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中吊筋蓄电池出口有何要求求

建筑框架梁吊筋斜段长度怎么算吊筋的算法
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那斜段的长度怎么来的啊
2*50 是什么啊
还有简便的算法吗
这个就是图集上的算法,没有别的算法了。2*50是次梁下部钢筋延伸出来的每边50,斜段倾角一般为45度和60度,对应的系数是1.414和1.155.斜边长度就用系数乘以(梁高-2*25)
比如次梁20乘60的,其保护层一边2.5,请问吊筋长度怎么算
实在无法算,可以现场进行放样
没有,你这是按照03G101-1要求来的,斜断部分不是有角度吗,我记得是45°,三角函数计算就1.41倍啊!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57.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是否计入规范允许的框支层数之内?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则位于地下室内的框支层,不计入规范允许的框支层数之内。58.新规范条文6.4.5条“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中的“重力代表值作用下”该怎样理解?重力代表值使用下,是指只考虑重力荷载和活荷载和活荷载的组合,楼层活荷载按规范5.1.3条规定折减,组合后分项系统取1.2。59.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箍筋在纵向钢筋搭接区有无特殊要求?在钢筋的搭接区范围的箍筋间距需要加密,这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构造柱在纵向钢筋搭接区的箍筋也应加密。60.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抗震规范7.3.14条规定的加强仅适用于横墙较少的多层住宅楼。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安全度,7.3.14条的规定的加强不适用于医院、教学楼等属于人流较密集的公共建筑。
61.底框结构中上部砌体结构部分,是否可以采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抗震规范中关于底框结构的规定适用于砖砌体房屋(参见规范7.1.1条),底框结构中原则上可以采用小型空心混凝土砌块,若采用小型空心砌块,应按有关法规要求报审。已经完成修订送审稿的《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建筑技术规程》(修订前编号为JGJ/T13—94)中有相关规定,设计时可以参考。6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中考虑了墙梁组合作用,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是否可以考虑共同作用对地震作用进行折减?从试验室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看,墙梁组合的使用十分明显,但其受力状况也是非常复杂的,考虑到实际地震作用与试验有偏差,大震时墙体严重开裂,托墙梁与非抗震的墙梁受力状态有所差异,当按静力的方法考虑有框架柱落地的托梁与上部墙体的组合使用时,若计算系数不变会导致不安全,应调整计算参数。从偏于安全和简化计算方面考虑,抗震规范在7.2.5条的条文说明中给出了当托墙梁上部各层墙体不开洞和在跨中1/3范围内开一个洞口的情况下,弯矩计算的简化、偏于安全的方法。对托墙梁剪力计算时,由重力荷载产生的剪力不折减。63.今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两县发生6.8级地震,从这次地震的房屋震害情况看,对抗震设防及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从今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两县发生6.8级地震的震害调查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在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工作中借鉴:⑴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搞好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对原有的未经抗震设防的工程采取正确合理的抗震加固方法,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⑵建筑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防灾效果有重大影响;⑶村镇建设中的抗震防灾工作应高度重视,农村自建住宅的综合抗震能力应加强;⑷从许多设有托墙梁的砌体结构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等震害实例来看,建筑设计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64.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卓越周期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按照行业标准《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T97—95)的有关条文,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按公式T=4H/V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最主要的振动特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国外的震害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严重。研究表明,由于土在地震时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的,在同一地点,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周期并不是不变的,而将因震源机制、震中距离的变化而不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之间的关系不做具体要求。65.采用桩基或进行诸如CFG桩等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后是否改变场地类别?按照抗震规范2.1.7条对场地的定义,场地的范围通常是指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场地不同于地基。故用搅拌桩(水泥固化剂桩,类似CFG桩)及桩基处理后,对整个场地的反应谱特性影响不大,不改变场地类别。
