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research的最新版,急!

谢邀&br&&br&正确不正确不好说。&br&&br&基本上,这种东西一具体起来,都相当不靠谱。&br&&br&不靠谱主要来自两方面。&br&&br&一个是这种信息是如何获取来的,一个是它们是如何被转述到媒体上的。&br&&br&先说第一个。&br&&br&说一个东西防癌或致癌,这里其实暗示了一种因果关系。在科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相当难介定。&br&&br&最常见的方法,是用随机对比实验。比如让 A 组吃一种新药,B 组吃普通药,在控制其它因素一样的前提下,看结果。&br&&br&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食物对防致癌的效果,很难实现。癌症的发病过程从出现现被确诊,可以长达十数年,乃至几十年,且比例不高。而饮食控制,不是一次性的。你不可能找来几千人,让其中一半定期吃大蒜,另一半人永远不能碰。然后你保持这样跟踪二十年。这种实验,往往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选择生长周期短的,加合适的剂量,观察一定时间。但是,这样得来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应用在人身上,是很难的一件事。&br&&br&所以,在人身上做对比实验,往往是回溯型的。就是找来已经得病的人,让他们回忆自己的饮食习惯,对比没有得病的人回忆的饮食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到潜在的致癌食物,计算它们的 odds ratio。&br&&br&但这样做的最大问题,是回忆的不准确,确切的说,是偏见。当一个人已经得病时,他常常更多的回忆起自己认为吃得不正确的食品,比如公认的垃圾食品。类似的,那些没得病的人,则喜欢回忆起自己吃过的健康食品。&br&&br&于是乎,更常见的实验,是所谓的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前瞻性队列研究?),就是跟踪一批人群一段时间,定期发问卷调查。在多少年后,看这些人中有哪些人得了什么病,再回去比照问卷的结果。&br&&br&最常见的问卷,是一周一答,要回忆自己在上一周吃过什么东西。也有一年一答的。或者就是回答一下过去一天吃的。&br&&br&从这种方法得到的一些结果中,发现上面提到的对比实验的结果很多是不能重复的,证实了对比实验很不可靠。但是这不是说队列研究就特准。队列研究的调查一样有上面提到的偏见可能。而且,这种实验方式成本很高,不可能为一头大蒜就研究几十万人,所以一定要把许多因素都调查进去才能回本,这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乱枪打鸟,所以,调查表上就会有很多东西。而且,即使如此,也很难在这种表上看到你上周吃了几次海带这样细节的东西。大多只能是比较粗的分类,比如肉类,蔬菜水果,牛奶豆类,等等。&br&&br&于是,这种表上的很多细微区别,也会让后来的分析变得很复杂。比如,仅是填肉类的摄取,就无法分辨鲜肉,还是醃肉,红肉还是白肉。这些,都要在设计问卷时想到。&br&&br&而且,因为不是假设检验式的对比实验,任何结果都是推测,代表一种可能的关联,只能说是提出潜在假说,等待新的跟踪实验结果来验证。这样往往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总结,提出假设,在独立实验中印证。&br&&br&比如在西班牙这样的南欧国家有研究表明,不饱合脂肪酸摄入高的妇女得乳腺癌的机率低,于是就提出像橄榄油这样的高不饱合脂肪酸的植物油的健康效果。但是,又在美国著名的护士研究中发现,植物脂肪的摄入对乳腺癌无影响,只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和得病机率相关。于是,新的假设就变成了是在牛奶这样的高脂食品中的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到癌症,于是,下一轮就是关于具体的动物脂肪的研究,现在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结论。[1,2]&br&&br&此外,这种大型跟踪实验的形式就决定了,研究人员可以控制的有限,所以,有大量的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吃的健康的人往往在其它方面也很注意,会经常锻练,定期体检等等。所以,到底是食物本身的作用有多大,还是其它原因是主导因素能致癌还是防癌,就需要在分析结果时,对各种因素进行较正。&br&&br&比如,在欧洲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的一个大型研究中,找了八个国家近 44 万人,跟踪总年数过 200 万年,在较正了年龄,身高,体重,热量摄入,性别,和取样处理中心这些因素后,发现植物纤维的摄入量和大肠癌成反比。然后又以此为参照,对美国的护士实验结果进行相似的分析,180 万年的总跟踪数,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这样好像就结论很肯定了。但是,在后续分析中,在较正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后,原先发现的这种关系消失了。然后,更后来的一个综合研究把 13 个相关研究放在一起,一共 700 万年的跟踪数,在较正了其它因素后,也没能再找到两者的相关性。[3,4,5]&br&&br&人和癌症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即使是如此大的研究,就如上面所示,在分析时,也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有时即使是表面上较正了,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其实没有完全较正。&br&&br&所以,在看这些所谓的研究结果时,就要多一个心眼。&br&&br&也应该知道,现在的研究水平,还真没到能知道大蒜茭白能不能防癌的地步。就连牛奶这样的,其作用也只是有些推测,有待证明而已。&br&&br&因为单一的因素很难被孤立出来分析,所以另一种方式是比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而不是具体的食物本身。&br&&br&这样除了上面的跟踪实验,还可以有其它的方法。比如直接比较两个地区,两个国家的人。还有就是比较同一个人群,在移民到其它国家地区后,相应的得病率有没有变化。比如,很多癌症,胃癌,乳腺癌,大肠癌这样的,亚洲人在来到美国后,经过两到三代人,发病率就开始和美国白人相差无几了,说明在基因上没有关键不同,美国和亚洲人在这些癌症上不同的发癌率,多是因为生活习惯和环境使然。&br&&br&还可以比照同一个地区的人,因为社会变化引发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不同时期人群癌症发病率的变化。比如,随着经济发展,日本和中国都相继出现了大肠癌比率上升的趋势,说明饮食结构慢慢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与此有关系。