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长清六安张善堂看诊时间间

您好,欢迎来到名医汇!
擅&&&&&&&长:
患友疗效满意度
陆长清医生
全国医院平均满意度
暂时不知道
疗效满意票数
看病经验分享
已经有0位网友分享,帮助了0位患者
已有0位病友分享看病经验,
欢迎提出建议
您可以留下E-mail、QQ或电话号码,方便我们与您进一步沟通(可以不填写)
扫码下载APP
使用第三方登录平台
①创建账号
②完善信息
(此手机号码将用作登录网站、接收短信验证码及预约挂号等服务通知,请务必填写正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经营性-
CopyRight广州诚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陆长清八法诊治小儿脾胃病
| 编辑:jack | 查看: 次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子参、白扁豆、山楂、麦芽各6~12克,乌梅、槟榔、二丑各3~6克,薄荷、甘草各3克组成。症见恶心呕吐者,加藿香、苏叶;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食积发热者,加连翘、胡黄连;舌红少苔、口渴欲饮者,加沙参、玉竹;神烦不宁者,加钩藤、牡蛎。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乳食积滞或厌食疳积是常见病证。小儿消食散融补脾开胃,消食化滞于一炉,补中寓消,消中寓攻,药味平和,疗效显著。方中太子参、白扁豆补脾养胃,属清补之品;山楂、麦芽开胃消食;二丑、槟榔消积化滞;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养胃生津;薄荷疏肝胃之滞气。全方补脾气而不碍胃,消积滞而不伤正,甘酸和中,最为小儿之所宜。
益脾护胃法
主治:脾胃不和,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所致的心下痞满,胃脘烧灼、疼痛,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胁痛呃逆,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自拟蒲连益胃汤。本方由党参6~12克,法半夏、干姜、蒲公英、黄连、苏梗、延胡索、川楝子各3~6克,甘草3克组成。两胁不舒,加青皮,陈皮;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纳呆腹胀者,加麦芽、神曲;胃黏膜病变者,加白及、莪术;胁痛者,加郁金、姜黄;胆病者,加柴胡、金钱草。
方解:《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故饥饱失常或嗜食辛辣厚味,冰冷油腻,不但伤及脾气,亦多损及胃体,致脾胃中虚,功能失调,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此病症临床较为多见。陆长青从调理脾胃整体机能入手,创制蒲连益胃汤方。方中蒲公英,黄连清胃泻火;半夏、干姜辛温散寒,温胃止呕,又为开脾散结之佳品;苏梗芳香醒脾,一则加黄连增其和胃之功,二则伍姜、夏助其散脾之效;党参、甘草专于补脾建中;延胡索、川楝子长于理气止痛,是方仿仲景半夏泻心汤意,寒温并用,升降并施,经化裁更增强了清胃散结止痛之效。
补中益气法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久泻脱肛及身热自汗,易于感冒,脉虚无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本方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各6~12克,升麻、柴胡、甘草各3克组成。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纳呆食少者,加山楂、麦芽;脘腹不适者,加木香、砂仁;久泻不止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内脏下垂、脱肛者,加枳壳、乌梅。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倘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致使中气亏虚,清气不升,轻则仅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治疗当用甘温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故陆长青常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以治其证。方中黄芪补中气、升清气、固卫气,为全方之主;参、术、甘草补脾益气,辅助黄芪共成补中益气之功;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协助黄芪共呈升阳举陷之效;陈皮理气化滞,当归养血和营。全方共达补中气、益清气、升脾阳之效,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诸症自愈。
温脾建中法
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虚寒内生之面黄少华、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冷痛,便溏泄泻,脉虚无力。
方药:加味黄芪建中汤。本方由黄芪、白术、党参、饴糖各6~12克,桂枝、白芍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脘腹冷痛者,加木香、砂仁;便溏泄泻者,加制附片、肉桂;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炒麦芽。
