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元宝草书阁法帖第六写的是什么,草书的是什么内容

淳化阁帖考证_百度百科
淳化阁帖考证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淳化阁帖考证是对书法作品《淳化阁帖》进行详解的一篇文章。
  《淳化阁帖考证》
《淳化阁帖考证》
编者按:最近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美国购回了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残本。《淳化阁帖》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帖?它的历史价值如何?上海博物馆此举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我国首届书法博士郑晓华教授。
问:郑博士,《淳化阁帖》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字帖?它有多大的历史价值?
郑晓华:《淳化阁帖》是在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般认为,《淳化阁帖》以编次于淳化年间而得名,因刻版深藏禁宫秘室,故亦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全书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一百多人,墨迹约420件,其目次分别是: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到十为王羲之父子书。法帖原版以枣木为之,棰拓亦极讲究,以当时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拓印的量很小,只赐给亲近大臣,因而外间流传不多。特别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年),宫中失火,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拓本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这次上海博物馆从美国购回的《淳化阁帖》是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收藏的残本,据说系初拓,仅存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共170帖。宋代距今一千多年,宋代的东西,流传到现在,即使一张白纸也是珍贵文物,何况是这么一部重要的法帖!它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且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这些东西应该说是无价之宝,因为它是我们文明的载体。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由这样那样的历史遗物而见证的。
问:《淳化阁帖》有“法帖之祖”之称。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郑晓华:其实历史上最早的丛帖并非《淳化阁帖》。史载南唐李后主李煜曾诏当时著名学者兼书法家徐铉“以所藏前代墨迹、古今法帖入石”,名曰《升元帖》,事见南宋周密的《过眼云烟录》。不过《升元帖》流传很少,南唐被灭后就没有什么影响。而《淳化阁帖》不仅规模大,在历史上的影响也远远超出前者(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一般书法史家奉《淳化阁帖》为“法帖之祖”。
《淳化阁帖》有编辑校勘不精之失——不仅有张冠李戴的错误,而且孱入部分伪帖,因而历史上受的批评很多。不过多数书家还是认为,即便是有很多错误,它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仍然是不可抹煞的。
问:为什么这么说?
郑晓华:因为它应历史的呼唤而产生,满足了历史的需要。宋初历经晚唐、五代之乱,整个社会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书法艺术,所受摧残十分严重。具体的表现:一是国民书法整体水平低;二是偌大一个国家,立朝近百年,没有几个像样的书法家。现在我们说书法,仅仅是作为一种视觉观赏艺术,一个艺术品类。当时的情况可不一样。当时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印刷、传媒工具,所以是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政治家、国家公务人员职业素质。一个王朝书法水平如何,不但关系到国家文明水准、王朝尊严,还与国家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相关联(所谓的“四夷”为什么都要到中国来学书法,道理正在于此)。面对这样一种局面,知识界很多人都不满意。欧阳修、苏轼,直到后来南渡的宋高宗,都曾对此抱憾。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高宗赵构更批评“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书字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记名姓尔”。
了解了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想见,当年宋太宗敕修《淳化阁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因而对于它的历史意义,我们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这样说,编集《淳化阁帖》是当时的统治者为繁荣书法艺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治举措”。可惜当时的统治者文化垄断思想太严重,只给少数贵族和新宠的高级官员“共享”。史书记载:宋太宗“遣使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是为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致使这样的一个文化工程,最初的影响面很有限。不过庆历失火毁版后,后来陆续有以初刻本为本加以修订重摹的翻刻本出现,如庆历年间敕修的“银锭纹摹刻本”,南宋淳熙十二敕修的“淳熙本”。加上公私翻刻的各种“再生”版本——如庆历五年潭州刘沆所刻“潭本”,还有大观年间汝州出现的“汝帖”、泉州的“泉州帖”,等等,各本精芜不一,在历史上都非常著名。这些帖本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而且后来有好事者屡屡翻摹,可以说版本繁多,到明清民国时代,有“世间《阁帖》不胜数”之叹。这说明,《淳化阁帖》虽然有失误,但所选东西还是好的,有艺术价值,社会需要它,而且认可它。此外,《淳化阁帖》还有一个很大的学术影响,即它的出现,带动了其他丛帖的出现(如《群玉堂帖》、《博古堂帖》、《戏鸿堂帖》等等),个人集帖也纷纷出现。可以说,《淳化阁帖》带动了当时的“字帖出版业”(当时出版只能摹刻然后棰拓向社会发行)。而且,以《淳化阁帖》为滥觞,后来考证法帖源流、真伪,研究书家行略,就成为一门专学,称“帖学”。一部书法集帖,最后导致了一个“国学”学科的产生,您说它的地位和功绩还不够大吗?