66.举例说明若考虑双向水平地震的扭转让效应时,求出的地震作用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参与作用的组合?根据强震观测记录的统计分析,两个方向水平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不相等,二者之间的比值约为1:0.85,而且两个方向的最大值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刻,因此采用平方和和开方计算两个方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所谓地震作用效应,是指两个正交方向地震作用在每个构件的局部坐标方向产生的效应。抗震规范5.2.3条2款中规定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组合时,可按公式5.2.3-7和5.2.3-8计算,即下列公式:对x方向取SxEK= S2xx + (0.85Sxy)2 或SxEK= S2xy + (0.85Sxx)2 中的较大值;对y方向取SyEK= S2yy +( 0.85Syx)2 或SyEK= S2yx + (0.85Syy )2 中的较大值。式中:SxEK 、SyEK —考虑扭转效应后x、y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包括弯矩M、剪力V、轴力N、扭矩T);Sxx—x方向地震作用在局部坐标x1方向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Sxy—y方向地震作用在局部坐标x1方向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Syy —y方向地震作用在局部坐标y1方向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Syx—x方向地震作用在局部坐标y1方向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需计算弯矩M、剪力V、轴力N、扭矩T,以x方向框架角部柱子为例(抗震墙和框架梁以平面内受力为主,双向计算影响不大,结果一般无明显变化,对中柱和边柱的影响一般也比较小),具体公式如下:第一组:Mx1= M2xx + ( 0.85Mxy )2 ,Vx1= V2xx + (0.85V xy )2 ,Nx1= N2x + ( 0.85N y )2 ,Tx1= T2xx + ( 0.85T2 xy ) 。第二组:Mx2 = M2xy + ( 0.85M2xx ) ,Vx2 = V2xy + ( 0.85V xx )2 ,Nx2 = N2y + ( 0.85N x )2 ,Tx2 = T2xy + ( 0.85T2 xx )2 。按不利情况考虑时,若取最大弯矩,如果Mx1>Mx2 ,则组合时应取Mx1对应的这组值Vx1 、Nx2 、Tx2 ,而不管如Vx1 、Vx2 谁更大的问题。同理,取最大剪力时,则取最大剪力对应的那组弯矩、轴力等;取最大轴力时,则取最大轴力对应的那组弯矩、剪力等。若结构完全对称无扭转现象,以及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的结构,规范不要求进行双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67.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时,如果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那么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是从室外地面算起还是从基础顶算起?按照抗震规范表6.1.1注1的说明,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的屋顶部分),因此按照表6.1.2确定房屋的抗震等级时,尽管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表中高度值仍是从室外地面算起。68.抗震规范6.1.3条1款规定,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计算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适用高度增加的限值一般以多少为宜?在这种情况下,适用高度增加以不超过20%为宜。69.抗震规范第6.1.12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震墙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这一条文应如何理解并运用到结构设计中?抗震规范此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抗震墙基础将产生较大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位移产生不利影响,。实际工程中基础的整体性与抗转动能力评价以定性为主,即抗震墙基础宜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等基础形式。采用桩基时承台梁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70.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应满足什么要求?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的有关要求。主要考虑柱在地上一层的下端出现塑性铰而不是梁柱节点两侧的梁出现塑性铰。通常采用提高地下室顶板梁受弯承载力且增大地下室柱顶的受弯承载力的方法来考虑柱底的嵌固。对于边柱和角柱,由于中有一面有梁,为满足该梁端截面实际弯距承载力不宜小于柱下端实际承载力的要求,可采用增大梁截面,或不增大梁截面而增加梁配筋的方法。实际工程应用时还应注意:⑴边柱处应设有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无抗震墙或约束不太好时,边梁应采取增加箍筋等抗扭措施。⑵地下室的现浇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且不宜有较大的洞口。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柱子多出的纵向钢筋
71.按照抗震规范表6.3.7注5的说明,6度区抗震等级为4级的框架结构,柱轴压比是否也不应大于1.05?在抗震规范中,因为表6.3.7中只有抗震等级为1、2、3级的情况,在抗震等级为4级的情况下,对框架柱的轴压比无要求(即延性可放松),但设计时应该满足如箍筋配置及加密等构造要求。72.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的层数是否计入底框允许层数内?若地下室嵌固较好(参见第30个问答),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室的层数可不计入底框允许层数内。73.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纵向钢筋的钢筋等级有无要求?因构造柱中的纵向钢筋属于构造要求的钢筋,只规定了最少根数和直径,对各个钢筋的强度等级均应遵守。74.抗震规范表7.3.3对抗震设计时的圈梁设置要求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7.1.3条对非抗震时圈梁的设置要求不尽相同,实际工程中应如何执行?在抗震规范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两本标准中,对圈梁的设置要求分别针对的领域是抗震和非抗震,所以要求也不相同。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执行。75.底框过渡层构造一般可采用哪些加强措施?考虑到过渡层刚度的变化和应力的集中,新规范7.5.1条增加了过渡层构造柱设置的专门要求,包括截面、配筋和锚固等。一般的加强措施包括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增设构造柱、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纵向钢筋7度时不少于4Φ16。8度时不等于6Φ16;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钢筋锚固长度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除满足锚固长度外,还应对框架梁相应位置采取增设吊筋、增设附加箍筋等措施加强,包括设置必要的抗扭箍筋等。