方解:脾阳除了主运化,司升清等功能外,还有温养机体,抗御病邪等作用。若脾阳不足,则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力,致元气亏虚,体质虚弱。因此陆长青在诊治脾胃虚寒及慢性衰弱病证中,多从温补脾阳或激发脾阳入手,以振奋人身阳气,增强体质。他常选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是方本为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虚不足之主方。方中参、芪、术、草补脾益气而建中洲;桂枝、生姜温阳补中而除内寒;芍、草、饴糖敛阴以缓急补虚。全方既能补脾气、温脾阳,又能调营卫、和阴阳,故总具温中健脾,补虚强壮之功。
运脾化湿法
主治:小儿湿滞,纳食不运,便溏腹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自拟小儿止泻散。本方由苍术、山楂、乌梅、猪苓各6~12克,砂仁、干姜、诃子各3~6克组成。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偏虚寒者,加制附片、肉桂;偏湿热者,加马齿苋、黄连;水泻者,加车前子、茯苓;久泻不止者,加加罂粟壳、石榴皮;伴呕吐者,加藿香、半夏曲。
方解: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纳运失常,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相干,遂成泄泻。陆长青小儿止泻散用之临床,多取效验。方中苍术、砂仁芳香醒脾,燥湿助运,为运脾化湿之要药;乌梅、诃子酸涩性平,为涩肠止泻之佳品;山楂消食去滞;干姜暖中散寒;猪苓疏利水湿。全方共达运脾化湿、疏利水湿之效。
调中降逆法
主治:脾胃虚弱、胃气失和所致的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乳食不振、便溏腹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方药:自拟藿香调中汤。本方由藿香、党参各6~12克,黄连、法半夏、砂仁、干姜各3~6克,木香、甘草各3克组成。胃寒呃逆者,加丁香、吴茱萸;胃热呃逆者,加竹茹、枇杷叶;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厚朴;外感寒热者,加葛根、苏叶。
方解:凡呃逆、呕吐之症,其病因虽有多端,但病机总以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使然。陆长青所拟藿香调中汤即以调理脾胃气机为要旨,用藿香、砂仁芳香振脾,理气和胃;参、草健脾和中;半夏、干姜燥湿除痞;黄连苦寒泄浊;木香理气止痛。全方共达调中健脾、降逆和胃、理气止痛之效,使脾气健运而正可复,胃气和降而病可愈。
滋阴养胃法
主治:脾胃阴伤,口干咽燥,食欲不振,胃脘烧灼疼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加味益胃汤。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太子参、白扁豆、乌梅、白芍各6~12克,甘草6克组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恶心呃逆者,加枇杷叶、竹茹;泛酸者,加浙贝母、煅瓦楞子;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石斛。
方解:脾属湿土,得阳始运,胃属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一般来说,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若患儿平素嗜食辛辣,过用香燥之品,或热病后阴液亏耗及吐泻之后,胃津亏乏,均可损及脾胃之阴。陆长青宗叶天士益胃生津法,常以益胃汤为基础方来化裁应用。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甘寒滋阴,生津养胃;太子参、白扁豆、甘草甘淡补脾,和养胃气;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养胃体。诸药共用成为益胃生津、补脾养阴之良方。
调肝和胃法
主治: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肝脾不调所致的胃脘胀满,胁肋疼痛,口苦泛酸,性情急躁,呃逆少食,肠鸣腹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方药:加味四逆散。本方由柴胡、白芍、当归、陈皮各6~12克,枳实、半夏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胁痛剧者,加郁金、香附;胃脘痛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胆火犯胃者,加金钱草、栀子;呕恶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脾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
方解:古人云:“肝木太旺则克脾土,胆气太过则克胃土”。其调治之法,则当以肝脾同调,胆胃共治。陆长青以调肝理脾之四逆散为主方,灵活配伍,多有应手之效。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行气解郁,为调治肝胆之要药;枳实行气消痞;芍药、甘草平肝缓急,和中止痛;再加当归,助芍药以柔肝体而养肝阴,增强和营止痛之效;陈皮、生姜、半夏降逆止呕,醒脾和胃,以加强肝脾同调之功。全方具有疏肝解郁、降逆和胃、调和肝脾的功效。肝脾既和,胆胃同降,则诸症可平。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关注中医养生、请点击吾爱吾生网!
