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你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交流涛哥测评事件简述,及其对你的影响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复习资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复习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 要:随着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跨地域、跨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有助于开放自我、开放社会,更好地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共同进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或者参与跨文化的交际,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得到提高。然而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较大的困难,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阻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对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目的、技巧、影响机制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避免这些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技巧与能力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价值观、语言文化、行为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流”一词译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该词是由美国人类文化学者霍尔于1959年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跨文化交流从理论上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会导致相互间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化仿佛像空气一样,人们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处处离不开文化。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种种因素对交流产生影响。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从观念、语言、行为三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价值观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制度、政治与法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道德、宗教、家庭观念等等。  从文化表面上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归结在不同的观念或称价值观上。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判断行为的好与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促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就会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发生了对立。一般来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国家到集体,最后才是个人。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反对权威对个人的支配。  以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为例,我们可以把中美价值观的本质差别归纳为:美国人突出个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贬低个人,以家族主义为核心。曾经有位中国学者将中美价值观的具体差异归纳为: 中国人注重互动和相互倚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 中国人讲集体至上,美国人讲个人至上;  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美国人不讲“面子”,有时也许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想不到要保住对方的面子; 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保持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喜好个性;中国人偏好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  比如“成熟”这个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由于价值观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所以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能得到对方的认同。直到在交流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才意识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这些问题呢?概括的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谦虚好学,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方面:  学会尊重彼此间的文化。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交流双方各自的社会价值观,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培养宽容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具有接收不同事物的宽容心胸,应该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提出的建议。  避免思想的模式化。当你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与合作的时候,请记住他们也不愿意自己被你模式化。你要能透过模式化的表面,去发现对方独特的个性特征。  避免错误的思维定式。如认为自己正在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进行交流;认为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基本规则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这些错误的思维定式会大大阻碍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其实,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件坏事。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化差异转化为一种彼此交流的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并且有效的减轻观念差异给我们的交流带来的阻碍和影响。  语言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语言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要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就必须克服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欢迎转载:
推荐: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书写规范范例)_百度文库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书写规范范例)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我想,《跨文化交流》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各自展现的独特魅力……
——题记 在大二的一学期中,我们接触了王培英老师的《模拟导游》课程,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相当程度的提高了我们的现场讲解能力。离开了大学城,结束了大二的学习,我们回到了北京。很高兴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能够继续学习由王老师亲自编创的课程《跨文化交流》,在王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已经从基础的导游讲解能力锻炼上升到一个从旅游专业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学习的层次。
一个学期的时光飞逝而过,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概述。就像王培英老师常常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能够从一些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总结,而不是只单单停留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以,在这门《跨文化交流》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我也要回过头去,望望自己走过的路,都留下怎样的脚印。