76.抗震规范第9章中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构件为什么没有划分出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第6章对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一种划分。根据结构类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设防分类及场地分类确定结构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在第9章中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部房已清楚地列出了不同烈度、不同场地的各种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加之无内力调整的要求,没必要划分出抗震等级。77.抗震规范9.3.4条2款要求6度和7度时可采用十字形截面的无筋砖柱,实际工程中可否不用十字形而用T形的无筋砖柱?9.3.4条2款要求6度和7度时可采用十字形截面的无筋砖柱,主要是考虑在屋架或屋面梁的偏心受压作用下,T形截面两方向计算的偏心距不同,有时不满足不配筋的要求。78.抗震规范10.1.2条规定单层空旷房屋不设防震缝是什么道理?第10章的条文是否也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层空旷房屋?单层空旷房屋是一组不同类型的结构组成的建筑,以常见的影剧院为例,一般包括单层的观众厅和多层的前后左右的附属用房。实际震害调查中发现,一般观众厅与前后厅之间、观众厅与两侧厅之间不设防震缝的,震害较轻;个别房屋在观众厅与侧厅之间设防震缝的,反而破坏较重。根据震害分析,进一步明确部部分布置要对称,避免扭转,各部分之间应加强连接而不设置防震缝,使整组建筑形成互相支持和良好联系的空间结构体系。尽管第10章的条文提到砖混结构的要求较多,但空旷房屋部分的条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也适用,这就类似于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的附属披屋的情况,但需注意,在空旷房屋转角处不宜设置披屋,以避免地震时扭转破坏。79.如何判定结构是否属于扭转不规则?当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应用此原则时,应注意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为代数值以及刚性楼板假定。80.抗震结构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抗震结构的工程地质勘察除应满足建筑静力设计的勘察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⑴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⑵提供建筑场地类别;⑶提供岩土地震稳定性(如发震断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81.对底部为多层框架,顶层为排架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进行抗震设计时,有何要求?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若顶层因设置大房间的要求,局部采用网架、屋架等大空间的屋盖型式,部分框架柱顶部变为排架柱,仍可按框架结构的有关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若下部框架到顶层全部改为排架结构,特别是对于多层工业厂房,因抗震规范主要针对的是民用房屋,此时可参考其它规范、规程进行专门研究。82.钢筋混凝土短柱如何定义,短柱在结构受力中有何特点?设计中该怎么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内力计算值得到的剪跨比Mc/(Vcho)不大于2的柱,以及反弯点在柱子高度中部时且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Mn/h不大于4的柱称为短柱。实际工程中还应注意由于实心粘土砖填充墙在窗间墙处以及框架结构楼梯间休息平台处形成的短柱。短柱的变形特征为剪切型,在地震作用时,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引起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对于短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一般柱降低0.05,抗震等级为一级时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应使其剪力设计值满足规范式6.2.9-2的要求,构造方面箍筋应沿柱子全高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梁柱节点核芯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上下柱端的较大值(梁的纵向钢筋可以计入)。对于剪跨比小于1.5的柱要专门研究,如采取增设交叉斜筋、外包钢板箍、设置型钢或将抗震薄弱层转移到相邻的一般楼层等合理并经验证有效的构造措施,防止短柱剪切(或粘着)破坏,增加其耗能能力。83.抗震规范6.2.10条1款中,框支柱的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连,在计算框支柱的数目如何取值?抗震规范6.2.10条1款中,框支柱地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此规定对于结构的纵横两个方向是分别计算的,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边连,则在抗震墙平面内的方向统计时柱不计入框支柱的数目,在抗震墙平面外的方向统计时柱计入框支柱的数目。84.在进行抗震墙计算时,如何对边缘构件的尺寸进行控制?抗震规范6.4.7条和6.4.8条规定了在进行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时,对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尺寸进行控制的要求,抗震墙边缘构件的长度至少为墙厚度的一倍,墙体厚度小于400mm时端柱至少的取400mm(延续89规范1.5至2倍墙厚度的要求)。实际工程中约束边缘构件集中配筋的尺寸,可根据抗震验算的计算结果,在满足规范最小尺寸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所需要边缘构件的尺寸。85.当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宽度小于框架柱宽度的二分之一时,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当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宽度小于框架柱宽度的二分之一时,除需要按抗震验算的有关条款进行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外,再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梁对框架节点核芯区的约束作用。