吾爱吾生网()友情提醒:掌握正确养生保健知识才能有助于您的健康!吾爱吾生网内养生内容丰富多彩:分享药膳养生、保健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等养生内容有利你我他。
更多关于“”的热门文章
(11-12-27)
(14-03-05)
(14-03-04)
(11-08-22)
(12-01-16)
简介:养生,是每一个女人的天性!吾爱吾生-中医养生-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吾爱吾生网,让您更健康、更美丽!
  艾灸 的好处有哪些,艾灸 穴位 可调理脾胃虚寒吗?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随着天气渐冷,...
热门排行榜
热门'卫生资讯'文章
'中医养生'热贴排行
吾爱吾生网提供养生保健常识、中医养生、康复保健、医疗保健、女性、儿童养生保健、生活保健、健康小常识等相关医疗知识
360广告代码:[转载]陆长清八法诊治小儿脾胃病
陆长清八法诊治小儿脾胃病
伏新顺中国中医药报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子参、白扁豆、山楂、麦芽各6~12克,乌梅、槟榔、二丑各3~6克,薄荷、甘草各3克组成。症见恶心呕吐者,加藿香、苏叶;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食积发热者,加连翘、胡黄连;舌红少苔、口渴欲饮者,加沙参、玉竹;神烦不宁者,加钩藤、牡蛎。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乳食积滞或厌食疳积是常见病证。小儿消食散融补脾开胃,消食化滞于一炉,补中寓消,消中寓攻,药味平和,疗效显著。方中太子参、白扁豆补脾养胃,属清补之品;山楂、麦芽开胃消食;二丑、槟榔消积化滞;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养胃生津;薄荷疏肝胃之滞气。全方补脾气而不碍胃,消积滞而不伤正,甘酸和中,最为小儿之所宜。
益脾护胃法
主治:脾胃不和,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所致的心下痞满,胃脘烧灼、疼痛,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胁痛呃逆,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自拟蒲连益胃汤。本方由党参6~12克,法半夏、干姜、蒲公英、黄连、苏梗、延胡索、川楝子各3~6克,甘草3克组成。两胁不舒,加青皮,陈皮;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纳呆腹胀者,加麦芽、神曲;胃黏膜病变者,加白及、莪术;胁痛者,加郁金、姜黄;胆病者,加柴胡、金钱草。
方解:《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故饥饱失常或嗜食辛辣厚味,冰冷油腻,不但伤及脾气,亦多损及胃体,致脾胃中虚,功能失调,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此病症临床较为多见。陆长青从调理脾胃整体机能入手,创制蒲连益胃汤方。方中蒲公英,黄连清胃泻火;半夏、干姜辛温散寒,温胃止呕,又为开脾散结之佳品;苏梗芳香醒脾,一则加黄连增其和胃之功,二则伍姜、夏助其散脾之效;党参、甘草专于补脾建中;延胡索、川楝子长于理气止痛,是方仿仲景半夏泻心汤意,寒温并用,升降并施,经化裁更增强了清胃散结止痛之效。
补中益气法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久泻脱肛及身热自汗,易于感冒,脉虚无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本方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各6~12克,升麻、柴胡、甘草各3克组成。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纳呆食少者,加山楂、麦芽;脘腹不适者,加木香、砂仁;久泻不止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内脏下垂、脱肛者,加枳壳、乌梅。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倘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致使中气亏虚,清气不升,轻则仅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治疗当用甘温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故陆长青常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以治其证。方中黄芪补中气、升清气、固卫气,为全方之主;参、术、甘草补脾益气,辅助黄芪共成补中益气之功;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协助黄芪共呈升阳举陷之效;陈皮理气化滞,当归养血和营。全方共达补中气、益清气、升脾阳之效,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诸症自愈。
温脾建中法
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虚寒内生之面黄少华、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冷痛,便溏泄泻,脉虚无力。
