。讲到中间的时候,苏静让在场的专家给学生出题,出三个题目,两分钟能做诗一首。专家给她出了三个题。两分钟收上来以后,屏幕上一打,整个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学生会做出这么好的诗,不知道的认为学生训练了多少时间了,实际上才8个月。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所以苏静就成功了。后来《中国教育报》也很关注,就以《她的学生富有诗才》进行一个版面的报导。那天正是
9月11日,现在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行的911”。我们的朱市长,也是慧眼识才女,就拿着这张报纸找到教育部,几经交涉,没考试把苏静特招了研究生,现在苏静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现在,我来介绍苏静参加“比武”的一个小插曲。参加比赛的前几天,苏静老师说:“我不能再背原来的课了,我得自己另备课。”校长郭庆伟尴尬极了。是啊,我们这些专家费了好大劲给她背的课,她却放弃了。大家知道我们出一堂公开课多少不容易。郭庆伟校长还是答应她的要求,让她自己备了一课“诗词长坊”。我想正是苏静她的独特之处,才成就了她。她要按预先的路子走,她肯定要失败,别说一等,二等也拿不到。但是她就成功了,因为她背的那课,在整个教学当中,不仅非常惊人,而且有异军突起之处。苏静到了苏州大学以后,进步更快了,她去年到香港四天的时间,四万多字就出来了。我估计一般人认为文章写得那么漂亮,又那么迅速,真是个奇迹。实际上是她读得多,背得多,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她写起文章来才那么轻松自如,感觉那么幸福愉快。苏静把写当成幸福之旅,把教学也作为愉快之行。中央电视台的张家义、江波给她拍电视专题片的时候,说:“我看中国教育报陶老师写得苏静太玄乎了。”结果整整七天拍完以后,他们对我说:“比你写还要好。”
&&&&以上,我列举这些例子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那有的老师说了,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读,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的写下去,你还是写的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经典,一年之后,一个小时,两年后拿两个小时,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六、读写结合
&&&&&&&&&&&&&&
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
&&&&我认为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这是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现实。从采访的所有的老师当中,都亲身感受到这一点。
&&&&积学储宝的王立华临沂八中王立华老师,比苏静小一岁,我对他的采访是太感兴趣了。5月13日天津教育报刊社组织一次大型的报告会,让我带着王利华和苏静去讲座,并说你们三个人讲一天半。我说:“行,我们三个人一人半天。”他给王立华说:“我给你们局长请假,咱们上省外讲讲,让他们看看山东的教师是多少出色,多么优秀。”为什么王立华这么好?他的临沂八中的工作条件并不好,他的宿舍很简陋,他的工资一个月才一千几百块钱,但是他一年购书一万多元。刚才张主编还说过,他们学校一年购书才九千多块,这种对比太明显了。王立华一年写了20万字,他读了就写,教学当中感悟了也写,读与写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在山东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师德报告团”,王立华的演讲博得了一阵一阵的掌声。他不用太多的准备,积学储宝,出口成章,精彩纷呈。所以后来我就给他写了一篇长篇报道《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广照的温情里》。可能是《中国教育报》觉得是人性欠妥,就以《让学生感受爱的温暖与可贵》给发了三分之二个版。我想王立华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都与他读书有关。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如此。
&&&&崇尚华丽的沈红旗去年,我上上海开中国教育报华东圈的记者会,我就对上海的记者沈之云说,你找一个上海最好教师,我要采访。结果沈之云找到了上海第八中学的语文教师--沈红旗。沈红旗太了不起了,因为上海高考出现问题最后就是他来判定。他读的书多,写得文章也深奥,我便以《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写了一篇文章来报导他。《上海教育》发表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报》也选登了两部分进行发表。沈红旗很有个性,很有思想。你比如说,他说:“人生的秘诀首先要学会傲慢。”并以次启动学生的自信系统。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与学生都有临别赠言,赠言都要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成功最为要紧的是: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与之相称。”他就是这样,“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他认为“崇尚华丽抵御浮躁的一贴良药”。他说:“我崇尚华丽,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我的语言都是华美的,这不是华而不实,这是真正的我的文化功底的外化。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华彩典章呢?就是因为学生他没有真正的文化。”古文教学,他有他的独特,是“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教学呈现的是一种经典式,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所以沈红旗他的教学就在上海形成一种独特景观,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的校长很了不起,给他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沈红旗工作室。沈红旗文化功底厚重,我到他家中找到了答案,整个房间都是书,所以他写的文章有深度,是用厚重的文化作底色。