贡献者:jj5224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中国新闻学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及其在促进性对和不同文化间相互了解的角色的认知与态度--《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中国新闻学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及其在促进性对和不同文化间相互了解的角色的认知与态度
【摘要】:假设新闻系学生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媒体工作者和记者,而媒体工作者应该在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两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的认知和态度并以此来衡量他们将来成为活跃的媒体工作者时在跨文化沟通和促进对话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敏感性和技能。
通过挑选一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另外一所内地大学(河南大学),本次研究尝试一方面建立几个比较图表来阐述发达地区新闻学专业学生和内地同僚们对于他们未来跨文化角色的态度及理解的变化为了找出接触新闻学习仅一年的学生和那些已经学习了三年的学生们在跨文化视角层面上是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这两所大学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态度及理解上的不同和变化的对比也被建立起来。
结果显示尽管发达地区的新闻学学生比欠发达地区的新闻学学生接受了更多正规的跨文化交流学习,但是以上所有地区的新闻学学生们对于跨文化交流事件的反应是积极的,并且对于其它文化有着极大的尊重。本次研究同时得出结论:大一新生与大二学生在认知和态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距。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新闻学学生无法与其它文化适当交流。本次研究建议今后的学习应该导向在找出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210-4;G642.4【目录】:
English abstract4-5Chinese Abstract5-6Chinese introduction6-8Dedication8-9Acknowledgements9-10Table of contents10-12List of acronyms and abbreviations12-13List of tables13List of graphics13-14CHAPTER Ⅰ:Introductions14-23 Ⅰ. General Introduction15-16 Ⅱ. Purpose of study16-17 Ⅲ. Statement of Problems17
3.1 Research questions17
3.2 Hypothesis17 Ⅳ. Methodology17-23
1. Sampling19
2. Period of study19-20
3. Coding20-21
4. Measurement21
5. Analysis21
6. Procedures21-23CHAPTER Ⅱ:Literature review23-47 Part 124-36
1.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hina24-27
1.1 Historical note24-25
1.2 Model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hina25-26
1.3 New challenges of the Chinese Journalism Education26-27
2.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he journalism world27-29
2.1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s27-29
2.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a29
3. Media rol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29-35
3.1 Roles of media30-32
3.1.1 Functionalism model30-32
3.1.2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 media32
3.2 Intercultural journalism in promoting communication32-35
4. Conclusion35-36 Part 236-47
1. Journalism and Intercultural Media literacy36-38
1.1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media literacy in journalism sphere36-37
1.2 Youth training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media37-38
2. Journalists' participation in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8-44
2.1 Civic Journalism39-40
2.2 Cultural Journalism40-41
2.3 Reducing Stereotypes41-42
2.4 Adop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dialogue42-44
3. Some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s toward intercultural Media in Europe44-45
4. Conclusion45-47CHAPTER Ⅲ:Results and findings47-75 1. Introduction48-49 2. Analysis49-74
a. Description of sample49-51
b.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51-74
b.1 Research question 151-65
b2. Research question 265-72
b3. Research question 372-74 3. Conclusion74-75CHAPTER Ⅳ: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75-80 1. Discussions76-78 2. Recommendations78-79 3. Critics and further Study79-80APPENDIXES80-90SOURCES90-9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永;;[J];现代传播;2006年04期
关世杰;[J];国际新闻界;2002年05期
张庆园;;[J];国际新闻界;2011年04期
英明;罗忆;;[J];当代传播;2007年06期
刘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穆阳;王丰;王家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1期
;[J];新闻知识;2011年03期
王丽;;[J];新闻爱好者;2010年10期
苏丽敏;;[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15期
解庆锋;;[J];科技传播;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天策;;[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威廉 F·伊迪;赵树旺;;[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Alexei S;[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曾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郑美莺;;[A];学报编辑论丛(第九集)[C];2000年
李明轩;;[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Reg L;[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韩纲;;[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李少静;;[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黄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PFT品牌实验室研究员 康义;[N];中国经营报;2005年
上海大学新闻系
郝雨;[N];社会科学报;2003年
张小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方汉奇 李矗;[N];光明日报;2005年
盛波;[N];社会科学报;2002年
张轶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李元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宋广玉;[N];南京日报;2010年
陈莹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张涛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红;[D];上海大学;2010年
吴学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邹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刘卫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龙金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菁;[D];暨南大学;2010年