方药:加味黄芪建中汤。本方由黄芪、白术、党参、饴糖各6~12克,桂枝、白芍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脘腹冷痛者,加木香、砂仁;便溏泄泻者,加制附片、肉桂;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炒麦芽。
方解:脾阳除了主运化,司升清等功能外,还有温养机体,抗御病邪等作用。若脾阳不足,则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力,致元气亏虚,体质虚弱。因此陆长青在诊治脾胃虚寒及慢性衰弱病证中,多从温补脾阳或激发脾阳入手,以振奋人身阳气,增强体质。他常选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是方本为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虚不足之主方。方中参、芪、术、草补脾益气而建中洲;桂枝、生姜温阳补中而除内寒;芍、草、饴糖敛阴以缓急补虚。全方既能补脾气、温脾阳,又能调营卫、和阴阳,故总具温中健脾,补虚强壮之功。
运脾化湿法
主治:小儿脾虚湿滞,纳食不运,便溏腹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自拟小儿止泻散。本方由苍术、山楂、乌梅、猪苓各6~12克,砂仁、干姜、诃子各3~6克组成。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偏虚寒者,加制附片、肉桂;偏湿热者,加马齿苋、黄连;水泻者,加车前子、茯苓;久泻不止者,加加罂粟壳、石榴皮;伴呕吐者,加藿香、半夏曲。
方解: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纳运失常,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相干,遂成泄泻。陆长青小儿止泻散用之临床,多取效验。方中苍术、砂仁芳香醒脾,燥湿助运,为运脾化湿之要药;乌梅、诃子酸涩性平,为涩肠止泻之佳品;山楂消食去滞;干姜暖中散寒;猪苓疏利水湿。全方共达运脾化湿、疏利水湿之效。
调中降逆法
主治:脾胃虚弱、胃气失和所致的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乳食不振、便溏腹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方药:自拟藿香调中汤。本方由藿香、党参各6~12克,黄连、法半夏、砂仁、干姜各3~6克,木香、甘草各3克组成。胃寒呃逆者,加丁香、吴茱萸;胃热呃逆者,加竹茹、枇杷叶;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厚朴;外感寒热者,加葛根、苏叶。
方解:凡呃逆、呕吐之症,其病因虽有多端,但病机总以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使然。陆长青所拟藿香调中汤即以调理脾胃气机为要旨,用藿香、砂仁芳香振脾,理气和胃;参、草健脾和中;半夏、干姜燥湿除痞;黄连苦寒泄浊;木香理气止痛。全方共达调中健脾、降逆和胃、理气止痛之效,使脾气健运而正可复,胃气和降而病可愈。
滋阴养胃法
主治:脾胃阴伤,口干咽燥,食欲不振,胃脘烧灼疼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加味益胃汤。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太子参、白扁豆、乌梅、白芍各6~12克,甘草6克组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恶心呃逆者,加枇杷叶、竹茹;泛酸者,加浙贝母、煅瓦楞子;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石斛。
方解:脾属湿土,得阳始运,胃属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一般来说,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若患儿平素嗜食辛辣,过用香燥之品,或热病后阴液亏耗及吐泻之后,胃津亏乏,均可损及脾胃之阴。陆长青宗叶天士益胃生津法,常以益胃汤为基础方来化裁应用。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甘寒滋阴,生津养胃;太子参、白扁豆、甘草甘淡补脾,和养胃气;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养胃体。诸药共用成为益胃生津、补脾养阴之良方。
调肝和胃法
主治: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肝脾不调所致的胃脘胀满,胁肋疼痛,口苦泛酸,性情急躁,呃逆少食,肠鸣腹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方药:加味四逆散。本方由柴胡、白芍、当归、陈皮各6~12克,枳实、半夏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胁痛剧者,加郁金、香附;胃脘痛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胆火犯胃者,加金钱草、栀子;呕恶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脾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