而二战期间,欧洲出现饥荒,对这时期出生的妇女的调查表明,她们后来得乳腺癌的机率相对其它时期出生的女性较小,说明儿童时期的饮食摄入量对成人时的癌症机率也有关联。当然,这些研究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混同了,让区别具体的诱因的难度变得更大了。&br&&br&而且,这些对整体饮食习惯的研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特别重要的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大肠癌,就是发现以蔬菜水果,五谷杂食,鱼类禽类为主要饮食的妇女,ER- 类型乳腺癌的比率会相对较低。&br&&br&接下来说一下媒体文字的问题。&br&&br&很多研究结果,最后到了媒体上的时候,都被简化了,大多变成了 xx 能致/防癌 这样的类似于新闻标题式的结论。这是媒体和读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体要用抓眼的标题来吸引读者,普通人也更愿意接受简单好记的结论。现实当然比这复杂的多。&br&&br&比如致癌防癌的研究成果,如果出现任何结论,大多是统计上有意义,但临床意义不大。其次是,任何影响,如果不谈剂量,都无意义。&br&&br&有统计意义,就是确定某种食物摄入过多,会对癌症发病率有影响,比如,可以防癌或致癌。但到底差别多少,才是有意义的。一个罕见病,机率就算翻倍,得病的可能还是小之又小。但很多时候,这种数据是不会被提到的。不光是这些媒体文字不提,很多综述文章里也是不提。&br&&br&比如,前面提到了吃肉会对大肠癌有影响,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仅从脂肪摄入来看,没有影响,于是,慢慢的,被集中在了红肉和处理过的肉(比如醃肉)上。&br&&br&经过大型分析研究,得出来吃红肉,每天摄入 120 克的话,相对风险是 1.24。一个人一辈子里得大肠癌的机率大约是 5%。相对风险是 1.24,得大肠癌的机率会升至 6.25%。这机率不小,但增加的也不大。当然,如果想吓唬你的话,可以说成是风险增加四分之一。类似的,如果吃醃肉,每天 30 克,相对风险是 1.36,增加超过三分之一。 [6]你觉得每天吃这点肉值不值得这多的风险呢?&br&&br&作为参照,可以看香烟这种公认的致癌物。吸烟者的肺癌相对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3 倍。每天吸 30 支者,是 111 倍,这还不包括其它癌症和相关疾病。[9]&br&&br&上面说的是致癌的问题,下面说一下问题里问得防癌问题。&br&&br&题目里提到的多是蔬菜水果。我找到了一个关于乳腺癌的。相对于蔬菜水果摄入少的人,多吃蔬菜水果的妇女得乳腺癌的机率下降至 0.93。美国妇女得乳腺癌的机率是 12%,如果多吃蔬菜水果,得乳腺癌的机率减为 11%。[7] 而在大肠癌上,综合超过 170 万人年的跟踪调查,没有明显关联。[8] 在胃癌上,有得实验显示有关联,有的显示没有,说明关联即使有,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而在肺癌上,找不到关联。&br&&br&其的的,就我看到的,饮食对防癌的影响,也就最多到 0.8 了,从绝对数字上,其实有限,远不到远离癌症的地步。&br&&br&而且,如果有什么东西被发现能防癌,请记住这种发现不是有因果性的,它只是假设,如果其它条件一样,只是在具体某种食物类型上的摄入比例不一样的话,最后癌症的机率不同。但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只改变一种食物的摄入方式而不改变生活的其它条件。所以,实际的结果到底如何,是一件远为复杂的事。&br&&br&还是说回来,调整饮食结构,健康饮食,积极锻炼,能减少你得其它常见病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老想着防癌,那跟自己吓唬自己没啥两样。&br&&br&主要资料:&br&&br&V. T. DeVita, T. S. Lawrence, and S. A. Rosenberg. DeVita, Hellman, and Rosenberg’s 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eighth edition, Apr. 2008.&br&这书现在有第九版了,不过我没有。&br&&br&R. A. Weinberg. The biology of cancer. Garland Science, New York, 2007.&br&有中文版&br&&br&&br&1. Hunter DJ, Spiegelman D, Adami HO, et al. Cohort studies of fat intake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a pooled analysis. N Engl J Med ):356.&br&2. Cho E, Spiegelman D, Hunter DJ, et al. Premenopausal fat intake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1079.&br&3. Bingham SA, Day NE, Luben R, et al. Dietary fibre in food and protection against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8):1496.&br&4. Michels KB, Fuchs CS, Giovannucci E, et al. Fiber intake and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76,947 women and 47,279 men.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br&5. Park Y, Hunter DJ, Spiegelman D, et al.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JAMA ):2849.&br&6. Norat T, Lukanova A, Ferrari P, Riboli E. Meat consump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t J Cancer ):241.&br&7. Smith-Warner SA, Spiegelman D, Yaun SS, et al. Intak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JAMA ):769.&br&8. Michels KB, Edward G, Joshipura KJ,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colon and rectal cancers. J Natl Cancer Inst ):1740.&br&9. Pesch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lung cancer--relative risk estimates for the major histological types from a pooled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Int J Cancer. 2012 Sep 1;131(5):1210-9. doi: 10.1002/ijc.27339.