86.在7.3.1条表7.3.1在规定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应设构造柱,这里较小墙垛是如何定义的?抗震规范此处较小墙垛一般是指宽度在800mm左右且高宽比小于4的墙肢。局部小墙垛要增设构造柱是为了防止在遭受地震作用时过早破坏不能与其它墙一起共同工作,减低了整个墙体的受力性能,而加设构造柱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87.为什么抗震规范7.1.8条2、3款要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框架—抗震墙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为什么不允许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砖混的刚度?抗震规范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框架—抗震墙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主要目的是当发生地震灾害时,减少底部的薄弱程度,防止底部结构出现过大的侧移而导致建筑物严重破坏,甚至倒塌。但若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的砖混结构刚度,则会因刚度变化的影响造成薄弱层转移至过渡层,过渡层的延性不如底部,易遭受脆性破环。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框架—抗震墙层的侧向刚度比需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88.抗震规范在3.9.2条中对结构材料性能指标有最低要求,对砌体结构的砖和砂浆的强度等级都有规定,在13.3.3条2款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填充墙所用的砂浆强度等级规定不应低于M5.0,而对填充墙的砌体材料强度等级未作规定,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属于非结构构件的范畴,遭受地震作用而损坏后对主体结构的影响较弱。在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填充墙的砌体材料强度等级应能满足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中自承重墙体的有关要求。89.基本烈度小于6度地区的建筑,若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有关条文的要求应为乙级,那么该建筑需进行抗震设计吗?根据日实施的《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38号)中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抗震设防地区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区”,该建筑所在地区地震烈度小于六度,故不需要进行抗震设计。90.面积较大的商业建筑,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有关规定属于乙类建筑,若设置抗震缝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按面积划,可属于丙类建筑,这样划分的设防分类是否可行,实际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大型零售商场等商业建筑列为乙类,主要因为是大量人员集中的场所,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可能性较大。建筑面积较大的商业建筑,若设置抗震缝分成两个结构单元,因地震发生时梁部分结构同时发生破环的概率较小,每个单元按面积划分可属于丙类建筑,则可按丙类建筑进行设防分类。实际设计中应注意,设置抗震缝分成的两个单元均应有单独的疏散出入口。
91.结构的薄弱层、软弱层、转换层、框支层的概念是什么?薄弱层:该楼层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软弱层: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转换层:该楼层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将上一层的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本层向下传递;框支层:如果结构同一位置转换层以上为剪力墙,转换层以下为框架,那么转换层以下的楼层为框支层。92.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上采用钢结构进行加层设计时有何要求?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上加层采用钢结构(包括轻钢结构),可分为两种情况:&&&& ⑴若加层的结构体系为钢结构,因抗震规范不包括下部为钢筋混凝土、上部为钢结构的有关要求,两种结构的阻尼比不同,上下部分刚度存在突变;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设计时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执行,即需由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进行定。&&& ⑵若仅屋盖部分采用钢结构,整个结构抗侧力体系仍为钢筋混凝土,则需按照规范的有关内容进行抗震设计和承载力验算。此时尚应注意验算结构因加层带来的刚度突变等不利影响,必要时对原结构采取加固等措施。93.按抗震规范6.1.10条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时,若有地下室时,是否仍从首层算起,地下室部分的加强部位如何设置? +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抗震墙底部,包括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抗震墙,塑性铰一般在墙肢的底部,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抗震规范6.1.10条规定了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范围,有地下室的房屋,在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时,根据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分成以下两种种情况:⑴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从首层向上算,按6.1.10条的规定取值,同时将加强部位向地下室延伸一层(具有一层以上地下室的房室可仅延伸至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以下可不按加强部位对待)。