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音乐中阮乐器去那儿学习好

哪种乐器更好学?古琴、琵琶、中阮。或其他。_百度知道类似刘星这样的
阮业余爱好者,碰巧跟题主文章里的冯满天老师一个姓儿,愿意做一些整理。阮是名副其实的汉民族乐器,当代民乐里比较出名的筝、琵琶、二胡和扬琴,反而都是外来乐器。中阮是阮家族的一个成员,属于中音声部,它的弟兄们(这么可爱所以一定是蓝孩子?)还有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这些乐器大小有别,定调不同,但原理和演奏手法基本相通。由于题主没有设定时间范围(难道是高中文综的阴影?),我就从古代开始说起啦。-------------------------------------------------------我是古代---------------------------------------------阮的起源,大约追溯到公元前一百多年,张骞出西域那会儿,汉武帝准备把自己侄子的女儿嫁给乌孙王做媳妇儿,但是路途遥远,整天骑在马上赶路又没有WIFI,于是汉武帝命人參考琴、箏、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琴箱、直柄、十二柱、四弦,当时叫做“秦琵琶”。这段历史在魏晋学者傅玄所撰《琵琶赋·序》中有记载:“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因为当时阮还不叫阮,而是“秦琵琶”,许多诗词文章里也把昭君和琵琶写在一起。但实际上,王昭君当时拿的是阮。图:阮界大咖王仲丙告诉我们,昭君拿的是阮。(王仲丙先生是现代中阮和大阮的发明者,下文会有介绍)图:阮界大咖王仲丙告诉我们,昭君拿的是阮。(王仲丙先生是现代中阮和大阮的发明者,下文会有介绍)王昭君估计是古代第一位中阮大师(?)。此处“中阮大师”打个问号,因为那个时候阮还没有分高中低音,王昭君的演奏技术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师。不过,她的名字的确流传至今。阮咸(西晋)图:南京西善桥东晋南朝墓墙砖画上的阮咸(右)与荣启期(左)阮这个乐器全名叫阮咸,就是以这位大哥命名的。他与嵇康、阮籍等并列“竹林七贤”。 据说他精通音律,而且有一种说法是,阮的起源是阮咸改造了从龟玆传入的琵琶,制成了阮。不过,把“秦琵琶”定名为“阮咸”,是武则天的“文化部长”元行冲的功劳。图:1980年在甘肃武威南营青咀湾唐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墓中出土。音箱已残破,琴杆十分精美。从墓志铭记得知墓主为武则天的侄女慕容氏。唐代的阮做工精巧,声音优美,是王公贵族、文艺青年最爱。白居易曾在诗中《和令狐射小饮阮咸》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非琴不是筝”,冯满天某一次音乐会的名字就是这句诗,觉得很有禅味。宋太宗(939年-997年)宋朝皇帝多文青。《宋史·乐志》记载,宋太宗不仅会弹阮,将阮改革为“五弦阮”,还亲自创作五弦阮曲4首,改编五弦阮曲148首,编创阮曲之多堪称历史之最。(实际上五弦阮早已有之,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已见其形,唐代的五弦阮,琴箱呈花瓣形,柄上有四柱。)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中还记载了两位弹阮高手:“(王)庆之则闲雅多,则古曲优逸不迫;(安)敏修则变移宫徵,抑怨取兴,杂以新声。然皆妙手绝艺也。”李师师(1102年-1129年)图:好多女演员演过她,但是我最喜欢何晴,嘤嘤嘤图:好多女演员演过她,但是我最喜欢何晴,嘤嘤嘤《水浒传》中提到,北宋末年的著名歌伎李师师也是一位弹阮名秀,常当面向圣上宋徽宗献艺,还曾请梁山好汉燕青欣赏。第八十一回:“李师师取过阮来,拨个小小的曲儿,教燕青听,果然是玉佩齐鸣、黄莺对啭、余韵悠扬。”当然,《水浒传》不是纪实文学,这段权当调剂。到元代,曲艺艺术发展迅速,阮的变形——月琴——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戏曲中。图:月琴图:月琴阮还有其他名字,汉琵琶、秦汉子、直项琵琶。而琵琶那个时候叫做龟兹琵琶、曲项琵琶。古代的阮乐名家还有范晔、朱生、沈文季、褚渊、祖延、谢尚、石苞、谢奕、孔伟、孙放、冯小怜等等。知识有限,恕不一一。明清时期,有关阮的记载少了,但明朝仍有朱元璋之子朱权、施彦昭等留名历史。清朝,随着整个统治的腐朽,文化艺术也受到波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阮,做工简单,音域极其有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阮,做工简单,音域极其有限。----------------------------------------我是现代------------------------------------------------------------阮曾经一度失传,建国后才复活。它经历了从死到生、从配角到主角的洗礼。至今,不得不说,它仍然是一件比较小众的乐器,但是这短短半个世纪间,有很多令人尊敬的艺术家献身于阮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将这个属于汉民族的乐器重新唤醒。正因为阮有着这样的历史,在我眼里,它既有古典的韵味,也有一些独特的后现代的气质。王仲丙(1924-)(照片请见上文王昭君那张)阮界大咖,为什么这么说?现代中阮和大阮的发明者啊。他是杨荫浏的学生,杨荫浏又是阿炳的学生,妥妥的名师名徒。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1952年,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王仲丙是1953年进去的,他根据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嵌螺钿紫檀阮咸的照片,制成了阮。图: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嵌螺钿紫檀阮咸图: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嵌螺钿紫檀阮咸因此,阮的诞生,是基于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和发展,它也是作为合奏乐器首次出现在这个时代。张子锐(1918-)老爷爷全才,没找到跟阮在一个画面的图片(哭)。在乐队里,如果只有一种阮,则缺乏层次和厚度,难以演奏变化丰富的合奏,因此他按照声部音区做成了小中大低四种规格的系列阮。插一段:不得不说,民族乐器是不太适合乐团合奏的。西方的管弦乐团的高度成熟,离不开数学化的乐谱系统,以及大部分乐器采用十二平均律制成(大概意思就是它们的音高变化有统一的频率,因此和声比较和谐)。