刘璐;[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郭林;[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余玲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谢静;[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明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陈建新;[D];苏州大学;2010年
王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段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李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段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沈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TOURE Taoffic Mohamed(陶非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于巍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012年第3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大为增加,每年来华人数以百万计,而去国外工作、学习、出席国际会议、谈判贸易、访问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接触不仅涉及语言,同时也与文化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学习一门外语只学习它的语音、语法、词汇、用法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不反映某种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这种深刻背景下所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文化与交际的定义和特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跨文化意识。作者希望谨以此文使外语教学工作者注意到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高层次的自学者运用英语的自觉性。 中国论文网 /7/view-3929311.ht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China, China has more exchanges and contact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terms, and there are millions pepole coming to China each year, and the there are more Chinese to work, study,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trade negotiations at abroad. When we contacts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is not only involved the language, but also is closely linked to culture. More and more people recognize that learning the pronunciation, grammar, vocabulary, usag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enough. In fact,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the culture. No any natural language does not reflect the cul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volved in the such context,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w to rais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This author hopes this paper can rise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orkers concern t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in academic English.   关键词: 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Key words: 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似乎正在缩小。我们的行动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我们可以乘喷气式飞机在几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何地方。没有一个地方由于距离遥远而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甚至连月球都被划作我们的旅游范围之内,去火星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的不断出行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当我们遇到一起,我们就需要交际。实际上,我们必须交际。这种交际行为就叫做跨文化交际。当来自于一种文化的信息的传递者遇到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信息的接受者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产生了。   我们会发现跨文化交际很难。即使我们克服了语言不同的自然障碍,我们也可能不理解别人或者不被人理解。误解甚至可能是惯例而不是个例。这是很令人懊恼的。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所起到的非同寻常的作用,我们就会把交际失败归咎于“其他人”。这很遗憾,因为我们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以及跨越文化界限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困难。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大的人群经过个体以及群体几代人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意义、信仰、价值、态度、宗教、对于自身及宇宙的概念、自身与宇宙的关系、阶级地位、角色期待、空间关系以及时间概念。文化既体现在语言和思维模式及活动和行为方式。这些模式成为普遍适应性的行为和表现行为,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及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状态下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沟通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随着文化的不断变化,交际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认知是我们在所生存的环境所遇到的重视的社会对象和事件的认知过程,是任何交际行为极为重要的方面。它是我们赋予所接收信息意义的手段。当考虑到跨文化交际时,社会认知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文化以我们培养与文化有关的、具有决定性的认知体系的方式影响和建构我们的认知过程。这些体系不仅影响外界刺激物到达我们的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认知的这些刺激物的附属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跨文化交际可以被理解为对于社会对象和事件的看法的文化差异。这个感性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被个人掌握的知识及对于造成差异的文化因素的理解搜降低,再加上一个诚实和真诚的愿望,这样就能跨越文化界限成功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含义。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交际是一种持续的活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交际就像是一组动态的画面,而不是一张单一的照片。当我们交际的时候,一个词汇或者一个行为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可以很快被另一个词汇或者行为所代替。做为交际过程中的参与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交际的这种动态的特征。我们持续不断地受到其他的人们所发出的信息的影响,所以,我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除了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其次,说交际是动态的,因为一旦一个词汇或者一个行为被使用,它就不能被收回。就像著名作家T.S.艾略特所指出的交际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特点,“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中,相同的时刻不会重现。”一旦一个事件发生了,我们不可能让它再一次出现——也许我们可以经历一个相似的事件,但绝不是相同的一个。那些建议陪审团“忽略刚刚给出的证人证词”的法官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话一经说出,就不可能被收回。