谢邀 正确不正确不好说。 基本上,这种东西一具体起来,都相当不靠谱。 不靠谱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这种信息是如何获取来的,一个是它们是如何被转述到媒体上的。 先说第一个。 说一个东西防癌或致癌,这里其实暗示了一种因果关系。在科学研究中,因果关…
刚刚在网上看到“ &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279247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两位从耶鲁毕业的夫妻:张磊捐款内幕&i class=&icon-external&&&/i&&/a&”,居然也被击中泪点。张磊夫妇给耶鲁捐款是因为耶鲁才是真正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莫说888.8888,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br&(经&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伦中& data-hash=&0d142f908c& href=&///people/0d142f908c& data-hovercard=&p$b$0d142f908c&&@Arron Leung&/a& 提醒,该文出处为旅美学者@薛涌 教授所写。附上其博客链接&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45f00ef40102du4j.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辟谣文章: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至于&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tsen Liu& data-hash=&a2c029a34a35c& href=&///people/a2c029a34a35c& data-hovercard=&p$b$a2c029a34a35c&&@Atsen Liu&/a&所说的很二的数字,无非是受祖国文化感染的成果。不论如何在知乎上搜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把全文贴出来,去感受感受。&br&&br&
“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br&
我们夫妻二人&b&&u&(薛涌夫妇)&/u&&/b&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br&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br&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br&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br&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br&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br&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br&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br&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
刚刚在网上看到“ ”,居然也被击中泪点。张磊夫妇给耶鲁捐款是因为耶鲁才是真正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莫说888.8888,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 提醒,该文出处为旅美学者@薛涌 教授所写。附上其博客链接
我認為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政府的高地價政策。&br&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br&&br&&b&開埠&/b&&br&&br&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搜掠原材料與他們生產的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的天然優勢-水深,港闊,避風,正正是英國人的需求。&br&&img src=&/7eeee46dcb91f7f5b8a11a9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br&&br&而正正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b&自由貿易港&/b&,&b&政府(港英政府)無法從&/b&貿易中征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過錢來,那麼&b&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擁有的就只有--土地。&/b&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br&&br&&br&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一刻開始,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謂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br&&br&&br&英國人行事雷厲風行,日便公報公開發售(批地)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img src=&/072b13be81c818e2e89eea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br&&br&&br&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政府(英國皇室),&b&政府作為一個&/b&&b&壟斷的供應者&/b&,維護自己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慢慢賣,一點一點地賣,來提高價格。