&&&&大语文圈中的张晓梅张晓梅老师是济南十九中的语文教师,在座的老师中,有的可能听过张小梅老师的课,因为她在山东省几次拿课都是一等奖。就是这样一位教学评比屡屡夺冠的教师,大家对她的争议性却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写张晓梅,其原因就是在于她的争议性。听了她的课以后,有的说简直把教育教学引向歧途;有的说张小梅是大胆的教育创新者,是对教育教学有独到见地者。实际上,我认为后者是对的。张小梅博览群书,把经典名著引向课堂。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副标题《张小梅老师及大语文教学圈》。张晓梅大语文教学圈的“大”,就是学生不能光读课本的东西,光读这些成不了大才,更多的是读课外书籍。张晓梅也读也写作,她的论文很有色彩,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出了几本专著。
&&&&与国学共成长的李兰铎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李兰铎老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个体。2001我到那里去采访,写了一篇长篇通信《国学--一本内容深厚的校本课程》,她们的校本课程就是“国学”,是儒士道三家文化经典。国学课开设初,学校请了一批专家来论证,有山大的几位教授,还有我们省教课所的陈培瑞,共六七个人。我第一次听李兰铎的国学课,听完课后,我的评价可能对她的心灵的打击是很重的,因为我在充分肯定她的教育教学非常成功的同时,对整个学校教材构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一些否定性的意见,认为李兰铎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就无法驾驭课堂,言外之意无法来胜任国学的教师,但同时我说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学课的老师,就下大工夫把国学经典背熟。结果去年再听李兰铎讲国学课课,听她谈话,那真是叫人大为惊讶,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课上得那样从容,学生对古典诗文的解读,绝不是小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情,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李兰铎老师最近刚给我们《现代教育导报》读书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题目是《品读〈论语〉,陶冶心性》。关于《论语》当中“仁”的解释是很难的。大家知道说“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仁乎?”......所有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皆不一样,黑格尔称《论语》是实践哲学。“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好多专家也没有写清楚,我看李兰铎老师写到位了。在这一年里,她看了很多书,背《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她在课后作简短的汇报时,儒释道的经典信手招来,便可以看出她逐渐丰厚了的文化底蕴。最近,我给她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告诉她一定不要浮躁,沉下心来,阅读更多的高层次的文化,背诵文化经典,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国学教师。我想,她的发展很大很快,就得益于对经典文化的阅读。李兰铎原先不写东西,到现在写得这么好,就是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的老师往往就是把读写给割舍了,我想这一点不行。
&&&&写作快乐的自我体验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我们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老师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那你在学生当中肯定有威望。这一点,当年我从曲师刘振东老师那里受了很大的启发,于是读了很多书,就整天地写。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学生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学生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别人谈话这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别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如果你一旦不写,放下再写就很难了。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在《山东教育社》当了总编,始终不敢放下写作,无论如何都要写。《现代教育导报》有一个“视点”栏目,我一个月写一期,一期将近一万字,我采访的人物可能是全国乃至世界大家,也可能是从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我认为是心目中大家我就写。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我采访每一个人,都是对我思想文化的一个提升,使自己今后的写作更加从容、自如。原先写作可能用四、五个小时,现在写一万多字用不了两个小时。我经常说,人的笨和聪明没有太大的差异,更多的是在非智力的差距。就比如说学打电脑,可能在座的比我学电脑、打电脑都早。我2001年5月1日才开始学的,学了一上午,因为我不懂,就没有再学,就开始自学成才。我背了一下午的五笔字型,5月2日又练了一上午,下午就开始写东营市张洪升局长的一篇文章,2600字,我就打下来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笔,现在所有的采访基本上都用电脑打,90%可以打下来。用电脑打字,这缩短了多少的采访时间,缩短了多少写作时间。我以前写一篇稿子,我要让别人打印,打印完了我再校对,这个时间本比我现在写任何一篇文章要多上几倍。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我们每天打文章,就包括上外面出差、考察、旅游,当天晚上必须要写,一天至少一千至两千字,不然心里就空落落的。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的叫学生写作文,我们必须作出表示来。