一句亚洲谚语阐明了相同的观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再者,说交际是动态的,也证明了交际的所有要素是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我们说话,做出动作,观察我们围人的反应,同时还是一个倾听者。   最后一点,说交际是动态的,因为我们的交际行为充满了漫不经心的意味。对于你自己的行为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内心深处通常并不喜欢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所以经常发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寻求着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转移话题,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倾听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短暂的。这一点在交际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说,思维是善变而且易变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对此加以控制。   2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   社会认知的最终目的是给我们关于我们的环境的社会层面的准确描述。然而这往往没有结果,因为不同的文化元素妨碍我们重视社会刺激的含义。不同文化成员同时接收到的同一个社会对象火事件往往被每个成员非常不同地所诠释。例如,巴格比在感性竞争占优势的跨文化调查中,发现文化影响感知过程的结果。巴格比找到12个墨西哥儿童与12个美国儿童,他闪过一个立体系列节目,其中这些儿童的一只眼睛看到斗牛而另一只眼睛接触到棒球比赛现场的场景。在这些条件下,巴格比发现被测试者主要是观看适合他们文化的场景:尽管他们被同时置于两个场景,墨西哥儿童往往看斗牛而美国儿童往往看棒球。即使是物理对象,也受到多钟跨文化解释的制约。例如,我们所说的“北斗七星”星座在欧洲北部地区常被称为“大熊”或“大犁”。   在交际过程中存在许多变量,价值观至少部分地由文化所决定。这些变量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赋予交际行为的含义。这些变量包括: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及角色描述、语言、作用及空间组织、时间概念和非语言表达。这些变量的隔离是有些主观和人工的,因为它们重叠和彼此互动。例如,一个人对于宇宙的概念部分地来自于他的文化影响下的思维和推理的习惯和模式;同时也是他的态度在起作用。然而,由于互动效应,关于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观点以及他的信仰、价值观、感知能力、成见和思维模式、态度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我们将这八大因素作为一个便利的分类手段,但是不要认为这些因素是孤立存在或施加影响的。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彼此协调并互相影响。   当我们出国旅游或进行海外作业时,我们会预计到某种程度的沟通问题。我们的注意力固定在外语本身、语言课以及将要说多少英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认为我们的沟通问题只来自于语言差异,并且这个问题能够通过完整的语言课程以及学习如何把我们的汉语思维翻译成相应的外语而得到解决。   我们确实知道,当我们以比语言更广泛的意义考虑沟通的时候,那么说话中获得意义的难度不仅仅限于那些必须跨越的语言障碍。不仅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之内,甚至在没有语言差异的我们自己的家庭里都存在沟通障碍。然而,在使用一门外语或翻译时,我们知是说:“在翻译中会失去某些东西”,而不加思索地忽略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真正的沟通,很明显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丢失的?”。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已经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是革命的性质,我们人类在沟通层面的理解是相对有限的。由于沟通涉及思想、图像和象征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沟通者的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沟通就会出现问题。这些差异的范围可以从年龄和性别的简单问题到不同的文化和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   因此,使用和了解我们所访问的国家的当地语言肯定是有益的,一个人必须超越文字本身并且接受翻译会成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最后的分析中确定人类沟通的过程。发送通信信号的机械过程比较简单:发送器发出的信号由接收器接到和解码。然而,这只是非常复杂的人类交际的心理过程的第一步。我们使用的词汇是否能忠实地执行其预定的交际功能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反应诱发听者的心理过程。在解码过程中,如果信息接收器赋予与讲话者使用的词汇以相同的含义时,那么沟通就是成功的。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这么完美。由于沟通者和信息接受者分别赋予这些词汇的心里含义有某些差异,沟通只是部分成功。那些影响心里含义的因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和深刻的。   有效意义的重要差异甚至发生在社会的原始阶段。当成年人与青少年谈论关于毒品现象时,谈话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谈话方式,是否根据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兴趣和实际经验来谈,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在这种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双方主观赋予“毒品”这个词的含义。字典的意思是有限的:“一种带有医疗、生理方面效应的物质。”这并不考虑成人和青少年把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带入这个词的含义。这个事情也不能表明基督教科学家、吸毒者以及医生如何从他们的主观经验来给这个词下定义。这个词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由每个人特有的观点所决定。   此外,除了词语的选择还有其它传达主观含义的方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面对面的口头交往的过程通常有许多非语言因素的支持。这些措施包括各种反馈机制,如手势、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背景下的互动本身。虽然整个口语和听力过程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复杂的交际能力,但是这其中大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和下意识的。讲话者必须能够读取所有类型的线索,因为这表明他的听众的反应、协调、分歧和缺乏理解等等。具有这种能力,他可以选择通过操纵一切细微的因素会传达他的意思的策略。我们每天都在按照常规使用这些技能,而一个良好的沟通者会学会分享他的听者的感受足以感知哪一种方法是有效的。举例来说,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或政客几乎会养成第六感,知道一个潜在的顾客或客户会传递什么意义或言外之意来达到所需的印象。根据经验,推销员会以不同类型的顾客的特点来调整他的推销术。   我们寻求的目标,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要捕捉人们行事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群体的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能够合理地进行沟通,因为做为一般经验,讲话者和听者都很熟悉这些差异,并且能够转移行为规范以适应差异。但是,当我们必须与具有外国文化的人们进行沟通时,差异范围的增大以及我们准备不足促使我们在直接的、第一手经验的基础上来应付摆在我们面前的心里规范。因此,一个新的交际任务在翻译后只是涉及到简单地理解在沟通中所使用词汇的主观意义。所以仍然需要更大的努力来阅读非语言线索。另外,主观意义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假设、世界观或逻辑习惯的差异,使复杂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在调整海外沟通情况时,我们必须克服的第一个问题是“自我中心偏见”。这涉及到默契的假设,如果我们说些什么,对我们很有意义,就认为它对于其他人同样有意义是不现实的。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某些情况下,当我们和儿童或精神病患者交谈时,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的表述可能不会被自动理解。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在自己的社会里沟通的失败还不是足够的显著以致于改变我们的信念,即我们所说的是基于一种普遍有效性的。如果没有以前的国外旅游,一个人几乎不会认识到他自己的自我中心偏见,这或许有利于种族中心主义偏见的讨论。而国外的经验并不一定能消除一个人的这种偏见,除非他在某种程度上觉醒从而更加具体地注意到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问题。   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在发展自己的特殊的兴趣、观念、态度以及信仰,在这种特有的行为框架里,他们组织和解释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某个特定国家的人们在这方面有多大程度与中国人不同,很难判断,所涉及到的心理因素很难界定、观察和预测。