问:上海博物馆此次从美国重金购回《淳化阁帖》,此举您有何评论?
郑晓华:当然是好事。盛世修史,盛世修文,国家有了经济实力,把我们过去贫穷落后挨打时候流散到海外的文物都收回来,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这么多,百年屈辱时我们守不住,有的东西被抢走,有的东西被廉价买走,当时没办法。这不仅仅是文物、是学术资料、是艺术品,更重要的还是一份感情,一份对民族、对列祖列宗的感情,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心。现在陈列在欧美各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还有很多,听说有国家在联合国呼吁,要归还战争掠夺文物和艺术品,这当然是我们最向往的一个渠道。能够像上海市政府、上海博物馆这样,以一定的气魄,购回我们的文化珍宝,也是大快人心、很显示民族尊严、很能增加民族自信心的好事。
企业信用信息《宋搨淳化阁帖》潘祖纯本出版 中国法帖之冠
日 12:09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凤凰网读书
【基本信息】
书名:《宋搨淳化阁帖(套装共11册)》
编者:孙宝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
定价:2,380.00
【内容简介】
2012年初始,上海辞书出版社就推出了法帖精品《宋搨淳化阁帖》,这套采用传统宣纸工艺印制的线装书共分十一卷,双色精印,配以竹盒收纳,散发出浓浓典雅古韵的气息。据悉,定价2380元的《宋搨淳化阁帖》首印仅八百套供海内外图书馆及雅好者收藏。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十卷。宋代淳化三年(992),太宗帝命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藏历代法书,摹刻于板上,拓赐给朝中重臣。《淳化阁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一百零三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尔后,南宋及明清时代,《淳化阁帖》又有一些传刻本相继面世。
沧海桑田,时代的初拓《淳化阁帖》早已不复存在,而且,南宋时的传刻本已属凤毛麟角。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套南宋传刻本《淳化阁帖》,此帖有潘祖纯于明代万历年间题跋,故有&潘祖纯本&之称。这套法帖,清代曾为大收藏家李宗瀚秘藏,民国时期为许汉卿收藏。有方家以为,用&早、全、精&三字可以概括其特点。所谓早,是指其为宋拓佳本。全,是因其十卷俱存,且无补配与缺页。精,是此本摹刻精良。倘若&临川四宝&再增加一宝,此本可谓当之无愧。民国时期,经著名藏书家陶湘力荐,许汉卿曾将其影印出版,但仅有少量印本面市。
本次,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推出&潘祖纯本&影印本的同时,又将供帝御览《四库全书荟要》摛藻堂本中的《淳化阁帖释文》另册影印于后,为《宋搨淳化阁帖》增辉添色。原帖有部分残缺字,编者还择取&懋勤殿本&《淳化阁帖》,补印于各卷之后,供读者参阅。作为新中国建立后首次出版的最全本宋拓《淳化阁帖》,《宋搨淳化阁帖》潘祖纯本因其独自特点和其它版本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秦文更]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王羲之 嫂安和帖 行书 淳化阁帖 法帖第六_行草刻本_王羲之_历代专题_历代_书画纵横网
王羲之 嫂安和帖 行书 淳化阁帖 法帖第六淳化阁帖 汇帖之祖—书史上新的里程碑&&& 宋代以降,书风向何处发展,的确让宋代的书家们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去探讨,甚至付出了代价。&&& 自魏晋以来,前人所传墨迹,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所剩无几:其一,在改朝换代的战火硝烟中,大批文物、书籍和名人字画被无情地烧毁。其二,历朝历代皇帝大都有喜好书画的雅趣,朝廷在民间广泛征集字画几乎是经常性的工作。于是,大批名人字画不断地向大内皇宫聚集。这一现象必然造成书画名迹的流传形式过于单一,而毁坏起来又特别集中,很容易付之一炬。其三,纸张虽然寿延千年,但终不能无限制的久传于世。纸、绢之类的书画作品,失之不可复得。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家传世的作品本来就少,在上述这几种情况下,只能是越来越少。