很多民乐采用五度相声律,琵琶除外,但是琵琶很难改造成不同音区。而把许多把二胡、许多把琵琶、许多根笛子等等拽在一起,如果没有多个声部的烘托,简直就是车祸现场。因此,按照十二平均律制成的阮,特别是有高中低音各个层次以后,对乐队声音层次起到很好的融合作用。当然,现在的胡琴也有高胡中胡二胡革胡等等,笛子也是,有小笛、梆笛、曲笛、大笛等等。即使是这样,模仿大提琴而产生的拉阮和革胡仍然无法替代大提琴的音色,现代民族管弦乐团中,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仍是无法替代的存在。刘星(1962-)刘星写的《云南回忆》,又叫第一中阮协奏曲,令整个民乐世界都兴奋了。为什么?因为一直担任乐团配角的阮,终于走到乐团的前面,担任领奏的角色。刘星的曲子很有特点,尽是些累死人的十六分音符。也有人说他把阮当吉他使。他是冯少先的学生,冯少先是冯满天的爸爸,月琴大师,名学生太多。他也玩儿阮的,他能玩儿的乐器估计很多,老先生是大咖,但是没听过他的阮演奏,就不单列了。当然,除了那些Newage风格的东西,刘星也有很古典的作品,详见专辑《广陵散》。我最喜欢的是《酒狂》,改编自同名古琴曲。福利:张鑫华(1961-)《云南回忆》首演的中阮领奏,第一位实现刘星中阮独奏地位的演奏家。叔叔长得非常北京大叔范儿(其实是江西人),但是却抱着一把小小的中阮或者柳琴,有没有很萌!叔叔弹柳琴的时候比较多,但是我更喜欢他弹的中阮,他的音色很正,技术过硬。需翻墙:阮仕春(1949-)看这姓,天意。阮爷爷好复原古代乐器,改良阮,因为人家出身建筑世家,是学土木工程的,标准工科文青。觉得他弹中阮就像三弦儿一样,哈哈。需翻墙:冯满天(1963-)让中阮走进大众视野的一个人。不过,他上《出彩中国人》应该让民乐界很意外吧,搞的跟老年不得志似的,也理解,毕竟电视节目。其实冯满天早就很出名了,到过世界各地演出。他年轻的时候搞摇滚,有人说是唱歌里弹阮最好,弹阮里唱歌最好,哈哈!我自己觉得冯满天的阮弹得真好。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制琴的原因,弦总是在很放松的状态,揉弦极好。台风堪称阮界费玉清,喜欢四十五度角仰望。视频就不放了,太多。林吉良(1942-)好少出来了,但是作曲高产,作品都如雷贯耳,《草原抒怀》《满江红》《游泰山》《西域行》《古风》《思恋》《山吟》《葡萄架下》《翠华山传奇》等等。他的风格与刘星对于速度和数学感的追求不同,他的作品比较古典,擅用中阮的泛音和滑音。我最喜欢的一首是《睡莲》。福利:其实,中阮作曲家和演奏家还有一长串名字,沈非、魏育茹、谢声驿、丁晓燕、庞玉璋、宁勇、吴俊生、魏蔚、徐阳、刘波、吴强、张蓉晖、陈素敏、苗晓芸……这些是维基百科上抄的,搜到一些演奏视频,不好妄断。特别希望有人补充讨论(渴望的眼神)。最后安利两名我喜欢的演奏家。孙铮比中阮更加让人忽略的就是大阮了(哭)。不过孙铮的大阮弹的是极好的,真的很棒,其实大阮很难弹,更别说独奏了,没有很好的手上力度,是很难hold的。福利:邱于珊台湾姑娘,好年轻,今年才开毕业音乐会。特别喜欢她的轮奏技术,细腻,清晰,颗粒饱满。演奏的时候总是一副羞涩的样子,哈哈。不过她弹琴的时候身体摆动,很漂亮。看起来小小只,但是力度很有。福利:参考: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新闻民工 / 器乐爱好者学中阮体会
学中阮体会
【心得范文】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学中阮感受
累并快乐着 --记我的学“中阮” 之路 我从学中阮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一路走来,有苦、有泪,有欢歌、也有笑语。但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累并快乐着”。 回想当时成立乐团,学校领导号召大家积极报名参加。我犹豫不决。这时张校长找我们谈话时说:“我们学校成立乐团,是对老师素质的再一次提升,学校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珍惜。”我想既然学校让我们参加,那就试试吧。就这样抱着试试的心情,参加了乐团。 说实话,刚开始自己就有点担心和害怕,担心的是自己年龄有点过大,怕跟不上其他的年轻老师,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更害怕的是我已经不像那些年轻的老师一样有着柔韧灵活的手指,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曾暗暗自问:“我真的能学会吗?我能行吗?”我一再地犹豫、徘徊。但是,在我们中阮老师单老师的循循善诱,姐妹们的热情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并且很好地学了下去。记得有一次练指法,手指真的不仅僵硬而且很痛,弹起来使不上劲,右胳膊抬不起来,浑身的酸痛。我们乐团的老师都有同感。但我们互相鼓励,咬着牙坚持、坚持。我们硬着头皮,耐下心来,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顽强地走了下来。 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我来说,节奏的掌握是件难事,往往慢节奏时等不及弹快了,快节奏时跟不上,让专业的单老师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但她还是耐心地对我们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就好比人讲话的语速,一个人讲一句话时的语速如果时慢时快,就会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所以即便是我们专业人员,每天都要进行节奏练习。对于你们业余人员来说,节奏练习就更重要了。每弹奏一首新曲,首先把节奏弄好,再唱好谱子,如果唱不好谱,那弹出来的就不是音乐了,那就只是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音符。你们要想学会,惟一的方法就是做到三点:一是练,二是练,三还是练”于是我们就暗暗下了决心。“练、练、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烙印。指导的老师的苦口婆心,加上学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我们累并且快乐着。每到星期五下午学生放学后,就是我们乐团活动的时间,那段时间,我们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的苦学、苦练,明明是很累,但我们也不亦乐乎。迫近六、一时,我们晚上都到10点以后,有一次竟然到了11点半。