然而,调整这种差异是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沟通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制度之一。它服务于它的目的,即提供手段给实行相应的文化的人们来表达、共享和传输思想和经验。因此,人类学家提出,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上涉及到从一个文化世界过渡到另一个文化世界。他们进一步指出语言结构和内容与感知的特点习惯和当地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推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定的语言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或限制思维和感知模式是备受争议的,但是和一些文化背景无关的语言是不可能的认知。   如果沟通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字典技术来建立单词和短语有效的意义。心理的意义不是那些在字典中找到的东西。与根据习俗和正式的使用规则的有限的字典意义相反,心理的含义是指一个特定的概念引起整个主观反应。   交际不是发生在真空当中,而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这个系统的几个要素,以便于欣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发出贺接收信息不实隔离开来的,而是在一个具体的背景下。简单来说,北京和环境能帮助决定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行为以及赋予其他人所做出标志的含义。环境能提供给我们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必要的、受人喜爱的或者受到禁止的。服饰、语言、话题的选择诸如此类都要适应于环境。例如,你不穿衬衫就不能参加大学的讲座课程,你在教室不能使用亵渎性语言。对于不同环境的规则,像会议室、教室或者法庭,都是以文化基础的,所以也是相对的。   所有文化都详细阐述了一些规则,关于在会议过程中由谁来参与做决定的过程。在美国,规则告诉我们是“老板”。一句简单的美国谚语“The buck stops here”(责无旁贷)给出在美国关于做决定的操作规则的线索。在日本,几乎每个人都参与到做决定的过程当中。   我们提到交际是系统性的,我们不仅仅指几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其它几个与交际的体系特征有联系的要素是地点、场合、时间以及参与者的人数。即使这些要素在所有交际当中都存在,文化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对它们做出应答。   在每一种环境我们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相互配合的场所,无论是观众席、饭店或者办公室,都会给我们的行为提供指南。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知道普遍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多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例如,几乎所有文化都有宗教建筑物,但是在这些建筑物理的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在墨西哥,男人和女人一同去教堂并且保持安静。在伊朗,男人和女人不是一起参加礼拜仪式,并且唱圣歌而不是沉默。   交际的场合也制约着交际参与者的举止行为。从你自己的经验来说,观众席可以做为毕业典礼、群众大会、正是集会、观赏戏剧舞蹈或者纪念仪式的场所。这些场合中的每一种都要求有明显不同的行为,并且每一种文化对于这些行为都有自己的具体说明。例如,一种文化的婚礼要求独自参加并保持沉默(如同近来日本的皇家婚礼),但是在犹太文化里,这种相同的场合则要求大声的音乐、舞蹈以及尽情的欢乐。   时间对于交际的影响是如此的让人难以察觉,以至于经常被忽视。要理解这一点,请回答这几个问题:当有人让你等了很长时间的时候,你感觉如何?你会以下午两点接电话的方式去接一个凌晨两点的电话吗?当你知道与别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时,你难道不是匆匆结束谈话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时间往往控制我们的行为。   3 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跨文化的关系中,当在一种文化中理性、合理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隐含着不同的意义时,误解和挫折就会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研究行为的组合并且分析其孤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试图研究联系和解释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无形的以及文化的模式。不像大量公开实行的法律和行为指南能够阐明和澄清人们所期望的事情,文化规范反映了一个丰富的不成文的规则和期望。   跨文化意识可能是一个更加难以到达的范围。这要求有关于世界情况的某些知识。另外,要理解和接受人类在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方面创造的由于深刻的不同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的能力。这些不同是以神话、偏见和旅游印象而被广泛周知的。即使人们被光为告诫要“理解他人”,这些不同也没有被深入和真正为人熟知。这种根本性的接受似乎被人类社会强大的心里体系的力量所抵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能够回避那些抵制力量,否则就会遇到重重困难。让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方法是什么,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并且愿意丢弃那些不起作用的思想。   这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最初原因。如果我们承认其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他们文化中让人觉得奇特的方式一定会变得不太令人感觉奇特了。实际上,很多方式都会变得可以理解的。那意味着深入他们的思想,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原来让人觉得奇特的事情就会变得熟悉并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但是,一定会有可行的办法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他们到海外生活和工作之前,往往参加各种训练,这些训练大致分为六种。   ①通过听报告、看录像、阅读和讨论,介绍将去国家各方面的情况。②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在海外某国可能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类问题,要求参加训练的人员从几种解释中找出正确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提高认识。③通过分析自己文化的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在训练中可以采取与其他文化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了解文化的一般特性以及自己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善于应付不同文化环境带来的问题。④通过对道理的分析,了解哪些做法有益哪些做法有害,据此修正自己认知方面的行为。⑤通过亲身经历提高跨文化意识。方法之一是完全按照将去的国家的条件生活,彻底“浸透”在其中。方法之二是短期访问,获得感性认识,体会对方文化的不同要求。⑥通过与将去的国家的人们或与深入了解该国的老手直接接触了解其文化。   总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进行交际,各种矛盾、问题必然发生。如果我们对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有所了解,同时又注重提高跨文化意识,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避免误解和摩擦,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Clyne,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work:cultural values in discour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3]Moran,P.R.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Heinle& Heinle: Thomson Learning.   [4]Ng, D. H. and Bradac, J. J. 1993. Power in Languag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Newbury Park/London/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5]Samovar, L.A. and Porter,R.E.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Scollon, R. and Scollon, S. W.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Trenholm, S. 199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8]Wierzbicka,A. 199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 Co.   [9]Young, L. W. L. 1994. Crosstalk and Culture in Sino-American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