对于没有印刷、更没有复印技术的北宋来说,士子们在书法的学习和启蒙时期,临摹学习的对象只能是前人的真迹,不像今天我们能十分方便、称心如意、反复大量地使用印刷品。由于朝野上下书法名迹的短缺,朝廷又以政府的名义强令收购,收藏家又秘而不传,所以流传在社会上的名家墨迹就极其罕见。不惟是一般人家的学子,就是一般的仕宦人家,要看到名家法书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淳化阁贴》诞生了。&&& 【北宋】《淳化阁枯》祖本卷四封面:&&& 2005年从美国抢救回来的《淳化阁拈》共四卷,即第四、六、七、八卷。此图是卷四之封面。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踢近臣.《淳化阁帖》原版1032年在皇官火灾中进到损毁.因此.祖刻的《淳化阁帖》拓本变得尤为珍贵。&&&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把皇家所收藏的历代帝王墨迹(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和著名大臣以及二王的墨迹(共存书家103人,作品约420篇)汇集起来,任命翰林院侍书学士王著具体负责,按年代顺序,一件一件地摹勒于枣木板上,然后制成拓本,再装订成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法书,第九、十卷为王献之法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这部囊括当时宫中所藏历代顶尖名家墨迹的汇帖,被后人称作“汇帖之祖”。((淳化阁帖))传拓的数量极其有限,一般人员是不可嗜求的。“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由于拓赐不久就停止了,流传的版本十分稀少,并有说法称阁帖的刻板,在一次宫中的火灾中不幸被焚毁,故该帖在北宋时便已十分珍贵。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 【北宋】《淳化阁帖》祖本.卷四《历代名臣法帖》(局部):&&& 《淳化阁帖》的刊刻、传布最终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在辑刻《阁帖》的过程中,采用“独葬二王“、“罢魁百家’的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者,一概拒之门外。10卷《阁帖》.“二王”独占了5卷总共420帖中,“二王’占了233件。&&& 《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该帖的问世,使得大量古人书法墨迹得以保存和流传。它被后世誉为法帖之冠,其利在当时,功在千秋。它一方面诱发了刻制汇帖的风气,仅仅宋代就有《绛帖》、《潭帖》、《群玉堂帖》等。另一方面,它的刻帖传拓并印制成册的工艺,对宋代印刷技术具有启发和先导之功。因此,《阁帖》的问世,具有发生学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在书法的普及和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阁帖》问世之后,官刻汇帖之风大为盛行。相继有宋大观三年(1109年)奉圣旨摹勒的《大观帖》,共10卷。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奉圣旨摹勒的《淳熙秘阁续帖》,共10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周宪王临摹上石的《东书堂集古法帖》。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旨摹勒上石的《愚勤殿法帖》,共24卷。作为“千古一帝”的乾隆则把汇帖的刻制推到了极点,乾隆十二年(1747年)汇制了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共32卷。这部法帖共收集了魏、晋至明末的135位书法家的楷、行、草书作品340件,另有新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创下了历史之最。目前,《三希堂法帖》原刻石完好地镶嵌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麓的阅古楼内。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共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法书石刻。
猜您也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淳化阁法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