由此,&b&限量賣地必然成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b&&br&&b&&br&&/b&&br&&b&&br&&/b&&br&&b&&br&&/b&&br&&b&50至60年代&/b&&br&&b&&br&&/b&&br&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此中國大陸的戰亂與動盪,內地大批人口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萬,於1949年激增至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港英政府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於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img src=&/8cae6aa288b57fec438a6f75ccf449f4_b.jp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3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而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br&&img src=&/bee20bf996d02c6a03c0f13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此過程我在另一個問題中說過,此處不展開了:&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香港在城市规划上有哪些败笔?&/a&)&br&&br&本來港英政府作為殖民地政府是不願意花這麼多錢去搞公共房屋,但後來卻愈搞愈大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看作是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而另一方面,卻可視為了英國人/香港的更多利益。&br&&br&&br&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b&補貼出品&/b&。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br&&br&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b&路&/b&&b&徑依賴&/b&。&br&&br&而聰明的中國人更強加了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br&&img src=&/6ad10e106d1b39a897e0b_b.jp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br&&br&&br&&b&70年代&/b&&br&&br&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br&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blockquote&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單位。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租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br&&/blockquote&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br&(另外港英政府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br&&br&&br&&b&&br&&/b&&br&&b&《中英聯合聲明》&/b&&br&&img src=&/92635aba6b0dfef43898d_b.jp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1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而把香港樓價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問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blockquote&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br&&/blockquote&而其中有條值得注意的是&blockquote&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於簽下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br&&/blockquote&另外&blockquote&&blockquote&在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blockquote&&/blockquote&&br&&br&&br&《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地本身已經少的土地供應更少,直接令高地價更高,使樓價如同坐了火箭一樣升天,(而中間只有1989年因為八相剩事件大跌過。)&br&&b&&img src=&/91fbbc5a73ce229ce71d27_b.jp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91fbbc5a73ce229ce71d27_r.jpg&&&/b&&br&&b&十多年內,香港&/b&&b&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回歸後高地價的必需繼續性。&/b&&br&&b&&br&&/b&&br&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價,樓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抵押樓各銀行借錢,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樓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br&&br&&br&&br&而為什麼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blockquote&&br&&/blockquote&&blockquote&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時謀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於當地扶植親殖勢力,&br&作為其撤退後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則是把當地的經濟精英的利益與其利益相結&br&合,使其與已撤退的殖民者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br&限制土地供應,實行高地價政策,對於早已控制了港島傳統黃金地段的英國公司來說,&br&利益明顯不過。然而,幾百年殖民史積累經驗,英人玩政治早已爐火純青,深知要鞏&br&固其利益,必須讓回歸後的政經精英在高地價政策中分一杯羹。