但是,我们当中也没有一个叫苦的、叫累的,我们依然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的乐团老师,干劲、拼劲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每次合奏完毕,我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时日越久,越是体会出生活的要义,对待任何事情,不过“用心”两字而已。只要用上心,认真对待,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现我的指法、识谱、节奏各方面都比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会达到这样的水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确如此。两年下来,我已经弹下很多首曲子了,有些曲子竟能背诵如流。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弹中阮不光是单纯的弹中阮,而是对学习的热爱、认真、执着,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时间的磨砺,靠毅力的支撑才得到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乐团老师胜利了。 学会、体会弹中阮的乐趣才是我们根本的初衷。到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地弹奏已学过的曲子了,手也没有再不停使唤的发抖,可以说已经对弹中阮有了感觉,尤其是听到我们昌乐育才双语学校教师专场演唱会演出成功的消息时,我们快乐的像个小孩子。 最后我要感谢一下在此期间对我永不放弃、循循教导的单老师和我的同事们,没有她们的激励和鼓励我自然不会坚持到现在。下面是我们一起奋斗的中阮声部的同仁们。篇二:中阮教学之我见
中阮教学之我见 [摘要]阮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拔乐器,有历史有文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打开对中阮的兴趣大门,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应教授学生正确规范的弹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宽严相济,教学内容应活泼向上,贴近现实,以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时形成竞争机制,辅以适当物质与精神奖励。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公开比赛,多参加舞台表演,树立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素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师,但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必备修养,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礼制的重要形式。古琴、琵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族乐器,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对音乐的描绘,其中《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耳熟能详的佳句。
那“阮”又是什么呢?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阮的时候都异口同声的说是琵琶,阮有时很无奈,纵然时空交替也只是少数人识得此物。追溯历史,阮源于汉朝,胜于唐代,衰于明清,一路走来坎坎坷坷,还好有专业人士一直在不断的探究,得以保存至今。
阮至今有史料记录最早是出现在东汉傅玄《琵琶赋》序载中。汉时很多西域乐器传入中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乌孙国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此种乐器当时被称之为“秦琵琶”,也就是目前阮的前身。阮也出现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阮最辉煌的时代应是唐朝。唐武则天时,古墓中有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的阮成(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因善弹此种乐器而闻名)所弹乐器相似。至今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从唐朝传去的紫檀阮成。足见阮在唐代的影响之重。
公元十世纪末,宋太宗于至道元年把阮的四弦增至五弦,称其“五弦阮”。宋人仿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有阮与古琴的合奏,可见那时阮已经具有既可独奏又可合奏的功能。此后的朝代更替,阮虽保持古制,但是其琴弦有很多的变动,清代时有的阮改制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条同时发一音,音域越来越窄,音阶也变得不完备了。改良总是有好有坏,事实证明经过明清对阮的改良使得阮走向衰微,还好我华夏民族能人辈出,尤其是建国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一批批音乐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将纯律改为十二平均律,扩大了阮的音域,丰富了阮的演奏技艺,有高音阮、小阮、中阮、低阮这样一个阮家族。在这族乐器中,中阮顾名思义就是尺寸适中,音域适中的阮,在乐队中担任中音声部,其音色类似古典吉他,也被称为“中国吉他”。既可以演奏传统音乐,篇三:中阮介绍及图片1篇四:中阮考级教程蔡明佑编 - 奉贤教育博客学习 ——发展共同 … 课程名称:中阮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中阮(琵琶)乐器的演奏技术,能够独立演奏(独奏,合奏,重奏)中阮(琵琶) 乐曲。达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或地方)的中阮、琵琶专业的等级考试水平。(初、中、高级) 教学内容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制的《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中阮、琵 琶考级曲集)、地方(如民族出版社的中阮、琵琶实用教程)的部分练习曲、各地的民歌、小调等乐曲作为练习曲目。 