七、边读边思
“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我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刚才张圣华老师也谈到思考的问题,可真正认识到写作的价值,思考的意义不是太多。没有写这个反思的过程,对读书、对教学、对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所有采访这些对象当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在思考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教育体系,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教育框架,这个太重要了。
&&&&于春祥的脚印文化我在《中国现代教育》2005年第二期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寻求生命成长的的支撑--于春祥校长的文化脚印》,为什么谈他的文化脚印?我感觉这个校长从一个民办教师,到一般的教师,到教研员到校长,可以说一路行来,应当说撒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幸福和成果,他的发展与思考息息相关。他读书之后就每天写,写就是思考的过程。他说如果读书是收容别人的文化脚印的过程,那么写作是收容自己文化脚印的过程。他从深圳华文集团的狼文化图腾受到启发,华文集团崇拜的是狼文化,因为狼能“输血”,也能够伺机出动,事业需要这样一种冒险精神;狼成群结队而行,企业需要这种团队精神,所以企业就把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图腾来崇拜。于春祥校长他也在考虑,我这个淄博市临淄区麒麟中心学校应不应当有一个文化图腾,有了这种图腾文化情节之后,它就大不一样了,他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他在长期思考,经历了一种高峰体验后,灵感顿来--“脚印文化”,“脚印文化”就是我麒麟中心校的一种文化图腾。问他为什么称为“脚印文化”?他说人首要的是脚印不能走歪,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长跑的过程,每一步走过去,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道德脚印。所有“脚印文化”给每一个人一种提醒,一生不能把脚印走歪,这是一种思想道德的熏染教育。另外一种解释,脚印是你走过去留下的印痕,我写作留下了自己的文化脚印;我阅读,我收容别人的文化脚印。于校长搞电子图书馆,给分校校长都配了,叫大家阅读。2004年他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发表了六万多字,用“脚印文化”作的专著也出来了。这里面他五种诠释我不一一解释了,非常重要的是哲学破码,破译。他认为上帝造人就是追求十全十美,你十个手指,十个脚趾,就是说人的一生在每一个时刻都要追求十全十美,但是在我们现实状态当中往往不能以十全十美的状态作结果,所以用脚印文化来提醒我们麒麟中心校的老师都要注意,我要追求十全十美。于春祥思考了,就形成了于春祥的脚印文化,就形成了这种文化图腾。我想为什么于春祥从一个民办教师一路走来,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三十岁成为淄博市的优秀教师,四十岁成为山东省的优秀教师,五十岁在全国大树名气。现在他还不到五十岁,才四十六七,在“教育在线”网上,有春祥夜话,已经大有名气了。我想等他天命之年的时候,于春祥名气还要大。他不仅读,还在思考,成为一个从老师走向校长的一个典型。我们也要思考,不思考就不会前行。&&
&&&&刘建宇的哲思数学临沂市罗庄区瓷寒镇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建宇就是个思考者,他教初中数学,教得太有特色了,他打乱所有的教材编写体系,重新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他在课堂上讲哲学,甚至讲外国的哲学家,更有甚者在毕业班的前夕看世界足球赛,放电视,没有任何作业,结果他的学生怎么样呢?他的初二学生参加整个临沂市考试,比初三的成绩还好,奥林匹克竞赛,他一个班获奖的学生占临沂市获奖人数的半壁江山。刘建宇不仅仅是教数学,还研究哲学,研究数学理论,他在思考教育教学的高层境界。在2002年10月《山东教育科研》我给他写了一篇一万七千字的报道,正标题叫《数学智慧--智慧生成之旅》,副标题为《刘建宇老师的数学教学与哲学思考》。这篇报道与以往都不一样,通篇都是一种带有哲学思考,因为刘建宇他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思考者。他的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同于别人,他不光有自己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方法,你比如说家庭如编谈话式和微型小说式教学。微型小说通过幽默活泼,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丰富的文学哲理,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刘建宇认为在一定时间与空间里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微型小说式,应该有丰富且很深的哲学内涵和性格智慧内涵。哲学内涵,包括事物间的辩证性、联系性与规律性。