⑵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根据震害调查发现,地震的震害在地表附近较严重,地下室震害较少,通常±0处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满足嵌固要求,若地下室无法满足嵌固要求,通常底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此时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按该处向上算1/8的总高度及地下一层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按不大于15m取值。此时若有一层以上地下室不必再向上延伸至地下的二层以下。94.抗震墙边缘构件的箍筋应采用何种形式,阴影部分是否可用拉筋代替箍筋?抗震墙墙肢两端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抗震墙墙肢的延性与受压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即箍筋约束有关,抗震墙设置边缘构件是避免墙肢在轴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约束边缘构件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暗柱、端柱和翼墙,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构造边缘构件相对约束边缘构件,其对混凝土约束较差。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长度分别按抗震规范图6.4.7和图6.4.8的要求采用。对于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图6.4.7)必须采用箍筋,阴影范围之外可以采用箍筋或拉筋,但约束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对于构造边缘构件,在底部加强部位及抗震墙转角处宜用箍筋,构造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箍筋范围内的其他部位用拉筋即可。
95.抗震规范多层砌体房屋中多孔砖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对6度区最小墙厚度为240mm的多孔砖砌体房屋有比实心粘土砖房屋降低一层的要求?烧结普通砖、空心砖、多孔砖的产品要求可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烧结普通砖》(GB,日发布)、《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日实施)、《烧结多孔砖》(GB13544—年5月1日实施)执行,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承重多孔砖孔洞率一般为20%~30%,非承重的空心砖孔洞率一般为40%~50%。抗震规范中多孔砖的定义可参照行业标准《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1条规定:烧结多孔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孔洞率不小于15%,孔形为圆孔或非圆孔,孔的尺寸小而多,主要用于承重部位的砖,目前分为P型砖和M型砖。《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同时还规定了当多孔砖砖的孔洞率大于30%时,应乘以0.9的折减系数。现行抗震规范与89抗震规范相比,增加了多孔粘土砖砌体结构,7.1.2条结合工程实践及已有设计规程多年的应用经验,7、8、9度区保持和实心砖砌体同样的层数和高度,对6度区则降低为7层。其主要原因是研究多孔砖砌体的试验结果表明,它的脆性材料性质表现更为突出,特别是多孔砖由于壁和肋均较薄,在受到较大轴压力下,极易产生“劈裂”现象,即多孔砖的外壁先崩裂脱落,造成在整体模拟试验时的突然倒塌。因此,对多孔砖砌体应降低其轴压力和承担局部受压的可能性,以避免其产生“劈裂”现象和突然倒塌。96.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考虑到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在高底坡处地面之上的层数和高度不同,结构刚度不均匀,对结构抗侧力有不利影响。出于安全考虑,对于一般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的计算,仍然沿用自室外地坪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标高,或到檐口标高的方法,室外地坪应从低处计算。按同样要求,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例如,坡地上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低处有6层,高处有5层,则总层数应按6层算。若多层砌体房屋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每层楼板均与山体有可靠的锚固,墙体也采取有效措施与山体连接,结构的墙体刚度较大,则可按从高处计算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但此时应按抗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例如,坡地上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低处有6层,高处有5层,采取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楼板与山体有可靠的锚固、该范围横墙间距较密,且外延伸出后与山体可靠锚固等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结构与山体的连接,则该房屋总层数可按5层计算。
97.计算薄弱层变形的方法有几种?适用范围如何?计算薄弱层变形的主要方法包括:规范简化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等。适用范围:1)12层以下且层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及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可采用规范的简化方法;除1)之外的结构可以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98.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结构弹塑性变形分析方法有动力非线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分析两大类。动力非线性分析能正确而完整地得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全过程,但数值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数据量大,分析工作繁琐,且数值结果受到所选用地震波的影响较大,一般只在设计重要结构或高层建筑结构时采用。