课程目标: 1、初级目标包括: 中阮(琵琶)入门、乐理、手指(倚音、颤音、叠音、滑音等)技巧 练习、乐曲演奏, 掌握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够演奏基本简单的曲目。 2、中级目标包括: 各种技巧的强化练习、中级乐曲练习、其它指法练习(中级),熟练掌握演奏的技巧,能 够演奏中级曲目,体现风格的表现。 3、高级目标包括: 作品练习。熟练掌握演奏的技巧并在技巧上能够独立处理乐曲、能够熟练按照乐谱 正确 演奏,有自己的曲风。 课程面向对象: 小学二—五年级、初中起始年级。 教学乐器 采用天然材料(紫竹、白竹、凤尾竹、花斑竹)制的中阮(琵琶) 教学形式: 小班授课,每个星期天下午上课。 主要课程内容: 内容提要 : 通过结合《中阮、琵琶演奏曲集》一书独奏曲的练习,注重基本功、基本技巧的训练, 能够帮助练习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练习时,既可依照教程的顺序练习,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动。总之,练习过程要善于解决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困难,从全局出发去解决每一个技术和艺术上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阮有大阮、中阮、小阮,等等,虽然各个品种的音域、音色不同,但定弦规律是一致的。本书简单介绍了阮的历史及构造,大阮、中阮的音域、定弦和各调的首调唱名;以中阮为训练对象,大阮可可借鉴一些练习曲。 阮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载,阮是当时人们参照琴、筝、 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阮古称秦琵琶或月琴,唐武则天时发展为十三品位。因晋人阮咸善弹此器,因此得名。 一、 阮的历史 阮 拨奏弦呜乐器。源于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琵琶。唐代武则只690—705 在位)时改称阮咸,宋代简称为阮,今为中国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的常用乐器。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阮在汉时称为秦琵琶,唐时称阮咸,宋时称阮,直到 清代都一直保持古制。阮是“阮咸”的简称。古琵琶的一种。阮有低阮、大阮、中阮、小阮四种,目前乐队中多用大阮与中阮。中阮比大阮高纯五度。阮有三弦、四弦之分,有品,按十二种平均律装置。阮的演奏技巧比较简单,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富,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汉时,有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 (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现存的古代中亚豪来兹姆王国宫殿壁画上有阮咸,是公元4世纪的作品,说明阮咸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中原。 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 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阮的造型与现在的形制相似。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O.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 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也不完备。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它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 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独奏使用。历史上汉琵琶是&阮&的前身。在南京西善桥古墓出 土的南朝时期(420~589)(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其中阮咸斜抱一件乐器弹奏的图像.它为今人研究阮的历史、形制、沿革及演奏等提供了确切资料。据(新唐书.元行冲传),武则天在位时.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乐器相 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批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 雅乐家遂谓之阮咸。&至宋代.宋太宗赵匡义于至道元年(995)把阮改为5弦,称之为&5弦阮 。阮既可独奏,也与其它乐器合奏,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三国时代的青袖瓷仓上有阮与其它乐器合奏的陶塑装饰﹔麦积山北魏壁画上绘有笳与阮的合奏图﹔敦煌壁画佛座前乐舞的乐队合奏中有阮﹔宋人仿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有阮与古琴合奏等。 据史料记载,阮的乐谱十分丰富。如,宋代以前有(阮咸谱)20卷,(擘阮指法)1卷,(琴阮二弄谱)l卷等。可惜这些阮谐均已夫失。阮的制作在唐代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现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嵌螺细紫檀阮,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已相当完善。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仿制过古代阮﹔1946年前后,无锡华光国乐团按唐代阮的形制,研制出三弦的大阮、中阮各1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依十二乎均律补齐半音,使转调不受限制﹔增加品位,使音域扩展到3个八度以上。新改编和创作的独奏曲目有(瑶族长鼓舞)、(引水上山坡)、(调歌)、(火把节之夜)等。