数学课堂教学则可以讲这种哲学内涵具体化,比如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性格智慧内涵也包括解决问题的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意识、反思问题后归纳意思、解决面临问题时的主要矛盾意识,能够体现到任何事物的研究所遵循的认知、理解、归纳、升华的规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技能,他更应该包括获取技能的方法和拥有没有最好只好更好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精于讨论,善于反思的观点,从而实现学生性格智慧的转变。知识是死的,更是活的,活的知识如源头活水,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人的智慧。家庭如编式谈话和微型小说式课堂教学是悄然打通了吸纳源头活水的笔直通道,成为远古传说中能带人驶入神奇天地的那片神舟,实际上这17000多字,几乎都是他的哲学史。一个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就思考得这么深刻,真让人嗟叹。济南市历城区已经把他请去讲了,他不太善言谈,也不太跟别人沟通,他是一个哲学家。这些大哲学家都研究数学,苏格拉底是数学家,马克思爱好数学,一研究微积分他就感觉轻松了,所以我想刘建宇是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他教的数学就跟任何人不一样了。他的学生跟别的学生差距太大了,那些老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的学生到任何课堂上讲课去,我们都讲不来。”也就是说,他教给学生的是终生的智慧,所以我写刘建宇的文章就题为《智慧生成之旅》。
&&&&韩军的思考上个周,我采访了清华大学附中的韩军,他是全国名师。采访了一天,我很深的感觉就是韩军的思考。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列了一个纲,你比如说他的理念,他谈“充血换魂“,即张主任说的就是“文化复古”。咱说语文学习是“举一返三”,他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举三返一”即“大量阅读”,用学生量的阅读促使质的提高。“文字意识”,就是说我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美,教语文课不同你讲历史、讲哲学、讲美学都可以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他叫所有的听课者,所有的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他说语文者,文字意识要强,要“重文写白”,即重视文言文,写白话文。现在你不能写文言文,但是你要重视文言文,要重视古文,不下大功夫研读古文,就别想成一个优秀的教师。所有他这六个理念,就构成了韩军老师的教育思考框架。因此我想他怎么能成名师,因为他在读,在思考。去年张圣华主编的读书周刊上,“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其中就有是韩军。
&&&&高万祥的六大文化工程高万祥也被列入“中国十大读书人物”,他从老师走向校长的岗位,很值得大家关注。我是去年9月20号给高万祥写的长篇通讯,将近1万字,我以我以《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为正标题,副标题是《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与文化建设》。高万祥在80年代对语文教育的批判是尖锐的,深刻的,他在充分肯定刘国正这些教育大家思想的同时,对语文教学给予了最严厉的批评和批判。他认为走入21世纪,我们必须有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观。他现在是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长,他当了校长之后,他仍然重在文化建设,他出了很多专著,思考了很多问题。他搞过“六大文化工程”,第一个要有“一个好口才”。他认为从张家港高级中学走出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是“口若悬河”。这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像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进行竞争演说,我们中国未来的社会真想走出去,必须有一付好的口才,我们老师竞争上岗也需要一个好口才,所以他开设演讲课,他经常在那儿参加评比。我采访完,他给我寄来很多学生的演讲录音。我一听太美了,简直是天才的演讲家。第二个工程是“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为什么说是40部?他说他给学生选了古今中外的最伟大的长篇文学名著。他说美国的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都是世界经典,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都选了。我不选世界的文学名著,学生无法真正知道世界的文化。前些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国是一元文化,我们要叫我们的学生知道多元文化,而且是提高他的文化品位,应当是文化文学名著。这40部都要读完,要考试的。第三个要“背诵200首古诗”。高中生还背古诗?背,不背不能毕业,还要通过文化笔试,记入成绩。他说,从我这儿走的不仅是高升学率,更是高文化素养的人才。第四个就是“要观看50部世界经典电影作品”。他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低级趣味,可以让学生从最经典的电影这样一个载体上看到世界文化。电影在正式课堂上播放,十分重视。第五个“要聆听30位名人的报告”。除去假期以外,一个月听一次名人讲座。他说,学生要在我这儿高中三年,要听全国的大家的高谈阔论,甚至与这些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信奉名师出高徒这古已有之的现象,他不仅请了文学界、美学界、经济界,连哲学界的都请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请了几个,朱永新教授不用说了,也请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在苏州大学兼着博士生的课。