方解:古人云:“肝木太旺则克脾土,胆气太过则克胃土”。其调治之法,则当以肝脾同调,胆胃共治。陆长青以调肝理脾之四逆散为主方,灵活配伍,多有应手之效。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行气解郁,为调治肝胆之要药;枳实行气消痞;芍药、甘草平肝缓急,和中止痛;再加当归,助芍药以柔肝体而养肝阴,增强和营止痛之效;陈皮、生姜、半夏降逆止呕,醒脾和胃,以加强肝脾同调之功。全方具有疏肝解郁、降逆和胃、调和肝脾的功效。肝脾既和,胆胃同降,则诸症可平。(青海省中医院伏新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陆长清八法诊治小儿脾胃病
陆长清八法诊治小儿脾胃病
& & &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子参、白扁豆、山楂、麦芽各6~12克,乌梅、槟榔、二丑各3~6克,薄荷、甘草各3克组成。症见恶心呕吐者,加藿香、苏叶;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食积发热者,加连翘、胡黄连;舌红少苔、口渴欲饮者,加沙参、玉竹;神烦不宁者,加钩藤、牡蛎。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乳食积滞或厌食疳积是常见病证。小儿消食散融补脾开胃,消食化滞于一炉,补中寓消,消中寓攻,药味平和,疗效显著。方中太子参、白扁豆补脾养胃,属清补之品;山楂、麦芽开胃消食;二丑、槟榔消积化滞;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养胃生津;薄荷疏肝胃之滞气。全方补脾气而不碍胃,消积滞而不伤正,甘酸和中,最为小儿之所宜。 益脾护胃法 主治:脾胃不和,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所致的心下痞满,胃脘烧灼、疼痛,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胁痛呃逆,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自拟蒲连益胃汤。本方由党参6~12克,法半夏、干姜、蒲公英、黄连、苏梗、延胡索、川楝子各3~6克,甘草3克组成。两胁不舒,加青皮,陈皮;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纳呆腹胀者,加麦芽、神曲;胃黏膜病变者,加白及、莪术;胁痛者,加郁金、姜黄;胆病者,加柴胡、金钱草。 方解:《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故饥饱失常或嗜食辛辣厚味,冰冷油腻,不但伤及脾气,亦多损及胃体,致脾胃中虚,功能失调,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此病症临床较为多见。陆长青从调理脾胃整体机能入手,创制蒲连益胃汤方。方中蒲公英,黄连清胃泻火;半夏、干姜辛温散寒,温胃止呕,又为开脾散结之佳品;苏梗芳香醒脾,一则加黄连增其和胃之功,二则伍姜、夏助其散脾之效;党参、甘草专于补脾建中;延胡索、川楝子长于理气止痛,是方仿仲景半夏泻心汤意,寒温并用,升降并施,经化裁更增强了清胃散结止痛之效。 补中益气法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久泻脱肛及身热自汗,易于感冒,脉虚无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本方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各6~12克,升麻、柴胡、甘草各3克组成。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纳呆食少者,加山楂、麦芽;脘腹不适者,加木香、砂仁;久泻不止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内脏下垂、脱肛者,加枳壳、乌梅。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倘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致使中气亏虚,清气不升,轻则仅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治疗当用甘温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故陆长青常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以治其证。方中黄芪补中气、升清气、固卫气,为全方之主;参、术、甘草补脾益气,辅助黄芪共成补中益气之功;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协助黄芪共呈升阳举陷之效;陈皮理气化滞,当归养血和营。全方共达补中气、益清气、升脾阳之效,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诸症自愈。 温脾建中法 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虚寒内生之面黄少华、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冷痛,便溏泄泻,脉虚无力。 方药:加味黄芪建中汤。本方由黄芪、白术、党参、饴糖各6~12克,桂枝、白芍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脘腹冷痛者,加木香、砂仁;便溏泄泻者,加制附片、肉桂;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炒麦芽。 方解:脾阳除了主运化,司升清等功能外,还有温养机体,抗御病邪等作用。若脾阳不足,则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力,致元气亏虚,体质虚弱。