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 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 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 当时称“秦琵琶”。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它的造型。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 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 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倍受人民欢迎和喜爱,而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 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 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蝗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 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 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 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仑院中,还珍藏着一张 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O.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 ,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 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 见。 长期以来,阮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和形式,构造上没有什么改变。在民间流行的 旧式阮,反而退化为两条或3条弦,即使4条弦,也是每两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 也不完备。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 域只有一个多八度。 阮在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 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乐器。这些改革的阮都为四弦, 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 。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它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 的表现力。 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和缚弦 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和,演奏 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旋律,表 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阮的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 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 或金属弦。琴头呈如意状,4个弦轴分别装在琴头两侧。琴杆修直,背部呈扁圆形,正面平整设指板,面上粘山囗和品位。设24品,依十二平均律排列,每半音一个品位。音域可达3个八度。音箱正圆,面板和背板略成拱形,面板上方左右开音孔,下方中央有拨扶手。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 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 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 匀净、木纹清透。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 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 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 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 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 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 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 奏。在京剧和其它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 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有些乐队还将它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三、阮的定弦 各种阮的定弦及音域均不相同,在乐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低阮以四度关系定弦。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民间流传的阮,定弦很不统一。在民族乐队里,大、中、小阮都以五度关系定弦, 它们分别为:小阮(C、g、d1、a1),中阮(G、d、a、e1),大阮C、G、d、a,低音阮 以四度关系定为(E1、A1)、D、G。常用的音域是:小阮从C~a3,中阮从G~e3,大阮 从C~a2,低音阮从E1~e。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上世纪有一段时间中阮的定弦模仿小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G、d、a、e1;大阮的定弦模仿大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C、G、d、a。这种弦与弦之间均为纯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称为“五、五、五”定弦法。 