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br&結束,中國將在一九九七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已成定局,九七之後,以華人為主的&br&政經精英將取代英人治理香港。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後可以維持,令這些精英的&br&利益與其一致,是整個撤退布局的核心。 &br&香港的經濟頂尖精英階級,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金融或者貿易等產業賺取了初始資&br&本之後,通過地產發展項目而賺取了巨額資本,再由此投資其他行業。由於地產發展&br&和投資物業收租仍然是香港經濟頂尖精英階級的核心利益,延續高地價政策就擁有了&br&牢固的利益結構支撐,同時也就保障了英資牢牢在握的利益。 &/blockquote&&br&&br&&br&&br&&br&&br&&b&回歸後&/b&&br&&br&&br&&br&回歸前之高地價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對香港人的剝削(不管是否分化香港,但肯定是剝削),而回歸之後,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剝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華便推出了"八萬五"--"八萬五建屋計劃"。&blockquote&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br&&/blockquote&可惜遇上&b&了&/b&&b&97金融風暴與03沙士&/b&,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b&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b&,中產作業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b&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b&&br&&b&&br&&/b&&br&為了穩家樓高特區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高地價政策。&br&如孫九招&blockquote&&blockquote&1.取消拍賣土地,暫停勾地一年&/blockquote&&blockquote&2.暫停兩鐵(地鐵及九鐵)房屋項目投標一年&/blockquote&&blockquote&3.未來公屋興建由需求主導,平均輪候時間不逾三年&/blockquote&&blockquote&4.即時結束居屋計劃&/blockquote&&blockquote&5.為低收入家庭及公屋居民提供新免息貸款計劃&/blockquote&&blockquote&6.即時結束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房協資助自置居所計劃&/blockquote&&blockquote&7.終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blockquote&&blockquote&8.檢討《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放寬業主收樓權&/blockquote&&blockquote&9.取消內部認購限制,取消限購一個單位及兩個車位限制&/blockquote&&/blockquote&&br&此一系列政策導致了今時今日香港驚人的高房價。&br&&br&&br&還有如在2010之前,政府容許窗台從大廈多延伸出500 mm,而這部份是不需要計算入建築面積,但卻可計算入銷售面積之內,因此地產商當然要用盡此類免費得來的額外銷售面積。所以香港的比較新的私樓到處都是特大的窗台&br&&br&&img src=&/5b4cbbbd2b8cda475d51f6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b4cbbbd2b8cda475d51f66_r.jpg&&&br&&br&&br&&br&而近10年香港另一個新樓特色就是開放式廚房,因為根據屋宇署與其它部門制作的聯合作業備考(Joint practice note),每一個單位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是卻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br&&br&&br&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來賣地&blockquote&申請售賣土地表,俗稱「勾地表」,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 ─「常規賣地」同時施行。簡單的說「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br&&/blockquote&&blockquote&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政府收到申請,若果有關提價合乎政府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註:現行香港勾地,官訂市價的八成也可以),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政府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証是次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br&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blockquote&&br&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blockquote&有人認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應數量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降低了對市場的干擾,也確保了土地以合理價格賣出。不過也有人認為現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問題,政府在實施時往往只許地價升,不許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價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開勾地表內各幅土地的底價,人為製造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難度,導致拍賣稀少,變相進一步收緊土地供應&br&&/blockquote&&br&&br&-總結&br&&br&高地價政策本來是英國人對香港的剝削,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香港的經濟形成了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令其成為必需品,而任何對高地價政策的干預都必對香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打擊。&br&&br&&br&最後,雖然的全文以高地價政策為中心,不過其實由始至終,政府從來沒說過有此政策。&br&&br&&br&&br&&br&&br&&br&&br&&br&&br&