因此陆长青在诊治脾胃虚寒及慢性衰弱病证中,多从温补脾阳或激发脾阳入手,以振奋人身阳气,增强体质。他常选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是方本为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虚不足之主方。方中参、芪、术、草补脾益气而建中洲;桂枝、生姜温阳补中而除内寒;芍、草、饴糖敛阴以缓急补虚。全方既能补脾气、温脾阳,又能调营卫、和阴阳,故总具温中健脾,补虚强壮之功。 运脾化湿法 主治:小儿脾虚湿滞,纳食不运,便溏腹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自拟小儿止泻散。本方由苍术、山楂、乌梅、猪苓各6~12克,砂仁、干姜、诃子各3~6克组成。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偏虚寒者,加制附片、肉桂;偏湿热者,加马齿苋、黄连;水泻者,加车前子、茯苓;久泻不止者,加加罂粟壳、石榴皮;伴呕吐者,加藿香、半夏曲。 方解: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纳运失常,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相干,遂成泄泻。陆长青小儿止泻散用之临床,多取效验。方中苍术、砂仁芳香醒脾,燥湿助运,为运脾化湿之要药;乌梅、诃子酸涩性平,为涩肠止泻之佳品;山楂消食去滞;干姜暖中散寒;猪苓疏利水湿。全方共达运脾化湿、疏利水湿之效。 调中降逆法 主治:脾胃虚弱、胃气失和所致的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乳食不振、便溏腹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方药:自拟藿香调中汤。本方由藿香、党参各6~12克,黄连、法半夏、砂仁、干姜各3~6克,木香、甘草各3克组成。胃寒呃逆者,加丁香、吴茱萸;胃热呃逆者,加竹茹、枇杷叶;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厚朴;外感寒热者,加葛根、苏叶。 方解:凡呃逆、呕吐之症,其病因虽有多端,但病机总以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使然。陆长青所拟藿香调中汤即以调理脾胃气机为要旨,用藿香、砂仁芳香振脾,理气和胃;参、草健脾和中;半夏、干姜燥湿除痞;黄连苦寒泄浊;木香理气止痛。全方共达调中健脾、降逆和胃、理气止痛之效,使脾气健运而正可复,胃气和降而病可愈。 滋阴养胃法 主治:脾胃阴伤,口干咽燥,食欲不振,胃脘烧灼疼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加味益胃汤。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太子参、白扁豆、乌梅、白芍各6~12克,甘草6克组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恶心呃逆者,加枇杷叶、竹茹;泛酸者,加浙贝母、煅瓦楞子;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石斛。 方解:脾属湿土,得阳始运,胃属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一般来说,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若患儿平素嗜食辛辣,过用香燥之品,或热病后阴液亏耗及吐泻之后,胃津亏乏,均可损及脾胃之阴。陆长青宗叶天士益胃生津法,常以益胃汤为基础方来化裁应用。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甘寒滋阴,生津养胃;太子参、白扁豆、甘草甘淡补脾,和养胃气;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养胃体。诸药共用成为益胃生津、补脾养阴之良方。 调肝和胃法 主治: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肝脾不调所致的胃脘胀满,胁肋疼痛,口苦泛酸,性情急躁,呃逆少食,肠鸣腹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方药:加味四逆散。本方由柴胡、白芍、当归、陈皮各6~12克,枳实、半夏各3~6克,生姜、甘草各3克组成。胁痛剧者,加郁金、香附;胃脘痛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胃脘烧灼者,加蒲公英、黄连;胆火犯胃者,加金钱草、栀子;呕恶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脾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 方解:古人云:“肝木太旺则克脾土,胆气太过则克胃土”。其调治之法,则当以肝脾同调,胆胃共治。陆长青以调肝理脾之四逆散为主方,灵活配伍,多有应手之效。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行气解郁,为调治肝胆之要药;枳实行气消痞;芍药、甘草平肝缓急,和中止痛;再加当归,助芍药以柔肝体而养肝阴,增强和营止痛之效;陈皮、生姜、半夏降逆止呕,醒脾和胃,以加强肝脾同调之功。全方具有疏肝解郁、降逆和胃、调和肝脾的功效。肝脾既和,胆胃同降,则诸症可平。公众号:zhw96900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院门诊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