阮演奏家在实践中发现“五、五、五”定弦法不是阮的最佳定弦法。把中阮定为G、d、g、d1;大阮定为D、A、d、a,让一弦和二弦、三弦和四弦成为相邻的二个八度关系,这种五度、四度、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演奏指法更方便,弹和弦音更快捷。也有把中阮定成A、d、a、d1(四度、五度、四度)的,指法也很科学。现在艺术院校的阮教学多见“五、四、五”定弦和“四、五、四”定弦。这种定弦称为固定音高定弦法。 京剧乐队中的阮可以采用固定音高定弦法。但这种定弦弹奏京剧常用调bE、E调时空弦音用的少,没有开放音,阮的四根弦共振不好,阮与其它乐器的共鸣也不好,指法不顺,演奏技术要求严格。固定音高定弦适用F调、G调、A调、bB调、C调、D调等。 京剧乐队中阮的最佳定弦法是和京胡同步定弦,伴奏二黄用5 2 5 2弦;伴奏西皮用6 3 6 3 弦。若考虑弦的张力,阮的四根空弦音中至少有两根和京胡一致。和京胡同步定弦,指法就能和京胡指法近似,演奏顺便,能充分发挥器乐性能,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共鸣也好。有时E调二黄和E调西皮相继出现,这时阮的伴奏就不分二黄、西皮了,二黄唱腔所需要的音符在西皮弦上都有。两种唱腔共享一种指法,保证1=E音就可以。随京胡的定弦法能导致演出中因转调经常拧轴调弦。 伴奏京剧的阮演奏员要学会空弦音高设计。一出戏中有D调、bE调、E调、F调、G调、A调、bB等多种调门出现时,则应该选择固定音高定弦法,靠变换指法转调,演出过程中不用调弦。一出戏中大多数唱腔均为E调,只有少数唱腔为其它调,中阮和大阮的定弦可以根据需要将空弦音名改变,改变的目的是让阮的空弦音和指法向京胡靠拢,以便统一风格,增强共鸣。比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1=E调唱腔居多,兼有1= #G(bA)、 1=#C(bD)、1=#F 等调门。中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G #C #g #c(E调的3 6 3 6 弦);大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C #G #c #g(E调的6 3 6 3 弦)。1=#G调中阮用1 4 1 4弦,大阮用4 1 4 1弦;1=#C调中阮用5 1 5 1弦,大阮用1 5 1 5弦;1=#F调中阮用2 5 2 5弦,大阮用5 2 5 2弦。这种定弦比阮的固定音高定弦降低了小二度,弦的张力仍保持在最佳状态。1=E调使用的是京剧常用指法,伴奏效果好。1=#G、1=#C、1=#F等调门空弦音属唱腔常用音,和三小件配合亦好,指法方便顺溜,便于演奏。整出戏仅定弦一次,演出中不用拧轴调弦。设计空弦音高时要首先考虑一场晚会的最多用调,以最多用调为主设计空弦音高,尽量与京胡同步,兼顾转调、共鸣、弦的张力、音区、邻弦之间的音程关系等,演出中尽可能减少调弦次数,偶遇转调则使用变指法按音。 阮的空弦音程关系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改变。举两例说明: 1.大阮用固定音高定弦法(D、A、d、a)为1=C调二黄唱腔伴奏,空弦音首调唱名是2 6 2 6。用C调指法可以弹奏,但指法不顺,伴奏快速唱腔有难度。若将第三弦临时降低大二度定弦,空弦音变成2 5 2 6(D、G、d、a )。第二弦和第三弦与京胡同步使用的是二黄指法,整个乐队效果会因此一音的临时改变而显得活跃。 2.用大阮为1=bB调反二黄唱腔伴奏,固定调定弦空弦音首调唱名为3 7 3 7,反二黄的主要音符1音和5音要靠一指和二指分别控制,指法不顺,演奏难度大。把第三弦临时降低大二度定弦、空弦音唱名变成3 6 3 7(D、G、d、a),主要音符1、5两音则由左手一指在二、三弦上控制,使用的是京剧常用指法,加上空弦音3 6 3 7的配合,什么速度的反二黄都能顺利演奏。并且大阮使用的正是最佳音区,共鸣效果好。 京剧伴奏乐器除三小件外其它乐器的伴奏音符应该是逐件递减的。三弦的音符少于月琴,中阮的音符少于三弦,大阮的音符少于中阮。只有这样处理,乐队的整体效果才能清晰透明。技术好的中阮演奏员可以完整地弹奏京胡伴奏谱(用旋律音高弹奏,莫用高低音互翻)。大阮的声音反应较中阮迟缓,伴奏时删减一些音符是必要的,精减后剩下的音符多为旋律中的骨干音。 阮演奏员有必要学习和声、配器方面的知识,掌握低音处理方法,大阮和中阮互相配合,在大齐奏的伴奏中将和弦,分解和弦等配器技法、阮演奏技巧融入唱腔伴奏之中,展示乐器之长,使伴奏效果更科学、更具活力。 十二平均律的应用,使有二十四个品位的阮能应对任何京剧唱腔的伴奏。阮咸已成为京剧乐队的主要成员,不可缺少。我们要提高阮的演奏技术,重视阮在京剧乐队中的作用,京剧乐队应该与时俱进,设置阮专业。 四、阮的演奏技巧: 阮的演奏技巧,原来比较简单。随着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近年来,我国许多音乐学院先后开设了阮的专业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独奏曲也相继涌现。目前,经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弹、挑、勾、抹、扣、划、轮、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纹等IO多种,显着提高了阮的艺术表现力。中阮的名曲有:《云南回忆》《丝路驼铃》《满江红》······ 五、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应用篇五:张龙先进事迹 全国“最美教师”张龙:用音乐照亮盲童梦想
“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昨晚8点,在央视“2015年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5个来自武汉盲校充满朝气的盲童,手拉手走向舞台,在舞台中央放歌,歌颂他们的理想和希望,也歌颂帮他们找到人生梦想的“心灵导盲师”武汉盲校音乐教师张龙。昨晚,被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的张龙老师,讲述了自己进入盲校的心路历程和孩子们的故事,不仅让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同时也感动了全国人民。