周伯平他也请去了,这个《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各自的朝圣路》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包括北大怪才于杰,都请去了。你想想,他的学生是跟中国一流的人才进行交流,他们聆听大师的声音,接受的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第六个就是“一周必须写六篇以上的日记”,一周七天,至少六篇以上,也就是每天还是得写。他对老师写作的要求很严,40以下的老师每周必须有4篇文章,40以上每周要两篇,不然是没有奖金。他说:“老师可能会骂我。但是若干年以后,老师会因为他们的文化升值会感谢我。”现在他们的老师已经在收入幸福了,所以高万祥的这种对教育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多的启迪。我们不单单是把学生培养成应试者,考上大学就把任务完成了,我们还要培养一个文化人。我们思考教育的问题出在那里了?就是单纯的应试,不是培养品格高尚、文化深厚的学生。
八、读书与成才
鲁迅上海之语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真想成才,别无他路,必须经过经典阅读,才能成才。大家知道30年代的鲁迅先生答左翼作家问,那时青年作家很崇拜鲁迅,就问:“鲁迅先生你文章写的这么快,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可谈吗?”鲁迅回答得很幽默,他说:“如果有秘诀可谈的话,作家的儿子肯定成了作家,他肯定会传给他儿子。”鲁迅的儿子海婴也没有成作家,他说:“那些作为技法的话都是骗人的鬼话,唯有多读多写。”这是关于写作最精妙的话语。我曾经在讲课当中给好多老师承认错误,15年以前,我编过几次作文选,现在觉得悔之莫及。或许老师们会说优秀作文选叫学生们看吧,错。学生不能读学生的作文,应该读高层次的文化,如果仅仅是读学生作文,认为是与生活相近,你永远别想提高,所以还是直奔高层阅读。鲁迅说多读多写,再加一个定语,就是多读经典的作品,多写优秀的文章,直奔高层的文化。
古今成才反差
&&&&大家有没有考虑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古今成才的一个反差,我一谈起来我就觉得触目惊心。如果从孔子诞生公元前55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有多少学生?很少。一直到解放的时候,中国人口才4亿人,解放前几个村庄没有一个学生。但是从1949年到现在五十年间有多少学生?解放后五十年间学生的总人数是解放前两千五百年间总人数的倍数关系,但是一种怪异现象出现了,解放前我们那么少的学生,可每一个时代都出现横亘世界的大家,可是我们现在好象是群星灿烂式学生,却没有大家了,即使有真是寥若晨星。我们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们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再看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前苏联,与我们同时代他出了多少大家?中国为什么不出呢?大家考虑没考虑,俄罗斯这个民族,他始终进行着高层次的经典之读。我前年到俄罗斯去,我感受很深,那农村的老太太都大段大段地背普希金的诗集,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哪一个农民如果自己家里没有图书馆,这是受全村人耻笑的事情。在中国,别说我们农民家里没有图书馆,就连我们文化人有多少家里有图书馆?即便是有一个书架,大部分也是装璜门面,对比之后你说多可怕。中国的古代,跟孔子同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等这都是世界一级的大思想家,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中国在任何时代再没出现这些大思想家。跟孔子差不多一个时代的古希腊,出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大思想家,但是任何国家也不能跟中国的大思想家抗衡。何止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哪一个时代没有令世界羡慕的世界大家?就包括魏晋南北朝有《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田园诗人陶渊明,这都是世界大家。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像苏东坡多伟大,儒释道三家兼集者。我们的一部《红楼梦》,世界有多少能赶上他的,真是没有。在历史每一个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几个,甚至一大批世界无法比拟的大家,但是现在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我就思考这个问题。当然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不高兴,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我们的先人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我们的今人一开始就学“上中下,左中右”,到研究生不懂《论语》,不懂《老子》的人大有人在,我们的文化浅薄到了这个地步,怎能有高水平的民族文化素质?我们又把学生教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要求学生:你必须做作业,错一个字一百遍,50遍。这种机械抄写,实际上把孩子的灵性、潜力全部扼杀掉了,我们不仅浪费了孩子的时间,浪费了孩子的生命,我们把他们的潜力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我们中国的前程,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游离了教育之道太遥远,这种离经叛道的教育,太可怕了。苏静老师曾问我,下一步教学怎么办?我说,下一步你就教你的学生《论语》、《老子》,不行就把《金刚经》搬出来。我个人认为,你不学大家,怎么会成大家?我们这些人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失去了这个机会,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我们要在他们记忆的黄金阶段,给他们最精粹的精神食粮--经典文化,我们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孩子的潜力太大了,苏静用8个月塑造了一大批诗人;韩兴娥的学生用两个周就学完了所有的教材一学期,他们学得这么好,考试成绩也这么好,原因是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了经典。&&&&