我国抗震规范提出“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或动力非线性分析”,这里的静力非线性分析,主要是指push-over分析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定的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作用惯性力的侧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放大,一旦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从而判断结构分析模型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基本工作步骤为:第一步: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第二步: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第三步:在结构每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分布的水平力,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结构动力特性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有效的模式。第四步: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
101.抗震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角柱有一些特殊要求,是不是转角处的框架柱均应按角柱对待?考虑到角柱承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对内力影响较大且受力复杂等因素,抗震设计中对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有一些专门的要求。抗震规范中的角柱是指为与建筑角部、柱的正交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因此位于建筑平面凸角处的框架柱一般均为角柱,而位于建筑平面凹角处的框架柱,若柱的四边各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则可不按角柱对待。102.为什么抗震规范6.3.9条3款规定框架柱的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抗震规范6.3.9条3款规定框架柱的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对于荷载较大的框架柱,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如果框架柱的总配筋率过大,引起混凝土的徐变使混凝土应力降低,如出现荷载突然减少的情况,由于混凝土的徐变大部分不可恢复,钢筋的回弹会使混凝土出现拉应力甚至开裂,影响结构的安全;2)从经济和施工方面考虑,防止框架柱纵筋配置过多,使钢筋过于拥挤,而相应的箍筋配置不够而引起纵筋压屈,降低结构延性;3)为了避免框架柱截面过小而轴压比太大,过分依赖钢筋的抗力承载而造成结构延性不良。
103.抗震规范6.4.7条规定了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在具体计算时 混凝土的体积是用箍筋内核心混凝土的体积,还是用整个墙外围的体积来计算?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有关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取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104.如何定义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暗柱、翼墙、端柱?暗柱、翼墙、端柱的划分可根据抗震规范6.4.7条的规定,暗柱一般是指如窗间墙等部位的矩形截面。但需注意。当有翼墙或端柱时,如果翼墙长度小于3倍翼墙厚 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度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105.多层砌体房屋如果在纵横墙交接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的距离至少应保持多少为宜?多层砌体房屋的各个部分通过相互连接达到加强整体性的要求。纵横墙间交接处的连接对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性影响很大。实际震害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当一侧墙体首先倒塌时,与之正交的另一侧墙体由于失去侧向支撑而坍塌。因此不仅要求某一方向墙体在强度方面满足抗震验算的要求,而且在与其它墙体的构造连接也同样是重要的。墙体与墙体的交接部位,如内外墙交接部位、外墙转角部位、内墙与内墙交接部位等都是某一墙段的尽端,也是墙体在受力破环时易于开裂脱落的部位,洞口边缘的墙体是墙体剪切破环后易于脱落的墙片,属于容易损坏的部位。为了加强纵横墙交接处的连接,要求纵横墙咬槎砌筑,可以留坡槎,但不应留直槎。抗震规范规定。纵横墙间交接处未设置构造柱的墙体之间,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9度时,均要求沿墙高设置拉结钢筋。有构造柱的墙可通过先砌墙并留置马牙槎,最后通过后浇构造柱的混凝土来达到拉结的要求。抗震规范的6.1.8条4款规定了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上洞口的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而砖墙的抗震性能不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要求应严于抗震墙,在纵横墙交接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边的最小距离应大于300mm,以保证交界处的整体性。
106.抗震规范7.5.5条1款规定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这些边缘构件主要起什么作用?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抗震墙是结构中起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抗震规范6.5.1条规定,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此条规定,是按照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的要求制定的。带有边框的抗震墙的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对抗震墙起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对地震能量的消耗能力,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即是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
发表评论:
馆藏&1752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梁吊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