为盲童吴迪圆“梦” 创作歌曲唱给“天堂的妈妈” 昨晚的颁奖晚会上,节目组播放了关于张龙的“短片”,短片从初入盲校张龙遭受的“不理解”开始讲起,初入盲校时,孩子们将自己深埋进自己的小小天地不肯向她敞开心扉,张老师戴上眼罩体会盲童们的日常,以心交心,换取了孩子们的信任和支持。短片里,张龙老师首创盲童形体课,教盲童们摆脱盲态,树立自信。她组建了武汉盲童启明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教孩子们弹奏钢琴、吹奏陶笛,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 短片中还讲述了张龙老师和盲童吴迪的故事。吴迪先天全盲,年幼丧母,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听歌、学歌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一天,吴迪拉着张龙的手说:“张老师,我想有一首自己的歌,唱给天堂里的妈妈听。”为了帮她圆梦,张龙四处找人写词、作曲,创作了励志歌曲《梦》,并在武汉市盲校拍摄了MV。张老师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受到网民的好评,点击率很高。《梦》还作为公益歌曲在全国九条高铁线上循环播放。而短片里,更多充斥着盲童们灵动、欢乐的身影,他们围着张龙唱歌、跳舞、跳绳、弹奏乐器,一扫内向和自卑,充满童真和希望。 孩子们献歌张龙 “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 短片播放完毕后,5个盲童手拉着手,歌唱着武汉盲校的“校歌”《牵手》走入舞台中央,“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渴求着幸福我和你一样,我们牵手同行,扬帆去远航;冲破了黑暗,我会更坚强??”5个盲童阳光自信的笑容顿时“照亮”了整个会场,在场的观众看到这群坚强、可爱的孩子们,眼泪也纷纷夺眶而出。在和主持人交流的环节,张龙坦言,4年前自己初入盲校,组建盲人艺术团,但一个月以后,艺术团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刚开始,她并不理解孩子们,认为孩子们不积极加入艺术团,是孩子们不领情、怕吃苦。但在她戴着眼罩体验盲人一天生活的时候,张龙明白了,“黑暗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恐惧是最直接的反应。他们坐着不动,其实是寻求安全感。她说,“是我太自大,太冲动,我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去看看这些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讲到这里,张龙哽咽起来。 “张老师是天使”、“她是心灵的窗户”“她是眼睛”、“她是妈妈”、“她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5个孩子成为了张龙老师的颁奖人。孩子们欢笑着,小心翼翼一一摸索着将奖杯传递给自己的“老师妈妈”张龙。那一刻,张龙终于忍不住,泪水奔涌而出。 颁奖结束后,武汉盲校的孩子再次登台,演唱了颁奖晚会主题曲——《最美的你》,这是孩子们献给天下教师的歌,也是献给恩师张龙的歌——“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温暖有你入怀抱,生命有你更美好”! 全国“最美教师”我觉得属于大家,正是因为有“最美学生”、“最美家长”、“最美同仁”、“最美朋友”??太多太多的最美汇聚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我!
路就在脚下,梦想就在前方! 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待着他们!
——张龙 张龙和她的学生们在央视颁奖典礼上。 记者李子云 摄 制图熊琳琳 获奖始末 张龙和学生们 上京表演 8月底,张龙接到央视,赴中央电视台参与“2015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的录制。“我当时压根没想到是得奖了,认为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参加录制,那么重量级的奖项,不可能轮到我吧?” 幸福来得很突然。 “央视8月底通知我参加录制节目,孩子们也要表演节目。”张龙得知消息很激动,但能将自己的盲童学生带上央视的舞台,“让我更加充满兴奋感”。8月28日早晨5点,张龙带着孩子们踏上了赴京的旅途。“孩子们三点半就起床了,叽叽喳喳兴奋极了”。在机场,很多孩子第一次坐飞机,听着飞机引擎隆隆的声音,高兴地叫起来,虽然看不见,但仍然纷纷比划出“剪刀手”留念。 到达央视后,6个盲童孩子第一次走进央视录影棚录制晚会主题曲。“小鬼们完美展示,放松极了,个个像老手!”张龙得意地说,孩子们虽然是第一次进规格这么高的录影棚,但一点都没有露怯,很给她长脸。“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都夸赞央视录影棚太大了,音响效果太好了。”可更让人惊喜的“第一次”还在后面。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央视一号演播厅——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地方。孩子们看不见,张龙便指引孩子们用手“探知”,一一带孩子们“摸”过电视上春晚演播厅后台长长的走道,舞台上绚丽的布景。“舞台太大、太震撼、太美了!”张龙感叹着,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感知,她还抱起孩子们“感受”一些特别的摆设,虽然不能用双眼完全感知,但孩子们心里可满足了。 晚会正式录制前,赴京“龙之队”里的小女生还试穿了张龙要登台领奖时穿的高跟鞋,第一次穿高跟鞋的女孩子们又笑又闹,对张龙说,高跟鞋太恐怖啦!张老师佩服你!有了孩子们的轻松调笑,原本有些紧张的张龙也放松了。 02 央视导演 为孩子们点赞 张龙说,一方面很兴奋能把孩子们带上全国最好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有些许的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美地展现出他们的风采?”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进入央视演播厅,进行走台,离9月1日的正式录制不过两三天时间。而孩子们要准备两首歌,现场还要一边唱歌一边活泼地走上舞台,不仅要姿态自信漂亮,而且必须压着节奏,最重要的是整齐,也许对普通孩子来说不算难,但对双眼全盲的孩子们来说,看不见舞台,只能通过步数和节奏来“感觉”,难度还是很大。“我们就在宾馆走廊上练,一天练5~6个小时,最晚到凌晨1点钟。”张龙说,孩子们铆足了劲,一定要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最好最棒的自己。 最后,节目成功录制完毕,孩子们的优秀表现让制片人和导演纷纷夸赞,“原来不只我觉得他们优秀,在全国最牛的晚会导演面前,孩子们依然是那么优秀。”那一刻,张龙觉得“成就感爆棚”,张龙说作为老师,获得荣誉固然能让自己觉得开心,但孩子们获得夸赞,而且是业内顶尖专家的夸赞,“我心里那个满足,那个甜啊!”