&&&&智者老咪我采访了全国一批很有才华的少年,从他们身上获得的感悟太深了。老咪大家都不陌生,我在《齐鲁晚报》及全国几十家报刊都发过他的文章。老咪的的爸爸就坚持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对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有接受能力了,所以从老咪呱呱坠地起,就给他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不仅开始了,而且形成习惯了,不读老咪就哭,所以整天给他读柏拉图、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著作,还读《莎士比亚》。老咪的爸爸王会祥太伟大了!他说,这些深奥的东西看着孩子好象一点不懂,实际都已经驶进了他的心里了。这像孩子学说话一样,你看着他没注意,实际上已经学会说话了。更有一个新的说学,孩子学习无所谓难易,他读《柏拉图》也好,读《老子》也好,跟1加2等于3一样难。无意识学习比有意识学习更重要,一岁的学生学会说话,就是无意识学习。你看他玩着没进入学习的状态,实际上已经走进去了。经典作品在孩子无意识的玩当中已经学会了,所以老咪在四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当一个思想家。老咪他叫王小飞,他原先在济南,现居住在青岛。他跟他爸爸到金牛公园的时候,一看老虎威风凛凛,就跟爸爸说:“这个老虎像一个大思想家,咱有必要买一只老虎养着。”他爸爸说:“老虎不可以养,我给你买一只老虎的师傅吧。”所以带着四岁的老迷就到了宠物市场。王小飞一看那个猫虽然是小巧玲珑,但是也不失大家风范。买到家里以后,他爸爸已经酣然入睡,老咪睡不着了,他想:我没法办了,我买了一只猫,我是属鼠的,鼠猫相克,我必须给我自己另起名字。但是名字跟猫相近,老猫不好,小猫也不佳,最后想猫咪,我叫王老咪,王老咪从那以后名声播扬全国。现在在英国华为大学就读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是亚洲第一人。老咪的学习令两个导师都不可思议。考试答辩的时候,他答的都是错的,但老咪都把主考官驳倒了。老师说你错了,但错的太美丽了,我们服气了,中国出天才了,便收了老咪这个学生。去年夏天,老咪上济南来,我让他给我们市中区的校长、老师讲一场。会场大约有800人,老咪讲,讲完以后,紧接着苏静讲。苏静说我真没法讲了,因为差别太大了。连苏静这样的才女都自愧不如,可见老咪有多神。我估计好多人看过他在电视上的表演,前年在山东卫视上主持节目,这些人都服气了。给北大的研究生主持节目,我问:“能行吗?”老咪说:“我起码比他们有文化吧”。老咪确实比他们有文化,给展涛主持,给臧克家的儿子臧老原主持。臧老原是博士生导师,他在与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座谈,那些学生思维很活跃,问得臧老原无言以对。臧老原没办法了,让老咪回答。老咪一回答,众座皆惊,当时那个画面很真实,我看了电视直播很激动。臧老原这个博士生导师说,我确实跟老咪差别太大了。老咪了不得,9岁出了第一本诗集,从二三岁开始做诗。我举他在五六岁作诗的故事。有一个弹古筝的老师郭宏亮问老咪:“你不是一个诗人吗?我弹琴你能给我做首诗吗?”老咪说:“行呀”。郭老师弹完以后,老咪紧接着一挥而就就写出来了,“是谁在远方哭泣?声音忽高忽低,如雨的泪滴在琴键上走动,如风的忧愁吹散了欢喜的白云。是谁在远方哭泣?声音忽起忽落,那泪行比雨行还多,那凉风让细雨身体分离。悲惨的哀泣如春蚕吐丝一样,把人紧紧缠住,等那从蚕从茧里出来时,已愁得鬓发斑白。”郭宏亮说,他弹奏的曲子很悲伤,老咪把这种哀伤的情感都写进诗里去了。老咪研究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全部用文言文诠释出来了,还画上画。他送送我一幅,太美了,太玄妙了。老咪在周易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了,全国的很多周易专家向他请教。
&&&&少年读书成才,除了老咪,还有黄思路、曦曦、华卉,都是我采访的,都是我写作的对象。都跟老迷有相通之处,他们应当都是大家,都是小孩,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
九、书香人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张主任给发了多半个版,报道济南市育贤小学“满校书迷”、潍坊市幸福街小学、山东大学儒家原典义教课堂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中国教育报》给了很大的篇幅报道,我很感谢。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一种书香人生,唯有读书高,心灵才能净化,心境才能达到一种高层的境界。
十、终生奠基
生活的寄托,精神的愉悦
我认为这个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是你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我想王文大已退休离岗,为什么他到现在精神好、身体好,为什么还有事做,就是因为一直读书。他每年报纸订两千多元的。有的人他退了以后,就没事干了,没事干了,身体要垮了,甚至要死了,因为他没有精神寄托,他没有给自己的精神定位,灵魂定位。如果没有灵魂定位,精神定位,身体马上就跨了。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为自己一生计,为奠基一生的幸福,就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吧,它换给你一生的幸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望你能好好的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