我認為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 開埠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
@韩文楷答案简单明了,我在这里照顾一下英文苦手(知乎应该很少),但是我们应该体现人文关怀不是,下面简要谈下哥斯达黎加的历史(涉及&b&立宪废除军队&/b&)以及&b&永久中立国&/b&的安全保障。&br&&br&该国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而后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自日独立后,于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联邦解体后形成了危地马拉、萨瓦尔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5个国家,日哥斯达黎加成立共和国,开始了作为主权国家民主历程的演进。&br&&br&该国发展过程当中,其民主进程颇为人称道,至今民主化的程度仍是拉美标杆,下面简单回顾一下:&br&1821年12月,哥斯达黎加制订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选举产生,任期4年,不能连任。1848年成为独立国家后,政治依然在原有的宪法框架下运行,未受到内在与外战的干扰。此后,哥斯达黎加的民主体制虽然受到了多次威胁,也有中断过,但从未彻底葬送,而且很快恢复正常,这其中的秘密至今无解。&br&&br&下面进入&b&关键部分&/b&:1948年的哥斯达黎加内战中,军人夺权,终止民选政府权利,但在1年之后,军人主动还政于民,为了避免此类事件重演,次年政府解散军队,并且宣布这个国家今后永远没有军队,并将之写入了宪法,成为世界上首支不设军队的国家,至于军费则全数转向社会福利、教育和文化支出。在1986年,奥斯卡.亚利阿斯.桑杰斯总统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军队废除日。&br&&br&&i&P.S:永远废除军队得到时任军人总统菲格雷斯推动,靠军队获得了权力,又自我废除军队,在这个世界上亘古以来没有第二个人。&/i&&br&&br&个人非常尊重这个国家,这里援引198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时任总统阿里亚斯的演说:&br&&br&&b&“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教师之国,所以我们关闭了军营。我们的孩子腋下挟着书本,而不是肩上扛着步枪;我们努力说服对手,而非击败他们;我们愿意将跌倒者扶起,而不是去压碎他们。因为我们相信谁也不能掌握绝对真理。”
&/b&&br&&br&日,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宣布&b&永久中立&/b&,得到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各国的支持和承认。&br&&br&下面来谈下永久中立国:&br&&br&&b&成立条件:&/b&&br&&br&&ul&&li&主体为国家;地位由国际条约确认;&/li&&li&国家主动放弃、限制一些权利(如签订军事同盟条约)。&/li&&li&成立的法律依据来自一国政治宣言、双边协定、国际性组织协议&br&&/li&&/ul&&br&&b&中立义务:&/b&&br&&br&&ul&&li&不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必须一直保持中立;&/li&&li&不得主动发动战争,但是当受到其他国家攻击时,为了保卫本国独立和领土完整,允许进行自卫战以及为此目的而在平时保持军备;&/li&&li&不得参加承担进行战争义务的条约,如同盟条约、互助条约等。&/li&&li&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义务,如让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外国军队过境、参与对别国的经济抵制或封锁、不得接受附有损害中立地位的援助。&br&&/li&&/ul&但是永久中立国其实注重的是&b&他国的保证&/b&,所以尽管自己遵循中立身份,但是如果对方不遵守仍然很不安全,所以才允许在平时保持军备,瑞士能够长期中立,也和军备不无关系。&br&&br&下面分析一下哥斯达黎加为何偏偏要放弃军备:&br&&br&首先,放弃军备可以改善民生,使得教育医疗条件大大改善。&br&&br&&img src=&/ef76860efc561ad436d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i&图为哥斯达黎加的孕妇停车位&/i&&br&&b&&br&&/b&&br&其次,很大程度杜绝军人夺权的可能性,有利于长期的民主。&br&&br&第三,哥斯达黎加的地位受到周边国家普遍承认,另外美国一向对于自己后院颇为看重,对于这样一个无害民主小国可以提供幕后保护。&br&&br&第四,当今世界发展才是主旋律啊,再者说哥斯达黎加没有什么特殊战略价值,可怜的巴拿马就不可能永久的中立,笑~。&br&&br&第五,真正遇到强敌,弹丸小国保持军备作用不大,明哲保身才是王道,参考格林纳达杯具。&br&&br&这个答案必须匿名,否则违背我的答题宗旨,XD。&br&&br&主要参考资料:&a href=&///?target=http%3A///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145937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orum.php?&/span&&span class=&invisible&&mod=viewthread&tid=145937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百度百科
@韩文楷答案简单明了,我在这里照顾一下英文苦手(知乎应该很少),但是我们应该体现人文关怀不是,下面简要谈下哥斯达黎加的历史(涉及立宪废除军队)以及永久中立国的安全保障。 该国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而后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自日独立后…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276 人关注
610 条内容
195 人关注
168 条内容
1906 人关注
128 条内容
2058 人关注
117 条内容
10159 人关注
510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ama oncology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