15天跟拍生活 感动央视 今年6月份,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围绕“中国梦”的主题,着力寻找那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典型。 湖北省由区、县、市展开了立体式的“寻找”,一致推举张龙成为湖北唯一推选参加全国选拔的“全国最美教师”。 7月初,中央电视台十套《讲述》栏目,为了寻找“最美教师”也来到盲校。《讲述》栏目团队对张龙进行了15天的跟拍。采访了张龙、张龙家庭、学生、家长、校方、志愿者等,从多个角度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张龙的事迹。 张龙的“盲人形体课”、“盲人跳绳龙之队”、“盲人艺术团”、“六点陶笛乐团”、“盲人电音乐队”??央视制片人感慨张龙为盲人孩子们做了太多,素材太多,栏目团队也多次被张龙的事迹所感动。 此后,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也赶到盲校,跟拍三天,张龙的事迹也将在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中做详细报道。
“最美教师”张龙:让盲童的人生变得优雅 张龙与盲童在一起 荆楚网消息(记者彭烨炜陈敏徐建平)“那个样子一定要优雅一些,好不好?”9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市盲童学校时,40岁的音乐教师张龙正在一间音乐教室陪孩子们练弹琵琶。 9月10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2015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武汉市盲童学校女教师张龙带领一群快乐活泼、自信阳光的孩子载歌载舞表演了他们的校歌《牵手》。被誉为“心灵导盲师”的张龙是湖北省唯一的获奖者,她也是全部10位获奖教师中唯一的特教教师。 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夏一民在义务为孩子们授课 “夏老师,您来了,孩子都在教室盼着呢。”一位身材偏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刚走进一间音乐教室,就有几位盲童家长热情地迎了上来。65岁的夏一民是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他是武汉文艺家志愿团音乐舞蹈分团的一名志愿者,也是武汉音乐家协会的老会员,2005年从武汉汉剧院退休。三年前,张龙告诉夏一民,自己所在的武汉市盲童学校需要琵琶老师,夏一民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义务教授盲童演奏琵琶。从此,每个星期一的下午,不论是起风还是下雨,夏老师都会从汉口乘地铁转公汽或开车准时到位于武昌石牌岭的武汉市盲童学校。今天下午,是本学期的第一次课。 张龙为盲童矫正姿势 由于盲童在医学上被界定为完全没有视觉能力,要教好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耐心。记者在教室看到,因为盲童无法识谱,每教一个乐段夏老师都要先反复唱上十几遍,让孩子先将声音背记下来然后蹲在孩子们旁边一个个手把手的掰着指头教,这个位置是什么音,那个“哆”音位置在哪里,音有多高?都需要反复教授,直到把声音和位置铭刻在脑海里面??然后凭记忆在琴弦上重新弹奏出来。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嗓子也唱哑了。再难再累,夏老师也没有说过放弃。张龙会认真观察和倾听每个盲童的弹奏,时不时走到某个盲童的身前,帮盲童矫正姿势。 “要把平时的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演出!”这是记者整整一下午听张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张龙说,这间教室的孩子跟着夏老师学弹琵琶,隔壁教室的孩子跟着她在外边请来的另一位朋友王老师学习演奏中阮。“今年年底,我们要到琴台大剧院开一个专场音乐会。”张龙自豪地说。 孩子们在弹奏琵琶 据了解,张龙在武汉市盲童学校发起成立了“六点艺术团”,其中有十个琵琶、七个中阮。学琵琶的同学除了能演奏一些如《茉莉花》一类的小曲子,还能完整地演奏琵琶曲《阳春白雪》;学中阮的同学也能弹奏《紫竹调》、《马兰花开》、《茉莉花》、《铃儿响叮当》等曲目。 2011年,张龙不顾亲朋好友善意的劝阻,主动要求调到武汉市盲童学校当音乐老师。张龙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阳光。在她的提议下,学校建立校园站,让校相关热词搜索:
[学中阮体会]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心得范文】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